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托付生命的人.doc_第1页
值得托付生命的人.doc_第2页
值得托付生命的人.doc_第3页
值得托付生命的人.doc_第4页
值得托付生命的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资料:全国物流信息网 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图书馆里,有两个特殊的大书架,摆满了中外文书籍、杂志,不少已被翻阅得卷了边;还有一大排不同类型的笔记本,封皮也已磨损褪色。记者翻开这些书籍,只见里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打开这些笔记本,只见里面记满了各种各样的病例,来龙去脉详详细细,所思所想真切感人。这些书籍资料的捐献者是同一个人:胥少汀。他是全军知名骨科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组成员,今年91岁,从医71载,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翻阅这些纸页,就像阅读一棵医学“常青树”的闪光年轮。其实,比这些书更厚重的那本“大书”,是胥少汀本人。从医71载,手术几千例,他始终坚持一个行医标准“无德不行医,无术不为医”今年2月16日,北京电视台演播厅身边访谈栏目演播现场。两位嘉宾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士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见面握手,那一刻,泪花在年轻女士的眼睛里闪动,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一次看似普通却极不寻常的握手。这次握手,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已整整18年:当时,这位年轻女士还是一名14岁的花季少女;如今,她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当时,这位老人73岁;如今,他已是91岁高龄!年轻女士名叫杨晓霞,老人就是胥少汀。18年前,杨晓霞身患罕见肢体溃烂症,病情曾经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北京掀起了一场拯救“小花”的爱心行动。胥少汀把杨晓霞收治住院,用精湛的医术为她保住了右手肘关节。“我这辈子最感谢、最难忘的人就是胥爷爷!现在,我借助假肢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忆及往事,杨晓霞激动不已,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让这朵“小花”美丽绽放,只是胥少汀71年从医生涯中创造的奇迹中的一个。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每周到医院坐诊一次。离休时,胥少汀已经年过八旬。这是一张他离休前的工作表:每周二出门诊,周三查房,同时负责管理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带4名研究生,担任中华骨科中国脊柱脊髓等5家杂志的编委。85岁那年,他操刀做了30多台手术,有时累得实在直不起腰,就坐在高凳子上做手术“无德不行医,无术不为医。”一生做了成千上万例手术的胥少汀,把这一信条铭记在心中,也践行在行医的每一个日子里。那年,一名年轻军人因车祸导致脊髓马尾神经断裂,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专家会诊后认为,修复72条细若游丝的马尾神经,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也没有先例。望着小伙子痛苦的表情,胥少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实施显微外科手术,一条一条修复马尾神经!显微镜下,胥少汀额头上的汗珠渗透了手术帽,手中的银针像绣花一样精细,1根、2根、3根患者的神经重新有了知觉。经过3个多小时的精心修复,他创造的用细尼龙线吻合马尾神经的方法获得成功。之后,胥少汀对这名患者进行了10多年的跟踪随访,发表了马尾神经断裂修复研究论文,在世界医学界引起反响。满头银发,慈眉善目,慢声细语。胥少汀在骨科界声名远扬,专程前来找他看病的人很多。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名患者,经常推迟下班直至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一次,胥少汀自己刚做完膝关节镜手术,当得知很多患者慕名前来找他看病时,还是硬撑着去接诊。创新13项重大科研成果,出版专著6部,他始终盯着患者需求“一名好医生,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走”抗美援朝战场参加伤员救治,邢台大地震救灾冲在一线,唐山抗震救灾受命出征行医71年来,胥少汀像一名时刻准备冲锋的战士,只要一声令下,就会毫不犹豫冲向救死扶伤的前沿阵地。上世纪80年代初,治疗脊髓火器伤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连这方面的研究都不多。胥少汀决心从动物试验开始,攻克这个医学难题。隆冬时节,他和同事们来到试验场攻关。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最终,胥少汀终于写出脊髓枪伤炸伤的损伤机理、病理及分型论文,成果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推动我军脊髓火器伤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30年间,胥少汀又围绕这个课题深入探索。他担纲研究的“脊髓损伤研究”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他还撰写了地震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早期处理等论文,编著了下肢地雷炸伤的处理野战外科学等军事医学专著,有效提升了我军该领域战伤救治水平。