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光束质量因子M^2的物理概念与测试方法.pdf_第1页
激光光束质量因子M^2的物理概念与测试方法.pdf_第2页
激光光束质量因子M^2的物理概念与测试方法.pdf_第3页
激光光束质量因子M^2的物理概念与测试方法.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1 9 9 4年 6月 重 一 目 辅 应用激光 V o 1 1 4 No 3 APPL I ED L AS ER e 1 9 9 4 激光光束质量 因子 M2的物理概念与测试方法 曾秉斌徐 德 王润 文 一 中国科学硫上海光机所 2 0 1 8 0 0 7 提要 激光光束传输 质量因子 M 是一种全新的描述激 光光束质量的参数 它能定量表征单模 多 模光束传播特性 本文介 绍 M 的物理 慨念 特点 测试方法及近年来 国外 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 光 束质量因子 M 衍射极限倍数 束宽 束腰 嵌入 高斯光束 Ph y s i c a l Con c e p t a nd M e a s ur e m e n t o n La s e r Be a m Gu a l i t y F a c t o r M Ze ng Bi n b i n Xu De y an a nd W an g Ru nwe n S h a h a 1 I n s t i t u t e o f O p t i c s a 盈 d F i n e Me c h a a i e s Ac a d e mi a S i n i c a 2 o l s o o A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p a p e r we i n t r o d u c e t h e f a c t o r M a 8 a n e w me t h o d f o r c ha r a c t e r i z i n g a n d me a s ur i ng t he be a m q ua l i t y o f a l a s er o ut put be a m The b e ne fit s o f t hi s me t h od a r e t h a t t he p a r a m e t e r c an b e me a s ur e d t o c ha r a c t e r i z e r e a l m i xe d mode be ams a nd i t b e c o m e s a me as ur a bl e q ua nt i t y de s c r i b i n g be a m pr o pa ga t i o n as we l l as be am q ua l i t y The phy s i c a l c on c e p t an d t h e m eas ur em en t s 0 f t he f a c t 0r M 2 a r e m e I j 0ne d K ey word s t he be a m qu al i t y f a c t o r M i mb e d d e d Ga 岫 i a n b e am 在激光技术及其应用领域 以及激光器的 设计和生产过程中 光束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参 数 光束质量的定义及测试是激光研究的重要 内容之一 近年来 一种表征激光光束质量的 M 因子被国际光学界所公认 并 由国际 标准 化组织 I S O 予 以推荐 M0因子克服了常用 的光束质量评价方法的局限 用 M 作为评价 标准对激光器系统进行质量监控及辅助设计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光束质量是激光束可聚焦程度的度量 高 质量光束的远场发散角应接近理想的单模高斯 光束 T E M 的衍射极限 影响光束质量的因 素较多 诸如高阶模输出 衍射 光学传输系 统的象差及装校误差 工作物质的双折射及热 透镜效应等 l 1 J 光束质量是由光场振幅和相 位分布共同决定的 有些些多模光束的光强分 一 1 n 4 t e