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评报告3.doc_第1页
洪评报告3.doc_第2页
洪评报告3.doc_第3页
洪评报告3.doc_第4页
洪评报告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1 任务缘由任务缘由 1 1 1 任务由来 1 1 2 洪水影响评估内容 1 2 评价依据评价依据 3 2 1 法规 规范 规程与规定 3 2 2 参考资料 3 3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5 3 1 设计水位和流量的计算方法 5 3 2 河道壅水计算方法 5 3 3 河道冲刷深度计算方法 7 4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10 4 1 项目概况 10 4 2 土质情况 11 5 河道概况河道概况 20 5 1 河道 堤防现状及规划状况 20 5 2 水位和流量成果 22 6 洪水影响分析与评价洪水影响分析与评价 24 6 1 塔址处河道设计流量和水位 24 6 2 壅水高度分析 25 6 3 冲刷分析 26 6 4 建设项目对堤防安全和河道行洪的影响 27 6 5 建设项目对入海 入江水道河道冲刷的影响 28 6 6 建设项目对工程管理的影响 29 6 7 建设项目对航运的影响 29 6 8 背水侧堤防管理范围内铁塔的影响评估 30 6 9 工程施工对防洪的影响 30 6 10 河道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30 6 11 河道行洪对建设项目影响 30 7 总体评价总体评价 32 1 1 任务缘由 1 1 任务由来 杨庄至双龙 220KV 单回送电线路工程是江苏省进行电网改造 缓解我省用电紧张的重点项目之一 线路起始于杨庄电厂 经金沟 进入 220KV 双龙变 途中横跨淮河入海水道 桩号 12 500 和入 江水道 桩号 43 300 淮河入海水道 入江水道滩面上分别布置 了 2 座 61 62 和 9 座 122 130 铁塔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第三章第二十七条 建设跨 河 穿河 穿堤 临河的桥梁 码头 道路 渡口 管道 缆线 取水 排水等工程设施 应当符合防洪标准 岸线规划 航运要求 和其他技术要求 不得危害堤防安全 影响河势稳定 妨碍行洪畅 通 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前 其中的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述防洪要求 审查同意 为此 项目设计单位徐州电力勘察设计院委托我院承担 220KV 杨双送电线路工程跨越淮河入海水道和入江水道的洪水影响 评价工作 1 2 洪水影响评估内容 根据防洪法及水法有关规定 洪水影响评估应当提出工程对洪 水的影响 洪水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 本项 目的洪水影响评价内容如下 1 建设项目对堤防安全和河道行洪安全的影响 2 建设项目对工程管理和堤防交通的影响 3 建设项目对航运的影响 2 4 建设项目对背水侧堤防管理范围内的影响 5 建设项目工程施工对防洪的影响 6 河道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7 河道行洪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3 2 评价依据 2 1 法规 规范 规程与规定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 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998 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1988 6 4 防洪标准 GB50201 94 5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 98 6 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 JTJ062 91 7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JTJ C30 2002 8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 水利部 国家 计委水政 1992 7 号 9 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1997 7 10 江苏省流域性 区域性水利工程调度方案 1994 11 关于印发 江苏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定 的 通知 苏水政 2002 34 号 12 河道管理范围内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试行 水利部办建管 2004 109 号 2004 7 2 2 参考资料 1 220KV 杨双单回线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及附图 徐州电 力勘察设计院 2004 5 2 220KV 杨双单回线路工程铁塔基础设计图 徐州电力勘察 设计院 2004 5 3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利部淮委规划 4 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1998 7 4 淮河入江水道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江苏省水利勘测 