(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新课标”背景下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新课标”背景下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新课标”背景下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新课标”背景下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新课标”背景下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 中 文 摘 要 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 了新的要求 建立一支高素质 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高校体育教 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体育师资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高校在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 若不能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一致 将会出现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 毕业与就业相离 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素 质教育和新课标背景下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体育教师 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新课标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 哪些要求 这些问题都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 问卷调查法 比较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对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 山西共有 12所高校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基本能够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 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现出一定的院校特色 2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 育专业 本科生 的培养目标基本相似 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在中学 3 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领 域是学校 就业岗位具有多样化特征 4 体育教师的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 业务素质 心理素质构成 专业能力是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基础 体育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个以运动技能为基础的包括体育教学能力 健康教育能力 体 育训练能力 课余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能力 体育竞赛的组织裁判能力等诸多能力 的一个能力体系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体育教育 专业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部分比较合理 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需要的文化素质主要体现 在体育保健卫生知识 体育竞赛知识 计算机知识 运动人体知识等方面 6 山 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 与中小学 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为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校 实践性人才培养环节过于集中 7 新课标背景下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与改革需要时刻注意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相联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 养应强调 教学实践 的发展定位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随着社会发展 确立合适 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8 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继续加强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加强外语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加大术科教学课时量 提高学 生的专项技能 注重其它实践能力的培养 营造良好气氛 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 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实践的机会 加强人文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道 德观 价值观 审美观等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育 专业人才 培养 9 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and basic health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eache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curriculum reform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proposed new requirem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 quality professional sports teachers is urgent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of sports training targets teachers personnel training goal is a qualified pe teacher pe 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 in the process if not with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grams to achieve the same standards there will be a personnel training and use of out of touch are away from graduation and employment resulting in a huge wast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contex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new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which should have 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meet the future needs of society new standard 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demands to be made these problems are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should consider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use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comparative analysis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of shanx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statu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hanxi university opened a total of 12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meet basic needs shanx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rtain institutions 2 shanxi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imilar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of personnel types are complex physical education personnel professional services mainly in secondary schools 3 shanxi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graduate employment most of the area schools jobs with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4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imarily moral and cultural qualities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form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s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s