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建德民俗介绍.doc_第1页
14、建德民俗介绍.doc_第2页
14、建德民俗介绍.doc_第3页
14、建德民俗介绍.doc_第4页
14、建德民俗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 建德民俗介绍建德为浙西山区,属古山越之地,“山高水深,人性贞介”,“俗阜人和,内外辑睦”,物产不丰,民风淳朴。山高水长的自然环境,熏陶了刻苦耐劳、淳朴坚毅的民风,既有锦峰绣岭的厚重,又有泱泱江水的“柔慧”,形成了山水之乡的一些独特风俗,现按岁时习俗、特异风俗和庙会三部分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一、岁时习俗1、龙灯虾灯闹元宵中国人过年(现在叫春节了),家家户户关起大门来吃年夜饭,祭祖、发红包、守岁等活动都在家中进行(除了放鞭炮);年初一去坟上看望先人(拜年),初二开始去亲戚家拜年,似乎都是“个人”的行为,不需要人家的配合。远不如元宵节舞龙灯(老辈人多叫“迎龙灯”,是否龙灯队伍必到每家每户,而每家每户必在门口迎接之意,不得而知,但一个“迎”字似乎更透出中国人的谦和好客之意)那样需要团结协作,更能体现和谐吉祥的气氛。建德的龙灯以板龙为主,有如东阳、浦江的板龙。板龙又称“桥灯”。每户备一块五、六尺长,五、六寸宽,一寸多厚,两头有洞的木板(一般多用松木板,结实而不易开裂),板的中段用竹丝、绵纸糊扎成弓形的灯笼,就是一节龙的身子了。到时用木棍前后连接,再加上龙头和龙尾就成为一条长龙了。每一节龙身由家中青壮年背着,参加游行。龙灯的组合和游行不仅体现了中国龙的壮观和威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作的和谐精神,是中华和文化的生动展现。龙灯可以在街衢中或村庄间穿行,也可以在田野和广场上盘绕(民间称之为盘灯) ,无论是穿行还是盘绕那气势都是十分壮观的,远看有如星河流动,又如群星环绕,是光与火的聚集,是力量与气势的迸发,恍如宇宙开辟之初的星云大爆发!令人神摇目眩,惊叹不已!每节灯除了做成龙身形状的以外,还有扎成人物、动物、花草、建筑各类造型的,家家户户都用尽巧思,力争做出与众不同的式样,争奇斗艳,以便在灯会上赢来喝彩,围观的人也都要对各户人家的灯彩品评一番,大有斗巧的味道,这是十分动心的时刻。除了板龙以外,严州地区还有特有的虾灯。用毛竹编扎成虾公的形状,安上长长的虾须和突出的虾眼,腹部插上用以擎举的木棍,再糊上绵纸就可以了。虾灯有大有小,大者二人合舞,小者单人独舞。双人虾灯的腰身必须柔软可以弓曲,以便在耍舞时表演出虾公在水中弹跳着前行或后退的敏捷动作和生动的造型,灵活而极富弹性,体现了小虾在水中活动的自由和活泼。更为有趣的是小虾斗大龙的表演。虾灯表演出各种逗弄龙头的动作。龙头则摆出一别威严的气势要吃掉小虾,但灵活的小虾始终在龙头周围转悠,戏弄这个庞然大物,逗得老龙气喘吁吁,自顾不暇,只得认输。相传虾灯起源于元末明初,是当年被做了皇帝之后的朱元璋贬入水上的九姓渔民所创。九姓渔民生活贫困,地位低下,玩不起大灯、龙灯,就扎小虾灯玩,自娱自乐,也算在年节时给穷苦的生活增添一点欢乐的气氛,后来虾灯的形式被岸上人接受,逐步演变成大虾灯,并且衍生出敢于和龙斗的大胆内容。严州虾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严州人民追求自由,敢于反抗的不屈精神,是严州文化的生动体现。2、赶春年赶春牛是旧时立春日的一项重要活动。立春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建德民间又称“开春”。立春之后,农事渐忙,农家要准备撒谷栽秧,生产高潮即将到来。赶春牛就是催促农耕的一种形式。赶春牛是民间的俗称,是迎春的一种形式。迎春仪式在立春前一天举行,仪式十分隆重,地方大小官员都必须参加。