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沐浴文言文教学.doc_第1页
让人文沐浴文言文教学.doc_第2页
让人文沐浴文言文教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人文光辉沐浴文言文教学常熟市实验中学 季丽鸿 内容提要:文章针对中学生对文言文普遍缺乏兴趣的现状,强调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并从“赏人文景观,引源头活水”、“扬人文精神,育审美情趣”、“创人文环境,开探究绿地”三个方面进行尝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词:人文 文言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母语教育与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存在着血肉相连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须臾不可分的。”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文言文试题集中体现了文言文中优秀的语言、丰富的思想,以及它们所负载的人文价值,如默写经典名言名句、解释常见实词、翻译句子和语段阅读题等。这样的考题能让学生接触到最灿烂的语言,体验到文言文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我们的教学常常受制于试题并背离教学和考试的目的,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有被异化的倾向,原本十分精彩的作品,课堂里却充斥了大量商业化材料,在教学中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而且这种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等的标准化题型的反复操练,使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点兴趣给磨平了,对文言文越加隔膜,使文言文像洪水猛兽一样变得那么面目可憎。即使有些学生乐于学习古诗文,也只是因为下些死工夫之后容易得分。试想:如果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那么文言文便失去了本身的文学性、艺术性,更不要说“传承文明”的功用了。 文言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挖掘出来。怎么办?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挖掘作品本身的文化因素,设身处地地参与古人的生活,在古今生活的沟通中学习做人,学习生活的智慧。具体作了以下尝试: 一、赏人文景观,引源头活水学习语言一定要强调语感积累,尤其是学习文言,更要强调增强感性认识。那么这些感性材料哪里来?事实上,不论是处在哪一个地区,都有值得我们开发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有没有做有心人,去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动态生成。比如我们生活的常熟,就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不仅古朴端秀,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翁同和、王人的故乡,是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萧统读书的地方,是言子、柳如是的衣冢所在地。步入园林,这里有着说不尽的典故传说,登上虞山,那里有着道不完的历史故事。一次,笔者在教学唐代诗人常建的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前,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赏家乡虞山北麓的兴福寺(也就是破山寺),欣赏名诗、名书、佳刻集于一石的“三绝碑”,并把兴福寺后山的环境及游览时的感受描绘出来。后来当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时,惊喜地发现:门票背后写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兴福寺通往后山竹林的门墙上所书的“竹径”、“通幽”就是引自常建的诗,北山坡的“日照亭”和寺院内的“空心潭”都是由常建的诗得名;同时也惊喜地触摸到常建当时“潭影空人心”的心境。这节课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内外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因此,我们教学时,不能把学生困在象牙塔里,远离生活,隔绝生活,而应该根据地方特色,开发教学资源,观赏人文景观,创设流动的课堂,扩大他们获取知识的领域,为他们观察和思考提供了条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这样,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被教,学生也不再仅仅去学,而且也在与老师、与同学的互动中参与教,教师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扬人文精神,育审美情趣 不用讳言,现代社会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疏离大自然,不少中学生也是吃文化快餐长大的,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力已经严重缺失,审美情趣趋于低落,情感触觉迟钝,不能敏锐感觉和体验人性世界的多彩丰富,这将影响到他们终生的精神生活质量,所以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古代人的思想感悟,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有助于陶冶人的精神,治愈“都市病”。如读李白、杜甫的诗,读孔子的书虽没有直接利益,但它能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性情中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儒家经典之作。但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人生感悟,学生理解上可能会出现困难。我结合故事加以形象的诠释来帮助学生理解。我讲了勾践灭吴的故事,证明勾践之所以能报仇雪恨,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同时我联系“厦门特大走私案”,谈贪图安逸享乐的危害性。以赖昌星为首的走私犯罪集团,以1996年以来在厦门关区大肆走私,价值达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款300亿元。为何他疯狂走私而不受查处?就因其向以厦门海关关长为首的党政官员大肆行贿。被控下水的还有福山市原公安局长、厦门原副市长等,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危害。联系当前生活实际使学生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通过入情入理、谈古论今的教学活动,把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理喻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他们感受到那些名篇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其语言美,更重要的是因为文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亘古难移影响至今的人文思想。这样,用人文教育带动古汉语教学,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人文思想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结构美,进而理解文章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现实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利用鲜活的事例创设氛围,利用历史与当今现实密切联系的“现实参与法”,可以拉进古人和学生、课文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学生从中所得的人生感悟将发诸于心,并影响其行。三、创人文环境,开探究绿地在平时训练时,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迷信“标准答案”,以至于到了“胶拄鼓瑟”不知权变的地步。如晏子使楚中的“熙”标准答案是:“同嬉,开玩笑”,学生写成“开玩笑”就算错。由于迷信标准答案,学生的主动学习没有了,探究更谈不上。学生学文言文认真者上课听教师讲解,然后逐句写下来,古文课变成听写课:不认真的学生干脆买一本课外文言文翻译,背背应付考试罢了。等到考好以后,这些词语、知识点又变成与他不相干的东西,要不了多久即忘得一干二净。人文教育的方法,要摈弃那种简单的“灌输”和“训练”。人文精神所期待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掌握和应用,而是期待能引起学习者真正的关注和反思。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教师的讲解必须引导学生读注释,凡有注释的不一定要逐词逐句讲解,以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在教学白居易卖炭翁时,有同学对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的“正”字解释为“正好、恰好”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卖炭翁身上衣服所以单薄,并不是他有衣未穿而不意遇到了大雪,这里根本没有意外的巧合,所以把“衣正单”说是“衣服正好单薄”或“衣服恰好单薄”并不贴切。我仔细想想很有道理。后来查资料,发现“正”字有作程度副词“极”的解释,这位同学认为解释应是“身上衣服很单薄”得到了证实。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查阅考据,扩大“期待视野”。确实,任何高明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成长。学生的认知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结构在认识与实践中不断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师不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二传手,教师施教之功是创设人文环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动力,促进他们发展,让他们主动探究,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而新颖独特的见解,常在于对事物的大胆的怀疑。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正是为他们打好人文的“底子”。总之,文言文教学还是要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