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心理学》教案.doc_第1页
《影视心理学》教案.doc_第2页
《影视心理学》教案.doc_第3页
《影视心理学》教案.doc_第4页
《影视心理学》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视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章 动觉的产生一、教学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知觉的特性和种类,掌握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与特征,并能够理解运动的知觉以及影视中的动觉创造。二、教学重点:知觉的特性和种类,眼睛运动的形式,动觉的形式以及动觉的创造教学难点:知觉的特性和种类,动觉的创造三、授课时数:理论4学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的感觉与知觉运动是电影的本质。电影电视以人的视听特征为依据,再现生理-心理的运动感知。 电影的两大特性:运动性和逼真性。一、感觉(一)什么是感觉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所有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都称为感觉。 客观 主观 唯物 唯心 物质 意识(二)感觉的刺激阈限绝对感觉阈限(绝对刺激阈限)刺激阈限(听觉阈限)人对客观事物的刺激-反应,实际上是人的生理器官感知与心理经验感知相互作用。人的生理器官对外界刺激存在着“刺激阈限”,人的心理感知经验层面也存在着一个“刺激阈限”。影视的再现世界与客观真实世界之间的吻合程度。 受众对影视再现的刺激,最低的接受标准是再现的逼真程度。(三)感受性的变化人的感觉器官会随着条件和机体状态的不同而产生变化。1、时间因素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一段时间后,会引起感受性暂时起伏变化,称为人的感觉适应性。明适应暗适应 微弱刺激的持续作用,会使感受性上升,而强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下降。2、空间因素刺激物相同,空间位置不同,感受性变化。3、交互因素感受性交互作用,引起原有感受程度的变化。 细小的声音引起视觉的警惕,噪音降低纠错能力。4、经验因素人的感受性是由生理功能的健康状况、心理需求的强烈程度以及知识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意识倾向、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等非生理因素的影响 摄影师、画家对光、色的敏感度大,音乐家对声音的敏感度高二、知觉的特性和种类(一)什么是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刺激物整体的反映,或者对刺激物之间关系的反映。“知觉作为认识过程,是以感觉信息为基础,在知识经验的参加下,经过人脑的加工,对事物加以解释的过程。” “如果没有知识经验的参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知觉”。 感觉与知觉的不可分割性。知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 中国影片中的长辫子男人,中国清代时期的反映;国外人无法理解。古德费尔德豪斯曼德: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觉认识不能被描述为一种简单、直接和纯粹感性的反射(反映)活动,而是一种多样性交织的、有选择、有抽象、甚至有创造的结构活动。这种活动采取的步骤有时是有条不紊富有组织的、有时又是复杂、模糊和曲折的。当这一活动按部就班地进行时,它就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和不同性质的变化。这些阶段和性质相互衍生,但又各自保持独立,而且在自身范围内保持一种有组织状态,经过这些变化之后,最后才达到预定的目标。 鲁道夫阿恩海姆:美国艺术心理学家所谓知觉,就是以那些具有相对说来较为简约形状的模态或式样,与刺激物达到一致。有机体的知觉能力,是随着能够逐渐把握外部事物的突出结构特征,而发展起来的。知觉过程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只有在下述意义上,才能够说刺激物进入了知觉过程中。这就是:这一刺激物的大体轮廓,在大脑里唤起一种属于一般感觉范畴的特定图式。这时,这个一般性的图式就代替了整个刺激物,就像科学陈述中,总是用一系列概念组成的网络,取代替真实的现象一样。 阿恩海姆和他的视觉思维(二)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四种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1、知觉的选择性照相机:被动、忠实、复制细节人眼:主动、高度选择性(1)注视对象的差异差异性越大,越容易分辨和被优先选择(2)目标对象的动态性。知觉选择有赖于有机体相关器官的活动与调节。动优于静闪烁的霓虹灯;创新性引发优先视觉周期性重复或循环,引发视觉厌腻想象视觉游离 2001年的申办08奥运宣传片02年的申办10世博宣传片 北京奥运标志上海世博标志 春节联欢晚会几十年的举办历程及其效果 阿恩海姆:表现风格似乎还要服从这样一个心理规律:事物中那些经久不变的特征往往不容易被敏锐地知觉到。不管是讨厌的噪声,还是挂在墙上的画片,或者是我们自己同伴的某种习惯,只要时间一久,它们全都从我们的知觉中消失了。这样一种经济的知觉(节省)原则,似乎是想把我们的知觉反应仅仅集中在那些变化特征上。