先用泥土塑一只春牛,牛身披红挂绿,牛头插上金花,四蹄贴着金纸,高高地昂立在木架上,由四个壮汉抬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由乞丐头子扮演的“春官”。“春官”打扮成古代官员模样,手执用缠上红绿彩纸的芦杆做成的“春鞭”,一路“赶牛”前行,名曰“赶春牛”或曰“赶春”。表示立春将至,不能懒散,必须努力干活,不误农村,以迎接立春日的到来之意。巡游之前,先由“春官”祭祀“春牛”:先给“春牛”上“三春盘”:一盘“春丝”(韭菜),一盘“春条”(萝卜),一盘“春饼”(春卷),祭完后再上路。巡游之处沿途出售“牛鞭”,商家和农户们纷纷抢买,商家插在店门口以示迎春;农户买去则插在牛栏、猪栏上,以避瘟袪邪。府县衙门的官员及随从人等排列在“春官”之后,一律整齐着装:文官朝服坐轿,武将佩剑骑马。从府台衙门出发,沿大街出东门,至东郊外的先农坛,将“春牛”抬土祭坛,“春官”手持“牛鞭”绕着祭桌歌舞,边舞边唱,诸如“春风春雨接春牛,春花春麦绿油油”之类的俚曲小调。“春官”唱完后再由文武官员按官阶高低依次向“春牛”叩首跪拜,行“耕耤之礼”,祈求年成丰收,百姓们却不用跪拜。礼毕,百姓们一拥而上,抢得一块“春牛”的泥块带回家去,撒在栏头庭院,以祈丰年。中国以农立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迎春的仪式活动包含着催促农时,鼓励农耕的意思。上古时就有班春的仪式。由地方官颁布鼓励农耕的命令和布告,并下乡巡查催促,号曰“劝农”。宋代大诗人陆游任职严州三年,两度发布劝农文,鼓励农耕,提倡良好的社会风气。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中有劝农一折。“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组织农业生产是地方官员的重要使命和职责。3、立夏称人吃补食立夏是夏天的开始,白天转长,气候变暖,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古人认为人类也是和万物一样,热天长得快,营养必须跟上。小孩子需要进补,以保证健康成长;立夏过后就是小满,是越冬作物小麦、油菜的收割季节,农活渐忙,大人也需要进补,以保证充分的体力,因此,立夏这天很多地方都注意搞点好吃的东西,开胃进补。建德有“立夏日,吃补日”的童谣。补食有“五虎肉”:红枣、黑枣、核桃、桂园、荔枝。还有“二两半”,党参一两,黄茋一两,当归半两。一般都是要吃红枣烧鸡蛋和黄茋炖鸡,以补充营养。立夏时春笋已长,这天要吃野山笋,建德人叫做水竹笋的,细而长,实心,烧煮时不能切断,要整根的吃,象征孩子们象竹笋一样节节长高,家中的生活象竹笋一样节节高。另外还要吃一些时鲜蔬菜和水果,以尝鲜。蔬菜主要有刚刚可以采摘的蚕豆、佛豆、苋菜等,水果则主要是樱桃。吃樱桃是否因为樱桃乃夏令最早的水果以提醒人们长夏将至必须惜时之意,不得而知。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则是初夏景色,暗寓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春天已经过去,要抓紧时间,不能等闲虚度之意则是很明显的。立夏还有一个重要的风俗就是称人。立夏称人无论城乡都要举行。家中有大秤的在自己家中称,没有大秤的则到有大秤的人家去“借光”。农村中则干脆将大秤吊在树上让村民们过来称,为大家服务。大秤钩上挂一只箩或一只大筐,甚至套箩的箩勒也行,只要可以坐人就行,简陋一点的则什么也没有,就用双手抓住大秤钩来称。立夏称人的来历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与三国时的阿斗有关。话说刘备夫人死后,娶了东吴孙权之妹为妻,儿子阿斗也交由孙夫人抚养。大将赵子龙护送阿斗到江东交与孙夫人,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并写下文书向军师诸葛亮禀报;第二年立夏再称一次,看看是重了还是轻了,以示负责。