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经 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凼苤直太堂及其 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3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蜂 日期: z ! ! : 指导教师签名: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 问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 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伺意l 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i , 学位论文作者签 日 囊一羔| :| | 汉语人体眉眼词语研究 摘要 人体词语的形成是人类从自身出发,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起始点。研究人体 词语,不仅可以更好地认知世界,同时也是人类更好地认识自身的过程。人体 词语寄托了古人对自身状况的认知,保留并展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本文 在前辈时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眉眼类词语的溯源,推求古人命名取向的缘 由;梳理归纳了眉眼类词语的结构类型,考察分析了眉眼类词语的语义内容。 结合内蒙古西部方言中的熟语( 主要是方言成语) ,重点分析语音、语义、语 用等方面的特点。通过比较,得出眉眼类词语作为基本词汇,不仅意义内容丰 富多样,而且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和表现力。进而探讨了眉眼类词语意义演变 的主要原因。既有词义系统内部的动态调整,也有词语复音化趋势的影响。此 外,隐喻和转喻思维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意义的变化。 关键词:人体词语,眉眼类,汉字,方言熟语,思维方式 a b s t r a c t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b o d yn o ti sf r o mh u m a nh i m s e l fa n di ti st h eb e i g n n i n go f k n o w i n g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i n g s r e s e a r c h i n gb o d yl a n g u a g en o to n l yd o e sk n o w t h ew o r l db e t t e r ,b u ta l s od o e sk n o wh u m a nh i m s e l fb e t t e r t h ef o r m i n go fb o d yn o to n l yc a r r i e st h ea n c e s t o r sc o g n i t i o no ft h e i ro w n c o n d i t i o n s ,b u ta l s or e m a i n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u m a n a n dn a t u r e b a s e do n t h er e m a r k a b l e ,f o r m e r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r o f e s s o r s s t u d i e s t h ep a p e rp r o b e st h e c a u s e so nw h i c ht h ea n c e s t o rn a m e dac e r t a i no b j e c to ri m a g eb yt r a c i n gb a c kt h e “e y e - b r o ww o r d s ”t h ep a p e rs u m p su p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e y e b r o ww o r d sa n d a n a l y s e si t sm e a n i n g c o m b i n i n gt h ew e s t e r n l o c a ll a n g u a g eo f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n dp a y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a n a l y s i s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 e m a n t i c s ,a n d p r a g m a t i c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o m p a r e ,w em a k et h ee y e b r o ww o r d sa st h eb a s i c w o r d s t h e s ew o r d sh a v em a n yk i n d so fc o n t e n t sa n dt h e ya l s oh a v ei n t e n s e a b i l i t i e so fw o r d b u i l d i n g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i