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和情感态度教案.docx_第1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和情感态度教案.docx_第2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和情感态度教案.docx_第3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和情感态度教案.docx_第4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和情感态度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讲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和情感态度教材版本全国通用课时说明2课时知识点学习古典诗歌的常见题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目标掌握古典诗歌的常见题材以及思想感情。能够正确的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复习重点正确的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复习难点正确的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方法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和情感态度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2017年新课标卷高考试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答案】CD 【解析】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故选CD。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二、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知识点1. 诗歌常见题材:知识点2. 情感态度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考点1.诗歌常见题材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湖南长沙2017届期末统考试题)元日田家 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注】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蛮榼:酒器。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士林:此处指读书人。(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答案】(1)A D(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解析】(1)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项,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C项,“但祝”,在这一天人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D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E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易错点】学生对诗歌题材不能准确判断,把握不住诗人的思想感情。【方法点拨】(1)判断诗歌题材。(2)结合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共6分)【解析】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易错点】学生对诗歌题材不能准确判断,把握不住诗人的思想感情。【方法点拨】(1)判断诗歌题材。(2)结合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在答题时注意分层回答。可以根据句子来分层体会作者所要书法的情感,先总结出所要抒发的情感,在结合句子分析这种情感。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四川泸州2017届三诊试题)夜行吴兆骞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注】吴兆(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今属江苏)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格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宁古塔23年。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19年,获释归国后曾任典属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的首联紧紧围绕“夜行”展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行中所见景物的特点。B.“惊沙”“飒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相连。C.联写三更雪岭上尚有人打猎,冰河四月才开始解冻,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性和物候特征D.尾联中“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虚实相生,描写春天来临时江南繁华的生活场景。E.诗歌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突出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差异,全诗语言委婉沉郁。【答案】D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虚实相生”错,尾联是回忆,三个意象都是虚写。E项,“比喻”错,写景时没有使用比喻修辞;“全诗语言委婉沉”表述不当,本诗语言慷慨悲凉。【易错点】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把握不清楚,思想感情的理解不透彻。【方法点拨】一定要正确的判断诗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可以运用分类记忆的方法。(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6分)【答案】运用苏武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赦免返乡的期待;(2分)“学射雕”表明诗人身处困境,但没被命运击倒,依然乐观向上的情感;(2分)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2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结合注释中诗人的遭际,根据标题“夜行”,可知本诗是诗人写自己在贬谪之地夜行的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诗人夜行所见景物,极富地方色彩。领联的景物突出了当地的气候苦寒和生活的艰辛,和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颈联上句用苏武典故,既表明自己的处境,又表明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像苏武一样得以返乡;下句“学射雕”一事写诗人在被贬谪到苦寒之地后仍然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表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尾联忆江南景象,表达思念之情。【易错点】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把握不清楚,思想感情的理解不透彻。