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册——镜泊湖奇观.doc_第1页
第十一册——镜泊湖奇观.doc_第2页
第十一册——镜泊湖奇观.doc_第3页
第十一册——镜泊湖奇观.doc_第4页
第十一册——镜泊湖奇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镜泊湖奇观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2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三)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了解各段段意。(四)学习课文第1段,弄清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及其有关的传说。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二)了解镜泊湖的形成及有关传说。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我们祖国不仅有辽阔美丽的大草原,而且有许多高山大川,江河湖泊。镜泊湖是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的一个有名的湖泊,那里的景色迷人,今天我们就随作者到镜泊湖去游览一番。“奇观”是什么意思?(题目中的“奇观”是指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二)听录音,边听边想:镜泊湖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那里有些什么奇观?(三)学生自学生字、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消灾弭祸:消除灾祸。弭同“弥”,止息的意思。忌妒:这里指因为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好东西而心怀怨恨。炽热:极热,炽,是火旺的意思。缤纷:种类很多,五颜六色。绮丽:形容风景鲜艳美丽。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胜,能够承受。不胜,接受不完的意思。耸峙:高高的直立。斛:过去的量器,一斛等于五斗。郁郁葱葱:形容森林苍翠茂盛。欣欣向荣:形容林木繁密,生机勃勃。)(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可以先让学生置疑。)(五)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第1段第1、2自然段:讲镜泊湖的形成和传说。第2段第3自然段:从整体上描写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第3段第4自然段:重点描写吊水楼瀑布的壮观情景。第4段第5自然段:重点描写地下森林景色的奇观。)(六)指四名同学分段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镜泊湖在什么地方?课文主要讲了镜泊湖哪些主要景点?读后让学生回答。(镜泊湖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课文主要写了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两个主要景点。)(七)学习课文第1段。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第1段。2提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学生提后给予解答。(可先让其他同学给予解答,然后老师再给予补充纠正。)3让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复述课文中的传说故事。4说说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八)作业。1朗读课文。2复习词语:消灾弭祸天廷忌妒索取争执炽热阻塞绮丽别墅点缀缤纷一望无际耸峙奇幻俯视黝黑美不胜收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2、3、4段。(二)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两处景点的具体情景。(二)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点的特征进行静态和动态描写的。(三)体会文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三、教学过程(一)指名读第1段课文,并说说第1段所写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2段。1学生自读课文。2说出这段话的段式待点是什么?(总分段式。先总说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然后再具体展开说明它怎样“自然朴实”,又怎样“绮丽多变”。)3课文是怎样写镜泊湖是“自然朴实”的?读出有关语句。4课文是怎样写镜泊湖“绮丽多变”的?读出有关语句。5“有的直插湖中如屏似壁,有的退避三舍形成水湾,湖心石岛耸峙,湖心倒影奇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话的?6仿照这段话,自己组织语言说一段话。(要求运用:“除了没有只有然而”这些词语。)小结:课文第2段,作者是从整体上向我们描述了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即: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7齐读第2段。(三)学习第3段课文。1学生自学第3段课文。边读边思考:(1)吊水楼瀑布在什么地方?(2)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3)“千军万马”、“声闻数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在冬季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时,吊水楼瀑布结冰吗?