d b e am wi dt h be a m wa i s t 布与单模高斯光束很相似 但发散度较大 可 聚焦性也差 而另一些光束经调制后可获得与 单模高斯光束接近的相位分布而光强分布相差 甚远 l l 光束质量是一项重要的性 指标 激光切 割和焊接过程中 通过在线检测光束质量来控 制工件进给速率 高质量光束在很大程度上提 高激光武器的作战参数 光束质量的优劣为激 光器制造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然而 过去 常用的光束质量评价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 光束质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缺乏统一标准 对激光学术交流以及激光器产品供销都是一种 障碍 为此 欧共体国家委托 I S O下属激光委 员会 S C 9 第一工作组 WG1 经 1 9 9 0年以 1 9 9 4 年 2 月 3 日收稿 维普资讯 来几次会议讨论 初步认可 M 因子作为光束 质量标准 根据该标准 国际上任何厂家的激 光器的光束质量均可相互比对 一 M 的数理概念 定义 M 为光束质量因子的理论基础是束 腰的束宽和远场发散角乘积不变原理 如图 1 所示 光束经无象差光学系统变换后 4 d 0 口 c o s t 量应用两个参数描述 J f 7 矗D 0 M 和 分别表示 X方向和 Y方向的光束 质量因子 由定义可知 M 是 个大于或等于 1的参数 对单模高斯光束 M 1 从 7 式 可以看出一般光束远场发散角 1 e M2 4 A 8 圈 i 无象差透镜对柬腰和发散角的变换 式 1 可用量子力学 测不准关 系来解释 在 束腰处光子位置不确定度是 AX AX 最小值 是单模高斯光束束腰处束宽 d 0 光子横向动量 不确定度是 在近轴近似条件下 B i e 2 式中 h为普朗克常数 e最小值是单模高斯 光束远场发散角 口 4 A d 0 3 根据测不准关系 考虑到 是单模高斯光束的衍射极限 M0 的物理意义可理解为衍射极限倍数 t i me s d i t f I a c t i o n l i mi t e d M0的概念较 早是由 M L a r r y提 出的 他认为高阶模光束的焦斑直径和远场发散角都 是单模高斯光束的 M 倍 A E S ie g m a n引入 空间频率和强度矩的概念使定义 M0 作为光束 质量因子的设想得以确立 5 日 将光强在空域及频域的分布分别表示为 I X Y Z 和 l s s 其中 S S 分别是 x Y 方向上的空间频率 在傍轴近似条件下 s s i n s i n 0 可以计 算出空域和频域的光强分布的二次矩 加 f 9 古古 A X A Px 4 h 2 r 式 中 c 嚣 c A 对 一 般光束束腰处 X D o AP x h l e 代入上式 则 Do e 4 丌 定义光束质量因子 M 为 M 2 Do e D0 e 5 f 墨 2 墨 f f f d S d S 将光束空间宽度和频谱宽度分别定义为 D 0 4 a 1 2 6 岛 4 s 1 3 因为实际光束的截面常常并不是圆形的 即当 光束的光强分布不对称或存在象散时 光束质 D z 和 如 z 都是 z的变量 在束腰位置分 别为 D一 和 而 和 o S 与 Z无关 考 1 0 5 维普资讯 虑到频谱宽度 与发散角 0 的关系 可得 到 0 4 a s 1 4 将 1 5 式和 1 7 式代入 8 式 则 对 Y 方向 1 5 对 方向 懈 4 上述分析表明 束腰宽由束腰截面上的光强分 布决定 而远场发散角 由相位分布决定 因此 定义 M 作为光束质量因子能够反映光场 的强 度分布与相位分布的特性 M 因子的特点 以 M 因子表征光束质量有几个显著的优 点 首先 M 因子能够确定和度量多模光 束 的光束质量 工业上应用的大功率激光器 如 大多数千瓦级 C Oz 激光器输 出厄密 一 高斯混 合模光束 并且先在高阶模产生振荡 这种 混合模光束的光束质量因子 M 是各个模相对 强度的加权平均 l f 2 m 1 l m l 轨 1 lC z 1 1 轨 1 l L m n c lm 是相对 振幅系数 m n是模的阶数 厄密 高斯混合模光强空间分布可表示为 篙 y 1 铝 璩 瑗 y 唧 2 式中 w z 是光束半宽 H x H Y 是 厄密多项式 各阶模的光强分布有相同的高斯 指数 因子 