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变态心理学)—李丹.doc_第1页
讲义(变态心理学)—李丹.doc_第2页
讲义(变态心理学)—李丹.doc_第3页
讲义(变态心理学)—李丹.doc_第4页
讲义(变态心理学)—李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正常心理活动 正常群体 个体(不同) 可相互转化异常心理活动 精神障碍(心理异常)心理活动也不全是异常的 如何发生的?哪些种类?哪些性质和特点?造成怎样的痛苦?有怎样的破坏(认知、社会功能)?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各类形式“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侧重点不同心理学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 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侧重点不同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 诊断、治疗、转归、预后、预防与康复等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变态心理学的发端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心理异常是有害液体流入大脑造成。(“心理是脑的功能”的雏形)5世纪-17实际宗教神学镇压体液学说。心理异常被看做魔鬼附身文艺复兴自然科学发展;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17世纪以前精神病学比变态心理学活跃,“变”只能融在“精”中才能获得发展。医学的进步促使人们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问题。17世纪以后神经科学;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的研究1861年Broca大脑额下回萎缩,语言运动功能丧失 Pasteur “细菌理论” 19、20世纪三个学派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行为学派”、“存在人本主义学派”A. 精神分析学派 (解释、评价、演变)1. 解释(异常心理现象)(两个命题、五个判断、三个说明)见书P251.四个基本理论: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力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潜意识理论(冰山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本我、超我性力理论:Libido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重视早年经历对人的影响)心理防御机制:冲突焦虑心理防御潜意识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本我压抑到“潜意识”产生焦虑自我(无法协调)冲突为缓解“焦虑”,启动心理防御机制。超我2. 评价:弗洛伊德哲学功绩故而,当时主要的打压来自“宗教”。而非心理学和精神病学。1) 抵制宗教,支持人本2) Libido代替“上帝的意志”3) 人的动机和行为是人类自身本能的需求4) 将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驱动权,从上帝手中夺来,还给人类弗洛伊德创立学说时,恰逢.1879,冯特,德国莱比锡,心理物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心理学实证科学)心理学界的批判:弗洛伊德理论“逻辑演绎式”地分析心理现象的理论,不被视为真正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理论尽管非实证科学但也是弗洛伊德对“临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精神分析最初就是以强迫症和癔病两种病的研究为基础的。”(主要批判:逻辑演绎非实证;泛性论;精神病人为对象;本我关注人的消极面)3. 演变:文艺复兴后,特别在19世纪末.随科学的发展(尤其神经科学),精神分析的主要演变(即:学科理论的替代)更加重视:精神异常+脑(联系)1)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新精神分析理论(所代替)学科理论的替代2) 安娜,自我心理学,关注重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3) 安娜,将“幼儿期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4) “认知神经心理学”出现,关注异常心理的脑机制,进而对弗洛伊德关于临床症状解释提出质疑。革命性渐进性由此可见,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实践已经过时。B. 行为学派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实验神经症”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 步骤:1.动物实验判断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实验) 2.对临床病人观察。 3.类比方法解释异常心理现象。 (演绎推理)桑代克(Thorndike)一般技术路线:动物(实验)人(演绎推论) 人(临床观察)动物(分析比较)神经症&精神病的区别:体现在 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 原因:兴奋、抑制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1) “兴奋”过程 “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两个过程的冲突2) 强有力异乎寻常的刺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用记)“神经系统较强、平衡的人,不引起疾病后果。”巴浦洛夫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兴奋型:强、不平衡抑制型:弱神经衰弱:兴奋过程的优势&抑制过程的薄弱癔病:抑制过程的优势&兴奋过程的薄弱 俄国行为主义(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美国行为主义(斯金纳):斯金纳箱,操作条件反射、其他学习理论演变:早期不同特色发展互补“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脑”科学结合C. 存在人本主义学派“潜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受阻最基本表现:“存在焦虑”。