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数学模型 摘要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与高校的扩招 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 本文从整个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 分别建立 了毕业生就业率的微分方程模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层次分析模型 模型一 从宏观来看 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很多 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 况 就业观念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等 结合各因素作用 本文给出了描述高校毕业 生就业率的微分方程模型 通过分析数学模型得到了一些关于毕业生就业率和社 会需求之间相协调的定性结论 为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在 此基础上 通过对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的实际数据调查 计算确定了微分方 程定性模型中的参数 模型二 在就业市场中 时常会出现 有人没事干 有事没人干 的现象 探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一套科学选择工作的方法 影响就业岗位选择 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复杂的 经过分析最终确定了影响毕业生工作选择的 6 个因 素 在此基础上 我们建立层次结构 构造判断矩阵 进行权重计算 开展一致 性检验 直至完成该毕业生的岗位选择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为大学生的岗位选 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需要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本文基础上 我们 对该问题的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就业率 微分方程模型 岗位选择 层次分析模型 一一一一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1 1 论文论文论文论文研究的研究的研究的研究的背景背景背景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快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带动着整个社会的共同 进步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相应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给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其中以就业和贫富悬殊问题最为突 出 论文基于当前社会的就业问题展开 自 1999 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来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按照教 育部公布的数字 2002 年至 2008 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 145 万 212 万 280 万 340 万 413 万 495 万 559 万 1 十一五 期间 毕业生人数每 年仍将以近 15 的速度递增 将有超过 2700 万名毕业生需要就业 如此严峻的 就业形势必将导致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除此之外 突如其来的 全球金融危机 又更进一步地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陷入 冰期 对于现实的困境 高校毕业生就业便成为专家 学者不断思考的热门话题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关系到我国青年一代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国家改革发 展稳定的大局 关系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是建立在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基础上的 国外学 者大多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研究就业问题 例如 Andreans M 1997 在 欧盟的教育与培训 中从社会 经济路径和文化 政治路 径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和自由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又如 由 Doeringer 和 皮奥里 M J Piore 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他们将劳动力市场分成主 要劳动力市场 the primary segment 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the secondary segment 两部分 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高 工作稳定 劳动条件较好 培训机会多 具有良好的晋升机会 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而且职业前景较好 而次要劳动力市场 则与之相反 工资较低 工作不稳定 工作条件差 培训机会少 缺乏晋升机制 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 一般来说 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关顾次 要劳动力市场 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 国际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角度是对毕业生收入预期 