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芳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oc_第1页
周新芳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oc_第2页
周新芳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oc_第3页
周新芳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oc_第4页
周新芳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研论文题目: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工作单位:庙口乡三王庄中心小学作者:周新芳摘要: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的得失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许多研究显示,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发生,其多数是与家庭环境不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应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以便儿童身心均得以健康的发展。关键词:家庭教育; 小学生; 心理健康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一) 片面的家庭教育观念片面的家庭观念是导致家庭教育偏差的根本原因,从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看下述认识上的偏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1.片面的关注学习成绩调查中有127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在他们心目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重要的。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其价值。这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以智育为中心,是目前众多家长教育的主旨。调查表明多数家长把“知识渊博”、“有技术和专长”视为培养子女的目标,只有一小部分家长把“为人正直”、“品德良好”纳入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这种以智育为中心,使得许多小学生围着分数转,苦累于成绩排名定座次及家长的责骂之中,人为地造成孩子身心发展的障碍,在道德品质和人格成长方面出现明显的问题。这也是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宗旨不相符合的。最近报刊、电视中连续报导的此类教育案例,令人触目惊心,值得广大家长深思并警醒。2.忽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有3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事都做不来能力有缺陷,但是,许多家长却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217的家长经常帮孩子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了,而在家里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仅占158。孩子生活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做事畏缩,怕出错,从而造成个性上的缺陷。3.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在对家长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流露出厌世情绪。有107位家长反映孩子曾经流露过“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等悲观念头,占被调查人数的59。许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104的家长明确表示,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不会找有关专家帮助解决问题。有456的家长表示“也许会”找专家寻求帮助。由此可见,相当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所以,当孩子有问题时,能够得到有效帮助的机会就减少。3还有些家长把教育视为学校的责任,认为家长的义务是解决孩子的吃穿住用及其他花销,这些家长往往用孩子物质需求的满足与否衡量自己对孩子所尽的责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发展。在这种家教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小学生的需求发展出现畸形,个别孩子甚至走上单纯追求物质贪欲的歧途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障碍。(二) 教育方式失当,教育手段粗暴1.溺爱型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书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雨依百顺。”父母对孩予的百般溺爱,不仅妨碍孩子的思想意识、品质习惯、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而且会助长孩子行为的随意性,使其从小无法无天、无拘无束、想十什么就干什么,以自我为中心,暴地对待别人或者伤害别人。北京市妇联家教研究会曾对北京市50余万中小学生的家长做过一次1抽样训查。在被调查的5747名家长中,“对孩予溺爱、有求必应”的家长占3496,“只要学习好,对孩子不要求其它的方面”的家长占1 135,两项相加达到4631。这说明,有将近一半的中小学生家长对孩子不能严格要求。 以溺爱为特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不能正确把握感情的分寸,被爱心蒙住了眼睛,不但觉察不到孩子的弱点或不足,而且还言过其实地称赞孩子的智慧、特长或外貌特征,结果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唯我独尊,好高骛远,为所欲为等性格缺陷。有些父母包办代替孩子力所能及或必须做的事情,如穿衣,洗脸,整理书包,甚至作业等,过于保护孩子,孩子做错了事情,也由父母出面解决,责任全由父母承担,使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能力得不到提高,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问题很多,人格成长出现隐患。还有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以孩为中心,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唯恐孩子不高兴,结果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别人都要为“我”服务,而不知道自己也应关心别人,包括关心父母,形成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等心理疾患。溺爱的后果是孩子当发现生活中的自我中心失落时,就会产生心理冲突造成心理障碍。2.强制、粗暴型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主要靠其内在的自信心和外在的正确培育。而自信来源于自尊,自尊是一个人的要求得到合理的正当的尊重的情感,它对个体的成长尤为重要,也是激发儿童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需要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和信任,这种精神上的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父母的教育。否则,就会心情压抑、消极对待。所以,做父母的心该多正面鼓励孩子,即所谓“数子十过不若奖子一功”,引导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形成自强自尊的个性。相反,父母的粗暴态度,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其智能的开发,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育。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提出要求时态度生硬不容商量,有时甚至采用恐吓威胁的方式。有的对孩子吹毛求疵讽刺挖苦;有的动辄训斥伸手就打,从而使孩子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有的孩子由于惧怕家长的威严担心受到责骂和皮肉之苦会暂时屈服变得怯懦,多虑,优柔寡断,亦步亦趋;有的则学会阳奉阴违,当着父母的面老老实实,背着父母则为所欲为;还有的则会走向反面,以各种形式反抗粗暴走向极端。某城市1993年曾对408名少年犯进行分析,发现棍棒之下,少年犯罪率最高。408人中,84足受棍棒管教的。其中,常挨母亲打的有48人,常挨父亲打的有l 56人,既挨父亲又挨母亲打的有141人。3.放任型放任型家庭中的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忽略型家庭生活的儿童常会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以放任为特征的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听其自然,这会使孩子养成散漫的习惯缺乏自制,善恶不分,易受外界诱感,不能很好地接受社会约束,有时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有的家长对孩子持冷漠态度甚至歧视凌辱,这会使孩子的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悲观失望,敌视,抵触情绪大,甚至故意在家庭、学校制造事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4.不一致型以不一致为特征的家长主要有如下:表现一是家庭教育意见不一致、要求不统一或父管母护或父母管祖父母护;有的甚至因教育意见分歧而争吵打骂,使孩子无法形成明确的目标和是非观念,结果也就把家长的教育意见当作耳旁风不予重视。二是家长对孩子的需求不能一贯到底提出的要求前紧后松有要求无检查或前矛后盾,高兴时夸奖烦恼时斥责,莫衷一是。其结果易使孩子养成惰性,看家长脸色应付要求,给孩子人格的成长带来危害;有的家长本身言行不一,自己懒散,脏话满嘴,却要求孩子勤快上进,语言文明,这种做法易使孩子对父母的意见产生怀疑,削弱教育影响力;还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有的家长当着孩子面贬低教师,在师生间制造隔阂,使本应形成两股合力走向相反,严重损害了孩子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发展。(三) 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有人曾对1095名儿童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等原因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的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者占13。 8%,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的孩子只占0。 