(马斯洛)心理异常 “自我”无法实现“存在”(自由选择)与“责任”的冲突,对立,跟随人的一生。驱使个人发展。(马斯洛)Libido驱使个人发展。(弗洛伊德)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哲学理念。欧洲15世纪反宗教“怀疑论”哲学的副本。核心内容是:400多年前的人自身以外的事物无足轻重,人的一切必须集中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而“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自我实现”的第一条件。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1.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适应环境,健康生存发展2.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人际交往、肩负责任.3.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改造世界及生存环境。三大功能:异常心理,丧失了上述功能.常识性区分(4点);非标准化区分(5角度);标准化区分(4标准);心理学区分(3原则)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 常识性区分(4点)1. 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行为2. 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3.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4. 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 非标准化区分(5角度)1. 统计学 心理现象偏离统计常模2. 文化人类学 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注意“文化相对论”3. 社会学 对社会准则的破坏,找不出犯罪动机4. 精神医学 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如:幻觉.5. 认知心理学 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表现、感受)(三) 标准化区分(4标准)1. 医学 病理表现,器质性变化2. 统计学 正常or异常,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异常”是相对的,是一个连续的变量。 该标准客观、便于比较、操作简便;但也存在缺陷,例如:IQ3. 内省经验 病人的(自评);观察者的(他评)4. 社会适应 社会行为常模(即:适应性行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符合社会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地区哦的规范行事。与之相比较看是否偏离。(四) 心理学区分(3原则)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自知力”; “自我认知”&“自我现实”的统一性2.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认识情绪情感意志协调一致共性:心理过程心理活动个性:人格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常见异常心理症状了解鉴 别精神障碍非精神障碍转诊作为心理咨询、治疗的对象心理治疗为辅助条件:1.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后2.主要目标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1.感知;2.思维;3.注意、记忆与智能;4.自知力障碍)真性幻觉假性幻觉感 过敏、减退、内感性不适体验来源知 错觉;幻觉(听、视、嗅、味、触、内脏性幻觉)分类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l 感知综合视物变形症(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非真实感(镜中花、水中月)窥镜症产生的特殊条件错觉:对客观事物(有对象)歪曲认知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内感性不适:感觉障碍,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内脏性幻觉:知觉障碍,性质明确、部位具体13种奔逸;迟缓;贫乏;松弛(散漫);中断;不连贯;插入(被夺);云集(强制性思维);破裂性思维;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形式障碍(联想障碍&逻辑障碍)l 思维1. 妄想2. 强迫观念3. 超价观念内容障碍分类回忆计数怀疑对立观念穷思竭虑按起源分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关系;被害;特殊意义;物理影响;夸大;自罪;疑病;嫉妒;钟情;内心被揭露按内容分注意区分:语量少、慢 抑郁语量多、快 躁狂MD:2奔逸 & 迟缓Sch:9中断 & 插入(被夺) & 云集病象征 & 语词新作 & 逻辑倒错贫乏 & 松弛 & 破裂强制性“痴呆”脑器:4病赘述不连贯强迫症:强迫观念人格障碍or心因性障碍:超价观念鉴别:1) 迟缓&贫乏:“贫乏”空、淡漠,语速不减慢若“+意识不清”2) 破裂&不连贯:思维不连贯严重成为语词杂拌破裂思维 意识清楚3) 强制性思维&插入(被夺):完全不受控制 还有能控制的属于自己的思维4) 强制性思维&强迫思维:形式障碍内容障碍;分裂症强迫症l 注意、记忆与智能减弱:主、被动注意均减弱;意识障碍、神经衰弱、脑器狭窄:主动注意减弱;意识障碍、激情状态、专注状态、智能障碍 注意障碍1.增强:躁狂、抑郁发作;偏执状态2.减退:脑器(早期:近记忆减退,严重时远记忆也减退)3.遗忘:“逆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见于癔病4.错构:对曾经经历过的事,记忆错误,坚信不疑。见于脑器5.虚构:对从未发生过的事.内容变化,易受暗示。见于脑器见于脑器 记忆障碍柯萨可夫综合征(遗忘综合征):记忆减退、错构、虚构,以及力障碍同时出现。多见于慢性酒中毒,脑器记忆四个过程:识记、保存、认知(再认)、回忆(再现)精神发育迟滞:先天痴呆:后天的;器质性的(鉴别-假性痴呆:心因性的,功能性的) 智能障碍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力。