tc a l ld i s c u s st h em a i n le a s o no ft h e e v o l u t i o na b o u tm e a n i n go ft h ee y e b r o ww o r d s h e r ea r et h ed y n a m i cr e g u l a t i o n o fi n t e r n a ls y s t e mo fw o r dm e a n i n g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p o l y l l a b i cw o r d st r e n d i n a d d i t i o n ,t h ew a yo ft h i n k i n ga b o u tm e t a p h o ra n dm e t o n y m ya l s oh a sa ni n f l u e n c e o n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m e a n i n gt oag r e a td e g r e e k e y w o r d s :w o r d so fb o d y ,c h a r a c t e r s ,d i a l e c ta n di d i o m , t h i n k i n gp a a e r n i i 目录 l 者论1 ( 一) 研究现状一l ( 二) 选题缘由及意义3 ( 三) 研究目标和方法:5 ( 四) 研究对象及相关说明6 二、汉字与人体7 ( 一) 眉眼词语字义溯源7 ( 二) 从汉字与人体眉眼词语看汉字符号的取向本源1 1 三、眉眼词语的语义分析与结构类型1 3 ( ) 眉眼词语的语义分类及构词能力1 3 l 、眉眼词语的名词义及构词能力1 3 2 、眉眼词语的动词义及构词能力1 5 3 、眉眼词语的形容词义及构词能力1 6 4 、眉眼词语的其他义及构词能力1 8 ( - - ) 眉眼词语的结构特点1 9 l 、“目”之结构特点1 9 2 、“眼”之结构特点1 9 3 、“眉”之结构特点2 0 四、眉眼类熟语与方言成语分析2 2 ( 一) 方言成语的语言概貌2 2 ( 二) 方言成语的内容分析2 2 1 、面部外形特征2 3 2 、表情神态特征2 4 3 、品性态度特征2 5 ( 三) 方言成语的结构特点2 6 ( 四) 眉眼成语的修辞特点3 0 l i l ( 五) 眉眼成语的语用特点3 1 ( 六) 方言成语的语音、字形辩证3 3 五、眉眼类词语意义演变的原因3 5 ( 一) 词义的内部调整3 5 ( 二) 复音化趋势的影响3 5 ( 三) 隐喻思维的影响3 6 ( 四) 转喻思维的影响3 8 结论4 0 参考文献4 1 致谢4 4 i v 绪论 ( 一) 研究现状 人体向来是人们认识自身及周围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从自身出发去观察世界, 总结经验和规律,从而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以人体器官为构词语素的人体词语,理所当然 地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首选工具,因而古人很早就重视人体部位与器官名称的研究。 汉代刘熙释名专有释形体篇,共释相关词语10 5 个。今人涉及人体部位词语 研究的成果,更是丰富多样。专著有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书中对人体器官和人体成分 名词做了经典论述,如:头、首;颈;脸;眼;嘴;牙;脚;肌、肉;皮、肤等。蒋绍愚 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从词义发展的角度讨论了脸、嘴、目、脚、趾自古到今的 变化。王凤阳先生在古辞辨中辨析了1 4 0 3 组义近词,按词类分成三类,其中名物词下 又分为3 5 组,有一组是表示身体部位、结构及内脏器官的。黄金贵先生的古代文化词义 集类辨考,将所收同义词按义类分为八大类,其中有一类是人体类,共3 5 组,并把这些 词语放入文化史的背景中进行辨析和考察。贾彦德先生将人体部位词语放入语义场中来考 察,而表“头的各部分义位又组成次一级的义场,如“发、额、眉、眼、口、颧、耳、 鼻、颊”等。符淮清先生在词义的分析和描写一书中,以整体部位关系研究为主,对 现代汉语普通话和闽南方言文昌话中表示人体头部各个部位的词群进行了比较,发现表示 头部各部分意义的词群是一个相当有系统的词群。汪维辉先生在东汉隋常用词演变 研究一书中,将常用词按语法意义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大类,4 1 组,其中名词 部分涉及人体部位词演变的有“眼 对“目的替换,“脚 对“足的替换,主要讨论这 些词在东汉至隋朝这段时期的演变情况。张显成先生专有一编为先秦两汉医籍人体部位 名汇释,共释先秦两汉早期医籍中的人体部位名称9 6 0 多个。 研究人体部位词语的论文主要有:李慧贤博士论文汉语人体部位词语历史演变研究, 文章选取4 7 个人体部位词语,分为上古、中古、近代汉语三个时期,考查汉语史各个时期 表示某一人体部位的词语有哪些,探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各词汇场成员的演变做了 详尽的描写。冯凌宇博士论文汉语人体词汇研究,该文立足语言学本体,从词性、意义 转变、语法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查考。除这篇之外,作者还撰写了多篇人体词汇方面的文 章,比如( 2 0 0 6 ) 汉语人体词语演变的特点和( 2 0 0 7 ) 汉语人体+ 人体双音转义词语的 意义和结构等。赵倩博士论文( 2 0 0 7 ) 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主要运 用认知机制系统分析汉语词义演变规律,从深层次的因素中寻找影响语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袁圣柏( 2 0 0 1 ) 表人比喻义词语浅论从比喻的角度归纳了含比喻义词语的特点。 