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doc_第1页
《新闻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doc_第2页
《新闻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doc_第3页
《新闻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doc_第4页
《新闻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一、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识记 (1)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 (2) 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 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 2、领会: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 第二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一、新闻心理学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1、识记:两种信号系统、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选择性 2、领会:根据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受众接触的客观刺激的不同,领会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抓“活鱼”的必要性。 二、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 1、识记:角色理论、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互换。 2、领会:新闻工作者经常体会受众的角色需求的意义。 三、新闻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心理的影响 1、识记: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基本特性的内涵。 2、领会:新闻的真实性、实效性等特征对新闻工作者心理活动的制约性。 第三章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 1、识记: (1)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现象(活动)。 (2)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 2、领会: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制约作用,以此进一步印证第一章关于“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人脑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能动的反映”的观点。 二、新闻工作者心理现象和心理素质的构成及其各自的功能 1、识记: (1)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的构成。 从总体上看,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能力部分,具体到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的特殊要求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良好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应变力、预测力、新闻敏感、操作能力(如使用计算机、录音机、摄像机等)等。 (2)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的功能 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对其新闻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其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使其得以完成新闻活动。 (3)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活动)的构成 从总体上看,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活动)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意识倾向性)部分。具体到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特殊的要求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激情、毅力、成就感、责任感、正义感、冒险精神、好奇心、勤奋、谦虚、谨慎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 (4)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活动)的功能 它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起着始动(激发)、定向(导向)维持、调节、制约等作用。据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似的情况下,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关键在非智力因素。 三、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 1、领会: (1)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与其职业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新闻工作者自觉优化其智力因素的意义 第四章新闻采访心理一、新闻敏感 1、识记:新闻敏感、思维定势、尝试性思考、顿悟现象、思维的敏捷性。 2、领会: (1)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新闻敏感的内涵,新闻敏感是新闻学和新闻心理学共用的一个概念。新闻学将之定义为“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这里的“能力”实际上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了。从新闻心理学角度分析新闻敏感更侧重于探讨其心理机制。如从思维、显潜意识的碰撞等方面对此作更深层次的探讨。 (2)新闻敏感是记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与记者的人格、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思维水平有关。 二、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社会知觉 1、识记:社会认知、角色。 2、领会: (1) 采访对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对采访的意义。 (3)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访前准备、访中观察的内容。 三、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 1、识记:人际互动、人际关系、言语互动、角色互动、人际吸引规律、非言语互动。 2、领会: (1)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与一般的人际互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活动中的行为是他们各自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不应孤立地认识采访活动。 四、采访中的社会认知效应 1、识记:社会认知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刻板印象。 2、领会:社会认知效应在采访活动中的作用。 第五章新闻写作心理一、新闻记者对新闻素材的内化和外化 1、识记: (1) 内化和外化(物化)。 (2)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领会: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 二、新闻记者写作 1、识记: (1) 心理状态的完整性和时间性。 (2) 最佳心理状态的构成因素。 (3) 动机或情绪情感的强度与写作效果、效率之间的倒“U”形关系。 2、领会: (1) 研究心理状态对新闻写作的意义。 (2) 写作意图和受众意识的存在对进入最佳写作心理状态的影响。 (3) 调节、控制记者的动机或情绪情感的强度对形成最佳新闻写作和制作心理状态的作用。 三、新闻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 1、识记: (1) 形象思维、理性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2)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2、领会: (1) 创造性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正确理解在新闻写作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与运用创造性思维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新闻写作中的两种思维策略 1、识记:理论驱动归纳和材料驱动归纳。 2、领会:理论驱动归纳和材料驱动归纳之间的辨证关系。 第六章新闻编辑心理一、新闻编辑的胆识 1、识记:胆识。 2、领会:新闻编辑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胸襟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 二、新闻编辑的性格特征 1、识记:性格、向性。 2、领会:新闻编辑的职业特征对其性格的要求,内向型者主要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三、新闻编辑的认知方式 1、识记:两种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2、领会:新闻编辑的认知方式与其职业特点的关系。 四、新闻编辑同记者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1、识记:全局意识、受众意识、中介性、隐没性、距离感。 2、领会: (1) 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编辑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作用。 (2) 强调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和受众意识的意义。 第七章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心理一、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1、识记:角色定位、人格化的传播、双重角色、个性与共性、节目的组织者。 2、领会:主持人在把握正确的角色定位时应防止出现的认知偏差。 二、播音员和主持人的移情能力 1、识记:移情 2、领会:移情对播音员和主持人产生对象感、交流感的作用。 三、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应变能力 1、识记:应变、反应时、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通性、灵活性、独创性。 2、领会: (1) 应变能力反映出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发展潜能。 (2) 在现场直播新闻节目中,应变能力对主持人的意义。 (3) 口头语言的应变性是思维创造性的外化。 第八章新闻受众心理一、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条件 1、识记:媒介内容、新闻受众的需要、动机、兴趣、求真心理、求快心理、求短心理、求新心理、求近心理。 2、领会: (1)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是媒介信息与受众主体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2) 调动受众的接收动机和兴趣对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的意义。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功能 1、识记:受众心理、注意、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记忆、心理互动、信息反馈。 2、领会: (1)新闻传播的最终效果在于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程度,而其过程又依赖于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2)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心理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研究这种互动特别是其中的反馈是增强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 1、识记:假设群体、实际群体、暗示、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心理承受力。 2、领会: (1)在人际沟通和媒介沟通中,人们表现出来的接受暗示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心理承受力有何不同。 (2)正确认识受众的逆反心理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 第九章新闻受众的态度一、新闻受众态度的内涵和功能 1、识记:受众态度、受众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2、领会: (1)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新闻信息影响受众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进而激发受众产生符合传播者意图的行为。 (2)受众态度的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二、影响新闻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1、识记:权威性、可信性、喜爱性、睡眠者效应;态度的压力和差异、唤起恐惧、单面论证和双面论证、结论的引出;心理免疫、人格变量。 2、领会: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来自新闻传播者、媒介沟通、受众自身情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第十章新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