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类 别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硕士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题目: 阿伦特的积极自由观探析培养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 李福岩 研究生: 黄胜楠完成时间: 2013 年 5 月 25 日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 日期: 阿伦特的积极自由观探析中文摘要汉娜阿伦特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 阿伦特一生著作颇丰,对时局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其积极自由观也对自由提 出了新的、具有原创性的见解。她认为自由的真正定义,只能从政治中得到确立。 自由与人的创生性、世界性和多样性紧密相连。自由的彰显,离不开公共领域的 存在。该自由观与消极自由观相比,最基本的特征在于积极性,即不是“免于压 制”的消极自由,而是一种积极的政治生活方式,是多样性的现实存在物;与社 会契约论观点相比,最基本特征在于非支配性,即不是强制的民主,而是无支配 的自由;与马克思自由观相比,其最基本特征在于纯粹性,即不是必然性领域与 政治自由领域的互为演变,而是政治自由领域与必然性领域的相互脱离。阿伦特 认为,自由获取的途径是行动,也只在行动的过程中自由才能获得充分的彰显。 这种行动是指公共领域范畴中的积极行动,而非消极行动。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自由的人伦性。二 是政治自由的公共性。阿伦特自由观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经济基础的局限性,即 公有之“普”与私有之“少”;核心内涵的局限性,即全面之“泛”与纯粹之“薄”; 实现途径的局限性,即统一之“实”与分离之“虚”;实践印证的局限性,即常 态之“必”与特态之“偶”。由于现代情景下政治生活复兴何以可能的问题,本 质上也是人的自由何以实现的问题。探究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合理与局限,对于 当今中国政治的重塑与中国当代政治民主内涵的拓展,对于中国公共领域良性构 建,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阿伦特,积极自由观,公共领域,行动the exploration of arendts positive freedomviewabstracthannah arendt is one of the greatest original creativity ideologist and political theoretician. arendt had written abundant works during her life and put forward a lot of her own opinions to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her positive freedom view also came up with new and original ideas about freedom. she believed that the true definition of freedom can only be established from politics. freedom was tightly connected with humans creativity, worldliness and variety, and the manifest of freedom cant do without the existence of public domain. to compare with the negative view of freedom, the basic feature of this view of freedom consisted in its positivity. namely it was not negative freedom which was “from pressing”, but a positive political way of life, a real existence of diversity. to compare with social contract theory, the most basic feature of it was non dominant. namely, it was not mandatory democracy, but non dominant freedom. to compare with marx freedom, its most basic feature was purity, namely it was not a mutual evolution between the necessity field and political freedom field , but a separation of political freedom field and necessity field. arendt believed that the action was the way to obtain freedom, and only in the process of action, the freedom could be fully revealed. this action referred to the active action in public domain instead of negative action.the rationality of arendts positive freedom view was mainly embodied in two aspects, one was the human relations of political freedom, and the other was the publicity of political freedom. the limitation of arendts view of freedom wa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limitation, which meant the general freedom for most