这一做法后来传入民间,老百姓们纷纷仿效,就形成了立夏称人的风俗。还有一种说法源于元代。据说元朝的法律规定,江南地区每十户人家要供养一个蒙古贵族,这个贵族享有种种特权,入住时还要过过秤,来年立夏时再称一次,如果轻了就要用等重量的金银补足。元朝贵族还享受初夜权。人家结婚时新娘第一夜必须由他先享受,这是十分野蛮的行为。同时元人还享有性特权,只要看中哪一家妇女,随时都可以享用。为了给他们提供方便,每户人家的客堂都必须备有长而宽的类似矮床的长凳,人们称之为“春凳”。春者,性之隐喻也。春凳之称一直延续至今,这也反映了被压迫者一种无奈的心理吧。这种春凳后来演变成另一种方形的矮凳,配上小抽屉,这应该是春凳的一种变形了。为了遮丑,百姓们只得在大门上装上小矮门,名曰“腰门”,以挡住外人的视线。腰门后来也演变出许多形式,如专防鸡鸭家禽而可以透光的栅门,但早期的腰门一律都是用木板套装的,因此客堂前、大门边往往有些昏暗,视线不佳。立夏称人其实包含着人们祈求健康的因素。夏天将至,虫害病灾增多,人们必须保持健康的身体,而健壮体质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体重,体重不下降就意味着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是一家平安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立夏称人也可以说是民间体检的最原始方式。4、端阳登高重阳登高是我国传统的习俗,但严州一带却有端阳登高的独特风俗。这一风俗的形成源自一个美丽而悲壮的传说。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为给许仙开药店盗了钱塘县的库银,遭到官府的严查,杭州呆不住了,就和许仙带着侍女小青溯钱塘江而上,来到了三江口的严州城,开了一爿药铺,安下身来。由于白娘子医术高超,治病救人,生意做得十分红火。有一年春天,严州一带发生了小儿瘟疫,百药难医。望着乡亲们愁苦的面容和孩子们痛苦的神情,白娘子心如刀绞,她决心与小青冒险上峨嵋山盗取灵芝仙草,以救一方小儿的苦难。她们偷上峨嵋山,盗得了仙草,却被看守仙草的仙童发觉,一路追杀,眼看性命难保,幸得南极仙翁赶到,问明缘由,得知是为了救一方小儿,就放了她们,但交代说,只准使用,不得私种,否则违犯天条,必遭大祸。白娘子将仙草带回严州,煮成药汤,免费施散给病儿,千家万户的病儿得救了。但她考虑到如果明年春天瘟疫重新爆发,再拿什么去救呢?于是决定冒险留下种子,在庭院中栽培起来,以备明年再用。第二年春天,瘟疫果然再次流行,白娘子又一次用仙草救活了孩子们。这时,白娘子用仙草救人的消息已传遍各地,各地病儿的父母都带着孩子登门求医。为了拯救天下病儿,白娘子把仙草的种子分给大家,并教 大家栽培和使用的方法,千千万万的孩子得救了,人们都称白娘子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白娘子盗仙草并私自散落到人间的消息最后竟传到天庭,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十分震怒,派下天兵天将来捉拿。白娘子虽然拼死反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压在了南峰塔下。因为白娘子是在端午这天遇难的,因此每年的端午节孩子们都要登上南高峰,到南峰塔来看望这位救命恩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阳登高的特异风俗。每年的端午节,孩子们身上穿着崭新的衣服,脖子上戴着五彩丝线编织的香袋、老菱(菱形的装饰物),额头上用雄黄画了王字,在父母的带领下,从南门码头渡过咿呀作响的渡船,登上对岸的南高峰,拜过天宁寺的千手观音,再去登塔。