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教案.ppt_第1页
宋明理学教案.ppt_第2页
宋明理学教案.ppt_第3页
宋明理学教案.ppt_第4页
宋明理学教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2 三教合一 潮流的出现 3 儒学体系的更新 以 理 或 天理 为核心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理学 三教合一 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 佛教的冲击 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 学术活跃 2 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 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 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而且职务并不低 3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 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 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二 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 程朱理学 1 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2 主要思想观点 A 认为 理 是世界的本原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 主张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把握 理 3 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4 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 2 陆王心学 1 代表人物 南宋 陆九渊 明朝 王守仁 2 主要思想主张 A 陆九渊 心即理也 并提出 发明本心 以求理 B 王守仁 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 三 宋明理学的影响 1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 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 内容相同 2 影响相同 A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 仁 礼 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 B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 认为本心是 理 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 陆王心学提出 求 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 把握 理 的途径不同 三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理学是对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 它与佛 道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主干 知识回顾 至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 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 正统思想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 儒学的困境 1 东汉末年 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面临严重挑战 3 唐末五代时期 受到质疑 统治地位被削弱 三教合一图 2 儒学复兴运动 1 唐代中期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 李翱提出必须从 性命之源 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在 原道 和 论佛骨表 中 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加重了百姓负担 使 民不穷且盗 又指出 佛本夷狄之人 佛徒 口不言先王之法言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 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 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 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 灭弃封建伦常 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 民焉而不事其事 2 北宋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 1 原因 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 2 基本主张 他们推崇 春秋 中的 尊王攘夷 之旨 批评唐代政治 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 致使女后专政 权臣跋扈 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要巩固中央集权 实现长治久安 必须以唐为鉴 复兴儒学 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 特别强调文化上的 华夷之辨 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教和道教统统视之为夷狄之教 3 影响 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 士气随之大变 重忠孝 讲廉耻 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 宋人石介 中国论 说 闻乃有巨人名曰佛 自西来入我中国 有庞眉名曰聃 自胡来入我中国 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 以其道易中国之道 老聃是中国人 为什么石介说他 自胡来入我中国 其实质在于否定道家的统治地位 从而为儒学的复兴创造条件 唐有天下 如贞观 开元间 虽号治平 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 无父子 君臣 夫妇 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弟 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 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 便反 君不君 臣不臣 故藩镇不宾 权臣跋扈 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 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 孝 节 义提升到了 天理 的高度 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这就是理学 又称新儒学 基本思想特征 二 创立过程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1 创立 北宋五子 二程的思想 哲学思想 伦理观 政治思想 天理 是万物本原 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发挥 仁 的学说 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程颐 程颢 2 成熟 朱熹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伦理观 政治思想 理气浑然一体 先有理后有气 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 提出 存天理 灭人欲 道统论 正君心 评价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做为官方正统儒学 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发展 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 提出 心即理也 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 伦理观 政治思想 心即理 修养的关键在于 致良知 知行合一 进一步发挥 仁 的思想 王守仁 一次 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 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 它们自生自长 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 你认为呢 王阳明说 你来看此花树 它才存在 你不来时 它并不存在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三 历史影响 1 积极 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促进中国古代文化 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2 消极 强化 三纲五常 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理 仁 礼 高调的道德主义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 有助于专制统治 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理是外在的 独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 心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第3课宋明理学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 汉武帝以后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3 隋朝时期 4 唐朝时期 儒学繁盛 确立正统地位 佛教盛行并本土化 道教传播广 儒学提出 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 政策 儒学受挑战 一 三教合一 1 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一 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动荡和战乱时代 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 僧尼不入户籍 可逃避赋役 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 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佛教盛行 白马寺建于东汉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官修寺院 被尊为中国佛教 祖庭 和 释源 中国第一古刹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凿于北魏至晚唐 现存石窟1300多个 窟龛2345个 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 佛塔50余座 佛像97000余尊 洛阳奉先寺 建于唐初 主佛卢舍那高17 14米 面容丰腴饱满 修眉长目 嘴角微翘 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 东汉末期 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 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起义失败后 太平道遭到镇压 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 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 东晋时道教日盛 不仅有皇帝 大臣信奉 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道教在民间传播 1 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一 三教合一 佛教盛行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 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道教圣地 