people and the special freedom for the minority. the limitation of its core connotation was the fully free and the pure free. the limitation of the way to realize it was the unity and partition. the limitation of the practical confirmation was the feasibility of reality and the incidental of reverie. because the problem that how the political life can be rejuvenated in modern situation is also an issue that humans freedom how can be realized. so to explore the reasonable and limitation of arendts positive freedom view has a very significant use for reference for todays chinas political remodel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democracys connotation; for chinas public domains benig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for developing a political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arendt, positive freedom view, public domain, action目录中文摘要 iiabstract iii目录 iv引言 1一、问题的提出 1二、研究现状 1三、创新之处与研究的特色 2第一章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产生 4一、时代背景20 世纪欧洲秩序的极权化 4二、个人经历 5(一)阿伦特的犹太人经历 5(二)阿伦特的学术经历 6三、理论前提 6(一)奥古斯丁哲学的熏陶 7(二)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 7(三)雅斯贝尔斯哲学的启迪 8第二章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内涵、特征及实现途径 10一、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内涵 10(一)自由与政治 10(二)自由与人性 11(三)自由与公共领域 11二、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特征 12(一)积极性 12(二)非支配性 12(三)纯粹性 13三、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实现途径 14(一)阿伦特的行动理论 14(二)公共领域的构建 18第三章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评析 21一、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合理性 21(一)政治自由的人伦性 21(二)政治自由的公共性 24二、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局限性 25(一)经济基础的局限性公有之“普”与私有之“少” 25(二)核心内涵的局限性全面之“泛”与纯粹之“薄” 26(三)实现途径的局限性统一之“实”与分离之“虚” 27(四)实践印证的局限性常态之“必”与特态之“偶” 28三、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现实意义 29(一)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启示与政治民主内涵的扩展 29(二)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与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多元建设 32结语 35参考文献 36后记 40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41引言一、问题的提出自由是一个历史性课题,也是阿伦特政治概念的核心。人类之所以存在,在 其所依靠的所有能力和潜在的意识中,仅有行动和政治这两个方面与自由相关 联。如果自由消失了,行动和政治随之消散。政治的存在理由就是自由,它的经 验场所即行动。抛开了自由空谈政治根本不切实际。因此,在阿伦特看来,政治、 行动、自由是三位一体的。人并不是生而自由,而是为自由而生,需要为实现自 由而行动。因此,阿伦特的自由观实际上是以行动为主线的积极自由观。本文通过对阿伦特自由观的详细论述,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将马 克思自由观作为基本参照,以展开对其自由思想的批判性反思。不仅对她的学术 研究成果具有修正和完善的作用,也为我们理性理解和深入把握阿伦特自由观提 供了新视角,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希望将阿伦特的积极自由观与 当今我国政治民主体制构建相融合,以期解决存在于政治民主体制建设中的一系 列矛盾和问题,为我国正确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指明方向,为正确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体制提供具体的指导路径。二、研究现状汉娜阿伦特及其哲学思想,在其集权主义的起源一书问世以后,在西 方社会便受到了广泛关注。美国和德国对阿伦特的研究比较成熟,针对阿伦特哲 学专题的研讨会多次召开,从各个方面研究阿伦特思想的论文和著作接连不断地 推出。