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doc_第1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doc_第2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doc_第3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doc_第4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王金霞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教师情感投入;教育传播效果;课堂氛围;教学情景;意义建构学习;教学设计;摘要:在现代教学系统中,教育传播效果最突出的地点是课堂,因此,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是与学习是彼此相互联系的过程,从而促成学习者发生改变。本文从课堂教育传播活动中作为传播者地位的教师的课堂设计说起,阐明教师如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及对教学环境进行操控以最优的促进学习者认知过程和知识结构(例如学习)的最终变化,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及创设出最佳教学情景。Research the strategy which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WANGJinx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Key words: Teachers emotional input;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effect; Classroom atmosphere; Teaching situation ; Significance construction learning; Teaching designAbstract: In the modern teaching system,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effect most prominent location is the classroom, therefore, the class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eaching is with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of contact each other, thus contributing to learners to change. This article from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ctivity as propagators of teachers class status, expounds the design about how teachers in teaching process design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with optimal control of promoting the learners cognitive process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such as learning) the final changes and create harmonious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create the best teaching situations. 教学是教师为学生做出环境的安排,这样一种环境旨在促成学习者知识和行为的变化。所谓学习是指学习者的知识发生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经验带来的。因而,学习可以被定义为基于个人的经验而带来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本文旨在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说起,阐明教师如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及对教学环境进行操控以最优的促进学习者认知过程和知识结构(例如学习)的最终变化,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及创设出最佳教学情景。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现代教学课堂中,作为组成传播主体的两方作为传播者地位的教师和作为受众的地位的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似简单的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在传播活动发生过程中,学生受众并不像最初所认为的那样,处于被动地位接收信息的地位,恰恰相反,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这个受众集体始终都处于传播这个过程中的主要地位。在教师传来的信息面前,他们有独立的心理活动,他们根据自己对传播者及传播信息的取向,有选择的筛选和接受信息。教育传播中,传播效果的实现都必须经过学生受众的心理认可和接受这个环节。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学生易产生各种心理活动,由此,作为传播者的教师而言,恰当的适应和利用这些心理活动,并与自己的授课传播活动相结合,必然会促使课堂传播效果的提高。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我们虽不赞同其贬低教育传播核心是知识的观点,但情感之于教学的作用确实如其所讲。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情感因子在教学中的作用。情感是人心理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代表人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客体所持的态度。教师的情感必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情感灌注于教学,正如血液灌注于全身,特别是教师将情感倾注教学过程中,并与之良好地结合时,科学知识才能容易为学生无阻力地接受和运用,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一)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表现为课堂心理氛围,即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积极的课堂氛围能使同学们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高涨,能积极思考和发言,师生交流融洽,从而使师生双方都进入最佳的状态,并取得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而消极的课堂氛围会使同学们注意力涣散,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协调,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心理氛围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序顺利进行,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课堂心理氛围必然是良好的、和谐的。