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灵谷寺导游词.doc_第1页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doc_第2页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doc_第3页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doc_第4页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南京灵谷寺导游词篇一: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原来座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最初为南朝时宝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5年)12月宝志圆寂葬于此,建开善精舍,这就是最初的灵谷寺。唐代称“宝公院”,南朝时叫“开善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称“太平兴国寺”,庆历年间改称“十方禅院”,明初称为“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18年),朱元璋选孝陵墓址,相中蒋山寺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降旨迁寺。现灵谷寺于洪武十四年九月动工,地处紫金山东南麓,十五年九月完工,朱元璋敕封“灵谷禅寺”,山门亲书“第一禅林”。1928年11月,国民党成立了以蒋介石为主任委员的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改灵谷寺废址为“阵亡将士公墓”,用以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解放后辟为公园,几经修葺,才形成现在的格局。 现在我们已经到入口处了,大家请看这座牌坊,它简洁大方,是仿照南朝时候的式样建成的前面有一座小桥叫“迎驾桥”相传是众僧为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由此进里,面前半圆型的水池就是寺院里常见的放生池,是供香客发生行善用的,灵谷寺的放生池有叫万工池,这是因为朱元璋这里有山无水,动用上军万才掘成此池的。 绕过万工池,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座单檐庑颠式的仿古三拱文武方门,文武方门是建立在原灵谷寺金刚殿,门上面施以彩绘,顶上盖着绿色的琉璃瓦。门外的一对北试汉白玉石狮,是从北京运来的肃顺墓遗物,是由北平分会所赠,原门额上是蒋介石手题“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 进入山门,步过青石甬道,俩侧松柏参天,桂树浓荫,在甬道的尽头大家就能看到一座六柱五门十一楼的大牌坊,顶覆绿琉璃瓦,柱石是二道四方须弥座,梁枋仿彩画浅刻纹样,斗拱挑檐,气派不凡。五间坊门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质国民党党徽,中间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梅花中间写有“大仁大义”四字,背面是“救国救民”。坊前石台上立有一对高档汉白玉雕刻的貔貅。神话传说貔貅是黄帝作战阵前冲锋陷阵的凶猛神兽,每至阵前,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这里象征阵亡将士的忠勇威武,是陆军第十七军所赠。 经过一条花木扶疏的小径,我们就来到了一座古建筑前,这就是灵谷寺著名的无量殿了,无量殿因为当年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它通体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寸梁木,故又叫无梁殿。请大家跟我一起进去,殿内顶部呈穹隆状,立面设有门窗,正面五开间,室内进深三间,实际上是三排筒子券,三个拱券试大门中一中券洞最大,横跨11米,高14米,无量宫内原供奉西方三圣,即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造公墓时,请走佛像,改为公墓的纪念堂,正中为“国民革命烈士灵位”,东为“国父遗嘱”,西为“国歌”,上有采光孔,有光透入。四周的墙壁上嵌有110块青石碑,按战役地点、军队编制、军阶职务排列将阵亡将士刻于石碑之上33224人,。现在大家看到的无梁殿已开辟成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孙中山为首的57位名人,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场景,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展现了一幅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 无梁殿后有一片半圆形的大花圃,这就是第一公墓,在它的东边有二号公墓,西边有三号公墓,一号公墓主要安葬在北伐战争和淞沪抗战中阵亡的将士,现在的公墓已改为花圃,有牡丹,月季,腊梅等四时花木,并且成为南京灵谷桂花园的主会场所在地,大家看正中那株巨大的桂花,它就是有名的“金陵桂花王”。 在高大栎树的浓荫覆盖下,绕过墓墙,我们看到陡阶高台之上,有一宽阔恢宏的殿宇,它是一座大型仿古建筑,屋顶为重檐庑殿式,琉璃瓦顶,重檐间悬有松风阁的匾额。现在的松风阁已辟为茶室和小卖部。松风阁后广场中央有一石鼎,上刻“铭鼎垂勋”,是当时安徽省政府主席刘镇华赠给送公墓的纪念品。 在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南京地区最高的塔,塔基是个大平台,整个塔九层八面,高约60米,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塔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底部外壁四面刻有蒋介石手书“精忠报国”,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塔内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盘旋而上,共252级。二至四内壁刻有监察院长于右任的草书,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北上告别辞,字体洒脱遒劲,五至八层是民国元老吴敬恒的纂书“孙中山黄埔军校开学训词”,严格工整。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大家如果想一睹灵谷寺的全貌,待会儿一定要登上这座幽美的宝塔。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座宝公塔。它是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搭。还有其他景点如灵谷寺、邓演达墓、以及宝公三绝碑、谭延闿墓等等,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游览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自由活动吧,一个小时后我们在门口集合,我们不见不散南京灵谷寺导游词篇二:南京灵谷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 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l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果殿阵亡将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8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 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家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松风阁灵备增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 墓园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风阁。