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是幸福?从尼各马可伦理学观点出发目录中文摘要2Abstract3前言4一生活的目的4(一)古希腊前亚里士多德时期幸福理论略析4(二)亚里士多德内在目的论色彩的幸福观5(三)基于“善”的标准的好生活6二幸福的获得7(一)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的标尺8(二)中道原则9(三)公正原则10(四)友爱11三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幸福观?12(一)不断提升人格13(二)坚持中道原则13(三)实现社会公正14(四)注重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14四余论15参考文献16后记17什么是幸福?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观点出发 政法学院092班2090711223何璟指导老师 徐春根中文摘要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今社会,金钱与物质似乎成了许多人衡量幸福的根本标准。然而,当人们获得了充足的物质享受,感受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迷茫与空虚。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对幸福问题提出了深邃的看法,很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借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坚持内在目的论思路,将幸福看作是生活的目的,为了幸福而探讨幸福。亚氏指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认为获得幸福的方式有德性、中道、公正和友爱等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无疑为当代的人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它至少提醒人们,创造幸福生活(1)必须不断提升人格,(2)必须坚持中道原则,(3)必须注意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不能有丝毫松懈,(4)必须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有机统一起来,不要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关键词:幸福;德性;公正;中道;友爱AbstractHappiness is an eternal topic. In todays society, money and material seems to be a lot of people the fundamental measure of happiness. However, when people get enough material to enjoy, feeling is not always happiness, but to confusion and emptiness.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Aristotles book, the mark ethics, proposed the deep problems of happiness, is worth people thinking, draw lessons from today. Aristotles happiness theory, adhere to the inherent teleological way of thinking, see happiness as the purpose of life, in order to happiness and discuss it. Aristotles points out, happiness is the soul of a suitabl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mplete virtue activities, think the way to happiness is virtue, tathagata, justice and love, and so on. Aristotles happiness theory undoubtedly for contemporary people to form the correct outlook on the important ideas of reference, it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at least (1) create happiness life must constantly improve personality, (2)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tathagata, (3)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ealiz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there can be no let up, (4) must be organic unification of personal happiness with social happiness, dont attend or partiality.Keywords: Happiness; Virtue; Justice; Middle path; love前言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当今社会,金钱与物质似乎成为了许多人衡量幸福的根本标准。当人们获得了充足的物质享受,许多人感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迷茫与空虚。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对幸福问题的分析颇具智慧,很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借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实践活动中,有些东西是作为手段为人期求的,而有些东西是作为目的为人期求的,这种以自身被期求而其他目的都是为着他的目的就是善,就是最高的善,即幸福。林桂榛.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尼各马可伦理学.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2002年第2期.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进行相关解读,并从这种解读出发,进一步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幸福、我们究竟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幸福观等问题。一生活的目的生活是指人为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而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为了获得更好和更有意义的生活。著名学者赵汀阳认为,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自身,追问生活的意义,就是追问人的行为能力所能够实现的生活所追求的效果,这一效果其实就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人人都最想要的“幸福”。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页.(一)古希腊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幸福理论略析雅典城邦是经济、政治、文化都繁荣的城邦,城邦的公民都是热爱自己城邦,对自身和城邦不断反思不断辩论追求幸福的公民。因此,有关幸福问题的讨论在古希腊时期就初露端倪。在希腊人看来,自然界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处在生生不息中,然而,这个变幻莫测的生命世界又是可以认识的,它处处显示着理智的秩序。在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几乎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过探讨。第一个对“幸福”作了理论探讨的是被称为希腊“七贤者”之一的梭伦提到:“许多最有钱的人并不幸福,而许多只有中等财产的人却是最幸福的。”冯俊科.西方幸福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6页.