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中有画 富于意趣谈苏轼的题画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摘要:苏轼是我国的文学大师,他创作了无数的诗词,更善于抒写题画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便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首典型例子。该诗结合原画的真实景象,形成一种诗画兼具、诗中有画的浑融意境。这种意境主要是通过空间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完美转化形成的,达到一种诗画兼具的真实性。此外,诗人还在诗中寄寓了更深层次思想,表明了自己意在归隐的内心情趣。从而,全诗集描写和抒情议论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富于情趣”的新题画诗的境界。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诗中有画;富于情趣与唐代的李杜相比,苏轼没有李白那么浪漫,也没有杜甫那么深沉,但他确是最亲近的。他的诗词最容易让人产生同感,产生共鸣。犹如题画诗,历来的题画诗都主要是将原画栩栩如生地还原出来,而苏轼的题画诗不仅是做到诗中有画,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将感情融入于其中,成为历代题画诗中的独树一帜。一、 题画诗的阐释及溯源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把有形的画和含蓄的诗奇妙地融为一体,达到诗情画意的浑融境界。 题画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画诗,除指题在画上的诗外,还可包括咏画论画赞画诗,即观画人因画作内容有感而发,可以脱开画面独立存在的诗作。早期的题画诗大多属于此类。狭义的题画诗则是专指画家在画幅完成之后、抒发画中意境所赋、题写在画幅上的诗作。这种题画诗集诗、书、画为一体,是中国特有的文艺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的题画诗源远流长,早在六朝甚至更早就已经出现。在其发展史中,唐代的题画诗达到了一个顶尖位置,李白与杜甫是唐诗中双峰并峙的两位大家,李白是“借画抒怀、雄姿奋发”,而杜甫则被定位为“开诗体的题画宗师”。到了宋代,题画诗在沿承李杜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苏轼便是“一代题画艺术之翘楚”。苏轼可谓是题画内诗的始祖。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题画诗。他的题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首画内题诗,是题画诗由画外步入画内的最初标志。二、再现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的万千景象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是苏轼在赏析王晋卿所画的烟江叠嶂图后而作的一首诗。要赏析这首题画诗,首先要从该画入手。王晋卿(1037-1093),名诜,太原人。他是宋英宗的女婿,蜀国长公主的附马。虽为贵戚,却远声色而爱文艺,是宋代大画家,善诗词、书法,尤以金碧山水画著名。与诗人画家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交好,他元祐三年作此画,苏轼为之作记。诗的开头前十二句“江上愁心千叠山”为第一大段。诗人首先着眼于高处远处,写烟江叠嶂的总貌。“江上”点出了千叠山的位置,将“愁心”融情入景。“千叠山”又积蓄了无穷翠色,在远空浮动,像烟,也像云。而烟消云散之后,则山形依然远嶂千叠、翠色浮空之状如在目前。紧接着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先突现苍苍两崖,再从两崖的绝谷中飞出百道泉水;这百道飞泉,萦林绕石,时隐时现,终于“下赴谷口”,汇为巨川,奔腾前进。最后诗人把读者的视线从百泉的合流出谷引向近景。“川平”、“山开”、“林麓断”,展现了三个广阔的画面;“小桥”、“野店”、“乔木”、“行人”等历历在目。而“渔舟一叶”又把视线推向开阔的烟江。“吞江天”三字,涵盖了“烟江叠嶂”的全景,有尺幅万里之势。“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四句为第二大段,起过渡作用。纪昀评价说:“节奏之妙,纯乎化境。”“使君何从得此本”一句回到原题,既变真景为画景,又点出此画是王定国所藏;而此画的巧夺天工,也不言而喻,为“点缀毫末分清妍”的赞语提供了有力的根据。“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一句,又由画境想到真境,希望于人间寻求如此美好的江山,买田退隐。全篇的布局,由此从写景转向抒情和议论。 “君不见”以下是最后一段。以“君不见”领起,将读者引向诗人回忆中的天地。这回忆对于诗人来说,并不那么愉快。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因乌台诗案又于湖州被捕,投入御史台狱。结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州中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此时,他因看烟江叠嶂图而有所感触,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君不见”领起的“武昌樊口幽绝处”,写贬谪之地的幽深;“东坡先生留五年”,言贬谪时间的漫长。接着四句分写“四时之景”:春天闲看“春风摇江天漠漠”;夏季独对“暮云卷雨山娟娟”;秋夜寂寥,“丹枫翻鸦伴水宿”;冬日沉醉,“长松落雪惊醉眠”。