设计研究院 1992 4 5 江苏省防汛防旱手册 1999 9 6 淮阴市防汛防旱手册 1997 5 7 江苏省近期防洪规划 江苏省水利厅 2003 9 5 3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3 1 设计水位和流量的计算方法 3 1 13 1 1 设计水位的计算方法设计水位的计算方法 设计水位计算方法如下 采用项目跨越区段内断面位置附近的 闸 河道设计和规划 或实测 水位 用内插法推求建设项目跨越 处的水位 3 1 23 1 2 设计流量的采用设计流量的采用 采用建设项目跨越区段内河道的设计流量或实测流量 3 1 33 1 3 跨越断面附近闸 河道的设计和规划的水位 流量跨越断面附近闸 河道的设计和规划的水位 流量 断面附近闸 河道的设计 规划水位和流量的确定 所依据的 基本资料有 水利部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 究院 1998 年 7 月编制的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1992 年 4 月编制的 淮河入江水道加固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江苏省水利厅 2003 年 9 月编制的 江苏省 近期防洪规划 3 2 河道壅水计算方法 依据 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 JTJ062 91 进行壅水高度和 壅水曲线计算 1 1 塔前壅水 塔前壅水 塔前最大壅水高度计算公式如下 Z m2 02 VV 式中 6 系数 反映河滩路堤阻断流量 Q阻 与设计流量 Q设 的比值 当时 取 0 05 100 10 Q Q 阻 设 Q设 设计流量 Q设 Q泓 Q滩 o 断面平均流速 o o 泓 滩 VV o Q 设 m 塔下平均流速 m s 当土质为中等土时 V 取 m om j V Q 设 V 2 1 Q泓 滩 阻 Q泓 滩 K 滩泓 墩 K K 3 2 3 5 pn 分别为泓滩的过水面积 湿周 p om 天然水位下塔下平均流速 om VV om om Q Qom 天然水位下塔下通过的设计流量 m3 s Qom Q设 Q滩阻 Q泓阻 om 天然水位下塔下过水面积 m2 om o 槽阻 滩阻 j 塔下净过水面积 取天然水位下塔下过水面积 即 j om 2 2 塔下壅水 塔下壅水 塔下壅水高度 z 一般情况下近似采用塔前最大壅水高度 z 的一半 即 0 5 z 3 3 壅水曲线全长 壅水曲线全长 7 根据水力学明渠恒定流水面曲线长度的分段求和法计算 计算 公式为 L I z 2 式中 I 水面比降 I L Z 水位 z水位 相邻两断面的水位差 L 相邻两断面的长度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3 3 河道冲刷深度计算方法 塔基的冲刷计算与桥梁墩台的冲刷计算相同 包括一般冲刷和 局部冲刷 一般冲刷计算根据河床泥沙的组成分为非粘性土河床与 粘性土河床 根据河床的断面型式及水流的漫滩情况又分成河槽 河滩部分冲刷 根据徐州电力设计院提供的 220KV 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 水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和 220KV 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洪水 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揭示 工程位置处的滩地和泓道土质均为 粘土 依据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JTJ C30 2002 进行 冲刷计算 3 3 13 3 1 一般冲刷计算一般冲刷计算 粘性土河床的公式如下 1 1 河槽部分 河槽部分 8 5 8 5 3 2 1 0 33 cm d cjcq p L hQ A Bh h I 式中 hp 桥下河槽一般冲刷后最大水深 m Q2 桥下河槽通过的设计流量 m3 s 当桥下河槽能 扩宽至全桥时 Q2 Qs 当桥下河槽不能扩宽时 Qs是设计流量 m3 s Qc是天然河槽流量 m3 s Qt是 天然状态桥下河滩部分通过流量 m3 s Ad 单宽流量集中系数 其中 0 15 z d z B A H 式中 Bz和 Hz都是造床流量下的河槽宽度 m 和平均水深 m 桥墩水流侧向压缩系数 根据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 设计规范 JTG C30 2002 表 7 3 1 1 的规定 取 1 0 hvm 桥下河槽最大水深 m hcq 桥下河槽平均水深 m d 河床泥沙平均粒径 mm 根据 220KV 杨双线路跨 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和 220KV 杨双线路跨越 s tc c Q QQ Q Q 2 9 入江水道洪水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成果 d 分别取 0 011mm 0 008mm 2 2 河滩部分 河滩部分 河滩的一般冲刷公式如下 6 7 5 3 1 1 0 33 tm tjtp p L hQ Bh h I 式中符号意义同前 其中 d 分别取 0 02mm 0 008mm 3 3 23 3 2 局部冲刷局部冲刷 塔基局部冲刷按桥墩局部冲刷进行计算 公式如下 当时 5 2 1 B hp VIBKh Lb 25 1 6 0 1 83 0 当时 5 2 1 B hp VIhBKh Lpb 0 11 06 0 1 55 0 式中 hb 桥墩局部冲刷深度 m 墩形系数 圆形取 1 0 K B1 桥墩计算宽度 m IL 冲刷坑范围内粘性土液性指数 入海水道取 0 26 