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塔前,只见塔基是一个大平台,直径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高5.8 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再请看,塔高60米,九层人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 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 登塔参观: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3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 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空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搭,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津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基本参观完毕。其实,明代灵谷寺的规模远大于现在,除我们所见到的外,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复外,并有“灵各八景”著称。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这些景观饱经沧桑,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把这里当作战场,所以寺内建筑被严重毁坏,只有无梁殿是砖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各位游客:出了灵谷寺,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路,名叫“琵琶街”。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传,人们在此踏地能听到清脆的回声,击一下掌能听到与弹奏琴弦一样美妙的回音,这就是被称为灵谷人景之一的“空街应掌”。不信?您可试一下。但愿我的导游讲解也能给你们留下记忆的音符。谢谢大家!南京灵谷寺导游词篇三:南京灵谷寺导游词 灵 谷 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游览的是灵谷寺。 灵谷寺风景区是南京东郊三大风景区之一,它位于紫金山的东边。灵谷寺原坐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即现在明孝陵的所在地。南朝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12月宝志和尚圆寂并葬于此。梁武帝为宝志修建了一座开善精舍,唐代改名宝公院,南唐改称为开善道场,明初改名蒋山寺,明代朱元璋为修建他的陵墓,将该寺迁移于此,并赐名灵谷禅寺。他当时亲笔书写了“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悬于寺门之上,景况盛极一时。明初的灵谷寺占地500亩,僧侣1000多人,下辖栖霞寺、定林寺等12座佛寺,寺外庄田40余处,有耕地、山地、池塘共35000多亩。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灵谷寺是多么雄伟壮观。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巍峨殿宇付之一炬,仅剩下烧不掉的无梁殿,1928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改名灵谷公 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灵谷寺,我们看到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式样,它告诉人们,灵谷寺是一处六朝胜迹,从山门至现在的放生池的路有约五里,两旁种有松树,所以当时这段路成为“五里松”。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放生池,又叫万工池,它是个半圆形游水池,相传朱元璋建新寺时,看这里有景无水,于是命一万军工在此筑池种白莲,所以称它为万工池。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在门额上原来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门外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步入青石甬道,两侧松柏参天,在原天王殿旧址上,耸立着一座六柱五门的大牌坊,它高10米,是中国最大的牌坊之一,仿北京十三陵大牌坊而建。牌坊上镶嵌着国民党的党微,中门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书有“大仁大义”四个字,背面是“救国救民”,均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先生书写的。 在牌坊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貔貅,貔貅是神话传说中黄帝作战时使用的威猛神兽,每当战前,它都一往直前,所向披靡,此物是陆军第17军赠送的,放在这,寓意阵亡将士忠勇威猛。 前面这古老的建筑是无梁殿,又叫无量殿。因殿内供奉有无量寿佛而得名,该殿自基至顶,均为砖石结构,没有一根木头和钉子,所以叫“无梁殿”,该殿有重檐九脊,正脊上有三个复钵式喇嘛塔。正面五开间,室内进深三间,实际上是三排筒子券。三个拱券中以中券洞最大,前后两跨较小。 走入无梁殿在中券正中首先可以看到三个券龛,它原先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在无梁殿改为祭堂后,正中供奉有“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东碑为“国父遗嘱”,西碑是民国时期的国歌。 在祭堂的四壁上镶嵌有110块太湖青石碑,上刻有33224位阵亡将士的姓名,他们大部分是在北伐战争和松沪抗战中牺牲的革命将士。如今无梁殿的前两券被辟为了辛亥革命蜡像馆,馆匾由陈立夫书写,展出22幅场景,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重要的人物和历史事件。 游客们,请注意在无梁殿的顶部有一个八角形的石孔,它有两个作用:起通风和采光的作用,另一个是它位于佛龛的上部,光线透过它可以制造拂光的效应。 在无梁殿的后方有一个半圆形的大草坪,即为第一公墓的中心墓区,这里原是灵谷寺五方殿的旧址,在这里安葬的主要是在北伐、抗战、内战中阵亡的将士1029名,其中128位在上海松沪抗战中牺牲的将士,以示不忘“一二八”事变。墓园南侧的中心花坛中,耸立一株高大茂盛的桂花树,被称为金陵桂花王。 绕过公墓的围墙,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这座宽阔轩昂的建筑是松风阁。明代这里是律堂的位置。清代修复后变成观音阁,1929年这里建成阵亡将士革命纪念馆,由蒋介石题写馆名,陈列阵亡将士的遗物,在抗战中遭破坏。现已成为人们游览途中驻足休息的场所,它是重檐庑殿顶九开间殿。 松风阁后广场中央有一石鼎,上刻“铭鼎垂勋”四个大字,是当时的安徽省主席刘振华赠送给公墓的。这个位置原是宝公塔,现被迁到西侧密林中。 在中枢线的终点是灵谷塔,为阵亡将士纪念塔,建于1933年,九层八面,塔高60米,造型玲珑,在塔基台阶的正中是一块雕有“日照山河”图的丹陛石,上面是花岗岩的平台。在塔的底层外壁四面刻有蒋介石手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四个门楣,前门书“灵谷塔”,后门是“有志竟成”,侧面分别是“成功、成仁”。塔内螺旋扶梯盘旋而上,共有252级。灵谷塔内的四壁上,第二至四层,镌刻着孙总理北上时在黄浦军官学校告别辞,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草书。第五至八层,刻的是吴稚辉先生所书的(民国13年6月16日)孙中山先生黄埔军校所作的开学训词,字体为篆书。第九层无碑刻,供远眺山峦林海,登临九层宝塔,极目远眺,美不胜收。 在松风阁西侧,有座小塔,叫宝公塔,它是南朝高僧宝志和尚的舍利塔,(宝志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济公和尚,宝志又称志公,是南北朝时期的宋朝人。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和尚,宋元嘉十三年( 436年),他生于建康东阳(今南京市栖霞区东阳镇)一株古树的鹰巢中,一位朱姓妇女去井边汲水,听见树上小儿的啼哭声,就取下带回去抚养,所以后人传说宝志生有一双鹰爪般的手,如李白就称他是“锦幪鸟爪,独行绝侣”。 宝志7岁出家到道林寺当和尚,成年后,显出灵迹,常赤足行于街市,手持一锡杖,杖头挂刀、尺、拂之类,好为人预卜未来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