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是一项程序性权利救济途径 旨在纠正人民法 院及其司法人员的程序违法行为 救济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程 序性权利 但是 受中国 重实体 轻程序 的传统法律观念影响 程 序一直被视为是用以确保实体法实施的工具 并无独立的法律价值 古语曰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程序尚且是实体的附庸 又何谈程序 性权利救济呢 因此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在我国并未受到应有的重 视 具体表现为粗陋的法律规范 停滞的理论研究以及混乱的司法实 践 不过 随着人权保障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程序独立价值的备受关 注 程序性权利救济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已经愈发地展现出其至关重要 的一面 而作为程序性权利救济途径典型代表的民事诉讼复议制度 其改革与完善也就显得相当必要且十分迫切了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是一项繁杂的法律制度 囿于硕士学位论文的 篇幅限制 笔者只得有所取舍 而非无所不包 在研究手段方面 笔 者特采用了历史 比较 价值等分析方法 以确保文章的内容有张力 论述有层次 说理有深度 本文共计 5 万余字 除引言和结语外 正文共分五个部分 主要内容 如下 一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概述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我国民事诉讼 复议的内涵 适用以及分类三个问题 文章首先从复议的词源出发 逐层递进地揭示了复议 司法复议 民事诉讼复议的体系框架 并进 而概括地提出民事诉讼复议的概念 紧接着 文章又详细论述了民事 诉讼复议的特征 并与行政复议等相近制度作了概念辨析 而后 文 章以现行的法律规范为依托 尽数列举了民事诉讼复议的适用情形 并从五个方面对民事诉讼复议作出了学理分类 二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起源与价值 这一部分是本篇文章的亮 点之一 其中关于民事诉讼复议起源的内容更乃笔者原创 笔者之所 以选取这两个论题 是因为起源和价值都与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 存在现状以及改革方向息息相关 具体来说 对于民事诉讼复议的起 源 文章采用排除法的方式加以推定 经过仔细分析以及详尽论证 文章将法律继承 法律移植等一概排除 而将目标锁定在我国的行政 复议制度 对于民事诉讼复议的价值 文章主要从实现权利救济 保 障程序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并着重强调了立法者 对于诉讼效率的格外关注 三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之域外相邻制度考察 由于民事诉讼复议 2 制度乃中国民事诉讼法之独创 故而无法直接从域外法制中查找该制 度 但是在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民事诉讼法中 存在着类似于民事 诉讼复议的上诉或抗告制度 在这一部分中 文章选取德国 法国 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这四个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 通过其各自的民事 诉讼法 来详细阐述其上诉或抗告制度的适用情形和适用程序 通过 比较民事诉讼复议与上诉或抗告之间的差异 笔者建议在民事诉讼复 议制度改革中 应当借鉴域外法制关于上诉或抗告制度的合理之处 譬如规定系统 程序明确 权利丰富等等 四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这一部分从立法和司法两 个层面以及权利救济 程序公正 诉讼效率三个角度上 对我国民事 诉讼复议制度的现状和缺陷进行剖析 首先 立法粗陋 分散导致法 律空白与法律冲突并存 其次 程序公正受到严重冲击 尤其体现在 程序公开和程序参与两个方面上 第三 作为民事诉讼复议制度最大 优势的诉讼效率在司法实践中大打折扣 最后 复议过程流于形式 难以救济程序性权利 文章通过发现并分析这些问题 从而强调我国 的民事诉讼复议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五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这一部分以民诉法学者关 于复议存废之争这一话题而开始 文章提到了废除复议论和保留复议 论在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并列举了支持各自观点的理由 而后 笔者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即民事诉讼复议制度应当予以保留 但仍需 改革完善 并从时代背景 立法惯性和复议本身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再接着 文章明确了保障程序公正的改革方向以及程序公开和程序参 与的改革指导原则 并在方向的指引和原则的指挥下提出了拓宽复议 情形的范围 明确复议程序的内容 赋予丰富的复议权利以及完善对 于复议裁决的再救济途径等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 民事诉讼复议 程序性权利救济 程序公正 诉讼效率 1 abstract as a procedural right relief way civil procedural reconsideration system is for the purpose of correcting the people s court and judicial officials procedure illegal activity and providing relieves the litigant or the other formidable sponsor s procedural right but due to china s heavy entity light procedur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legal concepts the procedure is always regards as the tool to guarante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stantive law it has no independent law value said the old saying as that goes the skin how can the hair stand therefore civil procedural reconsider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has not been paid