正是由于上述原理,如果一幅画是来自观赏者本人长期所处的文化环境中,这幅画在这个欣赏者看来便是“无风格”的。 久入兰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肆而不闻其臭(3)捕捉对象的需求性视觉对观察事物的优先选择,除了与事物本省的特征有关外,还与观察者对事物的需求心理密切相关。 事物被选择注视的两个原因:1)该事物与周围事物相比显得突出2)该事物符合观看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事物的主观能动性操纵事物的突出与否2、知觉的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即是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知觉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和组织发展起来的。它不是图形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部分有机体的组成。(1)接近性:图形在空间上比较接近的部分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2)相似性:相似的图形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既具备相似形也具备接近性的图形,一般情况下接近性原则容易发挥主导性作用。(3)连续性:如果知觉对象按照一定的顺序或结构关系进行组合,那么当有新的成分加入,并与原有结构出现某种相关性时,该成分就容易被自动组合到原有对象的结构中,知觉为原有对象的继续。人对事物的组合能力,有助于造成图形或形状的连续性知觉。 打乱的拼图,剪过的影片 蒙太奇通过镜头的组合与连接,构成的电影的一种独特的表现/语言形式。特点是以镜头连接叙事;以镜头的组合表现人物思想;用镜头切割空间,以形成空间的整合、扩大以及重组;用镜头打碎时间,以实现时间的延伸、缩短和重塑。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镜头的连接必须合乎逻辑和剧情发展的需要;二是观众要具备连续性知觉。 库里肖夫试验同样的一张脸 + 汤盆 / 漂亮女人 / 棺材刺激物各部分起作用的不同;刺激物强弱的相对变化;知觉者对刺激物中强弱部分的可人为操纵性。影视利用上述特点,操纵镜头变化,使人们按照镜头顺序安排画面,形成对故事的整体把握。(4)封闭性凡是封闭或具有封闭倾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封闭性知觉常常是出自于人们对物体完型性或者称为“好的格式塔”的追求所致。好的格式塔是指那些给人感受极为愉悦的,在特定条件下视觉刺激物被组织的最好、最有规律(对称、统一、和谐)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的格式塔。3、知觉的理解性在自身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个人的动机、期望、情绪、兴趣爱好、思维定势甚至身体状况都对人的知觉理解产生影响。基本特征是用词语把事物标志出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 达利:海滩上人面与果盘的幽灵达利简介:/view/27198.htm达利作品:/cn/mr/dali.htm 影视中的旁白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发生变化时,知觉形象并不产生相应变化,这种知觉的稳定性或不变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阿恩海姆:到现在为止,我把所谓的恒常性解释为似乎是由知觉把环境强加到对象上面的“沾染物”剥离下来,以便使它自身呈现出来原有的结果。按照这样一种描述,对象便被还原为它的恒定体,背景以及背景的种种作用均被逐出视觉之外。这就是说,所谓的“恒常”就是对象外观上的“恒常不变。这样一来,物体在视网膜上透射出的各种变化不定的形状、大小、亮度值和颜色值等等,都统统被一个凝固不变的东西取代了。 两个方面的原因1)人的生理功能特征(1)关于生理功能影响的实验。刺激物大小的视知觉,一方面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知觉者与物体的距离。人在知觉物体的距离时存在两个概念:物体的实际距离和人的主观感觉距离。 欧基里德定律:(古希腊数学家?)a = a / da视网膜像的大小a刺激物的大小d刺激物与眼睛之间的距离视网膜像的大小 = 知觉大小 / 知觉距离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知觉距离地动调整 视像与双眼辐合角度的反相变化当刺激物的大小保持不变只改变双眼辐合时,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随辐合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即在视网膜像(视像)不变的情况下,辐合角度越大(辐合距离越小),物体的知觉越小;反之,辐合角度越小(辐合距离越远),物体的知觉越大。观点:当改变刺激物的距离时,视网膜像大小的变化与双眼辐合所引起的知觉大小变化,方向相反。知觉大小的恒常性是视网膜像和眼肌运动联合活动的结果。2)人对物体的体验经验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知觉恒常性。源于对其完全的认可与理解,高度抽象的理解和记忆。 儿童画的抽象:儿童的知觉恒常性弱于成年人 知觉恒常性的不利影响:夜宴中的皇帝葛优(三)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人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称为形状知觉。