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传播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传播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传播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传播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传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9g r a d u a t em a s t e rd e g r e et h e s i s u n i d :5 10 7 2 9 0 2 0 3 6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a s t u d y o n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fb o o k s h o pp r i n t i n g i nt h es o u t h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 i n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p e r i o do fm i n gd y n a s t y d e p a r t m e n t : q 星卫坌照地曼邀q fh i 墨! q 兰y m a j o r : f i e l d : t u t o r : 坠曼h i 墨! q ! xq 廷q i 曼卫! h i n 垒 t h eh i s t o r y _ o f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煦鱼墨墨q ! g h 曼n i 亟卫g c a n d i d a t e :翌鲨竖立q 塾g h 曼n g a p p r o v e di nm a y 2 01 0 泌伟 lil mi_iiii_i 娜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传播研 究,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例p 年厂月i 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传播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 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 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 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 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 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 或“涉密 学位论文 枣,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4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本人签名羡五塑本人签名叁兰:! 矽i 口年r 月i 日 昱盔埴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牟发松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庄辉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黄爱梅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 明代中叶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推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书籍的印 刷出版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灵活多变、富有生机的书坊刻印业。而地 处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间力量庞大的江南,自然是书坊图书生产、流布及传 承的广阔天地。书坊刻印业在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呈现出极其兴盛的情状,成 为明代文化史上一抹特有的亮色。 本文以坊刻图书作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理论作为基本框架,通过对明代书 坊刻印图书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勾勒,旨在阐述明代中后期江南坊刻书籍的传播 情况,从中透析坊刻业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全文由背景环境、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及传播价值等五部分组成。第 一章节对所论主题,即明代中后期江南坊刻的状况加以概述,并对其背景加以梳 理,系统阐明当时坊刻兴盛之背景原因。第二章节以传播者为主要分析对象,纵 向分析各类传播者,包括坊刻图书的编写、校勘、刊印、发行等参与各个环节的 传播者。第三章节则是将传播物进行分类描述,罗列当时书坊的主要出版物 教育教化类读物、日常实用类读物及娱乐消遣类读物。第四章节是对受传者 受众群体加以探讨,通过有限的历史资料及著述,探析受众阅读所应具备的条件、 受众群体的构成以及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联系等围绕受众阅读的多个关联问题, 以求全面系统贯穿坊刻书籍传播的整个过程。第五章节强调指出坊刻的传播价 值,概括为大众传播价值、文献传播价值及海外传播价值,凸显明代中叶以来书 坊刻印业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作出的不朽贡献。