胥少汀常说:一名好医生,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走,否则永远“慢半拍”,只有紧盯着患者的需求钻研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造福患者。上世纪60年代,儿童肱骨髁骨折后,大都采取截骨后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这种手术术后愈合慢,特别是固定在皮下的钢板顶着皮肤,患者不仅活动不便,还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取出钢板。胥少汀经过多年探索,设计出“肘内翻截骨术”,只用一枚螺钉固定钢板,术后无需再取出,且愈合快,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在医学科研的道路上,胥少汀跋涉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息,创造了一个个中国骨科医学纪录,许多成果至今仍广泛应用在临床一线:他率先发现了创伤上升性脊髓损伤疾患病因,确定了脊髓损伤患者早期用药、早期手术、早期康复3个重要环节。他创新了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骨折内固定方法,设计了经股骨矩4枚斯氏针内固定治疗骨颈及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案。他发明了局部植骨术治疗腰椎峡部裂,实施整块半关节突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成功探索出“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等高难度手术方法途径。带教医生和研究生30多名,设立人才基金,他甘为人梯育人才“技术一代代往下传,就等于我的生命在延续”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主任孙天胜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22封信。这些信没贴邮票,没盖邮戳,都是同一个收信人:孙天胜,来自同一个寄信人:胥少汀。“通过几次出院病例审查,总感觉病历中存在不少问题,改进的对策有”记者细细阅读这些信,最短的半张纸、6句话,最长的8页纸、近6000字;内容大到科室发展规划,小到资料收集整理;既有对工作的肯定,也有直言不讳的批评。这些信就像特殊的科室“家书”,凝结着胥少汀对后任骨科主任孙天胜的扶持关爱。当年,孙天胜做第一台大手术时,胥少汀就站在他旁边当助手,指导他顺利完成手术。后来,他还推荐孙天胜赴美国得州理工大学医学院和奥地利保兹曼创伤骨科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开阔了孙天胜的医学视野。“这些信,是一双严师的眼睛,是一双扶上马、送一程的大手,是一架躬身为桥的人梯!”孙天胜感慨地说,科室建设发展的每件大事背后,都有胥老深情关注的目光医院医疗队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胥少汀为队员讲授战场救治经验,多次通过电子邮件为疑难杂症诊治支招;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出征前,他为队员讲解地震救援注意事项,交代准备工作细节“家有一老,胜似一宝。”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这个大家庭里,医护人员提起胥老都感到很幸福,科室如今人才济济,梯次搭配,已形成“四代同堂”的喜人局面。上世纪70年代初,骨科医生时述山手中没有一本骨科专业书,跑遍了北京的多家书店,还是空手而归。胥少汀知道后,将那时还很珍贵的专业书籍拿出来供时述山学习参考,还把自己的学习笔记毫无保留地交给时述山。时述山很快崭露头角,后来担任了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学术职务。一次,骨科来了一位95岁的患者,胥少汀发现患者大拇指末节肿胀,怀疑是骨髓炎。骨科副主任姚建华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患者很有可能是因肺癌转移到末端骨头引起的,建议做进一步检查。胥少汀听后连说“有道理”,听从了姚建华的意见。活检结果表明,姚建华的分析是正确的。“医学技术不能保守。后来者居上,医学事业才能发展。我把技术一代代往下传,就等于我的生命在延续。”在胥少汀的培育下,该院骨科人才辈出,先后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及医疗成果奖150多项,多项技术走在全国、全军前列。2007年,骨科晋升为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去年,在从医70周年之际,胥少汀将自己的稿费和奖金10万元捐献出来,设立了人才培养基金。北京军区总医院党委决定,在此基础上每年再投入100万元,设立“胥少汀人才培养基金”。胥少汀从医71载,创造了一项项医学纪录,书写了一个个大爱传奇,靠的就是“执著”二字一辈子执著于医学科研,一辈子执著于为兵付出,一辈子执著于人才培养。胥少汀知足于个人待遇,做起学问却永不知足。在他看来,医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对成千上万的受益患者,面对社会的广泛赞誉,胥少汀从不自满。正是靠着这种永不停步的执著,胥少汀练就一身绝技,给大量病人带来福音。医生一刀子,病人一辈子。在胥少汀眼里,患者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对每一个患者,他都真诚对待、倾注爱心;对每例手术,他都一丝不苟,从不轻言放弃,从来精益求精。胥少汀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为年轻人传经送宝当作自己生命和事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