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南宋时期温州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南宋时期温州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南宋时期温州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南宋时期温州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南宋时期温州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南宋时期温州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ir 1s f j i 卜s l s 内容提要 宋代经济获得了长足进展 很多学者认为宋代出现了 经济革命 宋 代经济革命主要体现在农业革命上 但当前的研究却对此提出了质疑 这些 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占城稻 稻麦复种 双季稻以及粮 食亩产量的研究 随着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进步 一些以往的结论要重新加以 检讨 这种检讨首先应该运用于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上 本文重点研究了南宋时期温州农业与商业发展情况 对于农业的研究 除了研究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发之外 重点研究了粮食亩产量 并以此为中心 研究了双季稻以及稻麦复种等问题 本文认为 南宋时期温州的双季稻与稻 麦复种对增加粮食亩产量很小 南宋时期温州粮食亩产量在1 2 石左右 正因 为如此 南宋时期温州出现了人口压力 在人口压力之下 南宋时期温州商 品经济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地的社会风俗出现了 相应的变化 最后 本文还研究了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南宋 温州 农业 商品经济 硕士学位论文 m s 丁i r 1 s7 ll i a b s t r a c t i ti s 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 r ew a sag r e a tp r o g r e s si ne c o n o m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p r e s e n t e d t h ee c o n o m i cr e v o l u t i o n i ns o n gd y n a s t y e s p e c i a l l yi n a g r i c u l t u r e b u tt h ev i e w h a sb e e n q u e s t i o n e db y 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 w h i c hf o c u so n t h e f o l l o w i n gs e v e r a lp r o b l e m s t h es t u d yo fz h a n c h e n gr i c e o ft h em u l t i p l e c r o p p i n go f r i c ea n dw h e a t o ft h ed o u b l e h a r v e s tr i c ea n do ft h ea m o u n to ft h e g r a i np e rm u w 弛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p p r o a c h e sa n dt h e o r i e si nt h es t u d y s o m eo l dc o n c l u s i o n ss h o u l db ee x a m i n e da g a i n w h i c hw a s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a l h i s t o r ya tf i r s t i nt h i st h e s i sia t t a c h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c o n n t l e r c ei nw e n z h o u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b o u tt h ea 嘶c u l t u r e b e s i d e st h es t u d yo f t h e g r o w t h i np o p u l a t i o na n dl a n d t h ek e ys t u d yi sa b o u tg r a i n t h ed o u b l e h a r v e s tr i c ea n dt h e m u l t i p l ec r o p p i n go f f i c ea n dw h e a t i nt h et h e s i si t h i l l kt h ed o u b l e h a r v e s tr i c ea n dt h em u l t i p l ec r o p p i n go fr i c ea n dw h e a ti n c r e a s e d q u i t el i r l ei nf a c ti n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a m o u n to f t h eg r a i nw a sa b o u t 1 2d a n p e rm u i nw e n z h o u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 d y n a s t y a sar e s u l t i ta p p e a r e d t h ep r e s s u r ei n p o p u l a t i o ng r o w t hi nw e n z h o u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c a