论文集方面有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五十年后,汉娜阿 伦特批判论文集等;著作方面,卡诺万在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思想一书中 认为,阿伦特谈论的自由是公共领域的自由,这种自由依靠政治行动获得,这种 政治行动也要在公共领域中而非私人领域中进行;狄茨在公共领域与公共自我-汉娜阿伦特的政治理论中认为,阿伦特一方面针对纳粹的恶行进行了纰 漏,并关注到了人们特别是犹太人所承受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也期望人们可以 积极的参与政治,在公共领域当中用行动来获取自由;菲利普汉森在历史、 政治与公民权:汉娜阿伦特传一书中对阿伦特的政治理论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他认为阿伦特将政治思考与政治行动的内涵、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做出了 有力的论述。在国内,对汉娜阿伦特的研究兴起较晚。阿伦特的名字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被译,在国内掀起了针对 海德格尔的研究热潮,阿伦特以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的身份为人所知。九十年 代后期,国内学术界对阿伦特的哲学思想才开始关注,但是论文依旧寥寥无几, 零星几篇也多以概括为主。直至阿伦特诞辰一百周年,国内学者针对阿伦特的研 究积极性才形成热潮。著作方面,蔡英文写的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 政治思想,这本著作是国内第一本解读阿伦特思想的专著,书中着重论述了自 由实现的领域即公共空间和行动理论,并对现代人的处境也做了基本论述。后陈 伟的阿伦特与政治的复归、王寅丽的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也 相继出版,分别对阿伦特的政治思想做出了阐释。论文方面,顾肃在古典共和 主义的当代阐者纪念阿伦特诞辰 100 周年中指出,阿伦特的自由观是古典共 和主义的自由观,她的哲学思想中蕴涵着自由主义的光芒。应奇在政治的审美 化与自由的绝境康德与阿伦特未成文的政治哲学指出,阿伦特谈论的自由实 质是政治领域上的自由,因此政治行动成为了获得自由的途径。这种自由实际上 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取得,这个“人”不仅要具有共通感,也要具备社群意 识。同时,一些博士、硕士论文的部分章节中,也能看到相关的内容。如南开大 学张凤莲博士论文马克思对西方政治传统的挑战论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 的研究中的第五章,深刻的反思了阿伦特的自由观,并将其与马克思的自由观 进行了对比分析。兰州大学宋姝鹏硕士论文行动、思考与判断论阿伦特重建 公共领域问题中对阿伦特自由观的核心公共领域部分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等 等。上述针对阿伦特哲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极权、公共空间、行动等方面,针 对阿伦特自由观的研究方面相对较少,尚未发现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专著,论文也 为数不多。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大多限于概括性分析,没有深入地分析阿伦 特自由观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误解,没有具体指出阿伦特自由观的局限性,没有将 对阿伦特自由观的反思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构建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以期通 过本文的论述不断完整其研究内容。三、创新之处与研究的特色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能够与时俱进,紧密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在 较深入分析阿伦特自由思想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自由观为参照,对阿伦特的积极自由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政治的重塑与民主内涵的拓展、公共领域的多 元建设等方面,结合中国实际,有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具体实施建议。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以后,许多 学者围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体制的构建”,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但是,综观这些论文和专著,他们对“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体制的构建”的研究大 都以单一的某一理论或潮流学者的视角和观念提出建议,却很少从自由观的视 角,探讨中国政治民主体制的构建。本文正是从这一被人忽视却又具有重大理论 和实践意义的逻辑思维路径中,展开论文的论述。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本篇文章 对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当有限。第一章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产生当代英国剑桥学派著名学者昆延斯金纳指出:“当我们试图理解某个思想 家及其作品时,必须充分关注作者的意图及其语境。”1每一个学说和论断都是 在一定的前提背景下才能生成,由于这种针对性,在探讨一个问题时,特定的语 境和背景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考量的问题之一。因此,当我们试图描述阿伦特的 积极自由观、把握她对自由的理解时,就应该像斯金纳所提醒的那样,考察阿伦 特的自由思想所指涉及的特定时代和特定的话语背景,并且了解其独特的个人经 历及学术经历,由此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阿伦特的思想内涵。