入江水道取 1 04 V 一般冲刷后墩前行进流速 m s 其余符号意义同 前 10 4 工程概况 4 1 项目概况 4 1 14 1 1 防洪标准防洪标准 根据 220KV 杨双单回线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及附图 按国 家 防洪标准 GB50201 94 有关规定 220KV 杨庄电厂至双龙变 送电线路的防洪标准为 100 年一遇 4 1 24 1 2 线路路径线路路径 由杨庄电厂二期出线 跨越 220kV 杨庄电厂 淮阴变双回线后 左转穿废黄河 至西湖南右转跨京杭运河后 平行 220kV 杨上线架 设 市区内经老庄 高庄至徐庄向南占用 110kV 杨越线通道跨越 500kV 任上 II 线跨在建徐淮盐高速公路 经武墩村东侧右转向南方 架设 经武墩镇东侧 胡庄 跨越 500kV 任上 I 线 500kV 堡上双 回线 跨在建宁淮高速后平行宁连公路向西南方架设 在宁连公路 东侧 700m 左右处跨越入海水道 跨越苏北灌溉总渠 过总渠后经高 庄 小李庄 罗子李 在沟徐庄右转 至小王庄向正南方架设 经 朱坝镇东侧曹安村附近后向西南方架设 经高庄 前淮徐庄 懂傅 庄至南泽河进入金湖县 由西野场向东南方经杨庄 高庄 小王庄 红卫队 大庄 至于庄左转至三河大坝北端 沿大坝东侧向南架设 至新寨村右转跨越入江水道 平行老三河架设至桥河口北 右转经 新建 宝应湖农场至运西农场接入 220kV 双龙变 线路全长约 90 4km 详见线路路径图 11 4 1 34 1 3 塔基布置形式塔基布置形式 4 1 3 1 淮河入海水道 220KV 杨双单回送电线路工程在宁连 级公路东侧 700m 12 500 处跨越入海水道 与泓道基本垂直穿过 跨越入海 水道长度为 580m 在入海水道滩面上共布置铁塔 2 座 61 62 呼高均为 35m 距北堤脚 62m 处布置 61 铁塔 距南堤脚 26m 处布 置 62 铁塔 铁塔基础结构形式 灌注桩基础 灌注桩长为 14m 地面以下桩长 10m 地面以上 4m 桩直径均为 1 2m 每个塔基由四 根灌注桩组成 呈长方形布置 灌注桩间距 6 7m 灌注桩桩顶均高 出自然地面 4 0m 然后上接塔架 4 1 3 2 淮河入江水道 220KV 杨双单回送电线路工程在金湖县城以东约 7km 处跨越入 江水道 分别从入江水道左右堤桩号 42 600 和 40 000 处穿过 与 河道基本垂直 跨越河道长度 3124m 在入江水道滩面上共布置铁 塔 9 座 122 130 呼高分别为 30m 35m 9 座铁塔均布置在东 西偏泓之间的滩地上 其中 122 塔基距东偏泓西河口 80m 130 塔基距西偏泓东河口 30m 铁塔塔基结构形式与入海水道相同 4 2 土质情况 4 2 14 2 1 淮河入海水道淮河入海水道 220KV 杨双线路工程跨越入海水道处 桩号 12 500 位于淮安 市清浦区境内 根据 220KV 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岩土 工程勘察报告 本工程线路入海水道沿线地表均为农田 地形起伏 不大 地貌属黄泛冲积平原 工程位置处根据土层岩性 成因 时代 分布 埋藏条件 结 12 合物理力学指标 将自然地面以下 15m 深度内土层分为 7 个工程地 质层 自上而下大致描述如下 1 层 高程 10 4 94m 为粘土或粉质粘土 地表以下 0 4m 为耕 植土 灰黄色 暗黄色 可塑 硬塑状 含 Fe Mn 结核 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及韧性高 2 层 高程 4 94 4 44m 为粉土 黄色 密实状 湿 无光泽 摇震反应迅速 干强度和韧性低 3 层 高程 4 44 2 70m 为粉质粘土或粘土 安黄色 黄褐色 可塑状 稍有光泽 摇震反应无 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4 层 高程 2 70 0 84m 为粉土 黄色 中密状 湿 无光泽 摇震反应迅速 干强度和韧性低 5 层 高程 0 84 1 86m 为粘土或粉质粘土 灰黄色 硬塑状 局部夹贝壳 底部夹礓结石 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及韧性 高 6 层 高程 1 86 4 76m 为粉土 黄色 密实状 湿 无光 泽 摇震反应迅速 干强度和韧性低 7 层 高程 4 76 5 76m 为粉质粘土或粘土 安黄色 青灰 色 硬塑状 含 Fe Mn 结核 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及韧 性高 孔深 15 米未揭穿 各层土的详细分层界限详见综合柱状图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 见 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 13 4 2 24 2 2 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江水道 220KV 杨双线路工程跨越入江水道左堤桩号 42 600 右堤桩号 40 000 位于金湖县境内 线路沿线地表均为行洪滩地 地形起伏 稍大 地貌属滨湖圩田平原 工程处根据土层岩性 成因 时代 分布 埋藏条件 结合物 理力学指标 将自然地面以下 15m 深度内土层分为 4 个工程地质层 自上而下大致描述如下 1 层 高程 5 87 4 27m 为淤泥质粘土 灰色 流塑状 夹草 根等腐植物 有光泽 稍有摇震反应 干强度及韧性高 2 层 高程 4 27 2 13m 为粘土 灰黄色 局部底部变青灰色 可塑 硬塑状 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和韧性高 3 层 高程 2 13 5 43m 为粉质粘土 灰黄色 硬塑状 稍有 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4 层 高程 5 43 9 24m 