他认为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幸福,财富要适中,不能只有物质财富而没有高尚的道德,幸福应是物质财富和道德精神的统一,但追求幸福不能只顾眼前,不考虑结局,要做到善始善终。雅典伟大的政治家伯利克里在对待幸福问题时指出,“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35页.他认为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自由是获得幸福的前提。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反对把肉体感官的享乐看成是幸福,认为精神上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其强调精神幸福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原子论著称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面对幸福问题时提出了节制的观点,认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节制,而节制的标准就是“适度”,“恰当的比例,是对一切事物都好的,不论豪富或赤贫在我看来都不好”。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73页.到了苏格拉底时期,幸福理论已经初具规模。他从目的论的人生观出发,认为公民不仅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好,这里的“好”指的就是“善”或“幸福”,也就是说,人要为追求“幸福”而活着。而真正的“幸福”是与“善”密切联系的,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就要了解“善”的知识,行“善”的行为,也就是要有“德性”,所以,他强调“幸福”与“德性”是密切相关的。“善人是幸福的,恶人是不幸的”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页.。苏格拉底以“善”为最高目的,通过“德性”获得幸福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亚里士多德。作为苏格拉底最伟大的弟子,同时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的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智意志欲望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对应的德性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其中欲望是最低级的,因此过分对物质欲望的追求都是没有必要的。而人为了使自己得到幸福就必须追求美好的德性,追求美德又必须要有智慧,因为有了智慧才能区分善恶,行善得福。因此,他认为人生的真幸福是德性和智慧。(二)亚里士多德内在目的论色彩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在概括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因说”,将事物的发展因分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根据目的和手段的的关系,目的论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目的与手段分离,即某东西的存在目的是为了其他东西的福祉,这种目的论是外在目的论;二是目的与手段不可分割,即某东西的存在目的,是为了自然而然达成完善自己这个目的,这种目的论称为内在目的论。对于外在目的论而言,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方式,而对内在目的论而言,手段本身可以构成目的,事物的存在有自身的内在合理性,它的存在是为了它自身的存在,它自身就是目的,事物的目的存在于事物自身内部。亚里士多德把自然看成以自身目的为目的,坚持终极性存在于自然之中,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从事物内部的自身根据出发去说明事物的自然产生、运动和变化,实现了目的与形式相统一,目的与自然事物相统一。基于此,在他的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目的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什么才是人生活的真正目的?”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一卷第1页.他认为,人类的每项活动都指向某种目的,对于同一项活动,也可以有不同的目的,比如我现在努力读书,目的可以是为了通过考试,也可以是为了顺利毕业,还可以是为了将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些不同的目的可以根据它们的被渴望实现的程度,即究竟是作为手段还是作为目的排定先后顺序。在这些排序中,可以发现,有一些目的包含于后面较为终极的目的,而后者又包含于另外更为终极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为了达到目的,我们会思考和选择手段。“只有对手段的思考是实际的。”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一卷第25页.正如他所说的,我们思考的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没有人会思考要不要幸福,而是关心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把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看作是达到生活最终目的幸福的手段,那么你在遵循德性的时候也就获得了幸福,因为,生活的终极目的是幸福,而幸福就是人们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如此说来,人生的最终目的也是过着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因此,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幸福是以内在目的论为前提的,达到幸福的手段本身也构成目的,是为了幸福而追求幸福,而不是为了其他,幸福则是最终目的。(三)基于“善”的标准的好生活“好生活”必然基于一个“善”的标准作为根据。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一卷第1页.那么,究竟什么是“善”呢?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论述道:“在所有的行为选择中都存在某种目的,一切其余都为了它而活动,那么这目的就是所谓的善。”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一卷第5页.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全部人类行为中都存在某种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可实行的善,并非所有的目的都是最后的目的,只有一种东西是最后的。在生活中,有的目的是因为它物而被追求,有的目的是因为自身而被追求,那种永远为自身而不为它物的目的,就是最完满,最终极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那么,这个最高的善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幸福,无论是一般大众,还是个别头面人物都说:生活优裕,行为优良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一卷第9页.“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只有幸福,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绝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一卷第10页.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后目的,它是以自身而不以任何别的东西为目的,所以是最高的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所具有的终极性和完满自足性使其最终成为人类生活的目的。就终极性而言,只有幸福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其他一切目的不过是达到幸福的手段,而这种具有终极性的幸福,同样也是完满自足的,“说到完满性,作为自身而被追求的东西,要比通过他物而被追求的东西更加完满。永远不通过他物而被选择的东西,较之既被作为自身又通过他物而选择的东西,要更加完满。绝对的完满乃是指永远作为自身而不通过他物,这似乎就是最大的幸福。” 