【方法点拨】判断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定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还有对诗歌手法的使用。结合景物描写判断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回答问题要有层次,一定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考点2. 情感态度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河北石家庄2017届一模试题)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案】(1)BE(2)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同情: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达了同情;劝诚(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鼓励:尾尾联鼓励他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B项,“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错,诗中并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2)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赠别诗常见的情感有:对离人眷恋不舍、依惜别之情,朋友间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般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忧等。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联“白首”“尚青袍”是对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青袍”在古代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颈联“须藏器”“莫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诚忠告;尾联则是对友人的勉励,希望友人能施展才华。【易错点】忽略典故内容及背景;回答第二问时忽略标题内容。【方法点拨】鉴赏人物形象,先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诗句,然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接着联系诗歌主旨分析原因,最后明确思想感情。四、举一反三 成果巩固 考点1.常见诗歌题材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11分)(辽宁大连2017届一模试题)和东玉少卿后池群雁陈襄生意淹留白水塘,樊笼多事岂吾乡。江湖已失秋南望,岁月犹欣塞北凉。白日稻梁应饱足,青云岐路莫思量。主人怜尔能鸣久,肯放逍遥物外翔。(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作者因滞留他乡而引发“岂吾乡”的感慨,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B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之句相似,诗中“樊笼”比喻遭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C“江湖”与“岁月”相对,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了群雁原本自由的迁徙生活。D颈联表层意思是告诫“群雁”应知足于眼前“稻粮”丰足的生活,不要总想着“歧路”。E尾联写主人一直以来喜爱群雁的鸣叫声,所以肯定会放它们逍遥物外,自由翱翔。【答案】A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A、“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理解错误,应该是流露出一种对官场的厌恶之情;E、“喜爱群雁的鸣叫声”错误,这里是说喜爱群雁的本身,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其鸣叫声。故选AE(2)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的思想情感。首联,诗人把群雁“淹留”的白水塘比作樊笼,使群雁失去生机,借此表达对官场的厌恶之情。颔联写群雁对曾经的自由生活的回忆,诗人借此表达对目前处境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颈联似乎是告诫群雁应该知足于眼前丰足的生活,不要总想着脱离樊笼,但实际上暗含着诗人身在官场的不甘。尾联诗人借群雁的主人因喜爱群雁而不愿意还它们以自由,表达自己向往自由而不得的落寞之情。(手法1分,总的思想情感1分,分联表述各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生意淹留白水塘,樊笼多事岂吾乡”两句表达出自己对官场的厌恶,“江湖已失秋南望,岁月犹欣塞北凉”通过对群雁自由飞翔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白日稻梁应饱足,青云岐路莫思量”两句则是群雁应该知足,通过对群雁“脱离樊笼”的具体描绘,突出自己身处官位不甘的情感,“主人怜尔能鸣久,肯放逍遥物外翔”两句则是通过喜爱群雁,也愿意放之归还蓝天,这实际上突出诗人内心苦闷落寞的惆怅之感。考点2. 情感态度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江西赣州2017届适应性考试试题)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辛弃疾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注】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整整:词人家中婢女。(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这首词。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C. 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D. “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E.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答案】AE【解析】(1)A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不是立春之日。E项,“到花期已定的喜”错,这首词作者通篇只有忧愁感伤,没有欢喜快乐。(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对人生飘摇不定的感伤之情。花事盛衰,时光更替,词人数度宦海沉浮,多年被迫闲居,身不由己。对国事的忧虑之情。词人一生力主抗金,在新皇即位之时,期许朝廷改变偏安政策,春天花期已定的自然现象和国事风雨的“无凭准”使人难免忧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大自然的节候推移、眼前江山破碎和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大业所构成的矛盾使词人忧心如焚。(每点2分)【解析】解本词,首先必须知人论世,抓住辛弃疾的遭际和其词的情感类型,结合全词进行分析。另外,本词的词眼“恨”字最为关键。词中将将人们庆春节的热闹与词人“往日不堪”的忧伤形成对比,表达对人生飘摇沉浮的感伤。“今岁花期消息定”表面上是写自然现象,实以“花期”指代词人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只愁风雨无凭准”表明政治上的“风雨”很多,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国事与人生未来的忧虑。