传播相 同的距离后光束发散程度相 同 因而也有相 同的瑞利距离和波面曲率半径 可以设想在多模光束中构造一个 嵌入高 斯光束 它与多模光束有相同的束腰位置 和瑞 利距离 Z R 如 图 2所示 嵌入 高斯光 束 的束宽 d与多模光束束宽 D 在任意截面 上满足 D Md 在束腰位置 D0 Md 0 它 1 0 6 一 图 2嵌入高斯光束 们的远场发散角满足 O M0 多模光束的衍射极限 4 A 4 A 7 r Do d 0 因此 多模光束中引入 嵌入 高斯光束 后 M 因子同样可理解为多模光束远场发散角 M0 与衍射极限 ho 之比 即衍射极限倍数 其次 M 因子 能描述多模光束的传播特 性 并且光束的传播方程 波面曲率半径 复 曲 率半径 以及通过近轴光学 系统传播的 A BCD 矩阵等都具有高斯光束的类似表达式 根据多 模光束的部分相干理论将多模光束近似成高 斯 一 斯盖尔模光束 G u s s i a n S c h e l l Mo d e l b e a m 它的 Q参数定义为 1 M 2 A Q z R z 2 o D 2 Q参数的传播 同样遵守 A BCD法则 1 2 2 1 如果 嵌入高斯光束 的束宽为 D M 同样可 得到 Q参数定义式以及多模光束传播方程 z 1 Z RZ o 2 2 式中 Z R 多模光束一般是非对称的 因此更确切的描述应该把 各光束传播参 量写成 在 x y方向的分解形式 上述结果表明 多模 光 束经无象差近轴 系统 的变换利用 AB CD矩 阵和 嵌入高斯光束 的概念可以一步完成 维普资讯 另外 M0因子有助于设计多模光 束的光 学传输系统和聚焦系统 可以先测量入射光 束的 M 和 柬腰宽 D o 得到 嵌入高斯光束 的 束腰宽 d o D o M 再利用高斯光束传播方程 和 AB CD矩 阵计算 嵌入高斯光束 通过该光 学 系统后的光束参量 不断完善系统结构参数 直到光束参量符合要求 多模光束与 嵌入高 斯光束 有相 同的瑞利距离和波面曲率半径 区别只在于任一光束截 面上 D Md 在各光学 元件位置确定后 按多模光束束宽的 3倍 给出 它们的口径 这样取值既可降低衍射损失又可 忽略 部分高阶模的影响 M 的测量方法 光束质量 因子 M 的测量方法按原理可分 为两种 一是傅立叶变换法 在光束束腰截面 上 同时测出光场强度分布和相位分布 由傅立 叶变换得到空间频谱 从 1 8 1 9 式可以看 出 只要计算强度分布宽度和频谱宽度的乘积 就可得到 M0 较常用 的方法是基于光束传播 方程 3 2 的束宽测量法 由 3 2 式可知 r M2 Do 2 3 只要测得束腰位置 束腰宽 以及任一其它位置 的束宽就 能计算出 M0 激光 光束 的束腰可 能位于激光器好几米之外 也可能位于谐振腔 内 这样就使确定束腰位置较为困难 因此 通 常并不直接对 自由光束进行测量 而是用一个 无象差透镜将自由光束聚焦 然后在象空间测 量有关参数 最后折算到物空间对应致值 这种 透镜变换法 已为 I S O认可 1 3 1 采用这种方 法至少带来三个好处 一是能实现远场测量 远场定义是指到束腰距离 F F 1 0 0 7 r D 5 的 区域 自由光束经聚焦后 D Do 实现 远场测量要容易得多 二是象方束腰位置漂移 较小 因为 自由光束准直度较高 聚焦后的束 腰必位于象方焦点附近 这给测量带来极大方 便 三是 降低 丁由限制孔径 引起的衍射效应对 近场柬宽测量的影响 不过 透镜变换法 须选择适 当的透镜 以避免在测量结果 中引入较 大的误差 M 的测量实质上 可归结为束宽测量 通 常束宽定义为光强分布曲线上相对光强为峰值 1 e 的两点间的距离 也有用 1 e 5 0 作为 定义指标 学术界公认的最严格的束宽定义是 1 5 式提及 的 4 准则 它适用于任何光强 分 布 I S O 标准 草案 中认可的束宽 测量 方法中 针孔装置由于衍射引起较大的束宽 测量误差 一般很少采用 狭缝扫描装置狭缝 宽度为被测束宽的 1 1 0以下才不致引起较大 的测量误差 I i 上述两种方法都是直接以峰值 光强 1 e 0 作为测量阈值 可变光阑装置是一个 圆心与光束轴线重合的可变光阑 当通过光阑 的能量为全部光束能量的 8 6 5 时 光阑 口径 即为束宽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束宽测量同时 可测得束宽 范围内的总能量 这在材料加工 和光纤传输领域十分重要 它 的主要缺点是要 求光 阑中心对准光束轴线常常很难做到 