professional 10 competence is a skill based sport including sports teaching ability ability in health education physical training capacity after school sports organizations and stewardship the organization of sports competitions referees and many other capabilities of a capability system new standard on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pe teacher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5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is reasonable pe teachers need to reflect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primary health knowledge in the sports health sports contests of knowledge computer knowledge exercise the body of knowledge and so on 6 of shanxi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ports skills such as there are some flaw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andards there are still some gaps mainly to neglect the training of student ability college practical talent training session is too concentrated 7 under the new curricular shanxi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form requires constant atten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s linked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emphasize teaching practic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to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system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to strengthen foreign language and computer knowledge to learning increase the amount of technical subjects teaching lessons improve their special skills focus on other practical ability culture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organize and coordinat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sports activities strengthening humanities education to guide students to form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morality values aesthetics and so on key words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training 11 1 前言 1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经济在日益变化 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 世界原有 格局在被打破 人类对健康越来越关注 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 国家党中央的领导人高瞻远瞩 把优先发展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 努力提高国民素 质和综合国力提高到国家的基本国策 教育事业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收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人类进入新世纪已经十多年了 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竞争也是科技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 这归根到底更应该是 教育的竞争 谁能够把握 21 世纪的教育 谁就能够把握住竞争的主动权 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在其专题报告中认为 归根到底 21 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 人 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 1 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国家竞争 民族发展 的基本条件 我国教育事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实现 科教兴国 的国家战略目标 教 育部已经把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作为我国人才质量培养工作的重要核心环节 自 2001 年开始 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试点 传统的线形 封 闭的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范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在变革的过程中 注重学生主 体性学习的课程 多维度 多视角的教学设计范式不断孕育出来 形成了一股重要 的大趋势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明确 规定 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调整目标 专业设置 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 方法 2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教育改革中的 教师的质量改革进行到什么程度 能否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特别是体育教育 专业的改革中 是否能够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体育教师师资力量 培养出来的体育 教师是否达到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 这正是本文所有研究的重点问题 核心问题 在体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显得尤为迫 切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而且由于教育的特殊育人的功能 决定了教师职业不仅 是一种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特殊专业 而且是其他行业的基础条件 并且决定着其 1 余凯 面向 21 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评述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8 1 9 10 2 钟启泉 崔允都 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2 他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体育师资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主要面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 在体育师资的 培养过程中 培养的人才若不能与中小学 新课标 的要求达到一致 将会出现培 养与使用脱节 毕业于就业相离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所以 中共中央国务院 1999 年 6 月 13 日颁布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指出 健康体魄是 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在这一指导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部于 2001 年制定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 1 6 年级 体育与健康 7 12 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 新课标 至此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又应具备那些素质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能为全面素 质教育服务 是未来的体育师资培养中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思想教育 业务素质 专项能力结构 以及 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即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式 它集中体现 了一个学校的深层教育思想和主导办学方向 也决定了一个学校工作的总体框架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 安排教学任务 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是办学 特色的具体体现 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和落实人才培养规模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随 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对体育教育专 