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宁波为例.pdf_第1页
产业结构变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宁波为例.pdf_第2页
产业结构变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宁波为例.pdf_第3页
产业结构变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宁波为例.pdf_第4页
产业结构变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宁波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结构变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以宁波为例 姓名 陈晓庆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区域经济学 指导教师 陈依元 20060105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结构变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以宁波为例 摘 要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 增长的基础 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 而经济的增长也会导致产业结 构发生相应的变动 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 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相互促 进 相互联系 不断发展的过程 本文结合地区实际 对宁波经济增长中的产 业结构变迁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其内容分别如下 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 本章主要对 产业结构的部分理论做了概述 包括产业分类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以及产业结 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并且回顾了国内外产业结构相关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第 二章 宁波市 1995 2004 年的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动因分析 主要是在产业 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考察了宁波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在 1995 2004 年间的演变轨迹 接下来用结构偏离度 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定量分 析宁波产业结构的效益状况 最后分析了近年来引起宁波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 动因 第三章 宁波产业结构高度的考察 主要是用结构变化值 结构相似系 数等指标 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方面分别对宁波产业结构的高度与日本及 不同收入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 确定了宁波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大体相当于 日本上世纪 60 70 年代的水平 产值结构与低收入地区相似 就业结构与上中 等收入地区相似 第四章 宁波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 析 首先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出对三大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 再对三大产业内部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 得到的结论是 第二产业与宁波经济 增长相关性最大 三次产业内部影响力最大的分别是农业 工业和批发零售贸 易餐饮业 最后 对宁波的经济增长进行了部门分析 计算出了三次产业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 第五章 宁波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增长 宁波 实证研究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e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for Ningbo City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s extremely clos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 founda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is one of the basic factors which promotes the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will lead to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modern economic growth is a process in which economy grow with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promote and contact mutually and develop continuousl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ingbo c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full paper divides into five chapters altogether Chapter one chiefly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ory including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akes a review on the methods and frameworks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two mainly applies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ory uses the indexes structure departure degree and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to study the chan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ingbo city between 1995 and 2004 and then analyses the dynamic reasons for those changes Chapter three uses the indexes structure change value and structure similitude coefficient to compar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Ningbo city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apan and other different income districts from two aspects of output structure and workforce structure 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tatu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Ningbo city is similar to the statu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apan between 1960s and 1970s as it s status of the output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the status of the output structure in low income district and it s status of the workforce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the workforce structure of upper