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的临床特色.pdf_第1页
《针灸大成》的临床特色.pdf_第2页
《针灸大成》的临床特色.pdf_第3页
《针灸大成》的临床特色.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继洲 针灸大成 学术思想研讨会 玉歌 卷九 治症总要 卷九 医案 等 可见杨氏重视运用针刺补泻 其次采用艾灸疗 法 较少使用刺血疗法 针灸大成 是集明以前历代针灸文献的大成 历代文献包括 素问 灵枢 铜人 针灸聚英 医学入门 神应经 奇效良方 针灸大全 等 故本 文所讨论的刺血疗法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历代医家的刺血疗法的特点 综上所述 针灸大成 中刺血疗法的常用功效 从辨证论治而言 是消肿 理血 清热 此外还有镇痉 苏厥 安神 祛风 护肤 消疮 除痹等 从辨病论治而言 是清头脑 利五 官 此外还有宣肺 健脾 疏理腰背下肢等 从临床分部取穴而言 多取患部穴 末部穴 尤 其是末端穴 关节 部穴和远部反应点 从循经取穴而言 多取阳经穴 其中包括督脉穴 阳明 大肠 胃 经穴与太阳 膀胱 经穴 而少取少阳经穴 在临床操作中 采用了加压刺血法 以增加出血量 运用心理安慰法 以消除病人的恐惧 使用抑菌消毒法 以预防与控制感染 注 文中 内为代用字 本计算机字库内无此字 本丈基金项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项目 0 2 D Z l 9 1 5 0 2 上海市和国V q 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 项目资助 针灸大成 的临床特色 王樟连陈利芳 浙江中医学院针推系 杭州 3 1 0 0 5 3 杨继洲名济时 是明代著名的针灸临床家和理论家 生活于明代嘉靖 万历年间 约公 元1 5 2 2 1 6 2 0 浙江省三衢 今衢县 人 祖先在唐代迁居今衢县南乡六都杨村 杨氏 幼 业举子 博学绩文 一再厄于有司 遂弃其业业医 医固其世家也 祖父宫太医 授有真秘 纂修集验医方进呈 上命镌行天下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之王国光序 可知杨氏家学渊源 学养有素 嘉靖三十年 公元1 5 5 1 年 为世宗侍医 历隆庆 万历 公元1 5 6 7 1 6 2 7 年 三 朝 前后任王府侍医及太医院御医等职达五十余年 其间曾游历大江南北多次 名满朝野 如 嘉靖三十四年到过建宁 今福建殴县 万历七年去磁州 今河北磁县 万历八年至扬州 此 外 并到过河南汤阴山东汶上及山西平阳 今临汾县 四川等地从事医疗活动 以上见 针灸 大成 医案 继洲有两子 名承祯 承学 是否继承家学已无从考察 杨氏家中蓄藏古医家 抄集 继洲取而读之 积有岁月 寒暑不辍 卓然有悟 乃参合指归 汇同考异 手自编摩 凡针药调摄之法 分图析类 为天地人卷 题为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见王国光序 此乃杨 氏家传而经继洲手编之作 惜已佚而不传 后来杨继洲编著 针灸大成 时 即是以 卫生针 灸玄机秘要 为底本 经参合明以前三十余种医著而成 这在 针灸大成 赵文炳序中叙述甚 详 余承之三晋 值时多事 由于愤郁于中 遂成痿痹之疾 医人接踵 日试九剂 奠能奏功 乃于都门延名针杨继洲者 至则三针而愈 随出家传秘要以观 乃知术有所本也 将付梓人 犹以诸家未备 复广求群二 弓 并委幕僚靳贤为之选集校正 增补前贤针灸论说 乃成集诸家大 成之巨著 针灸大成 初刻予明万历辛 T j 1 6 0 1 年 全书凡十卷 卷一辑 针道源流 及 内经 4 5 杨继洲 针灸大成 学术思想研讨会 难经 有关针灸 经络之经文 卷二 卷三为辑录各家之治症取穴歌赋及杨氏四篇策论 卷 四为 内经 难经 及诸家论针刺补泻手法 卷五辑录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 