u s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i nw e n z h o ui nt h e 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i nt h i s p e r i o d t h el o c a ls o c i a lc u s t o m h a s c h a n g e d i nt h i st h e s i si g i v eas t u d yt o t h ei m p a c tb r o u g h ta b o u tb yt h e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t h es o c i a lc u l t u r ea sw e l la s k e y w o r d s t h es o u t h e r n s o n gd y n a s t y w e n z h o u a g r i c u l t u r e 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ir 1s f j i 卜s l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里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 i t t t 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 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 c a m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 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 c a m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 并可 按 章程 中的规定享用相关权益 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 口半年 口一年 口二年发布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ir 1s f j i t s l s 刖最 1 研究现状 当今学术界 尤其是经济学界对温州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温州模式研究 之上 但是温州模式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成的 它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无论是张仁寿 还是史晋川国 在研究温州模式时都考虑到温州地区自身的 历史文化背景 而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主要是南宋时期温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以 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重功利的永嘉学派 不过 这段时期的经济史的研究毕 竟不是他们的研究重点 所以 他们著作中关于这一时期的一些结论还有待 商榷 但现阶段温州地区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是有限的 就温州地区经济史研究 而言 首先是对区域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 以施坚雅的划分为例 1 9 8 0 年把 之划分在东南沿海大区 而到了1 9 9 0 年则被划分在长江下游大区 这种看 法的前后变化事实上反映了温州区域的独特性 由于温州地区的三面环山的 地理特殊性 即使是现在 基本上把它和台州划分一个亚区 所以 在这种情 况之下 温州被排除在江南地区之外 由于其他原因 主要是明清时期温州 地区经济和文化在全国默默无闻 研究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史的学者或者研究 两浙地区经济史的学者对之不是十分的看重 然而 对于温州而言 无论从那个方面 那个角度来看 宋代都是区域 经济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 后来体现出来的温州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些 主要特点 可以说是在宋代全面形成的 当今研究宋代温州区域史的重点主 要集中在永嘉学派和南戏之上 对于二者的产生 主要是从南宋时期温州商 张仁寿等 温州模式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0 年敝 史晋川等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t 温州模式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o 施坚雅 中华帝国晚期城市 序言 江苏人民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ir 1s f j i 卜s l s 品经济发达上来解释 因而现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南宋或宋代温州商业 和手工业以及贸易上 对基础的农业研究就没有深入下去 这种研究有很大 的缺陷 首先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发展的类型 进而不能说明南宋时期温州经 济发展的一些主要特点 其次 在逻辑上也犯了错误 因为经济基础固然决 定上层建筑 但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之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南宋时期 仅仅就浙西路而言 商品经济比温州发达的地区比比皆是 为何单单只有这 个地区产生了注重功利的永嘉学派以及南戏 所以 笔者认为 要研究永嘉 学派的思想史和南戏 还是应该回归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研究 走一条经济 一文化史的研究道路 而这条道路的基础是经济史的研究 现有的有关宋代温州地区的经济史研究成果很少 龙登高 韩茂莉 程 