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言语体现的哲学原理.doc_第1页
古文言语体现的哲学原理.doc_第2页
古文言语体现的哲学原理.doc_第3页
古文言语体现的哲学原理.doc_第4页
古文言语体现的哲学原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经典诗句哲理赏析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的,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通过对“月晕”和“础润”的分析,认识到大气运行的规律性,从而预见到天要刮风和下雨。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该句强调了实践的观点。8.“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折射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不同的价值 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有很需要影响,该名句反映了守边卫国的将士们那种视死如归的价值观谚语俗语中的哲学智慧1.依葫芦画瓢 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照猫画虎”也是犯了这种错误。2.盲人骑瞎马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3.欲速则不达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5.知人知面要知心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7.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同属此类。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10.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现象与本质的这一对范畴。11.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1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解析:这个成语所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13.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成语也是这个道理。14.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又如“未雨绸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都是这个道理。16.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7.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可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同属此理。1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同属此义。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19.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解析:这句话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20.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认为“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2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另外这个成语也体现质量互变的规律。22.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必须掌握归纳与演绎的推理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2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寓意有: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这个成语属于本质联系;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2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错误在于:违背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抓住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26.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表明时间的特点具有一唯性,即不可逆转性。又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也是这个道理。2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属此类。2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9.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解析:这句话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0.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31.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山腰点桐,山下务农”等谚语都体现这个原理。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又如“未雨绸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有善报,唯物论部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3.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4.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5.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6.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7.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8.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1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12.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1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14.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诡辩论、相对主义15.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16.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18.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论部分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5.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4.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发展的观点1.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4.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6.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7.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8.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三、矛盾的观点1.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2.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3.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5.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6.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7.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9.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10.统筹兼顾;好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11.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12.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13.白璧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新时期正确的价值取向。3.大公无私;舍生取义我们应该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4.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储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5.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6.卧薪尝胆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谚语、俗话中包涵的哲学思想1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2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一切都要落实到行动。3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4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5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6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8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9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11万变不离其宗: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12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13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又如,“吃一暂,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14事实胜于雄辩: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15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16众人是圣人: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那种认为“英雄造世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也是说这个道理。17活到老,经不了: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1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1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20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亦属此类。21瞎子摸象: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22盲人骑瞎马: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23失群孤雁终难行: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否则,将一事无成。成语典故中的哲学思想1.守株待兔 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 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2.田忌赛马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3.刻舟求剑 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4.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 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5.按图索骥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6.智子疑邻 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7.审时度势 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8.对症下药 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 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9.对牛弹琴 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10.画龙点睛 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11.本末倒置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12.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 同属此理。13.竭泽而渔 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14.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15.故步自封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属此义。16.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17.适可而止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 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18.瞎子摸象 反映了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它告诫我们:看事物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要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19.杞人忧天 错误在于否认物质运动的是有客观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的为转移。20.声东击西解析: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21.买椟还珠这个成语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22.邯郸学步故事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之前,先要搞清楚别人的经验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适合自己,能不能学得来。如果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贻害无穷。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23.讳疾忌医 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它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24.吹毛求疵 它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抓不住主流。25.趋利避害 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矛盾的客观规律,以便积极地缓和矛盾,使得事物的发展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有利方面发展。“扬长避短”也是这个道理。26.怨天尤人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割裂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27.釜底抽薪解析: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28.防微杜渐解析:这个成语蕴涵的哲学寓意有: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29.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30.掩耳盗铃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都属此意。3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32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34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35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6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3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3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40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4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同属此类。42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4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44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45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46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性部分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木桶原理”,“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4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4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4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50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5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5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5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55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56抓好典型,兼顾一般: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5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58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考哲理成语归纳解析1.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叶公好龙害怕实践,逃避实践。5.真金不怕火炼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6.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7.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起阻碍作用。8.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9.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10,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盾变。11,当机立断;机不可失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12.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3.颇水推舟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14.以卵击石;撞臂挡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或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15.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16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17.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18.吃一整,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1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善于从矛盾的转化方面来看问题。.20教学相长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1.满招损,兼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物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2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2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矛盾的特殊性。24.同病异治,异病闰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25.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26.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27.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的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28.画龙点睛;提纲契领;纲举目张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29.统筹兼顽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30.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主次矛盾关系。31.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关键(主要矛盾) 。32.白壁微瑕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3.一叶障目,不见泰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34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5.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哲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5.心外无物 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6.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7.画饼充饥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8.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9.智子疑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12.审时度势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 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因果联系的观点。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哲学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解析:这句诗说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的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用因果关系的哲学道理分析问题,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唯物辩证法的现象与本质的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6.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说明了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8.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了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诗句也是这个道理。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唯物辩证法中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3.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1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1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1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6.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发展观点的体现。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该句中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解读:君主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打翻船。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解读:过去我看人,听了他们的言辞就相信了他们的行动;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们的言辞,也观察他们的行动。 “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解读:宇大得没边没沿,宙长得无始无终。哲理分析: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哲理分析: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哲理分析: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解读: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