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原有传统体制下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受 到极大冲击 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针对教育课程改革下的具体要求 加强对面向 21 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是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实 施全方位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 2001 年制定了的 新课标 时至今日已有九个年头 了 全国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与以前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1 教学理念更加全面 趋于完善 在 新课标 提出了 4 个基本理念 a 坚持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b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 趣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c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d 注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 教学内容可以灵活选择 在 新课标 的要求下 教学内容不再像以前体 育教学大纲那样有全国统一的规定 在内容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出现了校本 13 课程 区域性课程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启发与引导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启 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好 吸引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练习 在教法上呈现 多姿多彩的方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锻炼 教师的 讲授 示范只是起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参与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4 教学的组织上要强调创新 教学的组织过程不能只用传统的课堂模式组织 可以男女生练习 级别分组练习 个别特设练习 俱乐部形式等来组织 其总的趋 势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 向多样化 综合化和个别化发展 具体来说 以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完善班级教学 同时也实施分组教学 小集团教学 以弥补 班级教学制度的不足 加强个别化教学 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实施改革也进 行得如火如茶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 我们发现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 把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权利基本上交给了体育教师 给了体育教师可以充分的选择 权与开发权 在现实工作当中成为一种价值 理念引导工作的实施者 体育教师是 学校体育教育的组织者 参与者 领导者和实施者 体育教师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学 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或者说成为培养体魄健壮的建设者和保 卫者的园丁 也是青年人培养体形健美的设计师 在新的形势下 体育教师完全可 以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实际拥有量 学生运动基础的实际需要 地域体育的优势等实际状况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定范围内来实 施体育课程的变革 从而达到最大化的空间拓展 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在 新课标 实施的几年中 关键的问题是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否在这些方 面 能够充分的认识的核心所在 为此做好了必要的自我准备 体育教师在中小学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改革实施中是首先接受到挑战的群体 是第一线的实施对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观念给体育教师全面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迫使教师必须在 教学思想上进行改进 教学行为上发生重大变革 然而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着体育 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革 从而也直接影响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进与实施 这 就对作为培养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 母机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 的更高的要求 然而从近年来看 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在现实当中 对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关注不够 两者缺少对话 甚至出现脱节 高等师范教育的进程没能很好地 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实施对高校的体 育教育专业改革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14 本研究拟对 新课标 背景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与从师技能进行探讨 总 结出 新课标 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和从师要求 并找出目前体育教育专 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与 新课标 要求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 分析其产生原因 并提 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法的改革建议 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 养的社会适应性 1 2 新课标 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1 2 1 新课标 的基本内涵 新课标 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是我们国 家整个基础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教育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 础 也是基础教育当中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体育课程改革是站在从保 障 学习权 的高度位置 其根本目的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 的实施过程中十分强调目标统领内容这一核心要素 为了使课程标准更加便于实际 的操作 在制定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实践过程 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都是由若干 个水平目标组成 并且对如何尽可能的达到该水平提出了若干的活动建议 让学校 教师和学生充分调动各级积极性 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手段 最终更好的达成教学 目标 新课标 的基本内容有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树立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始终把握着两条主线 学生的身体活动与身体健康这两条主线将中小学课程标准与 学校的体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可以融为一体 体育课程结构重新建构 为改变课 程传统管理过程中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增 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坚持四个理念 即坚持 健康第一 的指导 思想 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始 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 要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 中实施五 个领域目标 即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而且根据 在文件中对于学生的具体条件可以划分为六个等级水平 水平一 小学一和二年级 水平二 小学三和四年级 水平三 小学五和六年级 水平四 初中一到三年级 水平五 高中一到三年级 水平六 学生学有余力的发展阶段 在 新课标 中的 划分更加有利于全国各个区域 各个学校根据目前自己的实际情况 对于体育课程 可以灵活地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 也便于充分调动学生以及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与旧的教学大纲进行对比 15 发现就大纲过分强调选拔与评价的功能 新课标 实施的过程中改变了课程的评价 方式 强调体育教学的过程 重视体育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这对教师 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作用 