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漫步----伊藤道治与古史研究.doc_第1页
国际汉学漫步----伊藤道治与古史研究.doc_第2页
国际汉学漫步----伊藤道治与古史研究.doc_第3页
国际汉学漫步----伊藤道治与古史研究.doc_第4页
国际汉学漫步----伊藤道治与古史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汉学漫步-伊藤道治与古史研究国际汉学漫步-伊藤道治与古史研究章节内 容:伊藤道治与古史研究(三至五节)页第三节金文与西周史的研究伊藤先生对于金文和西周史的研究604以1987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国家的支配结构-西周封建制度与金文为界,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王朝形成中第二部分西周史研究中国历史第1卷中的西周史部分等。 2第二阶段为80年代以后,代表作中国古代国家的支配结构。西周史研究 简介:“西周史研究”是中国古代王朝形成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殷代研究”),共由四章组成。以下为四章简要内容:604l 第一章节:西周王权的消长-西周的封建制度是随着周族的东进,为了治理新支配的地域,而且也是为了确保其交通路线而进行的,古典中所传的姬姓诸侯有其一定的可信性。604l 第二章节:邑的结构及其支配-封建以土地及民的支配为基本,亦以赐与土地和民的形式而进行。土地和民,原则上是一体的,诸侯国并不是一邑即一国,而是在领内拥有许多小邑,应称之为“邑土国家”。在西周中期以后,周势力后退,被局限于黄河,渭水沿岸。随之而来的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域中,大大小小的诸侯领主变成了寸土必争,土地争夺频繁地发生,进而依据领主间的势力而被合并。随着周势力的后退,对于周王朝来说,由于能够赐与的新土地的减少,所以有关土地的赐与只好用把直辖地内住民的管理权委给贵族的形式来进行。对于贵族实行这样的优厚政策使得周王朝的力量愈加愈弱,王权衰落,失去了统治力。605l 第三章节:西周的封建制度-西周前期,王的命令权可以深入到诸侯内部。可是到了后期,却以大贵族为中心,贵族势力得到显著发展,王臣变为大贵族私臣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以西周封建制度为核心,与土地所有权相关联,相当详细的户籍和地籍被保存在王室里,王室把握着其实情。土地与农民为一体,构成了血缘亦等于地缘的社会。到了后期,其村落社会开始分裂,发生了农民一个个与领主相连结的倾向。(总之,文中认为封建的实质是对土地及民的赐与和领有)606l 第四章节:姬姓诸侯封建的历史地理性意义-大家族集团是殷周社会的基础组织,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在西周前期,随着周人不断地向东方、南方的进出和移动,大家族集团也每每一次次的被分裂。到了穆王以后,随着周人势力向东向南进出的停滞,留在洛阳和长安的家族集团,家族意识又被重新重视在内部也形成新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古典文献中所说的宗法制,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于社会之中的,这也是保持家族集团力量的必要方法。这一章则主要论述了西周封建的地域及其动机的问题。607七十年代,伊藤道治发表过的有关金文的论考l 1973年发表的-永孟铭考一是对1969年陕西省兰田县发现的永孟铭文的全文进行了详细的考释;二是对永孟铭文和西周中期以后一般的册命赐与金文的记载格式上的差异,作了分析讨论。三是对以永孟铭文的发现为契机,对过去所进行的根据人名来分群分组及编年上的难点和结症进行了讨论,其所列之器达39件之多。l 1978年东洋史研究第37卷1号上发表的裘卫四器考文中通过对1975年陕西岐山县发现的裘卫四器铭文的诠释,讨论了西周中期领主间盛行的土地转让买卖,认为随着土地转让买卖的盛行,使得在原有的庄园式的领地支配外,又开始了新的小规模地主式土地支配。这种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弄到手而经营的方式,在西周后期逐渐得到普及,随着小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西周后期的领主及土地所有者和农民之间,开始建立个人性的即以个人为单位的关系。l 周武王与洛邑(内田吟风博士颂寿东洋史论集)1978年)l 西周时代的裁判制度(神户大学文学部创立30周年纪念集1979年)等有关金文的论考,都是非常有影响力。在这些新出土的金文的考释中,其深度和力度都是显而易见的。610614中国古代国家的支配结构-西周封建制度与金文1. 时间:1987年伊藤先生出版了中国古代国家的支配结构-西周封建制度与金文一书。6142. 意义:这本书既是伊藤先生几十年来研究金文和西周史的一个总结,也是日本的中国古史研究中一部划时代的著作。6143. 中国古代国家的支配结构(由五章和四篇附论构成)l 第一章节:何谓西周金文-恩宠与忠诚主要探讨的是金文本质的意义。深入分析认为,西周金文所显示的是受到恩赏或任命的人,对君主的恩宠而发誓忠诚的东西,像通说那样,它是由受到恩宠者制作的。金文中所见到的恩宠与忠诚或可以称为保护与服从的相互关系,并非单单表现在王与诸侯、领主层之间,也表现于诸侯、领主层与农民层,乃至于手工业者之间,可以说西周社会和国家的整体性规范,是当时最基本的关系。l 第二章节:西周封建制度之形态-是前述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中第二部第3章节的进一步展开。论述了采邑的机能是通过让采邑主对土地和民的支配而使它奉仕于周王朝,贵族对采邑的支配,只是获得了征收田租的权力,采邑也不是只由纯粹的农耕地所构成,它还包括山林、河泽等。