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现代文学论文.doc_第1页
东北现代文学论文.doc_第2页
东北现代文学论文.doc_第3页
东北现代文学论文.doc_第4页
东北现代文学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现代文学论文 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不能趋于两端既不能一味注重史料发掘或微观呈现更不能一味注重理论探讨或宏观论述两方面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宏伟而扎实的论著和健康的学术风气应是两者的并存共荣和有机结合各执一偏必然去之甚远 东北现代文学论文 一、关于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宏观意识 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并不缺乏宏观意识 吕钦文、铁峰、冯为群、李春燕、张毓茂、高翔、黄万华等人的文章和史论著述从宏观的角度或综合探讨或整体审视或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阐释与论析使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在整体上呈现出成熟与厚重的特色 有些研究在对某些作家的分析和评价中也能够做到全面把握整体透视力求明晰而准确地评判一个作家创作的得失与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该作家的时代影响及其文学史意义 这些成果都从整体上提升了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水平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宏观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相配合20世纪的东北文学也被人为地“断裂”为“东北现代文学”和“东北当代文学”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识之士就提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观问题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想并力图贯通曾被政治意识形态“阻隔”的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试图以现代宏观意识重新构筑这段历史让文学回归本体 尽管关于“贯通”的具体效果的争议之声不绝于耳但我们认为不管怎样“它的宏观视野和整体的审视角度促进和深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因此“贯通”是非常必要的这个观点对于东北文学的研究同样适用 东北文学也不能只是满足于分阶段研究因为“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必然要求寻求东北现代文学的历史孕育过程探源东北现代文学的延续性打通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的格局” 把20世纪东北文学视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深度一体化“系统研究20世纪文学的规律性特征揭示历史的连接与影响必将会导致东北文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研究者要着眼于全局以东北现代文学为起点和基点从文学现象、文学观念、主题演变、创作方法、文体消长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对20世纪东北文学做总体性流动性开放性的考察与书写有效地勾勒出东北文学在那样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流变 还要沟通融合近代与现代搞清东北社会系统转型过程中文学子系统所呈现出的状态与特征探寻新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地域特色形成的深层原因新旧文学的转换境况以及转换变迁中知识分子的精神激荡变动过程 这些都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深入开掘 以上属于纵向的考察 横向来看有必要考察东北新文学与“他域”文学的相关性 首先与关内“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之间所存在的内在深刻联系 众所周知从总体上看东北新文学是在“五四”文学的召引下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的对关内新文学有吸收有融汇也必然会有自觉和不自觉的“拿来”与创造 这方面的研究不乏丰盈厚重令人耳目一新之作如高翔的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既有文学发展历史的纵向书写又有文学发展特征的横向剖析使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东北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个别与整体二者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的发展关系 然而该项课题在史料挖掘和学理探讨方面的工作仍需继续在已有学术资源和学术积淀的基础上做更高层次的理论审视和进一步的历史还原 其次东北新文学尤其沦陷时期文学所受“外来”影响的途径是多向的除“五四”新文学还有日本文学、俄苏文学、欧美文学等这些互动关系有必要一一梳理从宏观上做冷静细致的研讨与剖析 尤其要以沦陷时期“滞守”作家甚至所谓的“附逆”作家为中心来梳理文学关系以批判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对东北新文学做出更为客观和动态的判断与评价在科学辨析中揭示出历史真相 另外与东北新文学并存的旧文学的发展状况东北新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东北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现代东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等等都需要在宏观意识的引领下做整体的鸟瞰、建构与掘进 宏观意识主要表现为开放的姿态以新文学为基点既在一个时间段上做整体考察又要在时间性上向两端延伸在视线上做内外变换与流动“把研究对象放在文学史的长流中对文学的整体进行历史的、能动的分析 ”走出封闭型的研究道路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视野在中国文学和东北文学整体格局中勾勒东北现代文学的历史演变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寻找多元对话发现现代东北社会和东北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独特意义之所在 二、关于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微观意识 东北现代文学研究是从微观开始的在对作家作品的评述和史料的整理中使得东北现代文学的整体脉络得到日益清晰的梳理 然而在走向宏观之后微观意识似乎淡弱了许多 由于与关内相比东北现代文学总体水平并不太高所以导致了许多研究者习惯于做文学元素和作家作品的整体研究与考察微观的观照力度不够很多作家总是作为集体的一员而出现许多作品则只闻其名不见其貌缺乏鞭辟入里细致独到的分析阐释文章一些研究空疏浮浅缺少客观性与科学性有些甚至属于历史的误读或真相的遮蔽研究中有整体美而无个体形状 人们往往习惯于关注那些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的知名作家及其作品如东北流亡作家群尤其萧红等人对在本地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作品或置之不理或浅尝辄止或似乎认为找不到可以切入深层的文本 笔者认为既然是地域文学那么大多数作家作品也只能是具有地方影响的对他们的关注恰恰是地域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和重中之重对有特色者不能忽略遗忘或者置若罔闻应该以微观意识烛照之作出客观的剖析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那么东北现代文学是否存在可以切入深层的文本?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沦陷时期作家爵青的作品 抛开敏感的政治身份不谈作为“艺文志派”中艺术思维最为复杂的一个爵青习惯于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思考生命的议题和展示精神的困惑他的小说“追求问题意识和思辨色彩由观念或问题意识来营造小说小说中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同时“爵青的作品还具有极强的文体意识他推崇文体创新进行各种文体实验”企图展现文学的高度的艺术性并努力在文学的场域中执守着“生活之本义” 爵青是一个不能仅仅远观也不是一个让人轻松近视的“天才”作家 爵青的创作是真诚的爵青本人及其作品却是孤独的 目前学界对爵青作品的解读是不透彻的甚至是简单而无力的“作为伪满洲国时期的重要作家爵青及其作品不该被忽视 ”作为个体在宏观视野下经过微观考察在不断的解读与审视中爵青的作品一定会获得具有超越自身时空局限的永恒性质 当然对爵青的研究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充分认识其人其文的复杂性辨伪存真对其发表的不当言论必须要有清醒的认知 微观意识不仅仅关注单一的文学元素或某一个作家及其某一部作品还包含着一种对于作家作品的解读的姿态和态度要建构微观的“小语境”话语模式做好微观的文本细读并且要把社会时代的宏大背景与文本的微观研究结合起来 文学史基点下的文学研究最根本的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回到文本自身文本细读引发的必然是多种解读视角多维认知取向 因为一个文学文本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和独立的存在包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