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异和协调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异和协调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异和协调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异和协调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异和协调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 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研究学 院 管理学院 专 业 地理科学 班 级 1211 学 生 袁鹏 指导教师 李权国 2016年5月20日湖北文理学院学士学位论文目 录摘要I关键词IAbstractIIKeywordsII1引言11.1 研究的背景11.2 研究的意义11.3 国内研究现状21.4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现状22 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32.1 经济中心城市等级划分32.2 地区发展速度差异72.2.1 地区生产总值72.2.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82.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3 地区发展差异总结102.3.1 极端差距过大102.3.2 同一等级的城市之间的差距102.3.3 不同级别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且差距会随着时间越发扩大113 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原因分析113.1 区位因素的影响113.2 经济基础的影响113.3 国家政策的倾斜程度不同123.4 劳动力素质与科技发展的差异123.5 经济结构的差异124 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对策134.1 构建汉江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134.2 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系134.3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134.4 促进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协同作用134.5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44.6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145 结语14参考文献15致 谢17湖北文理学院学士学位论文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研究摘要:在分析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通过对2010年2014年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的分析与测算,总结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在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市中心职能强度等方面的表现,分析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异的原因,并从构建汉江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协同作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的策略。关键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差距;协调发展Development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About Han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AreaAbstract: In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Han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gap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Han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area. Through 2010 and 2014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the region with Han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analysis and estimates, are summarized in the gross regional product development gap with the Han River ecological economy, total fixed asset investment, retail sales and urban centers functional strength, etc. performance, analyze the causes ecological zon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economy and from the build Hanjiang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node city, to strengthen ties Han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and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resource sharing, and promote synergy market-led and government-led propose strategies to 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ion Hanjiang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advantages into economic advantages and accelerat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Keywords: Han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gap; coordinated developmentII1引言1.1 研究的背景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扩展,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核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包括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在内的长江流域正在成为国家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城镇化蕴含着最大的内需潜力,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并明确要求“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作为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区域,将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2013年湖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将湖北区域发展战略由“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丰富、发展为“两圈两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汉江经济带),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2。1.2 研究的意义地区发展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是地理科学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地区发展差距是指一定时期内地区之间人均意义上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不均等化现象3。无论在发达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基础、历史背景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均会出现区域的不均衡发展和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地区政策的推进下,汉江生态经济带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其中一个问题不可回避,即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地区发展差距。