due attention for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humble legal norms stagnant theory research as well as chaotic judicial practice however along with human rights safeguard idea s being universally accepted by people as well as the procedure independent value the procedural right relief has bee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course of civil litigation so the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civil procedural reconsideration system appear to be very essential and urgent civil procedural reconsideration system is complicated constrained by the space restriction of master degree thesis the author has to have taking or rejecting in the aspects of studying means the author adopts analysis methods of history comparison and value to insure the tension of contents the layer of elaboration and the depth of reasoning the paper has more than 50 000 words and consists of five parts in addition to the preface and conclusion which are as follows part i this part mainly inquiries into the content appl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ivil procedural reconsideration the article begins a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consideration reveals progressively the framework of consideration judicial consideration civil procedural consideration and gives the concept of civil procedural consideration thereafter the article enumerates the applicable civil cases and makes academic theories classification from five aspects 2 part ii this part talks about the origin and the value of civil procedural consideration for the origin the article reconsiders the lock on target in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after excluding the inherits and transplant of the law for the value the article elaborates from realizing right relief protecting procedural justice and enhancing lawsuit efficiency and shows the more attention of the legislator to lawsuit efficiency part iii in this part the article selects germany france japan and taiwan region in china through their respective civil procedure law the article elaborates resort or counterappeal system in detail of situation and procedure which they apply in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the reform of civil procedural consideration must profit from resort or counterappeal system in stipulation system public procedure abundant and so on part iv this part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defect of civil procedural consideration system in china on the three angles of right relief procedural justice and lawsuit efficiency by discovering and analyzing these problems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the reform of civil procedural reconsideration system be imperative part v this part starts with the debate in scholars which is about the abolition or reservation of civil procedural consideration the article enumerates the reasons both for these opposite viewpoints then the author expresses own position that civil procedural reconsideration system should be reserved but improved thereafter the article brings forward the reformational direction of protecting procedural justice and the reformational guideline of procedural publicity and procedural participation at last the article proposes some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 keywords civil procedural