为什么?2分小组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在学生自学后,分组讨论,启发学生充分发言。)小结:课文第3段,作者重点介绍了镜泊湖的著名景点:吊水楼瀑布的壮观景象。由于瀑布流水处在剧烈的运动中,即使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下也从不结冰,这是动态的描写,与第2段的静态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3齐读课文第3段。(四)学习课文第4段。1学生自学课文第4段。边读边思考:(1)地下森林为什么要说“所谓地下森林”?(2)为什么能在这里长起郁郁葱葱的森林?(3)什么叫“俯视”?游客们爬上火山口的顶部俯视时感觉怎样?(4)为什么地下森林的树木会“欣欣向荣,充满了活力”?2自学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结:由于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阳光照射,镜泊湖这里的地下森林长得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充满了活力。3指名读第4段课文。(五)朗读课文。(六)镜泊湖的景色有静有动,举例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七)总结(略)。(八)作业。1复习课后练习第1题。2填空。(1)除了镜泊山庄有一些( )别墅外,这里没有多少人工的点缀,只有( )山岩,( )的湖水,( )的花树,( )林海。(2)本来清澈的湖水静静地( )着,一到陡崖,突然下( ),顿时( )万斛珍珠,( )起千朵银花,水雾( ),势如千军万马,声闻数里,同幽静的镜泊湖形成鲜明的( )。读写例话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这则例话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事物的静态与动态。(二)在作文时学会描写事物的静态与动态的重要性。(三)了解事物静态与动态之间的关系。(四)以鸟的天堂为例,具体了解事物的静态与动态及其描写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通过这则例话的学习,要使学生懂得什么是事物的静态,什么是事物的动态,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在作文中注意描写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二)让学生了解静态与动态不是绝对的,有时候静中有动,有时候动中有静,静态和动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会由静变动,由动变静。(三)以鸟的天堂一文为例,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与动态及其描写事物的静态与动态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指导自学。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1)什么是事物的静态与动态?会举例说明。(2)鸟的天堂一文中,哪些是静态的叙述,哪些是动态的描写?(二)联系“读写例话”的内容和自学情况,让学生说说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概念的理解。(事物静止不动,称为静态。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物,像山峦、建筑物等。有些事物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称为动态。如鸟在飞,汽主在行驶,同学仍在操场上运动等。)(三)联系重点课文鸟的天堂,进一步认识事物的静态与动态和描写事物的静态与动态的方法。1说一说鸟的天堂一文中,哪些是对事物的静态的描写?(作者和朋友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是黄昏时候,没有看到鸟,只看到了大榕树,于是课文中对大榕树进行了静态描写。写到“真的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另外还写到大榕树的叶子,“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2哪些是对事物的动态描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第二天的早晨,作者不但看到了鸟,而且听到了鸟叫,作者对所见所闻进行了动态描写。“忽然起了一声鸟叫”“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事物的静态与动态。老师提出问题:有一位同学正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讲,那么他是处于静态还是动态?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小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眼睛看到的事物如果不动,我们就说它处于静态,如果在动,我们就说它处于动态。一位同学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讲,他的脑子在动,在思考,但是我们看不到,所以他是处于静止状态的。)(五)联系读写例话内容,进一步明确学习事物静态与动态的重要性。(1)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常说,“抓住事物的特点,就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那么我们要进一步想一想,究竟什么是事物的特点呢?其实,事物的特点就是指的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抓住事物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抓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2)在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写了大榕树的静态,又写了鸟的动态。