苗力田编.古希腊哲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68页.同样,幸福也是自足的,因为“我们把自足看作是仅仅依靠其自身便能使生活称心如意万事俱备。我们认为,这就是幸福。” 苗力田编.古希腊哲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69页.由此看来,正是这种终极性和完满自足性决定了它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二幸福的获得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幸福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幸福是人的灵魂的欲望部分的合德性的活动”的观点,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对于如何获得幸福,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论证,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化的幸福论体系。(一)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的标尺 幸福和道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个幸福的人几乎不可能是个缺德的人,幸福意味着他活得很愉快,而生活总是与人共有的生活,因此他必定对人不坏;而从反过来的道理去看,一个缺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是个幸福的人。道德追求的是人的真情“相通”,它要给人幸福,远远不止是给人好处。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257页. 因此,亚里士多德在指出最高的善是幸福之后,认为还应更进一步地说清幸福是什么。他把善的事物分为三类: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财富,权力,名誉等外在的善,是幸福的必要补充,健康和漂亮之类的身体的善对于幸福也是必要的。但这些并非幸福的原因,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只在于灵魂的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灵魂的善就是德性。因而,要获得幸福就必须按照德性生活,“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第十卷第305页.1. 德性的划分亚里士多德按照灵魂的欲望部分和理性部分的活动将人的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欲望活动上的德性即道德德性;一类是理性活动上的德性即理智德性。“德性就是一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页.他指出,道德德性主要表现为自制公正勇敢大度友爱等,是人的行为优良所体现的品质且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依赖于好的行为的不断重复。而理智德性是智慧理解明智是思考,推理的德性且大多是由教导而成,需要经过长期的思维锻炼才能获得。2.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幸福是合德性的现实活动。这种德性是使人为之善良的品质,优秀的品质构成了幸福的核心部分,但仅仅有这种品质还是不够的,必须要在现实的活动中获得品质,实现品质。也就是说,要在现实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德性,优良的品质。只有这样,达到品质与活动的合一,才是真正的幸福。一个人仅仅知道什么是德性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求把它们应用于现实中。我们探讨德性,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所以,我们要获得德性,就必须进行有关德性的活动。正如,我们做勇敢的事情,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有节制的人一样。仅根据德性我们是无法把握最高的善的,只有表现在德性品质的现实活动中才能把握最高的善,达到幸福。可见,现实活动是获得德性、现德性的必要条件,如果离开现实活动,就无德性可言了。所以,要使完美的德性得以实现,必须进行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二)中道幸福的原则幸福须合于德性,而培养德性就必须运用理性,合乎理性也就是合乎中道,因此,幸福的获得就必须遵循中道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的德都是中庸,而不是偏于一极端者,而人的情欲总容易走极端,所以他主张要由理性统驭调节一切欲望才能拥有中道。中道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又叫“中庸”,就是“适中”“适度”的意思,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间境界。孔子曾言,“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中庸第四章)孔子又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他认为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情感世界是最复杂和最难把握的,可以把情感的度分为高中低三种状态,而惟有中间状态才是最值得人们称赞和追求的,这种中间状态的情感就是中道。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第二卷第54页.寻求过高和过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是达到幸福的正确途径,他对于多种德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特别是对德性过高过低和中间状态进行了研究。他举例说,如怯懦勇敢鲁莽厌恶喜爱溺爱小气大度无度等,其中勇敢喜爱与大度就是行为的中道,就是德性,因而遵循勇敢喜爱与大度等中道原则就能获得幸福。对于如何达到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首先要对人们进行教育,通过外在规范的灌输使之内化为主体的道德自觉,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事物的中心的,只有那些经过教育,有知识的人才能找到;其次,在具体的场景中,我们应尽力避免与中道最为相反的一个极端。因为要精确命中中道目标并不易,只有两害相权取其轻。比如,在鲁莽与怯懦之间,就必须克服怯懦,因为它比鲁莽离中道的勇敢更远;第三,由于人们本性倾向不同,每个人对某些事情都会有一些偏激地倾向,我们必须设法朝向相反的一方来扭转自己,正如木匠要使曲木变直,必须将它扭向相反的方向。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因为在快乐的感官下我们的判断容易发生偏差,只有与快乐保持距离,我们才不易犯错,才有可能实现中道。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在实践中,我们有时要偏向过度一些,有时又要偏向不及一些,因为这样才最容易达到适度。譬如,我们有时称赞那些在怒气上不足的人,称他们温和,有时又称赞那些容易动怒的人,称他们勇敢。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第二卷第56页.(三)公正幸福的保障 诚如赵汀阳所认为的,追求幸福是个人的事情,但人的存在总是在人类中存在,是一种与他人共在状态。他人的存在不但永远是无法选择的给定条件,而且是每个人所必需的生存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来说,他人是任何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幸福的实现无法离开他人。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118页.因此,公正事关幸福,在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以及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的问题上,公正显得愈加重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贯彻一切德性的最高原则,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都要依靠它,在各种德性中公正是最重要的,“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或者是政治共同体福利的组成部分”,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6页.