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doc_第1页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doc_第2页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doc_第3页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doc_第4页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机构它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集藏书、校书、读书、治学于一体在中国悠久的教育史上起到了补充官学传承文明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书院是中国文人阶层读书治学、聚徒讲学、传播文化思想的场所体现的是中国文人的品位和追求 兴文县域内历史上曾经有凌霄、文印、和山三个书院均建于清康熙年间都同属于聚徒讲学教化学子传播文化思想的场所清末更名为学堂或曰“高等小学堂”为乡邦培养了众多有用之才辛亥革命后学堂有更名为学校 兴文自古就是物产丰沛、人文瑰美之地读书人众多古代先贤便有授书育人的情结当年泸卫城最高学府“和山书院”就曾座落于这座小城的香水山麓 和山书院北靠秀丽旖旎的香水山南临绿波潋滟的宋江河曾是古人的教育圣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据嘉庆大清一统志中泸州直隶州记载康熙四十三(公元1704年)川南九姓长官司长官任嗣业捐田10亩在九姓学宫之侧兴办起教育场所广泛接纳平民子女就读因九姓长官司境内有中和山故以此为书院名取名“和山书院”嘉庆年间九姓长官司长官任清又捐助田产10亩将“和山书院”迁址于泸卫米市街(当时九姓长官司已属泸卫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因书院地址局限日渐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分州刘启英(仲杰)约刘圣瑞等七人带头募捐募得建筑经费一千四百余银两并拨庙产集捐合原有产业共有田租一百六十余石遂另觅新址(即今兴文二中桂花厅)建屋三幢后面扩入大片园地为书院所用 “谬握丹铅四十春?金鱼犹未佩腰身?敢言磨蝎同韩子?终是镂冰似宋人?蛾术廿年永旧绪?鸡声五夜达清晨?长安卿相多头黑?莫傲义皇长苦辛”乾隆年间出版的九姓司志里收录了江安进士杨卓即兴写下的那首诗词和山书院感怀示诸生幸而有进士当年的泼墨挥毫后人才能在这字里行间依稀找寻书院丢失的记忆 虽然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书院(现今兴文二中)周围已是高楼林立但走进书院深处的桂花厅仍不禁与卷帙浩繁的四书五经联系起来脑海中不时闪现出老夫子们的絮絮叨叨及古代书生们摇头晃脑背诵古诗词的画面徜徉于古老的院落犹如走进了历史文化的最深处 历经百年的书院正房在浓浓绿茵的掩映下儒雅气息扑面而来镂空雕刻的木窗精巧别致推开那扇庄重典雅的木门一块古朴厚重的石碑映入眼帘细看碑高近两米宽约九十公分厚约十五公分碑正中镌刻有“振兴文教”四个大字每字长宽三十六公分碑右刻“邑侯仲杰刘大老爷德政”左刻“光绪甲申年间阖乡士民等公顷”“光绪甲申年”几个字向世人诉述着悠悠的岁月、久远的往事碑文表明了此碑乃功德碑是当时泸卫人为感谢分州刘启英(仲杰)、刘圣瑞等人捐资迁建铭刻碑石以昭纪念据说此碑还不知在何年曾被掩盖在墙里后在拆除书院四合院围墙时功德碑才得以重见天日立于桂花厅仅存的北面正房内 抬头静观横梁上留下的文字居然还清晰可辨据吴星寿、钟朝岳两位教师在1992年考察得之正梁右端是“天开文运”左端是“皇学昌明”;二梁右端是“钦五品衔署学泸州分州督理刘启英”左端是“钦赐花翎特授泸州直隶九姓长官正堂任光阀”;三梁右端是“泸州直隶九姓乡儒学正堂辛亥科举人黄文江”左端是“钦赐蓝翎署泸州营泸卫汛提标中营府乙卯科武举徐龙标” 古色古香的门窗、刚劲有力的碑文以及梁上工整的字迹一景一物足以令人心生敬畏书院经年的底蕴和气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据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和山书院原是个布局精巧、错落有致的四合院一座庄重典雅的大门楼岿然矗立门两边竖约二米五高的两条巨石做门坊门楣上“和山书院”四个大字字迹秀逸、笔力遒劲颔首远眺正房与东、西、南房不在同一平面上要高出三级台阶几个庭院层层递进庄严宏伟左右静观北房正房、左右耳房对称排列主次分明四合院的庭院正中有一木牌坊上书四大字:“读书立品”清贫乐道、品德为先的办学宗旨体现了鲜明的育人特色当年的书院应该是古朴、清新又典雅、庄重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光彩 从和山书院到兴文二中时光匆匆走过了三百余年当书院穿越历史的尘埃走向现代社会相继以学堂、学校等不同面目在文化版图中“复活”时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据民间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废科举、兴学校分州洪裕昆奉命开办学校札委士绅谢允升等八人提取田产以充经费计提得田产五百余石合书院旧产共有田租七百数十石旋就和山书院旧址酌加修茸把校名改为“泸卫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改校名为泸卫高等小学堂宣统元年申请设中学上级虽准但因款项不足而搁置改为“古宋县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招了两个初中班授以中学课程次年省视学到县视察其款未充遂以该两班学生并入江安县立中学民国十八年(1929年)古宋县政府提取马路捐一万元作开办费征收粮税附加作经费成立了古宋县立初级中学校1939年因参加省毕业会考录取比例全省第一名受到教育部嘉奖特许毕业生连续三年免试升学因此邻近县份(叙永、纳溪、兴文、江安)和云南威信镇雄等地学生纷纷前来就读学校盛极一时1949年古宋解放后政府将学校更名为古宋县初级中学1959年学校改名为“四川省古宋中学校”年底古宋并入叙永学校改名“四川省叙永第二中学校”1983年10月原属叙永的大坝、古宋、共乐三个区划辖兴文县1984年学校更名“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 “学校即家庭坐以春风亲比三年慈母爱;酸辛皆别恨思维化雨梦回千里幼儿心”不知是年校庆时学生们送给母校的对联每每读起来字字可见情真意切 从书院那些斑驳的墙壁、古旧的楹联中可以感受到曾经的士人留下的文学气息这里仿佛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气场能够清除内心的负面和消极情绪疲惫时去和山书院内走走内心就不再浮躁、压抑心境自然而然就安宁下来 书院周遭斑驳的树影婆娑依旧曾经多少文人志士已经成为了逝去流年的碎影但他们的精神仍代代相传镌刻在每个莘莘学子的内心深处 当年的和山书院古朴、清新典雅、庄重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为了传承和弘扬和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