卷六 卷七系 十四经穴主治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以及经外奇穴 卷八分二十余门 详述内 外 儿 妇各 科疾病之辩证取穴 卷九载治症总要 名医治法 各种灸法及杨氏医案 卷十为 保婴神术 小儿按摩经 全书三十六万余字 内容之丰富 为明清以下诸针灸专著之冠 针灸大成 自1 6 0 1 年赵文炳刻于山西平阳府 迄今已4 0 0 余年 其间翻刻已达4 7 次 仅在明清两代就刻了2 8 次 明国初年到建国以前刊行1 4 次 解放后又出版5 种不同本子 1 9 6 3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赵氏首刻本作了校勘 并改用横排本印刷 近人张缙氏等于1 9 8 4 年又详为 校释 再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从 针灸大成 一书刊世后的大量翻刻 足见其流传之广 泛与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在这一针灸巨著中 可以探讨杨氏的学术思想和针灸的诊疗特色 一 寻求古训 重视经络理论 杨氏崇尚经典 寻求古训 此在 针灸大成 策论 篇已有明言 溯而言之 则惟 素 难 为最要 其 最要 之理 乃因 盖 素 难 者 医学之鼻祖 济生之法 故杨氏著述 每多引经据典 无不出自 内 难 著作 如人与疾病的关系 提出 阴阳和 五气顺 荣卫固 脉络绥 而腠理血脉 四肢百骸 一气流行 而无壅滞痿痹之患矣 认为只 有阴阳平衡 气血调和 经脉通畅 机体方能安然无恙 可见其对经文理解之深刻 经络学说 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杨氏十分重视 日 病以人殊 治以疾异 所以得 之心而应之手者 罔不昭然 有经络在焉 而深之则为良医 失之则为初工 把能否熟练地掌 握经络理论 作为衡量 良医 和 初工 的重要标志 二 注重实践 强调辨证论治 杨氏不仅是杰出的针灸理论家 同时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 技术高超的临床家 重视理论 联系实际 所论颇多卓识 实为后世典范 如对 玉龙歌 鸠尾穴针刺的注释中 提示 非高 毋轻下针 针肩井穴时 当 防晕针 体弱者补足三里 特别对于腹上盘针法 杨氏慎重告 诫说 初学者 不可轻用 据上所论 并非言过其实 而实属经验之谈 全出自临床心得 诚为可贵 对于流注时刻 杨氏敢于畅发自己见解 如在 通玄指要赋 的注释中说 夫用针 之法 要在识其变通 捷而能明 自然于迎随之间 而得施之为妙也 对于流注时刻 他认为 以完全可以变通 不必拘泥于常法 杨氏临证 强调辩证论治 针灸大成 策论 说 夫何 喜怒哀乐 心思嗜欲之滔于中 寒暑风雨 温凉燥湿之浸于外 于是有疾病在腠理者焉 有疾 在血脉焉 有疾在肠胃者焉 疾在肠胃 非药饵不能济 在血脉 非针刺不能以及 在腠理 非熨炳不能以达 是针药者 三者不可缺一者也 杨氏身为 代针灸大家 并非排除其它疗法 于f l 夕t 主张应视病情需要 单纯采用针法 灸法 或针灸同施 或针药兼用 或数法结合 在杨氏医案中 有壬申岁治虞绍东翁案 患膈气之疾 形体赢瘦 药饵能愈 视之 六脉 沉涩 需取膻中 以调和其膈 再取气海 以保养其源 而见气充实 脉息自盛矣 由于辩证 精当 诊疗适时而愈 又 王缙安庵工乃弟 患心痂疾数载余 余视之 须行八法开阖方可 刺照海 列缺 灸心腧等穴 其针待气至 乃行生成之数而愈 以上仅举例而已 由于杨氏注 重辩证 治疗灵活 审证精切 随机达变 故常获效神速 三 立方严谨 主张 少 精 原则 临证治病 杨氏多遵循 内经 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 的原则 治法有度 处方严谨 选 穴精练 层次清晰 反对取穴庞杂 主张取穴少而精 宁缺毋滥 他在 胜玉歌 中说 杨继洲 针灸大成 学术思想研讨会 人生之气有阴阳 而阴阳之运有经络 循其经而按之 