consideration procedural justice procedural right relief lawsuit efficiency 1 目目 录录 引引 言言 1 一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概述一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概述 3 一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内涵 4 1 民事诉讼复议的概念 4 2 民事诉讼复议的特征 6 3 民事诉讼复议与相近概念之辨析 7 二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适用与分类 10 1 适用情形 10 2 类别划分 12 二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起源与价值二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起源与价值 15 一 起源考察 15 1 民事诉讼复议并非法律继承的产物 15 2 民事诉讼复议也非建国以来民事诉讼立法惯性的延续 16 3 民事诉讼复议更非法律移植的结果 16 二 价值评析 18 1 实现权利救济 18 2 保障程序公正 20 3 提高诉讼效率 21 三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之域外相邻制度考察三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之域外相邻制度考察 23 一 德国 23 二 法国 25 三 日本 26 四 中国台湾地区 28 五 小结 29 四 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现状与缺陷四 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31 一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立法薄弱 法律空白与法律冲突并存 31 1 立法粗疏 条文稀少 缺乏可操作性 31 2 规定分散 衔接不畅 存在法律冲突 33 2 二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偏离了保障程序公正的正常轨道 35 1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有违程序公开原则 35 2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与程序参与原则相悖 37 三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没有实现提高诉讼效率的初衷 38 四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纵容了人民法院的程序违法行为 38 五 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五 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40 一 民诉法学者关于复议存废之争 40 1 废除复议论 40 2 保留复议论 41 二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应当予以保留 42 三 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43 1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改革方向 43 2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改革指导原则 44 3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具体改革措施 44 结结 语语 49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50 附附 录 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关于民事诉讼复议的规定录 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关于民事诉讼复议的规定 55 1 引引 言言 无救济则无权利 这是一句古老的法律谚语 它又被称作 救济先于 权利 remedy precedes rights 或者 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 a right without remedy is not right 1这句法谚告诉我们 固然权利对于每个人都 是无比重要 权利是法律的生命线 法律是权利的宣言书 没有权利就没 有法律 但是倘若立法者在法律文件中精心设计的 完美无缺的权利 自 由在受到外来侵犯之时 公民无从寻求并获取有效的法律救济的话 那么 这些法律上的权利与自由都将只是 镜中花 水中月 纯粹是一纸空文 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相关救济制度阙如缺失 诸多救济途径阻塞不畅 使 得公民在自己的权利 自由遭受侵犯的时候 往往 有苦无处诉 有冤无 处申 甚至深陷 申诉无路 状告无门 的困境当中 2因此 权利救济 在权利实现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果人们关注权利的实现 就 必须关注权利的救济 权利自始至终都是与救济密切相联的 没有救济 也就没有权利 在现代国家 权利救济总是与法律适用即司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权利救济是司法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公民的某一权利受到侵害时 只有在 能够诉诸司法机关并获取有效司法救济的情况下 这一权利的存在才能具 有法律上的意义 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 防线 司法所具有权威性 公正性和终局性等特质赋予司法救济相较于其 他救济途径无可匹及的内在优越性与适用优先性 从而使得司法救济成为 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权利救济途径 3司法救济的具体内容因所涉法 律领域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在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层面 司法救济表现为 民事诉讼 根据李祖军教授的利益保障说4的观点 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就 1 李奋飞 从 无救济则无权利 谈起 引自中文财富聚合门户网 最后访问时间 2008 04 03 22 50 2 陈瑞华 无救济则无权利 引自中评网 http www china 最后 访问时间 2008 04 03 22 55 3 诉讼法学者一般将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划分为三种 私力救济 