结语部分则是对全文简要的总结 和对主题的提炼。 文章重点放在第二、第四章节,意在从人的角度出发,在传播者及受传者的 方面着墨颇多。一是力求体系的完整性,二是强调入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 者在书坊刻印业,甚而是在古代文化史上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构架起传播、 承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江南坊刻书籍传播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m i d - m i n gd y n a s t y , w i t ht h ec o n t i n u o u sa d v a n c eo ft h ec o m m o d i t y e c o n o m ya n dt e c h n i c a ll e v e lo nt h er i s e ,t h eb u s i n e s s o ft h eb o o kp r i n t i n ga n d p u b l i s h i n g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d e v e l o p e d ,p a r t i c u l a r l yi nf l e x i b l ea n dv i b r a n tt h ei n d u s t r y o fb o o k s h o pp r i n t i n g j i a n g n a r t , t h es o u t h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 , w h i c hh a dd e v e l o p e d e c o n o m y , f l o u r i s h i n gc u l t u r ea n dt h eh u g ec i v i lp o w e r , o fc o u r s e ,w a st h ew i d ea r e a f o r t h eb o o k s h o pt op r o d u c e ,s p r e a da n di n h e r i t n l ei n d u s t r yo fb o o k s h o pp r i n t i n g ,i n t h e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o f t h es o u t hr e g i o no f y a n g t z er i v e r , s h o w e dav e r yp r o s p e r o u s s i t u a t i o n , a n db e c a m e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b r i g h tc o l o ri nt h e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o fm i n g d y n a s t y i nt h e e s s a y , b o o k s h o pp r i n t i n g b o o k si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a n dt h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h e o r yi st h eb a s i c 丘a m e w o d 【t h ee s s a ys y s t e m a t i co u t l i n e st h e v a r i o u s a s p e c t s o ft h e b o o k s h o pp r i n t i n g i n m i n gd y n a s t yt oe x p l a i n t h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fb o o k s h o pp r i n t i n gi nt h es o u t ho f y a n g t z er i v e ri nm i d d l ea n dl a t e m i n gd y n a s t y , a n dd i a l y s i si t si m p o r t a n ts t a t u si n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 w h i c hw a sn o tb e e nn e g l e c t e d t h em 1 1 t e x ti sc o n s t i t u t e db yf i v es e c t i o n s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 c o m m u n i c a t o r s ,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c o n t e n t ,t h er e a d e r sa n dt h ev a l u eo ft h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b o o k s h o pp r i n t i n g i n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i nj i a n g n a n ,a n de x p o u n d si t s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t h e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o fr e a s o n s o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o r sa st h em a i n o b l e c t v e r t i c a le x p l a i n sa l l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o r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o