强调建立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内容多 元化的评价体系 1 2 2 新课标 实施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实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国家教 育部课题组研制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 l一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一 12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于2001年9月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进行试点 目前己经 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对于研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一纲领性文件 是在综合考虑 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 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对体育课 程改革的需要 是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是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生物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 新课标 既强调力求适应全世界体育课程共同的发展趋势 又要符合我们国家的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这种基础而开发研制的 这一 次的体育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一个变化 而是从课程基本的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都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改革力度之大是前所未 有的 几年来 实验区的体育课程改革无论从理念 目标 内容 还是方法 组织 评价 都带来了极大的发展 无论教师 学生 还是体育课堂 都在发生着巨大的 变化 根据我国教育部课题调研组在2005年底的专项调查中显示 课程改革的总方 向获得了各级学校较为广泛认可 课程设置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加具体合理 教学方 式和学习方式正在进行积极的和本质的变化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当前已经 基本形成 并且已经进入逐步完善化阶段 还有其它的调研报告中也指出 几乎100 的被调查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新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相 适应的新型教育观 质量观 人才观和学历观逐步形成 其中超过95 的被调查教师 认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传统的教育质量观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 这一现象 正在得到改变 3 针对于我国的基础体育教育改革 有学者指出 新课标 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 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作为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对象的高校体育教 育专业 是否了解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课程标准 是否依据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及原 则进行人才培养 也有学者认为 由于近几年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扩招 在校学生的 3 教育部调研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r 素质教育调研组编著 共同关注 素质教育 系统调研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182 16 数量增大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下降 目标与中学体育的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着 一些问题 如 学科不够 学生运动技术差 基础薄弱 在学科的课程结构上选修课 程较少 专业课程较多且相对狭窄集中 难以满足中学体育日益多样化的需要 并 提出建立适合中学体育新教育目标的本科课程体系 更新课程内容 重视教材开发 改变专项选修课程形式 适当压缩必修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 重视实践课程教学 新课程给处于一线的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专业化 更高水平的发展要求 对高 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要求 以 健康第一 为指导思想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体系的确立 对传 统的以竞技技术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一个很大挑战 由此也必然引发教学内 容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 这就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推上了发展的 前线 抛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改革的成果 将难以持续 若是离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推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也 会失去根基的支撑 本研究站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角度上审视高校体育教育人 才培养的现状 是教育的需要 也是改革的需要 1 3 文献综述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是学校体育领域近几年研究的热点话题 笔者通过山西 大学图书馆和体育学院资料室的文献资料以及 cnki 网络检索 查阅到研究者近 10 年来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论文 200 余篇 专著 8 本 硕士论文 5 篇 博士论文 1 篇 论文作者多是全国各高校体育院系教师 研究内容涉及到各个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 的方方面面 笔者在查阅 整理后把学术界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代 表性观点总结如下 1 3 1 国内研究动态 目前国内有关方面的研究与讨论主要是针对 新课标 本身进行的 如付玉坤 4等 在 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论文中对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本质 即主体本质 知识价值 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进行讨 论 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本质是其自身价值取向的展现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 价值体系应与社会时代即教育共同演进 具有时代性 何元春 5等在 体育与健康课 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 论文中提出课程标准灵活性增强 是新一轮学校体育与健康 4 付玉坤等 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j 体育学刊 2006 03 5 何元春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2 17 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但 课程标准 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规范和指导教 学的纲领性文件 还必须具有约束力 许瑞勋 6等在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的划 分及逻辑关系 论文中讨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 5 个学习领域划分的意义及其之间的 逻辑关系 而对 新课标 下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师技能培养规格的探讨及体育 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的探讨还未见 这正是该课题所要探讨的问题 中学体育课是 以学习运动技术 发展与提高运动技能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实践课程 这也是体育课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特征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并提出了 运动参与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等新 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 在学校体育界全面反省 纯生物体育 观 和 打破单纯的运动技能教学 的环境下出台和开始实验的 这些情况使人对 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产生了误解 感到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某种要 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倾向 我国的教育正由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新课标 要求通过体育课要培 养学生的个性 今后课堂的组织形式必将越来越丰富多彩 学生的活动范围必将越 来越大 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也将越来越多 