长辈们就会将白娘子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白娘子救孩子的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严州民间又有传说,严陵双塔有雌雄之分,北塔为雄塔,南塔为雌塔,夫唱妇随,所以清代诗人许正绶有“北峰高唱南峰答”之句。若雨后斜阳,彩虹跨江贯于南北,就说是“青蛇白蛇交雌雄”了(有人认为青蛇是雄蛇变的)。至于白娘子冒死从峨嵋山盗来的仙草,据说就是可以治百病的生姜。端午这天也要吃许多应时的食物,民间有端午“吃五黄”之说,“五黄”是:黄鱼、黄鳝、黄瓜、雄黄酒、鸭蛋黄。还要洒扫庭除,清理房前屋后的污泥秽物,洒上石灰,消灭病虫害,保证环境卫生。5、八月十五拖缸爿 旧时严州城梅城还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就是中秋夜拖缸爿。每年八月十五,中秋月明之夜,孩子们都会聚在一起,找来稻草和破缸爿,扎成囤圈状,一人坐,众人拉,轮流游戏。缸爿在石板(或石子)中上路滑过,发生清脆的声响,在皎洁的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这一风俗也与元朝有关。元朝推行民族压迫,人民不堪忍受,不到百年就被推翻了。明朝建立后,下令驱逐鞑子(元人),时值中秋,“凡老弱不能行者,令坐破缸上而以草绳曳之以行”,这一历史后来竟然演变成拖缸爿的儿童游戏了。旧时梅城有竹枝词云:儿童毕竟意如何,此夜儿童倍觉多。觅得破缸盘膝坐,沿街都用草绳拖。二、特异风俗1、“三投三不投”清兵入关,南人最后才降,有如元朝入主中原一样,清王朝对江南百姓残酷镇压,尤其对读书人防范甚严,兴起过几次残酷的文字狱,但南人之心从未被压服过,严州人的“三投三不投”即为其表现之一。“三投三不投”即“生投死不投,男投女不投,老投小不投”。清人入关后,强迫汉人剃发,下达薙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人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视礼仪为伦理的中心,对于服饰仪容有严格的规定,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剃发无异奇耻大辱,薙发令在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抗。为了强制推行这一法令,每个剃头担上都悬挂着一道圣旨,跟着一位持刀的兵士,凡不从者,就地斩首。后来的剃头挑子的脸盆架上还保留着挂圣旨的旗杆斗。这样的剃头担一直延伸到民国时期,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老剃头匠挑着这样的剃头担子上街为人剃头,只是人们大都已搞不清其中的惨痛历史了。薙发令极大地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民族感情,虽然在屠刀的威逼下,终于被迫剃去了前额的头发,服饰也改成了对襟装、马蹄袖,成为臣服的象征。但严州人仍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抵制:活着的人改清装,但死后仍穿右襟衣(寿衣全为大襟)下殓;男子改装,但女子仍着大襟衣服,保持汉装;成年人穿清装,但是刚生下的婴儿穿的髦衫衣仍然是大(右)襟衣。“三投三不投”形象地体现了严州人民不屈的反抗精神。今天,清王朝早已成为历史,但是这个风俗却一直延续下来,其文化内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九姓渔民”水上婚礼“九姓渔民”是生活在钱塘江流域水上渔民的称呼,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及杭、严、徽、金、衢,几乎整个钱塘江流域都有他们的足迹,以严州的建德、桐庐最为集中。