则气有连属 而穴无不正 疾无不除 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 亦无济以人 则虽会通之简 亦足以成功 据上见解 仅举 胜玉 歌 为例 他采用配穴成穴 列举6 0 余穴 治疗多达5 0 余种病症 使学者一目了然 验之与 临床 均颇切实 针灸大成 所收载3 1 例医案中 其用穴之精练 历历可见 大多在2 6 穴上下 几乎未见有超过1 0 穴以上者 而效多卓著 如 王会泉公亚夫人 患危异之疾 半 月不饮食 目闭不开久矣 六脉似有若无 即针内关 目即开 而即能食米饮 遂以乳汁 调理而愈 赵文炳为 针灸大成 所写序中曾谈及治疗经历 庚辰夏 许鸿宇公患两腿风 日夜痛不能止 卧床月余 治病必求其本 得其本穴会归之处 痛可立而止 痛止即步履 针 环跳 绝骨 随针而愈 杨氏在少精取穴思想指导下 大力提倡 透穴针刺法 如 印堂透左右攒竹 治d J L 慢惊 地仓透颊车 颊车透地仓治疗口眼喁斜 阳陵泉透阴陵泉 治疗鹤膝风 列缺透太渊治咳嗽等 这是在金元时代 窦默在 玉龙歌 中 提倡透穴仅 N 的基础上 从内容上和数量上 均有 重大发展 为后世留下极为珍贵的一份遗产 四 摒弃怪诞 讲究实际效果 杨氏所居时代背景 时处封建社会 唯心主义思想渗浸于医学领域 事所必然 在针灸治 疗上 前书均有 尻神禁忌 人神禁忌 之类言诞怪论 但杨继洲按照自己的经验及临床治 疗所得 在 针灸大成 卷四 对人神禁忌所加按语 按以上避忌 具不合 素问 乃后世 术家之说 若急病 虽人尻神 亦不可避也 对 望不补而晦不泻 弦不夺而朔不济 的注解说 如暴疾之疾 则不拘矣 咒法 素问 之意 但针工念咒则一心在针 认 为 人神 之类 并非 素问 之原意 强调 拘于鬼神者 不可与言至德 标幽赋 注解 主张凡迷信者 是无法对他讲医理的 明确指出 治病应赖医药 针灸尤被推崇 所谓 劫病之功 莫捷于针灸 杨氏虽身居封建时代 能不囿于前人藩篱 相信科学 反对迷信 逆神奇怪诞之说 己体 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实属难能可贵 此对明代以后的医学均产生深远影响 使后人为之 崇敬 五 注重针法 阐述补泻理论 针刺手法 可概分为基本手法和补泻手法两大类 明代如徐凤 针灸大全 宗 素问 之 法 以8 种基本手法为主 杨氏加以悉心研究 结合实践经验 总结出 爪切 持针 口温 进针 指循 爪摄 针退 搓针 捻针 留针 摇针 拔针 1 2 种操作手法 其中除 口温 一法不合科学卫生 其余诸法仍为后世针灸临床所沿用 因此 杨氏的 十二字分次第手法 实际上己起到了规范性作用 在针刺补泻理论方面 杨氏在继承 内经 难经 学术思想的基础上 作了如下解释 夫营卫者 阴阳也 经言 阳受气于四末 阴受气于五脏 故泻者先深后浅 从外推内而入 之 乃是因其阴阳内外而进退针耳 至于经脉为流行之道 手三阳经从手上头 手三阴经从胸 至手 足三阳经从头下足 足三阴经从足入腹 故手三阳泻者 针芒望外 逆而迎之 补者针 芒望内 顺而追之 余皆仿此 乃是同其气血往来而顺逆行针也 大率言荣卫者 是i 内J l 之气 出入 言经脉者 是上下之气往来 这一论述 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分类与定性 奠定了理论基 础 即以经络顺逆循行为依据的手法 如上述针芒迎随补泻 捻转补泻的目的是针对气血往来 时出现的 太过 与 不及 的病理变化而设 这是一类 另一类如徐疾补泻 提插补泻 目 4 7 杨继洲 针灸大成 学术思想研讨会 的是针对荣卫之气的虚实而设 这样的分类 从手法本身的作用原理和性质入手 泾渭分明 六 刺有大小 当求导气先行 有关针刺补泻手法 历代文献往往仅作具体方法的论述 而缺乏对手法的性质 特别是刺 激量的具体分析 杨氏则首先提出了 导气先行 乃是针刺时 质 的要求 他说 有补针导 气之法 所谓扪而循之者 是于所刺经络部分上下循之 使气血往来 远近相通而后病可取也 故导气先行之法 以调荣卫者 去取其脉中之逆泻 而顺其宗气之通行 而后在张景岳 类经 中 补者导其正气 泻者导其邪气 总在保其精气耳 