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颜氏家族的家风与学风.doc_第1页
论颜氏家族的家风与学风.doc_第2页
论颜氏家族的家风与学风.doc_第3页
论颜氏家族的家风与学风.doc_第4页
论颜氏家族的家风与学风.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颜氏家族的家风与学风第26卷第4期V01.26No.4临沂师范学院JOURNALOFLINYITEACHERSUNIVERSITY2004年08月Auo.2004论颜氏家族的家风与学风马凤岗(临沂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山东临沂276005)摘要:颜氏家族自颜回以降.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这与颜氏家族优良的,传统的家风与学风是分不开的.颜氏家族的家风可以概括为好学,尚德,孝悌,淡泊四个方面,其学风可以概括为经世致用,积累相传.研究颜氏家族家风与学风,可以昭示后人,意义重大.关键词:颜氏家族;家风;学风;颜氏家.illI中图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5l(200404-0083-05颜氏家族自孔门高足颜回之后代不乏人.到唐代中叶的颜杲卿,颜真卿兄弟,仍声名显赫.名门望族都有一个从产生,鼎盛到衰落的过程,这是历史自身的规律:但具体至某一个家族,其鼎盛程度及时问长短则是不相同的.颜氏家族在一千多年中(自春秋至唐代)相继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留下了很多传世杰作,在众多大家族中是并不多见的,这与该家族优良的,传统的家风与学风是分不开的.颜回是孔子的首席弟子,在十哲中列首位.其品目为德行.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一是称其好学.鲁哀公问孔子弟子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二是颜回淡泊名利,甘于贫困.这是孔子反复赞扬的.孔子评价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三是颜回基本上达到了孔子所称许的仁者的高度.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孔子弟子曾经就历史上和当时的许多着名人物问过孔子:他们能不能称得上仁,但孔子皆未以仁者许之.而对于颜回,则称日: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对此,宋朝大儒程颐解释说:三月,天道小变之节,言其久也,过此则圣人矣.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颜回向孔子请教什么叫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昕,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听后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先进)就是决心按孔子说的四个方面去做.从孔子赞扬颜回三月不违仁的话看,颜子是实践了自己的诺言的.关于颜回孝悌的言行,笔者未见记载:但他尊师的表现,却是有案可稽的.如论语?先进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日,吾以女为死矣.日,子在,回安敢死?颜回对孔子视之如父.故颜回少壮病故,孔子十分伤心,叹息说:噫!天丧予!天丧予!vJ:x.-J老师如此尊敬的人,其对父母,兄弟之孝悌.亦可知矣.自颜回至二十四世颜斐,其间史料阙如,惟颜氏宗谱记其世系,仕宦情况.颜回二十四世孙颜斐,字文林.三国魏时仕至京兆太守,被称为良二千石(见三国志?仓慈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详记其言行:一是关心民情.斐到官,乃令属县整阡陌,树桑里.是时民多无车牛.斐又课民以闲月取车材,使转相教匠作车.又课民无牛者,令畜猪狗,卖以买牛.始者民以为烦,一二年间,家家有丁车,大牛.二是注重教化.又起文学,听吏民欲读书者,复其小徭.又于府下起菜园,使吏役闲锄治.又课民当输租时.车牛各因便致薪两束,为冬寒冰收稿日期:2004-0424作者简介:马凤岗(1963一),男,山东沂南人,临沂师范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硕士.炙笔砚.三是不畏上,敢于为民请命.至青龙中,司马宣王在长安立军市,而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斐以白宣王.宣王乃发怒召军市候,便於斐前杖一百.时长安典农与斐共坐,以为斐宜谢,乃私推筑斐.斐不肯谢,良久乃日:斐意观明公受分陕之任,乃欲一齐从庶,必非有所左右也.而典农窃见推筑,欲令斐谢;假令斐谢,是更为不得明公意也.宣王遂严持吏士.自是之后,军营,郡县各得其分.这则材料说明,颜斐出仕于东汉末年,在任地方官期间,既能关心民情,又鼓励人们向学;本人清己.不畏权贵.这是颜氏家风淡泊方面的实际体现.只有淡泊名利的人,出仕后才能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请命,不惧权势.颜斐之弟颜盛,史书无传.据颜氏族谱及颜氏宗子代系概况载,颜盛字叔台,一字叔震,东汉末出为尚书郎,曹魏时历任青州刺史与徐州刺史,后定居琅邪临沂孝悌里.颜盛后裔昌盛,颜含,颜延之,颜之推,颜师古,颜杲卿,颜真卿皆其后.颜含,字弘都,晋书将其列入孝友传.据传称:含少有操行,以孝闻.他的哥哥颜畿得病,死而复生,但不能起床,不会说话.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但颜含却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颜含的父母与两个哥哥相继病故,他的二嫂又因病失明.