middle high income districts Chapter four analyses the real example between the chan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f Ningbo city First of all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ingbo city by gray incidence analysis Secondly analyses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separately 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lativity betwee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is maximal and the inner maximal relativity in each industry is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wholesale and retail industry At last analyses the economic growth in different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ections calculates the contribution and drive force of each industry to the economic growth Chapter five refers to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empha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ingbo city Key Words industry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Ningbo city empirical research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宁波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波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 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引 言言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 成为影响经济 增长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 而且产业结构是与经济增长相对应而不断变动 的 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 即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 进 并不断趋于合理化 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 西方的诸多经济学家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 是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依序产生第一 二 三次产业 而三次产业结构转变 首先集中在农业向工业的转变上 即所谓的工业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又细 分为 重工业化 高加工度化 技术集约化 三个阶段 工业化达到 一定的水平以后 第二产业不可能大量吸收劳动力 而第三产业则具有很强的 吸收劳动力的特性 一般来说 第三产业是这三个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无 论是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看都占一半以上 上述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都是基于对国家的产业结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然而 各区域 城市 由于其资源 区位 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等情况都相差很 大 其产业结构都各具特点 特定区域 城市 内 引起产业结构变迁的各因 素作用的机制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 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体现在量上是经济 增长速度的快慢 体现在质的方面是产业结构转换是否高效 宁波近 10 年来经 济高速发展 产业结构虽逐步优化 但目前与宁波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相适 应 因此 进一步调整 优化宁波产业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已成为迫 切的战略性调整任务 基于此 本文有了如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为出发点 立足宁波实际 考察了宁波三次产业产 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在 1995 2004 年间的演变轨迹 用结构偏离度 比较劳动生 产率等指标 定量分析宁波产业结构的效益状况 接着分析了近年来引起宁波 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动因 应用结构变化值 结构相似系数等指标 从产值 结构和就业结构两方面分别对宁波产业结构的高度与日本及不同收入地区的产 业结构进行比较 确定了宁波市的产业结构高度 宁波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 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首先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出对三大产业的发展与经 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 再对三大产业内部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 随后 对宁波 的经济增长进行了部门分析 计算出了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 结合宁波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 产业结构所处的高度 以及近 10 年来对区域经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对宁波产业结构调整 升级进行了理论分析 最后 提 出了一些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的具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2 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由于研究客体的复杂性 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难以用精确的数量关系描述 和把握 鉴于此本文对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产业结构 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策较多采用了定性分析方法 同时 本文对 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产业结构的高度分析时 运用了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 例如结构偏离度 比较劳动生产率 结构变化值 结构相似系数 灰色关联度 等 经过定量的分析 明确了目前宁波产业结构的效益 高度以及对经济增长 影响的大小等情况 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本文对宁波产业结构 纵向分析时 考察了宁波从 1995 2004 年 10 年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轨迹 并 结合引起产业结构演变动因的分析 清晰地把握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 另 外 在研究宁波产业结构高度时 把宁波的产业结构与日本以及不同收入地区 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横向比较 确定了宁波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便于制定合理 的产业政策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3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本文运用结构偏离度 