还有采邑主所具有的兵力,是有义务按照周王的要求从军外证的。l 第三章节:土地与农民的支配-从金文中来看,所见的土地与民的关系及其支配形态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对公邑和采邑的支配,主要是基于土地特别是耕地而进行的,其原则是农民被束缚、固定在耕地上,。采邑的领主缴纳给王的赋税和劳役或战时出兵的人数、车马数等,都是按照田的规模,亦即以耕作其田的农民的人数为基准而被决定的,即“公田”上的劳动地租形式和农民自己经营的耕地上的实物地租形式。显然比较而言后者无论从地租形态还是农业经营来讲,后一形态处于较进步的阶段。公邑和采邑是通过里君和邑长被支配的,日常性的生活则受里和邑这一地缘共同体的规则的制约。大约从共王时期开始,随着土地转让、交易的出现,以及少量土地的入手,产生了一些新的土地所有者和地主式的经营形态,以前的那种通过土地来支配民的政治理念,逐渐地变成了通过民来支配土地,从而使本来是管理土地的“司土”,在西周末期变成了“司徒”,同时也使得本来是管理民力的“司工”的职掌,变得不明确了。西周这种对土地和民的支配的变化,意味着西周本来的封建制度逐渐走上了崩坏,这对理解春秋以后的支配形态是很有意义的。l 第四章节: 行政与支配-是关于司土、司马、 司工这三方面的。其中司土的职掌是有关土地及土地的区划等,司马管理的是军事,司工是管理作为劳动力的农民。这些参有司从周初开始就已经存在,是周王朝中心性的行政机构,不但在王朝设有参有司,在领主之下也设有参有司。虽其职掌的权利是不同的,但是确实密不可分的,也很复杂化很混乱的。同时,随着土地和民的支配形态的变化,司土变为司徒,司工职掌的空洞化,这种以参有司为中心的行政机构的混乱,明显地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崩溃。l 第五章节:裁判所意味着的政治结构-讲的是有关诉讼、裁判及其所反映的政治结构的特色问题。接着分析了诉讼和裁判的程序与过程,论述了原告、被告及其两者的代理人问题。情况不同采取的过程也是不一样的。西周时代的官制、军制上的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不单是官制上的上下关系,而且还结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世界,上下级之间有同族乡党的问题,也包含了契约式的关系。当时的军政组织,有两层重迭的结构关系:1)王通过任命权和间接的裁判权而构成对各集团长的支配关系;2)各集团长和其下属所建立的务实性的集团关系。王对集团内部即官职的内部直接性的介入,不为当时的通念所认可,它显示了西周时代王权的界限。615620第四节考古学与通史性的著述 考古学对于战后的日本中国古史学界来说,真正的大家能手,研究先秦史是不能不涉及考古学的。伊藤先生几十年的来的研究,正体现了这一点。体现:l 1962年,伊藤道治所撰写的有关考古学方面的论文,已上溯到了新石器时代。通过对新石器时代的房屋住址和墓葬的考察,来阐述当时的血缘组织、村落构成及其宗教意识,从而说明史前到殷代的变化。l 1963年,伊藤道治发表了先秦时代的城市考古调查发掘的齐、燕、晋、周等城市遗址,分析了这些城市前后的发展变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每每因政治、军事上的因素而膨胀发展,统一后政治上的因素被消除,这些城市当然走向衰退、萎缩。l 1967年,也是利用甲骨文和考古学两方面对殷代的宗教思想、国家结构、经济组织和阶级分化等进行了综合性的全面叙述,除了考古学遗址、遗迹以外,还了解包括殷周的青铜器和铜器纹饰的研究。中国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不光叙述了夏商周时代文化发展的大脉、青铜器器种和纹样的时代变化,还结合了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变迁,阐述了青铜器在殷代、西周及春秋战国不同时代所具有不同性格特征。这种不同的性格特色,分别用“神灵的世界”和“政治的世界”这两个小标题作概括,并详细地叙述了从商代到周代再到战国,中国青铜器所经历的由宗教性的祭器,走向政治性的象征物,再走向日常性的器具这样的三大演化阶段。在叙述西周铜器的政治意义时,指出西周中期以降铜器的器种以鼎、盨等食器为中心而非像殷代以酒器为中心。关于鼎与铜器在西周中期以后由宗教走向对宴餙的重视,成为政治性的象征物是一致的。621629通史性著述伊藤先生对考古学的研究,除上述之外,还体现在通史性著作之中。由于时刻注意着考古学的新发现,新动向,促使着伊藤先生经常敏锐地思考着一些新问题,新概念。体现:l 1976年伊藤先生在每日新闻(10月1日文刊)提出“河江文明”这一新概念,新史观,以代替以往“黄河文明”的提法。这一提法强调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的多样性,并对形成政治性统一的殷王朝的性格提出了新问题。l 1974年伊藤先生与贝冢先生合作撰写了中国历史本书从“传说的圣王” 、“原中国人及其文化” 、“农耕社会的形成”分别叙述了新石器文化及其村落结构和史前社会的演进。还讲了春秋时代各国的兴衰消长及其思想文化和社会改革诸问题。由于是通史,只能采用概述的方法,但是它驾驭了新发现的考古资料的概述,特别是有关于西周时代的部分,与以往的概说相比,更是面目一新的东西。l 1977年初出版的中国社会的成立,是伊藤先生为讲谈社“新书东洋史”这套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史丛书撰写的一册通史性著作。书中区别于其他日本股市研究学家从农民与国家的关系着眼,看待殷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与变局。此外,伊藤先生还编写了一些通俗性、启蒙性的读物。如图说中国的历史(第一卷),图说世界的历史第一卷古代文明的兴衰、第二卷亚洲国家的展开等。630632第五节馀说关于伊藤先生:伊藤道治的著述颇为丰富,上面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