2%,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而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使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破裂的家庭结构使父母无力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儿童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僻性格,如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2.不良的家庭气氛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武丽杰等研究表明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徐勇等的研究证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显著相关。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小学生活泼、开朗、诚实、谦逊、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强;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四) 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父母自身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大关系。钱曼君曾调查了50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发现93位家长中,文化程度属于文盲、半文盲、小学水平的共60人,占6667。经研究发现,这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小市民意识浓厚,庸俗气息较重,业余时间多沉溺于聊天、打牌、打扮、捉鱼玩鸟等无助于子女教育的活动;或者由于家务繁重,无暇管理孩子,导致教育投资时间贫乏得可怜,使得他们不仅无法帮助、督促孩子学习上进,而且也缺乏对孩子较好的要求。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质高,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孩子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就心理素质而言,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儿童生活在一种与父母心理神奇的融洽、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是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变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一) 启蒙性和长期性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伴随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大得多。(二) 感染性和潜移默化性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相互交织着,家庭中的多种因素,如自然结构、经济结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活习惯等均会在耳濡目染中渗透到孩子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同时,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他们的人生态度、性格脾气、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处世方式是儿童最直接、最经常的仿效榜样,儿童的心理发展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接受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三) 灵活性和及时性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场所和时间,家长主要是通过生活过程有意无意的引导要 求儿童, 并对不合理的行为予以限制和惩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个体生活的基础在家庭,个体在家庭中的言谈举止在父母面前一览无余,父母能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实际表现, 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三、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对策(一)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并要及时表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父母乐观、镇静、愉快的情绪对孩子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 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暖迷人的。鲁迅先生说过:“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了以后,他就做不了人。”孩子虽小,但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四肢健全的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思想,以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去与孩子交往;了解孩子内心的发展及需求,对孩子及其活动表现出真实的兴趣;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提高语言及行为技能;不仅向孩子提供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提供行动上和精神上的强大支持,让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得快乐。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应低估这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二) 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父母双方。作为父母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而深刻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切忌急躁、粗暴,尽可能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婴儿自出生那天起, 就开始了与父母交往,从而形成了亲子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对儿童日后形成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奠定了基础。一个人早期形成的经验会影响其一生,一个幼时有安全性依恋的孩子,受到亲人适当的关爱和照顾,长大后也会爱他人,人际关系也较好 。 (三) 提供务实良好的行为示范儿童对于一种家庭教育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在他对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形象的适应和接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因而父母时刻要意识到身旁有一双天真无暇的眼睛在瞅着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四) 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父母乐观、镇定、愉快的情趣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馨安全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也应充分考虑其教育的影响。目前有些家长对家庭陈设、衣着服饰、吃喝娱乐等十分注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却漠然处之,这是万万不可的,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应低估这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五) 开展健康的家庭情感教育为子女营造安逸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万事如意免受一切挫折,这似乎成为许多父母,尤其是家境比较富裕的父母的共同追求。但是这种“厚爱”,致使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任性、脆弱、依赖的弱点,这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娇惯是分不开的。如果孩子从小就能不断经历一些小逆境,长大了,即使身遇逆境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因此,父母要重视对幼儿健康情感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即:1爱心教育:爱心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内容。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得到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2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幼儿对自己积极的认识来源于成人的尊重、认可和夸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3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六) 提出符合实际的成长期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仅要符合儿童的个性特点,还应是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即可望又可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分阶段提出,目标有远景性和近景性。近景性目标是现实的、具体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如有的孩子想长大了当科学家,这是远景性目标。那么,从现在起就必须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孩子”,这是近景性目标。为实现近景性目标,就要在体、智、德、美诸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这要求可以由低到高,低要求实现后给予鼓励,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再提出高要求。然后逐步升级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的美好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