如果作者只写大榕树的静态或只写鸟的动态好不好?为什么?(大榕树是鸟生活的环境,如果只写大榕树的静态或者只写鸟活动时的动态,是不全面的,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这两部分都写,我们对鸟在鸟的天堂里是怎样生活,才会有具体的了解,文章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结:通过这则例话的学习,我们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今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认真地观察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哪些讲的是事物的静态,哪些讲的是事物的动态,作文时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了。另外,我们还要注意,静态和动态不是绝对的,有时候静中有动,有时候动中有静;静态和动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会由静变动,由动变静。这都需要我们平时加强观察,注意积累。(六)作业。1运用例话中分析鸟的天堂)的方法分析草原或镜泊湖奇观,了解文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2将课文认真阅读一遍。基础训练5教学目标1复习汉语拼音,熟练地拼读音节,连字成句,读出儿歌,并了解儿歌的意思。2区别多音字的读音和意思。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3辨析形近字。区分字形相同与不同之处。4通过形容词与名词搭配的练习,使学生懂得形容词修饰要符合事物的特点。5体会夸张的写法。6通过“听话、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7阅读短文,通过阅读使学生体会短文是如何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教学重点、难点1复习汉语拼音,熟练地拼读音节。读出所拼的儿歌,并了解意思。2区别多音字的读音和意思。3辨析形近字。4通过“听话、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5阅读短文。通过阅读使学生体会短文是如何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复习汉语拼音,熟练地拼读音节,连字成句,读出儿歌,并了解儿歌的意思。(二)区别多音字的读音和意思。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三)辨析形近字。区分字形相同与不同之处。(四)通过形容词和名词搭配的练习,使学生懂得形容词修饰要符合事物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复习汉语拼音,熟练地拼读音节,连字成句,读出儿歌,了解儿歌意思。(二)通过形容词与名词搭配的练习,使学生懂得形容词修饰要符合事物特点。三、教学过程(一)第一题。读儿歌,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做这个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和朗读能力。拼读儿歌的步骤:(1)让学生回忆拼读规则,尽快地拼出每个音节的读音,能整体认读最好;(2)把拼读出的汉字连起来读;(3)把句子连起来读,最后读出整首儿歌;(4)说出儿歌的意思。在拼读音节过程中,头脑里要出现汉字、词语、句子,领会儿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读出语气,并注意停顿。做这项练习,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比如,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个人练习拼读。然后同桌进行检查。先让左边的读答句,右边的同学注意听读得是否准确。再让右边的读答句,左边的听读的情况。最后互相评议,评出读得准确的学生,给予鼓励。儿歌的内容是:什么叶尖?什么叶圆?什么叶像把小蒲扇?什么叶儿针样细?什么叶漂浮水上面?柳叶夹,杨叶圆,芭蕉叶像把小蒲扇,松树叶儿针样细,荷叶漂浮水上面。)(二)第二题。读句子,比较一下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有什么不同。(做这道题的步骤:(1)认真默读句子,根据句子读准字音;(2)说准字意,可以结合查字典,理解字意;(3)通过练习启发学生说一说,从练习中懂得了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要根据词句的内容来确定它们的读音和意思。答案是:“空”,在第一句里应读k#ng,是天空的意思。在第二句里应读kng,意思是没被占用。“差”,在第一句中应读ch4是相差的意思。第二句中应读ch3i,是职务的意思。“挑”,在第一句中应读ti1i是用肩膀担东西的意思;在第二句中应读ti1o,是用东西支起的意思。)(三)第三题。读一读,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做此题的步骤:(1)先比较每组两个字的读音是否相同;(2)再比较字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3)然后再组词。参考答案:瞭(瞭望、瞭望台、瞭望哨);嘹(嘹亮、歌声嘹亮);瑕(白璧微瑕、洁白无瑕);檐(房檐、屋檐、帽檐儿);瞻(瞻仰、瞻望、瞻前顾后);锦(锦旗、锦标、锦缎、锦绣山河、锦上添花);绵(绵绸、绵羊、软绵绵、连绵不断);拆(拆散、拆开、拆洗、拆除、拆穿);折(折断、折扣、折尺、折磨、曲折、转折);绅(绅士、土豪劣绅);坤(乾坤);恰(恰当、恰好、恰巧、恰如其分);洽(融洽、洽谈、接洽);决(决定、决赛、决胜、决算、决议、决战);诀(口诀、秘诀、诀别、诀窍);峦(山峦、岗峦、峰峦);恋(留恋、恋恋不舍)。(四)第四题。照样子,写上适当的答案。例 寒冷对冬天正如炎热对夏天。(此题是关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练习。步骤:(1)首先要读懂题意,理解“对”是相配合、相搭配的意思,不是相反或相对的意思。(2)根据例句提示的形式,独立思考进行练习。注意有的空可以填不止一个事物,只要符合形容的特点就可以。