民生 斯波义信 黄纯艳 陈国灿 等人的研究成果之中 只是提及到了温州 地区的经济一些概况 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能提供南宋时期温州和其他地区经 济的联系情况 方如金等人的研究虽然集中在两浙地区 但是研究的重点是 太湖流域 温州地区的经济只是涉及而已 缺乏深入的分析圆 周厚才等人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 港口等方面 对温州经济缺乏整体研究固 周梦江先生 虽然对温州的经济史作了不少研究 但是其研究主要是为研究永嘉学派服务 的 而且主要研究领域是在说明南宋时期温州商品经济发达这个方面 但商 品经济有何特点 以及对本地区文化与社会的影响并没有分析 同时 一些 方法和观点结论还有待商榷固 吴松弟在研究移民史和人口史时 对宋代温州 龙登高 宋代东南市场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1 9 9 4 年版 韩茂莉 束代农业地理 山西古籍 出版社 1 9 9 4 年版 程民生 宋代地域经济 河南大学出版社 1 9 9 6 年版 斯波义信 柬代江南经 济史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 0 0 1 年舨 黄纯艳 宋代海外贸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 2 0 0 3 年 敝 陈国灿 渐江古代城镇史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 2 0 0 2 年版i 宋代江南城市史研究 中华书 局 2 0 0 2 年版 方如金 北宋两浙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原因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 1 9 8 4 年第1 期 宋代浙江的粮 食商品化述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1 9 9 1 年第3 期 o 周厚才 温州港史 人民交通出版杜 1 9 9 0 年版 周梦江 宋代温州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衰落 宋代温州手工业商业初探 叶适经济思想与 商品经济 宋代温州镇市的发展与影响 宋代温州港的开辟及其原因 收录于作者 宋元明温州 论稿 作家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2 硕士学位沦文 m sr f s7 r s f 地区的移民与人口研究颇有投入 他的其他的 些研究成果也涉及到了南宋 时期温州经济的概况 2 研究思路 本文的思路是在原有研究之上 参考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 从如下角度展开考察 第一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 对以前学者忽略的农业 问题作深入的研究 来探讨此时温州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这是本文研究的重 点和基础 当前宋史研究出现新趋势 就是对过去研究的反思 检讨以往研 究的不足与研究方法的缺陷 对宋代经济史而吉 当前检讨集中在宋代农业 革命这 命题上 即占城稻问题 双季稻 稻麦复种以及粮食亩产量的研究 上 本文根据最新研究方法来研究南宋时期温 1 4 经济概况 因而 其结论与 以前的研究有很大不同 第二 把温州置入全国背景来考虑 来研究温州的 城市化和市场化 从而来探讨这一时期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些特点 第三 从 经济一社会史的角度出发 来讨论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对温州文化的影响 当 前研究叶适和永嘉学派的著作稂多 但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的研究很少 当 时温州 父兄沮于流俗 闻见弗明 诏厥子弟惟利是营 惟刀笔是传 惟儒 是憎 这种情况的出现仅仅依靠研究永嘉学术思想是不能解释的 必须研 究当时温州经济社会史 此外永嘉学派作为一种象征资本 其产生与发展离 不开知识资本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资本 知识资本是如何产生的 仅 仅研究书院的分布是不够的 而要进一步研究求学之风盛行的内在原因 经 济因素不得不考虑 吴橙弟 简明中国移民史 福建人民出版牲 1 9 9 3 年版 中国入口史 第三卷 复旦大学出 版社 2 0 0 0 年版 上 王十朋 梅溪先生后集 卷十八 代诸生祭陈元佐父文 p 让 关于知识资本 权力资本 象征费本的关系可见许记霖 中国知识分子十谢 前言 复旦大学出 版社 2 0 0 3 年版 关于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 文化和社会思想之间的变迁关系 可见吴承明 经济史 历史观和方法论 中国经济史研究 2 0 0 1 年第3 期 3 3 南宋以前温州地区经济状况 1 政区建制沿革 秦汉以前有关温州的文献记载很少 山海经 海内南经 载 瓯居海 中 晋郭璞注 今临海永宁县 即东瓯 瓯在春秋末受越国先进生产 技术的影响 至战国时已使用青铜器和铁器 秦置郡县 瓯属闽中郡 秦末 汉初 勾践后裔驺摇反秦佐汉 于汉惠帝三年受封为东海王 建元三年 公 元前1 3 8 年 闽越攻东越 东瓯王率众四万迁庐江郡 此后二百七十多年中 东瓯初为回浦县 后为章安县一个乡 东汉顺帝永和三年 公元1 3 8 年 分章安县的东瓯乡为永宁县 地广千 里 户不满万 三国吴分永宁置罗阳县 入晋称安固县 太康初又分安固置 始阳县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公元3 2 3 年 分牦海郡置永嘉郡 设治所于永 宁 辖永宁 安固 松阳 横阳四县 为温州建郡之始 孝武帝宁康二年 公 元3 7 4 年 又分永宁置乐成县 东晋 南朝是温州历史上的大发展时期 当 时北方大乱 人民大量南迁 使温州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著名的文学家 史 学家如谢灵运 裴松之 颜延之 王羲之等先后出任永嘉太守 隋废郡设州 开皇九年 公元5 8 9 年 并临海 永嘉两郡为处州 十二 年 公元5 9 2 年 又改处州为括州 州治在括苍 大业三年 公元6 0 7 年 恢复永嘉郡 郡治仍在括苍 唐武德五年 