深入分析地区发展差异,全面分析发展差异的成因,明确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地区发展水平和制定合理的地区协调发展战略不仅对于缩小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差距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实现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有着指导意义4。1.3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关于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领域。2014年2月,秦尊文在将汉江流域纳入到长江经济带的建议之中提出,在长江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汉江流域应发挥其特殊作用,明确了汉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建设。同年9月,他在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城区与发展新引擎中更加细化了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措施5。2014年12月湖北社科院课题组编制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经济带建设推上了快车道。1.4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现状汉江,全长1577千米,流经湖北871千米,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面积6.3万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33.98%。是长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重要影响区,发挥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纽带作用,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规划范围涵盖湖北10市(林区)的39个县(市、区),具体包括:十堰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茅箭区、张湾区,神农架林区,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荆门市东宝区、掇刀区、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随州市曾都区、随县,孝感市安陆市、云梦县、应城市、孝南区、汉川市,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以及武汉市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汉南区。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生态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轴线、连接鄂西北与江汉平原的重要纽带,具有“融合两圈、连接一带、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功能,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自然资源丰富。汉江水资源丰富,丹江口水库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而汉江干流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备用水源地。与此同时,汉江也是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水能资源丰富。汉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铅、锌、铜、锑、镍、铁、汞、金、银、铀、煤、石油、天然气;湖北境内磷矿、石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经济基础雄厚,2013年地区总产值10544.9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5042.79亿元,出口贸易总额59.4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42.7%、48.2%、26%。2013年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常住人口2236.28万人,占全省的38.6%,城镇化率达到54.5%,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是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辰基地之一,是全省的汽车工业走廊和新兴工业基地。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条件优越,分布有秦巴山区、大别山等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汉江平原、鄂中丘陵、鄂北岗地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区,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在维护我国水生态安全中具有特殊地位。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保持最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之一,是我国生态保护的一面旗帜6。2 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2.1 经济中心城市等级划分研究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本文以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的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入手,对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进行城市等级划分,以此体现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是指一个城市的中心性,城市中心性是指一个城市对它以外地方服务的相对重要性7。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其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最先提出中心性的概念。克里斯塔勒最早使用电话指数作为度量中心性的指标,后来普莱斯顿提出简化中心性计算模型,并用零售业和服务业销售总额的指标来计算中心性指数。以上的研究为中心性的计算提供了基本思路,但在目前这一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的时代,用电话指数和商品销售总额等单指标已经无法反映出中心性的复杂内涵。本文选2014年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的地区生产总值(Vi)、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Mi)、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Ni)为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反映了城市整体的经济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力。用以下公式来计算以上三种指标指数: KVi=Vi1n1nVi (1) 其中,KVi代表地区生产总值指数,Vi代表每个市(林区)的地区生产总值,n表示市(林区)的总个数。Kmi、Kni计算公式同上。最后计算每个地区的平均值得出其城市中心职能强度,计算公式如下:KE=KVi+KMi+KNi3 (2)其中,KE代表城市中心职能强度,KVi代表地区生产总值指数、Kmi代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数、Kni代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一般来说,KE2.0表明城市等级为一级;0.8KE2.0表明城市等级为二级;KE0.8表明城市等级是三级8。将湖北省统计年鉴2010有关数据代入到公式(1)、(2),得到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市(林区)城市等级划分表。表1.1 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市(林区)城市等级划分表指标十堰市神农架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孝感市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武汉市Vi/亿元736.812.31538.27730.07401.66800.67290.67219.48290.975515.76Mi/亿元406.314.15835.3448.62291.18570.7172.87153.6167.463753.17Ni/亿元306.44.29571.2252.98198.5385.283.61129134.092523.2KE0.650.011.310.630.410.810.230.230.275.41等级三级三级二级三级三级二级三级三级三级一级注: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10由表1.1中的数据结果可以得出,武汉市的KE为5.41,远远高于其他城市,且KE高于2.0,所以武汉市为一级中心城市,体现了武汉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对下属地区经济辐射较强,空间扩展广。