r sw h o t o o kp a r ti nc o m p i l e ,c h e c k ,p r i n t ,p u b l i s ha n ds oo n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d e s c r i b e sa l l k i n d so fs p r e a dm a t e r i a l s ,a n de n u m e r a t e st h em a i np u b l i c a t i o n si nt h eb o o k s h o pa t t h a tt i m e ,i n c l u d i n ge d u c a t i o nb o o k s d a i l yr e a d i n gb o o k sa n dr e c r e a t i o nb o o k s t h e f o u r t hc h a p t e re m p h a s i z e st h er e c i p i e n t 孓- t h er e a d e r s t h r o u g ht h el i m i t e dh i s t o r i c a l d a t aa n dt h ew o r k s ,t oe x p l o r et h ec o n d i t i o n so ft h er e a d e r s ,a l lt h et y p e so fr e a d e r s , t h er e l a t i o n so f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o r sa n dt h er e a d e r sa n ds oo n 。砀翎i ti st h ei n t e g r a t e d p r o c e s sa b o u t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ft h eb l o c k p r i n t e de d i t i o n s t 1 1 ef i f t hc h a p t e r a n a l y s e st h ev a l u e s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u m su pt h ev a l u eo f t h em a s sm e d i a ,t h ev a l u e 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t h ev a l u eo fo v e r s e a sc o m m u n i c a t i o mt oh i g h l i g h t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o ft h ei n d u s t r yo fb o o k s h o pp r i n t i n g ss i n c et h em i d m i n gd y n a s t yi nt h e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i sab r i e fs u m m a r yo ft h ef u l l t e x ta n das u b j e c te x t r a c t i o n t h i se s s a yf o c u s e so nt h es e c o n da n d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 b e c a u s eo ft h ep o no f v i e wi sf r o mt h eh u m a n , 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o r sa n dt h er e a d e r ss h o u l db e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 p a r t s i nt h ep a p e r o n es e e k st os y s t e mi n t e g r i t y , a n ds e c o n d ,i ti st h eh u m a n - - w h e t h e r 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o r s0 1 t h er e a d e r st h a ti s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ti n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f t h e i n d u s t r yo ft h eb o o k s h o pp r i n t i n g ,e v e ni n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 a n d a l s o ,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o r sa n dt h er e a d e r sa r e t h eb r i d g et os p r e a da n di n h e r i t k e yw o r d :t h es o u t h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b o o k s h o pp r i n t i n g b l o c k p r i n t e de d i t i o n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研究意义。1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2 第三节研究方法及思路6 第四节基本定义的界定6 第一章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概况及背景一8 第一节明代书坊刻印业概况8 第二节书坊刻印业兴盛的社会背景l o 第二章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传播者1 9 第一节创编者19 第二节刻印、发行者2 5 第三节集编、刻、售于一身的书坊主2 9 第三章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类型3 7 第一节教育教化类读物3 7 第二节日常实用类读物。