公元6 2 2 年 又废永嘉郡 在永 嘉县置东嘉州 与括州分治 辖永嘉 永宁 安固 横阳 乐成五县 贞观 元年 公元6 2 7 年 废东嘉入括州 并废永宁入永嘉 上元二年 公元6 7 5 年 又分括州置温州 为温州得名之始 唐末 温州先为朱褒兄弟交替割据达二十二年 后辖于钱氏的吴越国 属静海军 北宋时属两浙路应道军 南朱升温州为瑞安府 从唐代开始 温 州管辖了现今的温州大部分地区 陈桥驿等 浙江分县简志 温州市 浙江人民出版社 1 9 8 4 年版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ir 1s f j i 卜s l s 2 南宋以前温州的经济概况 记载早期越人活动的 越绝书 载 越人之性 以船为车 以楫为马 这表明越人经济活动中 渔业有很重要的地位 根据温州的地名可以推测 至少在东晋南朝时期 温州沿海已有 定规模的沿海渔业和航运业 但农业 发展缓慢 南朝时只有靠近山脚的小块平原获得开发 人口稀少 刘宋大明 八年 永嘉郡只有6 2 5 0 户 三四万人口 但手工业还比较发达 陶瓷业是重 要的手工业部门 所生产的陶瓷称 缥瓷 瓯窑也与越窑等并列为浙江的 四大窑系 温州的养蚕丝织丝业比较发达 蚕一年可以八育 技术特别高的 妇女一夜功夫就可以将纱织成布料 俗称 鸡鸣布 圆 唐代温州得到较大的发展 天宝元年已有2 4 万余户 2 4 万余人 比东 晋南朝人口增加了六七倍 沿海平原的农业开发进一步发展 柑桔和水产品 一度是贡品 丝织品也是贡品之一 瓷器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工艺也有 了很大提高 西山窑的窑址从南到北绵延三里 东西长也有几里 已经具有 了相当大的规模 五代温州还生产出蠲纸 是当时五大名纸之一 所生产的 竹丝灯也是贡品 北宋时期温州经济又有所发展 唐开元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 8 户 宋太平兴国年间则是每平方公里4 2 户 虽仅及江东道的一半左右 但在整 个东南地区来说 还是比较高的 太平兴国年间 温州有人口4 0 7 4 0 户 其 中 主户有1 6 0 8 2 户 客户有2 4 6 5 8 户 客户占总户数的6 1 而此时全国客 户占总户数的4 2 到了元丰年间 主户为8 0 4 8 9 户 客户为4 1 4 2 7 户 客户 占总户数的3 4 基本和全国水平持平 客户所占比例的下降 反映了本地区 得到开发 北宋时期温州共兴修水利1 0 0 多处 但主要是集中在元丰年间 就其原因 一方面是朝廷的重视 熙宁七年 沈括就建议朝廷以 遗利钱 资 吴松弟 温州的地名与海岸线的变迁 地名知识 1 9 9 0 年第s 期 隋书 卷三十一 地理下 粱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 田地 田赋统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0 年版 第1 3 5 1 5 5 页a o 雍正 浙江遥志 卷七十一 水利 5 助温 台等州围垦滩涂地 其次是王安石变法时期鼓励兴修水利 但是由于人 口较少 对山区梯田的开辟与沿海平原的治理的愿望并不迫切 温 州 瑞 安 平原因水利未修 从温州到瑞安 有石塘百余里 长期未得到修理 经济发展以造船业 造纸业 陶瓷等手工业部门为突出 道末至元祜五 年9 3 年中 温州年造船额增加了四倍 此后造漕船额 岁造船以六百只为额 与明州并列第一 温州的蠲纸也很出名 还被列为贡品 温州的漆器也是 一种重要的商品 销路很广 在都城汴京还开设有专门出售温州漆器的店铺 此外 温州的柑桔在中原也颇受欢迎 苏轼 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 中写道 燕南异事真堪记 三寸黄柑擘永嘉 在汴京市场出售的水果中 也已有 温柑一种 但由于交通不便 距离消费市场太远 无法大批外运 因而栽培 业也就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总的说来 在东晋隋唐五代时期 温州的开发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但总 体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北部各州 温州在全国是一个没有多大名气普通得不能 再普通的区域 如果不是谢灵运 裴松之 颜延之 王羲之等先后出任永嘉 太守 孟浩然到此来访亲探友 人们很难知道有这一区域 与经济水平一致 这 h e 期文化也比较落后 整个唐代温州地区才考中三名进士 其中还有一 人是寓居温州的北方移民o 虽然经过北宋的开发 但是温州的经济文化发展 并不十分突出 在外人看来 此时的温州还是 辟远下州 温州人也自认 为是海滨之地国 所以 外地人很不愿意到温州作官 针对这种情况 苏轼劝 友人 宦游无远近 民事要更尝 徐松 陈傅良t 徐松 王存 盂元老 宋会要辑稻 食货 六一之 o 一 f l 斋先生文集 卷三十九 温州重僖南塘记 束会要辑稿 食货 五 之四 元丰九域志 卷五 两浙路 东京梦华录 卷二 l 宣德楼菏省官府 苏轼 苏东坡全集 后集 卷四 次韵曾仲锝元日见寄 光绪t k 嘉县志 卷十一 选举 民国 平阳县志 卷二十八 选举 乾隆 瑞安县志 卷 选举 光绪 乐消县志 拯八 人物志上 游寓 叶适 水心集 卷二十九 题 刘集后 周行己 浮址集 卷一 论戒伤守令监司奉诏诏令札子 苏轼 苏东坡全集 正集 卷九 次韵子f h 送赵蛆归觐钱塘遂赴永嘉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b r st h e s i s 一南宋时期温州的农业发展研究 1 农业发展的原因 1 自然王1 0 晚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经济发展的步 伐 南宋时期温州经济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下进行的 温州地处浙 江省东南部 全境介于北纬2 7 03 07 2 8 0 3 6 东经1 1 9 3 0 7 1 2 1 0 1 8 温州地势自西向东呈梯状倾斜 西部属于浙南山区 迤东高度逐渐降低为 丘陵地带 东部是沿海平原和岛屿 地貌上的显著特征是山地多 平原少 山 地丘陵约占7 8 左右 平原占1 7 左右 且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在秦汉以前 现今的沿海平原大部分还是港湾曲折的浅海 晋代以后因泥沙沉积才逐渐成 陆 温州各河流河口三角洲在唐宋时期基本成陆 只是到了明后期和清朝才 又有所发展 温州地区由于气候温和而得名 温州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 温暖 