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二 碰撞理论 过渡态理论 单分子反应的Lindemann理论 速率理论的共同点是 a 选定一个微观模型 b 用气体分子运动论 碰撞理论 或量子力 学过渡态理论 的方法 理论上导出宏观 动力学中速率常数的计算公式 12 1 碰撞理论碰撞理论 一 理论模型 硬球碰撞模型 不考虑分子的内部结构 发生反应的条件 分子间发生有效碰撞 二 双分子的互碰频率 1 单位时间内运动着的A分子与运动着的B分子 21 2 ABAB 8 AB RT Zdn n A B AB d 分子间的碰撞和有效直径分子间的碰撞和有效直径 称为有效碰撞直径 虚线圆的面积称为碰撞截面 collision cross section 数值上等于 2 AB d AB d 2 有效碰撞直径和碰撞截面 2 AB 221 2 ABAB 221 22 AAAA 21 2 AB 8 8 2 18 A AB ABAB A A AB AAABA AB A AB nnRT ccZdLc c LL A RT ZdLc M dn Z dt dcdnZdcRT dLc c dtdtLLdt dc kc c d k t d 三 速率常数公式的推导 如果系统中只有一种分子 则相同 分子之间的碰撞频 若A和B分子的每次碰撞都能起 率 P 反应 A B 1 2 8 RT L 有效碰撞的条件 四 阈能和有效碰撞分数 1 阈能 两个分子相撞 相对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必须大于一个临界 值 Ec 这种碰撞才有可能引发化学反应 这临界值Ec称为反应 阈能 碰撞参数b 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0 b b 值越小 碰撞越激烈 迎头碰撞 最激烈 2 有效碰撞分数 c exp E q RT 21 2 AB 21 2 c c AA exp ex 8 2 p SCT SCT A RT kdL RT k E R dL T E RTM 五 碰撞理论的速率常数公式 1 公式 2 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实验活化能的定义 阈能Ec与温度无关 但无法测定 要从实验活化能 Ea计算 在温度不太高时 Ea Ec 2 aac dln1 d2 k ERTEERT T 21 2 c AB 21 2 AB 2 a 2 3 8 exp 1 8 2 exp 8 exp 8 AB SCT AB ArrheniusA E RTe Ad RT kdL RT EaRT RT dL RT ERTe d L L RT 公式中的指前因子 3111 1 31 21 2 AA 600222 105 5 0 283 65 5 11 105 58 314 600 10103 0 22 2 exp ca SCT A KNOClNOCl dmskJ molNOCl nmg mol EERTkJ mol RT kdL M 例题 在时 反应的速率常数k值为 60 mol 实验活化能为 已知 分子直径为摩尔质量为试计算反应在该 温度下的速率常数 解 c 3 102231 3 2 2311311 8 314 600103 0 10 2 3 14 2 83 10 6 02 10 exp 3 148 314 600 5 09 10 50 9 65 5 10 E RT mol msmol dms 4 概率因子 probability factor p k 理论值 k 实验值 p234 Table 12 1 概率因子来校正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 有 1 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 但由于有 的分子只有在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 有的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 递过程 若这时又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失 去能量 则反应仍不会发生 3 有的分子在能引发反应的化学键附近有较 大的原子团 由于位阻效应 减少了这个 键与其它分子相撞的机会等等 六 碰撞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碰撞理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虽然粗糙但十 分明确的反应图像 在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中起了很 大作用 缺点 模型过于简单 所以要引入概率因子 且概 率因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 阈能还必须从实验活化 能求得 碰撞理论还是半经验的 对阿仑尼乌斯公式中的指数项 指前因子和阈 能都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 认为指数项相当于 有效碰撞分数 指前因子A相当于碰撞频率 它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 理论所计算的速率系 数k值与较简单的反应的实验值相符 12 2 过渡态理论 transition state theory 一 理论模型 1 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 中间要经过一个过 渡态 而形成这个过渡态需要一定的活化能 这个过 渡态就称为活化络合物 所以过渡态里理论又称为活 化络合物理论 2 活 化 络 合 物 与 反 应 物 之 间 建 立 化 学 平 衡 3 总反应的速率由活化络合物转化成产物的速率决定 4 反应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势能是分子间相对位置 来决定 在反应过程中 体系的势能不断变化 二 势能面二 势能面 1 双原子分子的势能 双原子分子的势能 Morse经验公式经验公式 r0平衡核间距平衡核间距 De势能曲线的井深势能曲线的井深 为与分子结构 有关的常数 为与分子结构 有关的常数 pe00 exp 2 2exp E rDa rra rr a D0基态分子离解能基态分子离解能 E0分子处于振动基态分子处于振动基态 