韩】李 玄玉( 2 0 0 2 ) 关于人体器官的量词探讨了由人体器官名词发展来的量词,( 2 0 0 3 ) 人体 名词和“上”、“下 专门讨论人体名词和“上 、“下”搭配的不对称现象。周毕吉( 2 0 0 6 ) 现代汉语人体名词多角度研究从句法、语义、认知角度对人体名词作了详细的考察。 蒋重母、邓海霞( 2 0 0 8 ) 从人体词语的使用看 的成书年代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头 首”、“肌肉”、“皮肤”、“眼目”等词的出现年代,推论素问的成书年代。从一个侧面 佐证了词汇发展具有标示历史时期的作用。 在隐喻认知理论的影响下,语言学界的许多学者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汉语词汇的研究中。 其中与人体词语结合研究的文章有很多,他们从认知理论基础、思维特点、隐喻方式和文 化背景等多个角度来阐发。如程淑贞( 2 0 0 2 ) 从汉语人体部位特征的隐喻说开去、卢卫 中( 2 0 0 3 ) 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王迎春( 2 0 0 5 ) 试论汉语中表人体部位词的隐喻现 象等文章注重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人体词汇隐喻化的理论基础,从中揭示思维方面 的特点。其中李文莉( 2 0 0 7 ) 人体隐喻系统研究用系统的理论来把握人体隐喻的各个方 面,并创造性地提出从动词、形容词的角度对人体词语的隐喻性质展开大量研究。这是在 该类研究中较有创新的观点。其次,注重分析人体词语的隐喻方式的文章有:李慧贤( 2 0 0 8 ) 试析汉语人体词语隐喻投射现象以人体词语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隐喻方式中的投射 映射方式,把人体词语当做始源域,其它与之相类比的内容当做目标域进行投射。而冯凌 宇的文章( 2 0 0 7 ) 汉语中的人体隐喻与反隐喻是从“以物喻身”的角度反观隐喻思维在 人体和外物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突破了原来的研究视角,从隐喻中又提出“反隐喻 的 观点,把人体隐喻研究的视角又扩大了。注重从文化角度来阐发的文章有:李树新( 2 0 0 4 ) 人体词语的文化意蕴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发掘隐喻思维的特征,证明隐喻这一认知 方式其实是人类共有的思维能力。许晋( 2 0 0 6 ) 人体词语转类用法的文化语言学考察认 为隐喻认知模式为人体词语转类的发生架起了桥梁,建立了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 也有一些文章将隐喻理论运用到多种语言之间的比较上,对比的语言种类大多集中在 英汉之问、日汉之间、韩汉之间、蒙汉之间,也有少数其他语言之间的对比文章。例如: 钟小佩( 2 0 0 4 ) 从认知的角度看汉英“世界是人”的隐喻,陈家旭( 2 0 0 5 ) 英汉语人体 隐喻化认知对比,王敏( 2 0 0 5 ) 英汉人体词认知对比研究,田灵枝( 2 0 0 7 ) 人体部位 2 作为源范畴的隐喻构词。其中,李丽君( 2 0 0 5 ) 基于人体外部器官的英汉情感习语比较 侧重对认知方式的比较,突出转喻方式在影响词义方面的作用。张韶岩( 2 0 0 7 ) 关于日汉 身体关联词语的色彩寓意从色彩角度对人体词语脸色、眼色、心、毛发以及身体的其他 器官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还有一些文章是跳出隐喻思维的框架,立足于语言现象之间的 对比研究,并通过这些现象的对比,反观不同文化之间的同异。具体有成滢( 2 0 0 0 ) 漫谈 与五官有关的英语习语,谭艳芬( 2 0 0 2 ) 中英“人体习语之比较,道尔吉、郭志菊( 2 0 0 3 ) 论蒙汉人体词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袁眉( 2 0 0 7 ) 英汉有关五官的习语比较等。总 的来说,文章涉及词义、用法、文化涵义、词类变化、修辞用法、对应翻译等诸多方面。 虽然语言之间的表现形式或同或异,但是从这些形式之间却能够总结出某些认知规律的相 同之处。这说明人类在认知事物时具有普遍性,其认知方式和途径总的来说是相同的。正 如周毕吉所说“可以验证人类在认知思维上的共性。 n 1 此外,一些与人体词语研究相关的周边研究,包括体态成语方面的研究,也成为人体 词研究中的一类。比如郭伏良、吴继章( 1 9 9 7 ) 体态成语论衡把描述体态的长期使用凝 固为四字格形式的词语定义为体态成语,并探讨体态成语的学术意义价值。张东波( 2 0 0 5 ) 目光语探析、姜光辉( 1 9 9 4 ) 汉语成语中的表情语言成语中的人体语言研究之- - ) 等皆属此类。 以上文章都是从整体上对人体词语进行研究,把人体词汇系统分成头部、上身、躯干、 四肢等语义场来整体考察,对于人体局部词语的描写还不是很多,只有很少部分涉及“心 、 “手、“脚 、“面”及五官等语义场的研究。比如:任晔( 2 0 0 5 ) 现代汉语五官感觉范畴 词的隐喻研究、邵健( 2 0 0 5 ) 身体词的隐喻研究以汉语“手 类词为例谈到“手 的隐喻。张建理( 2 0 0 3 ) 英汉多一次异同研讨:以“面 、“脸 例谈论了“脸”、“面” 等基本人体词。 ( 二) 选题缘由及意义 通过以上回顾与分析,我们的前辈和时贤从古到今有很多研究人体词语的专著和文章 问世,这些成果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些研究多数 侧重从整个人体部位出发来综合考察,虽然也有少数对某些人体部位进行单独研究的文章, 但是总的来说,距离建立科学的词汇史还有差距。