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形容词修饰要符合事物的特点。参考答案:“光明”可对“白天”;“狭窄”可对“小路”、“山路”;“低陷”可对“峡谷”;“松软”可对“沙滩”、“雪地”、“草地”等;“寂静”可对“乡村”;“矮小”可对“平房”。)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让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夸张的写法。通过这项练习,使学生懂得同一个意见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二)通过“听话、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听话、说话”训练,使每一个学生有听与说的机会,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提高听说的能力。三、教学过程(一)第五题。读句子,比较每组里两个句子的说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夸张的写法。做此题时要注意:(1)要引导学生弄清楚每组中的两个句子是说法不同,而不是意思不同;(2)要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每组的第二个句子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这样说有什么好处。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在平时的说话、作文中能生动灵活地表达意思。)(二)听话、说话。1放录音,听一段新闻。2在放录音之前,老师布置思考题:(1)这段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陈绶祥教授说,基础教育的分数应该是坦诚的,公开的,他还说,学生不重视分数是不对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是怎么想的?(3)陈绶祥教授说,考试是非常必要的,考试是中国人发明的优良传统,是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你是怎么想的?(4)你有什么地方没有听明白,提出来。请同学们认真听下面的新闻,边听,边记忆,边思考:1999年1月8日至10日。由广州市委,广州市少年宫在广州市举办了一次文化与教育系列讲座。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绶祥教授积几十年教书所悟,向到会一千多名听众介绍了他的教育观点,一些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陈绶祥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美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有专著、文集。个人画集数十种,其中包括使孩子聪明起来、早期美术教育与聪明等有关教育文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称他为“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领域都有独到见解的文化学者”。陈绶祥教授认为,教育孩子不简单,但更不简单的是我们该怎样去教育我们的孩子。他具体谈到在语文识字教学中,不应该一味模仿西方的教学模式,应该按照中国的特点和汉字的特点来进行教学。他说“汉字是一种记名符号,只需让孩子会读会写记住就行了”。对于“考试的分数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的观点,陈教授认为,分数是否成为隐私并不重要,基础教育的分数应是坦诚的、公开的,学生应该有隐私,但不应是分数,学生不重视分数是不对的,但家长、老师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也不对,老师不应以分数衡量孩子。老师、家长更应注重小孩的能力。他还说,考试是非常必要的,考试是中国人发明的优良传统,是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教育界人士就陈缓祥教授的教育观点和目前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3讨论、交流。(针对这段新闻,学生展开讨论。讨论时可先同桌或分组说,然后找学生在全班说。可以按老师布置的思考题说,也可以不按思考题,直接说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最好能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来说。做到广泛发言,让各类学生都能畅所欲言。)4让学生自己说一段新闻。(学生根据自己听广播或看报来说,其他同学认真听。要求把所讲的内容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明白,达到交流信息、交流思想的目的。做这项练习时,一定要扩大训练面,要鼓励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三)作业。听广播(或看报),把自己听到(或看到)的一段新闻,讲给父母或同学。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复习课文草原、镜泊湖奇观,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认识。(二)指导自学短文。二、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按照“读想说”的顺序自学短文,了解锡林郭勒草原的特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本单元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事物的静态与动态1举例说明什么是事物的静态?什么是事物的动态?2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哪些是对事物的静态描写?哪些是对事物的动态描写?