4 0 第三节娱乐消遣类读物4 3 第四章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受传者4 8 第一节受传需具备的条件4 8 第二节受传群体的构成5 2 第三节受传者与传播者之间的联系5 9 第五章传播效果书坊图书的价值体现6 5 第一节大众传播价值6 5 第二节文献传播价值6 8 第三节海外传播价值6 9 结语7 2 参考文献7 4 后记8 0 绪论 第一节研究意义 书坊,也可称书肆、书林、书堂、书铺、书棚等,但彼此之间又有些微差 异,并不完全相同。书坊更具概括性和整体性,因为书坊刻印业不仅仅涵盖贩售 书籍,也包括书籍的校勘、刻印等多重环节。 现有史料证实,上溯唐宋,书坊刻印业已具雏形,但唐末的战乱、北宋政 府对刻书业的垄断及限制,都对书坊刻印业有所制约,直到南宋,书坊才有了明 显的发展,出现了平阳这样的书坊集中地。元代在南宋的基础上也有不小的发展。 但总体而言,书坊刻印业的发展空间都过于狭窄,虽然也有一定规模,但无论从 质量还是影响力上,都难以与官刻相提并论。 然而,明代中后期,随着商业发展及商品化现象愈加明显;随着城镇兴起 及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随着印刷技术及纸张生产等物质技术条件的渐趋成熟,书 坊刻书行业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熟期。从而,纵观中国古代,书坊刻印业 在明代中后期达到了极盛的水平。比如,书坊数量的激增,参与校勘、刻印人员 数量的不断增多,文人参与书坊经营队伍的膨胀,以及阅读人群的日益扩大,都 是书坊刻印业得以高度发展的表象。此中的变化发展及其社会影响作用尤值得今 人进行一番探讨和研究。 从空间上而言,江南地区是明代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文化及其他 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将其作为研究重点对象,就是由于其整体坊刻业的发达、 成熟远高于其他地域。众多刻书、贩书中心都集中在江南地区的大城市,例如, 苏州、南京、杭州无论从出版物的质量、数量上而言,都是当时有名的书坊n e p 发展及贩售出版物的主要地区。因此,对江南地区的书坊刻印业、贩书业作一定 探讨,具有相当代表性。 到了明中后期,相对于官刻和家刻而言的坊刻,在江南地区,由于种种因 素的影响,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无论是从坊刻的各个环节还是从其出版 物的数量、品种来看,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样,坊刻因此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 效应和文化影响也尤为值得关注。 不少学者对明代书刻已有深入研究,但多从版本学、图书馆学角度去分析, 涉及多在刻书流程、刻书技术等方面,很少顾及书刻对整个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1 一 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传播研究 另一方面,从书籍内容本身而言,研究多集中于对小说、戏文方面的探讨, 主要从出版物的文学性上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另一些也具有民间性的出版物的关 注,比如,科举用书、实用类书籍、善书等也对民间社会影响较大的印刷出版物。 因此,本文尝试运用传播学理论作为系统框架,细致剖析坊刻的过程、坊 刻传播者、出版物受众及坊刻的社会效应。重点放在传播者及受众人群上,即更 多地探讨出版物的传播者、读者、使用者等各类参与人群,并且深入分析坊刻在 明中后期对整个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了解明代出版发 展的状况及由此反映出当时的民间社会情状,并且对之后的出版事业也有些许借 鉴作用。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书坊刻印业是中国古代出版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兴 盛、成熟的时段并不很久远,但对之后整个出版业及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目共睹。 所以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相关论述,但大都散见在一些文人笔记中, 比如谢肇涮的五杂俎、胡少麟的少室山房笔丛、郎瑛的七修类稿等, 其中,少室山房笔丛中经籍会通卷对明代刻书中心、刻书质量等问题作 了相关论述和评议,为今人研究明代刻书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但这类文人笔 记多缺乏系统叙述,只是作为其著作的一部分,并不全面周详。直到清末,叶德 辉著书林清话,是一部系统论述刻书业的专著,叙述全面,对刻书的源流、 发展、质量、特色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系统阐述,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民国时期,也有一些刻书业方面的著作,不过多涉及印刷、版本学方面, 很少从文化社会角度去分析。比较著名的有钱基博的版本通义、孙毓修的中 国雕版源流考、陈彬铄的中国书史等。这些著作为书籍版本学、出版史等 学科奠定了理论的基础,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 进入现代,8 0 年代以来,从版本学、图书馆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的古代 历史时段出发,有不少学者著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张秀民的中国印 刷史、李致忠的历代刻书考述、中国古代书籍史、杨绳信的中国版刻综 录、来新夏的中国图书事业史、肖东发主编的中国编辑出版史、李瑞良 的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宋原放、李白坚的中国出版史、姚福申的中国 编辑史等等,都以整个中国古代为历史线索,从书籍的编辑、校勘、加工、刊 刻、印制、流通等环节对中国古代出版业作了详细入微的系统梳理和探讨,其中 2 绪论 不免论及坊刻业,尤其是明代的坊刻业,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是地方性的专著,针对本文以江南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就江 南地区而言,江澄波的江苏刻书、俞洪帆的江苏出版人物志、张志强的江 苏图书印刷史、顾志兴的浙江出版史研究等都是以江浙地区为主要研究范 围的出版史方面的著作。 