的研究 贝茨 1995 年 发表的关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1269 名在校生收入预 期的报告 以及欧盟十国在 1999 2001 年间对高校学生就业预期开展的联合调 查研究 都是这方面的报告 他们认为 高校毕业生通常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 入 这一结论发展成为后来的保留工资理论 国内研究和讨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从经济学 社会学 政治学 教育学 心理学等多学科入手 他们从多角度 多层次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 许多的成果 针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国内学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 下 潘英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认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 化转变 但是不少毕业生仍有着挥之不去的精英情结 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 抱 着过时的就业观来面对今天的就业现实 于是就产生了 有人没事干 有事没人 干 的现象 2 王彬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同样认为高等教育由 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造成大学生就业出现新的特点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市场由 卖方 走向 买方 许多大学生还没有调整好就业心态 如果没有找 到理想中的好工作 宁愿失业也不愿从事大众化的工作岗位 3 北京师范大学赖 德胜教授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 认为就业难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市 场分割造成的 大学生就业难是相对的 具有结构性和转型性特点 应尽量消除 分割 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鼓励毕业生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等 4 纵观上述的研究成果 从理论层面讲 专家 学者对就业问题已经做了非常 精辟的研究 而国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当前毕业生就业现象展开研究的文章尚 不多见 笔者认为 若能借助数学模型 针对整个社会系统建立就业的宏观模型 针对高校毕业生个体建立就业的微观模型 那么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分析就 更具说服力 1 3 论文论文论文论文研究的研究的研究的研究的问题问题问题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 学校 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十分关注的话题 随着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转型加剧 经济转轨加速 加之毕业生总量的增加 劳动用工管理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及高校毕业生的择业 期望值高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 5 为了缓解毕业生就 业压力 政府及社会各方面集中推出各种促进就业的活动 各高校也积极地开展 不同层面的就业指导 我们希望通过数学模型来研究与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问题 本文具体 要研究的问题如下 1 毕业生就业率是反映某阶段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 在毕业生就 业率高的时期 就业容易 而在毕业生就业率低的时期 就业相对困难 从宏观 来看 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很多 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学校知 名度 学校软硬件条件 课程设置情况等 内部因素包括家庭背景 就业观念以 及学生综合素质等 为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种种矛盾 我们通过建立高校毕 业生就业的宏观模型 从数学上去认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现实社会需求之间 的调控关系 2 在探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时 除了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研究毕业生 就业 还要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看待就业 事实上 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是 因为没有工作 而是对于所提供的工作不屑一顾或对几项工作的选择没有做出及 时的决定 从而导致与工作失之交臂 之所以产生 有人没事干 有事没人干 的现象 一方面是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全面 另一方面是由于无法从多方面判断 选择合适的工作 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 找出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因素 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提供一些借鉴 二二二二 高校高校高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模型毕业生就业的宏观模型毕业生就业的宏观模型毕业生就业的宏观模型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长久以来一直都是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社会热点问题 