(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4)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5)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3按课文原文填写,然后读出来,说一说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1)除了镜泊山庄有一些_外,这里没有多少_,只有_,_,_,_。(2)四周峰峦叠起,有的_,有的_,湖中倒影奇幻,真是美不胜收。(3)一到陡崖,突然_,顿时_万斛珍珠,_千朵银花,水雾弥漫,势如千军万马,声闻数里。4为什么对事物要进行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举例说明。(二)阅读短文。1学生默读短文。2边读边思考。(1)想一想,锡林郭勒草原有哪些特点?画在书上。(2)在默读中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3检查自学短文情况。(1)请一名学生读短文。(2)提出在自读中疑难问题。(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解答,然后老师补充纠正。)4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词语的意思。(1)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覆满:覆,盖住。到处覆盖着青青的野草,这里是形容野草多,占的面积大。)(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嵌着: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多指美术品的装饰,在这里是说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嵌在草滩上。)(3)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一碧千里:文中指一片碧绿的颜色,十分宽广。千里,指宽广;碧,青绿色。这里形容碧绿的草原一望无际。散落:零碎的,不集中的。这里是说在辽阔的草原到处可见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蒙古包分布的面积广,不集中。)(5)说说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说出各自然段的段意。(短文先写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再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第一自然段段意: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第二自然段段意:具体写草原的广阔美丽。第三自然段段意: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过渡段)。第四自然段段意:具体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6第二次默读短文,边读边画出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1)分小组讨论交流。(2)指名读出静态描写的语句。(“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3)指名读出动态描写的语句。(“矫健的雄鹰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7齐读短文。8短文主要写了锡林郭勒草原的什么特点?(短文主要写了锡林郭勒草原广阔、美丽、欢腾的特点。)(三)作业。1朗读短文。2将短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摘录在摘抄本上。作文指导5一、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正确理解题目要求。(二)根据题目要求,确定选材。(三)继续训练先列提纲,根据提纲写作文的能力。(四)运用修改符号认真修改作文底稿。二、教学重点、难点(一)认真审题,正确理解要求,本次作文是要写一篇写景的文章,仔细观察一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静态和动态的特点。(二)根据题目要求,确定选材,再自己确定文题,写一篇作文。三、教学过程(一)让学生默读课文中对本次作文的要求,阅读后说说这段话对本次作文共提出几项具体要求。(学生发言后,老师归纳共三项要求。认真观察一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静态和动态的特点。自己根据观察的景物确定作文的题目。要做到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作文之前,要先想好表达的内容和顺序,列出提纲。写完作文后,要认真检查,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二)认真观察一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特点。1复习课文鸟的天堂、草原、镜泊湖奇观,在这三篇课文中作者各抓住什么景物进行观察的?在观察中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特点的?(鸟的天堂中,作者选择两次去鸟的天堂,对鸟的天堂的景物进行观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描写。作者来到鸟的天堂,着重写大榕树的长势。由远到近地描述。远看以为“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之所以会看错,是因为榕树的枝干很多很大,又看不到主干。当靠近时,才看清果真是“一株”大榕树,再具体写树的枝、叶、干、根的长势。主要是在静态情况下的观察。作者第二次又经过鸟的天堂,由于是在早晨,所见的景象与第一次大不相同,由静而动,写出了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接着写出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的鸟,写出鸟的天堂的热闹场面。不仅描写了鸟的形状、颜色,而且着重描写了鸟的活动,描写了事物的动态。在草原一课中作者对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观察与描写是怎样的?