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洪亮吉骈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洪亮吉骈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洪亮吉骈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洪亮吉骈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洪亮吉骈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洪亮吉骈文研究 摘要 洪亮吉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学者和作家,其骈体文创作在清代中叶负有盛名。 由于骈文研究长期以来不为学术界重视,洪亮吉的骈文成就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考察洪亮吉的生平,特别是其幕府生涯对骈文创作的影响,阐述洪亮吉 的骈文观,进而分析其骈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以外,分 为三章。第一章论述洪亮吉的生平及其“注重性情 ,主张“骈散合一的骈文观; 第二章从抒写性情与记叙山水两个方面考察洪亮吉骈文的主题形态;第三章从文 本分析入手,总结归纳洪亮吉骈文以学济文,气质渊雅;用典自然,高古为尚; 音律和谐,铿锵悦耳;情感真挚,凄恻委婉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洪亮吉骈文主题艺术特色地位 硕士学位论文 ab s t r a c t h o n gl i a n 翻iw a saf a m o u ss c h o l a ra n dw r “e ri nq i a n j i ap e r i o di nq i n gd y n a s t y w h o s ep a r a l l e lp r o s ew a sv e r yp o p u l a ri nm i d d l eq i n gd y n a s t y b e c a u s et h e r eh a s b e e nl i t t l ei m p o r t a n c ea t t a c h e dt op a r a l l e lp r o s ei ns c i e n c e6 e l df o ral o n gt i m e ,t h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h o n g sp a r a l l e lp r o s eg o tl i t t l ea t t e n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 p o i n tv i e wo fh o n g sp a r a l l e lp r o s eb yt h er e s e a r c ho fh o n g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e f r e c to ft h eo f 拜c i a lh o u s e h o l dl i f et oh i sw r i t i n g ,b a s e do nw h i c hi t w i l lf u t h e r a n a l y z e st h et h o u g h t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h i sw o r k s b e s i d e s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r ea r et h r e ec h a p t e r s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g i v e s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h o n g sl i f be x p e r i e n c e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p e s p e c t i v eo fh i s p a r a h e lp r o s e - e m p h a s i so nf e e l i n ga n d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p a r a l l e la n dp r o s e ,t h e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e x a m i n e st h et o p i c a lm o d e l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t h en a r r a t i v eo fs e n s e a n di 奄e l i n g ;d e s c r i p t i o no fn a t u r es c e n e s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e x t s ,t h et h i r d c h a p t e rg i v e sac o n l u s i o no fh o n g sd i s t i n c t i v ew r i t i n gf e a t u r e s :k n o w l e d g en o u r i s h e d , n a t u r a l l yc i t e d ,s i m p l i c i t yp r a i s e d ,m e l o d yc o o r d i n a t e d ,s o n o r o u s l ys o u n d e d ,t u r e f 色e l i n ge x p r e s s e d ,p a t h e t i ca n dt a c t f u lf o r m e d k e yw o r d s :h o n gl i a n 翻i ;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t o p i c ;d i s t i n c t i v ef e a t u r e so fa r t ;s t a t u s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静译红 日期:m 年多月矽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日。