社会救济和公力救济 私力救济包括自 决和和解 两者都是凭借自身力量解决民事争议 无需第三者参加介入 也不受任何规范制约 而公力救 济则包括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 即民事诉讼 也有部分诉讼法学者将公力救济 如民事诉讼 以外的其他 一切纠纷解决方式 诸如和解 调解 仲裁等 均纳入私力救济的框架 对私力救济作了最广义的理解 参见徐昕 论私力救济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97 98 页 虽然私力救济能够化解相当一部分民事纠纷 但是由于私力救济在途径上具有民间性 缺乏制度保障 故而在权威性上大打折扣 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而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 公力救济取代私力 救济成为人们权利救济的主要手段 因而 国家必须建立最具权威性的 符合 司法最终解决 思想的民 事纠纷处理机制 民事诉讼 参见田平安主编 民事诉讼法原理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7 页 4 李祖军 民事诉讼目的论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156 页 2 是利益的提出 寻求 确认与实现 即利益保障 此处所提及的利益包含 实体利益与程序利益两大类 在民事诉讼制度的设立 运作和适用中 均 应强调维护当事人争议之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 众所周知 在利益与权利 的联系方面 利益是内在的 是本质 是目的 而权利则是外化的 是表 现 是工具 因此 利益保障在民事诉讼中就集中体现为权利救济 既然 利益包含实体与程序两个层面的要素 那么 相应的 权利的内涵也就比 较丰富 换言之也就是说 权利救济不仅包括实体性救济 即对民事实体 权利的救济 同时还包括程序性救济 即对民事诉讼权利的救济 因而 在民事诉讼中 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了解决民事实体争议 维护自 己的或者依法由自己管理 支配的民事实体权益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 讼 抑或更进一步提起上诉 甚至于申请再审 此可谓之实体性救济 5至 于程序性救济 则是指在当事人所享有的民事诉讼权利已经或者可能受到 侵害的情况下 依照法律规定的方法 程序和制度所进行的补救与防范 譬如 当事人认为受诉法院对本案没有法定管辖权的 可以向该人民法院 提出管辖权异议 当事人单独对人民法院关于诉讼费用的决定有异议的 可以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院长申请复核6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所作出的财 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裁定不服的 可以向该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民事诉讼复议作为一项司法救济制度 在民事诉讼的众多权利救济途 径当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有着独立的适用空间 与其他的权利救济途径相 比 民事诉讼复议有其个中特色 具体表现为 首先 以民事诉讼权利为 救济对象 被纳入了程序性救济范畴 其次 以程序性裁决为复查对象 具有 再救济 的性质 7第三 适用情形具有专属性和排他性 排斥其他权 利救济途径的适用 当前 在我国 囿于法律规范上的粗陋和制度设计上 的阙如 民事诉讼复议非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反倒是处于十分尴尬 的困境当中 在民诉法学界 民事诉讼复议的研究严重遇 冷 民诉法学 者大都将全部精力和满腔热忱毫无保留地倾注到对证据制度 上诉审程 序 审判监督程序以及执行程序等民事诉讼法热点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之 5 从严格意义上讲 上诉与再审并不是专属于实体性救济的 因为当事人不服不予受理 驳回起诉以及管 辖权异议的裁定也可以提起上诉 而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对象亦包括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 只是 上诉 与再审的主要救济对象 民事实体权利对于当事人而言 显得更加至关重要罢了 6 参见国务院最新颁布实施的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 自 2007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 第 43 条第二款的规定 7 民事诉讼复议的适用情形诸如回避 财产保全 先予执行等等 不仅是当事人所依法享有的民事诉讼权 利 同时其本身也是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与正当权利的法律救济 于是乎 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就此所作 出的程序性裁决而申请复议时 民事诉讼复议便具有了 再救济 或者 二次救济 的特质 即对权利救 济本身的救济 参见陈瑞华 问题与主义之间 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154 页 3 中 无暇旁顾其他渺小 琐碎 冷僻的制度 程序 这其中就包含民事诉 讼复议制度 俗话说 投入决定产出 民诉法学者在时间 精力投注上的 极不平衡 导致民事诉讼复议在学术研究上的匮乏与贫困 8而在司法实务 界 民事诉讼复议的适用又岂是一个 乱 字了得 立法上的笼统 抽象 缺乏明确性 可操作性 使得复议程序的操作流程为人民法院所 垄断 复议结论的形成过程充满神秘性 而当事人 无论是在申请复议的条件上 还是在参与复议的程度上 都受到严格乃至苛刻的限制 长此以往 民事 诉讼复议作为一项程序性权利救济的性质将会不断褪色 而其最终的结局 则只有灭亡 正如法律的生命贵在实施那样 权利的生命则恰恰在于实现 9权利的 救济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利的实现 随着现代人权保障运动的蔚然成风 程 序独立价值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保护当事 人的诉讼权利 实现程序层面上的 定纷止争 愈发显得重要 而民事诉讼 复议作为一项重要的程序性救济 其专门的适用情形使之具有不可替代的 特性 因此 民事诉讼复议不但 命不该绝 还应健全完善 发扬光大 本文拟选取民事诉讼复议制度作为论文主题 试图通过对其内涵 适用 起源 价值等基本理论的一般性论述和域内外立法实践的比较法考察 全 景式地审视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立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而明确 地提出了程序公正的改革方向 并在程序公开原则和程序参与原则的指导 下给出了若干的具体改革措施 