四季分明 光照较多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在1 9 c 左右 一月平局气温 为4 c 6 c 极端气温多年在一5 5 一6 5 c 年平均降水量1 5 0 0 1 8 0 0 毫米 风向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盛行西北风 风力较强 多晴朗较冷的天气 如遇强大的冷空气南下 也会引起剧烈的降温 出现冰冻现象 夏季东南风 占优势 八九月份还受台风的频繁影响 气候温暖湿润 生长期长 热量资源 比较丰富 尤其是高温与多雨期一致 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不利条件是清明前后如遇较冷强空气南下 会出现低温阴雨天气 俗称倒春 寒 对早稻秧苗不利 七八月间会出现伏旱天气 八九月又有台风 十二月 中旬到次年一月低常出现低温天气 这些都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吴松弟 浙江温州地区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 地理科学 第8 卷第2 期 1 9 8 8 年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ir 1s f j i 卜s l s 温州地区低山丘陵土壤以红壤分布最广 较高的山地则有黄壤 平原一 般为水稻土 沿海地区则是盐土 正是由于这种自然环境 决定了该地区在历史上的经济开发中形成了自 身特有的过程与特色 南宋时期温州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 2 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 人口的增加 北宋崇宁元年 1 1 0 2 的人口统计中 温州有户1 1 9 6 4 0 e l 2 6 2 7 1 0 在宋代官方人口统计之中 户数是可信的 但口数是不可信圆 在中国历史上 历代家庭大体上都是每户五口左右 宋代也应该不会相差太 远 程民生先生认为宋代每个家庭约有子女5 人 史料中宋代户均2 口或2 丁左右的统计记载 不是实际情况 确切地说不是一个同居同财的血缘家庭 真实情况学 所以 北宋末年 温州人口应该在6 0 万左右 南宋淳熙年间 i 1 8 2 年 有户1 7 0 0 3 5 口9 1 0 6 5 7 南宋中后期 几二 十万人家 人口在一百万左右 从1 1 0 2 年到1 1 8 2 年的8 0 年问 温州人 口增长了3 0 万左右 考虑到方腊之乱以及1 1 6 6 年大水灾的影响 人口的增 长应是相当高的 除了自然增长之外 在南宋时期温州地区吸收大量移民 移民的涌入南宋时北方人口的南迁 流落到江浙的北方人几千万 在 南宋初年 与处于兵慌马乱 叛乱四起的福建江西以及被金兵焚烧的宁波 杭州 绍兴相比 由于地势的原因 温州却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区 宋高宗 南逃时 便在温州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 温州也迁入了部分北方民众 建炎三年由于随高宗东逃的六漕 百司官吏无法随高宗下海 高宗下令 并 以明 越 温 台从便居住 四年正月 张浚率宋军自明州退入台州 但 宋史 卷八十八 地理四 何炳樟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履 1 3 6 8 1 9 5 3 三联书店 2 0 0 0 年版 第3 7 0 页 程民生 束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撵 浙江学刊 2 0 0 0 年第2 期 雍正 卷六十一 通太守曾吏部逮启k o 叶适 水心集 卷十 璃安县重惨县学记 矽 h o 吴泳 鹤林集 卷十六 知温州谢袁 i j 薛季宣t 浪语集 捂十六 奉使淮西召对札子一 这种移民或许是季节性的移民 见叶绍翁 四 朝闻见录 丁集 淮民浆枣 o 宋史 卷三十五 孝宗三j 俞文豹 吹剑录附外集 1 2 楼钥 攻媲集 卷九十七 集英殿惨提致仕赠光禄大夫曾公神道碑 i 0 施 义仓之类的民间救济组织只是在元明时期才出现 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南 宋地区温州人口过多 粮食缺乏 些社会保障措施无法实旌 2 农业发展的表现 1 土地的开发 人口的增长 使土地进一步得到开垦 东瓯之俗 率趋渔盐 少事农作 今则海滨广斥其耕 泽泽无不耕之地 回 到了南宋中后期 在当时技术和耕 作制度下 土地基本上被开垦完毕 叶适说的 土以寸辟 就是当时温州 土地开发情况的反映 南宋时期温州土地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但此时也开发丘陵和山区 早在绍兴六年九月乙丑 当时的温州迸士张顾就因为 以岁旱民饥 率乡人 就陶山湖之侧 筑陂储水 溉田万倾 小民就食者目千人 而封官 乾道中 温州村落一山 去城市远 无人买佃 但名为官山 农民陈李二叟 各 剧地种粟 粟是低产作物 在山区种这类农作物事倍功半 是出于不得已 这吸引平原人口进入山区 仍然起不了多大作用 为此 在南宋时期 一方 面 平原人满为患 另一方面 山区则仍然地广人稀 宋代社会对茶业的需 求量很大 茶树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作物 它需要一定的地形和小气候条件 具体来说 即坡度不宣太陡 并且需要选择向阳避风的地形 所以 茶树的 栽培主要在山区进行 但是 山区存在交通困难和缺乏粮食等问题 特别是 在粮食没有解决以前 人们很难在山区定居 因此 垦殖始终有限 在唐代 温州就有好茶 宋代温州的茶在全国范围才为于中等 明代温州茶被列为贡 品 从温州茶树栽培角度来看 在南宋时期 温州土地开发并没有深入山区 可分别见民国 平阳志 光绪 乐清恚 光绪 永嘉县志 乾隆 瑞安县志 腑恤 等 吴泳 鹅林集 卷十六 知温州谢表 叶适 水心集 卷十 温州新罄学记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卷一百五 绍兴六年九月乙丑 洪迈z 夷坚支丁 卷二 顾百一 劳大与 瓯海逸志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f f o 雍正 浙江通志 卷七十一 水利 o 楼钥t 攻婉集 卷九十一 国子司业王公行状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ie r st h f s i s 水利工程名称地点 时间史料来源 城内河温州永嘉城内 淳熙四年知州韩某浚 水心集 卷十 永嘉大南门外 