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栖侏芬工 导师签名:名,7 砰 日期:o 譬年岁月如日 日期:土呻孑年s 月晓日 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意义及方法 论及有清一代之文,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还是古文,且不论明末清初三遗老 一一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及稍晚之三大家一一魏禧、侯方域、汪琬之大 名,单一个源远流长、久号正宗的桐城派,就足以印证清代散文仍以古文为中坚。 从文学史研究的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印象的形成有其必然性。长期以来,人们对 于作为桐城派古文对立面的清代骈文的研究一直不够重视。然而,文学史发展的 实际情况却是,这一对立面从桐城派形成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存在。近入谢无量 著:中国大文学史,认为有清一代文学“虽不逮于古,而骈文及小词之体,独盛 于前世一,乾嘉之际,作者尤众,“作家之著者不啻数十百家。 本文研究的对象洪 亮吉就是这数十百家骈文作家中成就较高、影响最著的人物之一。 骈文是一种古典形态的美文,以对仗排偶、隶事征典、词藻华丽为特征。肇 始于东汉,兴盛和繁荣于魏晋六朝和唐代,经过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打击,其发 展受到压抑,以至于在元明两代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降至清代,在桐城文派如 日中天之际,骈文甚为流行,名家辈出,佳作甚多,技巧达到很高的水准,形成 与桐城文派分庭抗礼之势。谢无量 骈文指南提出乾嘉是清代骈文的鼎盛期, 从统治者提倡和学术风气来考察其兴盛的原因,并且认为其高者比肩唐宋,直追 齐梁。“及乾嘉之际,四方无事。在上者多方以厉文学,士人研精考索,遂往往好 沉博绝丽之文。自乾嘉以来,以骈文传者,不啻数十百家,极一时之盛。于是清 之骈文,其高者率驾唐宋而追齐粱,远为元明所不逮。一乾嘉年间的陈方海说: “骈体之文,至今日而极盛。若夫容甫、稚存,并辔于江表,而猖约( 孔广森) 亦抗音于海隅,岂惟振六代之飚流,实将据中华之坛玷矣。一圆清末民初徐珂列“清 代骈体文家之正宗 ,对有清一代骈文代表作家和风格做过一番综述。他说: 其后继起者,山阴胡天游为最天游以博综之才,出以渊茂,横绝海内, 袁枚师事之,而所造不同,独其才气足以耸动一时,故上自公卿,下至市井 负贩皆重之,所惜俗调为体,汰除未尽,不免为后人訾议耳昭文邵齐焘规 杌魏晋,风骨高骞,于绮藻丰缛之中,存简质清刚之制,一时风气为之大变 如王太岳之简洁苍老,刘星炜之清转华妙,吴锡麟之委婉澄洁,洪亮吉之寓 奇气于淳朴,莩新意于古音,孙星衍之风骨遒上,思至理合,孔广森之力追 初唐,藻采呋丽,曾燠之味隽声永,别具会心,是皆遵循轨范,敷畅厥旨, 堪为一代骈文之正宗故全椒吴甄尝合袁、邵、刘、孔、吴,曾、孙、洪为 。谢无量骈文指南上海:中华书局,1 9 1 8 ,7 9 。陈方海孟涂骈体文书后续修四库全书第l5 1 0 册,4 3 7 ,王先谦骈文类纂后序论述清代骈文 的特质时有云:“参义法于古文,洗俳优之俗调。选词之妙,酌裱纤而折中;行气之工,此外提枢机而 内转。故能洗洋自适,清新不穷。俪体如斯,可云绝境”。 洪亮吉骈文研究 骈文八大家。鼐之骈文,盖亦以沈博绝丽称者。八家之外,仪徵有阮元,阳 湖有刘嗣绾、董基诚、董佑诚,临川有乐钧,镇洋有彭兆荪,金匮有杨芳灿、 杨揆,仁和有查初揆,桐城有刘开,上元有梅曾亮,大兴有方履筏,其文皆 闳中肆外,典丽肃穆,足以并驾齐驱。武进李兆洛志在通骈散之界,一心复 古,所选最精其自制文,亦多上法东京,力争崔,蔡,文境尤高o 诸如此类的评价都说明清代骈文上承六朝、唐宋,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洪亮吉是清代乾嘉年间的一位通儒。乾嘉时期是清代考据学发展的鼎盛阶段, 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之间相互影响,交互渗透,出现了一大批学者型的作家和作 家型的学者。洪亮吉就是一位既从事考据,又从事文学创作的经学家、史学家、 地理学家、骈文家和诗人。其骈文在清代中期负有盛名,与汪中一起并称为“清 代骈文的两颗巨星 圆。而同时代人吴鼐在八家四六文钞序中又将洪亮吉推 为八家之首。 五四运动以后,骈文被视为封建主义的贵族文学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骈 体创作和骈文研究一直不为人们重视。在这种时代氛围里,洪亮吉的骈体文自然 也很难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之中。这种情况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有所改变。