总而言之 言而总之 笔者期望通过文章 对于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粗浅探讨 以此抛砖引玉 为完善这一制度以及 引起学者重视略尽绵薄之力 8 笔者通过 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 收集到的有关民事诉讼复议的论文只有区区 4 篇 黄圣春 王健 论 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复议权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1993 年第 2 期 宋宁 简论执行裁定 的复议制度的必要性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年第 6 期 黄良友 试论民事诉讼复 议制度 现代法学 1995 年第 6 期 陈永忠 浅谈完善我国诉讼复议制度 远程教育杂志 1997 年第 5 期 且不说这些论文已经年代久远 最近一篇的刊载时间距今也已有十年之久了 单是从论文篇数 上来讲也是屈指可数的 而以民事诉讼复议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述几近为零 至多只是在对回避 财产保 全 先予执行等制度进行详细阐述的同时略微论及 更有甚者只是一笔带过或是照搬法条 千篇一律 毫 无二致 缺乏系统性 完整性和建议性 9 陈瑞华 问题与主义之间 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105 页 4 一 一 民事民事诉讼复议诉讼复议制度制度概述概述 一 一 民事民事诉讼复议诉讼复议制度制度的的内涵内涵 1 民事诉讼复议的概念民事诉讼复议的概念 所谓 复 者 有 又 再 重来 之意思 10而 议 则意为 商议 讨论 评议 11从字面上来看 复议即是指重新讨论已经做出决定的事情 清代 的黄六鸿在其所著的 福惠全书 刑名 释死罪之不同 中写道 院司成招 具题 法司復议 奏请已定 但令监候秋后处决 12从法律意义上讲 复 议则是指某一执法机关或其上级机关根据当事人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 对 其已经作出的决定重新研究 决定改变与否的活动 13在我国 复议的存 在领域和适用情形有行政类与司法类之分 对于行政执法中的复议 中国 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1999 年 10 月 1 日颁布施行 中作出 了具体规定 而对于司法诉讼中的复议 在中国的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 法和行政诉讼法中也均有涉及 民事诉讼复议作为司法复议14的下位概念 系属于诉讼法上的复议范 畴 目前 学界对于民事诉讼复议的理解呈现二元化 一种观点是将民事 诉讼复议比照行政复议的概念作类比解释 认为民事诉讼复议是指相对人 不服人民法院的具体司法行为 按照法定程序向作出该司法行为的人民法 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人民法院对该司法行为重新审查并作出 处理的一项法律制度 15而另一种观点则是强调民事诉讼复议的司法本质 与诉讼属性 认为民事诉讼复议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所作出 的裁定 决定 依法向作出裁定 决定的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法院提出申 请 由人民法院对此裁定 决定进行重新审议并作决定的一项法律制度 16相较而言 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 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 民事诉 10 参见汉典网 复 字的解释 最后访问时间 2008 04 03 23 05 11 参见汉典网 议 字的解释 最后访问时间 2008 04 03 23 07 12 参见汉典网 复议 一词的解释 最 后访问时间 2007 04 03 23 10 13 辞海 上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578 页 14 所谓司法复议 也可称为诉讼复议 是指当事人或者在法律上有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 对人民法院 也 包括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公安 检察机关 因程序问题所作出的裁定和决定不服的 依法提出复议申请 而 由人民法院等予以重新审查并作出决定的司法活动 参见陈志伟 论司法复议 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2003 年 10 月 第 2 页 陈永忠 浅谈完善我国诉讼复议制度 远程教育杂志 1997 年第 5 期 第 11 页 15 譬如黄圣春 王健 论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复议权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1993 年第 2 期 第 86 页 黄良友 试论民事诉讼复议制度 现代法学 1995 年第 6 期 第 51 页 16 参见梁书文主编 民事诉讼使用大全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280 页 5 讼复议与行政复议的性质相左 民事诉讼复议作为一项司法救济制度 其 本质是司法行为 是诉讼活动 而绝非行政复议那样的行政行为 虽然当 前中国的民事诉讼复议制度存在浓厚的行政化 职权化色彩 但是这并不 能抹煞民事诉讼复议的司法性质 一个事物的现状与缺陷绝不能作为其定 义 定性的依据 而只将成为其改革 完善的对象 这是后话了 其次 民事诉讼复议机关只能是人民法院 无论是原作出裁决 决定的人民法院 抑或是其上一级法院 均属于司法机关 且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只是监督 与被监督的关系 这均与行政复议中行政主体作为复议机关的情形相区 别 第三 民事诉讼复议的审查对象仅限于法律规范和司法解释所规定的 特定的程序性裁决 法定的适用情形与程序性的裁决内容 使得民事诉讼 复议与行政复议不可混为一谈 因此 那种 复制 行政复议的概念 照 搬 相对人 等行政色彩浓厚的词语去解释民事诉讼复议的行为 纯粹是 偷工减料 投机取巧 这样得出的结论决不可取 当然 第二种观点 也有其问题所在 根据民事诉讼法有关条文的规定 民事诉讼复议的申请 人可以是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但是并不局限于民事诉讼当事人 譬 如 在民事诉讼强制措施当中 无论是本案的当事人 还是诉讼参与人或 者案外其他人 只要其行为严重妨害了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 经由本法院 院长批准 人民法院都可以对其处以罚款或者拘留等强制措施 行为人对 该罚款或拘留决定不服的 可以在法定时间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一次 17可见 诉讼参与人与案外人也是民事诉讼复议的当然申请人 