视知觉担当主导作用。 阿恩海姆:形状,是被眼睛把握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设计到的是除了物体之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外表形象。换言之,形状不涉及物体处于什么地方,也不涉及对象是侧立还是倒立,而主要涉及物体的边界线。 实际上,知觉所感知的形状知觉大于物体的边界线。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形状知觉与人们以往的经验图式相关。 阿恩海姆: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2)形状知觉与完形性认知相关。(知觉的整体性)3)形状知觉与物景分离特性相关。人们的知觉活动中,具有将物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功能。 图与地 一是大自然独特的物理现象。果实的成熟、花朵的授粉、昆虫的变色二是人为的区分现象。生存需要、自我保护本能、经验累计三是知觉者的心理现象。个人综合能力的差异体现 果实成熟变色总结自然规律人为区分个人因素的差异 阿恩海姆:只有一个对象自身有一个可以理解或把握的形状时,这个形状才能同那个同样组织的很好的透视系统强加于它的变形或歪曲的形状区别开来。背景和物体自身的组织结构越是不清晰,它们在知觉中就越难被分离开来。换句话说,知觉之所以能够把物体从它们的背景中抽取出来,就在于它把形状理解为有组织的结构体,而不只是将它们当作各组成要素凑成的镶嵌图样录制下来。(2)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指人们观看景物时产生的距离知觉与立体知觉。“深度知觉是以视知觉为主,与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双眼视轴的辐合正常情况,同一对象的注视视轴必须辐合。辐合是指双眼视轴向注视对象合拢指向同一方向。 双眼视差双眼视轴的辐合变化使人产生距离知觉,双眼视差使人产生立体知觉。500m1300m,良好的立体知觉立体知觉极限。 物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a. 物体与背景的比例关系相对论b. 心理的暗示影响心理作用(3)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在位置方向和空间关系的知觉。 前后、上下、深浅2、时间知觉(1)物理时间知觉与心理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的核心是反映变化。与自然界,与时空存在着某种相连,能够通过观察空间的物体运动来把握的时间知觉称为物理时间知觉。人们带有自己主观意识或主观色彩的时间知觉,称之为心理知觉时间。与客观世界的物理时间无关,是自己对事物变化的纯主观反映。第一:事件质量与数量的影响。第二:个体兴趣与情绪的影响。第三:个体知识与经历的影响。(2)关于时间的讨论 亚里士多德:时间是客观的。时间同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是不能分开的,时间是对事物的运动的量度。 奥古斯丁:时间是主观的。时间是人的心灵的特性。人通过心灵中的反思来理解和确定时间。人们总是通过自己的知觉、回忆和期望等等来理解和把握时间。 胡塞尔:内在意识的时间 客观的时间与主观的时间。钟表指针的转动、香烟的燃烧,事物在空间中的运动变化形成时间。意识的主观,内在的时间。意识的先后出现,存在时间,即为内在意识的时间。第二节 动觉的产生与创造一、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与特征(一)眼睛运动的生理构造三对肌肉的控制:内直肌与外直肌、上直肌与下直肌、上斜肌与下斜肌。(二)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与基本特征1、基本形式注视、跳动和追随运动。 影视中镜头的移动有没有雷同?2、基本特征(1)注视对关注事物的“孤立性”微调。(2)跳动对关注事物的“间歇性”搜索。 1978年javal 发现了眼球的跳动。眼球的运动不是平稳滑动,而是跳跃式的移动。电子扫描速度远大于眼睛的运动速度,而产生图像的运动感(似动知觉)。(3)追随对关注事物的“平稳性”保持。使观看的事物清晰地保持在中央视野之内。 视在并行知觉和锯齿化现象垂直方向运动过快/水平方向运动过快二、人的运动知觉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以获得物体位移及移动速度的信息称为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观察者距离及其他各种状态。甚至生理心理反应。1、真实知觉真实的运动引发的知觉2、似动知觉刺激物在不同位置的快速闪现,相继刺激视网膜上相邻的部位,使人无法清晰地辨认刺激物的独立部分,而出现的物体运动知觉。3、运动幻觉(诱发运动知觉和运动后效知觉)相对运动引发的运动幻觉,为诱发运动知觉。有真实的刺激产生的无真实运动刺激的运动知觉,运动后效知觉瀑布错觉运动后效三、影视再现中的动觉创造电视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运动。电影电视利用技术手段来产生时空的变化,引起观众的运动幻觉。影视技术是创造运动幻觉的技术。(一)时间与空间的函数关系时间是衡量运动的尺子。运动的形式反映为图像的空间变化不同时刻内的光像几何位置的变化。时空函数中时间是自变量,空间是因变量。1、时间的创造与知觉影视中的时间变化感觉来源于空间的变化。时间空间化空间是时间的载体与外形。 时间成了电影中的根本。 对时间处理的根本方法在于创造,对时间进行控制与重组。 受众获得时间知觉依然来自于空间的变化。2、空间的分离与整合空间成为我们能够产生运动感觉的直接刺激对象。空间的分离与整合大空间背景中的小空间、局部空间,为空间的分离。