但 是,从研究的整体数量和深度来看,人们对于洪亮吉的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的研 究仍然是零散的、肤浅的,具体到他的骈体文,迄今为止仅见吕双伟的洪亮吉 骈文情感论一篇论文,该文主要分析了洪亮吉骈文情感悲怆凄郁的特点。一些 骈文史著作,如张仁青的骈文学、刘麟生的中国骈文史、瞿兑之的骈文 概论等,也论及了洪亮吉的骈文,但都只是提纲挈领地提到其总体风貌。 骈文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种重要文体,清代骈文出现过洪亮吉、汪中等 人为代表的众多的优秀作家和作品,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文学史研究 中不能忽视的文学存在。吴兴华在读 国朝常州骈体文录) 遗稿中曾很有感慨 地说:“如果说现在这座殿宇里还不能为优秀的清代骈文家找到一个安身的角落, 这是不可想象的。 本文选择洪亮吉骈文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 入手,系统考察洪亮吉骈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最终的目的也是企望能够以 此为洪亮吉及其骈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到一个安身的角落,同时通过这一个案, 打开一个窗口,借以窥视乾嘉时期骈文创作的一般特点。考虑到清代骈文研究的 实际情况,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作者将始终坚持以洪亮吉本人的骈文作品为基本 文献,立足于已有的研究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史论结合,实证研究 与宏观阐释结合,努力从材料和事实中引出结论,尽可能客观地评价洪亮吉骈文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o 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3 8 8 8 3 8 8 9 国张仁青骈文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 9 8 4 , 5 4 3 。吴兴华读国朝常州骈体文录文学遗产,1 9 8 8 ( 4 ) ,1 4 2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洪亮吉生平及其骈文观 一、洪亮吉其人及其幕府生涯对骈文创作的影响 洪亮吉( 1 7 4 6 1 8 0 9 ) ,初名莲,字华峰,后改名礼吉,字君直,又改名亮吉, 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江苏常州阳湖( 今武进县) 人。先世本居歙县( 在 安徽) 洪坑,系出唐监察御史宏察,为避太子讳,改宏氏为洪氏,到清代时,洪 氏家族成为歙县望族。洪亮吉曾有诗云:。在昔吾祖居新村,百年古歙称高门。仓 庾岂独富亲族,徒隶亦感吾家恩。一曾祖璩为康熙三十七年( 1 6 9 8 ) 拔贡生,官至 山西大同知府。洪璩与御史赵申乔之子赵熊诏为儿女亲家,洪磉之子洪窠为赵家 女婿。赵申乔疏劾翰林戴名世,引发南山集案,株连颇广。赵申乔在官场上 与人积怨甚多,作为姻亲的洪璨不久便被追查出修缮城隍费用不实,“当偿币金十 万以上一。洪瑕有子十一人,但所有赔偿却由亮吉祖父洪案独自承担,“尽鬻私产 以偿。一。洪家从此中落。父洪翘,国子监生,累增奉直大夫,工诗,早卒,亮吉 时年六岁,家贫无所依,七岁时随母及姊弟寄居外王母蒋家。少小失怙和寄人篱 下的生活,造就了洪亮吉不平凡的一生。在母亲的努力和外家亲友的接济下,洪 亮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自小“颖悟倍常儿一。 据洪亮吉所作 外家纪闻记载, 蒋家。课子弟极严,自五经、四子书,及科举业外,不令旁及。自成童入塾后,“ 晓夕有程,寒暑不辍。夏日别置大瓮五六,令读书者足贯其中,以避蚊蚋。一回蒋 家丰富的藏书为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洪亮吉尽管有真才卓识,在科举道路上却历经磨难。他从1 6 岁到2 4 岁四次 应童子试,接着分别在2 5 、2 6 、2 9 、3 4 、3 5 岁五次应乡试,又分别在3 6 、3 9 、 4 2 、4 4 、4 5 岁应礼部会试,终于在乾隆五十五年4 5 岁时殿试钦定一甲二等,即 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出督贵州学政。嘉庆四年以上书言事获罪,发配伊犁。嘉 庆五年四月奉旨东还。嘉庆十四年6 4 岁卒于里门。洪亮吉一生著书甚富,经、史、 子、集皆有涉及,成就比较高的经学著作有 春秋左传诂二十卷( 编入 十三 经注疏) , 毛诗天文考一卷,传经表二卷,l :通经表二卷, 汉魏音四 卷, 六书转注录十卷,比雅十九卷等。史学著作有 四史发伏十卷,国 语韦昭注疏十六卷,历代史案二十卷,l :晓读书斋杂录八卷, 西夏国志 十六卷等。舆地学著作有 补三国疆域志二卷, 东晋疆域志四卷, 十六国 疆域志十六卷, 乾隆府厅州县志五十卷,l :贵州水道考三卷等。文学著作 。洪亮吉夜坐忆舍弟清迫洪亮吉集第五册,1 9 3 7 ( 以下引文均出自洪亮吉集,不再一一注明出版社 及出版时间) 口朱筠国子监生洪君权厝碣铭笱河文集卷十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2 6 3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7 l o 洪亮吉外家纪闻觇陈金陵洪亮吉评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5 ,l l _ 一 3 洪亮吉骈文研究 有卷施阁文集二十一卷,卷施阁诗二十卷,更生斋文集八卷,更生斋 诗八卷,更生斋诗余二卷,附鲒轩诗八卷,附鲒轩外集唐宋小乐府二 卷,拟两晋南北史乐府二卷,:外家纪闻一卷,天山客话一卷,伊犁日 记一卷,诗评著作有 北江诗话六卷。