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冯浩菲 摘要 忠恕思想是孔子道德学说的核心内容, 但学界对它所作的界说有分歧, 不规范, 而且现行的理解不符合孔子的原意。这必然会影响全球化时代这一重要思想在国际文化思想领域的广泛传播和竞争能力, 应该加以辨正。在给这个思想下定义时, 要注意到“忠恕” 一词实际上表示因忠而恕的意思, 而不是“忠”和“恕”的并列。 关键词 孔子忠恕界说辨正Abstract The idea of loyalty and Remission is thecore of Confucius doctrine on ethics and morality .Its defini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one other amongdifferent scholars .The current definition , however ,does not accord with Confucius intentional idea .This will necessarily affect the wide spread and the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important idea in the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during the era ofglobalization .In defining it , attention must be paidto the fact that the term of “loyalty and Remission”actually indicates “ remission” as the result of“loyalty” , not merely the juxtaposition of “loyalty”and “remission” .Key Words Confucius ;loyalty and Remission ;Definition ;Differentiation 中图分类号 B22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627(2003)04 -0058 -07作者简介:冯浩菲(1942 ), 男, 历史学博士,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经学。山东省济南市250100一论语里仁篇(以下凡引论语只出篇名)云:“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 由于曾参学习非常笃实认真, 对于孔子的教导必一一进行研究、实践, 花的功夫多, 效果也显著。孔子欲其由博返约, 以简驭繁, 故因材施教, 特意点化道:“吾道一以贯之。”是说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言下之意是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思想, 就可以事半功倍。曾子真积力久, 一经点化, 便一下子明白了孔子的意思。因此孔子出去之后, 别的同学问及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时, 曾子便脱口说道:“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是说他老人家的学说, 只是忠恕罢了。孔门师徒的这一段对话表明, 孔子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这个基本思想便是忠恕。可见忠恕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那么, 到底什么是忠恕思想呢? 幸好孔子自己曾有解释在。卫灵公篇云:“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便是恕道所包括的具体内容, 也就是“恕”的含义。“恕”之一言而可以让人奉行终身, 说明其相当重要。这恰好可以印证“吾道一以贯之”的“一”(即_基本思想)正是曾子所说的“忠恕” 。另外, 礼记中庸篇称引孔子的话道:“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这里的“施诸己不愿, 亦勿施于人” , 正是申说“忠恕”的具体含义, 跟卫灵公篇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表达略异, 意思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在于里仁篇所说“吾道一以贯之”的“道” , 有“吾”字做限定, 是指孔子的学说, 其中忠恕思想是核心, 即“一” , 故曾子谓:“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中庸篇所说“违道不远”的“道” , 则是指更广泛意义上的道, 忠恕思想只是与其相应, 故曰:“忠恕违道不远。”质而言之, 两段对话中所比较的对象不同, 故措辞有异。中庸作于子思。孔思是孔子的嫡孙, 又直接受业于曾子, 故其所记孔子的言行当然是可靠的。以上论述中所引三段文字, 均是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原始记载。二后代学者对孔子忠恕思想的理解大致分为两派:一派的理解是将“忠恕”作为一个概念来看待, 统一进行诠释。另一派的理解则是将“ 忠” 、“恕” 作为两个概念来看待, 分别进行诠释。前一派的理解。如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五十二解中庸云:“忠者, 内尽于心, 恕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59者, 外不欺物。”又云:“言身行忠恕, 则去道不远也。” 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卷二解里仁云:“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又引程子曰:“忠者, 天道;恕者, 人道。忠者无妄, 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 恕者用, 大本达道也。”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云:“忠恕只是一件事, 不可作两个看。”又云:“忠是本根, 恕是枝叶。非是别有枝叶, 乃是本根中发出枝叶,枝叶即是本根。”又云:“忠只是一个忠, 做出百千万个恕来。” 又卷六十三云:“因问: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此只是恕, 何故子思将作忠恕说? 曰:忠恕两个离不得。方忠时, 未见得恕;及至恕时, 忠行乎其间。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 非忠者不能也。故曰:无忠, 做恕不出来。 ” 以上各家诠释“忠恕”时, 大都采取了先分释、后总释的办法。分释时, 也不是将“忠” 、“恕”二字平行对待, 而是从内外、体用、本枝、己物等角度出发, 说明其主从或因果关系, 结论都是相同的, 即认为忠恕是表示内外、体用、本枝等主从关系的一个概念, 而不是两个并列的概念。由于有内心的忠, 才有行动上的恕, 前者是因, 后者是果, 因由果来表现。因此因果虽异, 表现则同。后一派的理解。如杨伯峻论语译注开头所载试论孔子关于忠恕和仁道:“分别讲是忠恕 , 概括讲是仁 。” 接着说:“孔子自己曾给恕 下了定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是仁 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杨氏的这个解释可图示如下:“仁”消极面“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积极面“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其书又解里仁道:“忠、恕恕 , 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忠 则是恕 的积极一面, 用孔子自己的话, 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这个解释也可图示如下:“恕” :消极面“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积极面“忠”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杨氏的原意, 可能认为“恕”是“仁”的消极面, “忠”是“仁”的积极面, “ 仁”括“ 忠”与“ 恕” ,“忠”与“恕”是对立并列的, 因此分别用孔子的原话下了定义。