因此,它是一种“最完美的德性”。公正就是关心他人的善,它要求以德性对待他人,而不只是对待自身。他对公正的含义从各方面进行了分析,从“以德性对待人”角度看,他认为个人不能多占好处,把坏处推给别人,在利益分配中,不论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还是他人与他人之间,都不应使个人得到的多,他人得到的少,对有害的东西则相反。虽然每个人自然都偏好他自己的幸福甚于他人的幸福,但是,任何公正的旁观者绝不可能赞许,我们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放纵我们自己的这种自然的偏好,譬如,只因为他人妨碍到我们的幸福,就去搅乱他的幸福,或只因为对他有用的东西对我们也同样有用或更有用,就强行从他手中拿走那东西。因为,对他人做不公正的事,是最大的不公正。在公正德性中所遵循的这一原则体现了“利他精神”,实行这一原则,对于维护和促进共同体幸福和公民个体幸福,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必须少用我们自己自然会看待我们的那种眼光来看待自己,而多用别人自然会看待我们的那种眼光来看待我们自己。虽然每个人,对他自己来说,就像全世界那样重要,然而,对他以外的人来说,他只不过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虽然他自己的幸福,对他来说,比全世界其余人类的幸福更为重要,然而,对其他每个人来说,他的幸福却不会比其他任何人的幸福更为重要。亚里士多德讲公正,其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贡献,在于走入现实中,详细对现实中的公正做了重要而详细的分类。其中,回报的公正和矫正的公正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回报的公正,即“善有善报”,这是从公正的积极方面来说的;矫正的公正,即“恶有恶报”,也是一种惩罚性公正,通过惩罚和矫正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达到公正,这是从公正的消极方面来说的。通常,公正的积极方面是人们所认同的,但其消极方面因其暴力性质使有些人从情感上易把暴力本身看成是一件不公正的事情予以排斥。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仅有回报的公正远远不能保证人们之间利益分配的和谐,因为人性是复杂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社会公正要得到基本维持,必须把矫正的公正作为一种随时可以实施的威慑存在。李晓娟.论幸福与公正对赵汀阳可能生活的解读.法制与社会J.2007年第一期.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有一种美德,不是我们可以自己随意决定是否遵守,而是可以使用武力强求的,违反这种美德将遭到怨恨,因此受到惩罚。这种美德就是正义。亚当斯密著.谢宗林译.道德情操论(全译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95页.只有回报的公正与矫正的公正在人们的生活中一起发挥作用,人们的生活才会幸福。公正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不是根本对立的,更没有好坏之分,它们是实现公正的两种不同方式。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正既是个人德性,又是社会规则,两者对于幸福生活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亚里士多德把个人德性品质和社会正义规则看成是达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保障。对于个人而言,公正的德性是幸福生活的核心部分,也是社会公正的基础,所以亚里士多德把公正看作是一切德性的汇总。而社会公正即政治公正又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因为公正的法律规则是对社会群体权利的保障。没有公正,就没有个人和社会的幸福。(四)友爱幸福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用了两卷的篇幅来论述“友爱”,表明在实现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友爱”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人是政治的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这也正是一个幸福的人所拥有的,他具有那些自然而善的东西,很显然和朋友在一起,和正直的人在一起,比和陌生人和偶遇的人在一起为好。所以,幸福的人应该拥有朋友。”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由此可见,友爱不但是实现幸福的外在条件,也是生活最必需的某种品德。“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必须要有好人朋友”。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九卷第283页.友爱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是个人道德完善的具体表现。亚里士多德把拥有朋友看作是最大的外在的善。在他看来,不管是不幸的人,还是幸运的人都需要朋友。不幸的人,需要有用的朋友;幸运的人,需要高尚的朋友。对于不幸的人,朋友可以帮他减轻痛苦,走出困境。而对于幸福的人,虽然幸福的自足性可以使他“万善具备”,但他此时需要朋友来接受这种善,并以此来关照自己行为的高尚与善良,因此此时朋友就是另一种自我。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九卷第277页.我们需要朋友接受我们的善举和公正行为,需要朋友来帮助提升品质。因为,两个人的智慧比一个人更高。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基于德性的友爱,即“相互爱着的人们都希望对方善良,他们也正是因此而爱”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0页.;一类是基于利益的友爱,即“有些人是为了相互利用,而不是为了自身而爱,他们都为了从对方得到好处”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0页.;最后一类是基于快乐的友爱,即“有些人是为了快乐而爱,非是愿与聪明人相交往,而是为了使他们自身愉快”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0页.;幸福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一个孤独的人是很难进行不间断的实践活动的,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之下才会容易些。而对于一个幸福的人来说,需要的是真诚的朋友,因为“一个真诚的人,凭着他的真诚,就会喜欢那些合乎德性的行为,而厌恶那些出于邪恶的行为。”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9页.所以,人们永远追求的是那种基于德性的友爱,只有这种友爱才是长久的,才会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三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幸福观?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建立了比较系统详细的幸福论体系。他回答了什么是幸福、幸福作为生活的目的何以可能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等问题。“亚里士多德以理性精神为指导,追求至善、注重实践、坚守中道、关注友爱、注重城邦幸福与个人幸福的一致性,主张在有节制的、合乎德性的生活中实现幸福,这些思想都是值得世人借鉴和发展的。”王宝贵.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管窥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年第十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对于人们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一)不断提升人格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中心命题,充分表明了道德与幸福之间的统一关系,而且在他看来,道德既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也是目的,有道德的生活本身就是幸福,德性的追求与人格的完善就是幸福。