为粘土 灰黄色 硬塑状 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和韧性高 孔深 15m 未揭穿 各层土的详细分层界限详见综合柱状图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 见 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 14 综 合 柱 状 图 工程名称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工程编号04 228钻孔编号H1孔口高程 m 9 24 终孔深度 m 15 00X坐标 m Y坐标 m 开孔日期终孔日期 初始水位 m 勘察时水位 m 承压水位 m 地层 编号 地层名称 高程 m 深度 m 厚度 m 柱状图图例 1 100 地 层 描 述 N 击 TCRRQD 淮安市水利工程勘测院 工程负责人审核核对图号 粘土或粉质 粘土 粉土 粉质粘土或 粘土 粘土或粉质 粘土 粉土 粉质粘土或 粘土 4 94 4 44 0 84 1 86 4 76 5 76 4 30 4 80 8 40 11 10 14 00 15 00 4 30 0 50 3 60 2 70 2 90 1 00 粘土或粉质粘土 灰黄色 暗黄色 可塑 硬塑状 含Fe Mn结核 有光泽 无摇震反 应 干强度及韧性高 粉土 黄色 密实状 湿 无光泽 摇震反 应迅速 干强度和韧性低 粉质粘土或粘土 暗黄色 黄褐色 可塑状 稍有光泽 摇震反应无 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粘土或粉质粘土 灰黄色 硬塑状 局部夹 贝壳 底部夹礓结石 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及韧性高 粉土 黄色 密实状 湿 无光泽 摇震反 应迅速 干强度和韧性低 粉质粘土或粘土 暗黄色 青灰色 硬塑状 含Fe Mn结核 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 度及韧性高 10 7 12 22 7 9 21 7 44 15 粉土 黄色 密实状 湿 无光泽 摇震反 应迅速 干强度和韧性低 粉质粘土或粘土 暗黄色 黄褐色 可塑状 稍有光泽 摇震反应无 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粉土 黄色 中密状 湿 无光泽 摇震反 应迅速 干强度和韧性低 粘土或粉质粘土 灰黄色 硬塑状 局部夹 贝壳 底部夹礓结石 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及韧性高 粉土 黄色 密实状 湿 无光泽 摇震反 应迅速 干强度和韧性低 粉质粘土或粘土 暗黄色 青灰色 硬塑状 含Fe Mn结核 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 度及韧性高 5 7 10 10 6 15 7 50 工程编号04 228钻孔编号 H2 孔口高程 m 10 00 终孔深度 m 15 00X坐标 m Y坐标 m 开孔日期终孔日期 初始水位 m 勘察时水位 m 承压水位 m 地层 编号 地层名称 高程 m 深度 m 厚度 m 柱状图图例 1 100 地 层 描 述 N 击 TCRRQD 淮安市水利工程勘测院 工程负责人审核核对图号 粘土或粉质 粘土 粉土 粉质粘土或 粘土 粉土 粘土或粉质 粘土 粉土 粉质粘土或 粘土 5 20 4 70 2 70 1 90 1 30 4 30 5 00 4 80 5 30 7 30 8 10 11 30 14 30 15 00 4 80 0 50 2 00 0 80 3 20 3 00 0 70 粘土或粉质粘土 灰黄色 暗黄色 可塑 硬塑状 含Fe Mn结核 有光泽 无摇震反 应 干强度及韧性高 综 合 柱 状 图 工程名称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 16 综 合 柱 状 图 工程名称220KV杨双线路入江水道洪水评价工程编号04 229钻孔编号H3孔口高程 m 5 76 终孔深度 m 15 00 X坐标 m Y坐标 m 开孔日期终孔日期 初始水位 m 勘察时水位 m 承压水位 m 地层 编号 地层名称 高程 m 深度 m 厚度 m 柱状图图例 1 100 地 层 描 述 N 击 TCRRQD 淮安市水利工程勘测院工程负责人审核核对 图号 淤泥质粘土 粘土 粉质粘土 粘土 4 46 1 14 5 34 9 24 1 30 6 90 11 10 15 00 1 30 5 60 4 20 3 90 淤泥质粘土 灰色 流塑状 夹草根等腐植 物 有光泽 稍有摇震反应 干强度及韧性 高 粘土 灰黄色 局部底部变青灰色 可 塑 硬塑状 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和 韧性高 粉质粘土 灰黄色 硬塑状 稍有光泽 无 摇震反应 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粘土 灰黄色 硬塑状 有光泽 无摇震反 应 干强度和韧性高 5 4 7 5 9 5 0 17 综 合 柱 状 图 工程名称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洪水评价工程编号04 229钻孔编号H4孔口高程 m 5 87 终孔深度 m 15 00X坐标 m Y坐标 m 开孔日期终孔日期 初始水位 m 勘察时水位 m 承压水位 m 地层 编号 地层名称 高程 m 深度 m 厚度 m 柱状图图例 1 100 地 层 描 述 N 击 TCRRQD 淮安市水利工程勘测院工程负责人审核核对图号 淤泥质粘土 粘土 粉质粘土 粘土 4 27 2 13 5 43 9 13 1 60 8 00 11 30 15 00 1 60 6 40 3 30 3 70 淤泥质粘土 灰色 流塑状 夹草根等腐植 物 有光泽 稍有摇震反应 干强度及韧性 高 粘土 灰黄色 