武当山古建筑群 现存4座道教宫殿 2座宫殿遗址 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 岩庙 儒学本身的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 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 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 不备 要么是 不明 一 三教合一 道教在民间传播 1 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佛教盛行 2 儒 佛 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 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隋唐时期 儒学发展进入三教合一时期 一 三教合一 此图绘佛 道 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 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 三教合一 的社会思潮 画面中 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 老子坐于蒲草之上 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 清 丁云鹏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 道关于宇宙 自然的深层思考 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到宋代 逐渐确立了一个以 理 或 天理 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因而被称为 理学 1 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 学术活跃 宋代儒家积极参政议政 就算言论不当 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而且职务不低 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 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 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二 程朱理学 含义 以 天理 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代表人物 二程 朱熹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 理 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 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它适用于自然 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他们把儒家传统的 天人合一 用 天人一理 的形式来表达 中国上古哲学中 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 理 所代替 二 程朱理学 2 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者 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 1032 1085 程颐 1033 1107 兄弟二人 朱熹 1130 1200 南宋著名思想家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二 程朱理学 2 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3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二程的理学观点 北宋 天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先有理后有物 用 格物致知 的方法来把握 理 天理 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人伦即天理 二 程朱理学 朱熹的理学观点 南宋 将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 对 格物致知 的深化 物 的概念 存天理 灭人欲 3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二 程朱理学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 清道光七年 1827 欧阳厚均重刻 忠孝廉节碑 理 是世界的本原 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把握 理 存天理 灭人欲 小结 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二 程朱理学 3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4 程朱理学的发展 朱熹编著 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明朝初年 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推崇 巩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南宋以后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二 程朱理学 陆九渊 1139 1192 号象山先生 字子静 南宋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 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 史称 朱陆 陆九渊是中国 心学 的创始人 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其学说 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 陆王学派 1 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 三 陆王心学 反省内心 以求理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号称 心学 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 此心此理 我固有之 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 1 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 三 陆王心学 2 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 王守仁 1472 1528 字伯安 浙江余姚人 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 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 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 教育家 政治家和军事家 心学 创始人 三 陆王心学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 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 则此理自明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三 陆王心学 2 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 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 仁 礼 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 重视主观意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内容相同 纲常伦纪 即为天理 四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可取 和谐意识 忧患意识 崇尚道德 强调力行 不可取 尊卑等级 重男轻女 因循守旧 重利轻义 重礼轻法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 继承 改造 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学习延伸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 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 研究学问的场所 书院与藏书阁 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 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 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 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 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 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 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 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让我们追寻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 河南省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 感受古典文化的余音 宋楚瑜在参观后发表的感言中说 今天楚瑜很荣幸到仰慕已久的岳麓书院来一了心愿 瞻仰前贤 同时不仅能通古今之辩 也希望能够给楚瑜一个读书人的基本鼓励 那就是 读书通万卷 的道理不仅是神交古人 更重要是能够胸怀天下 一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2 三教合一 潮流的出现随着时代变迁 儒生将如何化解这场危机呢 3 儒学体系的更新儒家学者的思考和探索 继承 吸收 以 理 或 天理 为核心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理学 三教合一 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 佛教的冲击 一 三教合一 社会的动荡不安 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 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 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 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 三教合一 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此图绘佛 道 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 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三教图明丁云鹏 儒家强调人世 根本目标就是强国 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 格物 致知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修身是用正理来指导修行的 齐家是治理家族 治国是治理国家 平天下是治理天下 道家强调自由 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佛家强调解脱 都想要解脱了 还在乎什么呢 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 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人世间的 首先应做好人这个基础 把基础做好了才有条件学习佛道二家的知识 人应该不违世法以证佛法 宗教是人类理想的最高祈祷目标 宗教的道德标准超然地高于人世间的法律和道德标准 以上这些足以看出 在三教中儒家思想这个基础的重要性了 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 学术活跃 2 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 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 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而且职务并不低 3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 