长淳熙十四年知州沈 南塘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1 0 0 里 枢筑 陆家南北埭永嘉六都乾道二年筑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泄漏埭永嘉六都乾道二年筑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绍兴十四年令赵敦 赵公塘乐清东西两溪上 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临重筑 平水东西埭永嘉茅竹山西绍兴二十四年筑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乐清西i l j b 五十里 刘公塘绍兴初令刘默筑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通州城 刘家埭瑞安南杜乡乾道二年重筑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瑞安涨西乡 长3 0 0 定湾埭嘉泰初里人用石重筑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丈 溉田3 0 0 倾 龙兴埭瑞安来暮乡溪头嘉定初改筑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思济埭瑞安来暮乡溪头嘉定初改筑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浦西埭瑞安来暮乡溪头嘉定初改筑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绍兴 乾道 淳熙多 石冈斗门瑞安韩田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次重修 平阳北至瑞安 长绍兴中铺石 淳熙以 万全塘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3 5 里旧为土塘石更造 万全海塘溉三乡田四万倾乾道间以土石更造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阴均大埭平阳金舟乡嘉定间筑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沙塘斗门平阳六都绍兴三年筑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江口斗门平阳九都端平三年筑雍正 浙江通志 卷六十一 1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t i r l s e s f s 3 生产技术的改进 唐末发明的江东犁由于笨重 而且需要两头牛来牵引 因而它并不适合 南方面积狭小的稻田 在宋代 江东犁被改造成为短曲辕犁 而且还有对适 应南方水田耕作犁铧的改进 这种犁铧的铧底下凸 铧面微平或下凹 铧尖 微微上翘 同时 还简化了构件 增加了柔性动力连接装置 因此 对水田 犁铧的改进 为水田耕作实现 牛牵引的短曲辕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考 古表明 南宋时期的温州也采用的是短曲辕犁 短曲辕犁的应用 有利于提 高生产效率和扩大耕地面积 南宋时期人们对粪肥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认为只要合理施肥 地 力就不会敝败和衰竭 同时还认识到粪肥对改良土壤的作用 称 惜粪如惜 金 粪田胜买田 在这一时期的温州 农民也很注重施肥 闽浙之土 最是瘠薄 必锄耙数番 加以粪溉 方为良田 河泥也被人们当作是一种 很好的肥料 淳熙四年 开挖温州城内河时 举环城之河以丈率者二万三百 有奇 取泥出甓 两岸成丘 村农闻之 争喜负去 一f i 几尽 o 4 种植制度的研究 双季稻的研究大中祥符四年 宋真宗因 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 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 分给三路为种 占城稻的传入 使一些 研究温州经济史的学者认为 宋代温州出现了连作双季稻 但在古籍和方志 记载中 有很多矛盾之处 且不说传入温州的耐旱早熟的水稻品种是占城稻 还是金城稻 即使是占城稻 现有的文献也不能支持宋代出现了以占城稻为 中心的双季稻 根据游修龄的研究 宋代双季稻最北的播种地区为福建北部 孙建 犁 农业考古 2 0 0 2 年第2 3 期 王祯 农书 卷三 粪壤 陈傅良 止斋先生文集 卷四十四 桂阳军劝农文 叶适 水心集 卷十 东嘉开河记 宋史 卷八 真宗三 黄桂 关于占城稻若干问题探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 9 9 8 年第4 期 游仕龄 中国稻作史 中国农业出版社 1 9 9 5 年版 第2 2 3 页 1 4 曾雄生虽然提出更北的例予 但是没有文献来证明宋代温州就有连作双季 稻 当然 宋代的温州也出现了其他形式的双季稻 比如再生产双季稻 宣 和元年十一月 知温州苏起奏 臣昨谨将耕籍诏书刻石 被以云鹤 安奉 厅事 自此风调雨顺 禾稼盛茂 既已收割 枯萎又复生穗 每亩得谷一 石至七八斗 裕陵览奏不乐 云 起谗佞一至此 何以警位 其华饰手 诏岂不相侮 可送吏部 o 另外 在南宋时期温州还出现了间作双季稻 春分时平时浸种下秧通 田 春夏之交分早秧插田 又分晚秧插于空行之中 日补 也就是叶适所 说的 士以寸辟 稻以参重 但二者的产量并不高 朱熹说再生稻的秕子 太多 真德秀说福州 田或再收 号有再秋 其实甚薄 不如一获 尽管双季稻作为一种技术在宋代已经发展起来了 但其对于当时的粮食 生产和经济发展却不能估计过高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双季稻的普遍程度还极 为有限 在肥料供应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 农民一般是不会轻易去种双季 稻的 因为综合效益并不高 在长江流域 一直到解放后 双季稻的种植面 积仍然有限o 因此 认为有双季稻大面积存在或者粮食亩产量会翻番以及多 一季收成的观点是错误的 稻麦复种制的探讨在种植制度上 还需要考虑的是稻麦复种制 在这 曾雄生 宋代的双季稻 自然科学史研究 第2 1 卷第3 期 2 0 0 2 年6 月 o 姜准 歧海琐谈 卷三 苏起华饰手诏 o 民国 平阳县志 卷六 物产 o 叶适 水心集 卷九 温州开元寺千佛阁记 o 朱熹 晦庵先生束文公文集 卷十八 奏巡历至台州奉行事件状 o 真德秀 真西山先生集 卷四十 福州劝农文 o 