这四句,紧承前两句而来,概括了诗人在那“幽绝处、留五年”的经历和感受年年如此,诗人的贬谪心情,都通过四时之景的描绘而得到了形象的表现。“桃花流水”二句,用桃花源的典故而翻新其意。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是苦于暴政的人们所追求的“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后人又附会为仙境。苏轼则说:桃花源就“在人世”,那里的人们也不见得都是“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一句中,“我尘土”遥接“君不见”,“虽有去路寻无缘”则仍用桃花源记中渔人重来找不到路的说法。但是虽“无缘”而仍欲“寻”,故以“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结束全诗。最后两句实是拟设之词,“山中故人”并无实指,重在写明诗人意在归隐。1第一段写的画境,第二段过渡,第三段点明诗人退隐的意向。虽说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是一首长诗,但全诗脉络一线贯穿。特别是开端十二句所写的画中风景,由烟云缭绕的重峦叠嶂,到萦林络石的飞泉奔川,再到山麓林前的小桥、野店、行人、渔舟一一描写点染,使气象万千的画面,层次分明地呈现出来。接着再用黄州的四时之景,同画中山川映衬,从而道出自己欲遁迹山林的意趣。全篇摇曳多姿,神妙入化,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原图烟江叠嶂图的万千景象。2(p114)三、诗画兼具的浑融意境苏轼不仅是一个诗文绝于当代的大家,其书画亦登峰造极。黄庭坚道:“古来以文章名重天下,例不工书,所以子瞻翰墨,尤为世人所重。”而当文章书画一结合,便更是珍贵无比。或许是对于画画的兴趣和才华,苏轼在欣赏和创作画的过程中把画和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一种书画兼具的浑融意境。其实,诗、画诸文艺间本想通,诚如东坡跋君漠飞白所谓:“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在石苍舒醉墨堂诗:“我书造意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东坡书道所标榜之“自出新意,不践故人”;“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可爱,而不可学”云云,何尝不可通于诗道及画论?所以,诗画美感之追求,固有相同之处,可以断言。3(p137)苏轼将诗画巧妙融合主要体现在他的题画诗上。他写过不少题画诗,或题咏人物画,或题咏动物画,更多的是题咏山水风物画。他是画家,有很高的绘画修养和鉴赏能力,其所写题画诗,能做到诗中有画,使人“见诗如见画”。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正是一首呈现出“诗中有画”的代表作。该诗之所以具有绘画性美感,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形象的塑造生动而具体,富含绘画之美。诗中活灵活现地描写了烟江叠嶂的全景,写“千叠山”积蓄了无穷翠色,在远空浮动,像烟,也像云,而烟消云散之后,山依然远嶂千叠、翠色浮空之状如在眼前;又写“奔川”突现于苍苍两崖,再从两崖的绝谷中飞出百道泉水,萦林绕石,时隐时现,终于“下赴谷口”,汇为巨川,奔腾前进。寥寥可数的几句话仿佛让我们置身于如此如梦如幻的景象之中。其二是,境界的创造简淡而幽远,浑融而超妙,注重遣兴,追求神韵,有水墨画之情韵意趣。诗中除了第一大段的写景之外,还在后面描写了黄州的四时之景,创造出初夏秋冬的四种不同境界;还借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创造出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仙境般的理想社会。所以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这首诗论证了这两个观点,可谓之“诗中有画”。3(p238)四、空间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完美转化苏轼的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之所以能够达到诗画兼具的浑融意境,根本原因在于其空间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完美转化。在诗文的创作风格上,苏轼崇尚自然、反对雕琢,主张奔放、反对束缚,提倡个性化、反对强求一律。苏轼形容自己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赞赏他人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这些都生动地道出了他所倾心的文章的自然美。在谈到诗歌创作时,苏轼一再说:“新诗如弹丸,脱手不暂停”;“新诗如弹丸,脱手不移晷”。诗句如弹丸一样的珠圆玉润、流利活泼,这是苏轼所崇尚的一种艺术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雕琢是无能为力的。所谓“信手拈来得俱天成”,“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正是好诗不待雕琢的最好说明。语言艺术的自然美,并不是自发的偶然形成的,更不是信口开河。而是要掌握规律和纯熟的技巧,做到“游刃有余、运斤成风”。苏轼很赞佩吴道子作画的笔力,他认为吴道子在表现空间艺术时,之所以能够“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尽“天下之能事”,就在于他深“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即准确无误地掌握了描写人物的技巧和路数。