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_第1页
宜丰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_第2页
宜丰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_第3页
宜丰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_第4页
宜丰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丰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目 录1、总则.32、基本情况.43、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104、组织指挥体系115、监测预警166、转移安置207、抢险救灾218、保障措施231 总 则1.1 编制目的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做好全县山洪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以有效防御山洪灾害,保证山洪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1.2 编制依据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宜丰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1.2.2 经过批准的宜丰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宜丰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1.2.3 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1.3 编制原则1.3.1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1.3.2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1.3.3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1.3.4 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4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乡(镇、场)级行政区的预防和处理。2 基本情况2.1 自然情况2.1.1 概况宜丰县位于江西省西北九岭山脉中段南麓,归属赣江支流锦江上游。地理位置在东径1143011508,北纬28172840之间。全境东西长71km,南北宽51km,县域国土总面积1935 km2,县境东临高安,东南和上高交界,西南连接万载,北毗奉新、修水。县城距宜春市95km,距南昌市140km。宜丰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九岭山脉的黄岗山所盘踞,群山耸峙、河流切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7%,山峰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上,最高主峰麻姑尖高达1480m;东北、西南和中部为山地过度到平原的大片丘陵、岗地地带,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低丘岗地约占总面积的68%;南部为平坦、开阔的河谷盆地,约占总面积的6%,为本县的主要农耕区。宜丰县气候条件好、水系发育旺盛、森林资源丰富、地下矿产多、旅游资源多样,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富裕人民的好地方。2.1.2 水文气象宜丰县属中亚热带温暧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太阳辐射总量101.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1634.8小时,日照率为37%。多年平均气温17.1。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10.5。多年平均降水量1781.4 mm。县内主要河流有宜丰河、棠浦河、芳溪河。三条河流均自西北向东南流入锦河。宜丰河源于石花尖山麓之胡家山,流经潭山、天宝、黄岗山、桥西、新昌、石市六个乡(镇、场),在石市镇凌江口注入锦河,干流长72.9km,支流12条,流域面积775km2。芳溪河是第二大河流,发源于官山,流经黄岗、车上、芳溪三个乡(镇、场),在芳溪镇湖口汇入锦河,干流长61.5km,支流9条,流域面积405km2。棠浦河源于同安乡的东槽,流经同安、花桥、棠浦、上高的泗溪四个乡镇,在棠浦镇的谢家入上高县境,至上高泗溪镇的曾家流入锦河,县内干流长39.3km,支流7条,流域面积361km2。此外,锦河自万载流至芳溪镇湖口入县境,在石市镇凌江口出境入上高,境内干流长26km,支流5条,流域面积269km2;苏溪河由高安尚文村入境,至新庄镇晏家咀出境,复入高安,境内流程6.8km,支流3条,流域面积98km2;县境北部之找桥、汉塘仓前、石埚里、古阳寨南洞、大港、狮子岭、土地堆、尖咀崖8条小溪(流域面积27km2),则向北流入奉新潦河流域。县内降水充沛,溪流纵横,天然水系发育,地形又有利于汇流,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较丰富。全县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20.75亿m3,地下水储量为4.37亿m3。2.1.3地形地质宜丰县地处九岭隆起和萍乐坳陷带的过渡地带。由此,地形受构造和岩性的控制,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平缓。北部为山丘区,中部属丘陵、岗埠地形,南部为锦河河谷平原,其地形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别。1、构造侵蚀山区地形:主要由花岗石和变质岩组成,基岩裸露,风化发育。2、构造侵蚀垅丘地形:主要由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及部份板溪群变质岩,花岗闪长岩组成。3、河谷冲积平原地形:以亚粘土、亚沙土及沙砾石等堆积而成。分布于锦河及其支流两岸,多呈盆状阶地。2.2 经济社会情况2005年全县设有16个乡镇(场),166个村委会,全县总人口27. 4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136万人;全县总户数8.8166万户,其中农业户5.5334万户;全社会劳动力15.9392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1.9552万人,全县人口密度142人/ km2,人口出生率11.39,人口自然增长率6.99。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6.20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27.8709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5.2041亿元。