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定量地分析宁波产业结构 的演变轨迹 清晰地呈现了宁波各产业运行的效益 趋势等状况 本文应用结构变化值 结构相似系数等指标 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方 面分别对宁波产业结构的高度与日本及不同收入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 明 确了宁波产业结构所处的历史阶段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实证地分析宁波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 响 计算出了三次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 还在三次产业内部进 行了灰色关联分析 这样就可以建立宁波的产业结构灰色关联树 确定了在宁 波市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 通过发展这些优势产业 就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持 续增长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 以及时间 数据资料等的限 制 未能把模型建立地更细致 因此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优化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1 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 1 1 产业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产业 一词泛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它不仅包括生 长部门 还包括流通部门 一般服务业和文化教育 行政服务业等 产业是介 于微观经济组织和宏观经济组织之间的一个 中观概念 它既是具有某些相 同属性企业的集合 又是国民经济中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一个整体部分 1 1 2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但目前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还很不规范 有的文献把产业结构作为 经济结构 来使用 这是一种最广义 的含义 它既指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 又指某个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关系结 构 还包括产业的地区分布和所有制结构等 这种把产业结构等同于 经济结 构 来使用的作法 我认为欠妥 产业结构只是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 不等于 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另一种最狭义的含义 是指产业之间的比例关 系及其变化形态的对比 这个定义强调了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无疑是正确 的 但并没有从产业结构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来阐述产业之间的联系 因而难以 适应我国国民经济 两个转变 中对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提出的要求 我认 为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 各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和各行业内经 济产品之间生产力诸要素及其成果的数量比例关系和质量分布状态 产业结构 从其数量比例来看是指资产 劳动力和产值的比例关系 这种量的比例关系可 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 第一个层次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一 二 三次产业的结构 第二个层次是第一 二 三次产业各自内部行业的结构 如第一次产业可分为 农林牧渔结构 第三个层次是各行业内部各产品之间的结构 这是最深的层次 结构 是其基础 产业结构从质的方面来看 是指产业的素质即技术水平和经 济效益等方面的分布状态 它可以从生产要素及成果分布的优化程度 生产要 素使用效率 生产成果的经济效益 资金技术密集度 资产负债情况 就业情 况 规模效益 劳动力素质 经济外向度等角度来考察 1 1 3 产业分类 产业结构的研究是建立在产业分类的基础上 产业分类是对组成国民经济的 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和组合 划分成多层次的产业门 类 进行分解和组合的标志是来自对产业结构研究的需要 产业分类自 18 世纪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60 年代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魁奈从结构的角度研究国民经济的运动起 随着人 们对产业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化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产业的分类也不断地发展 变化 其中主要的产业分类方法有 1 1 3 1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对于生产资料部门和消费资料部门的分类 马克思指出 社会的总产品 从而社会的总生产 分成两大部类 生产资料 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 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消费资料 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或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 的形式的商品 这两个部类中 每一个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 总合起 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 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 另一个是消费 资料的生产部门 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 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 必须和第二部类 的不变资本相等 用公式表示就是 v m c 据此可引伸出两个公式 即 c v m c 十 c 和 c v m v m v m 这就是说 从实物形态 上来看 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总量 应等于两大部类在生产中所消耗 的生产资料之和 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量 应等于两大部类所需要的 消费资料之和 如果这种平衡不能实现 生产便无法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 行 对于扩大再生产来说 第一部类必须有积累 在补偿了两个部类所消耗的生 产资料之外 再生产出一个余额 c 以满足扩大再生产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第二部类的产品除补偿两大部类所消耗的消费资料之外 要再生产一个余额 v 以满足扩大再生产对追求生产资料的需求 如果以 m x 表示剩余价值用于消 费的部分 那么 两大部类的关系是 v c m x c c 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划分为生产资料产业部门和消费资料产业 部门 其划分的标准是产品的经济用途 如用于生产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就是生 产资料 而不是按产品的性质划分 马克思通过这种划分剖析了社会再生产运 动过程 对指导国民经济的运行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 义 我国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以这种产业的划分为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 的这种划分是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不创造 价值的理论为基础的 这种划分是对创造价值 生产有形产品的物质生产领域 的划分 因而这种划分不包括属物质生产领域但生产无形产品的运输业和非物 质生产领域 如科技 信息 服务业等部门 这种划分是以经济用途的标准来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划分 在理论上不存在什么困难 