洪亮吉在晚年所作的戒子书中, 曾将自己的学术与文学成就概括为:“诗文至五千首,撰述至三十种。 称得上 是著作等身。其骈文主要收录在 卷施阁文乙集和:更生斋文乙集中,计 有一百三十八篇。吴燕八家四六文钞( 清光绪四年( 1 8 7 8 ) 京都琉璃厂肆雅 堂刻本) 选其骈文十九篇,曾燠国朝骈体正宗( 清光绪十九年( 18 9 3 ) 善化章 氏鸿运楼刻本) 所选骈文,以洪亮吉为最多,达十五篇,屠寄:国朝常州骈体文 录( 清光绪十六年( 1 8 9 0 ) 广州刻本) ,选其骈文七十九篇,王先谦骈文类纂 ( 清光绪二十八年( 1 9 0 2 ) 湖南思贤书局刻本) 选其骈文一百三十一篇。圆 对洪亮吉骈文创作影响较大的是他的幕府生涯。幕府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 重要的行政用人制度。据辞海解释:“军旅无固定住所,以帐幕为府署,故称 幕府,后世称衙署为幕府;在将帅幕府中的参谋、书记等称幕友或幕客、幕僚、 幕宾,以后用为地方军政长官延聘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佐理人员的通称。一它 源于夏商之家臣,两周之命士,成于秦汉终于清,与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 会相伴生。清代是我国历史上幕府制度的全盛时期。关于清代地方幕府的状况, 梁启超做过这样的描述:“其有外任学差或疆吏者,辄妙选名流充幕选,所至则网 罗遗逸,汲引后进,而从之游者,既得以稍裕生计,亦自增其学。一 幕府在清代 政治生活中不仅数量多,类型和职能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军幕、政幕、学幕 和其他专职幕府四种类型。学幕指部分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为致力于文事等所设 置的幕府。其主要职能是编书、校刻典籍、编修方志等,间或从事诗文唱和、琴 棋书画等娱乐活动。平定三藩之后,随着清朝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学术文 化活动日趋活跃和繁荣,学幕由此兴起,历时二百余年不衰。 乾嘉时期,学人游幕蔚然成风,他们的游幕活动,一方面深受时代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给清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打上深深的烙印。洪亮吉一生中有很长时 间就在幕府中度过,其入幕时间、幕主及主要活动情况见下表: 洪亮吉戒子书洪亮吉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1 1 0 0 o 骈文类纂把洪亮吉骈文中的“记”和“赞”分开编排,且一“赞”即为一篇,本文所依据的文本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本洪亮吉集,是把“记”。赞”放在一起作为一篇编排的,因此骈文类纂 才会出现洪亮吉选文有一百三十一篇之多。 o 梁其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6 6 o 据吕培等洪北江先生年谱洪亮吉集第五册,2 3 3 0 2 3 4 0 4 硕士学位论文 游幕时间幕主主 要 活 动 l7 7 l 1 7 7 3 朱筠与黄景仁、吴兰庭、邵晋涵、 ( 2 6 2 8 岁)高文照、王念孙、章学诚校文,随 朱筠校士,始从事诸经正义及 说 文、 玉篇。 1 7 7 3 ( 2 8 岁)沈业富掌书记 l7 7 4 ( 2 9 岁)袁鉴入馆授徒 1 7 7 5 ( 3 0 岁)陶易、校史、课徒,兼管书记 林光照修校李锴尚史 1 7 7 6 ( 3 l 岁)王杰与孙星衍校文 1 7 7 7 ( 3 2 岁)刘权之与孙星衍校文、闯学 1 7 7 8 ( 3 3 岁)朱筠校文、游山玩水,诗文创作 1 7 7 9( 3 4 岁)黄泽定 校文 1 7 7 9 ( 3 4 岁)孙溶总司四库馆鞋校事 1 7 8 0( 3 5 岁) 查札掌书记 1 7 8 l 1 7 8 5 毕沅筹划兵饷,与钱坫等切磋训 ( 3 6 4 0 岁)诂、地理之学。修延安府志、 淳 化、长武二县志、 澄城县志, 著 汉魏音四卷、公羊谷梁古 义二卷 1 7 8 5 ( 4 0 岁)毕沅随毕沅调抚河南,佐河工 1 7 8 6 ( 4 l 岁)陆继萼修固始县志 5 洪亮吉骈文研究 1 7 8 6 1 r 7 8 8毕沅与吴泰来、钱坫、孙星衍、方正 ( 4 l 一4 3 岁)澍等时为文酒唱和之会。修登封 县志、怀庆府志,著东晋十 六国疆域志、乾隆府厅州县图 志 1 7 8 9 ( 4 4 岁)李廷敬修常州府志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洪亮吉自2 6 岁到4 4 岁都是在幕府中度过的。像当时许 多知识分子一样,洪亮吉入宾幕府主要是为了疗贫,解决家庭生活的困难。在“学 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中,对读书人而言,人生的目标就是入仕,可并不是所有 的人都能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梦想,即使入仕,统治者的高度中 央集权,士大夫也很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梁启超曾说:“官之迁皆以年资,人无 干进之心,即干亦无幸获,得第早而享年永者,则顺跻卿相,否则以词馆郎署老。一 洪亮吉少时寄居外家,时外家亦困窘:“外祖母田不满百,食指浩繁,每及缺乏 时,素园舅氏馆于京师,亦间寄修脯归供匮乏 。寄人篱下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因而洪亮吉在博得功名之前,为生计所迫,一直在外充幕职。 。一作为幕府文人,他们的主要收入,除了正常的“岁修或“例钱;类似于我 们现在的薪俸外,其他来源还有课徒的收入,校文和批改科考试卷所得,卖文( 主 要是应用性质的骈文) 等,这些也是洪亮吉生活的主要来源。