粮食总产量20.06万吨,油脂总产量0.1115万吨,肉类总产量1.8633万吨,农民人平纯收入3256元。全县共有耕地面积2.0494万公顷(其中水田1.9878万公顷,旱地0.0616万公顷),果园地0.3563万公顷,有林地11.8040万公顷,水面0.62万公顷。宜丰县山洪灾害防治区土地总面积508.96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6.3%,涉及14个乡镇73个村委会,总人口89722人,耕地面积64667亩,国内生产总值58022.3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煤,主要农产品有粮食、油料。防治区内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有树种180余种,野生动物6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杏、楠木等,重点保护动物有穿山甲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钨、金、花岗岩等。2.3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宜丰县的山洪灾害主要是由暴雨形成的,具有突发性、区域性、季节性、破坏性等特点。2.3.1突发性由于暴雨强度大,山丘区坡陡谷深、高程起伏大,产流快,河道比降大,因此,汇流迅速,洪水涨势猛,极易突发成灾,从降雨到山洪形成一般只需几个小时,最短的甚至仅1小时,往往防不胜防,预测预报难度大。2.3.2区域性由于暴雨的区域性加上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我县的山洪灾害主要发生在宜丰、棠浦、芳溪、锦河石市段4条河流内的山丘地区,这4条河流是我县的暴雨中心,且山丘区以严重风化的石英岩、页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山体为主体,易冲蚀,有利于滑坡、崩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形成。2.3.3季节性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和年内变化较大,我县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份,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在年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山洪及山洪灾害的发生也就相应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频率高。另外,7-9月份,受台风影响,也可能产生局部的强降雨,从而引起山洪灾害。2.3.4破坏性山洪的突发性,来势凶猛,致使其危害性、破坏性极强。山洪成灾很快,顷刻之间,就可造成房屋倒塌、耕地被毁、公路中断甚至溪河改道,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破坏性强的突出表现是造成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恢复难度很大,有的甚至具有毁灭性。从1950年以来,我县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山洪灾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山洪灾害就有20次,平均不到3年就发生一次。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山洪灾害更为频繁。1997、1998、1999年三年连续发生了灾情非常严重的山洪灾害。1997年受灾人口3.6543万人、耕地11.30万亩。1998年受灾人口4.406万人、耕地16.54万亩。1999年受灾人口3.2063万人、耕地7.92万亩。山洪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我县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为指导、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防治结合,山洪灾害防治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任务,必须坚持防重于治、防治兼顾、以防为主的原则,以确保人员安全为首要目标。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规律以及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防灾减灾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和综合防治措施,合理规划方案,积极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工作。2.4.1 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山洪灾害的研究相对滞后,缺乏专门针对山洪灾害的有关调查和系统工作,对山洪灾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主动防灾避灾意识不强,以致于在河道边、山洪出口一带建住房、搞开发,不断侵占河道,乱弃、乱倒、乱建、乱挖,河道不断淤塞,泄洪能力严重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和损失。4条河流范围内通讯工具现有程控、无线电话、手机等,在6座中型水库分别设有水位、雨量采集站,如遇山洪灾害,县防汛指挥部能及时收集水雨情信息,并利用电话手机等与当地保持联系。乡村的警报措施还很落后,只能以敲锣的形式发送洪灾信号,而且水位雨量采集站设置数量还远远不够,尚未形成高效、健全的通信、报警网络。2.4.2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宜丰县4条河流防治区河流平均密度0.61km/ km2,区内有中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20座,小(二)型水库91座。但这些工程大都修建于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不高,工程配套不全、老化失修严重,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病险工程不断增多。目前病险水库有中型3座、小(一)型10座、小(二)型39座。我县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历年的山洪,使得各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部分河床抬高、河道出现淤积现象,洪水过后,陂坝工程损毁严重。