一、时代背景20 世纪欧洲秩序的极权化20 世纪欧洲秩序极权化,是我们考察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形成与阐发时需 要予以特别关注的背景,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阿伦特著述的意图颇为重要。19 世纪的欧洲秩序包含了民族国家和阶级社会,以及以政党制为核心的代 议制。而现代大众社会虚无主义和反犹主义的泛滥,导致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秩序 构架的 19 世纪秩序的解体。19 世纪秩序的解体所带来的历史的空白为极权主义 兴起提供了时机,同时,由于共同世界彻底瓦解而相互独立的个人所组成的大众 的存在,使政治不可避免地从民族国家时代向运动时代过渡,即从政党时代走向 了极权时代。极权主义以运动和恐怖为本质特征,对一切静态制度的束缚持反对意见,以 永无休止的斗争运动为目的,为了斗争得以继续进行,便需要制造出一批又一批 的所谓“敌人”,并以此作为斗争的对象。在极权主义中,恐怖使得“超人类的 力量”主宰一切。它不仅剥夺人的政治自由,而且摧毁“人”任何自发行动的可 能性。死亡集中营的本质就是人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泯灭,使复数的人变 成单个的人,变成同一个人。这样的集中营极大的消除了行动的不可预见性,将 人的行动牢牢的控制在掌握之中。人类自动自觉的进行自发性的行动是人的本 质,极权主义恰恰否定了这种本质,也就是说极权主义对自由进行了最彻底的否 定。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极权主义对犹太人灭族性的残杀,促使阿伦特进一步思考 极权主义问题,以及极权主义对自由的剥夺问题。自由不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1quentin skinner mean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in 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volume:regarding metho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88更是一种政治现象,一个社会诉求,因此也就成为了阿伦特政治哲学中首要的中 心内容。二、个人经历阿伦特与犹太人问题的关联是理解她的政治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 阿伦特对自己作为一名犹太人的身份认同,以及她参与犹太人政治活动的人生经 验,是我们进行阿伦特政治自由观研究时,必须予以考虑的重要背景知识。同时 了解阿伦特的学术经历,也有助于我们充分了解阿伦特思想来源以及形成过程。(一)阿伦特的犹太人经历阿伦特在 1906 年 10 月 14 日生于德国,属于俄国犹太移民的后裔。家境良 好,她的父亲是电气工程师,父母都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员。阿伦特的父母都 是同化了的世俗犹太人,她的家庭也是被完全同化了的家庭,以至于她最初曾经 一度不把自己当作犹太人。1933 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正式展开其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征程, 与此同时,犹太人的处境一天比一天艰难。阿伦特离开学校,积极参与政治运动, 特别是犹太复国运动,为此被纳粹政府抓获,于是阿伦特全家从德国逃亡于法国。 德法战争打响,犹太人政策在法国盛行,阿伦特也被送入了纳粹集中营,后逃离 巴黎,并在她前夫的协助下辗转来到了美国,并于 1951 年加入美国国籍。同年, 她的著作集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该书已经出版便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 书中所描写的集中营中的悲惨与绝望都来源于她切身的真实体会。1961 年,阿 伦特根据对纳粹战犯审判的旁听,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并写成评论性报道,逾两 年后汇编成册,即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阿伦特生活的时代,犹太人问题对她来说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 切需要做出回答的现实问题。由于自己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她更为深刻的体会到 脱离政治中心的行为带来的灾难。她认为犹太人自身政治上的先天不足,是主导 犹太人命运的核心因素。纵观 20 世纪上半期,犹太人作为一个没有国家保护的 种族四处游荡,无家可归,时刻处于躲避追捕的情境中,迫于它族的统治。正因 为阿伦特特有的犹太人身份和经历,决定了阿伦特政治著述的特点,在于与现实 问题的紧密关联。阿伦特的政治思想和概念表达贯穿于她对这些政治事件的阐述 中。(二)阿伦特的学术经历阿伦特从小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尤为喜爱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学毕业之后, 考入马堡大学,遇见了人生中重要的老师海德格尔,后转投弗莱堡大学研习 现象学。1926 年,拜雅斯贝尔斯为师,在海德堡大学收获哲学博士学位。魏玛 时期的德国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所具有的思维风格和思想观念, 不同程度地影响并决定了阿伦特的哲学思想走向。特别是雅斯贝尔斯的“沟通” 理论以及存在主义思想,可以说阿伦特的哲学思想雏形始于她的大学生涯。1933 年到 1941 年,阿伦特逃亡到巴黎,接触了一大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 常活跃的法国知识人士。从这些“优秀的政治活动家”身上,阿伦特获得了政治 实践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并初步学习到了她自己一直十分陌生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这对于阿伦特日后成为一名政治理论家产生了重大影响。1941 年到去世, 阿伦特一直在美国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此后,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相继邀请她去 讲课或被聘为客座教授。