颜含侍候二嫂像侍候母亲一样: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又请名医治疗,他二嫂得以双目复明.颜含在当时即以孝友闻名于世.西晋末,颜含出仕.公元307年随琅邪王司马睿迁于江南.他将任吴郡太守之前.丞相王导问他治理吴郡的方略,颜含回答说:现在有权势的豪门大族竞相招游民为部曲,佃客,不报户籍.国家穷了,豪门富了.我上任以后,首先要把这些游民从豪门中清理出来,自己种地纳税,欲令户给人足.颜含所指的编户虚耗,南北权豪兢招游食,国弊家丰,确实是东晋门阀政治的一个突出问题.颜含后任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迁光禄勋.因年老致仕后,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但颜含却坚决谢绝.有些拍王导马屁的人提出,因为王导当过晋成帝的老师,百官见了他应该降礼.负责礼仪事务的太常卿冯怀向颜含请教应不应该这样.颜含回答说: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这不识时务之言,掷地有声,恰恰反映出颜含不趋时,不迎合的正直品格.颜含老寿,享年九十三岁.临死遗命素棺薄殓.他的三个儿子髦,谦,约,并有声誉.颜约之孙颜延之是南朝宋着名的诗人,他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宋书?颜延之传称: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因其言辞激烈,多次触动权要,故宫位不高,且中间被闲置七年.但在这闲居期间.颜延之却做了一件大事,即写了一篇庭诰,实即家训.世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家训之祖,开其端者,当推颜延之之庭诰.庭诰原文多少字已不可知,宋书作者沈约删其繁辞,存其正,着于篇的仍有四千余字,这是颜延之对子孙,家人如何处理家庭,邻里关系,修身养性等的经验之谈.他解释庭诰的含义及写作动机是:庭诰者,施于闺庭之内,谓不远也.吾年居秋方,虑先草木,故遽以未闻,诰尔在庭.若立履之方,规鉴之明,已列通人之规,不复续论.今所载咸其素蓄,本乎性灵,而致之心用.这篇庭诰虽不如颜之推家训之浩博,亦有诸多可采之处,是树立颜氏家风,学风的重要文献.他首先强调道德的重要:道者识之公,情者德之私.公通,可以使神明加向;私塞,不能令妻子移心.是以昔之善为士者,必捐情反道,合公屏私.其次强调孝悌: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虽孝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关系讲得比较全面.对于如何居家,交友,立身,包括娱乐,饮食,饮酒这些小事,颜延之都作了训诫.居家要务前公税,以远吏让,无急傍费,以息流议,量时发敛,视岁穰俭,省赡以奉己,损散以及人.就是要子孙们先交国家租赋,别的花费先放一下,避免官府责罚和他人议论.根据年景情况,在一定时间内收取地租或放贷,节约过日子,既照顾自家又惠及他人.交友的原则是交义:游道虽广,交义为长.得在可久,失在轻绝.久由相敬,绝由相狎.爱之勿劳,当扶其正性,忠而勿诲,必藏其枉情.辅以艺业,会以文辞,使亲不可亵,疏不可间,每存大德,无挟小怨.饮酒的原则是可乐而不可嗜,施舍的原则是赡人之急.虽乏必先.他要自己的后人禁奇服丽食.因为浮华怪饰,灭质之具;奇服丽食,弃素之方.要节欲,因为欲者,性之烦浊,气之蒿蒸,故其为害,则爆心智,耗真情,伤人和,犯天性.对于道和贫穷的关系,颜延之强调怀道:能以怀道为念.必存从理之心.道可怀而理可从,则不议贫,议所乐尔.或云:贫何由乐?此未求道意.道者,瞻富贵同贫贱,理固待而齐.明白入素,气志如神.虽十旬九饭,不能令饥;业席三属,不能为寒;岂不信然.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颜延之的庭诰对此作了很好的阐释.颜延之的庭诰中虽有个别迂腐之论,但总体上还是有积极意义的.颜髦之六代孙颜见远,博学有才行.仕齐为御史中丞.萧衍夺齐政为帝.颜见远绝食而死.其子颜协.幼年丧父.养于舅父谢昧.他少以器局见称.博涉群书.其舅父卒,颜协以有鞠养恩,居丧如伯叔之礼.他对自己祖先尚德重义的家风记得很牢.故不求显达.恒辞征辟.游于藩府而已.四十二岁去世.有子三人:之仪,之推,之善.颜之推,字介.其家族世善周官,左氏,而之推早传家业.据北齐书?颜之推传称,在南朝梁时,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他正逢乱世,一生坎坷.对其一生遭遇,颜之推作观我生赋以述之,读之令人泣下.颜之推最着名且流传于今的是颜氏家训.此书凡二十篇,日序致(相当于自序),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明朝人王钺赞日: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嘲虽不乏溢美之辞,但亦可见其在封建社会受到士大夫重视的程度.此书与颜延之的庭诰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内容更加广泛.这从篇目中即可看出;二是学术性强,除书证,音辞等专篇外,即如风操,也颇有学术价值;三是举例多,书中之人物,事件皆是其亲闻亲见,可信性强;四是将南北风俗作了比较,要求子弟好学,尚德,淡泊,孝悌,可以说是颜氏家族家风,学风方面系统化的论述,是其集大成者.在序致中,颜之推称写作此书就是要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并且指出吾家风教.素为整密.他回忆儿童时期父亲教育自己弟兄们的情况:天天跟着哥哥,早上和晚上问候父母起居.走路有规有矩,脸色严肃,辞语沉稳,恭恭敬敬,像朝拜庄严的君主一样;父母则说几句奖掖鼓励的话.