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 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二 程朱理学 宋代儒学的特点是 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 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 提出了儒家自身对宇宙的形成和人的本性的看法 因涉及天理人性 因此被称为 性理之学 简称 理学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 程颐等人 至南宋时 朱熹为集大成者 统称为 程朱理学 1 理 是产生万物的本源 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 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 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 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2 要通过 格物致知 方法 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 理 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3 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 要 存天理 灭人欲 4 朱熹参考二程学说 将四书五经编辑成 四书章句集注 作为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 二程 朱熹 主要思想 理 是世界的本原 把握 理 的方法 格物致知 主张三纲五常 存天理 灭人欲 朱熹编著 四书章句集注 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发展 三陆王心学 陆九渊 南宋理学大师 提出 心即理 之说 他认为天理 人理 物理只在人的心中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主张 心 和 理 是永久不变的 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 是永恒不变的 他还认为 人们要了解 认识客观事物 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 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 于是提出 六经皆我注脚 的说法 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 陆九渊号召人们 存心 而 去欲 提出 发明本心 以求理 与朱熹格物致知有分歧 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 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王守仁 世称阳明先生 明代理学大师 核心思想是 致良知 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 天理本在人自己心中 不必外求 只需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强调加强自我修养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孔子贵仁 孟子贵义 儒家重伦理 讲信修睦 通仪礼 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 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 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 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 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 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是万物本原 心即理也 求 理 的方法 发明本心 以求理内心反省 反对 格物致知 王守仁 阳明心学 明代 思想核心 致良知 强调自我主动 鼓励奋发立志 良知即本心 即理 乃天生 不必外求 方法论 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 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 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 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 内容相同 2 影响相同 A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 仁 礼 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 B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 认为本心是 理 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 陆王心学提出 求 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 把握 理 的途径不同 宋明理学的影响 1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 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 与家庭 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具有忧患意识 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 奋发进取 为理想不懈追求 崇尚道德 重义轻利 强调自我约束 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强调身体力行 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 继承 改造 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清戴震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 其谁怜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理学在今天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 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 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和把握宋明理学的传统文化道德 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 如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以天下为己任 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 建立了生活秩序 诸如长幼有序 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 怜贫恤寡 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 勤俭节约 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这些道德标准固然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 不乏旧道德范畴 在五四运动中遭到批判 但也包含了许多传统美德 应继续发扬 但三纲五常在理学推动下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 压抑扼杀了人们的欲求 不利向近代化发展 产生了消极影响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第3课宋明理学 儒学产生 初步发展 春秋 儒家思想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三教合一 理学产生 儒学复兴 第三节宋明理学 一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2 三教合一 潮流的出现 3 儒学体系的更新 以 理 或 天理 为核心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理学 三教合一 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 佛教的冲击 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 学术活跃 2 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 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 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而且职务并不低 3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 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 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二 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 程朱理学 1 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2 主要思想观点 A 认为 理 是世界的本原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 主张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把握 理 3 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4 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 2 陆王心学 1 代表人物 南宋 陆九渊 明朝 王守仁 2 主要思想主张 A 陆九渊 心即理也 并提出 发明本心 以求理 B 王守仁 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 三 宋明理学的影响 1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 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 内容相同 2 影响相同 A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 仁 礼 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 B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 认为本心是 理 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 陆王心学提出 求 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 把握 理 的途径不同 第4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认识宋明理学对中华文明的双重影响 一 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 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2 唐宋时期 儒家学者提出了 三教合一 的主张 儒学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 得到新的发展 3 宋代 逐渐确立了以 理 或 天理 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被称为 理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理国家 关怀人生的新儒学 它以 理 或 天理 为核心 故名 什么是理学 宋明时期有哪些派别和代表人物 二 宋明理学 思考 一种思想产生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社会现实对思想的影响 当时的政治 经济 文化状况 二是思想本身 即旧思想衰落及不适应社会发展 需要改造或出现新思想 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到了宋代就出现了理学 1 政治 隋唐五代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 需复兴儒学以稳定和巩固统治 2 经济 文化 宋代农业 手工业的迅速恢复 发展及科学文化的进步 3 思想本身 儒学在困境中吸收 融合佛 道精神 一 宋代理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