将一连串相关的局部空间、小空间联系在一起,整合成为复合性空间或整体空间。按照知觉形式,可分为:可视空间、相对空间和心理空间。(1)可视空间能够真实感知的客观空间范围。单元空间具有单义性的镜头内的再现性空间。具有空间叙述功能的表现性空间,为情境空间或叫做组合性空间。 屏幕的客观空间具有人为的再造因素,客观具有局限性。(2)相对空间运动物体的知觉,总是建立在动与静的相对空间之中的。动的物体常常是可视空间大范围中的局部,局部空间与整体背景空间的相对运动以及整体空间所形成的视觉框架,共同构成了人们的运动知觉和知觉参照系。观赏艺术品时的运动知觉与日常生活中的知觉体验不同。一是空间变化的时间感知不同。二是局部空间与背景空间的相对运动方式不同。人们对时间的感知通过空间变化获得人们感知到空间的变化时,应该感觉到时间流逝。 日常的汽车运动和云朵漂移不造成时间感知;影视作品中可以感知和理解。 差异源于背景空间的前提不同。影视作品中的空间变化与事件背景相关联。日常的物体运动视野输入或无意识输入。日常的运动感知取决于相对背景空间的静止性,局部空间运动。影视与舞台中的动静概念与日常不同。局部空间和背景空间都进行了移动和变化。相对空间的变化,使电视电影能给人一种不同于生活的感觉梦幻知觉。(3)心理空间人们对运动的感知,除了与物体的客观性运动有关,与主体本身的主观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所形成的心理空间密切相关。电视电影背景与前景的双重运动,不仅为影视艺术创造了更为强烈的运动效果,也为观众在观赏作品时,对知觉运动中心的确定提供了随机性。 心理空间转化 影视作品中前景与背景的转换,镜头之间的转换与有机衔接,不影响观众视觉的整体运动知觉。 格式塔完形理论:人们对于空间的变化,有一种本能的追求统一、和谐、连贯性的心理需求与欲望,在这种需求与欲望的影响和控制下,人们会自动地将本来不完整的、间断的甚至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知觉为连贯的运动并赋予其合理性。(知觉的节省原则) 胡塞尔人们的意识中,相继出现的连续的视觉场,虽然存在着交错、重叠以及内外关系,但由于连续相继的出现,显示了意识内容之间的主要关系。人们从这种内在的时间中,对事物开始的认知。3、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 欧基里德:古希腊数学家空间概念纳入几何学空间是均匀的、连续的和各向同性的。空间的线性化可测量性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时间线性化时间往复进行,但每一轮循环和下一循环之间相隔很远。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依赖于顺序性和线性。直线既连接空间中的物体,也连接时间中的事件。 牛顿空间的绝对、平坦、均匀和不动。时间和空间截然分开,彼此不影响。时间是绝对的,无法阻遏的、永恒流逝的河流。单向性。 爱因斯坦1905年,狭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只有光速是恒定不变的。车速达到光速,车后与车前的景物融为一体,时间的区分性也就不复存在。时间与空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当时间扩展时,空间就会收缩,但时间收缩时,空间就会膨胀。 闵可夫斯基1908年,德国数学家,时空连续统时间与空间属于同一个体系,是相对一组反逆的坐标。时空连续统得更高一级的维度,时间和空间不再是恒定的、绝对的和分立的。时空认知的相对性特征,在影视中可以展现时空的浓缩与膨胀,形成特有的影视叙事节奏,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二)来自技术的运动幻觉与知觉影视是利用人的生理功能特征,运动技术创造各种运动幻觉和艺术梦幻的科技产物。电影1/24 格电视1/25帧动的感觉源于受众的生理机能和心理补偿。人存在着视觉惰性与视觉残留。让物体运动速度足够快,人眼无法辨别分解动作,只能看到连续的整体状态,即为视觉惰性。 图像的快速转换,形成大脑里图像连续活动的整体感觉。当刺激人眼的光信号消失后,光信号不会在脑海中马上消失,而保留一小段时间,即为视觉残留。 影视上的动态视觉图像并不是在屏幕上完成,而是在大脑中完成。观众实际上是在自己的脑海中看到了屏幕上的似动现象和幻觉中的图像。 技术不仅制造了似动幻觉,也创造了影视特有的动感知觉快镜头将格慢镜头升格,时间的特写影视技术的发明与发展都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运动知觉服务。第二章 亮度的感觉一、教学要求:了解光的基本知识,理解光的特性,基本掌握人的感光机理和亮度的心理感受来加深理解对光的运用及其心理的影响二、教学重点:人眼对色光的知觉,人眼的感光机理,人眼的亮度特点,光的寓意与抽象,亮度的再现原理教学难点:亮度的再现原理三、授课时数:理论4学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光的特性亮度是影视的灵魂。光是亮度感觉的前提。一、什么是光? 什么是光年?儿童光线照亮一切;普通人光是物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特质。惠更斯波动学说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是介于伽利略与牛顿之间一位重要的物理学先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麦克斯韦电磁辐射波19世纪 英国 牛顿以后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光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高频的电磁辐射波,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播。