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思乡怀人教案.doc_第1页
宋词思乡怀人教案.doc_第2页
宋词思乡怀人教案.doc_第3页
宋词思乡怀人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词思乡怀人篇”教案【精讲点拨】一、阅读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这首宋词,完成其后问题。菩萨蛮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2这是一首写乡思之情的词,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未老莫还乡”的理解。“莫还乡”实际正是由于想到了家乡。他没有用“不”字,而是用的“莫”带有叮嘱的口吻,是想还乡,但是由于此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有故乡欲归而不能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未老”是第三层意思,意思是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没有关系,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所以五个字有三层意思的转折,表面上写的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实际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所以韦庄的词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3一般说来,漂泊他乡的游子总因不得还乡而愁绪满怀,但韦庄在这首词里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首词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物人情,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归之情。“春水”二句写江南美景,点染勾勒,历历如画;“垆边”二句写江南美人,比拟描状,栩栩如生。加之“人人尽说江南好”的赞赏与劝慰之辞,直令词人产生“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终老他乡之意。然而这一切的美景乐事皆从“游人”眼中写来,最终仍然难以消弭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正如王粲登楼赋所言:“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4这首词的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二、阅读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这首宋词,完成其后问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上片写“秋色”,哪个句子将“天”“地”“水”三种景物融为一体? 纵观全词,能看出作者观察景物角度的是哪一句?山映斜阳天接水 明月楼高休独倚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历来脍炙人口。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呈现出什么样的意境?“碧云天,黄叶地”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渗透天地,浩淼的秋水,带着无尽的秋意悠悠远去。秋江之上笼罩着翠色的“寒烟”。“寒”字突出了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3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因芳草延伸到极远处而触动别恨,无情正体现了感情的深浓;同时也带出了“情”,由写景转入抒情。结构上的作用:起过渡作用。由上片写景引入下片书写离情别恨。4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5如何理解“明月楼高休独倚”表达的感情?“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6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三、阅读柳永八声甘州这首词,完成其后问题。八声甘州 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1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图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写景有何作用?“暮雨、霜风、江流”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图:“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以“关河、残照”等意象描写了雨后景象: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意境。景物特点:境界寥廓,衰败、凄清;景中含情,衰残之景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人之离愁。2上阕“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写登临的名句。东坡云:“世言柳耆卿词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试评说“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意境。“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描写了秋风逐渐寒气逼人,山河一片萧条冷落,落日的余辉照着高楼的景象。词人登高远眺,视野阔大,景物描写气象开阔,笔力雄劲,以融情入景(或“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怀乡思亲的无限愁绪。3“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它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片写思乡之情难以抑制,却苦于无人理解,无处诉说。面前的滚滚江水不懂游子之心,无情地东流不息。于是,游子的眼光随着东流之水,由近及远,转向自己的家乡方向,自然地引出下片的抒情。这里借助景物的描写,主要传达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4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5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游子登楼眺望,忧思百端;设想对方盼望自己之景;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先写自己望乡怀人,再从对方入手,想象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最后又回到自己这边。表达了词人对佳人的无限思念。四、阅读秦观踏莎行这首词,完成其后问题。踏莎行 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人认为这三句具有象征意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写了夜雾笼罩下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淹没的情景。同意。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雾气弥漫,月色朦胧,让人看不清楼台,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绕,无处可寻),实际上这里的“楼台”“津渡”“桃源”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官后感到美好的生活已经消失,内心具有一种无所适从、找不到出路的惆怅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2善于用典是这首词的特点之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两个典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两个典故起到反衬愁苦和使愁苦之情变得具体形象的作用。本来收到朋友寄赠的礼物和慰藉的书信,应是高兴之事,但由于词人遭遇贬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不仅没让他感到高兴,反而更引发了他思乡怀旧的离愁别绪;而且这种离愁别绪就像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一样越积越多,越积越厚,从而使离愁别绪这一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形象。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达标检测】一、(2006江苏)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年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平素朴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融情于景,情景相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四、(2009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泊岳阳 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