但在实践中对那些既可归入第 1 部类 又可 归入第 1 部类的具有双重身份的产品 划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1 1 3 2 农轻重分类法 为了将两大部类分类方法实用化实行 计划经济的国家长期以来对产业结构 采用 农轻重 分类方法 农轻重 中的农业是指广义的的农业 包括农 林 牧 副 渔业 而轻重工业的划分最初是以工业产品的重量和容积为依 据 把生产相对较轻 较小的产品的部门称为轻工业 把生产相对较重 较大 的产品的部门称为重工业 后来又把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统称为轻工业 而把生 产生产资料的工业统称为重工业 轻工业包括纺织 食品 缝纫 制革 毛 皮 靴鞋 家具 印刷等工业 重工业包括钢铁 煤炭 石油 电力 机械 化 工等工业部门 农轻重 的分类方法具有直观和简便易行的特点 可以大致 地反映出社会生产中的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对于安排经济发展计划和考察工 业化实现过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我国 30 多年一直沿用此分类方法 几乎成了 唯一的分类标准 但是 农轻重 分类方法仍然具有很大局限性 其轻重工业 的界限难以明确界定 如橡胶 医药等 从生产技术过程到产品使用方向 都 同大多数轻工业产品一样 相反 一些被归入轻工业类的产品 如电子产品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电子业的迅猛发展 则日益具有 重 的特性 而 且 这种划分没有能把所有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进去 更没有把非物质生产部门 包括进去 因此 它不能全面地反映产品的多种使用价值 如不能反映一种产 品可同时进入生产和生活两个消费领域 而且更多的企业不再单独生产一种产 品 而是同时生产多种属性的产品 在工业化程度较低和科学水平不高的经济 发展阶段 农轻重 分类方法上述的局限性相对较小 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 定阶段时 就迫切需要使用新的分类法 1 1 3 3 三次产业的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 primary industry 第二次产业 secondary industry 第三次产业 tertiary industry 该种分类方法是 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 资本主义国家在研究产业结构时普遍采用的方法 划分第 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的根据是 第一次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 而第二次产 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 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又都是有形物质财 富的生产部门 第三次产业则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 财富的生产部门 该种分类方法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 Fisher 教授于 1935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年提出的 他以社会生产发展阶段和资本流向为主要标准 对三次产业进行了 具体划分 见表 1 1 表表 1 1 费希尔三次产业具体分类费希尔三次产业具体分类 第一次产业 初级生产阶段 种植业 畜牧业 狩猎业 渔业 林业 第二次产业 第二生产阶段 采掘业 制造业 建筑业 运输业 通 讯业 电力和煤气业等 第三次产业 第三生产阶段 商业 金融业 饮食业 科学 卫生 文化教育 政府等 1940 年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C Clark 也对三次产业进行了划分 他是以 产业距离消费者的远近程度 产品是否有形 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否分离为 标准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的 见表 1 2 表表 1 2 克拉克三次产业具体分类克拉克三次产业具体分类 第一次产业 农业 畜牧业 林业 渔业 第二次产业 制造业 矿业 第三次产业 建筑业 运输与通讯 商业 金融 专 业性服务和个人生活服务 政府行政和律师 事物 军队等 由上可见 由于费希尔和克拉克划分三次产业所依据的标准不同 因而三次 产业所包括的具体行业也有差别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运输 通讯 建筑 煤 气 电力等是划入第二次产业还是第三次产业 军队是否算第三次产业 另一 方面 我们也应看到费希尔和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的理论依据也是有其一致的 地方 其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从自然界取得的 第二次产业的产品基 本上是通过对自然的物质资料以及工业品原料加工取得的 第三次产业在本质 上是服务性产业 这就是说三次产业分类在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上具 有一致的地方 这是两种划分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为了统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由英 美 法 日等 24 个国组成的经济合作与 发展组织 OECD 统一提出了以下的划分方法 见表 1 3 表表 1 3 OECD 提出的三次产业具体分类提出的三次产业具体分类 第一次产业 为农业 包括种植业 畜牧业 狩猎 业 渔业和林业 第二次产业 为工业 包括制造业 采掘业和矿业 建筑业 公共事业 煤气 电力 水等 第三次产业 为服务业 包括运输业 通讯业 仓储 业 批发与零售 贸易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科学 教育 广播电视 公共行政和国防以 及社会服务娱乐和个人服务等 目前 欧美多数国家均采用这种划分方法 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也与此密切 相关 这种方法在建筑业 煤气 水 电业保持了费希尔的分类 在运输 通 讯和军队上保持了克拉克的分类 它划分的理论依据仍主要是以产品的性质和 生产发展阶段 第一次产业为农业 是直接利用资源的活动 第二次产业为工 业 其生产活动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或再加工 第三次产业为服务业 其活动 是为满足人们高于物质需要的更高级的需要 这种划分较费希尔和克拉克的分 类意义更为明确 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我国三次产业的分类是根据上述欧美的划分方法和联合国为统一世界各国的 产业分类制定的 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并根据中国的具 体国情而制定的 见表 1 4 表表 1 4 中国三次产业具体分类中国三次产业具体分类 第一次产业 为农业 包括种植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第二次产业 为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包括采掘工业 制 造业 自来水 电力 热水 煤气 第三次产业 第一层次 除第一 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 包括 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具体分为四个层次 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讯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 业 商业 饮食业 物质供销和仓储业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 业 保险业 地质普查业 房地产 公用事 业 公路内河 湖 航道养护业等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 部门 包括教育 文化 广播 电视 科学研 究 卫生 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 机关 社会团体及军队和警察等 我国的这种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和欧美的三次产业划分方法的原理基本相同 只是结合国具体情况对第三次产业进行了四个层次的划分 使第三次产业的统 计范围更为明确 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 使三次产业包含了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和行业 既包 括了所有的物质生产部门 也包括了所有非物质生产部门 因而能够全面地分 析研究各产业之间 