“为满足生存需要而 游幕,只能说是游幕兴盛的最基本的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否则,士人就变成 了食客,就丧失了士的特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清中期学人游幕之所以盛 行,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游幕可以较好地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一 洪亮吉 在幕府生涯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他学术的见长和骈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因为幕宾 入幕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会写骈体类的公文。乾嘉时期幕宾在幕府的主要活动除了 修书之外,就是处理公私文翰,包括上下公文、交际应酬文字乃至私人间的书信。 其中代撰呈送给皇帝的章奏、折子或者所谓的盛世鸿文和应景文章,多为骈体文, 种类多而且内容丰富,是幕府文事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文章不仅扩大 了骈文的表现领域,也丰富了骈文的写作技巧。 洪亮吉入幕的两大幕主毕沅和朱筠本身就是骈文大家。朱筠是清代学术文化 开一代风气的人物,四库全书的开馆和纂修直接由他发起。朱氏博学多闻,好 奖掖后进,承学之士望为依归。视学所至,以人才经术教士,深孚众望。朱筠之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6 5 。洪亮吉南楼忆旧诗四十首并序洪亮吉集第二册,6 6 2 o 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9 ,4 5 6 硕士学位论文 门著录弟子不下千人,汪中、洪亮吉、孙星衍、都受过他的熏陶,史学大家章学 诚则为其弟子。他幕府活动的主要内容以校文、谈艺论文以及进行学术、创作交 流活动为主,幕中诗酒文会不断。乾隆帝称其“学问文章殊过人一( 姚名达编l :朱 筠年谱) ,洪亮吉 椒花吟舫图序称赞朱筠,“负盖代之才,具人伦之鉴。褥掖 后进,奖许辈流。寝门未辟,束惰之士纷来;夕露欲沉,问字之车未返。而先生 又各竟所长,不名一艺。苟贾之学,与枚马之赋同登;后门之贤,与世家之英错 列。有景伯之和易,无周朗之偏奇。于是海内之士,有不诣先生之居者,遂不得 为闻人焉。一乾隆二十七年( 1 7 6 2 年) ,洪亮吉向朱筠寄呈了一首诗:“昭阳岁涂 月,公文传手钞。闻公学昌黎,兴极乃欲号。昌黎善为文,乃不识李翱。昌黎善 为诗,乃不值孟郊。我生十年学刺嘈,慈母训我穷风谣。哦诗切雅赋切骚,世哂 才士如秋毫。君不见,公文足戴北斗杓,我笔亦倾东海涛。 将朱筠比作韩愈,将 自己比作李翱、孟郊,既抬高了对方,又不至过于谦卑。诗前小序云:壬午冬, 在友人处读公古赋数首,爱不忍释,又闻公爱士,遂作此寄之。一圆就表达了自己 对朱筠的仰慕之情。洪亮吉入朱筠幕后发现他“学不名一家,尤喜以六经训诂督 课士子。刀 于是在谈艺论文的同时,亦从事经典考据之学,“始从事诸经正义及 说文、 玉篇。一王芑孙曾指责洪亮吉从事经史考据研究,是跟风而起的媚俗 行为,“误随风会作地理考证之学,一而认为国史馆将他列入 文苑传乃。固得 其真际。一这种说法值得探讨,洪亮吉虽曾有诗云“作客二十年,衣食知其难;。卑 身与周旋,不敢忤世颜。 反映出人在屋檐下之不易,但从事训诂考据之学并非迫 不得已,应是其兴趣所在,其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治学路 子更加广阔,与他在朱筠幕府所受的熏陶有很大关系。 游山玩水也是洪亮吉在朱筠幕中文士生活的主要内容。朱筠在乾隆三十六年 ( 1 7 7 1 ) 冬任安徽学政时,偕幕下士游采石,乾隆三十七年( 1 7 7 2 ) 三月,与诸 名士游青山,同年四月,又与诸名士游九华。据 洪亮吉年谱记载,乾隆三十 七年壬辰,先生二十七岁,在安徽学使署,随历徽州、宁国、池州、安庆、庐州、 风阳七府,六安一州,编游采石、青山、敬亭、黄山、齐云、齐山诸名胜。当时 同游的还有黄景仁、邵晋涵,黄景仁与洪亮吉均有诗记此事。这种壮游的经历可 以开阔作者的视野,拓展写作的题材和范围,提升作家的精神境界,骈文作家于 山水相遭中体味自然的广袤与雄奇,为文章增加了壮美之气。朱克敬评价洪亮吉 说:“为诗文有奇气,尤工骈体文,与胡天游、袁枚并称三大家嚣。固康发祥说其 诗有“雄直之气 ( 伯山诗话) 。洪亮吉自己也说“徵君( 庄宇逵) 常箴余好游 远近名山,垂暮不倦,然余自问性情品学不及征君,庶籍山水以补之,亦古人学 。洪亮吉椒花吟肪图序洪亮吉集第一册,3 7 0 。洪亮吉寄大兴朱编修筠洪亮吉集第五册,1 9 1 5 。洪亮吉书朱学士遗事洪亮吉集第三册,1 0 3 4 。朱克敬儒林琐记暝庵从稿附儒林琐记挹秀山房丛书本,光绪斗二年长沙刻本 7 洪亮吉骈文研究 画不能,去而后塑之遗意耳。 可见他有意识的从山水游历中汲取灵感。 由于朱筠大力提倡汉学,其幕府成为培养与造就汉学家的场所。朱筠京城府 邸“椒花吟舫 是当时骈文作家洪亮吉、黄景仁、孙星衍等经常进行文酒诗会的 地方。洪的好友余鹏飞曾作椒花吟舫图,洪亮吉为之作序云:“亮吉以岁辛卯, 谒先生于当涂学使之署,始预宾僚,继焉问业。逮己亥庚子,又从先生游于京 师。窃以先生之门,著录弟子不下千人,咸负盛名,各官内外,而孝廉独授 简与余者,岂非以受先生知最深,且与余君有同堂之雅乎? 一 认为在朱筠幕府 受益匪浅。 洪亮吉入毕沅幕府则是由于朱筠的推荐。朱筠与毕沅是乾隆十八年顺天乡试 同年,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交情,朱筠回京后曾向毕沅推荐了一批追随自己左右 的人入毕沅幕府,其中就有当时著名的骈文大家洪亮吉、汪中、孙星衍等人。毕 沅幕府主要活动于乾隆三十八年( 1 7 7 3 ) 至乾隆五十九年( 1 7 9 4 ) 间,达二十多 年,前后幕宾五十余人,盛况空前。