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对严复翻译观的发展.pdf_第1页
论林语堂对严复翻译观的发展.pdf_第2页
论林语堂对严复翻译观的发展.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8 1 1 1 0 6 7 5 9 7 6 1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0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2 0 0 8 1 1 1 0 6 7 5 9 7 6 1 论林语堂对严复翻译观的发展 高昂之 浙江工商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杭州 3 1 0 0 1 8 摘要 严复和林语堂是 2 0世纪中国的著名翻译大家 他们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 严复的 信 达 雅 是 2 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 翻译理论 而林语堂则提出了 忠实 通顺 美 的标准 回顾 比较了两者的翻译观 论述林语堂对严复翻译理论的发展 旨在说明林 语堂的翻译观对 中国翻译理论 的重大价值和贡献 关键词 林语堂 严复 翻译理论 信达雅 翻译标准 中图分类号 I 2 0 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 0 0 8 9 7 1 3 2 0 0 8 0 6 0 7 5 9 0 3 一 引言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 翻译标准问题历来是翻译理论界所探讨的一个重要 问题 就什么是理想的翻译 这一问题 历史上众多翻译家都曾提出过自己的见解 中国的翻译理论 严格说来 始自严复的 天演论 译例 言 作为中国翻译界的开山鼻祖 严复在这篇短短的 译例言 里 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其翻译观 译事三难 信 达 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易 日 修辞则诚 子日 辞达而已 又 日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 达而外 求其尔 雅 天演论 译例言 严复的翻译标准可以精练地概括为 信 达 雅 三字 严复翻译观的提出 对之后中国翻译界的影响是广泛 而深远的 而 信 达 雅 三字经 则通常被认为是翻译理论的典范 这条标准的提出 是严复借鉴了中国古典文 学的神韵 积累了古代佛经翻译的丰富经验 以及从事了大量翻译实践而得出的结果 在严复提出 信 达 雅 后 大部分译者在其翻译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地依照了这一标准 一些新理论见解的 提出 也都建立在 信 达 雅 的基础之上 五四以后 中国翻译界在鲁迅 茅盾 郑振铎 林语堂等文坛生力军百 家争鸣 他们以 自己的翻译实绩和卓绝的理论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严复之后众多作家中 林语堂对于翻译理论所做的贡献是最大的l l l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 忠实 通顺 美 林语堂是 2 0 世纪中国知名的双语作家 他以学贯中西的底蕴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既把博 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通俗地介绍给世界 也把先进的西方文化传播给中国大众 其作品 生活的艺术 吾国与吾 民 等为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并因小说 京华烟云 于 1 9 7 5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其译作 浮生六记 中国古文小品选译 等也在翻译界拥有较高的评价 学界对林语堂翻译观的研究 一般集中于他在 1 9 3 2 年写 的著名论文 论翻译 在此文中 林语堂创造性地提出了 忠实 通顺 美 的翻译观 二 林语堂对严复翻译态度的发展 林语堂对严复翻译观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待翻译的态度上 林语堂在 论翻译 中指出 翻译是一门艺术 而这门艺术的创造依赖于译者三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 文程度 能写清顺流畅的中文 三是译事上 的训练 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 技术 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 以亮认为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看似简单 实则 深中要害 而且非常合乎实际 远较那些讨论 直译 与 意译 信 达 雅 的空洞理论来得有用而具体 337 我们可以发现 与严复的 信 达 雅 相比 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更为 实际和可行 这些特点在其译作 浮生六记 中国古文小品选译 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此不做赘述 林语堂的翻译理念聚焦于 美译 他的翻译实践无时无刻不透射出美学思想的光芒 我们回顾历史 时会发 收稿 日期 2 0 0 8 0 7 1 0 作者简 介 高 昂之 1 9 8 3 一 男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 语言与文化研究 7 6 0 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1 0卷 现 在西方 美学总与翻译理论紧密相关的 林语堂的 忠实 通顺 美 翻译观 具体说来 分别为 对原文负责 对读者负责 对艺术负责 的三重标准 他将严复的翻译理论从纯文字的技巧提升到了文艺心理的高度 林语 堂是 中国第一位把美学思想融人翻译理论的翻译家 他把 美译 看作是翻译 的终极标准 并对 美译 的原则 进行了系统化的概括和研究 三 林语堂对严 复翻译观的发展 一 从 信 达 到 忠实 通顺 林语堂的 忠实 通顺 原则很大程度上与严复的 信 达 是对位且等效的 但在翻译单位的确定上 他们 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 严复认为 信 最为重要 也最难达到 另外 在翻译单位的确定上 严复主张 句本位 而不是 章本位 在 论翻译 中 林语堂对严复的观点做了补充 林语堂首先肯定了严复的观点 认为 信 是 译者的首要责任 也就是说 译者必须首先对原文负责 林语堂主张翻译有 字译 和 句译 的不同 而不支持 用 直译 或者 意译 的说法 他认为 最合理 的翻译应该是 句译 而绝对不是 字译 同时 他提出了 忠实 的三个层次 分别为 句译 传神 和 绝对忠实之不可能性 林语堂认为 忠实 远非字字对译 因为字意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越是常用的字 其用法越为复 杂 在林语堂看来 达意而不达神的作品 不能称之为翻译原文 只可说是 暗杀原文 4 2 6 因此 林语堂提倡一 种灵活而连贯的翻译方式 他反复强调译者抓住 字神 所谓字神 林语堂给出了如下解释 字神 就是一字 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感情上的色彩 即一字之暗示力 凡字必有神 即 传神达意 之神 在林语堂之前 茅 盾已明确提 出翻译不可失却 神气句调 即神韵 郭沫若也曾强调翻译必须不失原作 的 风韵 林语堂显然继 承了他们的理论主张 可贵的是 林语堂并没有局限于茅盾和郭沫若的理论本身 而是为之做了学理的提升 从 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阐释传神问题 从而丰富了 传神 的翻译主张 林语堂的 字神 一说 跳出了翻译应 该是 句本位 或 章本位 这一问题对于译者思想的禁锢 而对 忠实 标准作了质的提高和升华 与严复的翻 译观相比 林语堂的观点显得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 从 雅 到 美 林语堂对于严复翻译理论的发展 主要体现于第三个层次 即 美 的标准 严复对 雅 做了如下解释 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并认为 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则为达易 