而二级城市即0.8KE2.0的城市有襄阳市和孝感市,所以襄阳市和孝感市为二级城市,襄阳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孝感市的城市中心职能较强,对其他地区提供中心商品与服务的能力要强于10个地区中除武汉市之外的7个地区。三级城市即KE小于0.8的城市有十堰市、神农架林区、荆门市、随州市、潜江市、天门市和仙桃市,其城市相对较弱,与此同时对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以及为其他地区提供中心商品与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其中神农架林区KE最小,说明神农架林区城市中心性最弱。将湖北省统计年鉴2014有关数据代入到公式(1)、(2),得到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市(林区)城市等级划分表。表1.2 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市(林区)城市等级划分表指标十堰市神农架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孝感市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武汉市Vi/亿元1200.820.243129.31310.59723.451354.72540.22407.23552.310069.48Mi/亿元1101.530.232553.51190.15799.331482.93372.25332.51374.737002.85Ni/亿元548.77.521030.6451.78354.37689.33150.19221.7233.584369.32KE0.670.011.520.670.440.830.230.230.275.07等级三级三级二级三级三级二级三级三级三级一级注: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14由表1.2可知,将2014年的数据带入公式计算得到的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城市等级划分结果与表1.1结果相同。武汉市为一级中心城市,襄阳市和孝感市为二级城市,十堰市、神农架林区、荆门市、随州市、潜江市、天门市和仙桃市为三级城市,神农架林区城市中心性最弱。将以上分析结果用Arcgis软件作图呈现,得到图像如下:图1 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市(林区)城市等级显示图综上所述,分析发现,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在地区发展上存在比较大的断层,武汉市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水平上所占首位度过高,和其他地区相比显得区域差距过大,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很不平衡。2.2 地区发展速度差异 2.2.1 地区生产总值表2.1 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发展速度表地区2010(亿元)2011(亿元)2012(亿元)2013(亿元)2014(亿元)平均增速(%)十堰市736.8851.3955.71080.61200.812.99神农架12.314.5316.8118.5720.2413.32襄阳市1538.272132.222501.962814.023129.319.90荆门市730.07942.591085.261202.641310.5916.01随州市401.66517.99590.52661.94723.4516.08孝感市800.67958.161105.161238.931354.7214.11潜江市290.67378.21441.76492.9540.2217.02天门市219.48274.52321.22365.19407.2316.82仙桃市290.97378.45444.2504.28552.317.62武汉市5515.766756.28003.829051.2710069.4816.32注:数据来源于湖北省2010、2011、2012、2013、2014年统计年鉴 从表2.1可以看出,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存在较大的差异,以2010年为例,作为省会城市的武汉经济基础雄厚,地区生产总值相对于其他城市遥遥领先,201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为5515.76亿元,等到2014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其次就是襄阳市、十堰市、荆门市和孝感市,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高,2010年分别为1538.27亿元、736.8亿元、730.07亿元和800.67亿元,等到2014年,以上四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皆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襄阳市更是达到3000多亿元;而随州市、潜江市、天门市和仙桃市可以看出这几个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上四个地区在201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01.66亿元、290.67亿元、219.48亿元和290.97亿元,神农架林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基础最为薄弱,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3亿元,到2014年,神农架林区地区生产总值也仅为20.24亿元,相对于其他地区显得很低。2010年至2014年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地区生产总值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增长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襄阳市,其平均增长速度为19.90%;其次荆门市、随州市、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武汉市平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分别为16.01%、16.08%、17.02%、16.82%、17.62%和16.32%;而神农架林区和孝感市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分别为13.32%和14.11%;平均增长速度最慢的地区为十堰市,其平均增长速度为12.99%。2.2.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表2.2 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发展速度表地区2010(亿元)2011(亿元)2012(亿元)2013(亿元)2014(亿元)平均增速(%)十堰市406.3523.2702.79311101.528.47神农架14.1515.7620.0225.5530.2321.08襄阳市835.31135.11600.12086.62553.532.41荆门市448.62590.63794.41014.641190.1527.79随州市291.18384.48514.73654.6799.3328.80孝感市570.7729.9980.821215.351482.9327.05潜江市172.87175.55237.06305.88372.2521.82天门市153.6156.1210.99272.18332.5121.99仙桃市167.46177.99235.77306.78374.7322.75武汉市3753.174255.165031.256001.967002.8516.89注:数据来源于湖北省2010、2011、2012、2013、2014年统计年鉴从表2.2可以看出,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的全社会固定投资额度存在较大差异,以2010年和2014年为例,武汉市的全社会固资产定投资额在10个市(林区)中最多,2010年为3753.17亿元,到2014年增长为7002.85亿元;其次便是襄阳市,2010年襄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835.3亿元,到2014年更是增长为2553.5亿元,突破2000亿元;其后十堰市、荆门市和孝感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对较多,以上地区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406.3亿元、448.62亿元和570.7亿元,到2014年分别增长为1101.5亿元、1190.15亿元和1482.93亿元,2014年三个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都突破了1000亿元;而随州市、潜江市、天门市和仙桃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对较少,以上四个地区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291.18亿元、172.87亿元、153.6亿元和167.46亿元,到2014年分别增长为799.33亿元、375.25亿元、332.51亿元、374.7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最少的地区为神农架林区,2010年神农架林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14.15亿元,到2014年增长为30.23亿元。