(7.5圈/s)电视信号,可认为是实时传送。光是能量,可以控制强弱。二、可见光可见光的范围:380780nm(毫微米)。单一波长的为单色光,两种或以上波长的光为复合光或者叫做非谱色光。复合光呈现混合色的刺激。400500nm,蓝光范围500600nm,绿光范围600700nm,红光范围三、光源影视能否呈现高度逼真的图像与光源的选用有直接关系。冷白光光谱能量中波长较短,偏向蓝色热白光光谱能量中波长较长,偏向红色 太阳由燃烧发出能量(光线和热)。这叫太阳能。肤色晒黑、冰雪融化都是太阳能的结果。举一个例子,一个热的黑体发射出光线和热辐射。增加其热辐射,就改变了它发射光线的颜色。热辐射与光线色彩是相关并可量化的。每个温度值对应于光线发射的一种颜色:这就是颜色温度的概念,量度单位为绝对温度,简称k,其零度即0k为-273(摄氏)。发射出的光束的色温等于黑体(经加热)达到的温度。黑体是一种实验室组织,它不反射任何光线,所以从它而来的光线都是来自温度的升高。 色温举例,单位为k(全称kelvin,开尔文)室外日光5600 日、内3200日光,弧光灯5500 闪光灯5000、4500、 4000、3500钨丝灯3200、3100、3000家用照明灯2900、2500蜡烛2000四、对色光的知觉人对物体的色光感觉,取决于:照射到物体表面的光源光谱成分;物体本身的吸收与反射特征;人眼具备正常的彩色视觉功能。(一)直射光、投射光与反射光发光体所产生并直接刺激人眼形成光感的光直射光。如太阳、灯泡、蜡烛。发光体产生的光,照射到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上,被有选择地投射过来的光投射光。如墨镜、带色玻璃、哥特式教堂花窗。发光体的光照射在某一物体上,被该物体有选择地反射出来的光反射光。如带色的物体。色光的知觉除了光谱的投射反射特征外,还与照明条件相关。 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功能(二)漫射与散射日光在空间传播中要经过大气层的种种介质。如果介质的直径接近于或大于光的波长,就会改变各种波长光线的传播方向,产生漫射现象强度被削弱,光谱成分未改变如果介质的直径小于光线的波长,就会使不同的波长的光线产生不同程度的散射波长越短的光线,散射量越大;波长越长的光,散射量越小。 晴天才能看到蓝色光波长短,易散射 早晨光线呈红色,中午接近白色红色信号灯穿透力度大直射阳光与非直射阳光(天光)天光大气层中的各种介质对阳光的漫射与散射形成的光。主要含波长较短的蓝色光谱,与直射光一起组成自然界的综合光源。 柏金赫现象:1853年,捷克,医学博士没有直射光线的室内,在只有天光的傍晚,蓝绿色调的画面比较鲜亮。(三)色光知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光其实也就是色彩,是宇宙中最重要的成分。不应该只关注物体本身的外显特征和客观世界表面的恒定,还应注重人的因素的影响。色光知觉相对论对研究人的亮度感觉与应用非常有益。第二节 人的亮度感知客观光波对人眼的刺激效果与人眼实际的亮度感觉不是呈线性关系。对555nm的黄绿色最敏感,对400nm和700nm的色光反应较低。 电脑的屏幕蓝色、蓝绿色一、人眼的感光机理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柱状细胞) 人眼的结构图片锥状细胞集中在视网膜中央,700万个,即能感光也能感色,作用于强光条件白日视觉或明视觉杆状细胞集中在视网膜外周,1亿以上,只能感光不能感色,对弱光灵明黄昏视觉或暗视觉 夜盲症杆状细胞感光细胞对光线的刺激,存在明显的方向感。二、实际亮度感觉与相对亮度感觉亮度的知觉范围:百分之几几百万 cd/平方米。眼睛的感光可随外界光的强弱而自动调节,但是在局部范围内的适应具有局限性。明适应1分钟暗适应15分钟的初期感受,完全适应,40分钟时提高10万倍。人的亮度感觉特点:(1)人眼对于光波的自动调节与适应功能,使得人的实际亮度感觉与客观物理亮度不呈线性关系。(2)人眼适应某种亮度之后,明与暗的亮度感觉是相对的。(3)人眼的亮度感觉与背景亮度密切相关。亮度与色彩总是作为统一整体来处理。 蓝色屏幕反射蓝光到白色的墙上,知觉上墙仍然是白色的知觉的恒定性色彩适应5至10秒色觉恒定现象人眼自动区分光源色与固有色的能力 数码相机中调整白平衡避免光源色温的变化影响拍摄景物的再现色彩第三节 光的再现与心理影响人类对光的认知,是人的感官所能获得的最辉煌和最壮观的经验。一、光的寓意与抽象(一)光的象征性寓意在与黑暗的对比中被感觉与认知,其象征性源于人们切身的生活体验。 阿恩海姆:黑暗不是物体内在光线的消失,而是黑暗将发光的物体掩蔽起来之后造成的。在眼睛看来,黑暗不是由于光线的回归而引起的消极结果,而是那个黑色大斗篷的主动降临:是这个黑色大斗篷将白天掩盖起来了。黑暗死亡、深夜、担心、悲惨、憎恶和苦难光亮温暖、希望、美好、温馨、祥和、圣洁。 哥特式教堂中光与影的交错 古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的图片(二)光的魅力与抽象1、时间与空间的浓缩光是时间与空间的载体。自然界中,没有什么比光与时空的交融更为默契。 莫奈: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每幅画中的真正主体都是光。影视中常用光来表现时空的浓缩以及角色的境遇与内心世界。 影片赏析地道战2、真实与梦幻的交融虚幻不全是错误与糟糕的知觉,也能给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神秘色彩惊恐之后的愉悦感觉中最美的就是神秘玄妙感。不同的控制方法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刺激效果、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对内容的不同理解。光线亮度层次可以看作为均匀亮度的分裂变形。人眼刚刚能够感觉的两个亮度之间的差异,称为一个亮度差级或一个亮度层次。影视画面有许多不同亮度层次构成,形成立体的丰富多彩的光影图像。