其幕府活动范围比较广,涉及到陕西、河南、 湖北几个中心。洪亮吉随其从西安到开封、武汉,前后断续跨九年。毕沅治学范 围甚广,经学笃守汉人家法,史学考辨精审,在校勘、金石、史地等方面成就卓 著,编撰了大量的学术文化书籍,如续资治通鉴、关中金石记、经训堂丛 书等,洪亮吉皆参与其中并受其影响。乾隆四十七年( 1 7 8 2 年) ,洪亮吉著汉 魏音四卷,次年刊行,毕沅、邵晋涵对此书推崇备至,分别为之作序。毕沅说: “今洪君以深沉之思,钩贯群籍,刺取汉魏古音,如读若音近者多至数千百条, 以说文类聚区分,俨坐北海南阁诸大师于一堂,口授指画俾后来训诂家割弃 支离,尽返陆氏所称五十一家旧音,而孙、韦、周、沈以降诸人所得一切,可以 尽弃,其命意可谓不凡矣。 当时许多人都批评乾嘉学者皓首穷经,将毕生精 力空耗于琐屑无用的文字声训考证上,而洪亮吉却认为“古之训诂即声音, 声音之理通,而六经之旨得矣。 洪亮吉深知文字声训乃治经之本,治经为明道 救世之资的道理。正如马积高先生在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中所云:“由 研经而兼及骈文,这不能不说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些文字学功夫为其骈文创作 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幕府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使它成为学人荟萃之地,对清代学术思想文化的交流 与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幕主丰富的藏书为幕宾们提供了阅读的机会,扩大了作 家的知识面,提高了写作技巧。幕宾来自四面八方,从而在幕府中形成一种思想 文化交流,各种学术思想纷争交融。学者们在幕府中感受着思想交锋的学术魅力 。洪亮吉庄达甫徵君春觉轩诗序洪亮吉集第三册, 1 1 4 6 。洪亮吉椒花吟舫图序洪亮吉集第一册, 3 7 i 。毕沅汉魏音后序转引自陈金陵洪亮吉评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5 ,4 0 0 。洪亮吉汉魏音序洪亮吉集第一册 1 7 7 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长沙:湖南出版社,1 9 9 6 年, 9 8 8 硕士学位论文 与精神震撼,并在争论中吸收、容纳他人的长处。这种学术精华又通过幕宾的聚 散离合传遍四方。 二、洪亮吉的骈文观 乾嘉年间考据学的发展达到鼎盛。梁启超曾说:“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 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所以 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旬考 证的内行话。一骈文依托汉学凌越古文独盛一时。清末民初的徐珂认为“乾嘉以 还,骈文体格始正,作者亦始极盛。一。随着骈文创作的兴盛,骈文理论也丰富 起来,洪亮吉身为考据学者兼文学家,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并行不悖,其骈文观 不囿于宗派,不欲袭前人牙慧,别具一格。 ( 一)骈散合一 陈子展评价乾嘉学者骈文观云:“有的以为骈散并尊,不宜歧视,如曾燠、吴 甄、孔广森诸人的主张便是;有的以为骈文才可叫做文,说是孔子解 :易,于乾 坤之言,自名日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且遵之日古,俨然要和古文家争文章正统, 如阮元、阮福父子的主张便是。有的以为骈散合体,不应分家,如汪中、李 兆洛、谭献诸人的主张便是,总之,这_ 时期的骈文家敢和古文家抗衡,和古文 家争正统。一 对乾嘉时期学者的骈文观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 乾嘉年间,考据学兴起,与以官方政治意识形态为代表的宋学形成对峙之势。 洪亮吉在 邵学士家传中描述了乾嘉朴学兴盛状况:“鸿伟傀特之儒接踵而见, 惠征君栋、戴编修震,其学识始足方驾古人,及四库馆之开,君( 邵晋涵) 与戴 君又首膺其选,由徒步入翰林,于是海内之士知向学者,于惠君则读其书,于君 与戴君则亲闻其绪论,向之空谈性命及从事帖括者,始驳骚然趋实学矣。一对于 宋明理学的游谈无根,空疏无用给后代史学研究带来的灾难,洪亮吉有深刻的认 识。他说: 近时之为史学者,有二端焉一则塾师之论史,拘于善善恶恶之经,虽 古今未通一而褒眨自与,加子云以新莽,削郑众于寺人一义偶抒一自为予 圣究之而大者,如汉景历年,不知日食;北齐建国,终昧方隅其源出于 宋之赵师渊,至其后,如明之贺祥、张大龄,或并以为圣人不足法矣一则 词人之读史,求于一字一句之间,随众口而誉龙门,读一通而嗤虎观,于是 为文士作传,必仿屈原;为队长立碑,亦摩项籍,逞其抑扬之致,忘其质直 。粱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6 ,2 l 。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3 8 8 9 。陈子展中国文学史讲话上海:北新书局,1 9 3 3 ,2 6 3 2 6 4 。洪亮吉邵学士家传洪亮吉集第一册,1 9 2 9 洪亮吉骈文研究 之方。此则读史记数首,而廿史可删;得马迁一隅,而余子无论。其源 出于宋欧阳氏之作五代史,至其后如明张之象、熊尚文,而直以制薮之法 行之矣。 洪亮吉反对宋学的空疏,但亦反对只重视训诂考据之学,他认为“夫近世六 书,几成习尚,甚至江总词客,亦讽说文;郭公画史,并研字学。实则明三隅 而昧一,知二五而忘十 ( 与庄进士书) 。他还认为“学问之友,必先器识,拘 于一隅,难于高论 ( 与钱季木论友书) 。因此洪亮吉主张汉宋兼采,摒弃门户 之见,取径诸子,门庭轩敞,其骈文创作也走向骈散交融的轨道。