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人体词汇系 周毕吉( 2 0 0 6 ) 现代汉语人体名词的多角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统的框架也是由多个人体词汇子场有机组成的。要建立科学的人体词汇系统的研究体系, 就需要我们在前辈和时贤研究基础上,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和科学方法,加强对每个人体 词汇子场的研究。正如蒋绍愚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中指出:“汉语词汇史的主干 应该是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瞳h 这一工作也可以从局部做起。比如可以以一个概念 场为单位,研究其中词汇的历史演变。”b 3 概念名称的改变是词汇系统发展变化的重要体现。 研究这一变化,既可以加强对于汉语历史词汇系统的、理论的研究,而且对常用词人体部 位词语的研究也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常用词的研究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人体部位词是常用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蒋绍愚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一书中指出:“常用词是词汇的主体,如果不弄清常 用词在近代汉语时期的发展变化,那么要描写一个时期的词汇系统和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史, 就是无从谈起的。”“3 蒋先生虽然讲的是近代汉语中常用词的重要性,但对整个汉语史常 用词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张永言、汪维辉二位先生在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一文中强调:“要探明词汇发展的轨迹,特别是从上古汉语到近代汉语词汇的基本格局的 过渡,即后者逐步形成的渐变过程,则常用词的衍变递嬗更加值得我们下功夫进行探讨。” 拍h 因为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无从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也无从阐明不同时期 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无从为词汇史分期提供科学依据。3 在词汇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 地位的常用词,它的变化是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因此,词汇史的研究不但不应该撇开常 用词,而且应该把它放在中心的位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汉语词汇从古到今发展变化的 主线理清楚,也才谈得上科学的词汇史的建立。 h 1 传统训诂学的研究重点多是针对古籍中的疑难字词作详细的考证和解读,往往忽略了 对常用词的研究。当然这与训诂学的学科性质有关。事实上,正是这些常用词汇的发展变 化,更能体现语言词汇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人体词语是常用词中很有研究价值的一类, 它不仅体现了人类最初命名取向的思维倾向,而且对于研究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具有重 要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要在前辈时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常用词的研究。由 于本人水平所限,适当缩小研究范围,将人体词语中眉眼类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内蒙 古西部方言中( 主要指包头话) 包含眉眼语素的熟语进行探讨。 2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1l 第3 0 2 页 3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i ;版社2 0 0 5 1 1 第3 0 2 页 4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i 版社2 0 0 5 11 第2 9 8 页 5 张永言、汗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载中国语文1 9 9 5 年第6 期 6 张永苦、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载中国语文1 9 9 5 年第6 期 7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6 第1 2 页 4 再者,内蒙西部区方言中包含着大量的人体词语,特别是关于眉眼部分的四音节词语 不仅数量可观,语义固定,而且富有鲜明的特点。遗憾的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人为, 目前只有中央民族大学的武燕在其学位论文和期刊文章中稍有提及,然而许多论述由于篇 幅和研究角度的限制没能展开,涉及眉眼词汇的许多特点分析不够,缺乏系统,使得这一 研究流于宽泛。本文搜集大量语料,试图从语音、语义、修辞、语用、认知思维等角度对 内蒙西部区的眉眼熟语作全面分析,竭力探寻这一被忽略了的方言成语中的特色,以眉眼 成语之“一斑 而窥见当地语言文化之“全貌”。