没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是难以使这些活 动顺利进行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不断深入 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也越 来越高 吴忠义 7等人在 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 中认为 现行体制下高等教育体育专业的设置格局与人才培养模式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 要 改革专业结构 创新专业设置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根据 21 世纪初期我国社 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 在体育学一级学科设置 本科 专业 培养具有突出专 业特长的 通识型 体育人才 是体育类专业可持续发展之必然选择 体育教师要 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要体育知识和技术 得到必要的锻炼 并能通过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使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为此 加强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 必将成 为人们的共识 另一类是 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或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研究我国体育学类下设的 5 个专业中的某一个专业的历史变革 办学现状 专业建设 改革与发展 这类研究 中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较多 而关于社会体育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运 动训练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较少 王国元 8的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回 6 许瑞勋 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的划分及逻辑关系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3 7 吴忠义 高彩云 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 j 北京体育大学报 2005 28 11 1535 1537 8 王国元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回顾与展望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3 352 354 18 顾与展望 中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为 培养有体育特长的社会需求的 复合型人才 面向社会体现人才的 多能性 与 高素质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 业 务素质 文化素质 心理身体以及人文素质 体育素质 的教育将成为体育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的又一重心 戴文 9的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与分析 一 文通过对我国 52 所普通高校 23 个本科和 29 个专科的调查后 认为目前影响改革与 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办学条件较差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教学思想不端正 课程 设置与大纲教材等不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和队伍不 稳定 也有根据 新课标 的要求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研究 彭国龙 10在 对 我院高师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论文提出高师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应强调三个中 心 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以体现学生对体育的需要 兴趣和目的 强调以学科为 中心 以依据体育学科知识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来组织学习课程 强调以社会为 中心 以突出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社会的改造或适应能力 姚鑫在 高 师体育专业理论课程一体系合理构建与优化的思路 11论文中提出目前高师体育专业 培养的学生过于偏重专业化和职业定向 把教学工作放在单纯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方面 导致理论课程体系的涵盖面狭窄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主要是体育教师 专而 不博 特别是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知识贫乏 人文素质不高 处理各种信息的反应 判断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相对不足 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较差 这与未来所需要的 宽基础 厚知识 高素质 强能力 能适应 新课标 要求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相距甚远 王丽娜 12在论文 对我国体育院系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 提出 体育专业理论课的优化应从两方面入手 1 课程设置整体性结构的优化 高师体 育专业过去的课程设置 很大程度上受竞技体育的影响 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 性和知识性 加之对健康理念的狭隘理解 因此课程设置中有关社会 人文以及健 康等知识传授不足 课程的设置不够完整 所以 课程设置的完善优化必须是整体性 全面性的 2 理论学科知识结构的优化 在这方面应注意解决好专业与非专业关 9 戴文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与分析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1 97 98 10 彭国龙 对我院高师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j 重庆教育学辽学报 2004 5 3 11 姚鑫 高师体育专业理论课程一体系合理构建与优化的思路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3 2 12 王丽娜 对我国体育院系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 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 士 2005 6 19 系的结合 注意基础性与非基础性的结合 注意纵向与横向的关系 注意主干课程 与相关学科的渗透等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革完善体育专业理论的课程体系 1 3 2 国外研究动态 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 谢波飞 13对国外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标准进行了研究 研究 结果显示 加拿大安大略省体育课程目标 1 8 理解体能 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性及 影响因素 积极参加身体活动 获得基本运动技能 9 10 11 12 同上几个目标 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 积极地参与健康的活动 具备愉快生活的能力 新西兰体育课程目标 掌握个人健康和身体发展的知识 技能 形成积极的态度 发 展动作技能 提高和改善人际关系技能的理解 参与健康社区和环境的创设 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体育课程目标 发展多种动作技能和活动技能有关的能力 理解生活 习惯的重要性 获取有关游戏和运动的规则和策略 提高自信和自我价 澳大利亚 体育课程目标 获得身体活动和增加体能 加强人际关系 注意安全 参与健康社 区和环境的创设 理解运动概念和生物学等原理 理解食物的重要性 理解疾病与 损伤的原因 理解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 社会健康 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尊重自己 和他人的价值 尊严和权利 理解不同价值观 信念等对个人的影响及人对环境的 影响 英国体育课程目标 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形成积 帮助形成公平竞争意识 与积极运动行为 帮助形成活动中的社会技能 促进学生文化的发展 促进学生关 键技能的发展 交流技能 数字应用技能 it技能 交往技能 解决问题的技能 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日本体育课程 目标 小学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性格和能力 增进健康 增强体能 形成乐观 开朗的生活态度 初中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增进健康 提高体能 形成一种丰 富多彩的生活态度 高中 培养学生终身热爱运动 提高实践能力 形成一种充满 活力的生活态度 谢波飞对中国与其他几个国家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比较后 认为我国需要进 一步提升体育课程在人的一生中及社会安康的地位与作用 需要进一步突出人的体 能与个人的健康及社会人才需求中的意义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 注重个人的健康卫生措施 注意青少年食物中的营养 此外 季浏等学者也对国外中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研究 并对我国实施新课标提出建议 综上 国内外研究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 