3(p139)所以苏轼在赞佩这种空间艺术的同时,利用自己的强项,将空间艺术巧妙地转化为语言艺术,创作出了无数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的题画诗。苏轼要求文章求物之妙、达物之理,自然就重视写真。他在题画诗中,不止一次地谈到写物写景的真实性问题。他曾批评过黄筌画的飞鸟“颈足皆展”,说这是违离实际的。因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没有足颈同时伸开的。在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这首诗中,苏轼始终遵循着真实性这个原则,将烟江叠嶂图真实地再现出来。比如:“浮空积翠如云烟”这简单的七个文字语言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千叠山”积蓄了无穷翠色,在远空浮动,像烟,也像云,烟云萦绕、远嶂千叠、翠色浮空。这不正是用极其精炼准确的语言转化为真实生动的空间艺术画面。五、传达原画意蕴,寄寓自我情趣苏轼重视自然写真,但并不赞同刻板地摹写外形。所谓“真”,重在“传神”而不在“形似”。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觉得,语言艺术的传神写照,不能囿于生活表象,必须下一番由表及里的开掘和去芜存菁的提炼功夫。传达原画的意蕴并且寄寓自己的情趣,是苏轼题画诗的追求。他的题画诗在将空间艺术转化为语言艺术时,不仅抓住其独具的外观景象,而且注意展示其内在的灵魂象征,既重视写形,又重视传神,且能借形写神一追求神似为旨归。如苏轼在韩干三马中,总结名家画马的经验,有“画马不独画马皮,画出三马腹中事”之句,这是有普遍意义的。2(p177)画马如此,写人写景也要形神兼顾,以形传神。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景物之所以能拨动读者感情的旋律,不仅在于其美好的外在,尤其是要有着心灵和灵魂的象征。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这首诗,前半部分写形,描绘了烟江叠嶂图的万里之景,生动具体而形象;后半部分则主要传神,借用桃花源所谓的仙境,用一句“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结束全诗,表明了诗人意在归隐田园的意向,寄寓自己欲遁迹山林的意趣。这样一部分写形,一部分写神,集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使人在感受美好的景象的同时,心灵受到了震撼,得到了亲切的体验之感或同情,或同感。苏轼的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不仅通过了空间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完美转化,再现了原图的万千意象,达到了一种诗画兼具的浑融意境,更在此基础上 寄寓了自己意在归隐的内心情趣,表现了苏轼始终追求的理想风格。今天,我们同样在追求和谐社会,追求大同社会,追求理想社会,苏轼的这种先进思想无疑成为了我们一种宝贵的资源。参考文献:1 陈迩东. 苏轼诗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302 刘乃昌. 情缘理趣展妙姿:两宋文学探胜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3 张高评. 宋诗特色研究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附:书王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虚拟现实试衣间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物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可可制品车间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甘肃省酒泉老年大学招聘教师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制作蔬菜汁与果汁混合的营养饮料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淡水藻类养殖环保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科技创新产品展示与体验直播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乡村马拉松赛道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输卵管结扎操作步骤
- 现场急救知识培训主持词课件
-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附进度表
- 水果和蔬菜深加工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新译林版英语八上单词默写表(先鸟版)
- 2025年执业医师考试临床技能试题及答案
- 应急管理局职能介绍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ITSM工具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航运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
- 名创优品购销合同协议
- 委托垫资解押及房产买卖过户和二手房抵押贷款协议书
- 2025年统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点面结合(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