但在以上所引两段具体诠释中, 他把“仁” 、“忠” 、“恕”三者的关系弄得有点乱。依前面的解释, “仁” 是一级概念,“忠”与“恕”是二级概念, 但却没有提到“忠” 。依后面的解释, “恕”成了一级概念, “忠”又似乎成了“恕”下的二级概念。总之, 前后两段解释有矛盾, 不连贯。大概为文有先后, 成60 孔子研究2003 年第4 期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16 页。同上注, 第1543 页。黎靖德:朱子语类, 中华书局1984 年版, 第672 页。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1983 年版, 第72 -73 页。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1980 年版, 第1627 页。书时又疏于照应, 故然。但有一点是清楚的, 杨氏对于“忠恕”的诠释, 不是像前人那样, 作为一个概念对待, 而是当作并列对立的两个概念, 分别进行诠释, 即用卫灵公篇的话解释“恕” , 用雍也篇解释“仁”的话解“忠” 。受杨说的影响, 晚近以来许多学者都将“忠”与“恕”当作两个并列对立的概念对待, 分别进行诠释。如有人说:“ 什么是忠恕 呢? 根据孔子的定义, 所谓忠 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所谓恕 , 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卫灵公)。” 综上所述, 可以看见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 历代前后两派学者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根据前一派的理解, “忠恕”是具有内外、体用、本枝等主从关系的一个概念, 它的具体含义就是“己所不欲, 忽施于人” 。根据后一派的理解, “忠”与“恕”是并列对立的两个概念,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恕”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三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到来, 近些年许多学者呼吁, 加强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研究与宣传, 使其精神义蕴和思想价值走出东亚地区, 与世界上其他文化与文明传统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对话, 在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中, 努力作为积极参与者, 以期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承认, 发出这一类呼吁, 不光是民族自豪感的驱动, 而且还出于对整个人类文明高度负责的博大情怀。为了实现这种有益于人类未来的良好愿望, 我们认为, 对中国学者来说,当务之急, 是在对孔子的各类重要学说和观点的界说与表述中, 应该彻底克服那种任意搀和、模糊不清的粗疏倾向, 努力使其规范化、科学化。这样, 一旦进入国际范围的交流和对话, 才能提高竞争能力, 使孔子的各种重要学说和观点容易得到外国同行的认知、应用和传播。否则, 如果对孔子的某种学说和观点, 中国学者首先看法各异, 是是非非说不清楚,那么如何能够期望让外国学者顺利接受呢? 前两部分所论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正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众所周知, 忠恕思想是贯穿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 至为重要, 但我国古今两派学者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界说有分歧。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这一思想在国内外学术思想领域中的广泛传播。因此, 有必要辨明两种界说何者为是, 何者为非, 以定去从。我们认为,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辨:首先, 从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原始记载看, “恕”字在论语中共出现2 次, 第1 次是里仁篇“忠恕”合言, 曾子用来指说孔子“一以贯之”的“一” , 即“ 夫子之道”的核心内容,但何谓“忠恕” , 并未明言。第2 次是卫灵公篇孔子单言“ 恕” , 他自己紧接做了解释, 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由于当时子贡明以“一言”发问,“一言”者, 一个字也, 故孔子只提到“恕” , 而没提“忠” 。其实, “恕” 即是“忠恕” 之略称。无所局限, 合称“忠恕” ;限以“一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61 黎红雷:孔子哲学的逻辑进路, 载孔子研究1999 年第3 期。言” , 只称“恕” 。因此,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也就是“忠恕”的具体含义。礼记中庸篇的记载:“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这也是孔子的话, 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即谓“忠恕”的具体含义就是“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 这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表达略异, 意思相同。可见, 忠恕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 由于对话的场合不同,孔子有时合言“忠恕” , 有时单言“恕” , 尽管表达有详略之异, 但其基本含义是相同的, 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说明原始记载表明, 当年孔子本人对其所倡导的忠恕思想所作的定义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或“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 只此而已, 并不含其别的意思, 更没有什么“消极面” 、“积极面” 的区分。那样的区分, 仅是后代诠释者的蛇足而已。其次, 从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来看, “仁”是其最高的道德观念。据有人统计, 论语中“仁”字共出现109 次, 其中105 次都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用法。又其中涉及关于“仁”的定义的对话主要有以下13 条:(1)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有子语)(2)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雍也, 孔子语)(3)夫仁者, 己_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孔子语)(4)仁者不忧。(子罕, 孔子语)(5)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孔子语)(6)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颜渊, 孔子语)(7)仁者, 其言也。