2010年到2014年,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增长速度较快,不过各地区之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平均增长速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增速度最快的属襄阳市,2010年至2014年襄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增长速度为32.41%;其次十堰市、荆门市、随州市、孝感市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8.47%、27.79%、28.80%和27.05;其后便是神农架林区、潜江市、天门市和仙桃市,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08%、21.82%、21.99%;2010年至2014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增长速度最慢的地区为武汉市,其平均增长速度为16.89%,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基数过大的原因。2.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2.3 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发展速度表地区2010(亿元)2011(亿元)2012(亿元)2013(亿元)2014(亿元)平均增速(%)十堰市306.4367.1426.8484.7548.715.71神农架4.295.035.786.527.5215.07襄阳市571.2686.6800.1925.51030.615.94荆门市252.98298.24347.05395.48451.7815.61随州市198.5235.71273.64310.27354.3715.60孝感市385.2457.16531.84602.64689.3315.67潜江市83.6199.6115.44132.44150.1915.78天门市129152.7176.9202.4221.714.84仙桃市134.09151.55176.9202.53233.5814.89武汉市2523.22959.043432.433878.64369.3214.73注:数据来源于湖北省2010、2011、2012、2013、2014年统计年鉴从表2.3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存在较大的差异,以2010年跟2014年为例,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2010年就已达到2523.2亿元,到2014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是已经达到4369.32亿元;其次是襄阳市,2010年襄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71.2亿元,仅次于武汉市,到2014年,襄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为1030.6亿元;其后,孝感市、十堰市二市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在300亿元以上,孝感市接近400亿,2010年二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85.2亿元和306.4亿元,到2014年增长为689.33亿元和548.7亿元;荆门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52.98亿元,到2014年增长为451.78亿元;随州市、仙桃市和天门市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98.5亿元、134.09亿元和129亿元,到2014年,随州市、仙桃市和天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为354.37亿元、233.58亿元和221.7亿元;2010年潜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3.61亿元,2014年增长为150.19亿元;神农架林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少,2010年为4.29亿元,2014年增长为7.52亿元,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多的武汉市相比,差距极其巨大。2010年到2014年,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各地区之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速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表上可以看出,2010到2014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襄阳市,平均增长速度为15.94%;2010到2014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最慢的是武汉市,平均增长速度为14.73%;十堰市、荆门市、随州市、孝感市、潜江市的2010到2014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相差不大,分别为15.71%、15.61%、15.60%、15.67%和15.78%;神农架林区、天门市和仙桃市三地2010到2014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分别为15.07%、14.84%和14.89%。由此,我们可以知道,2010到2014年,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差距较大,但是五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速度虽然存在差距,但是差距较小。2.3 地区发展差异总结综合表2.1、表2.2和表2.3各个指标和增长趋势可以看出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过大,并且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这种差异表现为:2.3.1 极端差距过大武汉市首位度过高,同时神农架林区发展基础过于薄弱,导致汉江生态经济带在地区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极化效应9。例如,2010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515.76亿元,而神农架林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3亿元,二者相差5500多亿元,差距过于悬殊,而且这种差距还会影响到地区接下来的发展状况,从而拉大这种差距。2.3.2 同一等级的城市之间的差距根据上文城市中心等级划分,襄阳市和孝感市同属于二级城市,可是在后面三类指标中,襄阳市在指标数量和发展速度上均占有相当的优势,在同一级别的城市,在发展水平上也具有一定的差距。2.3.3 不同级别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并且差距会随着时间越发扩大。以分属一级城市和二级城市的武汉和襄阳来说,在地区生产总值方面,2010年二者相差3977.49亿元,而到了2014年,这种差距扩大到6940.18亿元;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方面,2010年二者相差2917.87亿元,到2014年,差距扩大到4449.35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2010年二者相差1952亿元,到2014年,差距扩大到3338.72。3 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原因分析3.1 区位因素的影响汉江生态经济带额度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体现了区位因素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即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区其发展水平就高,其余交通运输优势不足的地区发展水平就会受道很大的限制。处在第一和第二等级的几个城市,交通运输优势明显。武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而襄阳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襄阳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中原,是鄂、豫、渝、陕、四省市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10。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孝感独有航空区位优势,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32公里,而孝感市临空经济区距离天河机场仅仅5公里,孝感与武汉共享城市资源;而汉江生态经济带其他大部分的地区,交通运输优势明显不足,地区发展受到限制。