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中华书局 2 0 0 0 年版 第2 2 5 页 o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 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肥料的投入 一般而言 一公斤折纯量化肥可以把产 量提高约化肥实物量的3 倍 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中华书局 2 0 0 0 年敝 第 2 5 4 页 而每头猪每年所产的粪肥中的养分大约可折合为4 0 公斤化肥 换而言之 即可以增产粮食 1 2 0 公斤 李伯重 历史上的经济革命和经济史的研究方法j 中国社会科学 2 0 0 1 年第6 期 从 肥料供应角度来讲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是不可能的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s 1 ir s f s l 个问题上也存在诸多争议和不同的意见 南宋时期北方人南迁 对麦类的需 求量大增 这被认为实行稻麦复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温州是否出现稻麦复种制度 或者这种复种制度是否普及 现有的文献 记载并不是十分清楚 吴泳在 温州劝农文 中记载南宋中后期的温州 方 春东作 土膏脉起 东瓯之俗 率趋渔盐 少事农作 今则海滨广斥其 耕 择泽无不耕之田矣 向涂泥之地宜植粳稻 罕见辫麦 今则弥川布垅 其苗檬檬 无不种之麦矣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判断 在南宋中后期温州 存在稻麦复种制 但这种复种制度推广的程度有多高 我们就不得而知 因 为吴潜的活动范围毕竟有限 在温州做过太守的郑刚中记载 自五月十七日一晴 遂无雨 田家饿 困 如果真的存在大规模的稻麦复种 由于麦子收获在四五月 农家是不 会饿困的 在稍后的戏曲 张协状元 记载 久雨初晴陇麦肥 二月春 光好 秧针细细抽 有时移步出田头 蝌蚪要无数水中游 从以上记载可 判断没有稻麦制的存在 同时 后世的文献也不支持稻麦复种制度的广泛存 在 明朝时期 朝廷在温州征收麦子作为赋税 很多人就不愿种地 由此可 见温卅1 种麦并不多 同时 方志记载 土浅者宜早稻 士深者宜晚稻 收获毕随犁而之以受 霜 则来年土膏而禾盛 间有冬种大小麦及油菜者 视人工耳 从以上记载可以推断 稻麦复种制度在南宋时期的温州存在过 但是 或者是存在范围有限 或者是技术不成熟 因而后世没有保留 另外 稻麦 李根蟠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一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历史研究 2 0 0 2 年第 5 期 o 吴泳 鹤林集 卷三十九 温坩劝农文 o 郑刚中 北山文集 卷二十 答薛德老郎中 o 九华书会 张协状元 见钱南扬校注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 中华书局 1 9 7 9 年版 第9 8 9 9 页 o 姜准 歧海琐谈 卷三 民苦麦税之重 o 民国 平阳县志 卷六 物产 1 6 硕士学位 论疋 m 1 l s 复种制度下 亩产景能提高多少 还是未知数 王曾瑜诸先生认为提高一季 产量 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吴慧先生认为 在明代江南地区稻麦复种的亩产 量只是单季晚稻的1 1 倍圆 在复种技术并不成熟的南宋 这个数字应更低 同时从效益角度出发 单季水稻的效益和稻麦复种的效益差不多 甚至更高 一些 只有这样后世才只是间种 否则后世就会普及稻麦复种制了 事实上 困扰稻麦复种制推行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肥料 二是技术 一 直到解放后 一些地方没有解决这两个问题 没有推广复种制度固 所以笔者认为 即使南宋时期温州存在稻麦复种 但在计算亩产量时还 是可以忽略不计 5 粮食亩产量的探讨 南宋时期温州的粮食亩产量一直研究一个薄弱点 一个方面和宋代粮食 亩产量的研究至今还有很大争议有关 另一方面与这方面的文献太少 无法 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 此外与研究方法不足也有一定的关系 关于南宋时期温州粮食亩产量 现有的主要观点是 南宋时期温州粮食亩 产量比唐代提高了一倍 南宋时期温州上田产米三石 中田二石 南宋时期温州粮食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一倍 这个观点很难成立 o 王曾瑜 宋代的复种制 平准 第三辑上册 中国商业出版社 1 9 8 6 年版 o 吴慧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农业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1 9 4 页 o 研究稻麦复种翩应该考虑两个衄题 一个是契约问题 虽然说种麦的收入归佃农 但由于地力的消 耗 水稻产量会下降 这自然损害了地主利益 地主可能会在合约期问内不干涉佃农的经营 但契约 一到期 地主会另有约定 不准佃农种麦 或有其他限制 因而 种麦可能减少 可见张五常 佃农 理论 中的相关论述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稻麦之间的比价问题 建炎问 麦一斛至万二千钱 农获 其利倍于种稻 而佃户输租 只有秋谋 而种麦之荦j 独归客户 于是竟种麦穗 极日不减淮北 庄 绰 鸡肋编 卷上 各地食物习性 而在建炎问 米的价格即使是在灾荒时期也就每石三四千钱 最高不过一万钱 宋史 卷六十七 五行五 麦价高于米价 是不正常的 是麦类供不应求所致 当北方人适应了南方食物后 麦价恢复正常 正常条件下 耱麦之阈的价格比应是1 2 一1 5 之间 李 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卷十八 绍辩 十九年六月丁未 以苗一斛折麦一斛五斗 秦九韶t 九 章算术 卷十七 市物米 菽粟互易 菽三升易小麦二升 小麦一升五合易油麻八合 油麻一升二 合易粳米一升八合 因此在正常条件下 由于割麦和插秧之间要抢时间 所以一股家庭种麦 视人 工耳 o 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中华书局 2 0 0 0 年版 第2 3 l 页 o 倪尔爽t 