山洪防治的避灾、治理措施投资大、难度大、实施时间长,因此,制定并落实防御预案是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3.1 划分原则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我县4条河流将溪河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区域作为山洪灾害威胁区。3.2 “两区”的基本情况3.2.1社会经济指标4条河危险区涉及14个乡镇、73个村委会、8.97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769万人,乡村人口6.1953万人。土地总面积508.96 km2,耕地面积6.4667万亩,区内国内生产总值58022.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1319.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508.4万元。3.2.2基础设施及工矿企业情况4条河流危险区内有公路5条,长112km;大小桥梁102座,长365m;10110kv输电线路8条,长302km;通讯线路长582km;水利设施1658座。有工矿企业25家,职工人数2000余人,年产值1.8811亿元。4 组织指挥体系4.1 组织指挥机构为加强对防汛抗洪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宜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同时,也是全县山洪灾害预防和救治的指挥机构,县委办、县政府办、农办、发改委、经贸委、水务、国土、气象、水文、交通、广电、农业、林业、建设、财政、监察、安监、商业、供销、粮食、民政、民营、农机、电信、移动、供电、公安、交警、交通、公路、卫生、教育、人保、财保等部门为指挥部成员单位。以上各相关部门在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4条河流涉及的14个乡镇、场成立相应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本区域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下设信息情报组、监测预报组、安全转移组、防洪调度组、后勤保障组等5个工作组,并成立了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4条河流涉及的73个村委会也相应建立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每个自然村设2名信号发送员。4.2 职责和分工宜丰县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制定、完善本级管辖区域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落实山洪灾害防御避灾的各项工作,收集并分析雨情、水情、险情、灾情等相关资料,掌握山洪险情动态。定期进行险工险段等险患的监测,动员组织群众安全转移避险,认真执行上级命令,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社会安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气象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信息组:负责对县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宜丰县山洪灾害防御分工责任制及目标责任人(职务)联系电话(办)责任制具体责任目标总指挥县长2765503全面负责山洪灾害防御的指挥工作。使全县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副总指挥县委分管领导县政府分管领导27667882756008负责山洪抢险有关协调工作。对责任区各方提出的要求,根据情况,合理配备人力、物料,满足防御各项工作正常展开。县武装部部长2766551负责组织民兵抗洪抢险队伍组织民兵抢险大队1000人,分10中队,每中队100人。水务局局长2756519负责防御灾害指挥日常工作。处理指挥部日常事务,及时向总指挥汇报山洪灾害防御实施情况。公安局局长27609992769619负责山洪灾害期间的社会治安、安全保卫工作,严厉打击破坏防洪工作的违法行为。保障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正常实施,必要时,实行交通管制。发改委主任2755399负责防汛、水毁、抢险、救灾所需物资、器材的调拨供应以及上报争取所需资金。保障山洪灾害抢险所需的草袋、编织袋、水泥、钢材等物资的供应。财政局局长2750778负责防洪救灾、水毁工程所需补助资金的筹集工作。确保防汛资金的及时到位。农业局局长2765056负责灾区农业生产。确保灾后种子的调配储存工作。林业局局长2758836负责组织防洪抢险用的竹、木物资供应工作。确保防洪抢险所需的毛竹、木材供应。经贸委主任2765355负责防汛抢险期间所属企业的防汛抢险和紧急转移。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不受太大的损失。交通局局长2760799负责防汛抢险、救灾、水毁工程所需车辆、船舶调度保证防洪抢险救灾物资的及时运输和所需车辆船舶供应,主汛期要有两辆以上车辆库存待命。粮食局局长2765740负责灾民粮食及抢险麻袋的供应。确保灾民粮食、抢险麻袋供应,代存储麻袋10000条。卫生局局长2781769负责抗洪救灾期间的医疗救护及灾区的防疫工作。保灾后无疫情发生。民政局局长2787699负责灾民安置工作和临时帐蓬的供应。确保灾民能妥善安置。供销社主任2767322负责防洪、救灾的生产和生活、副食品、化肥、农药物资的组织供应工作。确保灾区人民日常生活用品、副食品的供应。代储存编织布2000平方米。建设局局长2752088负责做好沿河岸路口的封堵。确保灾民能妥善安置。供电公司经理2765309负责抗洪抢险照明用电和排涝设备用电的供应工作。确保抗洪抢险所需照明设备和排涝设备用电。农机局局长2755613负责组织机修人员及时抢修机电排灌设备。确保涝区水量能及时排出。电信公司经理移动公司经理276540213907954184负责抗洪抢险的通讯联络和通讯线路的抢修、架设。确保水情、雨情、险情顺利传递,必要时,负责架设电台、提供手机。气象局局长水文站站长27572162758151负责提供天气雨情、水情趋势分析。提供实时雨、水情及趋势。国土资源局局长2751989负责提供、组织监测地质灾害信息组织对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勘察、监测、防治等工作。5 监测预警5.1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根据对我县4条主要河流山洪灾害防治区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社会经济,历年山洪灾害、现有防御体系、灾害隐患点等情况的综合调查摸底,山洪是由降雨形成的山丘区小流域内的突发性、暴涨暴落的地表经流,山洪灾害是山洪洪水淹没以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造成损失的灾害。具有突发性、区域性、季节性、破坏性等特点。气象因素上是局部的集中强降雨天气越来越频繁,水文因素上是坡陡谷深,河道比降大,产流快,汇流时间短,地质因素上是山体表面以严重风化的石英岩、页岩、花岗岩为主,生态环境因素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抬高,山洪水位相应抬高,淹没范围增大。