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心理上表现为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和谐是通过感知载入的感情和理智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反映,也可以说和谐属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种体验,情感在课堂中的投入产生的效果其重要性不亚于信息与知识本身。它是促使学生掌握信息与知识的高效催化剂,因情感投入而产生的课堂心理氛围效果可即时再现和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有信息的拥有和传递,而没有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精神奕奕,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学生受其影响,聚精会神,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与学生之间心心相通,配合默契,一堂课下来,教师心情舒畅,学生轻松愉快,无疑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的的实现,且完成和实现的过程也是愉快的。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曾经指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创造性自由表现的重要心理环境,而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造成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创造性不能自由发挥,并且会使之产生戒备和抵触心理。Rogers认为,能否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行为,即取决于他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学生的心理状态,是课堂心理氛围的核心,而教师的情感投入,则是引导学生心理状态和转变课堂心理氛围的关键。教师的情感投入没有做好或教师的心理状态不佳时,从他(她)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开始,学生就感到了一种压力,思维的积极性受到压制,此时,在这种氛围下的学生,显得是措手不及,动作是将头压低,所想的是,“老师可千万不要抽到我啊”,45分钟后下课铃声响起,才松一口气。至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学到了什么,他们自己也一无所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很难在教学中让学生配合教师的行动,更不用提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了。总之,教师在课堂中情感的冷漠,会严重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活动,造成一种压迫性和“恐怖性”课堂,从而严重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实现。课堂中教师情感的投入,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能自觉地进入自己的角色,面对教师的丰富友好的情感和循循善诱的语言,不用任何人告诉他们该做些什么,完全是他们自己在老师的情感影响下自发做出的。如此,学生就自然处于自由的愉悦心境当中。教师情感的投入,并由此而产生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面对的是感人的情境,和谐的环境,亲切的语言,而不是没完没了的说教,板着脸孔的灌输。让他们感受到平等、主动、和谐的愉悦。教师真情实意的情感投入,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注视,赞美的目光,理解的否定,都能深切地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与爱,从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共同创设师生互敬互爱的富于人情味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传播效果。(二)创设最佳教学情景情景,又称教学情景或学习情景,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一个充满教师情感并与学生情感和理智相交融的的教学情景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传播过程中实现自己角色的基石。知识信息具有情景性,因此理想的教育传统过程必须为学生提供支持性学习情景。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其在课堂传播过程中,为了让他(她)的知识信息为学生受众所有效接受,教师的课堂情感投入是其捷径之一。与传统型课堂的冷清和肃杀相比,有教师情感投入的课堂更青春活力,激情四射。学生在其教师的情感刺激下,产生出与之呼应的情感反馈,与传播信息知识相结合之后,形成的则是一种教学情景。教师在该教学情景中挥洒自如,知识仿佛信手拈来;学生在此情景中,仿佛身临其境,与知识面对面的碰撞。此过程中,教育传播的效果及效率大大提升。如一位中学优秀语文教师,他在上每一堂课,上讲台之后,都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调整到最佳,然后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情感用语言、眼神、表情、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力求与学生们达到情感的共鸣。该老师在教学荔枝一文时iii,他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介绍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总在我下班到家后及时给我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食物,总在冬天递上厚厚的棉衣,我感冒时她依然是一夜无眠”接着,他鼓励大家说说自己的妈妈。话题一开,同学们纷纷发言,让人意外的是一群十四五岁的小学生,谈起自己的母亲时语言竟如此饱含深情,朴实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很多同学还悄悄地拭去眼角的泪珠说:“我的妈妈虽然不漂亮,但我喜欢妈妈”这一节课,学生学得很起劲,课文读得趣味盎然,入情入境。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对课堂的这种情感的投入,能引起学生心情舒畅,产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从教育传播的角度来看,更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传输。同时在这种友好愉快且真实感人的教育情景和教学气氛中,诱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渲染课堂气氛,还要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教态,坚定自信的神态,庄重大方的举止给学生以美感,融洽师生情感,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室课堂教学情景,进一步提升教育传播效果。(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学生是主体,那么就要以学生为本。首先,尊重学生,做到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相互平等。