受到了高校 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很多毕业生 找不到工作 高校毕业生 供大于求 我们从数学上去深入认识高校毕业生的 就业率和现实社会需求之间的调控问题 2 1 模型假设模型假设模型假设模型假设 我们通过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去认识和解决有关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问题 为此 我们作如下基本假设 1 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变化率和社会的劳动力需求呈正的线性关系 增加 毕业生就业人数根本上要靠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在当今许多有关毕业生就业 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 大部分研究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即经济增长对就业 有促进作用 从本质上说 经济增长之所以能促进就业 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密 切地影响着劳动力的总需求 即经济发展越快 对社会的劳动需求就越大 毕业 生的就业率越高 2 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变化率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呈正的线性相关 毕业 生的综合素质是指毕业生的品学表现和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等 这些都对就业有很 大的影响 例如 若t时刻高校毕业生普遍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 甘于从基 层做起 那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 再如 若t时刻高校毕业生 普遍具有很强的自主创业意识 这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 更为整个社会提 供了就业岗位 3 部分毕业生的主客观原因 比如没有顺利完成学业 或者就业观念差 对 自己估计不足等 影响了自身的就业 因而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阻滞作用 高 校毕业生通常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 这造成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2 2 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 基于上述假设 我们引入如下符号 N t表示t时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 0N t r t表示t时刻毕业生的就业率 即就业人数 毕业生人数 01r t 记 00 r tr 为时刻 0 t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R t表示t时刻社会对毕 业生的需求率 即需求人数 毕业生人数 对于需求率 R t而言 当 1R t时 毕业生供大于求 供求平衡 供不应求 由于社会的劳动 力需求是与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正相关的 6 故我们这里的需求率 R t反映了社 会经济发展的 GDP 速度 根据模型的假设 我们有 1 drN R t NrNr N dt R trN 1 其中比例系数 与 分别与需求人数 就业人数和未就业人数有关 故分别 称为需求因子 就业因子与阻滞因子 以下均假设0 当 N t为常数时 根据 1 我们得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满足一阶线性 微分方程 00 dr rR t dt r tr 2 2 3 模型的求解模型的求解模型的求解模型的求解 2 3 1 模型的定性模型的定性模型的定性模型的定性分析分析分析分析 为便于模型 2 的求解 我们假设在模型 2 中 需求率 R tR 是常数 模型方程 2 有解 即就业率 为 0 t cc r terrr 3 其中 c R r 是模型 2 的不稳定平衡解 就业率 我们有以下结论 当R 时 有0 c r 这表明 只要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较大 或者社 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小 就存在着不稳定的毕业生就业率 当 时 有1 c r 这表明 只要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非常大 就会 出现不稳定的高就业率 由于不稳定就业率是不可能实现的 故它在实际的工作 中应尽力避免 当 0c rr 这表明 只要不稳定的就业率 c r低于初始的就业率 就有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不稳定的就业率 2 3 2 模型的定模型的定模型的定模型的定量求解量求解量求解量求解 因为在实际调查中需求率是难以完整统计的 所以我们应根据这种实际情况 将模型 2 进行相应修改 不把需求率考虑进去 于是我们有下面的微分方程 模型 00 dr r dt r tr 4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实际数据计算出参数 从而给出与 4 相应 的微分方程定量模型 并做出定量的分析 设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的数据如表 1 所示 表表表表 1 高校高校高校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毕业生毕业生与就业率数据与就业率数据与就业率数据与就业率数据 年份 t 毕业生人数 N 就业率 r 1 t 1 n 1 r 2 t 2 n 2 r n t n n n r 参数 的计算方法如下 将 dr r dt 进行差商近似处理 再根据最优平方逼近法 7 我们得到 1 1 ii i ii rr r tt 为确定参数 不妨设x y 则上述方程化为 1 1 0 ii i ii rr yrx tt 记 1 1 1 1 n ii i i ii rr s x yyrx ntt 将数据代入0 s x 0 s y 可得方程 1 1 1 1 1 11 1 1 1 0 1 0 n ii i i ii n ii ii i ii rr yr x ntt rr