v 0 时零点能 时零点能 D0 De E0 2 三原子分子简单的反应的势能 A B C A B C A B C PPABBCCAPPABBC ABC EErrrEErr 或 令 ABC 180 即A与BC发生共线碰撞 活化 络合物为线型分子 则EP EP rAB rBC 就可用 三维图表示 三原子分子反应的势能面 反应坐标 反应坐标 在势能面上 反应沿着RT TP 的虚线进行 是一条最低能量 的反应途径 在势能面上 反应沿着RT TP 的虚线进行 是一条最低能量 的反应途径 c K c c c c ABABCABC ABC K A B d ABC rABCKA B dt kK K 为导致活化络合物分解的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 活化络合物与反应物之间的平衡常数 三 由过渡态理论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1 公式推导和公式 a 对称伸缩振动对称伸缩振动 b 不对称伸缩振动不对称伸缩振动 c d 弯曲振动弯曲振动 对于过渡态分子 不对称伸缩振动没有回收力 会导致它越过势垒分解为产物分子 所以这种不对称伸缩振动每振一次 就使过渡 态分子分解 这个振动频率就是过渡态的分解 速率系数 0 0 0 exp 1 1 exp exp exp c K c c ABCABC B B B c ABC c ABC B c ABCABCABC kK EABCqf K A BCq qf fRT k T fff h h k T Ek Tf kK hf fRT Ef K f fRT k T kK h 1 1 r 1 m 1Brm 1Brmrm ln exp exp expexp n cc n mc n m c n n KKCn GCRTKC G k c C K RT G C k T Gc kc RTh k T ScHc c RRTh r r 为所有反应物的计量系数之和 rmrm HcSc 分别为各物质用浓度表示时的标准 摩尔活化熵 标准摩尔活化焓和标准摩尔活化熵 2 活化焓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活化焓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22 rm m m r ar arm lnlnlnln ln ln11 B c B c c arm arm k T kK h k kKT h dK EUdk dTdTTRTRTT EURTHpVRT HnR EH T RT E T n T R HR 对于凝聚相反应 对于气相反应 3 指前因子A与活化熵 arm 1 mm 1 SH exp exp exp n Brr a nn rmB EHnRT k T kC hRRT E kA RT Sk T ACe e hR 22 23 1 1 1 m 3 2 103 1 1 H I 2HI 2 34 10 dmmols Ea 150 kJ mol 673 H Ea 150 10 k A exp 2 34 10exp RT8 314 673 1 02 10 dmmols rrmm B K SGA A k T AA h r 气相反应若当成基元反应来处理 已知673K 时k 计算 时该反应的 和指前因子 解 1 23 102 34 1 1 3 3 1 exp 1 38 10673 1 02 02 718exp 6 626 108 314 70 76mo 10 l 1502 8 314 673138 8 kJ mol 138 8673 70 76 110 nn rm rm rm rma rmrmrm S Ce R S SJ K HEnRT GHTS 1 90 4 kJ mol 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1 形象地描绘了基元反应进展的过程 2 从原子结构的光谱数据和势能面计算宏 观反应的速率常数 3 对阿仑尼乌斯的指前因子作了理论说 明 认为它与反应的活化熵有关 4 形象地说明了反应为什么需要活化能 以及反应遵循的能量最低原理 缺点 引进的平衡假设和速决步假设并不 能符合所有的实验事实 对复杂的多原子 反应 绘制势能面有困难 使理论的应用 受到一定的限制 12 3 单分子反应理论 一 Lindemann理论 1 1 k 2 2 11 2 12 12 21 2 2 1 2 AP 1 AAAA 2 AP d P A 1 A d d A A d P A d A A A 0 d A A A A r k A k k k k rk r tkk k k t kk t k 反应机理 活化分子分子活化传能过程 当变为产物的速率远大于的消活化速率 反表现为二级反应应 12 21 1 k A A A r A k kk k 当变为产物的速率远小于的消活化速率 反应表现为一级反应 二 RRKM理论 二十世纪50年代 Marcus 把30年代由 RRKM Rice Ramsperger Kassel 提出的单分 子反应理论与过渡态理论结合 对林德曼的单 分子理论加以修正 提出了RRKM理论 该理 论提出的反应机理为 1 1 1 AA AA k k 2 2 AAP kEk 12 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一 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溶剂介电常数的影响 介电常数大的溶剂会降低离 子间的引力 不利于离子间的化合反应 溶剂极性的影响如果生成物的极性比反应物 大 极性溶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溶剂化的影响 反应物分子与溶剂分子形成的化合 物较稳定 会降低反应速率 若溶剂能使活化络 合物的能量降低 从而降低了活化能 能使反应 加快 离子强度的影响 离子强度会影响有离子参加的反 应速率 会使速率变大或变小 这就是原盐效 应 二 原盐效应 0 0 lg2 AB zzk AB BABP k z z A I k k I AB zz 稀溶液中 离子强度对有离子参加反应的反应速率 的影响称为原盐效应 A 无限稀释溶液中的反应速率常数 k溶液离子强度为 时的反应速率常数 0 60 0 40 0 20 0 00 0 20 0 10 0 100 200 300 40 4 BA zz 2 BA zz 1 BA zz 0 BA zz 1 BA zz 2 BA zz I zAzB 0 离子强度增大 k增大 正原盐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