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因子指数评价法.pdf_第1页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 9 卷第 2 期 2 0 0 7年 2月 人民黄河 YEL L 0W RI V ER Vo 1 29 No 2 Fe b 2 0 o 7 水资源 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比较 曾 永 樊引琴 王丽伟 刁立芳 李 喜 画 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4 摘要 以黄河三门峡一花园E l 河段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 对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的水质评价结果进行 了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 模糊综合评价法体现各个评价因子对水质的综合影响 适用于各评价因子超标接近的情况 单 因子指数评价法体现单因子否决权 适用于个别评价因子超标过大 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 应根 据具体的监测数据和评价目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使评价结果满足管理需要 反映水体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 X 1 3 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1 3 7 9 2 0 0 7 0 2 0 0 4 5 0 1 水质评价是对某一水环境区域进行环境要素分析 对水质 优劣进行定量评价的过程 通过水质评价 可以了解和掌握水 质变化趋势 准确地反映水体污染状况和程度 为水资源利用 保护 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质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一方面取决于监测数据的准确 性 另 方面依赖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实际工作中 大都采 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 由于水环境中存在大量不确 定性因素 水质类别 分类标准都是一些模糊概念 因此模糊数 学在水质综合评价 中得到 了广 泛应用 笔者 以黄河三门 峡一花园口河段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 对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单 因子指数评价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1 方法简介 1 1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路 由监测数据确立各因子指标 对各级标准的隶属度集 形成隶属度矩阵 再把因子的权重集 与隶属度矩阵相乘 得到综合评判集 表明评价水体水质对各 级标准水质的隶属程度 其中值最大的元素所对应的类别即为 水体评价类别 具体步骤如下 建立水质评价因子集合及等 级集合 建立单因子评价矩阵 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建立 水质评价模型 计算评价结果 1 2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 单因子评价法就是用水质最差的单项指标所属类别来确 定水体综合水质类别 即用水体各监测项 目的监测结果对照该 项目的分类标准 确定其水质类别 在所有项 目的水质类别中 选取水质最差类别作为水体的水质类别 水质指数 的计算 公式为 l t C i L 式中 G为第 i 类污染物测定值 L 第 i 类污染物评价标准 当 1 时 表示水体未污染 当 I i 1 时 表示水体污染 具体数值直接反映污染物超标程度 2 评价结果及比较 以黄河三门峡一花园口河段 2 0 0 6年 1 8月水质监测资 料为基础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对三门 峡 小浪底 花园口断面的水质进行评价 评价因子为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 氨氮 铜 锌 氟化物 砷 汞 镉 六 价铬 铅 氰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 评价标准采用 地表水环境 质量标准 G B 3 8 3 8 2 0 0 2 评价结果分别见表 1 和表 2 表 1 模糊综合评价法水质评价结果 水质类别 断面 1月 2月 3月4月 5月 6月 7月8月 三 门峡 I V I I 小浪 底 I I I I I I I I 花 园口 I I I I I 表 2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水质评价结果 水质类别 断面 1月 2月 3月4月 5月 6月 7月8月 j 峡 V 劣 V 劣 V V V V 小浪底 花 园口 由表 1 和表 2可以看出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差 异 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的水质类别要优于单因子指数评 价法得到的水质类别 这主要是两种评价方法出发点不同造成 的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 实际上只考虑了最突出的因子即污染 状况最严重的评价因子对整个评价结果的影响 充分显示超标 最严重的评价因子对整个评价结果的决定性作用 其他因子的 作用被弱化 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则充分考虑了每个因子对综 合评价结果的贡献 并把贡献按权重进行分配 其评价结果是 各个参评指标综合作用的产物 下转第6 5页 收稿 日期 2 0 0 6 0 8 1 2 作者简介 曾永 1 9 6 3 一 男 河南郑州人 高级工程师 维普资讯 第 2期 左仲国等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对泥沙的分选作用 6 5 2 2 坝前 坝尾淤积泥沙粒径对比分析 1 泥沙颗粒级配对 比 泥沙的落淤与泥沙粒径组成有 关 由于缺乏进入淤地坝洪水泥沙的观测资料 因此以坝尾淤 积泥沙平均粒径 d 来区分来沙粒径情况 本次钻探取样的泥 沙粒径在 0 0 4 0 5 5 1 m m之间 其中d 0 4 m m的淤地坝只 有 1座 图 3是 d 0 0 5 m m d 0 0 5 0 1 mm d 0 1 0 2 m m d 0 3 m m的坝前 坝尾泥沙颗粒级配曲线 对 比可 以看出 在d 0 3 m m的情况下 坝前 坝尾泥沙颗粒级配差别 较大 坝前泥沙粒径明显小于坝尾泥沙粒径 随着 d的减小 坝 前 坝尾泥沙颗粒级配差别越来越小 当 d 0 0 5 m m时 两条 级配曲线几乎重叠 说明坝前 坝尾泥沙粒径无明显差别 套 堡 嚣 妻 龌 氡 赠 垛 斗 粒 径 ra m f a d 0 0 51 12 1 1 2 粒径 ram 出1 d O O 5 加 1 mm l 0 o 薰 8 0 露6 0 耄4 o 抖 2 0 斗 0 0 粒径 ra m f c 1 d O 1 0 2mm 粒径 ram d 1 d 0 3mm 图3 泥沙粒径级配曲线 2 泥沙中数粒径和平均粒径对比 从表 1可以看 出 对 于不同的淤地坝 随着坝地泥沙粒径的变细 坝前 坝尾泥沙中 数粒径和平均粒径的差别均明显减小 表 1 坝前 坝尾泥沙中数粒径和平均粒径对比 3 结论 1 淤地坝对泥沙具有分选作用 坝前泥沙粒径小于坝尾 泥沙粒径 泥沙粒径越粗这种分选作用越明显 2 淤地坝有一定的淤粗排细功能 在淤地坝对泥沙的分 选作用下 到达坝前的泥沙粒径小于坝尾泥沙粒径 对于排洪 运用的淤地坝 排出的泥沙粒径相对较细 从而起到了淤粗排 细的作用 3 在粗泥沙产沙区 淤地坝能够起到更好的淤粗排细作 用 因此 加快淤地坝建设 特别是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建设 淤地坝 对有效减少人黄粗泥沙 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将 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建华 吕光圻 张胜利 等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 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 M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 O 0 o 责任编辑张智民 上接第4 5页 3 结语 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在评价出发点 评价 原理等方面各有特色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适用于个别评价参 数超标过大 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的情况 评价出发点是为了 体现单因子否决权 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则主要适用于各个评 价因子超标情况接近 即不存在单因子否决的情况 评价出发 点是为了体现不同评价因子对水质的综合影响 单因子指数 评价法采用某一项污染项 目超标就断定整个水体超标 的一票 否决制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计算简单 方便 安全性高 模 糊综合评价法避免了单因子指数评价的片面性 但计算复杂 不易操作 不能确定主要污染因子 有可能掩盖有毒有机物 重 金属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威胁较大的污染物的影响 因 此在实际应用中 应根据具体的监测数据和评价 目的选择合适 的评价方法 使评价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