l 自知力: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障碍的严重程度;疗效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 1. “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 思维奔逸、动作增多=躁狂情感低落:+ 思维迟缓、动作减少=抑郁;脑器(卒中后抑郁)焦虑: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恐怖:恐怖症2. “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迟钝:精分早期、脑器淡漠:精分衰退期、脑器倒错:精分3. “脑器”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高涨”。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1、意志增强:躁狂、被害妄想2、意志缺乏:精分衰退、痴呆3、意志减退:意志活动减少,见于两种情况:意志低下者;抑郁状态者(内心意志不低,但做不了)4、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动作增加与-思维、情感、环境协调一致,有目的,可理解。多见于躁狂。情感高涨:+ 思维奔逸、动作增多=躁狂情感低落:+ 思维迟缓、动作减少=抑郁;脑器(卒中后抑郁)焦虑: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恐怖:恐怖症不协调性:不一致,目的不明确,难以理解。多见于精分青春型或紧张型。其他5、精神运动性抑制1) 木僵 紧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心因性木僵、器质性木僵2) 违拗 主动性违拗、被动性违拗精分紧张型3) 蜡样屈曲 “空气枕头”4) 缄默 .癔症5) 被动性服从 6) 刻板动作 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7) 模仿动作 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出现精分青春型8) 意向倒错 强迫症、精分9) 作态 10) 强迫动作 “梦”“梦境是性本能挣脱意识禁锢之后的变相宣泄。”弗洛伊德“梦是特殊意识状态下的思维与情绪活动”潘菽心理学札记梦的内容不现实,无效梦的情绪有临床诊断价值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病因未明,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1. 精神分裂症:青壮年起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部分发展至“衰退”。病期自知力丧失。症状: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脱离现实。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完好,认知损害。青春型: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性轻浮。偏执型:妄想、幻觉为主。紧张型:“木僵”(精神运动性抑制)&“兴奋”(精神运动性兴奋不协调型)交替出现。单纯型:意向减退、退缩、懒散,治疗困难,预后不良。2. 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妄想性障碍),起病30岁以后,女性偏多,未婚多见;病前人格: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妄想”特点:内容有一定现实性,不荒谬;通常无幻觉;通常可保持社会功能。3.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急短”),特点:两周内起病;精神病性症状为主;心因;2-3个月痊愈。 分裂样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性症状为主,病程不超过1个月。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or“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认知&行为改变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严重)伴反复发作,治疗缓解or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1. 躁狂发作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2. 抑郁发作 特点: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语言动作减少&迟缓。3. 双相障碍 情绪高涨&情绪低落交错发作。4. 持续性心境障碍特点:持续、起伏,“ ”,但程度小,不足“轻躁狂”、“轻抑郁”。发作形式: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混合状态第三单元 神经症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致病因素一组机能性障碍,功能性非器质性神经官能症“精神”&“躯体”两方面症状有人格特质,但非人格障碍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可逆: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减轻或消失1. 恐怖症 3种类型: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特定恐怖2. 焦虑症 2种类型: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症)3. 强迫性障碍 又称“强迫症” 强迫思维: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对立观念 强迫行为: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强迫性计数4.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障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 疑病症 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 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5. 神经衰弱 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or“心因性精神障碍”1. 急性应激障碍刺激后数分钟or数小时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定向障碍,人格解体,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or精神运动性抑制。 2.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灾难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3. 