(颜渊, 孔子语)(8)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孔子语)(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子路, 孔子语)(10)刚、毅、木、讷, 近仁。(子路, 孔子语)(11)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孔子语)(12)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宪问, 孔子语)(13)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阳货, 孔子语)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到, 孔子及其弟子论“仁” , 均见于平时师徒之间的对话, 因此倘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 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人的发问, 对“仁”或“仁者”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 多是偏称定义或准定义。而且有的对话只涉及“仁” 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如对话(2)、(4)、(7)、(8)、(11)等;有的却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 如(1)、(6)、(9)、(10)、(13)等;有的则是对“仁”的直接解释或举释, 如(3)、(5)。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观察。62 孔子研究2003 年第4 期 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1980 年版, 第221 页。以上引文表明, “仁”是表示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总概念, 也可称为一级概念。“仁”之下包括各种优秀品德, 分别由各种相应的概念来表示, 如孝、弟、爱、恭、敬、忠、刚、毅、木、讷、勇、宽、信、敏、惠等等, 为分概念, 也可称为二级概念。孔门师徒对话中, 称举二级优秀品德有三种情况:(1)只提及二级优秀品德概念。如对话(1)、(10)、(11)、(13);(2)既提及二级概念, 又另有所论说。如(7)、(8)、(9);(3)只论述某一种或几种优秀品德的内容或含义, 但未提及相应的二级概念名。如(2)、(4)、(6)、(12)。九九归一。根据以上分析看, 在孔子道德思想体系中, “恕”属于二级概念。在联系一级概念“仁”的对话中, 对“恕”的称举属于第三种情况, 即只论述“恕”的含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但不提及二级概念名“恕” , 见对话(6)。至于对话(3)所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与对话(5)相似, 则是对“仁”德的直接举释, 与作为二级概念的“恕”两别, 因此不能看做是“恕”的含义, 也不是另一个二级概念“忠”的含义, 因为孔子对于“忠” 另有表述, 属于既提及二级概念, 又另有所论说的第二种情况, 见对话(9)。而且应该看到, 在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中, “恕”道的精神特质是要人有善心, 不贻害于别人, 强调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仅仅是“仁”德的起点。孔子论“仁” , 曾谓具有三种美德, 方可称“仁” , “恕”仅是其中的一种, 见对话(6)。至于对话(3)所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其精神特质则是消除私欲, 奉献于人。显然高于“恕”道。这已是“仁”德的标志, 故孔子专以“立达”一条举释“仁”德, 认为具有这种品德者即可谓之“仁” , 并认为这种美德仅次于常人不可能达到的以博施济众为标志的“圣”(见雍也篇)。足见二者之别非同小可。因此, 虽然“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一条, 其句式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一条相似, 但不能因为形式相似而混淆其实质的区别。也就是说,不能将代表仁德系统中高等境界的“立达”一条看做是代表低等境界的“忠恕” 思想的内容。由此可见, 从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来看, 将“忠恕”视为一个概念, 诠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是对的。倘视为两个概念, 分别诠释, 强拉硬配, 用对话(3)的内容解释“忠恕”思想的“忠” , 即将“忠”解释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显然是不对的。最后, 从二级道德概念“忠”的衍变性能及组合情况看, “忠”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8次, 其中单独成词使用10 次, 与别的字合用成词8 次。单用的“忠” , 其含义是诚恳。可用为形容词, 如“与人忠”(子路);名词, 如“行之以忠”(颜渊);动词, 如“忠焉, 能勿诲乎”(宪问)。可用于上下级关系, 如“臣事君以忠”(八佾);也可用于平辈关系, 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合用的“忠” , 有“忠信”(共6 见)、“忠告”(1 见)、“忠恕”(1 见)。“忠信”的组合形式是:名词+名词=名词或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用为名词的, 如“主忠信, 徙义, 崇德也”(颜渊)。用为形容词的, 如“言忠信, 行笃敬”(卫灵公)。“忠告”的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63组合形式是:副词+动词。即“忠”又用为副词, 如“忠告而善道之”(颜渊)。“忠恕”的组合形式也是副词+动词。以上分析表明, 在孔子时代, “忠”字的用法十分灵活。它既可以作为表示孔子道德思想二级概念的专门词, 或单用, 或合用(“忠信”);又可带着与表示二级道德概念相同的含义, 同别的词搭配, 构成新的概念“忠告” 、“忠恕” , 在这类新概念中, 它已不是原先二级道德概念的代表词, 仅仅以副词的身份起一种限定作用。正如“忠告”只表示忠心地劝告一样, “忠恕”也只表示因忠而恕的意思。“忠”的这种组合性能和形式, 是由它的含义“忠诚”的内在性特征所决定的。因为“忠诚”是一种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体安全培训课件安排
- 江西省九师联盟开学考试2026届高三上历史试卷(含答案)
- 偏远岗位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保密知识培训会主持词课件
- 西藏拉萨市那曲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
- 研学旅行活动安全应急预案
- 2025公共基础知识题库与参考答案
- 埃及旅游资源
- 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课件
- 伪状态对抗性防御-洞察及研究
- SYT5405-2019酸化用缓蚀剂性能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 非器质性失眠症的护理查房
- 《新学期“心”动力》心理主题班会
- 《基础写作教程》 课件全套 第1-11章 基础写作概论- 理论文体
- 培养团队协调能力
- 拓培非格司亭注射液-临床药品应用解读
- 装饰色彩课件
- 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
- (医学课件)急诊科进修汇报
- 1-丁烯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临床药理学(完整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