3.2 经济基础的影响经济基础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跟地区的历史发展有关,城市发展历史久远,经济基础雄厚,城市发展历史短暂,底蕴不足,其经济基础必然薄弱。无论是地区发展速度或者地区经济总量规模都受制于其原有的经济基础。武汉市近现代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工业发展早,并且几度成为政治中心,城市历史悠久,经济基础雄厚11。襄阳作为楚文化、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都是我国商业发展重镇,城市发展历史只悠久无需赘述,经济基础相当雄厚。相比于武汉和襄阳,汉江生态经济带其他地区的历史底蕴相对较浅,经济基础相对薄弱。3.3 国家政策的倾斜程度不同国家在前几个五年规划中,对武汉市和襄阳市等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良的地区建设了一些大型的项目和工程,例如在武汉投资兴办的武钢、武船等重工业和重型制造业企业;在襄阳市投资兴办的大型棉纺织工业和将襄阳市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还有1969年在十堰市建造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12,这些政策的推行和项目的实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同时也为当地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基础,而汉江生态经济带其他地区与之相比,经济基础又会显得薄弱很多。3.4 劳动力素质与科技发展的差异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科技兴国口号的提出,地区发展对于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13,在汉江生态经济带10市(林区)中,武汉市教育水平高,无论市高校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相比于其他地区都是遥遥领先,同时各类科技人员的数量也是首屈一指的,省级和国家级的各类科技研究院和研究所数量较多,还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园区,科技实力雄厚,劳动力素质较高;襄阳市也拥有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实力和劳动力素质也相对较高,作为汽车工业城市的十堰,劳动力素质也较高,而其他地区的教育与科研的规模与水平都相对较低,这些都会对地区的发展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劳动力素质的差距突出造成了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3.5 经济结构的差异在汉江生态经济带,除了武汉市以外,其他地区产业结构水平普遍偏低,第一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14, 产业结构会影响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有的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严重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 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对策4.1 构建汉江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汉江生态经济带是湖北重要的经济带,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县域经济较强,要想带动汉江生态经济带经济带协调均衡发展,解决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断层问题必须构建汉江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将汉江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做一个分类15,一是省会城市武汉市城市中心轻度高,辐射范围广;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襄阳市是全国十大明星工业城市之一;三是十堰、荆门、随州等经济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四是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三个省直辖市,这三个城市是武汉城市圈向外的过度性城市,依托武汉,可以得到很快的发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各个城市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的不同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是必不可少的。4.2 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系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为发达的地区和经济密度最大的地带,拥有巨大的产业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发挥区域规模化优势,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对于带动地区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16。4.3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根据上面的分析,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各自拥有自己的优势,无论是资源优势、交通运输优势还是生态环境优势,地区与地区之间要展开交流协作,做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是协调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4.4 促进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协同作用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中,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培育、优化和充分利用市场规律,构建包括能源资源原材料市场、金融资本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以及劳动力资源市场在内的经济带统一大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区域间资源配置和发展要素流动中的主导作用17。与此同时,应积极发挥政府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中的导向作用,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跨地区一体化,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市场合作和政府的关系中,要要遵循市场主题的主导作用,辅以政府宏观调控和服务的作用,寻求最大化发挥二者作用的结合点18,促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4.5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汉江流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建议构建水生态安全体系,加快污染严重地区的生态修复工程,有效防控农业生产污染和工业排放污染19,在此基础上依托汉江流域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推进生态旅游合作,同时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4.6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推进航道整治,提升航运等级,确保航运能力,发挥水路交通优势,降低运输成本20;与此同时,推进汉江梯级开发,重点推进水利枢纽工程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航运、发电、防洪、灌溉等多重功能。5 结语加快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是完善“两圈两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汉江经济带)总体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宏伟目标,培育湖北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21。目前汉江生态经济带地区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是随着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实施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汉江生态经济带必定能够快速健康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