适应障碍 “易感个性”基础上,遇到应激生活事件,出现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 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1. 人格障碍 偏执型、分裂样、反社会型、冲动型、表演型、强迫型、焦虑型、依赖型2. 性心理障碍 性身份障碍:易性癖 性偏好障碍: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受虐 性指向障碍:同性恋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1. 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2. 睡眠障碍3. 性功能障碍第七单元 癔症 解离(精神)症状 & 转换(躯体)症状为主;人格倾向为基础;自知力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1. 分离性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等。2. 转换性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3. 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流行性癔症,或癔症的集体发作。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心理健康:指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现实人格稳定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低于心理压力的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或低,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只有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相关的因素才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的指标。u 评估心理健康的3标准(许又新三标准)a) 体验b) 操作 核心是效率c) 发展u 评估心理健康的10标准(郭念峰十标准)1) 心理活动强度: 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2) 心理活动耐受力: 慢性、长期的精神刺激,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心 理耐受力。3) 周期节律性4) 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高低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标准。5) 暗示性: 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6) 康复能力: 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7) 心理自控力: 情绪、思维、行为的自控能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思维的过程都是随意的,自觉控制下实现)8) 自信心: 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恰如其分的自信!(估计过高、过低都不好)9) 社会交往: 两极:“接触不良”、“一见如故”均有问题(抑郁&躁狂)10) 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变化自我调节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即:适应。(主动适应:积极改变环境;消极适应:躲避环境冲击,忍耐。)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经症动态平衡动态失衡神经症心理冲突:常形&变形常形:1、重要生活事件;2、道德性质 大家都有的体验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系;2、无明显道德色彩 神经症性的评定:病程:痛苦程度:轻:可自己摆脱、1分;中:他人帮助摆脱、2分;重:无法摆脱、3分。社会功能:轻:可照常、1分;中:效率下降、2分;重:回避退缩、3分(痛苦程度、社会功能的评定,至少需考虑近3个月的情况。)总分:3分2分1分1年3个月不够诊断神经症可疑病例3分6分第六节 关于心理健康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所以健康心理学至今尚不具备完整的概念体系。很难实行.健康心理学自身没有一般性定义,仅仅有“工作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实际工作领域: 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中的心理学问题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心身医学健康心理学差别侧重侧重导致躯体疾病产生的生活方式、心理活动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一、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1. 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上改变2. 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3. 情绪低落4. 时间感觉发生变化5. 精神偏离日常状态二、 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对疾病治愈的理解,必须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这三个层面着眼。虚弱症:在十分焦虑的情况下产生,患者担心自己健康,可以达到恐惧的程度。可能产生歇斯底里反应。某些患者,躯体疾病同时伴有急性精神症状,如幻视、谵妄、耳聋等。这可能是意识模糊的先兆,必须请精神科医生会诊。疾病严重、迅速发展、中毒存在时,会出现意识模糊之类的心理障碍。而神经官能症类的症状,多在疾病慢慢发展和逐渐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一单元 概述许又新,启用用途、效度两个维度,作为对“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的可靠检验标准。n 用途1. 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2. 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3. 