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式吸引流产术的临床应用.doc_第1页
内窥式吸引流产术的临床应用.doc_第2页
内窥式吸引流产术的临床应用.doc_第3页
内窥式吸引流产术的临床应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窥式吸引流产术的临床应用作者:许慧芳,张娟,华凯单位: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妇幼保健院为了探讨内窥式流产吸引术在终止早早孕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作者对本院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部分早早孕手术进行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根据孕龄分成两组,A组42例,年龄(23.26±3.15)岁;停经≤42d,最小的孕37d;B组46例,年龄(22.78±1.11)岁;停经>42d,孕4364d。两组术前尿HCG均阳性,B超见到宫内妊娠囊。且均无重大疾病史。1.2 手术设备 采用西安飞秒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NLX-I-A内窥式流产吸引系统,电子及电视显示系统。设备配置及操作按说明书进行。1.3 操作方法 按以下顺序进行: (1)膀胱截石位,PVP-I常规消毒,铺手术巾;(2)暴露宫颈后探测宫底 ,扩张器从5号逐渐扩至6.5号(A组)或7.5号(B组);(3)经宫颈口插入镜鞘,将配有内镜装置的弧型硬管吸引头按子宫位置方向置入宫腔。通过显示器上显示的宫内情况找到孕囊,绒毛及蜕膜组织;(4)按显示定位吸出绒毛,并清理两侧宫角及蜕膜组织;(5)检查确定为绒毛后,手术结束。1.4 观察内容 (1)流产结局:完全流产、不全流产、漏吸;(2)手术时间;(3)术中出血;(4)术后血止时间;(5)有无宫颈粘连。1.5 统计学处理均数比较采用U检验。2 结果 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见表1。A组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阴道出血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两组完全流产100%,无不全流产及漏吸。无宫颈粘连。表1 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略)3 讨论 人工流产是终止早期非意愿性妊娠的主要手段之一。WHO于1997年报告,全球每年约5300万妇女因非意愿性妊娠而要求人工终止妊娠,其中1/3因不安全流产而致510万妇女发生不应有的死亡。因此不安全流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由于传统人流手术的非直视,操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全靠医生的经验和感觉,易造成漏吸、吸宫不全;或操作过度,对子宫内膜损伤较大。有报道漏吸发生于孕6周,由于孕囊小,宫腔相对大而造成。为避免漏吸,人工流产时间不宜在孕40d。本文A组42例≤42d妊娠妇女在直视下手术,操作孕囊、绒毛及蜕膜情况下进行了可视式人工流产术,其手术顺利,出血少,时间短,无1例漏吸,从而减少了早早孕进行人工流产漏吸率高的缺陷,把早孕人流的时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值得临床推广。多数早早孕在月经延迟后2.5d就能检测到尿HCG阳性,对妊娠妇女而言,在妊娠越早期终止妊娠,对身体影响越小。因而在早早孕期间终止妊娠,对女性生殖健康的保护有一定的优越性。 近20年来,由于微创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微创技术在妇产科领域也得到发展。内窥式流产吸引是目前较先进的一种微创技术,利用高分辨的微型摄像头在定位准确的情况下,指导医生吸出胚囊,避免操作的盲目性和过度性。本研究通过对88例早孕病例内窥式流产吸引技术的临床应用,无1例漏吸、流产不全及宫颈粘连。【参考文献】 1 邹燕,李幼平,雷贞武,等.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行药物流产的安全性评价.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3942.2 王世阆. 如何防治人工流产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4):253254.3 臧新军,殷凤宜,张秀枝. B超检测下子宫内膜微型套管法终止早早孕60例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