局部底部变青灰色 可 塑 硬塑状 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和 韧性高 粉质粘土 灰黄色 硬塑状 稍有光泽 无 摇震反应 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粘土 灰黄色 硬塑状 有光泽 无摇震反 应 干强度和韧性高 1 4 5 1 18 表表 4 1 220KV 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 工程负责人 校核 审核 土 层 号 土层描述 标准贯入击数 比 重 天 然 含 水 率 天 然 湿 密 度 天 然 干 密 度 天 然 孔 隙 比 饱 和 度 液 限 塑 限 塑 性 指 数 液 性 指 数 砾 粗砂 中砂细 砂粉 粒粘粒 平 均 粒 径 土 分 类 凝 聚 力 内 摩 擦 角 压 缩 系 数 压缩模量 承载力特征值 N63 5GsW deSrWIWPIPIL 2 2 0 5m 0 5 0 25mm 0 25 0 075mm 0 075 0 005mm 0 005 mm d50 C V1 2Esfak 击 g cm3g cm3 mm KPa MPa 1Mpa Kpa 1 灰黄色可塑 硬塑 状粘土或粉质粘土 82 7424 62 011 610 709637 620 117 50 260 00 01 258 240 60 020粘土52160 266 39200 2 黄色密实状粉 土 222 7027 01 961 540 759726 119 46 70 00 022 971 35 80 050粉土62218 00190 3 暗黄色可塑粉 质粘土或粘土 72 7329 81 921 480 849738 322 615 70 460 00 00 162 637 30 011粉质粘土34190 296 43180 4 黄色中密状粉 土 2 7030 21 921 470 839828 120 37 8粉土52015 00150 5 灰黄色硬塑粘 土或粉质粘土 2 7423 72 021 630 689636 719 916 80 23粉质粘土58170 237 23280 6 黄色密实状粉 土 182 7026 41 981 56 0 729825 119 16 10 00 016 775 38 00 052粉土62218 00180 7 暗黄色硬塑粉 质粘土或粘土 2 7328 81 971 530 7810042 524 917 60 220 00 00 078 022 00 018粘土44200 227 81250 19 表表 4 2 220KV 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洪水评价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洪水评价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 土 层 号 土层描述 标准贯入击数 比 重 天 然 含 水 率 天 然 湿 密 度 天 然 干 密 度 天 然 孔 隙 比 饱 和 度 液 限 塑 限 塑 性 指 数 液 性 指 数 砾 粗砂 中 砂 细 砂 粉 粒 粘 粒 平 均 粒 径 土 分 类 凝 聚 力 内 摩 擦 角 压 缩 系 数 压缩模量 承载力特征值 N63 5GsW deSrWIWPIPIL 2 2 0 5m 0 5 0 25mm 0 25 0 075mm 0 075 0 005mm 0 005 mm d50 C V1 2Esfak 击 g cm3g cm3 mm KPa MPa 1Mpa Kpa 1灰色淤泥质粘土12 7441 71 801 271 159941 023 117 91 040 00 00 052 847 20 008 淤泥质粘 土 670 802 6565 2 灰黄色可塑 硬 塑状粘土 62 7426 91 991 570 759938 921 017 90 330 00 00 053 246 80 008粘土45160 247 12170 3 灰黄色硬塑状 粉质粘土 2 7220 12 081 730 579631 017 114 00 210 00 08 055 536 50 018粉质粘土25200 217 29280 4 灰黄色硬塑状 粘土 2 7425 02 021 620 709839 420 119 30 25粘土68210 1510 80280 工程负责人 校核 审核 20 5 河道概况 5 1 河道 堤防现状及规划状况 5 1 15 1 1 入海水道入海水道 淮河入海水道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 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 确保下 游地区 2000 万人口 3000 万亩耕地安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 干河西起 洪泽湖二河闸 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向东 至扁担港注入黄海 全长 163 5km 其主要作用是与现有入江水道 苏北灌溉总渠 分淮入沂等 工程共同分泄洪泽湖以上 15 8 万 km2的来水 还兼顾渠北地区 1710km2 的排涝 为改善环境 结合航运创造条件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于 1998 年 10 月开工 经过 5 年的建设 工 程于 2003 年汛前基本完成 当年投入运行使用 最大行洪流量 1870 m3 s 在 2003 年的淮河大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正在进行块石 护坡等灾后重建完善工程建设 依据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程远期按洪泽 湖 300 年一遇洪水设计 