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法制的世俗理性主义.doc_第1页
中国近代法制的世俗理性主义.doc_第2页
中国近代法制的世俗理性主义.doc_第3页
中国近代法制的世俗理性主义.doc_第4页
中国近代法制的世俗理性主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法制的世俗理性主义 内容提要:在近代中国转型的大背景下法制的世俗化进程表现为一种世俗理性主义反映在法制的世俗理念转型及其实践操作两方面晚近中国法制的世俗化旨在解构传统的“礼法体制”脱离宰制性的伦理道德语境摒除启示性和独断论话语辖制建构形式理性的法律体系还原法律之为人世绳矩的规范意义进而营造一个意义自恰而自足的法律规范体系期望达臻“以法治国”的法律文明格局同时当代中国的市民立法引发了超验追问的紧张造成“神”“俗”之间的拉锯状态要求以建构于道德历史之维的正当性来善予纾解在此“道德历史正当性”是中国式政治正义的重要维度提供了营建“家国天下”的基本道义资源和信念伦理在为奠立于现代中国文明的法制体系提供伦理政治意识之际实现其间实在性与超越性的沟通和转圜 本文在近代中国转型的大背景下自政治哲学视角秉持历史法学理路检视其法制的世俗化进程、特征和表现笔者以“世俗理性主义”概述这一进程及其基本品性着重梳理其法制的世俗理念转型及其实践操作层面的表现于两相印证中展开思旅同时揭示当代中国市民立法已然引发的超验追问的紧张而以建构于道德历史之维的正当性来善予纾解在此“道德历史正当性”是中国式政治正义的重要维度至少在意义秩序的意义上舍此即无法律的正当性也无政治的正当性因而此种正当性勾连于神俗之间又超越于神俗之际非神非俗亦神亦俗提供了营建“家国天下”的基本道义资源和信念伦理其于足堪担当正当性渊源的同时提供了俗世人生的伦理、政治和法意的解释学秉此理路笔者倡说的法学历史主义期期于营造一种基于深切历史感的华夏邦国政治在为奠立于现代中国文明的法制体系提供伦理政治意识之际实现其间实在性与超越性的沟通和转圜1因而所谓“神俗”之间的“神”与“俗”并非对应于宗教的神圣世界与世俗人间毋宁一般性、拟制性地譬述精神领域及其现象界表达的是超越性与实在性的紧张 在笔者看来不同于宗教从世俗生活中的撤离晚近中国法制的世俗化旨在解构传统的“礼法体制”脱离宰制性的伦理道德语境进而营造一个意义自恰而自足的法律规范体系期望达臻“以法治国”的法律文明格局虽说对于“以法治国”与“法治国家”之“法”、“法律”与“法治”或者“法制”的理解经历了不同的阐释阶段亦存在官民两界的理念落差一时间似乎亦难实现东西法理的圆融但是总体而言摒除启示性和独断论的宗教与伦理辖制寄望于纯粹形式理性的法律体系之治还原法律之为人世绳矩的规范意义大致构成了这一愿景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这也就是一个以“西化”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一个看似西化而实则自我更张的自新图强大运动的法律之维它不仅发端于理念而且见诸体制最终表达为行动其之明白无误恰如它同时就是中华文明的自我复兴均无庸讳言在此立基于个体主义、平权理想和现世人生特别是现世人生的安宁、和平、自由和幸福的法治主义取向伴随着人民共和、立宪民主的宏大立国叙事一起成长历经清末、北洋、民国和晚近三十年的发展蔚为国族的主流意志有望于最近的将来组织起中华文明的伦理政治精神汇入中国文明念兹在兹之民胞物与、天人合德的浩远道义憧憬建构起现代中国的超越意义世界最终完成“立国、立宪、立教和立人”四位一体的伟大转型 在此有关叙事展开的基本语境是中国百多年来的转型历史特别是“1911”之后的历史进程但采撷的主要材料多发生于最近三十来年间的世俗化进程以检视中国法制的相应表现同时结合清末以还半个世纪的转型历史在彼此释证和遥相呼应中揭示这一主题之所以这样处理不仅是基于政治哲学而非历史叙事的考虑还主要因为“1978”后的“改革开放”其实是以回归“1911”为内核的重新出发故而等于是以快放节奏浓缩地重温了一遍百年历程而续向前行因此具体而言本文循沿政治社会学和历史法学的理路描述和解释两相结合以揭示近代中国法制的世俗理性主义谱系从而辅助性地说明“现代中国”的成长并致力于“现代中国”的成长与成熟 第一节从全能的上帝到全能的立法者 晚近中国百多年来目睹了一个社会与政治的渐次世俗化进程不过如前所述这一进程不是“宗教从世俗生活中的撤离”并未表现为剧烈的法律、政治与宗教的分离运动本来古典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一种“礼法体制”非如欧洲中世以还那般受制于宗教毋宁它是伦理的搭档和伙计所谓法律的伦理化与伦理之肉身化为律令格式的法律体系历经两千余年的试炼渐臻化境道尽了其间的曲奥因而晚近法律的世俗化就是解构这一礼法结构脱离这一伦理语境及其天人结构旨在营造一个立足现世人生的意义自恰而自足的法律规范体系期望达臻“以法治国”的法律文明格局其之走火入魔竟至高自标榜“法律的是法律伦理的是伦理”或者一种变相的表述:“法律是法律人情是人情”使得在解构以伦理辖制法律的礼法体制的同时断然拒绝回应法律与伦理和人情的内在结构性呼应不期然间割裂了天人之际的血脉关联终亦至法律之无法无天或者法律本身之无力回天清末以还之“礼崩乐坏”事因西力东来王朝政制不敷世用难当实用而新兴政体仓促披挂上阵暂时乏力上气不接下气有以然哉但是此间之“拒绝”和“割裂”使得舶来西法一时间丧魂落魄因着无根无底而无效无力既是表象也是原因均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者也它不仅造成了理念层面的理解障碍而且隐伏了后来百年间发生于天与人、道德与法律、现象界和超越界、人生和人心之间的诸多尴尬和不幸 