“九姓渔民”的九姓是: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原称“九姓渔民”或“九姓渔船”,含有蔑视的色彩。九姓渔民主要以打渔为生,也有从事客货运的。“客船有头亭、茭白两种,其家属随船,皆习丝弦,大小曲,以侑觞荐寝”。头亭、茭白其实就是水上的妓院,不过是将岸上的妓院搬到水上去而已。旧时杭州、严州(主要在州治梅城)、金华、兰溪都有茭白船,直到抗战爆发后方始绝迹。关于九姓渔民的来历有种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他们是南宋亡国士大夫的遗种。南宋都杭,士大夫们对严陵山水都很熟悉也很喜爱;亡国后来此地避世,“两桨一舟,自成眷属,浅斟低唱以外别无他长,俗称九姓渔船,亦称茭白船,言止能助人清谈而已。”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是明朝歌伎之后,明朝时官绅富户之家皆私蓄戏班歌伎,一旦主人败落,其艺班即流落江上,而其中多来自江山县之富户人家,故又称之为“江山船”云云。第三种说法认为他们是明初陈友谅及其部属之后,这一说法最为普遍,也为九姓渔民自己所认可。九姓渔民中流行一首渔歌,其中唱道:老子严江七十翁,年年江上住船篷。早年打败朱洪武,五百年前真威风。第一、二种说法都有明显的漏洞。因为南宋遗民也好,明朝歌伎也好,都是不可能限于九姓的。而“江山船”也者一般指的是船型和江山籍的船民,与“九姓渔民”扯不上。但对于陈友谅及其部属后裔之说却有种种证据,明清以来有多种私家史料笔记皆持此说,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为九姓渔民平反的严州知府戴槃所写的严郡九姓渔船考,也同意这个说法。陈友谅于鄱阳湖与朱元璋大战,兵败身亡,残部逃亡。“散走东下,其后杂隶衢、婺、睦三郡”,被安置在严州一带,“贬入舟居,以渔为生,改而业船。”之所以集中在严州一带安置,与当时镇守于此的李文忠有关。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黄勇善战,屡立大功,奉命镇守严州,在此设浙江行省,统一指挥两浙乃至皖南、赣北的军事、政治,为平定东南进而统一全国立下大功,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名列第三,配享太庙和功臣庙,地位非同一般。将战败者交由李文忠监管,是对他的莫大信任。由于九姓渔民安置在严州居多,因而“桐严哥”、“桐严嫂”、“桐严妹”居然成为九姓渔民的代称了。由于是战败者,九姓渔民被剥夺了一切权利,成为政治上的贱民:不准上岸居位,没有居住权;不准入学读书,没有受教育权;不准参加科举,没有从政权;甚至不准穿长衫,不准穿鞋子。鞋子只能穿半只,拖拉着,短衣上连纽扣都不准钉,只能用绳子围着。不准与岸上人通婚。其实岸上人再穷也不会与他们通婚,怕惹来麻烦,实际上九姓渔民已经成为“不可接触“的贱民。由于世世代代在水上飘泊、生活,九姓渔民只能在内部通婚繁衍,“自为婚姻”,“自为族类”,几百年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水上部落,并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其中又以水上婚礼最有特色。九姓渔民婚礼的仪程与岸上人基本相同,定亲、送盘、送大奁、谢礼、拜祖先、拜天地等仪式都与岸上人无异,只是要简陋得多。不过与岸上人不同的是,送妆奁不是在早上而是在傍晚进行,据说这与袁姬的故事有关。婚礼从接亲开始。在一派鼓乐声中,一艘披红挂绿的彩船轿船从男方的母船出发,往江心划去,在江心转了三圈后再来到女方的船边停下,放过鞭炮,接过新娘和妆奁,又往江心转三圈,再送到婆家,放过鞭炮后再上船,其仪式与岸上接亲相似,只不过轿子换成船而已。