这样,不仅可以为汉语人体词汇的研究提 供宝贵的语料素材,拓展研究思路,也可以为本地区语言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词汇研究的 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 三) 研究目标和方法 1 、研究目标: ( 1 ) 关注眉眼人体词语在字形上的特点,推求古人类命名取象的缘由。 ( 2 ) 考察眉眼词语在汉语历史中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 3 ) 探析眉眼词语意义演变的原因。 2 、研究方法: ( 1 )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人体词汇语义场是一个非常系统的有机体,由多个子系统组成。表示眉眼的词汇是人 体词汇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从眉眼词语名称的变化,词语的更替这个“局部”入手, 来考察人体词语的演变和发展。 ( 2 )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在对眉眼类词语进行描写的基础上,分析各成员语素间的相互关系,考察其发展变化, 力图探讨眉眼类词语历史演变的一些理论问题。 ( 3 ) 语义与语境相结合。 在分析内蒙西部方言眉眼词语时,常常用到语义和语境相结合的方法。因为方言词的 产生环境是特定的方言地区,很多词只有在方言中才存在,不为一般语言所共有。这就要 求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具体分析。 ( 四) 研究对象及相关说明 在讨论眉眼词语之前,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眉眼词语做范围上的限定。本文所涉及的研 究对象,是指与眼睛有关的词:主要是“眼”、“目”、“眉”这三个,并由这些词所组成的 一般词语和内蒙西部区方言中包含这三个语素的熟语。需要说明的是在区分内蒙方言中与 眉眼有关的四音节熟语的属性时,存在以下问题:内蒙西部方言区的眉眼类熟语,一般表 现为四字格的形式,所以很多学者就将其认定为成语。本文所选的语料和例句来源于栗治 国主编的鄂尔多斯方言成语词典,该词典把包含“眉”、“眼”的熟语认定为成语。而有 的文章却将其认定为“鄂尔多斯晋语四音格词 。语言学界对成语性质的定义,存在两种情 况。从广义的角度看,成语可以包括谚语、惯用语;从狭义的角度看,成语是语言中经过 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思想 深刻,简短精辟且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多数为四音节形式,但也有三音节 以及四音节以上的形式。而本文对于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界定的时候,做如下考虑:根据 国内研究成语的名家马国凡先生的观点,认为成语是有“定型性”、“习用性”、“历史性 和“民族性 这些特点。其中“定型性 尤为重要。“成语的定型化比其他固定词组具有更 大的意义,说得严重一些:没有定型化就没有成语。睛1 这里所说的定型化既指内容上的, 也指形式上的。一些不为内蒙方言( 包头话) 所独有的成语如“眉高眼低 、“眉清目秀 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一语言单位的成语特性。然而,方言里的成语在很多特征方面都不及 一般成语明显,总还是有一些差别。比如方言成语的结构形式可以有些变化,语义内容可 以适当引申等,这些性质不及一般成语的性质稳固。虽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眉眼成语出 现许多形式上的改变,但是在形式上一旦固定下来,其意义也就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所 以这种既含有成语性质,又有一部分词组性质的结构单位,我们暂且认定为“方言成语”。 方言成语既包含词的性质,如“能产性”,形式较为多样,可以进行语素分析;又包含一部 分成语性质,如语义的定型性、习用性和历史性质。 具体来讲,本文讨论的人体眉眼词语包括以下三部分: ( 1 ) 指称人体眉眼部位的词:目、眼、眉。 ( 2 ) 以“目”、“眼 、“眉 为语素构成的一般词语,包括通过比喻、借代、等方式转指 其他意义的词语。 ( 3 ) 以“目”、“眼 、“眉 为语素构成的熟语,主要选取内蒙西部区方言中关于眉眼部 分的四音节方言成语。 8 马国凡成语,呼和浩特,内蒙人民出版社,1 9 7 8 ,第9 页 6 ( 一) 眉眼词语字义溯源 眼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是感觉器官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像一架自动照相机,能捕捉 远近高低各种事物,从而使我们看到这个大干世界。世界上的事物成千上万,需要我们去 观察认知,这就要借助眼睛的帮助,发挥视觉作用,才能达到目的。可见眼睛是我们认识 和了解世界的重要器官。古人对眼睛及其功能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已有 不少“目 字的用例,“目”的甲骨文字形是猡、图。其用例有: ( 1 ) 贞王其疾目。( 合一六五正) “目 表眼睛,是眼睛的象形。古文字里的“目 像横目之形,还有“臣 字,像竖 目之形。说文解字:“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属皆从目。莫六切 。后来有竖写 的字形。在上古文献中广泛使用,如: ( 2 ) 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随着词义发展,目不仅可以单独表示眼睛,同时又具有了形符功能,成为偏旁部首。 以“目 为形符构成的汉字有三类:表示眼睛及其有关组成部分:“眼、“眉 、“睫”等; 表示眼睛的状况:“朦”、“盲 、“瞎”、“嘹等;表示眼睛的动作:“看”、“见”、“盯 、“相 等。