礼记大学开篇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对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这与亚里士多德论述的“幸福就是最高的善”不谋而合,因此,对人格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格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也就是德性,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对于如何提升道德人格,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可教的,通过后天的教育,能够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因为道德教育使人们领悟到人生应有的价值,做出理性的道德判断,从而不断完善道德活动,也只有将内在的道德素质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这过程中,人格得到不断提升,也就加深了自己的幸福感,使个人的幸福得到完满实现。(二)坚持中道原则现代社会不少人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将幸福定义为物质财富、权力、荣誉的满足。这种狭隘的幸福往往使人们只注重物质幸福而不注重精神幸福,只注重个人利益,不注重社会整体利益,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财富、荣誉等外在的善不能等同于幸福,这些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真正的幸福在于德性的完满实现,而德性的完满实现则需要遵循中道原则,亚里士多德虽然不认同快乐、财富、荣誉等同于幸福,但他承认幸福离不开适当的财富和人们欲望的合理满足。 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保持适度原则,即强调要使事物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平衡协调、统筹兼顾,过度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中道德性实质就是行为要适度、合理,因为,适度、合理的行为无论就其主观感受还是客观效果都是人们所认同和接受的。因此,引导人们过符合德性的生活,遵循中道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辨,降低物质欲,才能创造幸福生活。(三)实现社会公正亚里士多德在讲幸福的实现在于中道原则的践行外,还强调了公正在幸福实现中的作用。只有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每个人才能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才能享受到应有的民主,才能保证合法权益的实现,从而个人的幸福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个人正确的幸福观才有可能养成。而实现这一切就必须以公正的法律和道德为基础。在现代社会人们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各种差别,而且出现了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法治建设就是作为适应差异性社会中组织行为合理化需要而被强化的。对于关乎公民幸福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通过法律制度进行维护,例如居住权、医疗保障权、义务教育权等,要通过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逐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来保障人民合法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法治作为一种强制力量只是外在约束力,除此之外,公民自身的约束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外在与内在的约束力共同作用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和幸福生活的实现。因此,社会应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培养公民良好的个人德性,公民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加强自我内在约束力,提高自身的德性修养。(四)注重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亚里士多德在其幸福理论的阐述中,强调了个人的幸福离不开城邦的幸福,只有才城邦中才能实现的观点,这种观点发展到现代也就是个人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整体幸福。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由此看来,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个人的幸福生活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而社会的整体幸福却孕育在个人的幸福之中。因此,个人所追求的幸福只有以促进社会发展为出发点,才能实现与社会的整体幸福相统一,才能实现与当前幸福及长远幸福的相统一,才能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幸福。从易于实现的方向上谈,每个人应该从重视友谊,关爱他人做起。一个没有朋友的人是孤独的,孤独的人不可能是幸福的,只有和朋友在一起,困难的时候有朋友帮助,快乐的时候有朋友分享,这样的人才会感受到幸福。幸福生活离不开朋友,因此,应该从重视身边的家人朋友开始,懂得给予即收获,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在实现社会幸福的同时收获个人幸福。四余论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信仰问题。作为人类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信仰与幸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理论、学说、主张、主义、宗教等的信服、敬仰和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就是遵循德性并且将其付诸于现实活动。因此,幸福与信仰密切相连。作为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信仰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精神生活。信仰问题既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港口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期末学业测评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年甘肃省公务员考试真题
- 2024年宁波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事业编制教师和工作人员真题
- 2024年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国企岗位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课程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电焊工考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政策法规)综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职业卫生健康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信息系统工程造价指导书
- 交安工程施工合同
-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肠造口并发症讲稿课件
- GB/T 6403.5-2008砂轮越程槽
- GB/T 15970.2-2000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应力腐蚀试验第2部分:弯梁试样的制备和应用
-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详1系统课件
- 组织行为学核心主题全系列(MBA研修班学生版4日)课件
- 局部解剖学绪论课件
- 可持续发展旅游课件
- 非常实用的鸡的解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