询问喜欢爱好什么,鼓励优点,批评缺点,都很恳切准确.九岁时其父病故,哥哥教育自己有仁无威.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说话随便,衣着不整.长大后虽逐渐能约束自己.但已形成习惯,终难全部改掉.所以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教子是正文的第一篇,他主张教育儿童要从婴儿时开始.引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语作为论据.并列举了教子严肃而儿子有成就.从小放纵,结果长大犯罪被杀及因父母偏爱导致弟兄阋墙的例子.兄弟为第二篇,阐述了兄弟同体,应该互敬互爱的道理,又特别申明了注重处理妯娌关系.治家提出了基本原则: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这个大前提下.他提出了治家要有度.不能过于严刻;婚姻要门当户对,不能攀高.风操篇幅很长,涉及到称谓,婚丧礼仪,吊问,避讳,起名,旁门左道之书的危害及各种禁忌等.指出南北某些风俗习惯的差异,很有史料价值,是研究民俗学的重要文献.慕贤谈的是人才的重要性.他提出,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结果忽略了真正的贤人,而为道听途说的所谓贤人所误.他列举了南朝,北朝亲自所见的贤才治国的优长与失去贤才国破家亡的情况.就是告诫子孙要与贤人相处而疏远小人.勉学是颜之推教育子弟积极向学及学习方法的一篇.在论及读书勤学之重要性时.他反例强调: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颜之推又以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的事实教育子女以此为鉴.这些人依靠家门之盛,上车不落则着作,体中何如则秘书.到了明经求第的时候,就雇人答卷;出席宴会时,就请人代为作诗.这种风流生活当时很快乐.可一旦遇到变乱,就一无所能.颜之推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博,强调勤.文章则是强调文与行要并美,虽有文而无行,必为世所弃.而为文为学.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学问可以积累方法而至精熟,拙于文辞者则勿强操笔.要学写文章.先请亲友评价,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此古人之慎也.名实论名与实的关系,要求子孙言行一致,始终如一.他列举了诸多言行矛盾,欺世盗名的事实让子孙为戒:近有大贵,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但此人曾在居丧期间用巴豆涂脸.形成疮伤,表示哭得太厉害.他的童仆把此事泄漏出去,人们认为他的言行都是假的,以一伪丧百诚,自食其果.省事要求子弟在生活中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求名求位: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止足篇顾名思义,就是少欲知足.他引礼记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一语发端,然后引颜含戒子蛭语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称: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前已言及,书证,音辞学术价值很高,实乃颜之推将自己的学术见解传于后世者.杂艺论书画诸事,养生,归心论对释,道的态度.终制一篇,除对自己父母,妻子棺椁在江陵而未迁葬建邺为憾外,则是对自己后事的安排,要求子孙为其薄葬,薄祭,并强调:汝曹若违吾心,有加先妣.则陷父不孝,在汝安乎?综观颜氏家训洋洋数万言的告诫,尽管有一种封建士大夫身上散发的霉味.但若在时代的春风吹过以后.我们仍然可以闻到很多中国优秀传统的香气.它在颜氏家族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颜之推之兄颜之仪,初仕梁.周灭梁,俘入长安,仕于周,官至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封平阳县公.周宣帝后刑政乖辟,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周宣帝去世后,北周大臣刘防,郑译等矫颁遗诏,以杨坚为丞相,辅佐少主,颜之仪知道遗诏有假,拒不从.刘防等草诏署记,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防等日:主上升遐,嗣子幼冲,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杨坚后来索要皇帝符玺,颜之仪说: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杨坚大怒,命人拉出去要杀戮.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被逐出朝,任西疆郡守.杨坚登上帝位,至开皇七年颜之仪遂例入朝时,杨坚对颜之仪说: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周书?颜之仪传)颜之仪的行动,对颜真卿,颜杲卿影响很大.颜之推三子:思鲁,愍楚,游秦.据颜真卿所撰颜勤礼家庙碑载: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服焉.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逾岷将军.