再者,就明代这一时间段而言,缪咏禾的明代出版史稿,是一部对明代 出版的各个方面都进行很翔实分析的著作,是一部断代出版史的厚重之作,很具 参考性,该书完全从出版史的角度,对有明一代出版业发展的情状进行详细剖析, 介绍了明代刻书的种类、特点、销售、传播、刻书中心等等,总体以叙述为主, 评论为辅,客观周详。 到了2 1 世纪,江苏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一套系列丛书:中国版本文化丛 书,其中包括明本、坊刻本等,从更细微的角度切入,进行一些个案的 研究,更深入具体。而叶树声、余敏辉的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略,则是细化 时间和空间,更为细致阐述明清江南私人刻书的概况、特征及其贡献,突出江南 刻书在明清时期的重要性和意义。 但是,纵观以上代表著作,基本是以版本学、图书馆学为出发点的,所以, 书中很少涉及刻书业对社会文化、当时百姓生活的影响等历史性问题的探讨,并 且,作为出版刻书业重要组成部分受众人群即读者或者使用者,在这些著作 中都被忽略或者并未予以较多的关注,应是由于其出发点在于出版物本身,是从 印刷、版本等角度考虑的。 不过近几年,受众人群及文化影响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重视,如 戚福康的中国古代书坊研究、程国赋的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二书。前者 以唐代至清代作为历史线索,对书坊发展变迁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且最后一章为 “书坊与文化”,简略分析了书坊的文化作用;而后者结合文学等多个学科,仅 就明代坊刻小说的发展兴盛的各个方面作了详细论述,并且其中一章节以“小说 读者阶层为主要内容,可见阅读的受众人群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还应提及的是,对明代小说的传播及其阅读人群的关注在一些文学资料的 汇编中有所涉及,比如朱一玄编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丁锡根编著的中国 历代小说序跋集等,这些汇编资料是对古代小说作品及相关资料的详细汇总, 其中不少明代小说的序跋或小说内容中涉及了当时的社风民情及阅读群体,是了 解阅读人群较原始的信息来源和较为重要的参考文献。 3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传播研究 而王平主编的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则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当时小说这一 出版物流布、传承等作了一番研究,也涉及对出版物流通及阅读受众人群的关注, 从传播学及文学的角度对明清小说进行论述,有助于拓宽古代出版物研究的视 野。但著作更多地探讨作品本身,并未深入论述出版物传播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影 响力。 以上是对书坊出版及传播方面的著作类( 国内) 的现状说明,以下对论文 类( 国内) 现状进行简要说明: 早在1 9 8 0 年,张秀民就发表了明代南京的印书( 文物1 9 8 0 年1 1 期) , 从出版史的角度翔实论述,为很多研究者参考引用。叶树声的明清金陵坊刻概 述( 山东图书馆季刊1 9 8 5 年0 4 期) ,则更细化到坊刻,是前者的深入。李 咏梅的明代私人刻书业经营思想成熟的五个表现( 四川图书馆学报1 9 9 6 年0 4 期) ,则是把侧重点放在经营这一环节进行分类阐述。她的试论明代私人 刻书业与思想文化的关系( 四川图书馆学报1 9 9 7 年0 2 期) ,是把侧重点移 至出版与思想文化的关系上,联系到文人藏书理念、哲学思想等,令人耳目一新。 陈学文的论明代江南流动图书市场( 浙江学刊1 9 9 8 年0 6 期) ,是从市场 的角度,分析图书作为商品流通于市场的情状,认为对江南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很 大的作用。 进入2 1 世纪,对坊刻及其文化传播方面的论文不断增多,涉及的范围更广, 研究的重心也开始更多移向文化方面。如,邓万春的明代中后期城市通俗文化 消费研究一以江浙地区为中心(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0 年5 月) ,把出 版物作为城市通俗文化消费的一部分,在文中占重要篇幅,涉及到消费人群的研 究。李艳华的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阴山学刊2 0 0 4 年0 5 期) ,从唐代开始 论述,整体上分析坊刻出版物在文化上的影响作用,强调坊刻的传承、保存作用, 并与官刻、家刻作比较。 结合传播学、文学方面,不少论文都已探讨明清小说为主,数量相对较多。 在此仅列举其中一些与出版物传播及出版物受众、社会文化影响有关的论文:王 平的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 文史哲2 0 0 3 年0 6 期) 、蔺文锐的 商业媒介与明代小说文本的大众化传播(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 2 0 0 5 年0 2 期) 、 陈国赋的明代小说读者与通俗小说于l j 刻之关系阐析( 文艺研究2 0 0 7 年0 7 期) 等,这几篇论文多从传播学的角度,并结合文学出版物对当时坊刻作品传播 的特征、受众群及文化作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4 绪论 在台湾方面,也有相关论文的发表,比如:陈昭珍明代书坊之研究( 国 立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9 8 5 年) 、邱澎生明代苏州营利出版事业及其社会 效应( 九州学刊1 9 9 2 年0 5 卷0 2 期) 、麦杰安明代苏常地区出版事业之研 究( 国立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9 9 6 年) 、郭姿吟明代书籍出版研究( 国 立成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2 年) 等。 