这些学术经历,不仅让阿伦特有大量的时间和条件,从 事自己的政治思想的研究,而且也让阿伦特寻求到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 平台。阿伦特的学术生涯涉猎很广:极权主义、对纳粹战犯的审判、政治行动与人 类生活、政治自由与权威、人类精神生活的能力等。她的重要著作有:极权主 义的起源、人类的境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黑暗时代的人们、共和国的危机和康德哲学讲座等。三、理论前提自由价值的彰显在西方历史文明中并非始终如一。在古希腊,自由是自由人 的属性,奴隶不享有自由。漫长的中世纪过程中,自由与奴役成为一个急迫的社 会问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近当代,人们开始对自由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自由的 讨论与追求越发积极。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正是包含了她对多种思想资源的吸 收。其中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哲学、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马 克思哲学,对其政治思想的形成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一)奥古斯丁哲学的熏陶奥古斯丁是中世纪享誉盛名的思想家,也是基督教神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 确立了基督教哲学。阿伦特深受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其爱的哲学和自由 意志为阿伦特自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奥古斯丁的哲学,也被称为爱的哲学或爱的伦理学。他认为,爱是一种欲求, 是为了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对他物的渴求,这种欲求是为了获得幸福而 存在。他认为,只有对上帝的爱才是“纯爱”,只有这种爱才永恒不变。同时, 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但并非支配一切。每个人从降临到这个世上 开始,都以一种新的造物身份出现。作为世界整体范围中的一个物种,人具备自 由意志能力,为自由而生。正是这种自由,才使人成为行动的发起者,人可以自 己决定行动并为其负责,这样构成了道德责任的基本。奥古斯丁认为“意志的履 行来自行动,行动的代价是自由”2,换而言之,意志只有依靠行动才能实现, 前提条件是一个意愿的终止。在奥古斯丁看来,“意愿”等同于“意志”,即为爱, 而爱意味着自由。爱,就是愿意你在。奥古斯丁把自由设想为人类的一种特性。 人是自由的,因为他是一个开始,成为一个人和成为自由的是一回事。对奥古斯丁的某些观点,阿伦特并不全部认同。她认为,人与上帝的矛盾并 不是靠爱的欲求就能解释与解决。阿伦特离开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认为对新的生 命意义的寻找是一种追问,而在这种追问意义上的人类自由与现时生命相融合, 就得出了开始和出生便注定了人类自由的结论。阿伦特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内在 斗争的结果,是通过反抗来消除内在矛盾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对行动和思想的 双重追问。而奥古斯丁谈论的自由是脱离了政治的自由,他认为奴役和自由可以 并存,也就是说个体在被奴役的同时也能享有自由。阿伦特力图将自由意志这一 思想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来,在政治共同体中,让行动为自由找寻出路。(二)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在马堡大学时,阿伦特师从海德格尔,这段求学经历从根本上塑造了她的哲 学思想。阿伦特由衷地崇拜自己的老师,特别是海德格尔的一些哲学观点和哲学 思想被她所推崇,比如与“存在”相关的论题以及一些批判性的内容等等。同时, 她也在深刻理解海德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对于她不认同的部分进行了修正,提出2阿伦特精神生活意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了自己对哲学独到的见解。可是说,海德格尔是阿伦特的哲学启迪者,阿伦特的 思想是对海德格尔哲学精华的继承。海德格尔认为 “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3,在时间之中的“存在”, 其实是一种流变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它处于随时生成的状态,看不见也摸不着, 所以无法对其进行言说。“此在”是指人的存在,人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包含 了自知之在、个体之在、意义之在三部分内容。“此在”对于人来说,强调的是 将来的存在,具有一种可能性。除人以外的存在(即物的存在)强调的是肉体, 指已经的存在,强调的是现实性。在海德格尔看来,了解“存在”的唯一途径就 是“此在”,因为只有人具备领悟自身的能力,其他物种都不具备。存在先于本 质,存在就是自由。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以一种“被抛”的状态来到世界上的, “被抛”的方式和地点是不能选择的,是无缘无故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由于人生 命的不确定性,所以人是自由的,甚至“注定要自由”。人存在的意义必须在“筹 划”之中,人必须关注着世界,通过实行他的自由,抓住一种属于他自己的可能 性,对他自己的生命做出决定,找到自己的使命。海德格尔对阿伦特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此在” 作为一种内在的知是可以与人共存的,并且“此在“的意义和价值需要通过历史 环境彰显,阿伦特后续也有提到。