设计流量 7000 m3 s 采取开挖深槽筑堤行洪 近期工程在远期规划布局的基础上 采取泓滩结合 设计行洪 2270 m3 s 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目前的 40 50 年一遇提高到 100 年一遇 并将渠北地区的排涝标准从现状的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 自排加抽 排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两堤中心距运西段为 580m 近期工程为单泓 布置 远期工程将滩面部分挖成深泓 扩大河道行洪能力 220KV 杨双线路跨越淮河入海水道在堤防桩号 12 500 处 位于运 西段 其上游桩号 3 500 处为二河新泄洪闸 下游桩号 29 500 处为淮 安枢纽 工程断面近期工程北堤顶高程为 14 88m 北堤堤顶宽 8 0m 南堤顶高程为 15 38m 南堤堤顶宽 38m 堤坡 泓坡边坡均为 1 3 21 泓道底高程 4 0m 底宽 32 5m 泓道中心线距北堤南堤肩长约为 440m 距南堤北堤肩长约为 110m 线路跨越入海水道长度约为 580m 远期工程堤顶高程为南堤 17 6m 北堤 17 1m 南堤顶宽 10 0m 北堤 顶宽 8 0m 泓道底宽 266m 泓底高程为 2 31m 滩地宽为 192 4m 滩 地高程为 8 0m 200kV 杨双线路在入海水道滩面上共布置铁塔 2 座 61 62 呼高均为 35m 线路跨越附近范围内的堤身和河道无其 他水工建筑物 详见断面布置图 5 1 25 1 2 入江水道入江水道 淮河入江水道上起洪泽湖三河闸 下至长江三江营 全长 157 2km 落差约 11m 是洪泽湖以下的淮河干流 承担排泄淮河洪水 的主要任务 兼有除涝 灌溉 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 淮河入江水道建 有三河闸 金湖 高邮湖 归江河道四个梯级 分上 中 下三段 220KV 杨双送电线路在上段范围内跨越 上段自三河闸至高邮湖施尖 河长 57 8km 建有三河闸 金湖二个 梯级控制 左右堤防总长度 158 1km 左堤由蒋坝船闸起 经三河北堤 三河拦河坝 改道段东堤 淮南圩堤 大汕子隔堤退水闸止 长 98 4km 堤顶高程 15 2 12 0m 顶宽 6 0 14 0m 右堤自三河闸至利 农河尾闸 长 67km 堤顶高程 15 2 11 0m 顶宽 6 0 14 0m 堤防按 设计行洪流量 12000 m3 s 超高 3m 顶宽 6 8m 有 7 10m 的平台 三 河闸至尾渡长 2 9km 两岸为岗地 河槽切割较深 局部河底高程达 7 0m 尾渡以下 河面开阔 堤距从 1km 左右展宽至 3 5km 改道段堤 距均为 3km 行洪水深 4 5m 局部高滩近 10m 入江水道为洪泽湖的主要出湖河道 建国前的泄量很小 建国后 在洪泽湖出口兴建了三河闸 并对入江水道进行了全面整治和加固 使 其泄量由 8000 m3 s 增加到设计排洪流量 12000m3 s 目前 中等洪水 22 的 90 水量经三河闸进入入江水道 穿过高邮湖 邵伯湖 在三江营 汇入长江 注入东海 在 2003 年加快治淮建设项目中 入江水道由于 水位壅高的问题 规划对入江水道改道段东西偏泓按 1600 m3 s 进行扩 泓 泓底宽由现状 80m 扩至 150m 西偏泓通航 为等外级航道 220KV 杨双线路在河道桩号 41 300 处 跨越河道总长度约 3124m 左右堤防等级为 2 级 东堤顶高程均为 14 58m 堤顶宽为 6 0m 西堤顶高程为 12 0m 顶宽为 6 0m 迎水坡坡比均为 1 3 背 水坡 1 3 25 河床中有东西两道偏泓 东偏泓底高程约 3 5m 底宽为 7 0m 西偏泓底宽为 3 0m 底宽约 40m 在入江水道滩面上共布置铁塔 9 座 122 130 呼高分别为 30m 35m 距该送电线路的北侧约 100m 为金湖大桥 漫水闸 漫水公路 在该线路的断面上 无其他水 工建筑物 详见断面布置图 5 2 水位和流量成果 5 2 15 2 1 入海水道水位 流量成果入海水道水位 流量成果 根据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入海水道近期设 计行洪流量为 2270m3 s 远景工程设计流量为 7000 m3 s 按规划的沿程水位 推求 220KV 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处桩号 12 500 的近期和远期工程设计水位 成果详见表 5 1 表表 5 15 1 220KV220KV 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塔址处水位 流量成果表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塔址处水位 流量成果表 220KV 杨双线路塔址处 入海水道桩号 12 500 工况 设计流量 m3 s 设计水位 m 近期工程 227012 89 远景工程 700014 61 5 2 25 2 2 入江水道水位 流量成果入江水道水位 流量成果 根据 江苏省淮河流域修正规划 和 淮河入江水道加固工程可行 23 性研究报告 1992 年 4 月 淮河入江水道设计行洪流量为 12000m3 s 按规划的入江水道各控制点的水位 洪水位仍采用 1971 年糙率推算确 定 推算 220KV 杨双送电线路跨越入江水道处的设计水位 220KV 杨 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处位于金湖站下游约 10500m 根据金湖站的实测 资料推算该处实际发生的最高水位 金湖站 1960 2003 年共 44 年逐日实测水位进行统计分析 金湖站 最高水位为 11 69m 1991 年 7 月 17 日 220KV 杨双线路穿入江水道 塔址处的流量和水位成果详见表 5 2 5 25 2 220KV220KV 