镜泊湖奇观这篇课文让学生自己分析,从中理解如何观察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的静态与动态来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2写景叙事,融为一体。(要提醒学生注意:小学生初学写景作文,从思想上要明确,写景不是单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作文也要有明确的中心。景物描写与叙事内容结合在一起,景物描写才能起到衬托的作用,文章的中心才能得到更好的表达。以草原为例。课文的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情谊,课文开头具体描绘了草原景色的美丽,为什么呢?作者是以写草原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草原独特的风光,也是形成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粗犷、豪爽的条件。这就写出了草原美,草原的人更美,这样写,文章更富有感染力,读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的作文,不仅要注意与叙事相结合,还要注意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抒情,借景抒情。在景物描写的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在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写到对大榕树静态美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赞美了鸟的天堂动态的美,即使对一只小小的画眉,作者也做了生动、细微的描写,这不仅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更表达了作者迷恋鸟的天堂的景色,怎么也看不够的心情,反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高尚情趣。草原一课,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在全文也是处处可见,尤其在课文结尾处写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者从遥远的地方来到碧绿的大草原,深情的话儿说也说不完啊,一直到太阳偏西还难舍难分。作者的抒情充分表达了蒙汉人民情深似海,歌颂了民族大团结。)(三)学生确定作文选材。(四)列提纲,写作文。(五)修改作文底稿。(六)参考例文。观月食放学后,我兴冲冲地朝家里跑,到了家里心还怦怦直跳。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快点煮饭吧,吃完饭我们一起去看月全食。”奶奶在一旁听了,好奇地问:“你说的月全食是不是天狗吃月亮?”我说:“不是的。”奶奶说:“从前天狗吃月亮的时候,大家就拿着簸箕、锣鼓到街上去敲,吓跑天狗,救活月亮。晚上,得赶快去街上敲锣打鼓。”我向奶奶解释说:“奶奶,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天狗吃月亮,晚上我扶您去看。”傍晚,一轮金黄的圆月悬挂在空旷冷漠的东方天空,一动不动,向大地洒下皎洁的月光,那么温柔,象细纱一般。大概六点钟左右,月亮边上出现了一丝阴影。“快来看哪,月食开始啦!天狗咬住月亮了!”“月亮边上出现了黑影,快来看吧!”小伙伴们都呼喊起来,家长们都放下手里的活,赶紧出来看,楼上楼下都站了人,大家静静地观看这一奇异的景象。阴影在慢慢地扩大着,好象一个什么怪物在吞吃一块金黄的圆饼。月亮在挣扎,可是没有用,阴影在继续扩大,月亮被吞去了一半,象个元宝。这时大约六点半钟。月亮在继续缩小,象一叶小舟,慢慢地又变成镰刀,变成细钩,变成眉毛,天渐渐地暗淡下来。月亮大约还剩八分之一。又过了一会儿,月亮完全被阴影吞没了,大地一片漆黑。这时大概七点钟。当月亮完全被阴影遮住时,人群中欢呼声一片。孩子们拍手喊叫,大人们惊叹不已,老奶奶也拄着拐杖出来了,瞪大老花眼睛,向天空望着。人们都被这奇景吸引住了。约摸过了一个多小时,月亮又出现了。它先变成眉毛,接着变成细钩,变成镰刀,变成小舟最后又变成金黄的一轮圆月。“出来了!出来了!”“天狗把月亮又吐出来了!”“真有趣!”人们又一阵欢呼。月亮缓缓地穿行在云层之中,忽隐忽现。看完月食,弟弟天真地问我:“哥,那黑影是什么东西?”我一本正经地说:“是咱们住的地球的影子。告诉你吧,当地球绕到月亮和太阳中间,月亮、地球、太阳正好成一条直线时,太阳光全部被地球拦住了,就形成了月全食。”“我明白啦!”弟弟高兴地说。作文讲评5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老师批改、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二)学习范文,进一步掌握写景作文的写法。(三)讲评后再次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范文,领悟写景作文的写作方法。(二)讲评后,用心修改自己的作文,体会不断修改才能写好作文的道理。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都拿到了自己的作文本,请大家注意,不要只看分数,把精力集中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上。对于自己作文中的错字、病句等缺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二)让学生结合老师的批改及评语,认真阅读一遍自己的作文。(三)四人一小组,每人读自己的作文,互相交流。(四)选出几篇优秀作文在全班交流。(五)学习范文。(要求认真听,然后讨论、评议。)1范文两篇。观日出早晨五点钟,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带领下,登上笔架山,等着看日出。我们登上山顶时,头上的月亮和稀疏的星星还迷恋着夜色,不肯隐退;脚下一层乳白色的浓雾笼罩着整个山峰。不一会儿,东方开始发亮,出现了一块胭脂红的斑点。星星悄悄溜走了,月亮慢慢隐没在天幕中。雾气也变得淡薄了,在山坳里流动,像缎带似的环绕着笔架山。天边,几片发红的云彩,不知被谁镶上了金边。我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