各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和各行业内部各产品之间的比例关 系和分布状态 具有产业 行业划分的全面性和层次性 有利于全面地研究产 业结构及各方面变动的规律 由于三次产业主要是按生产发展的阶段和产品的 性质来划分的 有利于我们研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及其 高度化过程 也便于和国外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因而应作为我们研究产业 结构的主要分类方法 当然 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在划分具体现实的经济活动时 还存在许多矛盾 如采矿业是取自于自然的产品 理应放在第一次产业里 但 如果是这样 矿业与农林牧渔放在一起显然很不协调 供电 供气 供水这类 行业 始终游离于第二次 第三次产业之间 第三次产业的内容过于庞杂等 在 其理论基础上 它混淆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限 混淆了创造劳动 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劳动价值的劳动的界限 该种分类方法把国家机关 各种 社会团体统统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部门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1 2 国内外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综述 1 2 1 国外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国外的产业结构理论 主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具体情况见表 1 5 表表 1 5 国外主流产业结构理论一览表国外主流产业结构理论一览表 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国别 相关的学术论著 威廉 配第和 科林 克拉克 配第 克拉克定律 英国 政治算术 经济进步的条件 库兹涅茨 人均收入影响理论美国 各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方 面 现代经济增长 霍夫曼 霍夫曼比例 德国 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 工业经济的成长 封闭型 产业结 构演变 理论 未考 虑外贸 因素影 响 沃西里 里昂 惕夫 产业关联理论及投 入产出分析方法 美国 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 数量关系 美国经济结 构 1919 1929 美国经 济结构研究 亚当 斯密 绝对成本说 英国 国富论 大卫 李嘉图 比较成本说 英国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奥林 要素禀赋理论 瑞典 域际和国际贸易 赤松要 雁形产业发展形态 说 日本 产业发展的雁形形态 弗农 国际产品周期理论英国 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投 资 开放型 产业结 构演变 理论 考虑 国际分 工和国 际贸易 的影 响 钱纳里 标准产业结构理论英国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 究 刘易斯 二元结构理论 美国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 济发展 产业结 构调整 理论 罗斯托 主导产业扩散效应 理论及经济成长阶 段理论 英国 经济成长的过程 经济成长的阶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赫希曼 产业关联效应基准 及不平衡增长理论 英国 经济发展战略 联系产生 莜原三代平 收入弹性和生产率 上升两基准及动态 比较费用论 日本 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 小岛清 贸易协议性分工原 理 日本 日本贸易的结构与发展 李斯特 扶持幼小产业说 德国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斯蒂格利茨 政府规制理论 美国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产业政 策援助 理论 小宫隆太郎 国家产业政策理论日本 日本产业结构 韦伯 产业布局理论 德国 工业区位论 马歇尔 外部规模经济与产 业集聚关系说 美国 经济发展学 佩鲁 增长极理论 法国 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 理论中的新地位 谬尔达尔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瑞典 世界贫困的挑战 其他理 论 萨乌什金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 论 苏联 经济地理学 历史 理论 方法和实践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许多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上进行了 深入研究 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有库兹涅茨 罗斯托 钱纳里和帕西内蒂 库兹涅茨的研究 库兹涅茨认为 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的过程 部门的变化都同总量的变化相 互联系 而且只有把部门的变化结合到总量的框架中时 才可能对它们加以适 当的权衡比较 缺乏所需要的总量变化就严重地限制了内含地战略性的部门变 化的可能性 因此他认为 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 首要的问题是总量增 长 即 总量的增长从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引起需求变动的主要原 因 并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动 罗斯托的研究 罗斯托认为 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变化的过程 它根植于现代技术所 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累积扩散之中 这些发生在技术和组织重的变化只能从部门 加以研究 他强调离开了部门分析 将无法解释增长为什么会发生 他以创新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为基点 考察了在某些部门率先出现的创新 通过与其它部门的复杂关联 对 产业结构转换发生的重大影响 尤其是以创新为基础的主导部门通过其扩散效 应推动产业结构转换 从而加速经济增长的状况 钱纳里的研究 钱纳里把经济增长过程看作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组变化 这组变化与国民收 入水平的增长有密切关系 他一直提倡并使用结构分析方法 通过国际比较研 究探索不同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变化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性 在研究经济增 长过程中 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一种非均衡增长 由于非均衡增长过程存在着增 长要素的边际收益差异 因而必然存在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 产业 之间的 转移和流动 这种非均衡增长所引致的生产要素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的 流动必然产生结构效应 因此 他在新古典经济增长公式的基础上加入了结构 变量来眼见经济增长 以统计分析来说明结构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帕西内蒂的研究 帕西内蒂在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 考察了经济增长的三种情况 第一 经济 增长是由人口增长引起的 第二 经济增长是由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共同引起 的 第三 经济增长是由结构变化引起的 在考察了这三种情况后 他认为第 三种情况是更一般 更现实的情形 帕西内蒂指出 由于不同部门 产业 之 间的生产率提高速度和需求扩张速度是可以不同的 就会发生资本和劳动在不 同部门 产业 之间的转移 这种转移变化是保证经济不断增长的条件 即使 当个别部门就业机会减少和生产增长速度放慢 只要这些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 转移到相当高的就业增长率和生产增长率的部门 整个国民经济仍然能够随着 资本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而增长 从而得出了一些基本的接连 只要产业结构 的变化能够适应需求的变化 能够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 劳动和资本能够 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 