纵观大陆及台湾的相关论文,从早期的关注书刻的印制、发行、经营方式 等逐渐到2 1 世纪后更多地关注书刻的传播情状、文化意义、受众人群等,不仅 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而且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但在书坊的文化作用、传播效应、 消费群体等方面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挖掘。 在国外,对明代坊刻研究这一方面,日本及欧美一些学者也有相关著作。 如日本学者大木康的明末江南回出版文化不仅就江南地区的出版文化进行分 析,认为印刷术的进步带来了书籍的大众化,还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著名文 人兼坊刻作品创作者冯梦龙等作为典型人物作细致论述。 而欧美学者更多倾向于用“p r i n tc u l t u r e ( 出版文化) 来概括所探讨的主题, 如早在1 9 4 3 年k t w u ( 吴光清) 就发表了( ( m i n gp r i n t i n ga n dp r i n t e r s ) ) 一文 ( ( ( h a r v a r dj o u r n a lo f a s i a ns t u d i e s ) ) ,1 9 4 3 年0 7 期) ,此文主要从明代印刷术及 印刻工等方面论述,关注的是印刷、出版的角度。近年来,也有学者继续关注这 一领域,并出版了相关书籍,如:k a i - w i n gc h o w ( 周启荣) 的( ( p u b l i s h i n g ,c u l t u r e a n dp o w e ri ne a r l ym o d e mc h i n a ) ) ( 近世中国的出版、文化与权力,s t a n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2 0 0 4 年) ,这是颇具影响的一本专著,主要从明代中后叶出版 文化商业化的整个过程及出版业商业化发展之后给社会造成的诸多影响、效应而 进行探讨的,从物质层面展开,深入讨论出版文化和文人精英之间日趋密切的联 系和互动。 之后,j o s e p h p m c d e r m o t t 的as o c i a lh i s t o r yo ft h ec h i n e s eb o o k b o o k sa n dl i t e r a t ic u l t u r ei nl a t ei m p e r i a lc h i n a ) ) ( 中国书籍的社会史:帝制 中国晚期的书籍与文人文化,h o n gk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2 0 0 6 年) 也同样是 从出版文化的角度对明清出版业发展变迁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并进一步与其它国 家的书籍文明,尤其是与欧洲作比较,还论及书籍的销售和收集等。 国外研究虽然无论从专著论文的数量上还是研究学者的人数上,都远不及 中国本土来的多,但以“出版文化作为热点进行关注和探讨,却是国内研究者 很少关注的,这种整体视角看历史,将客观事实融入整个历史文化环境中去探讨 5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传播研究 和分析的角度,对更深入探索历史、文化有积极作用。 以上列举了在书坊出版等方面的相关著作和论著,可见,近年来这方面的 研究己然拓宽了视野,不少新的视角和观点呈现出来,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但如书坊与其受众人群、书坊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等问题,虽然有些论著中有所 涉及,但终未能成重点,希图在本文的论述中能对这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三节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文将以传统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并引入传播学理论作为本文框架体系, 兼顾文学、版本学、图书馆学等学科理论,且利用典型案例分析,旨在更生动地 论述本文主题。 就内容而言,本文分为如下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叙述明代中后期坊刻图书的状况及背景。 第二部分,论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传播者。 第三部分,论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类型,即传播物本身。 第四部分,论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的受传者,即受众群体,包 括受传者须具备的条件、受传者的构成及受传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概括探讨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传播的影响和价值体现。 第四节基本定义的界定 本文所考察的江南地区,具体范围依据狭义“江南”的界定来研究,即李伯 重在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 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1 年第l 期,页 1 0 0 1 0 5 、1 0 7 ) 关于八府一州的界定范围: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 应天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及太仓州。