说文中的目部字共有1 3 1 个,由“目字做义符所构成的字,主要包含以下一些义 项: 表眼睛的名称:眼( 目也) 、晖( 大目) ,暖( 大目) 等; 表眼睛的组成部分:眦( 目眶) 、眸( 目童子) 等; 表眼睛的状态:旰( 目多白) 、吒( 目少精) 、昧( 目不明) 等; 表眼睛的疾病:眚( 日病生翳) 、眵( 目伤眦) 、盲( 目无眸子) 等9 表眼睛的动作:盱( 张目) 、瞥( 过目) 、眨( 动目) 、嚏( 恨张目) 等; 表视觉情态:跌( 暂视:眼睛很快的开闭) 、眈( 形容眼睛注视) 。 在分析字形字义的同时,古人还注意揭示“目 的视觉作用,如释名释形体:“目, 默也,默而内识也。 广雅释诂:“目,视也。表示以目示义。此外,“目”还有“眼 力”、“看待”、“看重 等义项。古人发挥眼睛的视觉功能,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事物,由 此造出了许多词语,形成了一系列表示“看”、“视的同义词。表视觉行为,如:“看见、 7 观看、察看”等;表视觉方式( 近看并多指看文字材料) :如“眺、瞩、唏、瞩”;表示远 看,如“眺望;远眺;眺瞩”等;“骋目、极目、纵目 都是表示放眼向远处看;表示向上 看,如:“瞻望、瞻视、仰望、举目 等;表示向下看:“鸟瞰、俯视”等;表示正视:“盯、 眙、瞪、睹”等,表示斜视:“眄、瞟、睃、睇”等;表示惊视:“瞿、瞒、矍 等;表示 细看:“省、相、察等;目光一扫而过有“瞥”。表视觉能力,有“眼力、视力、眼头” 等,视觉敏锐有“眼尖”;视力不好有“眼拙”;表视觉对象明显、容易看清,有“醒目、 显眼、触目”等;视觉对象惹人注意为“招眼、注目”;视觉对象很多为“满目”,视觉对 象光彩耀眼称“夺目 ,由于看到很多而增加见识为“开眼”等。对这些词语前辈学者早有 详细论述和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随着词语的进一步发展,“目”的义项逐渐增多而出现分化,并被“眼 逐渐取代。眼, 说文:“目也,从目艮声。五限切。王凤阳先生认为许慎以“目 释“眼”是以全部释 部分。“眼”本指眼珠,后泛指眼睛。关于“眼”最早出现在古籍文献中的时间,以及最早 以“眼睛义 出现的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争论。王力先生在论述“眼 和“目”时讲 到:“说文:眼,目也。释名:眼,限也。可见汉代已有眼字。但战国以前是 没有眼字的。战国时代也还少见,汉代以后才渐渐多见。 田1 王力先生认为“眼”在战 国时代只是很少见到,并非没有,而在汉代之后的用例才逐渐增多。蒋重母、邓海霞( 2 0 0 8 ) 在文章从人体词语的使用看素问的成书年代中认为“眼 不可能产生在战国时代。而 冯凌宇( 2 0 0 6 ) 、李慧贤( 2 0 0 8 ) 在她们的文章中都认为“眼”产生于战国时期,只是语义 并不表示眼睛,而指“眼珠”。二人在其文章中都有例证来证明这一点。上古时期,“眼” 本指眼珠,表眼珠的用例如: ( 3 ) 比干剖心,子胥挟眼,忠之祸也( 庄子盗跖) ( 4 ) 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载眼。( 素问三部九候论) 素问中出现“眼共五次,其中四次为“戴眼”,“戴眼 是指“目上视而定直不 动”,根据语境分析应当指眼球。由于素问的成书年代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所以蒋重 母、邓海霞文章中的观点有待进一步考证,因而本文采用李慧贤等人观点,认为“眼出 现于战国且表“眼珠 义。 至于“眼 取代“目”表眼睛义的时间,学术界也存在争论。王力先生认为,大约到 唐以后,“眼才转变成“眼睛义 。对于这一问题,李慧贤( 2 0 0 8 ) 在“眼 与“目 的词义演变一文中总结了各个论争的焦点:方一新在“眼 当“目 讲始于唐代吗? 9 王力汉语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6 ( 2 0 0 5 重印) ,第5 6 7 页 中认为这一转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吴金华将“眼”对“目”的转变上推到三国时代。 汪维辉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又提出最早用例出现在史记,具体用例如: ( 5 ) 其人皆深眼,多须髯。( 史记大宛列传) 并且得出结论:“眼”在口语中取代“目”不会晚于汉末。李慧贤又根据这一结论举出 佛经译著中的例句予以佐证,但对汪先生认为的西汉时期的“眼 与“目”之区别不大的 观点提出新的见解。通过对比论衡和佛经译著中关于“眼”、“目”的使用比例,她认 为西汉时期“眼”与“目”的区别还存在,“眼逐渐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广泛流传开来。 n 伽也就是说,眼逐渐具有了口语性强的特点。这就对“目 与“眼 的发展变化给予了更 细致的描写,把“眼”的口语化年代精确到东汉时期。 现在普遍认为的观点是:最早表示“眼睛”义的字是“目”,发展到汉代被“眼 替换, 东汉时期“眼”用例增多,口语性增强,逐渐成为眼睛语义场的主要成员。随着主要成员 的替换,由其构成的词语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目睛”最早见于汉代,在隋唐时期被“眼睛 替换;“目前 是中古时期出现,在南朝时期被“眼前 替换。3 随着“眼 对“目”的逐步替换,原来表示眼珠义的字( 眼) 就空缺出来,由原来表 示瞳仁的“睛 补位替换。也就是说“睛”对“眼”的替换也是从汉代开始。“睛”指目中 瞳子,本作“精”,含“眼清亮 义。正字通米部中有“精 的解释:“目中黑粒有光 者亦日精,今通作睛。 说文未收录该字,只有用“精 解释“睛 的用例,如: ( 6 ) 瞵,目精也。从目券声;吒,目少精也从i b 毛声( 说文- 目部) 在敦煌变文中有“睛 的用例。如: ( 7 ) 眼里晴如火,胸前瘿似魁。( 敦煌变文破魔变文) 原来表示瞳仁的字是“牟”,汉人加目作“眸 。