光线的运用阴影的体验 阴影可用于判断时间、方位、大小、行为等等。知觉中把阴影作为物体的一部分,是一种幻觉意识。光线创造明亮,黑暗是无光线的结果;阴影却是由光线产生的黑暗;阴影本身不是物体本身,却与物体密不可分;,没有物质成分,却体现物质的部分特征;阴影再现物体的一举一动。 小岛惊魂中: 残缺分裂恐惧光线亮度层次的控制,能够带给观众更加逼真的视觉体验甚至幻觉;而运用光线的跟踪手法可以使观众随着光线建立或改变思维的次序。光线跟踪运用光线的不同角度、力度以及速度,将一个物体或视觉对象突出出来,使它成为人们视线中的注意对象,以此来再现艺术所要表达内容的主次和寓意。 音乐之声 伦勃朗:荷兰17世界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光)伦勃朗式用光 霸王别姬3、力量与灵魂的穿透当光被人们知觉为一种能量时,它给人心理上的感知成为一种无形的穿透力,搅动着人们的肌体、思维和灵魂。 爱因斯坦摄影像 和 拉宾摄影像二、亮度的再现原理影视的实质是光像。光点亮度的产生和知觉依赖于物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共同作用。影视的亮度感觉,即包含客观的物理现象,也与人的主观感觉机理和认知经验密切相关。(一)自然亮度与感觉亮度的折中人眼的明暗亮度感觉是相对的。只要将景象的相对亮度再现,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就可以产生逼真的视觉效果。相对亮度的再现主要反映在对比度与亮度层次的正确再现。对比度画面最亮与最暗处之比亮度层次亮度级数/灰度等级n=(2.3/)lgcn亮度级数 相对视觉阈 c对比度 电影处于封闭的暗光源空间放映,电视的空间相对开放,受干扰大,对比度下降。(二)静态亮度与动态知觉的综合影视动态的亮度感觉,源于人主观的知觉似动知觉电视的亮度源于物理静态亮度和心理动态亮度知觉的综合。(三)可见亮度与视敏亮度的转换人眼能够知觉到的光谱范围为可见光。人眼对不同色光的亮度感觉灵敏度不同视觉灵敏度 电脑的屏幕色人眼最不灵敏的色彩电视影像是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彩色电视亮度的再现,是人主观视敏亮度感觉和客观物质可见亮度的转换。第三章 色彩的理解一、教学要求:了解色彩的基本特征,理解色彩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心理影响,基本掌握色彩的理性特征,了解色彩视觉的假说,掌握色彩的心理联想及其应用二、教学重点:色彩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心理影响,色彩的理性特征,色彩的心理联想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色彩的理性特征及其和谐应用三、授课时数:理论4学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眼的色彩感知机理色彩与光不可分离。色彩的客观特性与人们对它的主观认识,形成了色彩的神秘感和张力感。一、人眼的感色系统锥状细胞感光感色。柱状细胞感光。 专家假设人眼视网膜中的锥状细胞是由红绿蓝三种光型的感光神经细胞组成。二、色彩感觉的三种基本特征(一)明度亮度(二)色调波长(三)色饱和度物理学概念的纯度,心理学概念为饱和度。纯度是指某一色光中未混入白光时的状态。可见光谱上的所有色光都是高饱和度色光。某种色光中加入白光,混合的结果将是将原色光冲淡。人眼能分辨出自然界中各彩色具有的饱和度,但对不同颜色的饱和度变化有不完全一样的感觉。 人眼视觉对红色、蓝色区域饱和度变化的分辨能力较高,对黄色区域的分辨率较低。三、色彩的交互作用对色彩感知的影响物体本身的颜色与它周围的色彩会形成某些交互作用,而影响视觉对物体真实颜色的判断,产生色彩的虚假识别。(一)色彩对比效应被看到的色彩向它周围色彩的对立方向转化时,叫做色彩的交互作用或称为色彩对比效应。被观看的颜色很少会向周围颜色的方向变化,而往往是朝周围颜色的对立方向获得感知。(二)明度对比效应当一种颜色的周围呈现高亮度或低亮度刺激时,这个色彩就向其周围明度的对立方向转化,叫做明度的对比效应。 白地上的灰方块被知觉为黑色,黑地上的灰方块被识别为白色。(三)相继对比效应先看某一色彩之后再关注另一色彩,先前色彩的映像会对后来色彩(后像)的识别产生影响,称为后效现象或相继对比效应。负后像与正后像第二节 色彩的理性认识视觉上,色彩有形、独立,我们可以感知色彩的单独存在;触觉上,色彩无形、有依附性,无法产生实实在在的质地感。一、色彩的基本特征(一)色彩的分离性与整合性彩色光即可以从某一个整体色彩中分离为独立的单色,也可以通过几种色彩的混合,整合为一种新的色彩。红光与绿光混合之后整合出黄光。 色彩的这种分离性与整合性特征,成为人类发明彩色电视的重要基础。(二)色彩的依存性生理视知觉上,人们通过物理的波长和亮度来确定色彩的颜色和明度;思维认知上,人们从色彩间的依存和色彩的相应载体间的依存作为参考。 色彩很难被孤立的认识,它总是连同与之相关的依存关系一起被观者接受,产生综合认识。1、色彩与其标准色之间的依存色彩的认知依存于其相关的标准色系。2、色彩之间的依存色彩以群集形式呈现,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常常涉及这些相互作用。排斥性或包容性各种色彩之间的共同成分越少,它们的分离就越明显。3、色彩与色彩载体之间的依存色彩能够被人们认识,因为它始终依附于某一特定的载体上,这种载体可以是某一种物质,某一种文化甚至是某一种感觉。(三)色彩的动态性色彩本身是静止的,但观察者对于色彩的反应角度,色彩具有动态性特征。(四)色彩的可量度性色彩的可度量性,使人们对它的控制、应用与再创造更加趋于科学化和人性化。1、色彩的量化表达配色实验:物理、生理、心理的三位一体。人眼对可见光谱中任意彩色光的感知觉程度,都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数据量化表达。