也同样参看业师陈江老师明代中 后期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绪论中对江南研究范围的界定,这样八府一州的江南 说比较符合于社会文化史方面的研究,因其具有相似共通的文化背景和关联性而 可以置于同一范畴中作讨论。 书坊,与其相关的词有书肆、书铺、书籍铺、经籍铺、书棚、书堂、书林等。 早在西汉扬雄的法言卷二吾子篇中就记载了“书肆”一词:“好书而不 要仲尼,书肆也。东汉汉汉书王充传载:“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 6 绪论 阅所卖书,一见辄解诵记,遂博众流百家之言。 唐代白氏长庆集元稹序载: “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余杂诗,卖于书肆之中。而“书坊 一词,据现有 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在宋代,“书坊 一词多次出现在文人著作中。如, 朱子语类卷一二八本朝二法制云:“圣政编年一书,起太祖,止绍 兴九年,书坊人做,非好书。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尚书精义篇下 中载:“或书坊所托。”并且,在张择端所绘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也出现了 一家店铺,其招牌上标有“书坊”二字。 自宋元以来,书坊无论从形态、功能上都更为全面,融校编、刻印、售卖于 一身,有的形成了前店后坊的格局,也兼顾更多商业利益,而生产则退居次席。 故而明代的书坊刻印业的内涵更为丰富。 本文所考察的范围是明代中后期的书坊刻印业,引用戚福康所著的中国古 代书坊研究第一章中对“书坊 的定义来明确:“书坊是刻书单位,是印本书 的生产单位,而这类印本书是“作为商品而投入市场的 。是“满足市场需要而 进行生产兼营销售印本书的私营单位。”因此,本文考察范围内的“书坊”,是具 有商业性、流通于市场的刻书作坊。 7 第一章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坊刻图书概况及背景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种种因素、 条件的成熟,使得坊刻图书事业逐步迈入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高峰时期。本章节 在论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书坊刻印业概况之后,再对其出现、发展的情状进行 背景分析。 第1 了明代书坊刻印业概况 明代可谓中国古代的出版印刷业的成熟时期。据明代出版史稿、古今书 刻等书记载,明代共出版书籍不下3 5 万种。另外,钱存训在其论文中也提到: “在十六世纪末以前,中国抄写和印刷的书,超过了所有其他国家加起来的总 数。可见当时中国在出版印刷业上的发达。 随着经济的复苏、文化的繁盛、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到了明代中后期,出版 印刷也迎来了成熟的巅峰时期。“古人书籍,多无印本,皆自钞录。闻五经印版, 自冯道始,今学者蒙其泽多矣。国初书版,惟国子监有之,外郡县疑未有。 宣德、正统间,书籍印版尚未广。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天下古文之象,愈隆 于前己。 而明代著名版本学文人胡应麟则称:“今人事事不如古,固也,亦有 事什而功百者,书籍是已。 可见,在明代,尤以明中后期为主的出版印刷业发 展之迅猛。 再如下表,其详细表述了明代各个时期在出版刻印六大中心及其他地区的书 坊数目: 明代各地区坊刻图书数目表 洪武永乐 宣德正统 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崇桢合计 建阳 l2l 25l1 32 655 6 杭州 l46211 3 金陵 2l ll1 03 4335 5 苏州 191 2673 5 钱存训:中国发明造纸和印刷术早于欧洲的诸因素,收录予李国豪等主编的中国科技史探索,上海 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第4 4 9 贞。 b f l l j 击容:菽园杂记卷十,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2 8 页。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 年,第4 5 页。 固参考自戚福康:中国古代书坊研究,商务印书馆,2 0 0 7 年,第1 6 8 页。 8 第一章 北京 24ll 8 徽州 22 其他 3l32431 93 l5 67 7 此表反映出明中后期书坊刻印业较之前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故而,明代中后 期出版印刷业的飞跃进步与当时书坊n e r j 业的繁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古今书 刻中共收录4 7 0 种书籍,其中3 6 7 种是嘉靖之后的坊刻图书,有力地说明了坊 刻图书的发展之迅猛,在整个图书事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坊肆本 者,诸书坊书肆所刻本也,书籍之流播,全赖有坊肆之雕刻。” 另外,从上表中,还可看出,江南地区在书坊刻印业上具有显而易见的整体 优势。有明一代,仅江南地区的南京、杭州和苏州的书坊数目就有1 0 3 家,而当 时整个中国总计2 4 6 家,故江南的三大城市所拥有的书坊数占到了全国的近一 半,可见其在此领域的优势地位无所撼动。 由此可知,江南地区无疑是书坊刻印业的中心之一。据胡应麟撰写的少室 山房笔丛一书中的详细记载,当时江南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如金陵、苏州、杭 州在书坊刻印领域很是突出。“凡刻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其精, 吴为最;其多,闽为最,越皆次之。其直重,吴为最;其直轻,闽为最,越皆次 之。”而聚书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阊阖也、临安也。” 