这种交融不是 机械的将骈文和古文分开,平等对待,而是主张在文章中将对句和散句有机结合 起来,不拘骈散,形成一种以文意和文气为旨归的文体意识,这种意识渐渐成为 清代骈文思想的主流。洪亮吉认为古文、骈文不可偏废,力图打破骈散的界限, 骈中有散而不觉其散,散中有骈而不觉其骈。在洪亮吉的笔下,骈散各有所长, 骈句典雅,散句流利,若全为骈句则显滞重,全为散旬则乏文采。因此他的骈文 往往以散句来调节文章的气势,骈句与散句和谐地交融在了一起。如翰林院编 修记名御史铅山蒋先生碑文: 先生含宏深之资,禀倚魁之行。年四岁,母钟太宜人教之。剪桐叶以习 书,裁竹枝而成字声满一室,智百常童时清江杨勤恪公以主事假归,过 瑞洪见焉。药肆问奇,先知远志;衡门访友,即号通家越三岁,钟太宜人 授九经毕,赠君携先生游泽州。击楫于洪河,停车于霍太。鼓接天之浪,定 异常鳞;嘶向日之声,知非凡骥。馆于凤台王氏者数年王氏楼接百栋,书 连十楹;先生达晨而观,终岁已竞时耆师宿儒成在,惊赵禹之无害,傲叔 向而不能年二十二,始随赠君远铅山。其年即补博士弟子员时左都御史 钱唐金公德瑛,视学此方,见而异之,有奇人之目、国器之称焉。 该文在整体的骈偶中夹杂不少散句。偶句用于描写场面,散句则用于意思转 换和叙述情事,借助灵活多变的句式,为骈文注入了轻倩飞动之气,增添了自然 流走之美,骈散兼行,萧疏雅淡,通体气息匀实,文章呈现出俊逸疏朗的特征。 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骈文主气韵曼妙, 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散文得于阳刚之美,则今所谓壮美也;而骈文得之于 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洪亮吉在创作中实现了壮美与优美的完美结 厶 口。 洪亮吉主张骈散合一还表现在骈文创作题材上的开拓。除了庙堂之制、酬应 之篇、抒情写景等传统骈文题材外,他还用骈体创作了学术性质的骈文、论说文 。洪亮吉杭堇浦先生三国志补注序洪亮吉集第一册, 3 4 7 。洪亮吉翰林院编修记名御史铅山蒋先生碑文洪亮吉集第一册,3 0 4 3 0 5 。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一台湾:中华书局,1 9 7 0 ,2 4 2 5 l o 硕士学位论文 及关注社会现实的骈文等。如 钱献之九经通借字考叙、 孙季逑述仓颉篇序、 l :杭堇浦先生三国志补注序、l :钱献之注尔雅释地四篇序、 中州金石记后序、 原师、 原友、乞假后上成亲王启、等,皆是精到之作,极大地拓展了骈文 的表现领域。正如马积高所说:“清朝一些骈文家乃有意与古文家争席乃至争文统, 凡六朝人已用骈体来写的体裁固然用骈体来写;唐宋古文家所开拓的文章领域, 他们也试图用骈文来写。 o 继洪亮吉之后,李兆洛通过编撰 骈体文钞将骈散同源、骈散相通的观念 普及开来。他在序中明确阐述:。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也,方圆也,皆是也。 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道奇而物偶,神奇而识偶。一圆 骈散合一一的理论在他这里得到系统化和理论化。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桐城派的后学们也改变了意见,最典型的是早年受业 于桐城派宗师姚鼐的刘开。他从反骈的阵营里分化出来,吸收骈文之长对桐城古 文理论与创作加以修正,甚至直接将骈文当作“载道一、“经世致用艿的工具,认 为文章的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同样重要,不同风貌的作品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骈散二体有冲突,但也有调和的可能。他在:与王子卿太守论骈体书中云:。夫 文辞一术,体虽百变,道本同源。骈中无散,则气壅而难疏;散中无骈,则 辞孤而易瘠。两者但可相成,不可偏废一。又云:“以骈俪之言而有驰骤之势,飞 动之彩,极瑰玮之观一。 则是在充分研究骈散二体后得出的公允之论。“骈散虽分 二体,而单复可以相济,如能以散行之气运骈偶之文,即得流转之美和飞动之势。 而古文中夹杂偶句,整散兼行,错落有致,有枝叶扶疏之美。继后的学者如清末 朱一新 无邪堂答问,近代孙德谦 六朝丽指,钱基博骈文通义等都提出 来骈散兼容的观点。可见洪亮吉较早在创作中实践了骈散合一的观点。正是这种 沟通骈散的观念,使得清人在骈散中没有艰难的选择,而是游刃有余地在骈散中 游弋,清代骈文因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 二) 注重性情 赵翼在 瓯北诗话中说:“心之声为言,言之中理者为文,文之有节者为诗。 故三百篇以来,篇无定章,章无定句,旬无定字,虽小夫室女之讴吟,一亦与 圣贤歌咏并传,凡以各言其志而己。屈宋变而为骚,马班变而为赋。盖有才者以 三百篇旧格不足以尽其才,故溢而为此,其实皆诗也。一 赵翼就把屈、宋之 骚,马班之赋,乃至文章统统视为 诗的支脉和流变,骈文与赋只不过是 诗 三百的延续。杨旭辉在 清代经学与文学中也认为骈文与诗歌其实是一回事, o 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长沙:湖南出版社,1 9 9 6 ,1 0 9 。李兆洛骈体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4 刘开与王子卿太守论骈体书,孟涂骈体文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 5 l o 册,4 2 5 4 2 6 。赵翼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1 7 5 洪亮吉骈文研究 因为它们都是抒情的载体。诗文本是同源,因此洪亮吉的诗学观与骈文理论有内 在理路的一致性。洪亮吉命运多舛,才心敏感,其骈文很重视情感的表达,从他 的骈文理论中可以得到证明。如: 预斯集者,成美二赋诗,穷窈窕含睇之情,极旖旎从风之致( 芍药本 事诗序) 若夫极一世之工,而犹穷于自然之致;涉千祀之想,而不能忘在身之累, 此今之作者所以传而不远也。