对本研究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目前 尽管有一些结合 新课标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但 13 谢波飞 中外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若干层面的比较分析 j 浙江体育科学 2008 30 2 79 82 20 结合不够 研究不深 同时山西省高校主动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对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力度不够 既不广泛 也不深入 因而为本研究的进 一步探讨提供了可能 也很有必要 通过本文的研究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 方案进一步改进 从而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教师 具有一定的 现实意义 21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 大同市 长治市 运城市等四个地级市的市区和郊县 区的 45 所中小学的 115 名教学一线体育教师和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太原师范 学院 大同大学 忻州师范学院 晋中学院等高校的体育院系的 15 位体育学专家为 调查对象 查阅 收集了山西省开设体育本科专业的 12 所高校 其中包括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科技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的人才培养方案 具体调查情况见表 1 和表 2 表 1 调查对象 中小学 基本情况一览表 n 115 单位 人 表 1 调查对象 中小学 基本情况一览表 n 115 单位 人 职称情况 年龄情况 年龄情况 初级 中级 高级 30 以下 30 40 40 以上 中学 68 29 30 9 20 29 19 小学 47 21 26 0 19 18 10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 从总的调查对象来说 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情况和年龄情况 都符合调查特征 这对于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资料 表 2 专家组成情况一览表 n 15 单位 人 表 2 专家组成情况一览表 n 15 单位 人 教授 副教授 中教高级 副教授 中教高级 山西大学 2 2 山西师范大学 1 1 太原师范学院 1 3 忻州师范学院 1 0 晋中学院 1 1 太原市第五中学 0 1 山西省实验中学 0 1 22 2 2 研究方法 2 2 1 专家咨询法 对本研究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向一些教育学及体育学专家进行了咨询 2 2 2 访谈法 采用面访 通讯等形式 对山西省 12 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体育院系领导 进行访谈 以了解专业建设现状 获取有关信息 此外 笔者走访了山西省教育厅 体卫处 以全面了解山西省高校体育场馆 设施状况 走访了教育厅高教处以及毕 业生双向选择交流会举办机构 了解一些专业审批 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2 2 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对山西省太原市 运城市 长治市 大同市等四个城市的市区和郊县区 的 45 所中小学的教学一线体育教师发放问卷 115 份 回收有效问卷 115 份 回收有 效率为 100 问卷调查的信度采用 抽样再测法 两次调查的相关度 r 0 864 一 般认为 信度系数在 0 8 以上 就可以认为调查是基本可靠的 所以本调查具有较 高的信度 本调查基本可靠 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从 而掌握了一手的具体材料 对当前体育师资从师技能情况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设计调查问卷中 题目涉及多方面的问题 对一些彼此关联的主观性问题的调查结 果进行题间相关系性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 这些问题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2 2 4 文献资料法 在山西大学图书馆和体育学院资料室的文献资料 以及太原师范学院图书馆 cnki 网络检索中查阅 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教育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 体育管理学 体育社会学 体育统计学 学校体育学等课程方面的专著 8 部和国内学术期刊相关 文献资料 200 余篇进行分析 2 2 5 数理统计方法 对问卷调查结果 运用 spss 11 0 进行统计分析用 excel 软件进行图表制作 2 2 6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文献 资料采用判断 综合 分类 比较 推理等方法进行分析研 究 确保研究客观 准确 23 3 结果与分析 3 1 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概况 1998 年教育部公布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 中 体育学类下设 5 个专 业 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 运动训练 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人体科学 除运动人体 科学专业外 山西省 15 所高校 包括所独立院校 开设了其余 4 种专业 各类专业 共 20 个专业点 基于目前的现状 本论文对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的设置历程 专业 规模 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便于更加清晰地掌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 的现状 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参考依据 山西大学是山西省最早设立体育系 科的高等院校 也是全国最早创办体育系 科的 16 所院校之一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前身 山西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设立于 1951 年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是时候 我国的高校都不设专业 只是设有院 系 科 1953 年 我国的高校中共开设专业 215 种 而且体育类也只有体育这一种专业 1957 年全国的普通高校院 系专业调整完成时 体育专业分成为 2 种 即体育 体育与 运动 1958 年只有山西大学开始酝酿本科层次的体育教育专业 1959 年正式开始招 生 14 在山西省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层次较早的高校还有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 院 其前身是于 1959 年创建的晋南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科 于 1989 年 6 月并入山西 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具有独立建制的本科院校 1999 年又并入山西师范大学 该校 于 1977 年开设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 到目前为止 山西省的这两所院校 山西大 学和山西师范大学 的体育教育专业为山西省培养了大批的体育师资 毕业生遍布 全省 在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以及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有的在体育行政系 统或其他行业中作出了重要成绩 山西省具有体育专业较早的的另一所本科院校太 原理工大学的体育专业 本科 设立于 1986 年 具有 25 年的办学历史 也培养了 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 特别是近几年的大学生篮球比赛 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当时 该院校设立体育专业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全国煤炭系统和其它重工业系统对体育专业 人才的需求 15 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期 随着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专科院校 掀起了一股 升格 的热潮 山西省的一些地方专科院校纷纷合并 并 升格 为 本科院校 在这期间 大同大学 忻州师范学院 晋中学院 长治学院 运城学院 14 2009 年 7 月 3 日访问 15 2009 年 7 月 3 日访问 24 成立 体育教育专业也都由的原来的专科办学层次 提升为本科办学层次 晋中学 院 运城学院只开设体育教育专业 主要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为了达到这一 人才培养目标 也实行综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开设公共课程 专业课程外 还开设教育课程 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学 教育学 现代教育技术 学科教训论 教 师口语 书法 简笔画等 这些课程都必修课 主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使学生 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 截止 2009 年 9 月 山西共有 12 所高校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 这 12 个体育教育 专业点分布于下列高校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方向 太 原理工大学 太原师范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 大同大学 长治学院 晋中学院 运 城学院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体育经营管理 体育保健方向 太原理工大学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