2、色彩的图谱结构与数字系统色度学中,为便于人们对色彩的直观认识和量化研究,常采用图谱结构和数字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来反应色彩的类别、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的共性。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二、色彩视觉的假说假定性理论(一)三色理论英国的医学家、物理学家杨与德国的生物、物理学家赫姆霍尔兹先后共同构建的关于色彩视觉的假想。三色学说:三种神经纤维都有一定的兴奋水平,称为杨赫姆霍尔兹学说认为:视网膜上的三种锥状细胞为三种基本的色彩感受器,每种细胞包含一种色素。人的视网膜中分布着红绿蓝三种光敏细胞假设的三种颜色感受器的光谱吸收曲线,相互之间交叉重叠“同色异谱”现象 彩色再现中,重要的是获得与原景物相同的彩色感觉而不是其原有的光谱成分。(二)四色理论德国物理学家赫林,1887,对立颜色学说红绿,黄蓝,白黑提出红和绿感受器,黄和蓝感受器是两对起对立作用的器官,黑和白是第三对对立的感受器官。三色学说的弱点:认为主体是人的视觉器官对颜色信息感受与传递的过程和它与色彩应用的密切关系;缺陷是对异常色觉现象的错误解释。四色学说的弱点:与组成彩色世界的混合规律毫不相干,与色彩应用的实际脱离。(三)感色纤维间联结的设想人眼异常色觉现象是由于“感色纤维间联结”的设想刘御恩教授认为:人眼的视网膜中作为感受器的感蓝纤维、感绿纤维和感红纤维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完善而发生了联结,而且因此在一种或几种感色纤维受到相应色光的刺激发生兴奋及相互之间的影响,造成了颜色信息传递的失真,形成了异常色觉现象。视网膜中所存在的红绿蓝三种感色纤维具有这样的功能,一旦受到外界光的刺便可产生兴奋,并通过视神经向大脑发出信息,使大脑形成相应的色彩知觉。三、色彩思维与联想人对色彩的反应来自于物理、生理、心理三方面的结合。一是通过正常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物质色彩的刺激而形成色彩感知;二是利用认知经验中建立起来的思维结构和联想习惯,对感知到的色彩进行深层理解。 这种理解不再局限于色彩本省的认识,而是赋予了色彩某种新的寓意和创造。(一)色彩反应1、色彩反应的物理效应(1)有机体的色彩反应试验费里实验人们对色彩的反应激烈程度与色光的波长相关,波长长的色光比波长短的色光引起的反应程度要激烈。古尔德斯坦试验:凡是波长较长的色彩,都能引起扩张性的反应,而波长较短的色彩,会引起收缩反应。在不同的色彩刺激下,整个机体或向外界扩张,或是向有机体的中心部位收缩。康定斯基:一个黄色圆圈会显示出“一种从中心向外部的扩张运动,这种运动很明显地向着观看者的位置靠近。而一个蓝色的圆圈,则会造成一种向心运动,其运动方向是背离观看者的”。人们对色彩的理解,与人的物理生理反应链密不可分。(2)色彩偏爱性研究试验瓦伦丁教授:婴儿的色彩反应中,最偏爱黄色、桃红色和白色。最有吸引力的色彩是光谱上偏向暖色一极或者说是波长长短的色彩。2、色彩反应的心理效应色彩可以表现感情。沙赫泰尔论色彩与情感:人对色彩的经验和他对情感的体验之间,实际上有类似的地方。红色生命、能量、力量。蓝色平和、安静、沉稳。人们固有的心理反应中红色分量最重。冰、火红、蓝 麦克斯韦:一端是高能量的伽马射线,另一端是波长较长的无限电波。电磁波越短,能量越高。 天文学家:最灼热的恒星年轻而光色白中透蓝,老而冷的星体光色发红。 地质学家:发青白光芒的钻石所需压力大时间长,价值远高于发红光和泛黄光的钻石。 毕加索:喜用蓝色调作画(二)色彩联想与色彩表现域载体构成了色彩的表现领域,也是人们认知、联想色彩的重要参考依据。同一色彩被置于不同的表现域时,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与理解。色彩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代的艺术如何对待色彩,反映着当时的文化。色彩联想冷、暖人们对于色彩的习惯性划分与感觉,一方面源于人体本身对色光能量所产生的物理反应,另一方面出自于人们长期生活经历的感受,以及这些感受再形成某种特定的迁移性联想。1、色彩与时空距离冷暖色表现时空,是影视艺术中常见的手法。暖色红、橙以及偏红黄常描述现在时和过去时,使人产生拉近距离感;冷色调蓝色、青色常用来比喻未来时间与纵深的空间,与人拉开距离。2、色彩与语言表达美国,两位语言学家,柏林和凯伊,基本色彩用于的普遍性及其演化就表达色调而言,全色盲的语言并不存在。 红、黑、白是常用的颜色。3、色彩与文化习俗从地域文化的角度,不同的地理纬度塑造不同的地域景色特征,就产生了不同的地域色彩偏爱。不同民族存在不同的色彩偏爱。4、色彩与阶层划分文明致力于将属于感觉性的行为归纳起来,使之为其某种目的服务。色彩不仅表征着人的地位贵贱,还将人们的社会属性进行合理化区分。(三)色彩思维人们对色彩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构成了人们特定的色彩思维图式。注意色彩信息选择色彩信息(过滤信息)联想与记忆色彩信息形成对色彩的主观认识1、对色彩的注意与选择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客观色彩的突出性,二是主管意识的需要性。2、色彩的记忆差别人的色彩记忆痕结构以及色彩记忆能力是色彩思维的重要基础。对色彩的认知与记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过程。色彩的两种层面:色彩的外观特征,即色彩本身能够给予观者的最直接的“第一印象”,色彩的物理反应;色彩的隐喻,人们对直观具象的色彩进行高度抽象和具象变形之后,对色彩的深层认识,是人们对色彩的心理反应。人们对色彩的记忆总是直观的外观特征与内在的隐喻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感觉外观特征进行高度抽象寻找深层的隐喻特征四、色彩的整体性与和谐性从人的理性视角来判断色彩的美感,取决于色彩表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人的视知觉角度看,则体现在色彩整体性表现时的和谐程度上。 