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塔址处水位 流量成果表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塔址处水位 流量成果表 设计工况实测工况 控制点 流量 m3 s 水位 m 流量 m3 s 水位 m 金湖站 30 800 1200012 14890011 69 漫水闸 38 800 12000 11 85 金沟 42 800 1200011 51 220KV 送电线路塔址处 41 300 1200011 64890011 21 注 因金湖站缺乏 1954 年水位资料 故实测资料中取用 1991 年流量和水位 24 6 洪水影响分析与评价 220KV 杨双线路在跨越入海水道 入江水道分别布置了 2 座和 9 座 铁塔 铁塔建设对入海水道和入江水道的行洪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要体 现在建设项目处水位的壅高和冲刷方面 同时 入海水道和入江水道行 洪时 也会对铁塔产生一定的影响 供电线路铁塔对河道所产生的冲刷和壅水计算 目前尚无现行规 范 由于铁塔基础灌注桩的阻水情况与桥墩在河道中阻水情况极为相似 故本项目壅水高度的计算按 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 JTJ062 91 冲刷深度按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JTJ C30 2002 对水下部 分的塔架阻水按最不利情况 将塔身作为一个阻水实体来考虑 也按 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6 1 塔址处河道设计流量和水位 拟建的 220kv 杨双送电线路设计防洪标准为 100 年一遇 根据淮河 流域防洪规划 相应淮河入海水道的设计流量为 2270 m3 s 入江水 道设计流量为 12000 m3 s 淮河入海水道远景设计行洪流量为 7000 m3 s 杨双线路跨越淮河入海 入江水道塔址处流量 水位成果见表 6 1 表表 6 16 1 杨双线路跨越河道塔址处流量和水位成果表杨双线路跨越河道塔址处流量和水位成果表 工程概况流量 m3 s 水位 m 近期工程227012 89 入海水道 远期工程700014 61 实际行洪890011 21 入江水道 设计行洪1200011 64 25 6 2 壅水高度分析 本次送电线路工程的铁塔分别布置在两条河道的青坎和滩面 对于 淮河入海水道行洪达到近期设计流量时 水深约 4 09m 铁塔基础在洪 水位以下 塔身在洪水位以上 按基础整体阻水来计算 行洪达到远期 设计流量时 水深约 5 81m 铁塔塔身有 1 81m 在洪水位以下 按塔身 与基础共同阻水来计算 对于淮河入江水道 行洪达到设计流量时 水 深约 5 14m 铁塔塔身有 1 14m 在洪水位以下 按塔身与基础共同阻水 来计算 勘探成果表明 两条河道塔位处河床泥沙组成均为粘土和粉质 粘土 根据 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 JTJ062 91 中表 8 4 1 3 土质 分类 属于中等土 6 2 16 2 1 建塔后河道断面要素建塔后河道断面要素 220KV 杨双线路建成后 由于塔基和塔身减少了过水面积 压缩水 流使塔前水位抬高 杨双送电线路与入海水道 入江水道河道中心线基 本垂直 根据铁塔在河道横断面上布置情况 见附图 河道过水断面 要素分别见表 6 2 表 6 3 表表 6 26 2 入海水道塔址处过水断面要素表入海水道塔址处过水断面要素表 水位行洪流量 m3 s 分洪流量 m3 s 过水面积 东 泓 m2 水面宽 B东泓 m 平均水深 h m 糙 率 n 比降 i 泓道834 520658 89 0 0225 12 892270 滩地 143618134653 51 0 035 1 2 10 5 泓道6554 343828211 30 0 0225 14 617000 滩地446 14742685 23 0 035 0 8 10 5 26 表表 6 36 3 入江水道塔址处过水断面要素表入江水道塔址处过水断面要素表 水位 行洪流量 m3 s 分洪流量 m3 s 过水面积 东泓 m2 水面宽 B东泓 m 平均水深 h m 糙 率 n 比降 西偏泓656908142 26 230 025 东偏泓579829135 66 730 02511 21 8900 滩地76651169226603 920 035 4 0 10 5 西偏泓858968145 46 660 025 东偏泓766887137 77 160 02511 66 12000 滩地103761260526604 350 035 6 2 26 2 2 塔前最大壅水高度计算塔前最大壅水高度计算 根据塔前最大壅水高度和壅水曲线长计算公式 土质为中等土时 入海水道 入江水道塔址处塔前最大壅水高度 塔下最大壅水高度 壅 水曲线全长的计算成果分别见表 6 4 表表 6 46 4 塔址处最大壅水高度及壅水曲线计算成果塔址处最大壅水高度及壅水曲线计算成果 河道名称桩号 土质 情况 塔址水 位 m 设计 流量 m3 s 塔下平均 流速 m s 断面平均 流速 m s 塔前最大 壅水高度 m 塔下最 大壅水 高度 m 壅水曲 线 L m 12 8922700 9780 9730 00049 0 000258 18 入海水道12 500 14 6170001 4301 4250 00066 0 00033 16 37 11 2189000 6640 6630 00010 0 000055 09 入江水道41 300 中等 土 11 64120000 8330 8300 00029 0 00015 14 67 6 3 冲刷分析 杨双送电线路铁塔建成后 由于塔基阻水 改变了水流流态 减少 了河道的有效过水面积 增大了塔址处的流速 对河床及滩地可能产生 冲刷 根据前面的粘性土计算公式 一般冲刷 局部冲刷深度计算结果见 27 表 6 5 计算结果表明 1 一般冲刷情况下 入海水道近景 远景设计 流量行洪时 泓道 