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颜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颜将俱典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唐史.颜思鲁四子:师古,相时,勤礼,育德,其中以师古为最有名.旧唐书?颜师古传称: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唐初,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元及者.太宗践阼.擢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颜师古所注汉书中有不少条的注音就引自颜氏家训,师古的匡谬正俗一书,其中不少词语的解释也是承其祖训的.【3】唐太宗发现图书文献在流传中有不少错误,就让颜师古在秘书省考定五经.颜师古引用晋朝,南朝宋以来的古今版本予以阐明,根据翔实,诸儒叹服.遂颁所定之书,让学者学习.贞观七年(633年)被任命为秘书少监,专门从事文献刊正工作,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颜师古之弟颜勤礼,工于篆籀,尤精诂训;其子颜昭甫,尤明训诂,工篆籀,草隶书,特为伯父师古所赏重,每有着述,必令参定;其孙颜惟贞,以草隶擅名;且人品皆有可嘉者;曾孙颜杲卿,颜真卿乃唐代名臣.其人品,学问为世所知,且是颜氏家族中之佼佼者,不具论.从上述颜氏历史人物事迹回放来看.颜氏家族的家风.可以概括为好学,尚德,孝悌,淡泊四个方面.好学是颜氏家族一贯的传统,自颜回开始,凡是见诸载籍的,无一不是如此,这是颜氏家族造就许多名人的首要条件.尚德,即重视道德修养.颜回为德行之首,不用说了;即如颜斐,颜含,颜杲卿,颜真卿无不如此.颜延之有酒过,属于小节:颜师古在任秘书监期间,有纳贿之名,但被及时发现,未酿成大过.孝悌,颜含等人均为一时楷模.而淡泊名利.大多数颜氏族人均能如此.颜氏家族的学风,可以概括为经世致用,积累相传.自颜斐以来,凡见诸史传的颜氏族人,无尸位素餐者,皆能尽职尽责,颇有声誉.原因是他们学习是为了致用,并不是欺世盗名.而且作为儒学传家的家族,将其学识心得,能够代代相传.故积累甚厚.到颜之推,已成为学贯南北的大学者,故其子孙后裔在有唐一代大放异彩.特别是在尤精训诂方面.独树一帜.颜氏家族的家风,学风之所以长传不衰,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有值得敬仰的典范.这样的典范还要有相当的连续性.因为典范距后人越近越好,更有说服力.设若颜回后人没有颜斐,颜含,颜见远,颜之仪等等,就不会突然出现颜真卿,颜杲卿等名垂青史的人物.二是有切实可行的家教规范.这种规范最好是结合自己所闻所见所历写成,让后人读来亲切感人,切忌生硬说教.颜氏家训之所以被誉为家训之祖,并不在于其最早,而在于封建时代家训之最好.他举例广泛生动,现身说法.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子孙要牢记遗训,遵守遗训,否则,再好的训诫也没有价值.颜真卿少孤,其母殷氏躬自训导,姑母真定教以音韵词章,伯父元孙,仲兄允南亦亲自教诲,责以德义,故颜真卿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品德与学问方面的教育,再加上唐朝统治者以忠义为号召,士大夫忠贞为国成为标的,所以颜真卿在唐中期政治舞台上演出了威武雄壮的活剧,至今犹在激励着人们.三是在继承中有发展.颜之推在家训中对书艺一事并不看重.他认为: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而此艺不需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中将遗戒,深有以也.(杂艺)并举琅邪王褒人关后因工于书法辛苦笔砚之间而悔恨地说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为诫.之推后人,因家学渊源,世代工于书法,而不以书艺见称,大约是受其遗教所致.至颜真卿,也许是天份,也许是爱好,他不仅对书法艺术工,而且有了发展,自成一家,世号颜体.宋代苏轼认为,书法之学与技,到颜真卿达到了极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的程度.由于颜真卿书法为世所重,故其所书颜氏名人,世系之碑文,如颜含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才能流传至今,为我们研究颜氏家族提供了可贵的资料,这恐怕是颜之推所未料及的.书法艺术如此,其它学问亦如此.只知守成而不能求变,就会萎缩,退步;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才会有着久远的生命力.研究一个家族的历史.尤其是像颜氏这样一个家族的历史需要下很大功夫,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我们选择其家风,学风作为研究的起点,是想首先阐明家庭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关系.如果把一个家族作为社会的一个基层单元的话.这个单元的文化是优秀的,在历史上有过贡献,那末它对周围的影响也是积极的.每一个单元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和传统.以其为原料所构建的社会大厦,只要设计合理,定会是优良工程.诚如颜之推所说: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名实)对于古人的优秀品质,学行的表彰,目的是对后人予以教育,鼓励: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名实).注释:<晋书?颜含传)作琅邪莘人也.中华书局校点本在<校勘记)中引<校文)日:含,临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