也有更直接的则不用轿船接亲,男女双方的彩船(渔船既是九姓渔民的生产工具又是起居生活的房屋,办喜事时也要在船头披红挂彩打扮一番,因而被叫作“彩船”。)停泊在一起。但船帮不好相碰,以免今后两亲家吵架。穿好嫁衣的新娘由利市娘娘和端灯姐姐(伴娘)扶出船舱外,由新娘的娘舅抛过船去,男方早已有几个壮汉准备着,稳稳地接住新娘(也有用大红脚盆抬过船去的),就在船头举行婚礼,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新郎欣喜的揭去新娘的红盖头,这时,鼓乐齐鸣,鞭炮大作,来祝贺喝喜酒的亲朋好友们纷纷上船,人们纷纷向这对新人祝福,祝愿他们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男女双方的彩船也并在了一起结亲了。仪式过后,新女婿要到女方船上接受丈母娘的“训话”,主要内容是婚后夫妻要和睦、恩爱,不许欺侮她的女儿等。女婿必须双膝下跪,恭听丈母娘训教,并且口中要答应:“一定牢记岳母的话。”讲完后,赶紧起身逃回自己的船上,否则要被女方亲戚朋友捉牢,罚香烟、糖果的。新房就布置在船舱内,虽然简陋,但大红喜字、大红蜡烛、大红被子,一切都十分红艳,透着喜庆的气氛。新郎入洞房必须从船尾进入。因此需从船篷背上爬过去,叫做“站彩台”。新婚三日后,新人也要“回门”,到女方拜见父母,回门时必须带上礼品孝敬长辈,也要准备一些小钱(红纸包)分给女方的小辈们,讨个彩头。新中国成立后,“九姓渔民”也随着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而彻底平了反。九姓渔民的后代们不仅上了岸,上了学,有的进工厂当了工人,有的当了国家干部,社会再也不会歧视他们,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九姓渔民”这一独特的风俗也被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发掘出来,成为建德特有的旅游节目了。三、庙会庙会是宗教礼仪的一种世俗化行为,是宗教礼仪向世俗社会的延伸,如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四月初八诞生的浴佛节,地藏王诞生的七月三十庙会等,但建德许多庙会却与崇拜祖先、纪念先人有关,这是否属于庙会性质的一种衍生,不得而知,但这种纪念先人的庙会宗教性质已经明显淡化,而突出了中国传统的纪念先人的文化观念了。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庙会当作封建迷信被打击、取缔,绝迹了几十年,随着改革开改才重新复甦。庙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庙会上进行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群众参与的活动,是普通民众的狂欢节,成为一种含有时代内容的新民俗了。1、劳村二月八祭祀宋少保刘珏。刘珏是寿昌邻县龙游人,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以宣议郎的官衔出任寿昌知县,在位体恤民情,发展生产,受到百姓们的爱戴,后死于任上。百姓们听到刘珏逝世的消息,自发组织数千人,将他的灵柩迎葬于万松山。刘珏的次子刘光尧从龙游迁居寿昌劳村,成为劳村刘氏的始祖。寿昌的百姓还塑了刘珏的塑像,敬为寿昌城隍,供在城隍庙中,岁时拜祭。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刘珏的忌日,刘家子孙都会将刘珏的雕像从祈雨庙抬到刘家祠堂祭祀,抬像时还要沿街巡游一番,方圆数十里的百姓都赶来朝拜,后来逐渐形成为庙会,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二月初八这天,四邻八乡的百姓都赶来劳村参加庙会,甚至邻县金华、兰溪、龙游、衢县、淳安、遂安的农户、商贩也赶来贸易。