南宋时温州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海交史研究 1 9 9 8 年第2 期 1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r s n c i 粮食产量的增长是 个缓慢的过程 根据吴慧的研究 明清时期的粮食亩产 量只比战国时期提高了不到4 0 回 李伯重也介绍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化的1 8 世纪 虽然有 系列列的组织变革和技术进步 但在此一百年中该国粮食亩 产量仅增加了l0 9 6 略多 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只提高了2 5 圆 从唐朝到宋 代温州地区的历史发展并未中断 因此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一倍的说法很难成 立 闽浙上田产米三石 中田二石 o 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 且不说这个 说法对经济史的研究有无价值 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该地区有多少田属上田 多少田是中田 而且这个说的是闽浙地区 虽然闽浙在宋代主要指的是浙东 地区 但未必是温州地区的情况 因此将之作为温州地区的粮食亩产量很难 成立 因为浙东地区的粮食亩产量有不同的记载 朱熹记载了土地条件比温 州好得多绍兴地区在丰收时粮食的亩产量不过是二石 在平常年份 粮食产 量应更低 即使陈傅良是按照温州地区的情况来说浙东的情况 那也不能直接拿来 作为粮食亩产量的证据 宋尺合令0 9 2 1 6 市尺 也就是说宋亩只相当于现在 的8 5 而宋代浙尺台今0 8 2 2 6 市尺 即宋代浙亩只相当于现今的6 8 妒 一 宋石合今9 2 4 斤 宋代每二石谷出一石米 按浙亩计算 陈傅良认为的中 田亩产量相当予现今每亩产谷5 4 0 斤 丽温州的乐清 1 9 5 0 年上田最好年成 的最高亩产量是谷5 0 0 斤o 即使是按宋亩计算 陈傅良所说的上田的亩产量 也超过了这一数字 虽然近代宙产量比瞬清时期略低 望 值比宋代还是高 吴慧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农业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1 9 8 页 o 李伯重 选精 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苹龠一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 中国社会科学 2 0 0 0 年第1 期 o 陈傅良 t 斋先生文集 糖四十四 桂阳军劝农文 9 朱熹 晦瘫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十六 奏薮荒事宜轶 o 粱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 田地 田赋统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0 年版 第5 4 3 5 4 4 页 o 漆侠 宋代经济史 上 上海人民出版杜 1 9 8 7 年版 第1 3 3 页 o 周晓虹 传统与变迁一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聂其近代以来的媲变 兰联书店 1 9 9 8 年敝 第 1 0 4 页 1 8 簿 硕士学位论文 m asll 1 s i l 卜s l s 出不少 由此可见 陈傅良的 闽浙地区上田产米三石 中田二石 是不能 直接作为南宋时期温州粮食产量的 同时 还要考虑到这是一篇劝农文 既 然意在劝诱 自然要将榜样尽量说的好一些 因而不能把文中说的情况完全 当作真实 南宋时期温州粮食亩产量究竟是多少 并没有太多的文献来作为直接的 证据 但叶适在 水心别集 卷十六 后总 一文中可以找到一些信息 在 后总 一文中 叶适提出了在温州地区进行 买田养兵 的计划 以嘉 定九年所管人数为准 共管二千七百二十二人 根据叶适所列的开支项目 经过计算 一年的全部开支需要谷七万五千扛左右 而叶适计划 将近城三 十里内有田官户三十亩以上共 千九百五十三户 各买谷子五分 共计九万 八千一百二十五扛 按这个计划 一年下来 还略有盈余 但在这其中也 透露出一些粮食亩产量的信息 比如 以膺符乡第八都为例 一户管田五百 七亩二十步 计买二百五十扛 一户田一千二百七十亩一角三十八步 计买 六百五扛 每一扛谷计米一石五斗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 有入从中可 以计算出南宋温州地区上田产米三石 笔者不知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但可以 揣摩出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因为五百多亩土地显然不可能由土地所有者直接 耕作 必须将土地出租出去 按照对半地租的原则 大土地所有者只能得到 土地亩产量的一半 而这一半又要被买去五分 只有同过这样计算才能得出 上田亩产米三石的结论 但这种计算方法是值得怀疑的 因为如果买田养兵 计划成功 官府手中的土地也要出租给别人耕种 按对半地租的惯例 官府 的收获将增加一倍 达到近二十万石谷子 即使在以后的官田出租中存在二 地主的现象 但二地主的收益一般在十分之二左右 以前大土地所有者讲 土地出租给农民 收取一半的地租 然后再将一半卖给官府 现在官府将土 地出租给农民 直接收取一半的地租 但是叶适为了避免二地主从中剥削 曾琼碧 来代租佃官田的 二地主 中国史研究 1 9 8 7 年第2 期一 1 9 硕士学泣论五 a t 1 1 1 s 川1 f i i f 还专门设置甲头三十名 负责斛面和催租等事宜 如果这样 买田养兵计划 将是一种夺民利的行为 这与叶适的经济思想不符合 因此以上文字的信息 是买土地全部产量的一半 而不是买土地所有者收入的一半 从这种角度来 说 南宋时期温州上田粮食亩产量只有1 5 石左右 此外 对叶适在 后总 里面的记载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 就是 当时温州地区的度量衡问题 宋代度量衡复杂 各地区 各时代不同 因此 研究宋代区域经济史时 必须要考虑当地的度量衡 在该文中记载 作米逐 月二十四 十五日合支散军粮 约计四十石 六合升 可见 在当时的 温州地区 用的是 六斗石 即在南宋时期的温州一石只有六斗 所以 对 陈傅良说的粮食产量究竟是足石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