用近世利俗文字 则求达难 为雅 也即为所以 达也 从上述言论中我们不难发现 其实严复对 雅 的定位与 达 是无异的 严复有着深厚的古文修养 是清 代重要的散文流派 桐城派 的重要代表人物 雅 这一标准是严复提倡古文风韵 的反映 严复刻意模仿先秦 文体 是想做敲门砖 以此破启禁闭 如其所言 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大 他这样做的 目的 是试图让 晚清顽固保守却附庸风雅的封建士大夫阶级乐于接受西方的先进学术理论 罗新璋认为 处于那个时代 则无 可奈何之举 其用意固然不可非议 但他为 雅 的路子却不足取法 罗新璋 1 9 8 4 3 8 我们认为 就其本义来 说 严复的 雅 是不值得为翻译者所效法的 而林语堂关于 美 的标准对严复的 雅 做了实质上的补充和发展 林语堂在 论翻译 中开篇即指出 谈 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 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 他接着写到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 爱艺术之心爱他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他 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种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s a fi n e a r t 林语堂认为 翻译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译文字两者的关系 所以翻译问题 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 的问题p p 他把严复的翻译理论从文字的技巧 提升到了美学心理学的高度 在翻译理论上 林语堂赞成意大 利美学家克罗斯的观点 即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无法翻译 的 只能重新创造 I 3 8 5 他认为一项艺术的成功有赖 于个人的天分以及技巧的足够训练 在艺术的道路上 无捷径可言 林语堂继而明确指出 译者应具备良好的 文学素养 这对于广大翻译者来说 是一个中肯的建议 同时 也为我们当代翻译界很多译作缺少美感的问题 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和努力的方向 此外 在 论翻译 中 林语堂进一步提出了文字 美 的五个层次 即为 声音之美 意义之美 传神之美 文 气 文体 形式之美 对于 美 的五重标准的精辟论断 可以说是林语堂美学翻译理论的精华 林语堂继而指 第 6期 高昂之 论林语堂对严复翻译观的发展 7 6 1 出 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 或得其神而忘其体 决不能把文义 文神 文气 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 这体现了林语堂对于艺术的严谨态度 绝对的完美虽不能达到 但我们对于 美 的追求却应孜孜不倦 永不止 步 林语堂将严复的翻译理论从纯文字 的技巧提升到了文艺心理的高度 在向译者提 出了更严格的标准的同 时 也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译 标准发展 了严复 的翻译观 对翻译界 的后来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为 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提供 了崭新的视角 四 结语 严复和林语堂是 2 O 世纪中国的著名翻译大家 他们为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 严复的 信 达 雅 是 2 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而林语堂的 忠实 通顺 美 的三个标准则对严复的翻译理论做了继承和 发展 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林语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双语作家 而其作为翻译家的地位和作用 却在很长一 段时期被人所忽视 以边缘的姿态游离于主流之外 近年来 国内众多学者已对林语堂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 地位以及其独具魅力的翻译理论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会得到 越来越多 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MI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0 0 0 3 2 5 2 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MJ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 0 0 3 1 9 9 3 罗新璋 翻译论集 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 8 4 4 王秉钦 2 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 0 0 4 On LI N Yut a ng S De v e l o pm e nt o f YAN Fu S Out l o o k o n Tr a ns l a t i o n GA0 An g z h i C o l l e g e o f F o r e ig n S t u d i e s Z h e j i a n g I n d u s t r i a l a n d C o m m e r c i al U n iv e r s i ty Ha n g z h o u 3 1 0 0 1 8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YAN F u a n d L I U Yu t a n g we r e b o t h r e n o w n e d ma s t e r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n t h e 2 0 t h c e n t u r y Ch i n a T h e i r b ri l l i a n t t h o u g h t s h a v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 f r a me wo r k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c o n t e mo r a r y t r a s l a t i o n t h e o ry Y AN S t h r e e p o i n t s t a n d a r d o f f a i t h f u l n e s s 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 a n d e l e g a n c e h a s b e e n t h e mo s t i n f l u e n t i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a n d a r d i n l a s t c e n t u ry An d L I N a d v a n c e d h i s o w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a n d a r d o f f a i t h f u l n e s s fl u e n c y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a t t r a c t i v e n e s s L I N S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YAN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a n d a r d i s e l u c i d a t e d t h r o u g h r e v i e w a n d c o mp a ris o n a i mi n g a t a ffir mi 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