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下试题.doc_第1页
科学三下试题.doc_第2页
科学三下试题.doc_第3页
科学三下试题.doc_第4页
科学三下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一、填空题1.在我们周围的(校园)、(水塘边)、(田野)、(花圃)等地方可以找到土壤。2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土壤)。3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4.土壤由上而下分为三层:(表层土),(下层土),(岩石层)。常见的土壤动物有:(蚯蚓),(蚂蚁),(屎壳郎),(蜈蚣)等。5.把土壤放入水中,会有气泡冒出,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用纸巾包住土壤会发现纸巾上有水迹,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把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东西,这是土壤中的(腐殖质)。6.把土壤放到火上烧,我们能够闻到刺激的(气味),这是土壤中的(腐殖质)燃烧所散发的气味。7.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8.表层土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9.(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最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稀少。10.增加土壤的肥力,常用的改良土壤的方法有(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等。11. 在土壤中生长的小草依靠根吸取(土壤)中的养分。12. 土壤的主要成分有:(岩石微粒),(空气),(水),(腐殖质)。13. 一节旧电池烂在土壤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利用价值。14. 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就会降低,从而导致植物的枯死或干黄。15. 被称为“活犁耙”或“生物犁”的动物是(蚯蚓)。16.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17.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二、简答题1.土壤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作用?答:土壤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果植物生活在被污染的土壤中,就有可能会发生中毒或死亡现象.这样一来我们食用蔬菜等食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此外,没有优质的土壤就不可能有洁净的水源空气。2. 为什么说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在土壤成肥过程中蚯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极大地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蚯蚓的一些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3. 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答:(1)积极做环保宣传。 (2)不乱扔垃圾,积极回收垃圾。 (3)利用业余时间多植树,保护植被。4. 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哪些?(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 (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 (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三、探究实验1.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材料:土壤、水、纸巾、烧杯、玻璃棒实验过程:取一小块土,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住,摊开纸巾,发现纸巾(变湿了),说明土壤中有(水);接着将土块放入水中,看到了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搅拌以后,静置,发现水上浮着一些物质,那是土中的(腐殖质),沉在水底的颗粒物,那是土壤中的(岩石微粒)。实验结论:土壤主要是由(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等组成的。 2.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渗水性的差异 实验材料:沙土、黏土、壤土、水、带孔杯子 实验过程:取同样多的(沙土)、(黏土)和(壤土)放入有孔的塑料杯中,同时将三杯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入三个杯中,观察发现装(沙土)的杯中,水漏的最快,装(黏土)的杯中,水漏的最慢。 实验结论:渗水性:(沙土)(壤土)(黏土)。 3.实验名称:比较有无植被土壤蓄水能力的差异 实验材料:两块相同面积的土壤,一块上面有草皮,一块上面没有草皮,水 实验过程:取两块相同面积的土壤,一块上面有草皮,一块上面没有草皮,分别给这两块土壤浇相同多的水,观察发现,(无)草皮土壤,土随着水流下的比较多,(有)草皮土壤,土随着水流下的比较少。 实验结论:(有)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比较强。 第二单元一、填空题1.植物的(果实)是种子的“家”,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部条件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2.根的生长方向和种子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3.在做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中,发现种子萌发后,最先长出来的是(根)。4.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往往先耕地,再进行播种,这主要是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空气)。5.果实中,靠动物传播的有(刺果)。6.果实中,靠动物传播的有(蒲公英)。7.茎把植物体的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承担着(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任务,把水分和吸收的养料从(根)运送到(叶)中去,同时又把(叶)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8.