海德格尔强调的“此在”首先指的是人在生活 于世界中的活动和参与:人的实践、工作和生存活动,海德格尔的“此在”是行 动主义的,阿伦特对这个观点基本上是赞同的。只不过阿伦特否定了海德格尔的 绝对自我的哲学,摒弃了他将自身与“此在”等同的观念,而是将开放性当做和 社会联结的纽带。阿伦特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展现自己,才能彰显自 我与公众之中,真正地实现“此在”的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经过发展最终会演 变成为社会公众性。在阿伦特看来,人的自由性意味着他与别人公开而真实地分 享世界。在阿伦特眼中,行动之所以是自由的取决于行动的展开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人们不仅可以与他人产生行动,也可以进行自我显露,任何情况都有可能 发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恰恰体现了行动的自由性。(三)雅斯贝尔斯哲学的启迪作为阿伦特最重要的老师之一,雅斯贝尔斯对她的学术影响是直观且重要 的,可以说“正是雅斯贝尔斯将她成功地培养成一个有理性的人”4。在雅斯贝 尔斯的教导下,阿伦特看到人与人相互交往的重要性,也关注到行动、政治领域、3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年版, 第 11 页 4美阿洛伊斯普林茨著: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焦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9 页责任等一系列问题。海德格尔开启了阿伦特的哲学大门,雅斯贝尔斯将这扇大门 开的更宽,阿伦特后来又将其“世界公民”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论断中,并试图探 讨人类社会的本质问题。在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当中,“交往”是它的基本概念之一,自由也需要通过 交往获得。在他看来,个体只有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活动,才能不断认清自身 存在,并感受自由。他强调自由以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为主要特征,自由实现 的途径是与他人的交往。雅斯贝尔斯认为真实的交往是生存交往。在这种交往中, 个体所具备的差异性以及独立性能够得到完好的保存,同时通过交往过程又实现 了自身和他人信息的互换,个体不但加深了对他人的认知,也提升了对自我的了 解,感受到了自由以及生命的真谛。雅斯贝尔斯希望以交往哲学为基础,以此论 证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雅斯贝尔斯打破了沉思的模式,走向实践。而阿伦 特看到了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技能的发展超越了思维,人类沦 为了科技的奴隶。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公共领域中的交流。正是得益于雅斯贝尔斯的交往哲学,阿伦特才认识到存在就需要交往,只要 个体存在,就一定会伴随着行动,而且这个行动的内因来自于人自身,即人的自 动自主性。另一方面,阿伦特受雅斯贝尔斯影响,将公共领域设定为行动的场地, 在交往与公共性的问题上,阿伦特认为应将康德哲学与存在主义相融合,用行动 体现自由、实现自由,并将这种观点推广到公共领域中。这成为阿伦特对 20 世 纪政治思想的最大贡献。第二章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内涵、特征及实现途径知晓、理解和把握一个理论,必须“见地、修持、行愿三位一体”。也只有 在知晓、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对该理论有所思、有所想,也才能有所创新。 因此,本文第二章分别从内涵、特征及实现途径三个方面,阐述阿伦特积极自由 观的基本思想,以期对阿伦特积极自由观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一、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内涵在阿伦特眼中,自由与政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割断政治与自由的关系, 必然引起自由的消逝、政治的衰退。人与自由共生,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 自由的彰显则是在公共领域存在的基础下得以实现。(一)自由与政治阿伦特认为,真正的自由必定是一个在政治领域范畴内的概念,或者现象。 自由的实质是政治自由,或是在政治领域中的公共自由。反过来看,也可以将政 治生活理解为自由生活,所有的政治行动即为获得自由发生的行动,公民实际是 自由人的身份,自由与政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存在。对于政治问题来说,自由问 题是关键性的。“没有自由,我们所说的政治生活将是没有意义的。政治存在的 理由是自由,它的经验领域是行动。”5在阿伦特看来,政治与自由密不可分。在个体为什么存在?依靠什么能力存 在?这样的问答中,只有政治与行动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也只有这两个要素和自 由相关。自由是行动与政治成立的前提。如果没有自由,那么就失去了政治存在 的价值,政治生活也就失去意义。政治的目的就是建立和维护一个空间的存在, 以便自由能够在其中出现。阿伦特认为自由的真正定义,只能从政治中得到确立,政治自由不能成为追 求他物的手段、工具,其本身就是目的。政治与自由是一对孪生兄弟。自由与政 治的分离必然导致政治的衰朽、自由的没落。在她看来,现代自由主义所垂青的 隐退到个人私生活领域城堡的自由,实质是真正的自由在现代世界失落的体现。 因此,对自由有和政治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自由与政治就如 同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紧密结合、相互关联。5贺照田人文译丛: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六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版,第 370 页(二)自由与人性人的创生性、世界性和多样性,构成阿伦特政治自由概念的三大支柱。 