yr xr ntt 5 由上述方程 5 便可解出x y 从而确定出参数 得到相应的微分方程 定量模型 2 4 微分方程定量模型实例微分方程定量模型实例微分方程定量模型实例微分方程定量模型实例 下面我们主要就实际情况 将实际调查得到的数据代入方程 5 计算出参 数 从而得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定量模型 2 4 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本科本科本科 高职专业高职专业高职专业高职专业 就业率的定量模型就业率的定量模型就业率的定量模型就业率的定量模型 表 2 中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及就业率均出自教育部历年全国普通高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公布数字 表表表表 2 全国全国全国全国高校高校高校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毕业生毕业生与就业率数据与就业率数据与就业率数据与就业率数据 年份 毕业生人数 万人 就业率 2002 145 0 71 2003 212 0 74 2004 280 0 73 2005 340 0 72 2006 413 0 69 2007 495 0 65 2008 559 0 61 2009 596 0 56 将表 2 的数据代入方程 5 解得0 36x 0 26y 从而得0 1 0 26 因此 我们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率的微分方程定量模型 0 10 260 26 20020 71 dr r dt r 2 4 2 就业率分析就业率分析就业率分析就业率分析 将上述的数据分别代入 3 后 得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不稳定就业率 0 722 c r 于是可以估计出下一年的就业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2010 年的就业率 0 3610 2 20100 710 7220 7220 51re 由上结果 我们看出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三三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层次分析的层次分析的层次分析的层次分析模型模型模型模型 3 1 问题问题问题问题的分析的分析的分析的分析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来愈严重 事实上 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是因为没有工作 而是对于所提供的工作不屑一顾或对 几项工作的选择没有做出及时的决定 从而导致与工作失之交臂 通过建立数学 模型 可以为大学生的岗位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影响就业岗位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复杂的 通过调查一些研究学者认为 这些因素主要有 贡献 关系 收入 声誉 位置 发展等等 在对各因素进行 了解后 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选择问题开展研究 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把一些定性的因素加以量化 在每一层次上 通过两两比较 用个人填写判断矩 阵的方法帮助毕业生认识不同选择的差异 从而达到正确指导的作用 层次分析法 AHP 用一个综合评判函数描述一个系统功能与特征内部独 立的递阶层次结构 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进而构造各层次要素 之间相关元素的判断矩阵 以及相应的比例指标 从而获得一个系统的复合性指 标 从判别矩阵得到权重系数 最后我们采用一致性指标 max 1 n CI n 进行检验 经过综合分析 最终筛选出 6 个影响因素作为决策准则 3 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提取大学生就业岗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明确大学生就业岗位中各要素之 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一个由目标层 准则层 方案层组成的层次分析模型 通过 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类 认为毕业生就业岗位选择一般分为 三层 第一层是工作选择这一总目标 第二层准则层包括贡献 收入 发展 声 誉 关系 位置等六个因素 假设现在有 3 个用人单位表示愿意录用某毕业生 该毕业生根据择业时的影响因素建立如下的层次分析模型 如图 1 所示 图图图图 1 1 1 1 工作岗位选择的层次结构工作岗位选择的层次结构工作岗位选择的层次结构工作岗位选择的层次结构 3 3 构造工作岗位选择中的判断矩阵构造工作岗位选择中的判断矩阵构造工作岗位选择中的判断矩阵构造工作岗位选择中的判断矩阵 比较尺度 当比较两个可能具有不同性质的因素 i c与 j c对于上层因素 O 的影 响时 采用 Saaty 等人提出的 1 9 尺度 8 即 ij a的取值范围是 1 2 9 及 其互反数 1 1 2 1 9 如表 4 表表表表 4 1 9 尺度尺度尺度尺度 ij a的含义的含义的含义的含义 尺度尺度尺度尺度 ij a 含义含义含义含义 1 i c与 j c的影响相同 3 i c比 j c的影响稍强 工作选择A 目标层 准则层 贡 献 B1 关 系 B2 收 入 B3 声 誉 B4 位 置 B5 发 展 B6 方案层 单位C1 单位C2 单位C3 尺度尺度尺度尺度 ij a 含义含义含义含义 5 i c比 j c的影响强 7 i c比 j c的影响明显的强 9 i c比 j c的影响绝对的强 2 4 6 8 i c与 j c的影响之比在上述两个相邻等级之间 1 1 2 1 9 i c与 j c的影响之比为上面 ij a的互反数 1 通过分析上述各因素 构造准则层各因素对目标层的成对比较阵 下面以 该毕业生个人的意见建立成对比较矩阵如下 A B 判断矩阵 153325 11111 1 54325 1 41342 3 11 3121 33 1111 21 2422 11 5121 52 A 其中矩阵 A 中的 12 5a 表示在工作选择中个人贡献比人际关系的影响强 其比 值是 5 1 31 1 3 a 表示在工作选择中个人贡献比收入的影响强 其比值是 1 3 23 1 4 a 表示在工作选择中关系与收入的比为 1 4 36 2a 表示在工作选择中关系 与发展的比为 2 1 等等 而1 ii a i 1 2 3 