( 邓尉山人徐有竹诗序) 夫丝竹未罢,哀乐之心已纷;觞垒既陈,郁纡之气尚涌。( 苍雪山房诗 序) 曲江感寓之篇,元相言情之作,常侍七日之寄,中书三楚之吟,无不升 冕一朝,楷模来祀性情之故,有独挚者焉。( ( ( 严灵山馆诗集序) 林木幽蓓,欲晤言与山鬼;宫徵离合,非有心于作者。推其志,亦欲混 哀乐于一致然辞愈达而思幽;平古今于俄顷,然心虽长而旨短此则达人 促朝露之期,而抚编饶驹隙之感者矣。( 绿杨起文白云楼诗序) 由此看出,洪亮吉对诗文的态度是以悲为美,注重性情。“吟咏性情 是一个古老 的命题,从 诗大序提出“吟咏性情”到诗品“摇荡性情,形诸歌咏 ,“吟 咏性情”说包含了诗文言志与抒情两方面的内涵。洪亮吉在 :北江诗话中将性、 情分开讨论,各有独立的含义,但合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命题。他说:“诗文之 可传者有五:一日性,二日情,三日气,四日趣,五日格。诗文之以至性流露者, 自六经四始而外,代殊不乏,然不数数观也。其情之缠绵悱恻,令人可以生,可 以死,可以哀,可以乐,则三百篇及楚骚等皆无不然。河梁、桐树之于 友朋,秦嘉苟粲之于夫妇,其用情虽不同,而情之至则一也。刀 “性 的内涵有二。文心雕龙情采篇日:“情文,五性是也,“五性 指的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日:“天命谓之性一,“性 即天赋本 性。洪亮吉指的“性 有两层意义,其一是人的自然本性,它是与生俱来历久不 变的;其二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他以。六经一、“四史一为至性流露者,“性一自 然要合乎儒家道德修养。关于天赋的本性,他在 意言刚柔中说“人之性有 刚有柔 ,又在意言真伪中说“伪不可为也,而亦不然。襁褓之时,知有母 而不知有父,然不可谓非襁褓时之真性也。孩提之时,知饮食而不知礼让,然不 可谓非孩提时之真性也。 他推崇“至性,把人的品性放在文章创作的第一位。 他曾说:“写景易,写情难,写情犹易,写性最难。一在他看来,“情 指的是人一 时一地的感情,是随着环境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而能表现“性一的作品是最 高层次的,如韩愈就说过:“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刀( 原 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洪亮吉集第五册,2 2 5 7 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洪亮吉集第五册,2 2 6 9 1 2 硕士学位论文 性) 。与性灵派主张“独抒性灵片,即“情 求“性一不同,洪氏视“情刀为次于 “性一的,因为清代文人对人或创作、学术都要求以儒家经典涵养高尚人格,强 调学问博通,他们重视以学问来修持人格。因此洪亮吉主张“性 之内涵是指作 者具有儒家典范的本性,即不同于他人的,作者自己的艺术个性,传达自己的性 情而不依傍别人。他批评邵长蘅说:“余颇不喜吾乡邵山人长蘅诗,以其作意矜情, 描头画脚,而又无真性情与气也。晚年,入宋商邱荦幕,则复学步邯郸,益不足 观。其散体文,亦惟有古人面目,苦无独到处。一。洪亮吉重视学问,不反对在创 作中考据与性情并举,但他认为只有当学问不妨碍表露性情时,才允许它存在, 如果学问妨碍性情,则断然不取。 洪亮吉骈文研究 第二章洪亮吉骈文的两大主题 洪亮吉所作骈文,题材丰富,内容多样,大致有抒写性情和吟咏山水两个方 面。洪亮吉天性纯孝,六七岁读书外家时,就常常怀饼归以啖母。每逢先世忌日, 则闭户默坐,吃斋穿素回忆起母亲生前之苦,课读之勤,常潸然泪下。母亲培 养了洪亮吉至性过人的品质,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交游广泛,笃于友情,因而创 作了大量表现亲情和友情的骈文。洪亮吉一生性嗜游览,足迹之广,鲜有匹敌。 又因其命运多舛,历经坎坷,其山水之作随着人生经历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阶 段特色。因此其骈文实际上是他生命足迹的记录,心路历程的展示。 一、抒写性情 凡是优秀的骈文,往往“辞生于情,气余于彩,乃其独优一。回骈文本身就 是情感的载体,洪亮吉继承六朝优秀的抒情骈文风格,以骈文作为抒情载体,将 沧桑的身世之感和人生际遇,理想中的锦绣前程与现实上的壮志难酬有机地结合 起来。倾泻在其骈文中,使其骈文在情感上达到了极度的诗情化。 ( 一) 挚爱亲情 如蒋安定墓碣、祭保姆王氏文、从母庄孺人墓表、从母杨孺人墓表、 送舍弟南归序、l :适王氏仲姊哀诔等。洪亮吉母亲是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 一个人,母亲知书达礼,善小楷,是一位非常有志节的女性,父亲死后,洪亮吉 随母寄居外家。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母亲辛勤劳作,供其读书,对洪亮吉读书 要求极严,年谱中记载:“日夕归,蒋太宜人令之背诵,必为泣而正焉。如济 河惟兖州,兖读作衮之类。栉罾洪亮吉当时读尚书,母亲每天督促, 并称“母勤三年绩,儿受一年经一。在过旧居赋中,洪亮吉追忆了儿时的穷苦 与艰难人生的无尽悲酸,颂扬了母亲的慈爱贤淑,语言淡雅,情思绵长。蒋氏守 志抚孤之大节还被编入常州府志中,流芳百世。 洪亮吉深味生活艰辛、读书不易,自幼就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强烈 的批判意识,因而发出“孤儿情愿读书死斗的感叹。少孤失怙的经历和母亲的守 节教育,培养了他刻意厉行,艰苦自持的品格,因而成为古代狷介之士的代表。 洪亮吉性情至纯,侍母至孝,年谱中云: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先生三十一岁十月二十六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