从宗教文明向法制文明的转型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首先需要简略归纳一下所谓世俗化的基本意旨明了其基本倾向将论述的背景拉开由于这是一个滥觞自近代地中海文明和大西洋文明的理念因此让我们从回首其原初进程起论 是的晚近世界从欧洲到东方世俗化是一个递次出现的共同现象四百来年间自西徂东大家相继迎来了一个所谓去魅化的现代性统治的世界出现了一场整体性的社会与法律的渐次世俗化过程神俗之间悲喜交加祸福杂陈大致而言神圣观念为市民政治经济学之取而代之承认人的欲望的正当性和追逐世俗利益的合法性祛除法源的神圣含义及其合法性源泉的神格对法律采取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态度以此在自由和现世幸福作为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成为法律正当性论证的主要座标构成了法律的世俗化或者世俗性的基本内涵就欧洲而言世俗化特别表现为政教分立宗教与法律的两清将教会赶出法律的垄断者行列等等实际上世俗的立法及其正当性论证凸显脱离开宗教的母体而另辟一脉叙事立基于人世围绕着人的现实权益的取舍展开构成其世俗化的重要特征2在马克斯.韦伯的笔下这是近世西方社会与政治的一次理性化、世俗化蜕变构成了近世西方文化演变的重要脉络和政治取舍的基本特征 作为这一转型发生的基本背景也是这一转型的最终结果西方文明于晚近完成了自宗教文明向法制文明的转型民族国家成为主权的垄断者也就是制定法的唯一渊源换言之国家这一法政共同体垄断了一切立法权主权性地排斥了宗教和习俗的立法功能似乎也将超越理性和神意政治的立法意义一并驱逐这一根本性变革决定了此后一切人间措置的基本格局其烙于自家规则面相的是法律的理性化与世俗化而表现于理念层面的则是法律实证主义之逐渐取替神义正义论和自然法学说或者逼迫后者将自己包裹上一层世俗论述的外衣在此长近三、五个世纪之久的历史进程中如果说后起的法律实证主义是一种全然耽溺于民族国家及其集体政治意志语境中的关于法的世俗化解说自然法学说秉持道德理性和良知良能叙说着人类对于超验价值恒久而弥新的“集体直觉和献身”(用哈罗德.伯尔曼的表述)那么历史法学则介于二者之间向我们讲述着另外一个叫做“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的价值本体的自然生长的故事其基本品格非神非俗亦神亦俗半科学半玄学使得“法律的旧面纱被揭开之后又重新被罩上了一层新的面纱”3凡此种种围绕着神俗展开无不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课题因应的是各自的现实焦虑特别是现代“人类”成长的烦恼但是其起点在人间其功用在人事而服务和料理着人世以人心为慰藉的对象则是明摆着的事 仅就法制与宗教的关系而言的的确确晚近兴起的西方法律社会学以韦伯式的“合理性”和“世俗性”概念作为基本分析工具将现代民族国家的法律描绘为一种世俗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图景认为现代民族国家法律的任务是有限的、物质性的、非人格的与终极意义和生活目的无涉;法制如同经济制度一样不过是韦伯意义上一种纯粹的科层制结构利用人类趋利避害心理来诱使人们按照一定行为方式生活的机器此间情形正如以梳理西方近代法制起源名世的哈罗德.伯尔曼教授所言自此以还法律成为“一件用来贯彻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精心制作的工具”;“法律人”于是如同“经济人”是一种一味任用理智即“使用其头脑压抑其梦想、信仰、激情和对终极目的关切之人”其势渐长锋芒所向甚至连宪法也成为一种工具主义意义上的纯粹利益分配体制即“一种促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对其自身目的即自由、平等和博爱等目的所作的宣言”4 但是事情果真如此简单?历史就这样直线挺进?或者如此这般即可满足打理人生一切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说人生本身即意味着不可能祛除终极意义和生活目的的话那么法律难道不是终极意义和生活目的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律不仅是一种规范体系而且是一种意义体系是且仅是在何种意义立言的呢? 于此伯尔曼氏反问道: 在所有的社会里法律本身鼓励对其约束力的信仰它要求人们的遵从不只诉诸被要求服从法律的人们的物质的、非人格的、有限的、合理的利益而且诉诸他们对超越社会功利的真理和正义的信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