刀 口扫描装置是在一个机械平 台上沿光束 截 面平移刀 口 由揉测器采集透过的光能 刀 口装置的特点是结构简单 束宽测量范围广 可 测得光束有效能量 刀 口测量 阈值的确定并不 容易 即使在理想高斯光束情况下 有关刀口 函数的计算也十分复杂 通常采用近似的 4 准则 定义束宽 测得值 D 是总能量 1 O 和 9 0 之间的刀口移动距离 再修正到实际束宽 D l 7 l D I 5 6 D 这一测量阈值对低阶模精度 较高 而用于高阶模光束则误差较大 相干公 司推 出的 M 测试仪 Mo d e Ma s t e r 采用的就是 刀 口扫描装置 如图 3所示 准直度较高 的 光束经透镜 1 聚焦 束腰位置保持在透镜焦点 附近 并随透镜 一起移动 轮毂旋转一周 刀 口能在前 后两个位置测得束宽 移动透镜 1 直 到刀 口在 两个位置测得束宽相等 这 时束腰位 置可确定位于轮毂轴线 再次 移动透镜 1 移动 距离为轮毂的半径 使束腰落在一个测量位置 上 再次测量得到束腰宽和另一给定距离 的束 一 1 n 7一 维普资讯 宽 代入 3 3 式求出 M M 测试仪 Mo d e Ma s t e r 能测量多种光束空间参数 但只局限于 测量连续激光 圈 3 Mo d e Ma s t e r的刀 口扫描装置 l聚焦镜2带有刀 口的轮毂 3探测器 脉冲激光的 M 因子 的测量 要求在一个 脉冲持续的时间内同时测得两个截面的束宽 其中一个为束腰截面 图 4 是一种可用于脉冲 光束的束宽测量装置 该装置主要由光学系统 前组透镜 L 1 后组透镜 L 2 分束器以及 L 1 的 驱动调节机构 和图象处理系统 面阵C C D 图 象采集卡和计算机 组成 两个 C C D探测器之 间有 固定的光程差 调节 L 1使光 束焦斑准确 地落在其 中一个 CC D 上 这样就能在 一个脉 冲里同时对束腰截面和另一个给定距离的截面 进行测量 测量结果能获得以二次矩计算的束 宽 圈 4 一种可用于脉冲光束的束宽测量装置 结语 正如所有光束质量评价方法一样 应用 M0 因子评价光束质量也有它的局限性 它要求光 束截面上的光强分布必须是连续的 而且不能 有陡直的边缘 比如对于 超高斯光束 S u p e r G ans s i a n b e a m M 就不适用 1 日 尽管如此 M 因子仍是一种较为完善 合理的光束质量 评价标准 因此 已被 I S O接受 并准备于 1 9 9 3 年验收 f 圳 最近也有人提出用 M 的倒数表 示光束质量其实质是相同的 近一 两年来 1 0 8 国内已开始研究激光传输光学质量因子 M 的 理论及其测试技术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必将引起人 们的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 A C A s h m e a d L a s e r F o c u s Wo r l d A u g 8 3 1 9 9 1 M W S a s n e t t e t a 1 S P I E 1 4 1 4 2 1 1 9 9 1 3 T F J o h n s t o n L a s e r F o c us Wo r l d MB y 1 3 1 9 99 4 M L a r r y L ase r F o c u s Wo r l d A p r 2 6 1 9 7 1 5 A E S ie g ma n S P I E 1 2 2 4 2 1 o 6 A E S ie g ma n 激光集锦 王世孝译 2 N o 3 3 6 1 9 9 2 N o 4 3 4 1 9 9 2 7 A E S ie g ma n I E E E J Q u a n t u m E l e c t r o n 2 0 N o 4 1 2 1 2 1 9 9 3 8 K M D u e t a 1 O p t i c a l a n d Qu a n t u m E l e c t r o n i cs 2 4 1 0 8 7 1 9 9 2 9 A E S ie g m a n I E E E J Qu a n t u m E l e c t r o n i c 8 2 7 N o 5 1 1 4 6 1 9 9 1 1 0 s L a v i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