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4. 咨询方案的制定5. 疗效评估6. 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7. 职业培训8.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9. 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n 效度1. 症状学效度1) 临床经验 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有内心冲突(现实意义;道德性质);历时不足一个月2) 情绪心理学 的研究,可以说明“心理不看康特征组合”是真实的 情感组合(包括:与别人有关的情绪爱;与自己有关的情绪失败感、羞耻感、内疚感)2. 预测效度 对自然发展的预期3种不同的结果:a三个月内,部分人可能自行缓解b短期内得不到化解。“联想机制”,泛化到其他类似对象。c长期得不到改善,心理抗压能力和耐受性逐渐下降,身体虚弱,情绪和情感的自控能力下降。(非持久性的,理性的自控能力仍存在) 外界干预下的预期外界干预:包括非专业社会支持;专业心理咨询3. 结构效度 人口学因素 个性心理特征 身体健康水平 社会变迁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第一类型心理问题满足条件: 内心冲突(生活事件&不良情绪) 时间较短(不间断持续满1个月or间断持续2个月) 理智控制下不失常态,但效率下降。即:社会功能未严重破坏 未泛化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满足条件: 心理障碍,冲突(刺激事件&痛苦情绪) 时间较长(间断、不间断持续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短暂失去理智控制,社会功能受影响,非专业干预难解脱 反应对象泛化第三类型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 神经衰弱or神经症的早期。 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陷者列入此类。焦虑客体性焦虑(原发;继发)Freud将焦虑分为3类: 神经性焦虑(无意识焦虑,危险来自本能冲动) 道德性焦虑(危险来自“超我”,被体验为耻感、罪感)Jaspers:“存在焦虑:是边缘处境的表现,是人类生活的本质所在,是存在本身的源泉。”O.Rank:“出生的创伤成了一切焦虑的总根源。”Lewis:焦虑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有五个特点,归纳为4点: 1、无名焦虑、漂浮焦虑无确定对象和内容 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 3、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4、指向未来继发的客体焦虑 预支性焦虑明确把自己心情描述为无对象和内容的恐惧,较少见。人们常把焦虑附着在各种偶然事件(烦恼)上,但焦虑的严重程度和事件的琐碎不相称。主要是对过去的事后悔和对现状不满,而焦虑其实几乎完全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恐惧。PTSD症状(3组):1、轻到中度的广泛性焦虑“惊跳反应”,警觉性过高 2、反复重新体验精神创伤的经历“闪回” 3、情感钝化和回避焦虑症诊断注意:情绪体验;身体表现激越状态:伴有不快or痛苦情绪的显著精神运动性兴奋。比惊恐发作持久得多。对发作经过不能清楚回忆,甚至有明显遗忘症,便不能诊断为一次惊恐发作。状态焦虑特性焦虑起病成年、较短从小、持续一生程度重轻植物症状有无类型漂浮焦虑处境焦虑、期待性焦虑R.P.Snaith抑郁症:较高等级焦虑症:较低等级J.Mendels:焦虑、抑郁的关系1、生物学基础相同,症状相似2、对致病因素的同一反应,特征症状是人格的病理性塑形作用的结果3、相互继发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焦虑的2种主要临床形式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创伤后迟发的焦虑即:潜伏期(事发后几个星期至几个月)有明确指向的客体恐怖症焦虑症关系密切单一客体恐怖症多客体恐怖症客体性恐怖症与处境性恐怖症的过渡or混合在一定处境下焦虑症的症状明显加剧焦虑症因处境不同而有波动典型的慢性广泛性焦虑 诊断焦虑症必须排除抑郁症,诊断抑郁症时无需排除焦虑症;鉴别时完全不必考虑以何者为主而定诊断。即使焦虑明显,只要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就应该诊断为抑郁症。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意味着: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包括对事件的性质和强度的评估,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即:“适应”应对环境变化(生活事件)刺激情绪体验(主观认知)l 压力的定义C(压力结果)A(压力源)Bl 压力源的种类躯体创伤or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生物-心理-社会” “生物” 性压力源 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3类: “精神” 性压力源 破坏精神需求的内、外在事件。 “社会” 环境性压力源 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纯社会性的自身状况错误认知、不良体验、道德冲突、不良个性心理特点(纯粹单一性压力源极少,多数压力源都涵盖着两种以上因素。)l 压力源的测评(一) 社会再适应量表霍尔姆斯(Holmes),评定重大生活事件的量表,得分高的人容易患病。优点:中科院心理所修订时增加了认知因素。(二) 小困扰测量 坎纳(Kanner),两个量表:评定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量表;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 结果提示:被测试人的健康状况与小困扰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关,而与生活事件数目和严重性比较无关。而振奋事件与健康无关。 “日常小压力比主要的生活改变更能预测健康。”(三) 知觉压力测评对某种“超个人能力事件”的体验。知觉压力量表,测评“让个体确定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事情有哪些”。优点:预测早期健康问题更为有效 评估个人不良习惯造成的慢性压力。l 压力的内省体验压力心理形式为“核心” 伴随强烈的“情绪体验”。情绪体验 “内心冲突”Lewin & Miller “内心冲突”分类:1、 双趋冲突2、 双避冲突3、 趋避冲突4、 双重趋避冲突情绪体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