我们吃的食物中,属于根的是(胡萝卜、萝卜)。9.认真观察树叶,我们会发现树叶(正面)的颜色比(背面)的深;大多数值物的叶子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制造“食物”。10.桃花中,与生殖直接有关的是(雄蕊、雌蕊)。11.解剖桃花,会发现桃花从外向内依次排列着(花冠、花萼、雄蕊、雌蕊)。12.一株完整的番茄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器官组成,在番茄的一生中出现较晚的是(花)、(果实)和(种子)。13.甘薯、莲藕可吃的部分主要在地下,人们吃到的是甘薯的(根)、莲藕的(茎)。二、简答题1.将一段新鲜的带有叶的芹菜茎插在盛有红色墨水的瓶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答:(1)茎的横切面上有一圈红色的圆点 (2)茎的纵切面上有一条条红色的细线(3)叶片中的丝络变成红色2.茎的作用有哪些?答:(1)支持植物 (2)将植物体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3)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 三、探究实验1.实验名称: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实验材料:纸巾,四只瓶子(标有1号,2号,3号,4号),种子,水 实验过程:对比实验:将3号瓶子放入纸巾撒上种子,洒一点水,拧紧瓶盖,放入碗柜探究条件实验方法1 水将1号瓶子撒上种子,拧紧瓶盖,放入碗柜2 空气将4号瓶子撒上种子, 把种子浸泡在水里,拧紧瓶盖,放入碗柜3 温度将3号瓶子撒上种子,洒一点水,拧紧瓶盖,放入 冰箱实验结论: 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 2.实验名称:研究植物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的实验材料:一盆植物、水、塑料袋 实验步骤:1.给一盆植物浇足水后,选取两根大小差不多的枝条 2.将其中的一根枝条的叶全部摘除 3.给两根枝条同时罩上塑料袋并扎紧 4.几个小时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片散失的 3.实验名称: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步骤:1.选择两株差不多大小、同一品种的植物 2.将一株放在阳光下、另一株放在房间阴暗处 3.给它们浇同样多适量的水 4.分别观察、对比它们的生长情况,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第三单元一、填空题1.10克黄豆和5克绿豆混合后,其总质量(不变)。2.10毫升黄豆与5毫升绿豆混合后,其总体积(变小)。3.固体(有)一定的形状 (选填“有、可能有或没有”)。4.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有的在水中会上浮。体积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上浮, (重) 的容易下沉;轻重一样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上浮),体积小的容易(下沉 )。5.将一段铁丝没入水中,其沉浮情况是(下沉);将一块木块放入水中,其沉浮情况是 (上浮)。 6.液体一方面像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另一方面又像(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7.油和水相比,油比较粘稠,流动的速度比水(慢),但油的流动也会连续的,所以油也是(液体)。8.将食用油倒入水中后,食用油会(飘在水面上);将蜂蜜倒入水中后,蜂蜜会(沉入水底)。9.将水和酒精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减小)。 10.(天平)可以称取物体的质量,(量筒)可以量取液体的体积。11.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是(可以)改变的。12.将小木块、金属块、塑料放入水中,沉入水底的是(金属块)。13.人在死海中不能下沉,是因为死海中(盐)的含量很高。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其制造的材料(无关)。15.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相比,最重的是(浓盐水)。16.可以使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是(水里加盐)。二、简答题1.什么是固体?什么是液体?分别举出一些实例。 答:固体是有一定体积和一定形状,质地比较坚硬的物体;在常温下,铜、铁、岩石、木材、玻璃等都是固体。液体是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在常温下,油、水、酒、水银等都有液体。2.将酒精和食用油分别倒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将酒精倒入水中后,酒精和水不分层,而将食用油倒入水中后,食用油与水分层,且食用油漂浮在水面。这说明酒精能溶于水,而食用油不能溶于水,且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食用油比水轻。3.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围住,用什么办法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 答:在渔网上栓轻物体,渔网下面栓重的物体,这样渔网就可以立在水中了。 三、探究实验1.实验名称: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1)实验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实验材料:天平、黄豆、玉米粉、绿豆 实验步骤: 分别称量黄豆、玉米粉、绿豆的质量,记录实验数据,再将黄豆、玉米粉、绿豆混合称量,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混合前质量 = 混合后质量。 (2)实验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情况 实验材料:量筒、黄豆、玉米粉、绿豆 实验步骤: 分别用量筒量黄豆、玉米粉、绿豆的体积,记录实验数据,再将黄豆、玉米粉、绿豆混合放入量筒,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混合前体积 混合后体积。2.实验名称:研究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1)实验1:研究液体混合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实验材料:天平、烧杯、酒精、水实验步骤: 分别称量酒精、水的质量,记录实验数据,再将酒精、水混合称量,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混合前质量 = 混合后质量。 (2)实验2:研究液体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实验材料:量筒、水、酒精实验步骤: 分别用量筒量酒精、水的体积,记录实验数据,再将酒精、水混合放入量筒,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论:混合前体积 混合后体积。 第四单元一、填空题1.我们可以从(气温)、(降水量)、(风向)、(风力)、(湿度)、(云量)等方面来描述天气。2.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靠(观察周围的)环境来进行。3.现在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看电视)、(打电话)、(上网查)、(听广播)、(看报纸)、(手机短信)、(问老师家长)等。4.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晴)、(阴)、(多云)、(雨)、(风)、(雪)等。5.能预报天气的谚语有:(蜻蜓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6.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7.学会温度的读法和写法:37摄氏度写作( 37) 0摄氏度写作( 0)零下5摄氏度写作(5)4读作(4摄氏度) 12读作(12摄氏度) 35读作(35摄氏度)8.同一时刻在不同的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9.同一时刻在学校内测得的温度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阳光下背阴处教室)。10.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最高时并不在中午12点,而是(午后2点左右)。11.世界各地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相同)的,都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12.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米)做单位。13.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14.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的结果是(相同)的。15.天气预报中雨量的等级划分标准是: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的是(小雨);(1025毫米之间)的是(中雨);(2550毫米之间)的是(大雨);(50100毫米之间)的是(暴雨);(100200毫米之间)的是(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是(特大暴雨)。16.(风向)和(风力)是风的两个基本要素。1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从东面吹来的风是(东风)。当红旗飘向西时,吹的是(东风)。18.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19.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力的大小,也就是风速,用(风级)表示;通常把风力分为(012级),共13个级。20.假如我们既看到了三级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风力应该是四级。21.风级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22.(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23.(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特征划分的时间段。24.柳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春季(发芽长叶)、夏季(生长茂盛)、秋季(树叶枯黄)、冬季(树叶落光)。25.春季气候特征:阳光温暖,冰雪融化,植物发芽开花,冬眠动物苏醒。26.夏季气候特征:阳光炎热,雷雨大风,荷花盛开,植物茂盛。27.秋季气候特征: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小雨绵绵,穿上了毛衣。迁徙动物离去。28.冬季气候特征:日照最弱,寒风刺骨,植物树叶落光,白雪压上枝条。二、简答题1.从哪里可以得到关于天气的信息?天气预报常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 答:看电视、看报纸、 网上查找、电话咨询、收听广播、去气象台询问。天气预报常从气温、风力风向、湿度等描述天气预报。 2.你认识这些天气符号吗?它们各表示什么天气? 答:分别表示:晴、阴、多云、小雨、风力风向、雪。 3.谁比较关心天气? 答:种地的农民、训练比赛的运动员、太空旅行的宇航员等。以及老师、同学、渔民等很多参加户外活动或劳动的人都比较关心天气。 4.观察一天内气温变化的记录,我们能从中发现什么呢? 答:白天早晚的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的规律,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午后2点左右,而不是12点。 5.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测量数据,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答:是一样的,因为在实验中的均降雨量是一样的。6.下雨和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答:有利的方面:给植物提供必要得水分,缓解旱情,净化空起,保持空气的湿度。不利得方面:交通不便,洪水泛滥,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经济损失。 7.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哪些变化? 答:植物:春天发芽,夏天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秋天果实成熟树叶枯萎。冬天树叶落尽含蕊过冬。动物:秋去冬来,大雁南飞,迁徙过冬,冬天到动物们冬眠。三、探究实验1.实验名称:如何自制雨量器? 材料:矿泉水瓶、剪刀、纸条、胶带、尺子。 制作过程:(1)在矿泉水瓶的上部剪下。(2)在纸条上标上刻度贴在矿泉水瓶的下部。(3)将上部倒过来放入矿泉水瓶里。(4)向矿泉水瓶里加水到0刻度。 2.实验名称:如何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 器材:吸管、钉子、瓶底、沙、硬纸板、剪刀。 制作过程:用硬纸板制成箭头和箭尾,分别插在吸管的两端。在吸管的中间穿过一根钉子,插在另一根吸管一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