说文:“眸,目童子也。从目牟声。 莫浮切。眸子 即瞳仁的古称,其语义不仅可以指称瞳仁,又可以指称整个眼珠。指称 眼珠如“盲,目无牟子。”说文目部指称整个眼睛的用例有: ( 8 )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 孟子离娄上) ( 9 ) 明眸善睐,媚于语言。( 曹植洛神赋) 至于表示瞳仁的“瞳”字,玉篇目部:“瞳,目珠子。”瞳是后起字,最初作“童 。 古人观察到在看人的时候眼瞳能印出被看者的形状,仿佛小人,故名“童子”,后称“瞳人 , 现代汉语称“瞳仁 。说文中有“朦,童嗉也。一日不明也 的用例。“瞳相当于上 。李慧贤“眼”与“目”的词义演变【j 】j 汉字与文化2 0 0 8 年第5 期,8 1 8 4 页 。参见冯凌字汉语人体词汇研究,【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 0 0 8 i 0 ,第3 7 页 9 古的眸,是秦以后口语中眼瞳的通称。 n 2 1 根据李慧贤、冯凌宇的观点,我们把表示眼睛、眼珠、瞳仁三个语义场的词进退语义 场的顺序显示如下: 1 、眼睛语义场:目一( 目) 眼一一眼一一( 眼) 眼睛一一眼睛一一至今 西汉魏晋宋明代 2 、眼珠语义场:( 眼) 、睛一一( 眼睛) 、目睛一一眼珠一一至今 上古唐五代元 3 、瞳仁语义场:牟眸一一童子、瞳;( 睛目睛) 一一至今 上古、汉代秦以后;汉代 说明:l 、“眼 由西汉进入眼睛语义场,在魏晋时期取代“目”,宋朝时期双音节词“眼 睛”进入语义场,明代“眼睛”继续取代“眼”成为表示眼睛语义场的核心词汇。2 、表示 眼睛的词在上古是“眼 和“睛 ,“眼在西汉时期进入眼睛的语义场留下“睛”单表眼 珠。在唐五代时期“睛 由单音节词发展成为双音节词,“眼睛 进入表示眼睛的语义场留 下“目睛。元代“眼珠进入该场并沿用至今。3 、关于瞳仁语义场的词语最早是“牟”, 秦以后有“童子”,流行于周秦之间;汉代产生“眸 、“睛”等字,“睛 上位填补“眼 的空缺表示眼珠义,“眸一和“瞳”沿用至今。 “眉,是象形字,甲骨文写作眉蜗( 一期乙七五四六) 。说文:“n _ l :e g 。从目, 像眉之形。上象镇理也,凡眉之属皆从眉 。“眉”下只有“省字。省,从目从中。说文: 省,视野,从眉省,从中。眉后来分化出的苜,当眼目不明讲,所以有瞢”表示晦暗 无光、目不明等义。如: ( 1 0 ) 青白其眼,瞢而前行(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 王琦注引韵会:“瞢,目不明也。 眉生长在眼睛的上边侧,由此获得广义上的表示“边侧”的隐含义项,加了偏旁的“楣”、 “湄 等字均沿用边侧义,指门窗的边侧或水草的交汇处。眉的本义通过引申和比喻的方 式形成了一些常用词语和熟语。如“眉宇”指眉与额头之间。“眉睫 由指具体的眉毛和睫 毛转指人的容貌。“看人眉睫 指看人脸色,“眉睫”又引申出切近的意思,“眉睫之祸”指 即将发生的灾祸,“迫在眉睫 形容近在眼前。如: ( 1 1 ) 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列子仲尼) 2 冯凌宇汉语人体词汇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 0 0 8 1 0 ,第3 9 页 l o “眉批”,指写在书籍上端的评语。“眉题”,指消息或新闻标题下的副标题。这又与眉 毛的附属意义相关联。眉毛是眼睛的附属部分,而副标题也是列于j 下标题之下补充说明正 标题的。用眉毛作比喻的熟语有“火烧眉毛”、“燃眉之急”、“眉毛胡子一把抓”等。 由于文化方面的影响,“眉”又携带了很多文化义。如“画眉”,相传在战国时期就有 女子画眉的记载。画出的眉形各具特色,各个时期流行的眉样丰富多彩。秦时流行“翠眉”, 汉代偏爱“黛眉”,唐代流行过“阔眉。对于眉毛的修饰更多的集中在女性群体中,于是 很多含“眉”的词语用来形容女性眉毛之美,进而指代女性整体的美。如“眉山 、“眉月”、 “眉峰”、“眉柳”、“蛾眉”等,“眉痕 、“眉黛 这两个词语有时也用以指代女性。“眉斧” 指女色,“眉史 是妓女的别称,这是封建统治阶级以凌辱女性为特征的词。“眉寿指代 长寿,“眉粱”指老人。如t ( 1 2 ) 眉槊耋鲐,老也东齐日眉,燕代之北日柔。柔同梨。( 嵌方言一) 眉眼是人类最具表现力的器官,所以眉眼词语与体态语联系甚密。人际交流包括言语 交流和非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又称体态语。眉毛本身并不会说话,但它却可以通过舒展、 高扬、屈皱、倒竖等形状的变化,表现人的各种内心感情和心理活动。因而眉毛可以单独 表达很多意义:当眉毛不动时,眼睛里也是风平浪静,一旦有什么事引起我们的兴趣,眉 毛就会扬起,此时传达的信息即:我想更多的了解相关的情况。如把眉毛一侧往上抬起, 总是表示怀疑,而两边的眉毛都扬起,则表示意外的惊喜和对事物的积极关注。所以女性 总喜欢把眉毛修得细长一些,这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注意力。n 3 1 在语言中也有“眉言”、“眉 语”、“眉目传情 、“眉语目笑”、“眉来眼去”、“眉毛眼睛会说话”等表示传递信息的词语。 可见,“眉 的语义发展较之“眼”、“目 更为生动、丰富。 ( 二) 从汉字与人体眉眼词语看汉字符号的取向本源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通过文字的记载传播,人类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语言是人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处理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方式,语言中( 包括文字) 是通过符号 形式的刺激作用,使外在事物积淀到人脑之中,成为认知的中介而存在的。”n 钔而汉字,作 为有独特形体的文字之一,其造字之初就具有很强的识记功能。