上午迎刘珏神像绕村一周,沿途村民焚香叩拜,祈福祈寿。晚上演戏敬祖,少则一台,多则数台,同时进行。同时还得迎一种缠在竹枝上的许多小灯笼的百子灯,以祈求多子多福,从前一天初七至下一天初九结束,连迎三天。2、寿昌二月十祭祀“三圣”。三圣即红脸菩萨萧爷爷夏其光、黑脸菩萨铁爷爷叶林、白脸菩萨刘爷爷刘珏。夏其光生平事迹无考,因遭奸臣陷害致死,后平反昭雪,皇上赔他一个紫金头,故为红脸菩萨。叶林幼时家贫,曾往寿昌协余村外婆家偷来一只铁锅,遭母亲责备,令其连夜送回,路过乌龙岭时天色将明,叶林恐天亮后外婆发现要责怪,暗暗祈求苍天暂时不要亮,老天怜悯叶林,故明而复暗,所以至今天亮前特别暗,相传即出于叶林的故事。因为他背过铁锅,脸上沾染了锅底灰,故为黑脸菩萨。刘珏是个白面书生,故为白脸菩萨。三圣祭祀起于何时无从稽考。三圣出游是祭祀的主要形式,初八、初九、初十在附近村庄连游三天,而初一夜城隍庙就要开台演戏,一直演到初十夜,连演十夜。三圣出游仪式隆重。前有明灯火把,斧钺仪仗,吹鼓奏乐,鸣锣开道。后打旗罗伞、明伞,跟着押轿的地方士绅。经过村庄,皆有爆竹锣鼓迎候,香案供奉,停轿受祭。从头一天开始,邻近商贩和远地亲友都纷纷前来赶会,寿昌街上摊头栉比,人流接踵。到初十这天,近郊农户合家进城,街上更是水泄不通。入夜,除四五台戏以外,还要迎龙灯,其规模及盛况胜过元宵节。3、三都二月半祭祀徐偃王第二子宝衡。相传周朝第五代天子周穆王喜爱巡游,徐偃王曾率九夷攻之,西进至河上,穆王命楚伐徐,灭之。“偃王爱民,不斗,遂败。”率民南迁,二子宝衡病死于苔溪(三都溪),被后代帝王敕封为裕德侯,“县人立庙祀之”,曰“徐王庙”(俗称红庙,在三都镇村口)。同祀者有裕德侯夫人、两子及毛、杨、蔡、魏四将军共八人。每年三月十三日拂晓前,村民将八尊神像从徐王庙抬至宋家祠堂,每户出一碗菜供祭。次日,在祠堂开台演戏娱神,连演三天,然后将神像抬回庙中。十五为正日,邻县东阳、义乌、浦江、兰溪及邻乡商贩百姓都来赶会贸易,趁热闹看戏。为了招待亲朋好友,三都镇上及附近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炊糯米饭舂蔴糍款待客人,相沿既久,三都蔴糍遂成为建德一大名产,是著名的风味小吃。当地有民谚曰:“三都人,好奇货,年年爬起(产生)一个二月半,上街蔴糍摊到下街过。”(这一段民谚需用三都方言读才押韵。)其俗之兴,可见一斑。二月半也是东乡(三都位于建德东部,旧称东乡)三都一年中最大的物资交流会,除了布匹等日用品以外,主要是锄头、扁担、柴刀、粪桶、蓑衣、笠帽等农业生产器具的展销,深受农民欢迎。4、新叶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原为传统的“上已节”,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在这一天举行祓禊活动,到水滨洗濯,洗去宿垢,并举行宴饮,以祈健康吉祥,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和体育活动,著名的兰亭序记载的就是东晋王羲之等43人上已日在兰亭聚会修禊的故事。新叶村在六世祖九思公之前也奉行传统的“修禊之事”,举行三月三诗会,但也许是限于农村中文化不够普及,参与的人不多,九思公将之改成祭祖的活动,叶氏后人必须全部参加,这样一来三月三的文化内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少数读书人的“雅集”扩大成了每个村民(古时叶氏聚族而居,村中无外姓)都必须参与的群众性集会了。三月三之前,必须先布置好祭祀的主要场地祖祠厅堂,打扫卫生,张贴楹联,安排供桌,营造出热烈祥和的祭祖气氛。三月初一这天,开始杀猪宰羊,包括鸡、鸭、鹅、鱼等家禽动物,用面粉制作各种造型的祭品,如楼台亭阁、狮、象、虎、麟等。全猪全羊被安置在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