对 于这一类的申请人 笔者姑且称之为利害关系人 即在法律上与人民法院 所作出的程序性裁决有利害关系的除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 因此 为了确 保定义的周延性以及词项的概括性 我们宜将民事诉讼复议的申请人界定 为不服人民法院所作出的程序性裁决的本案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 另 外 在民事诉讼中 人民法院所作出的裁定 决定种类繁多 内容各异 但并不是每一种裁定 决定都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复议的审查对象 只有法 律和司法解释所明确规定的特定的程序性裁决方可映入法眼 因而 法定 一词应在民事诉讼复议的定义中有所体现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民事诉讼复议应当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 当 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不服人民法院所作出的法定的程序性裁决 而向作 出裁决的人民法院或者其上一级法院提出复议申请 由人民法院对该裁决 17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以下简称 民事诉讼法 第 101 条 102 条 103 条和 105 条 6 重新审议并作出决定的一项权利救济制度 2 民事诉讼复议的民事诉讼复议的特征特征 1 民事诉讼复议是一项司法救济制度 司法属性是民事诉讼复议 的内在本质 权利救济是民事诉讼复议的核心价值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 由于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 人民法院所作出的驳回回避申请的决 定 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裁定 罚款或者拘留的决定等程序性裁决并 不可能都是合法公正的 于是 民事诉讼复议便向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 人提供了一次声明不服 救济权利的机会 通过民事诉讼复议 人民法院 可以纠正错误的裁定或决定 从而有效地保护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 合法权益 因此 民事诉讼复议制度与上诉审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 国家 赔偿制度一起构成了我国司法救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18 2 民事诉讼复议属于程序性救济范畴 民事诉讼复议的审查对象 以裁定 决定为限 19对于判决不服 则不得申请复议 只能通过上诉 申请再审等其他途径救济 在民事诉讼中 裁定主要是处理人民法院在民 事审判与执行程序中所遇到的各种程序问题 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虽然 也涉及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 但终究不是对实体问题的最终认定和解 决 况且其申请在提出之后倘若得不到妥善处理 势必影响程序的顺利进 行 因此 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也与民事诉讼程序有着密切联系 而决 定则是人民法院就诉讼中的特殊事项所作出的权威判定 无论是回避 还 是罚款 拘留 都与案件的诉讼标的没有直接关联 但此类决定却决定着 诉讼程序有无瑕疵以及当事人利益有无受损 因此 民事诉讼复议专注于 救济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诉讼权利和程序利益 3 民事诉讼复议具有法定的审查对象 在民事诉讼中 当事人或 其他利害关系人对人民法院所作出的裁定 决定不服的 有权申请复议 但是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作出的裁定 决定数量庞大 种类繁多 如果 所有裁定 决定都被允许申请复议 那么不仅人民法院无法承受其讼累 就连诉讼进程也将遭受严重阻碍 因此 相关法律及其司法解释只能在有 限的范围内 以具体的条文来明确规定民事诉讼复议的对象 以防复议申 18 黄良友 试论民事诉讼复议制度 现代法学 1995 年第 6 期 第 51 页 19 从严格意义上讲 人民法院所作出的通知也是民事诉讼复议的审查对象 根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 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 证据规定 第 19 条的规定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 收集证据 而人民法院对该申请不予准许的 应当向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送达通知书 当事人及其诉讼 代理人对此通知不服的 可以向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不过 民事诉讼证据对于案件审理结 果意义重大 对于当事人的利益也影响深远 仅仅以通知的形式来驳回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取证申请 未免显得过于随意了 7 请权被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所滥用 4 民事诉讼复议的申请人包括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 民事诉 讼复议程序的启动以提出复议申请为前提 而享有复议申请权的人员则仅 限于与人民法院所作出的特定的程序性裁决在法律上有利害关系的当事 人 其他诉讼参与人或者案外人 因此 只要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认 为人民法院所作出的特定程序性裁决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就有权依法申请 复议 并理所当然地成为复议申请人 而只要复议申请符合法定条件 人 民法院就必须受理 并对所争议的程序性裁决进行重新审议 作出相应处理 5 民事诉讼复议的复议机关为作出原程序性裁决的人民法院或者 其上一级人民法院 民事诉讼复议的受理机关由相关法律及其司法解释明 确规定 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 当事人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以及财产保 全或者先予执行的裁定不服的 只能向作出原决定或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 复议 而被处以罚款 拘留的人对罚款或拘留的决定不服的 只能向作出 原决定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除此之外 当事人或其他 