4 5 6 则是相同因素对工作选择的影 响是一样的即比为 1 1 2 假设该毕业生对三种选择方案中六个因素 1 B 2 B 6 B的成对比较矩阵 分别为 下面也是以该毕业生的意见给出数据 贡献 1 11 1 42 413 1 21 3 B 其中 1 B中的 12 4b 表示在单位 1 C的贡献与单位 2 C的贡献之比为 4 1 32 1 3 b 表 示在单位 3 C的贡献与单位 2 C的贡献之比为 1 3 发展 2 1 15 3 317 11 1 57 B 其中 2 B中的 12 1 3 b 表示在单位 1 C的贡献与单位 2 C的贡献之比为 1 3 31 1 5 b 表 示在单位 3 C的贡献与单位 1 C的贡献之比为 1 5 收入 3 1 13 3 1 11 3 311 B 声誉 4 179 1 15 7 11 1 95 B 位置 5 117 117 11 1 77 B 关系 6 11 1 45 1 41 2 521 B 3 4 层次分析模型的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模型的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模型的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模型的计算问题 3 4 1 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算法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算法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算法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算法 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算法主要有幂法 和法和根法 本文采用的是和法 步骤如下 9 步 1 将判断矩阵A的每一列标准化 即令 1 1 n ijijkj k aaa 1 i jn 令 11 ij Aa 步 2 将 1 A中元素按行相加得到向量 1 w 其分量 11 1 n iij j wa 1 in 步 3 将 1 w标准化得到W 即 11 1 n iiij j wwa 1 in W即为A的 对应于 max 的 近似特征向量 步 4 求最大特征根近似值 max 1 1 n i i i Aw nw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将A的列向量归一后取平均值作为A的特征向量 3 4 2 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 计算出判断矩阵对应于最大特征值 max 的特征向量W 经归一化即为同一层 次相对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由于指标之间的差异 性 在建立判断矩阵时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判断矩阵很难出现严格一致 性的情况 因此 在得到 max 后 还需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首先 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 定义 max 1 CInn 其中n为 判断矩阵的阶数 当0CI 时 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max n 愈大 那么判 断矩阵的一致性就差 其次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还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 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 对n 1 2 9 Saaty 给出了RI的值 如表 5 所示 表表表表5 随机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数值的数值的数值的数值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I 0 0 0 58 0 90 1 12 1 24 1 32 1 41 1 45 1 49 1 51 如果判断矩阵0 1 CI CR RI 则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就需要对判 断矩阵进行调整 3 4 3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 1 计算矩阵A 将A列向量归一化得 301918450 77416532397 613212 772064532397 101318820 77516532397 10316410 772016532397 1513325 771064532397 6136410 77432532397 按行求和得 2 231 0 2766 0 7254 0 7326 0 5368 0 8119 归一化得 0 4198 0 0521 0 1365 0 1378 0 1010 0 1528 w 2 469 0 2971 1 6080 0 8342 0 5945 0 9051 Aw 所以6 43 0 08CI 0 069CR w 0 4198 0 0521 0 1365 0 1378 0 1010 0 1528 即0 1CR 所以此判断矩阵A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由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向量w 0 4198 0 0521 0 1365 0 1378 0 1010 0 1528 可知 该毕业生就业岗位选择因素中最关键的是贡献 其次是发展 声誉 收入 位置 排在最后的是关系 2 计算矩阵 k B的权向量 3 k w 最大特征根 k 和一致性指标 k CI 由于n 3 时 随机一致性指标RI 0 58 表 5 结果列入下表 k 1 2 3 4 5 6 0 14 0 28 0 32 0 77 0 47 0 10 0 62 0 65 0 22 0 17 0 47 0 33 3 k w 0 24 0 07 0 46 0 06 0 07 0 57 k 3 02 3 06 3 11 3 09 3 00 3 02 k CI 0 010 0 030 0 055 0 045 0 000 0 010 k CR 0 017 0 052 0 095 0 078 0 000 0 017 由上表可知上面的判断矩阵 k B均可通过一致性检验 3 5 模型的计算和检验模型的计算和检验模型的计算和检验模型的计算和检验 3 5 1 计算组合权向量计算组合权向量计算组合权向量计算组合权向量 计算各方案对目标的权向量 称为组合权向量 记作 3 