王玉新先生在谈到汉字部 首的标识功能时提到:“字的形体和所表达的对象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人们正是凭借着这 些联系才达到认知事物的目的。汉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认知的需要,近取诸身, 3 参见塞弥莫尔肖体态语言大全,贾慧蝶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0 5 3 第1 7 2 页 4 王玉新汉:部首认知研究,济南,山东丈学出版社,2 0 0 9 5 第3 页 远取诸物,广泛取形于物,创造出形形色色的汉字来标识所认知的对象。川1 5 3 根据前辈学者 对说文的统计研究表明,说文汉字体系中取向于人而表现人的形态的词语比表物的 任何类都丰富,表现了以人为主的汉字表达特征。许多研究人体词语的学者认为:形体 反映了原始人类观察事物的视角,即“我向性 n6 。,就是以“我 为标准来判断周围环境 及整个世界,实际上是以“我为核心的最初级的类比推理过程。“我”是认识事物的基准 和出发点,其他事物都是通过与“我”的关系来更好地实现认知的目的。我们通过人体与 汉字之间关系的考察,发现这种“我向性”的思维模式是汉字取象构形的一个重要源泉。 正如姜亮夫先生在古文字学中进一步阐述:“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 更确切一点说, 是人的身体全部) 出发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 舌所尝出发的。( 而尤以见为重要) 。总之,他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能看事物。 n 7 1 大干世界,万事万物都需要我们去观察认知,而眼睛无疑是我们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感觉 器官,通过眼睛搜集并获取到知识,不仅是最便捷的,最可靠的,也是最广泛的,因而可 以达到“见多识广的境界。典型的例证就是盘古神话中的描述:盘古在垂死化身的时候, 其左眼变为太阳,右眼变为月亮;头发和胡须变为星辰;身体变为东、西、南、北四极和 三山五岳;血液变为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为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为地上的草木; 汗水变成雨露。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人类。所以把人类称为万物之灵。这一神 话充分体现了古人在蒙昧之初认识世界时以“我”为参照物,从最熟悉的人体出发去理解、 命名所接触的事物。这也正是李树新先生在阐释中国古代先民的隐喻思维时提到的“天人 相应,天地人合一 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汉字,特别是具有象形特征的字,在创造之初就融合了许多隐喻思维的因素。从“目 为代表的字形上,我们也能够体会到隐喻思维( 特别是具象思维) 对造字的影响。 1 5 王乇新汉字部首认知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 0 0 9 5 第2 0 页 1 6 刘志诚汉字与华夏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 9 9 5 第1 7 5 页 ”姜亮犬古文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4 ,第6 9 页 1 2 三、眉眼词语的语义分析与结构类型 ( 一) 眉眼词语的语义分类及构词能力 根据周祖谟先生提出的划分基本词汇的标准,“全民性、稳固性、作为构成新词的基 础”,n 8 h 眉”、“眼 、“目 在历史的变迁中一直沿用,具有全民性和稳固性;作为构造新 词的基础,眉眼词语表现出极大的能产性,无论与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语素或者附 加构词语素,都能结合组成新词,表达新的意义。在分析眉眼词语的构词能力之前,须要 说明的是,文章选取的语料主要以双音节词,并且是“眉、“眼 、“目”等语素处于首位 的词语为主,其他形式的词语作为补充,这样可以更为集中地分析眉眼词语作为构词语素 时体现的特点。 l 、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编程语言实战Python编程技能面试模拟题及答案全收录
- 2025年电力系统中级火电运行值班员考试要点解析
- 甲状腺超声诊断
- 甲状腺的快速康复课件
- 职教数学复习 第3章函数 第8讲函数的单调性 课件
- 甲状腺射频消融术课件
- 田坪镇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用电安全知识培训课件通讯稿
- 关于萧红教学课件
- 新解读《GB-T 35873-2018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与质量控制规范》
- 口腔科护士正确吸唾操作规范
- 中学升旗管理制度
- Odoo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I卷英语 高考真题
- 专业公路工程知识考察试题及答案
- 陕西西安铁一中学2025届英语八下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
- 2025上半年高级软件水平考试《系统分析师(案例分析)》真题及解析
- 赃款退还协议书
-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4 针刺伤预防与处理
- 江西国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试真题2024
- 《电解质失衡课件讲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