利害关系人不能向其他任何法院或者其他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 申请复议 6 民事诉讼复议期间不停止原程序性裁决的执行 我国民事诉讼 法第48条规定 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 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复议期间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 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 第99条 第105 条也有类似的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所作出的民事裁定 除不予受理 驳回起诉 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于上诉期间届满时生效以外 皆一经送达立 即生效 民事决定亦是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因此 未经人民法院依 照法定程序进行撤销 变更前 已生效的裁定 决定被视为合法 具有执 行效力 人民法院 当事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对此均须严格遵守 此外 民 事诉讼程序具有连贯性与持续性的特征 倘若随意中止或者中断原裁定 决定的法律效力 将会严重影响民事审判的效率 也不利于当事人合法权 益的有效保护 3 民民事诉讼复议与事诉讼复议与相相近近概念之概念之辨析辨析 1 民事诉讼复议区别于行政复议 虽然同以复议作为关键词 同 属权利救济途径 同为依申请法律行为 但民事诉讼复议与行政复议的本 质属性却是大相径庭 行政复议作为行政法上的权利救济途径之一 属于 行政救济制度 行政复议的审查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 复议机关是行政主 8 体的上一级机关 特殊情况下为原行政机关 这一切都具有鲜明的行政 化色彩 而民事诉讼复议则以民事诉讼法为依托 以人民法院为复议场所 以民事裁定 决定为复议客体 无处不流露出司法与诉讼的气息 民事诉 讼复议作为司法复议的表现形式之一 发挥着救济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 人民事诉讼权利的重要作用 2 民事诉讼复议区别于刑事诉讼复议 行政诉讼复议 司法复议 作为诉讼法上的权利救济制度 在中国的三大诉讼法中分别具体化为民事 诉讼复议 刑事诉讼复议和行政诉讼复议三种形式 三种复议制度的最大 区别在于所适用的法律规范及其所调整的法律关系 也就是说 民事 刑 事 行政这三个修饰词即可 一语道破天机 当然 由于中国的行政诉讼 法脱胎于民事诉讼法 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所以民事诉讼复议 的特定适用情形对于行政诉讼复议同样适用 20但是 民事诉讼复议与刑 事诉讼复议却在适用情形 复议申请人 复议机关等方面都存有较大差异 譬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86条规定 控告人对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所作出的不予立案的决定不服的 可以申请复 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 释 第 28 条规定 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对决定有异议的 可以在恢复庭审 前申请复议一次 3 民事诉讼复议区别于合议庭 审判委员会的 复议 也不同于上 下级人民法院之间的 复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 若干规定 自 2002 年 8 月 17 日起施行 第 13 条规定 合议庭对审判 委员会的决定有异议 可以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复议一次 第17 条第1款又规定 院长 庭长在审核合议庭的评议意见和裁判文书过程中 对评议结论有异议的 可以建议合议庭复议 另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试行 于1998年7月8日公布 第130条规定 上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在执行中作出的裁定 决定 通知 或具体执行行为不当或有错误的 应当及时指令下级法院纠正 下级法院 认为上级法院的指令有错误的 可以请求上级法院复议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执行案件督办工作的规定 试行 于2006年5月18日公布 第 8 条规定 对于上级法院督办的执行案件 下级法院认为上级法院的处理 20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 47 条 49 条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 48 条 9 意见错误的 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提请上级法院复议 不过 此复议非彼复 议 这些也由人民法院进行的复议 并不属于民事诉讼复议 首先 民事 诉讼复议以复议申请的提出为前提 一旦申请符合条件 复议就此启动 而此处的复议则有的由合议庭提出申请 经由院长批准决定 方可提交至 审判委员会 有的院长 庭长只是享有复议建议权 是否启动复议程序取 决于合议庭的意见 即申请不是复议的必经程序 而复议也不是申请的必 然结果 其次 民事诉讼复议的申请人仅限于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 这是由民事诉讼复议的权利救济属性决定的 而此处的复议申请人要么是 合议庭 要么是院长 庭长 要么是下级法院 再加上复议机关也是审判 委员会 合议庭或者上级法院 所以 这一切都只是人民法院内部或者人 民法院之间的一种司法行为 无需作出书面决定 也无需为当事人所知晓 实际上 这里的复议意为 重新合议 重新讨论 21 旨在统一评议意见 纠正错误裁判 监督执行工作 这皆与权利救济意义上的民事诉讼复议相 互区别 第三 民事诉讼复议只适用于人民法院针对法定的程序问题所作 出的生效裁定 决定 而此处的复议则一般是针对案件审理完毕后 人民 法院内部在案件实体处理上发生的争议 或者是在案件执行过程中 上下 级法院之间就案件的处理意见存在的争议 这些适用情形要么内容涉及实 体问题 要么裁决尚未形成 生效 要么意欲发挥人民法院的执行监督职 能 均与民事诉讼复议不相符合 4 民事诉讼复议区别于法官 检察官不服考核结果或者处分 处 理决定所申请的复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于2001年6月30日 修正 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25条规定 法官对考核结果如有异 议 可以申请复议 第 44 条第一款和第四款规定 法官对人民法院关于 本人的处分 处理不服的 自收到处分 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向 