20世纪,奥斯特瓦尔德 、孟塞尔奥斯特瓦尔德的基本假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要想互相协调,他们的基本要素必须相等。 1915年,孟塞尔色彩模型互补色系的重要作用色彩的真正和谐存在于某一特定的色彩表现域中,而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构图既需要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也需要各因色的相互分离。第四章 图像的识别一、教学要求:了解图像的识别,理解人的记忆性特征,掌握再现的原理,从符号学再现原理理解影视中的再现二、教学重点:人的记忆特征,表象与抽象,符号学再现原理,影视再现特征 教学难点:符号性再现三、授课时数:理论4学时四、教学内容: 阿恩海姆人所具备的认识能力寻求的是秩序,科学的使命是在多样化的现象中提炼出有规则的秩序,艺术的使命则是运用形象去显示出这种多样化的现象中所存在的秩序。人能够从大量的感觉信息中识别出熟悉的图像,这是人类直觉最惊人的能力之一。第一节 图像识别与记忆特征一、图像与识别观察者感受一组复杂的刺激,能够认出它是属于经验过的某一类客体,这组刺激就成为一个图像。识别过程是指,如果一个刺激能够经常引起某种确定的反应时,我们就说这个刺激被识破了。 图像识别模式再认(pattern recognition)再认活动过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感觉器官要有信息进入;二是大脑记忆很结构中要有储存的信息。(一)再认模板匹配理论模板记忆痕迹或基本模型 大脑的内存与搜索(二)现实中的再认不是忠实地复制所有的细节,而是非完整的,具有选择性的抽取事物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图像识别,既包括人的感觉和知觉行为,也包含记忆、认知、搜索以及形成概念等。二、人的记忆特征(一)记忆与记忆结构1、记忆的内涵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再现信息的心理过程。生理机制是,人脑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所留下的痕迹经强化后可以得到巩固;在某些情景下,旧的痕迹可以被激活,并得以再现。心理层面的记忆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是,外界信息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包括语言意义即语义被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情节记忆是指一个事件或一个情景的记忆。 记忆可看作对信息的再认与再现过程。2、记忆的结构 阿特金森发展心理学, 1968年 “多重储存模式”三个记忆阶段瞬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阶段和长时记忆阶段。(1)瞬时记忆阶段也称为感觉登记阶段。(2)短时记忆阶段(3)长时记忆阶段在短时记忆阶段中所存储的信息,经过编码、复述以及和个体以往的经验建立起意义联系之后,就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中。信息可被保存1分钟乃至终生。人们对信息的遗忘程度与他们对信息的重要程度的认识成正比。(二)记忆的主要特征1、记忆的组织性组织性记忆是指,记忆主体往往根据自己对事件的认识、理解以及有关的经验,对存储的信息进行调整,以便于保持。2、记忆的推理性人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真实发生的事件进行补充或修改,以使真实现象看上去更完整。(知觉的完整性) 影视创作与观赏的过程也是主体记忆推理的过程。演绎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引发观众浓厚的兴趣,沉浸在推理之中,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1978 尼罗河上的惨案被影视界视为侦探推理片的经典之作。3、记忆的激活性认知主体在主体记忆时,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于是这方面的信息就被充分激活,因此也就更容易被提取。激活状态还会自动扩散到与这个方面信息相关联的其他方面。认知心理学家称之为语义网络。 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创作者精心构建语义网络的过程,而受众对作品的观赏与反应过程则是记忆信息频频被激活的过程,两者之间能否融合会直接影响影视传播的预期效果。(三)记忆表象与抽象人对图像的识别很大程度上依赖表象。1、表象(1)表象的基本特征心理学中,表象=意象表象是当前没有作用于感官的,而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地反映,是过去感知痕迹的再现,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和桥梁。表象来源于感知觉,但又有别于感知觉。对某一感知到的事物来说,表象不如感知觉那样清晰,而呈现暗淡性;不如感知觉那样稳定,而具有易变性;表象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表象的基本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双重编码性质。第一:表象的直观性。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