产业结构的变动就会加速经济增 长 对这些研究的评价 显然 库兹涅茨和罗斯托对待结构及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意见是不相 同的 而这种不一致源于两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因为库兹涅茨绝大部分工 作是产业结构趋势分析 因而他重视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 将 总量增长看作是产业结构有序的渐进变动趋势 罗斯托采用非均衡的动态结构 演进分析方法 将结构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 从而更有利的支持了结构变动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帕西内蒂同样是把结构变动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分析中 通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过各个部门的生产率的不同来分析资源的重新分配 从而因分子远的合理利 用 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和罗斯托观点的差别 本质上是从某种角度 反映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中何者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分歧 随后经 济理论的发展 无论是钱纳里还是帕西内蒂都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经 济增长 其原因在于结构分析认为不存在资源的最优配置 劳动和资本在不同 部门的使用可能带来重大的收益差别 因此资源在部门之间的再分配可以促进 经济增长 而这一点同现实经济更相符 从而结构分析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本 文以后的研究也多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进行的 1 2 2 国内学者的研究 产业结构状况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在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以前 我国还没有系统的产业结构研究 我国直到 80 年代中期人们才基 本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内容 之后 研究产业结构的文章相继出现 下面对他们 的研究作一下综述回顾 国内学者的研究 杨治教授较早将产业结构理论引入我国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他在其著 作 产业经济导论 一书中 一方面就产业结构理论进行了最初的介绍 另一 方面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近 年来 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产业政策的研究上 希望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运 作来实现产业结构 企业结构 区位结构的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来实现国民 经济的协调 快速发展 他还提出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要考虑振兴什么产 业 而且必须反过来说应淘汰什么产业 从而更加合理的研究产业结构变动的 问题 上海社科院的周振华教授在 现代经济增长重的结构效应 一书中 指出他 研究对象的经济结构机理 旨在通过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分析 来说明经济结构 尤其是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认为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 中 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产业部门增多 部门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加强 在这种 情况下 大量的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固然是经济增长的必需条件 但其投入的 产出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结构效应实现的 结构关联效应使其一部分的技 术创新作用不断扩散 并使技术创新的中心不断转移 在产业结构关联松散甚 至断裂的情况下 技术创新就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结构关联效应就 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他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 以投入产出模 型为基础 不仅考察了产业结构内部关联的结构效应 而且从国民产品运动的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角度考察了产业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反应程度 揭示了结构弹性效应 在以 上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产业结构作为动态处理 引入新的结构变量 分析 产业结构对于整个外部环境的关联成长效应和结构变动模式 但是他的研究也 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刘伟教授在其著作 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研究 一书 中指出 产业结构演化的过程和工业化 现代化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 可 以把经济增长的实质归结为工业化 进而理解为结构演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郭克莎教授在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的理论基础上 对我国 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研究 他从资源配置效应入手 通过定量分 析的方法 对我国改革以来产业间资源流动和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 长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指出要创造一个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和结构关系比较协调 的经济环境 以确保经济的良性增长 对这些研究的评价 对于这些学者的研究 首先他们从理论上将产业结构引入我国 并结合我国 的实际进行了逻辑推理和规范分析 对我们认识产业结构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 的关系有了理论上的支持 但由于这些学者多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产业经济 或经济结构 或多从经济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来全面考察所有问题 当 然 这里不是说这样做是缺陷 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产业结构研究上不够细 化 尤其是在产业结构同经济增长之间地关系的研究不是很充分 尽管刘伟教 授作了单纯的产业结构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也得出了各个产业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的分析 但由于刘伟教授采用的数据是各个产业增加值的水平值同 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模型回归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了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影 响 从而会导致回归中多重共线性的出现 对刘伟教授的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 的考证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2 宁波市1995 2004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动因分析 2 1 宁波市1995 2004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产业结构作为产业间或部门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 一般通过两类指标来 