原处分 处理机关申请复议 并有权向原处分 处理机关的上级机关申 诉 复议和申诉期间 不停止对法官处分 处理决定的执行 中华 人民检察官法 修正 施行时间同 法官法 也有类似的规定 从法 律条文来看 复议申请人是法官 检察官 复议客体是针对法官 检察官 的考核结果或者处分 处理决定 此类复议并不涉及具体案件的审理与执 行 没有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参与 更不用说救济其受侵害的诉讼 权利了 因此 此类复议与民事诉讼复议并无共通之处 从本质上讲 这 21 参见陈志伟 论司法复议 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2003 年 10 月 第 9 页 10 类法官 检察官因对考核 处分 处理不服而申请的复议更接近于行政法 当中公务员不服人事处理决定的申诉 5 民事诉讼复议区别于上诉 再审 民事诉讼复议与上诉 再审 都属于民事诉讼当中的权利救济途径 在救济当事人权利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 但是 三者在所救济的权利性质上存在着差异 上诉 再审主要是 针对人民法院所作出的原审判决 裁定22 通过审查有关事实以及适用法 律 普遍救济当事人的民事实体权利与民事诉讼权利 上诉审程序 审判 监督程序因其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有效维护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 而成为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主体部分 而民事诉讼复议则以程序性裁决为 审查对象 并不直接涉及民事实体争议 仅为众多程序性救济之其一 再 加上其适用情形因法律明确规定而显得具体 有限 因而民事诉讼复议只 是当事人的辅助性权利救济途径 在民事诉讼中不具独立性 6 民事诉讼复议区别于管辖权异议 诉讼费用复核 在民事诉讼 中 管辖权异议与诉讼费用复核也是两种与民事实体问题无关的权利救济 途径 旨在救济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 可以归入程序性救济范畴 不过 特定的适用情形是民事诉讼复议与管辖权异议 诉讼费用复核相互区分的 标尺 法律明确规定 当事人认为人民法院对本案没有管辖权的 可以提 出异议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关于诉讼费用的决定有异议的 可以请求复核 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不服人民法院所作出的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 财 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裁定 罚款或者拘留的决定等的 可以申请复议 这三者在不同的领域内发挥着权利救济的作用 二二 民事民事诉讼复议诉讼复议制度制度的适用与的适用与分类分类 1 适用 适用情形情形 民事诉讼复议是一项司法救济制度 在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诉 讼权利救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 民事诉讼复议是一项针对性 专 属性很强的程序性救济制度 体现在复议客体的法定性上 复议客体即可 申请复议的程序性裁决是具体 有限的 是由相关法律及其司法解释所规 定的 不过 此类程序性裁决并非直接地列举在复议客体项下 而是以明 确 详尽的适用情形为背景与载体的 因此 复议客体的法定性就直观表 现为民事诉讼复议适用情形的法定性 这就使得适用情形成为民事诉讼复 22 为了语言表述的准确与方便 笔者特将调解书从再审对象中省略不提 11 议制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考量因素 民事诉讼复议以适用情形为核 心 围绕其而展开 运行 发挥功用 在民事诉讼中 哪些情形可以申请复议 对于当事人和人民法院来说 均有重大意义 复议范围过宽 会增加人民法院在审判与执行过程中所投 入的人力 物力 财力以及时间 打乱人民法院正常 流畅的办案节奏与 工作秩序 使得民事诉讼复议成为人民法院不可承受之讼累 复议范围过窄 则不利于充分保障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诉讼权利 难以与复议的权利 救济职能相匹配 使得民事诉讼复议成为可有可无的 鸡肋 因此 相关法 律及其司法解释必须给出明确的答复 明示民事诉讼复议的适用情形 现阶段 我国的民事诉讼复议制度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民事 诉讼法 第 48 条 99 条 105 条所规定的法官回避 财产保全或者先予 执行 罚款 拘留等民事诉讼强制措施 民事诉讼法 修正案 于 2007年10月28日通过 自20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医耳鼻喉科灸法治疗技术考察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泌尿外科手术操作规范性考核试题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急诊护理急救护理操作规范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肠道内镜检查肠道内镜操作技能评估模拟试题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急诊医学急救处置流程评定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妇产科产后产妇卒中的护理处理题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急诊医学技能操作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骨科手术技能操作模拟考核答案及解析
- 变量选择与变换: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
- 变约束限下结构拓扑优化方法及其在桥梁构件仿真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 泄漏管理培训课件
- 全国中学生(高中)物理竞赛初赛试题(含答案)
- 《英语国家概况》课件
- 水彩课件教学课件
- 机动车驾驶培训理论科目一考试题库500题(含标准答案)
- 河北美术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教案
- 生物-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4年下学期高二10月大联考试题和答案
- 动车组应急救援体系研究
- 墨菲定律课件教学课件
- 04S519小型排水构筑物(含隔油池)图集
-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精练(新高考专用)第11讲拓展四:导数中的隐零点问题(高频精讲)(原卷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