滩地没有冲刷 入江水道设计流量行洪时 东西偏 泓 滩地均无冲刷 2 局部冲刷情况下 入海水道近景设计流量行洪 时冲刷为 0 28m 远景设计流量行洪时冲刷为 0 24m 入江水道在实测 最大流量下冲刷为 0 32m 在设计流量下冲刷为 0 34m 冲刷成果详见 表 6 5 表表 6 56 5 塔址处断面冲刷计算成果塔址处断面冲刷计算成果 河底高程 m 一般冲刷深度 m 局部冲 刷深度 m 河槽河槽 河道名称 行洪流量 m3 s 塔址洪 水位 m 东偏泓西偏泓 滩 地 东偏泓西偏泓 滩地滩地 227012 894 00 000 000 28 入海水道 700014 612 31 8 8 0 000 000 24 890011 210 000 000 000 32 入江水道 1200011 64 3 53 06 5 0 000 000 000 34 根据上述计算成果 建议送电线路设计单位对塔架基础灌注桩的长 度进行复核 以确保铁塔的安全 6 4 建设项目对堤防安全和河道行洪的影响 6 4 16 4 1 入海水道入海水道 根据 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已竣工的实测资料 堤防等级南堤为 级 北堤为 级 南北堤顶宽分别为 38m 和 8m 边坡 1 3 堤顶高程 南堤 15 38m 北堤为 14 88m 堤顶高程和宽度均已满足堤防设计规范 要求 当入海水道达到近期设计流量 2270m3 s 时 塔前最大壅水高度 仅 0 049cm 壅水曲线长 8 18m 此时壅水高度可忽略不计 该处入海 水道控制水位为 12 89m 南北堤堤顶超高分别为 2 5 2 0m 满足堤防 设计规范要求 当入海水道达到远期设计流量 7000m3 s 时 塔前最大 28 壅水高度 0 066cm 壅水曲线最长 16 37m 该处入海水道控制水位为 14 61m 壅水高度对设计水位影响极小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送电线 路铁塔建成后 入海水道的水位壅高极小 对入海水道行洪堤防安全没 有影响 6 4 26 4 2 入江水道入江水道 入江水道金沟改道段堤防为 级 东西堤顶宽均为 6m 边坡 1 3 堤顶高程均为 14 58m 当入江水道达到设计流量 12000m3 s 时 塔前最大壅水高度仅 0 029cm 壅水曲线最长 14 67m 此时壅水高度可 忽略不计 该处入江水道控制水位为 11 64m 东西堤堤顶超高均为 2 94m 满足规范要求 当入江水道达到 1991 年实际行洪流量 8900m3 s 时 塔前最大壅水高度 0 010cm 壅水曲线最长 5 09m 此时 壅水高度可忽略不计 该处入江水道控制水位为 11 21m 东西堤堤顶 超高均为 3 37m 满足堤防设计规范要求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杨双 线路铁塔建成后 入江水道的水位壅高极小 对入江水道行洪堤防安全 没有影响 6 5 建设项目对入海 入江水道河道冲刷的影响 6 5 16 5 1 入海水道入海水道 根据 公路桥位勘察设计规范 JTJ062 91 和 220KV 杨双线 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的土质资料进行计算 铁 塔建成后 近 远期工程条件下 泓道 滩地的一般冲刷深度均为 0 远 近期工程塔基的局部冲刷深度分别为 0 28m 和 0 24m 从上述结果 看 供电线路铁塔的建设对塔基处河道滩面会产生一定的冲刷 建议对 塔址处的滩地表面进行防护 以降低对河势稳定的影响 6 5 26 5 2 入江水道入江水道 根据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JTJ C30 2002 和 220KV 29 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洪水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的土质资料进行计 算 铁塔建成后 河滩和河槽一般冲刷深度均为零 塔基局部冲刷深度 分别为 0 32m 和 0 34m 从上述结果看 供电线路铁塔的建设对河道产 生的局部冲刷较小 建议对塔址处的滩地表面进行防护 以减少对河势 的影响 6 6 建设项目对工程管理的影响 6 6 16 6 1 入海水道入海水道 根据入海水道现状南北堤顶高程均为 15 38m 14 88m 堤顶宽分 别为 38m 和 8m 已满足堤防设计规范要求 不需再加宽加高 电缆线 与南北堤顶之间净空高度分别为 14 0m 和 11 4m 220KV 电缆的安全范 围为 4 0m 则左右堤净空高度分别为 10 0m 和 6 4m 均大于交通车辆 4 5m 净空高度的要求 对防汛抢险运送物资和交通没有影响 6 6 26 6 2 入江水道入江水道 根据入江水道现状东西堤顶高程均为 14 58m 堤顶宽 6m 已满足 堤防设计规范要求 不需再加宽加高 电缆线与东西堤顶之间净空高度 分别为 20m 和 14m 220KV 电缆的安全范围为 4 0m 则左右堤安全净空 高度分别为 16m 和 12m 均大于交通车辆 4 5m 净空高度的要求 对防 汛抢险运送物资和交通没有影响 滩地上所有塔基即灌注桩顶均高出滩面 4 0m 建议对地面以上的 桩体采取现浇施工方案 施工过程中尽量增加塔基表面光滑度 以减少 桩体对水流的阻力 在淮河入海水道远期工程设计流量行洪时 洪水位 已淹没塔基 可能会有漂浮物被铁塔所阻挡 因此 建议电力部门成立 专门的管理队伍 在行洪期间应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 加强 对各塔基的检查 发现有漂浮物被阻时应及时清理 或补助部分经费给 堤防管理单位 行洪期间由水利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30 6 7 建设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