无论是书籍的 印制还是售卖,江南地区都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 本至多,巨帙类书咸会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弗与 也。凡金陵书肆多在三山街及太学前,凡姑苏书肆多在阊门内外及吴县前, 书多精整,然率其地梓也。”“武林书肆多在镇海楼之外及涌金门之内、及弼教坊、 及清河坊,皆四达衢也。 可见,当时江南地区的书肆一般设在大城市的中心地 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书籍的质量而言,江南地区也以“精整”闻名,“余 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 常争价。”胡应麟所提到的刻印质量优异之地全在江南一带,可见一斑。 如上所述,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以来书坊刻印业在江南地区得到了空前的 发展,这种明显的变化背后固然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及发展环境。 u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义献学概耍,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6 7 页。 乍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 年,第4 l 、4 2 页。 哪同上,第4 2 贞。 ”同上,第4 4 页。 9 司清理者宜审处焉。回 这样的工匠制度的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工匠的部分自由,也可纳钱 【清1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一,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1 9 5 页。 【明1 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2 9 页。 【清1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2 l 贞。 【清1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四) 第十七册孟县志,上海科学技术义献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3 3 8 页。 1 0 第一章 代役,并拥有部分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刻工作为工匠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同 样得到了一定的自主发展空间,这也为书籍刻印和传播提供了必须的劳动力保 障。 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江南城市的蓬勃繁荣 明王朝成立之初,即推行休养生息的一系列稳固政局、恢复经济的政策,在 几十年的与民休息的过程中,明朝的农业、手工业等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 发展,天下逐渐富足稳定。到永乐年间,“计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 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岁歉,有司往往先发 粟振贷,然后以闻。作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复苏和 发展。王琦寓圃杂记中描述道: 吴中素号繁华,自张氏之据,天兵所临,虽不被屠戮,人民迁徙实三都,戌远方者相 继,至营籍亦索教坊。邑里萧煞,生计鲜薄,过者增威。正统,天顺间,余尝入城,成谓稍 复其旧,煞犹未盛也。迨成化同,余恒三四年一入则见其通若异境,以至于今愈五繁 盛,闾屉辐痪,万瓦茕鳞,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耍盒,交船于 通衢。水巷中,光彩耀日,游山之舫,栽妓乏舟,鱼贯于律波朱闰之间,丝竹讴舞与市声相 杂。凡上供锦绮,文具,花幂珍羞奇异之物,岁有所增,若刳丝累漆之属,自浙宋- l 耒 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互巧而物产盖多。至于人才辈出,尤为冠绝。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提升,物产充裕,农业、手工业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取得了积极的进步。 江南地区更兼其自然条件的优越及劳动力充足等因素,社会经济复苏尤其迅 速、发展更为繁盛。犹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带动商业的繁荣,导致大中型城市 及市镇的兴盛,特别在江南地区。当时很多文人笔记中都有对江南城市及市镇发 展巨变的描述。金陵“乃圣祖开基之地。北跨中原,瓜连数省,五方辐辏,玩过 灌输。三服之官,内给尚方,衣履天下,南北商贾争赴。自金陵而下控故吴之墟, 东引松、常,中为姑苏。其民利鱼稻之饶,极人工之巧,服饰器具,足以炫人心 目,而志于富侈者争趋效之。 杭州则在“嘉靖初年,市井委巷,有草深尺余者。 城东西僻有狐兔为群者。今民居栉比,鸡犬相闻,极为繁庶。 万历时王士性也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八,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1 8 9 5 页。 4 【明】工i 奇:寓同杂记卷氕,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4 2 页。 4 【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8 3 贞。 “【明】彭泽修:万历杭州府志卷十九,收予明代方志选,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