全词通篇比兴深沉委婉,含而不露,将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表达得十分深沉感人,词人时刻忧心国事却罢职闲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蕴含词中。五、分层训练 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1.【题干】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辽宁省示范协作校2017届一模试题)别王百谷袁宏道河上清霜雁字斜,西风匹马又天涯。锦帆泾绕郎官舍,冠子桥通处士家好事每挥林下麈,清斋长试谷前茶。东邻不是无姝子,眼底何人解浣纱。【注】本诗为作者将要离开苏州时所作。锦帆泾:苏州城内的河名。冠子桥:苏州城内的桥名。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魏晋清谈名士多执此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中的“清霜”“雁”“西风”等意象点明分别季节为秋季。B.颔联中的“郎官”和“处士”点明诗人和王百谷的身份,二人同为官场之人。C.“好事”句写诗人和王百谷经常在一起像魏晋名士一样挥麈清谈。D.“谷前茶”是指谷雨前的茶。诗中以清斋品茶来体现王百谷的清疏绝尘、情趣高雅。E.“浣纱”的本义是洗衣服,常用来代指西施。诗人以西施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愁。【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二人同为官场之人”错,二人身份不同。“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并非指官场之人。E项,“诗人以西施自比”错,应为诗人把朋友王百谷比作西施。(2)本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羁旅漂泊之愁。首联写清霜大雁,西风匹马,作者又要浪迹天准,表达了漂泊之苦。依依惜别之情。中间两联写作者和朋友常相往来,彼此对居所周围的景物十分熟悉,常在一起交谈饮茶,离别在即,依依不舍。对王百谷怀才不遇的惋惜之情。尾联以西施之美来比喻王百谷之才,无人了解王百谷之才,友人才华得不到施展,作者深表惋惜。(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由诗歌的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赠别诗,根据赠别诗的特点、首联的景物描写和“又天涯”的感慨,羁旅漂泊之愁溢于言表。领联对各自住处环境的描写,颈联对二人交友生活的描写,表明二人关系亲密,暗含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尾联“何人解浣纱”以西施典故表明诗人认为无人了解朋友,表达了对友人因无人欣赏而才华不得施展的惋惜。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河北石家庄二中2017届第六次联考试题)古宴曲 于濆雉扇合蓬莱,朝车回紫陌。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燕娥奉卮酒,低鬟若无力。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高楼齐下视,日照罗衣色。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以写宴会为中心,题目中用“古”字,写汉朝著名的官僚世族金、张两个大姓家的宴会,实则以汉寓唐,借古事以写时事。B.前两句从皇帝与臣子两面写退朝情景:蓬莱宫中仪仗收起,大路上市朝罢归来的车马。“雉扇”运用借喻手法,以雉羽宫扇喻指宫中仪仗。C.三四句写朝罢无事,相约宴饮。虽不直接写人,但有重门,有车马,有宴饮,足可想见其中人物既富且贵,诗歌语言高度精炼。D.五至八句写宴席盛况。燕地美女捧酒侍宴,娇羞婀娜,配饰华贵,以“烘云托月”的侧面描写手法表现宴席之丰盛和座客之高贵。E.作品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写出朝罢赴宴、燕娥捧酒、登楼下视三个画面,这三个画面又体现由近景到近景特写,再到远景的空间转换。【答案】BE【解析】B.前两句从皇帝与臣子两面写退朝情景:蓬莱宫中仪仗收起,大路上市朝罢归来的车马。“雉扇”运用借喻手法,以雉羽宫扇喻指宫中仪仗。借喻手法理解有误,就是实写宫中的物品。E.作品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写出朝罢赴宴、燕娥捧酒、登楼下视三个画面,这三个画面又体现由近景到近景特写,再到远景的空间转换。时间为线索的理解有误,本诗就是以过程为写作的顺序。(2)这首诗借描写“古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的?(6分)【答案】主题:通过描写“古宴”讽刺了当朝的达官贵人们骄奢靡费,荒淫腐败,只知享乐,对民生疾苦的惊人的无知。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2分)手法:对比手法。通过侍女的一只金钗与十户人家辛辛苦苦劳作的血汗钱的对比,满身罗衣的达官显贵与贫苦的砍柴人的对比,来彰显贫富悬殊,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手法和主旨的试题,考生要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主题:通过描写“古宴”讽刺了当朝的达官贵人们骄奢靡费,荒淫腐败,只知享乐,对民生疾苦的惊人的无知。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手法:对比手法。通过侍女的一只金钗与十户人家辛辛苦苦劳作的血汗钱的对比,满身罗衣的达官显贵与贫苦的砍柴人的对比,来彰显贫富悬殊,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能力提升】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广西桂林、崇左2017届联合调研试题)晚泊陆游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注】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黜,闲居四年后被任命为夔州通判,此诗即作于赴任西行途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开篇运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入蜀的原因,引出了后文写自己的心情。B.颔联实写蜀地“万死一生”“千峰百障”的恶劣环境,从侧面烘托诗人的心情。C.本诗构思巧妙,颈联才通过泊船时的一件小事及眼前的景色正式入题写“晚泊”。D.即使是夜泊,邻舟乞火、船夫祈风,渲染了热闹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愉悦的心情。(2)本诗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BD(2)首联自慨身世如转蓬,体现了诗人漂泊无归的凄凉心情;领联想象入蜀的艰难,寄寓了自己身世坎坷、世路艰难的感叹;颈联、尾联寓情于景,抒发自己无法再在前线战斗的不满(或壮志难酬之叹)。(每点2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实写蜀地的恶劣环境”错,由首联“作梦到巴东”可以看出,领联是诗人的想象。D项,“愉悦的心情”错,邻舟乞火,乡间庙宇有船夫们祈祷顺风,实际上以借火说明夜泊,以庙宇说明所泊处的位置;由此在尾联中点出“淮南岸”,落日、啼、成楼的夜泊景象很萧索,与诗人的心情紧密相合,结合注释中诗人的遭遇,可知其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诗人以“转蓬”自喻,感慨自己的漂泊无定。结合注释,可以看出“作梦到巴东”是写自己正在赴官巴东途中,此联遥想此行前程的艰难,表面上写蜀道是万死一生的险地,自己将步入那千峰百嶂之中,实际上也是对世路艰难的感叹。最后两联通过泊船时的“邻舟乞火”“丛祠”表明所泊处不是很荒凉的地方,但却是“落日、啼鸦、成堞空”的满目萧然,要注意“成堞”这一意象代表着诗人曾经在瓜洲重镇任职时的壮志豪情,根据陆游坚持抗金、坚决主战却始终未受重用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诗人在感叹无法再在前线报效祖国,壮志难酬。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