自由与人的创生性。创生性意指新的开端。创生性给了政治行动、自由及其成为真正人的潜力,而后者只不过是人之创生性的外化和展现。政治的创生性与 政治自由相辅相成,政治与自由的联结可由创生性得以体现。自由与人的世界性。阿伦特的“世界”是人类所构建的文明世界。世界性是 人类存在的非自然性,本质上体现着人类文明与野蛮主义的区别。人不仅是作为 物种生存在地球上,最关键的在于人作为人生活在世界中。个人一旦降生就成为 世界的一部分,参与构建世界。因此,人的自由体现就是构建世界的能力。人要 获得自由就需要努力让自己由陌生人成为这个世界的成员。自由与人的多样性。所谓人的多样性可以理解为,人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的物种,具备群体性,复数性的特质,人并非单独存在。多样性概念表达了阿伦 特对个人价值的绝对肯定,也引发出了阿伦特对自由的自我理解,即自由就是要 保证每个人的平等和唯一性。如果多样性成了多余,就意味着人的世界、公共世 界被摧毁,意味着人的行动、自由都不可能。只有在充分尊重人的多样性的基础 上,真正的政治联合才可能出现。因此,人与自由共生,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这就是阿伦特政治自由观 概念的要义。(三)自由与公共领域自由的彰显,离不开公共领域的存在。阿伦特认为所谓公共领域,是一个由 复数的人所组成的群体性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通过讨论和公共行动这两种 形式,彼此之间相互熟悉、了解,达到和平理性的沟通模式。公共性是公共领域 的最明显特征。在阿伦特眼中,公共性比任何方面都重要,可以说脱离的公共性, 沉溺于私人领域的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自由并不能独立的存在,必须要在复数 个体存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它既不是某个个体的内心独白与感受,也不是个体 在私人领域中就能实现的感受。对于自由而言,它真正的沃土是政治领域。所以 说,自由不是一个私有性的概念,而是如行动一般,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阿伦 特看到,在政治领域中的公共空间,是自由得以实现首要环境。她又以隐喻写到: 公共空间是自由得以现身之处,“在每次用餐时,我们围坐在一起,自由也应邀 入席。椅子上虽然空空如也,但这个位置是要留下的。”66hannah arendt,between past and futureeight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68p4二、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特征通过将阿伦特的自由思想与消极自由观、社会契约论观念以及马克思自由观 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其自由观所具有的三种特征,即积极性、非支配性、纯粹性。(一)积极性伯林坚信,自由是而且仅仅是消极自由,也就是公民权利免受政府权力侵害。 积极自由的追求必然会压抑多样性。阿伦特却认为,不受政府侵害的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其实质是脱离压制, 这种解放恰恰为真正的自由开创了初期环境。而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政治生活,公 民应成为一名政府的参与者。公共领域的崛起使行动成为可能,积极自由能够广 泛的参与政治。而公共空间的沦落,则是与暴君体制的出现具有密切关联。公共 领域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既可以相融合又可以展现个性的场所,其本身就是 一个多样性的现实结合体。柏林强调的自由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解放,阿伦特所倡导的自由更多的体现了 主体的积极参与特性,展示的是公民的行动力。(二)非支配性政治自由是以相对于国家权力的个人自由观的确立为基础,在个人自由与国 家的关系上,阿伦特认为,个人自由是以政治共同体的存在为前提的。政治共同 体的存在是保证个人自由的先决条件,其确立只能基于契约原则,是自由与民主 的统一,也就是“没有强制的民主”。在阿伦特看来,实现自由实际上就是享有 平等的地位、权力等等,自由从本质上是指人从被支配者的身份脱离,不支配他 人,也不被他人所支配。平等是自由观的一个重要方面。阿伦特是在政治意义上 使用“平等”这个词。因此,阿伦特的“平等”实际仅是政治平等,是一个狭义 的“平等”,并不涵盖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由就是无支配的自由。为更深刻地理解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非支配性,我们通过与社会契约论观念 的对比来进行。在立约主体方面。阿伦特认为,自由人是立约的主体,他们推崇的自由实际 上是被统治状态的破除,以期实现一种人人平等,社会和谐,无统治者,也无被 统治者的图景。在这个领域中,没有统治者,因此也不存在被统治者,人人平等, 都享有自由。而在各种社会契约论中,都将统治权等同于人的主权,并将这种权 利极力合理化,认为只要获得了被统治者首肯,那么统治权即正当合理。在立约目标方面。在阿伦特看来,立约是以建立一个政治联合体为最终目的, 该联合体是所有权利的来源。也就意味着置身于共同体之外的人或团体都不能获 得权利,因此在政治上也毫无可能;而社会契约论则认为,契约的目的在于构建 权力,即让以政府为背景的统治者正当地享有垄断的权利,让被统治者陷于无权 无能的境地。在立约行为方面。阿伦特认为,立约是具备自由属性的人与人之间对未来的 一种承诺,而联合成一个政治共同体,建立起“与他人共在的世界”;而社会契 约论者认为立约行为是自由人与政府之间的承诺。在立约行为与公共领域方面。阿伦特认为只有在公共空间中进行立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为政治共同体,立约活动才能成为可能。倘若公共空间不复存 在,那么在这个空间缔结的所有诺言和团结行动都将失效。代议制针对的并非所 有民众,仅是部分人民代表。社会契约论者则认为国家的存在是立约行为得以实 施的前提。代议制则是立约行为能够实现的效率保证。在权力基础方面。