虽然有教师威严的课堂要求,但不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居高临下,也许会在内心感觉到老师像朋友、像父辈、像兄弟姐妹般亲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就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是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思绪去畅游知识的海洋。其次,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堂上教师虽然起主导作用,但不是“满堂灌”、“一言堂”。所以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采取不同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承诺,最终会认可任课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最后,换位思考。如果教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就不会出现僵化、死板现象,产生师生冲突,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二、促进意义建构的教学方式教学与学习是彼此互相联系的过程,通过教学促成学习者发生改变。正是教学操控导致了学习者知识的变化。因为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将新的信息与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帮助学习者形成知识结构,用以支持掌握有用的新知识,就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有意义学习依赖于在学习中的积极认知加工或知识建构。 (一)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 梅瑞尔总结了影响教学过程的若干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1.教学操控(Instructional manipulations):环境(即外部)事件的序列,包括教学材料的内容及其组织方式,教师的行为等。教学操控既包括了教什么,又包括了如何教,并且取决于教师和课程的特征。2.学习者特点(Learner characteristics):这是指学习者现有的知识,包括学习情境要求的事实、程序和策略;学习者记忆系统的性质,包括记忆中表征的能力和方式。3.学习情境(Learning context):学习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包括课堂与学校的社会结构。4.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es):在学习中学习者内在的认知过程,例如学习者如何基于已有知识选择、组织和整合新的信息。5.学习结果(Learning outcome):学习者知识或记忆系统的认知变化,包括新获得的知识、程序和策略。6.业绩表现(Outcome performance):学习者的测验业绩(或行为),例如对新学习任务的保持与迁移。如前所述,认知取向涉及了一些学习的内在因素,如学习者特征、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因而,认知取向显然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由于这些因素不是直接可观察到的,它们只能从学习行为中加以推断。因而,认知取向面临的一个挑战是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对学习者的内在过程和状态做出正确推断。(二)促进意义学习的教学方式1促进信息选择的教学方式如何鼓励学习者在听课或自学中能关注最相关的信息呢?Mayer(1993)认为可以在文本教材中使用:(1)标题、空白、划线、箭头、重复、斜体、黑体、字体字号差别、图标等方式;(2)陈述教学具体目标以及插入提问。例如,为了帮助学习者从“闪电形成”课文中选择相关信息,我们可以在若干主要步骤中用斜体或划线标示“暖湿空气上升,水蒸气凝结形成云”。同样,这句话也可以作为第二段的标题。另外,也可以采用插入提问的方式:“暖湿空气上升时会发生什么”;图文并茂的“小结”也是一种引起注意的方式。 Mayer等人(1996)曾做了用小结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关注相关信息的实验。与预期的相一致,阅读了闪电形成中的关键步骤小结的学习者,不仅记忆良好,同时比阅读课文全文的学习者更善于解决迁移问题。显然,“以少胜多”,小结起着鼓励学习者关注相关信息的作用。Mayer等人(1997)还进行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从课文中去掉有趣的但关系不大的信息,以检验其是否有助于学习者关注相关信息。其具体操作是:一组学习者阅读关于闪电形成的标准课文,另一组阅读配有吸引入的课文与图片(如有人在闪电中被击伤的故事)。结果证实,阅读标准课文的学习者掌握更好,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去掉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很有必要(这一点在当今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尤其重要)。2促进信息组织的教学方式如何鼓励学习者能够将新信息组织成内在一致的表征?Mayer(1993)的研究表明:运用提纲、标题、连接词等指明课文的内在逻辑体系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关键在于要让课文的结构显露出来(如闪电形成课文中的因果链)。例如,为了帮助学习者组织好信息,最好在第一段中增加一个纲目:闪电形成有五个关键步骤:(1)云层形成,(2)空气下移,(3)云层改变,(4)两强相遇,(5)回落击中。另外,我们还可以增加每一个段落的小标题;也可以用数字标示闪电形成的各个步骤: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等。构建关于文本教材的内在一致的心理表征过程依赖于学习者识别文本结构的能力。Mayer等人(1988)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常常不能识别文本中常见的结构,如比较或对照(两个以上项目之间的关系)、分类(层次网络)、举例(某一主题的各个部分或特征)、概括(有证据支持的一般论点)以及因果关系(因果系统中的事件链)等。如果本文结构不良或者有结构但学习者无力识别时,他们就可能会将其看成是无甚关联的机械学习。纲目、标题和连接词的结合会有助于把握文本结构以及建立内在一致的心理表征。3促进信息整合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帮助学习者激活与运用原有知识,激活与协调多样表征呢?Mayer(1993)研究表明,运用先行组织者、配有说明的多幅插图、动画、样例和细致提问等可以促进知识整合。例如,图文配置可以帮助学习者具体理解每一个步骤,将新的术语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总体来说,图示的小结起到了认知加工的综合作用:每一幅图的注释帮助学习者关注相关信息;将课文内容分成五个步骤帮助学习者提示内在结构;图文并茂形式帮助学习者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Mayer(1989)的研究表明,先行组织者在预先提示恰当的原有知识中作用显著。例如让两组学生学习关于“雷达的作用原理”,一组学生将雷达波与球投到墙上弹回来相类比,另一组则没有采取这一类比。结果表明,用了类比这一先行组织方式的学生保持与迁移能力更好。在文本中插入精细加工的提问也有益于新旧知识的联系。Mayer(1980)在研究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数据库系统的课文时,那些用熟悉的语词运用了精细加工提问的人(如“数据库就是将不同的货物挑到不同的篮子里”)掌握更好。Mayer等人新近还研究了插图页面与文字说明是在同一页呈现好还是各自分开好。结论是第一种方式的效果更好,有利于学习者对同一的解释作出多样表征。当然,除了以上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