之说也正是此意 其次杨氏对手法具体 操作时的核心归纳为 针头补泻 即凡针刺时的推内 动伸 指捻 转针诸法 力在针头 针 芒之顺逆与针头向病所等等 也无不以针头为准 故 针头补泻 之说 一语道出行针手法的 要领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质和量的关系 杨氏提出 有平补平泻 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 但得 内外之气调则已 有大补大泻 唯其阴阳俱有盛衰 唯针于天地部内 俱补俱泻 意即在腧穴 规定的针刺深度内 作大幅度的上提下插 为大补大泻 是一种刺激较强的补泻手法 而平补 平泻则是提插幅度适中 刺激量较平和的补泻手法 杨氏根据刺激量的轻重而区别其大小 使 刺激理论的发展达到质和量一致的较为成熟的阶段 七 刺灸并重 治症范围广泛 根据 针灸大成 医案 载述 杨氏行医自明嘉靖三十四年至万历二十九年 公元1 5 5 5 1 6 0 1 前后历时4 6 年 除了在家乡与京都 行迹还遍及福建 江苏 河南 山东 山西等省 治疗经验之丰富 可以想象 他不但十分重视针刺手法 在 针灸大成 中除了汇述各家针刺 手法 还总结自己的经验 如创立了杨氏补泻 十二字分次地手法 以及下手八法 至今仍为 针灸医家所习用 在 针灸大成 卷九 中则详列灸法之操作和多种病种的特效灸法 说明他 是针灸并重的 其3 1 则医案中 采用灸法或针灸兼施的就有1 5 例 也表明了这一学术观点 正由于杨氏能以针灸并重 故治症范围甚为广泛 就上述提及的范围 作一粗略的统计 杨氏 治证8 9 种 其中 1 内科疾患4 2 种 占4 7 2 其中以中风 中暑 哮喘 咳嗽 肺痈 泄泻 痢疾 臌胀 水肿 淋证 癃闭 遗精 胃脘痛 呃逆 痫证 疝气 伤寒 霍乱 疟疾 黄疸 痞块 健 忘 脚气 痹证以及头 胸 腰 腹诸处痛证为多 2 外科疾患1 1 种 占1 2 4 有丹毒 痄腮 疗疮 痈疽 瘰疠 痰核 破伤风 痔疾等 症 3 妇科疾患1 1 种 占1 2 4 有月经不调 带下 崩漏 闭经 不孕 难产 胎衣不下 产后血晕 恶露不尽等症 4 儿科病4 种 占4 5 注 卷十 保婴神术 部分未作统计 有急惊风 赤游风 疳积 小儿脱肛等 5 五官科疾患2 1 种 占2 3 5 有热泪 目赤 胬肉侵睛 目生内障 云翳 耳鸣 耳聋 脓耳 鼻渊 鼻衄 牙痛 口臭 口疮 咽喉肿痛 乳蛾 舌肿等症 此外 杨氏对金针拔内障 有其独特之经验 他在刺 睛中 穴时强调 凡学针人眼者 先 试针内障羊眼复明 方针人眼 不可造次 创动物实验之先河 其次 在记述针灸医案方面 也十分详实 治疗时 或针或灸 或针 灸 药同施 皆辨证而施 堪为后人效法 4 8 望堡型生旦 叁奎壁 兰查昼塑笙堕全 八 验案选编 1 痰核 戊午春 鸿胪吕小山患结核在臂 不红不痛 医云是肿毒 予日 此是痰核结于皮里膜外 非药可愈 先针手曲池行六阴数 更灸二七壮 以通气经气 不数日 即平安矣 若作肿毒 用以托里之剂 岂不伤脾胃清纯之气耶 针灸大成 医案 2 两腿风 庚辰夏 工部郎许鸿宇公 患两腿风 日夜痛不能止 卧床月余 宝源局王公 乃其属官 力荐予治之 时名医诸公 坚执不从 许公疑而言日 两腿及足 无处不痛 岂一 二针所能 愈 予日 治病必求其本 得其本穴会归之处痛可立而止 痛止即步履 旬日之内 果进部 人皆骇异 假使当不信时王公之言 而听旁人之话 则药力岂能及哉 是唯在乎信之笃而已 信之 笃 是以获其效也 针灸大成 医案 针灸大成 医案 文献研究浅析 郭长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 0 0 0 2 9 1 概述 针灸大成 是一部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 为明代杨继州撰著 杨继洲 名济时 幼业举 子 博学绩文 一再厄于有司 遂弃其业 业医 其行医最迟始于1 5 5 5 年 在1 5 5 8 年已在北 京太医院供职 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