反映 一类是产出指标 由各产业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构成 一般用产值或 增加值来表示 本文用现价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 另一类是投入指标 包括劳 动力 资本和人力资源 研究开发资本的投入 即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的 配置比例和对比关系 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 本文用劳动力就业结构来分析投 入结构的比例 再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及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分析宁波市 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间的绝对及相对变动关系 通过分析 笔者得出了宁 波近几年来产业结构变迁的基本框架 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宁波产业结构演进 的路径 2 1 1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动 如果从系统的角度观察产业结构 则系统的输出就是产业结构的产出 这些 产出的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就构成了产出结构 因而产出结构是观察产业结 构的一个重要的视角 而产值结构则是产出结构在一定价格体系中的表象 通 过产值结构来分析和研究产业结构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 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 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了新的认识 其基本内容是 随着时问的推 移 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 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大体上是上升的 但是 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 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 而 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 上升 综合地看 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宁波的产业结构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动来考察 也表现出一定的趋势性 从总体来讲 其变动趋势基本与库兹涅茨法则揭示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相一 致 见表 2 1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表表 2 1 宁波市宁波市 GDP 增长率和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构成变动 增长率和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构成变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GDP 增长率 1995 12 80 58 30 28 90 20 5 1996 11 70 56 60 31 70 17 2 1997 9 50 57 00 33 50 13 7 1998 9 10 55 80 35 10 11 1 1999 8 90 55 90 35 20 11 0 2000 8 20 56 00 35 80 12 0 2001 7 60 54 80 37 60 12 1 2002 7 04 55 25 37 71 13 2 2003 6 28 56 03 37 69 15 6 2004 5 72 57 01 37 27 15 5 资料来源 根据历年 宁波统计年鉴 整理 由于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关系由 1995 年的 12 8 58 3 28 9 变为 2004 年 5 7 57 0 37 3 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格局正在由 二 三 一 向 三 二 一 过渡 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当年价格计算的 GDP 结构中 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 逐年下降 从 1995 年的 12 80 下降到 2004 年的 5 72 九年间下降了 7 08 年均下降了 0 7 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稳定中略有下降 变 动幅度较小 2001 年所占比重最小 为 54 8 1995 年所占比重最大 为 58 30 变动幅度不到 4 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稳步上升中略有波动 发展 迅速 从 1995 年的 28 90 上升到 2002 年的 37 71 近年来略微下降到 2004 年的 37 27 比较宁波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幅度 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增 长最快 十年间上升了将近 10 个百分点 而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明显 十年间下降了 7 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幅度很小 基本保持不 变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产业构成的有关资料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1000 至 2000 美元 第三产业的比重为 40 左右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5000 至 8000 美元 第三产业的比重为 50 60 左右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8000 至 17000 美元 第三产业比重为 55 70 左右 与之相比 2004 年宁波市的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已达近 5000 美元 而第三产业比重却仅为 37 27 连 40 还达不到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产业结构仍属 制造型 结构 由此可见 宁波市产业结构需进一步升级 三次 产业格局应由 二 三 一 向 三 二 一 过渡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1 2 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动 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是投入结构的一个方面 在国际通行的产业结构分析 和比较中又往往被用作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基本指标而与产值结构并列 这是因为劳动力结构 又称就业结构 与产值结构一样既能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基 本趋势 又有较为系统和准确的统计数据 根据配第 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 的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 动 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近 10 年来 宁波市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次产业的 劳动力转移现象比较普遍 具体而言 这种就业结构的变化基本上反映了宁波 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见表 2 2 表表 2 2 宁波市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构成变动 宁波市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构成变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5 32 37 46 34 21 29 1996 32 42 45 87 21 72 1997 32 50 44 17 23 33 1998 31 86 42 49 25 65 1999 31 37 43 19 25 44 2000 30 28 42 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