因此从全市历史山洪灾害及其发展趋势来看,山洪灾害损失较之平原地区增加得更为迅速,山洪灾害的防治已经成为全县防汛抗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防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防治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每条小流域按照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划分为危险区、警戒区、安全区3个区域。由于缺乏水文资料,无法通过频率计算山洪,所以按山洪标准来划分区域没有操作性。因此,全县4条主要河流的区域划分按以下原则进行:将常遇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威胁范围以内的区域划为危险区;将危险区以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稀遇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威胁范围以内的区域划为警戒区;将危险区和警戒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划为安全区。根据每条小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和对历史山洪灾害形成及演变过程的分析,确定警戒雨量和危险雨量。按时段划分4条主要河流均将1小时、2小时、6小时降雨分别达40-50、60-70、100-110mm作为警戒雨量,将1小时、2小时、6小时降雨分别达50-60、70-80、110-120mm作为危险雨量。5.2 实时监测4条主要河流范围内现有2座水文自动测报站、11座雨量人工观测站、7座单雨量自动测报站,如遇山洪灾害,县防汛指挥部能及时收集水雨情信息,并利用电话手机等与当地保持联系。山洪灾害易发区的乡镇、场建立汛期防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制度,安排专职人员负责,24小时值班,接到雨、水、灾情信息和上级预警令时,立即采取有效手段,在最短时间内传递。有灾害隐患点的村委会安排2名村组干部担任专职预警信号发送员,统一用敲锣的形式为预警信号,保证预警信号传递不留死角。一旦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做到转移有线路、避灾有地点、生活有着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5.3 通信当流域内降雨量达到警戒雨量时,各级、各部门责任人迅速上岗到位,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通过电话(或明传电报)向流域所属乡镇、场防汛指挥机构下达警戒区群众及牲畜按预案做好各项“防、避、撤”准备的预备命令,各乡镇、场防汛指挥机构通过电话或其他信号传送方式向所辖各村委会下发通知,各村委会会通过广播或当面传达的形式通知所有群众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工作。当流域内降雨达到危险雨量时,各级、各部门责任人立即按预案组织危险区人员避险撤离,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通过电话(或明传电报)向流域所属乡镇、场防汛指挥机构下达立即转移的命令,各乡镇、场防汛指挥机构通过电话或其他信号传送方式通知各村委会,各村委员通过广播或敲锣的方式通知所有危险区的群众立即从转移路线向安全区转移。5.4 预报预警5.4.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水文部门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部门发布。5.4.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5.4.3预警启用时机:(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5.4.4 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可参照县乡镇(场)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见图1)。(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乡镇(场)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见图2)。乡镇、场防汛指挥机构宜丰县防汛指挥部洪灾害山预报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水库、山塘溃决村组户5.4.5预警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设置电视、广播预警信号;如遇紧急情况设置敲锣报警信号。图1 一般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暴雨洪水山洪灾害预报泥石流滑坡宜丰县防汛指挥部水库、山塘溃决 户组村乡镇、场防汛指挥机构大体积山体滑坡 地质异常 监测员水库、山塘溃坝 水利工程险情 图2 紧急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6 转移安置6.1 转移安置6.1.1 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6.1.2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6.1.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避开了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而是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6.1.4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6.1.5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6.2 转移安置纪律转移工作采取县、乡(镇、场)、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7 抢险救灾7.1 抢险救灾准备7.1.1针对全县群众防灾避灾意识薄弱、缺乏应急抢险知识的情况,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宣传栏、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同时,广泛普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有重点有选择地把防洪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中与群众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