阿伦特认为政治联合体将把参与联盟的伙伴的单个的力 量,聚合在一起,将他们联结成一个以“自由与真诚的许诺”为原则的新的权力 结构;社会契约论认为在一个既定社会与它的统治者之间订立的所谓社会契约 中,人们并没有获得一个新的权力,而只是重申他原有的权力。他们中不是通过 承诺结合在一起,而只是表达了同意被政府统治。在前提方面。“阿伦特把对共同生活“持有决心”的人当作社会契约的前提。 只有这样的人,才具有遵守约束的能力和意志。他们在“政治社会”产生之前就 已经下定决心承担公共事务。在他们身上至少具有最低限度的上述能力。社会契 约论者则以利己主义化身的人当作自己的前提。这种人,如果没有主权者的强制 力,就完全不可能具有遵守约束的能力和意志。他除了维护自己的生命和利益以 外,看不到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任何意义。”7(三)纯粹性通过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对比,阐述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纯粹性。 马克思自由观认为当人类社会步入到自由王国阶段,物质资料的生产阶段依旧停留在必然王国。满足自我需要是物质生产的根本目的,人为了使自己的生命 得以维持和延续与大自然进行物物交换。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规律 不会变化,也就是说它的客观必然性的恒定的,变化的只是人自身的自由度的大 小。我们一方面可以把物质交换领域理解为“自然必然性的王国”,另一方面也7日川崎修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斯日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80 页要看到,这个“王国”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变化伴随社会历史变革。在这样的王 国里,人类依然不断地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但生产活动的目的却发生了改变,人 更多的是自动自觉地依照自我需求进行生产,并非迫于外在因素的干扰下被迫进 行。物质生产依旧继续进行,只是生产目的发生了转变,生产不再单纯地为了产 品,更多的是人类体验劳动带给我们的快乐。马克思认为,这个时期的劳动就可 以理解成为人自动自觉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劳动不再是一种被迫的行为,更代 表了人的一种主观意愿。此时,必然王国则从对立面转化为自然王国的发展基础。阿伦特对马克思自由观的反思,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自由观颠 倒了深思与行动的序列,使行动的生活居于深思的生活之上,继而在劳动、制造、 行动的序列中,把制造等同于行动,甚至放在行动之上,置于其政治自由理论的 中心;二是未能认清政治自由与社会经济领域的区别,总是以必然性领域的眼光 来看待自由的政治领域。“阿伦特认为政治的本质就是追求真正的自由、纯粹的 自由。体现的是人获得自由的能力。这种政治自由必须与支配意义上得政治概念、 与经济、社会、道德等领域的活动相区别。”8因为只要人脱离私人性而进入到 公共区域当中,并且在公共领域的范围找寻生命的意义并且义无反顾的去追寻, 就是向通往政治生活的道路上迈近了一大步,它使得政治成为可能。人就能获得 自由。而这种自由能否得到实现,决定于是否拥有勇气去行动。阿伦特的自由是 纯粹的政治领域上的自由。三、阿伦特积极自由观的实现途径阿伦特关于积极自由观的阐述建立在她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上。人类活动被阿 伦特区分为劳动、制造和行动,各有其价值。但仅就政治生活的层面考虑,行动 应该居于最崇高的地位,也是唯一真正的政治活动,行动使人挣脱了必然性的捆 绑,才让获得自由成为可能。这样的自由并非被动的消极自由,而是主动在公共 交往中行动起来的积极自由,而为积极行动提供空间的正是公共领域。(一)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在阿伦特的自由思想中,行动理论被看做其思想精髓,被评 “最具有原创 性的部分”。1人类行动“人类活动被阿伦特区分为劳动、制造和行动,并被赋予了独特概念。她之 所以把劳动、制造和行动三者看作最基本的活动力,正因为这三者各自对应人的 三种根本条件,即生命本身、世界性和复数性。阿伦特认为劳动为生命过程提供 维持生命所必要的物质。劳动所必需的人的条件,就是生命本身;制造是与人的 存在的非自然相对应的活动力;行动是惟一的不通过物或物质的介入而直接在人 与人之间发生的活动力。它与复数性这种人的条件,即在地球上生存的不是单个 的人的而是复数的人这个事实相对应。”9阿伦特认为,“劳动、制造与行为各有他们内在的价值,三者在一个健全的 生命中不可偏废。但是如果就政治生活的层面来考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霸州市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龙门吊拆除现场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合同
- 2025年度户外运动设施防水施工及十年质保协议
- 2025版活动赞助商权益保障合同范本下载
- 2025年度体育场馆建设人工劳务外包合同模板
- 2025年度综合商业体短期租赁合同书
-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电机产品国际认证与出口服务合同书
- 2025年度能源行业财务风险控制合同
- 贵州省凤冈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专业音响安装工程服务合同2024年版
- 广东省体育行业劳动合同样本
- GB/T 2820.9-2024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第9部分:机械振动的测量和评价
- 2024年叉车司机N1特种作业取证考试题库(浓缩300题)
- 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课件
- 离子反应课件
- 激光振镜规范
- 踝关节镜护理课件
- 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供应链管理与优化
- 混凝土强度评定表(自动计算)
- 篮球竞赛的医疗保障与急救应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