w 一般地 若共有 s层 则第k层对第 1 层 设只有 1 个因素 的组合权向量满足 1 kkk wWw k 3 4 s 其中 k W是以第k层对第k 1层的权向量为列向量组成的矩阵 于是最下层 第s层 对最上层的组合权向量为 1 3 2 sss wWWWw 因为本 文中只有 3 层 所以 3 2 2 2 2 2 2 1 123456 wwwwwwww 其中 1 ww 3 0 4198 0 0521 0 140 280 320 770 470 10 0 1365 0 620 650 220 170 470 33 0 1378 0 240 070 460 060 070 57 0 1010 0 1528 w 即 3 0 2859 0 4455 0 2697 w 3 5 2 组合一致性检验组合一致性检验组合一致性检验组合一致性检验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作重大决策时 除了对每个成对比较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外 还常要进行所谓组合一致性检验 以确定组合权向量是否可以作为最终的决 策依据 组合一致性检验可逐层进行 若第p层的一致性指标为 1 pp n CICI n是第 p 1 层因素的数目 随机一致性指标为 1 Pp n RIRI 定义 1 1 pppp n CICICIw 1 1 pppp n RIRIRIw 则第p层的组合一致性比率为 3 4 p p P CI CRps RI 第p层通过组合一致性 检验的条件为 0 1 p CR 定义最下层 第s层 对第 1 层的组合一致性比率为 2 s p p CRCR 只有 CR 适当地小时 才认为整个层次的比较判断通过一致性检验 因为本文中只有 3 层 所 以 3 3 3 2 16 CICICIw 3 3 3 2 13 RIRIRIw 3 3 3 CI CR RI 2 3 CRCRCR 即有 3 0 4198 0 0521 0 1365 0 0100 0300 0550 04500 010 0 1378 0 1010 0 1528 CI 计算得 3 0 02CI 3 0 58RI 3 0 03CR 0 0690 030 099CR 因为组合 一致性比率 0 1CR 所以通过一致性检验 前面得到的组合权向量 3 w可以作 为最终决策的依据 由组合权向量 0 2859 0 4455 0 2697 可知道 该毕业生应 该选择的工作单位为 2 C 至此该毕业生的选择已经完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个人贡献 人际关系 个人收入 单位声誉 位置 发展等六个因素的权重分别为 0 4198 0 0521 0 1365 0 1378 0 1010 0 1528 如果按其权重进行排序 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贡献的实现 向下依次是个人的发 展 单位声誉 个人收入 单位所在的位置 最不重要的是人际关系 这说明该 毕业生在选择未来职业的时候 最看重的还是个人贡献及个人发展问题 对单位 的声誉和个人收入以及单位所在的位置也比较看重 针对这种状况 在对学生开 展择业观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 应该因势利导 这对于提高一次 就业率和引导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 6 高校学生就业高校学生就业高校学生就业高校学生就业的的的的相关问题分析相关问题分析相关问题分析相关问题分析 本部分给出了毕业生就业岗位选择的数学模型 即层次分析模型 在大学生 的就业研究中 常常会碰到许多决策问题 例如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和 研究生扩招步伐的加速 考研似乎成了当今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热门话题 从而使 高校大学生徘徊在人生的岔路口 常常不知如何选择 是就业 考公务员从政还 是考研 每年都会使许多学生为之彷徨 迷茫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确 定它们优先顺序 从而为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类似的 决策问题还有很多 层次分析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处理 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 方法 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 然而 层次分析法至多只能 算是一种半定量 或定性与定量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消防学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汽车节能技术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特种设备网络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二级铁路车辆钳工(技师)技能认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北京交通大学2025年交通运输工程(铁路信号与传输设备维护规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科学论证”能力测试
- 2025年高二物理上学期物理与新能源技术试题
- 2025年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技术
- 药师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
- 出纳应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政工师考试试题(附答案)
- 2025版简易劳务合同模板
- 2025年浙江省单独考试招生语文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 消防水池挖槽施工方案
- 常微分方程教案
- 高三试卷:2025届浙江省“江浙皖县中”共同体高三10月联考-政治试题+答案
- 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2【测试范围:必修一第1~2章】(考试版)
- 水电站设备维护检修课件
- 2025年沼液还田协议书
- 2025年浙商银行招聘考试(综合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APQP第三版及CP第一版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