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伦理观与苏格兰启蒙哲学.pdf_第1页
严复的伦理观与苏格兰启蒙哲学.pdf_第2页
严复的伦理观与苏格兰启蒙哲学.pdf_第3页
严复的伦理观与苏格兰启蒙哲学.pdf_第4页
严复的伦理观与苏格兰启蒙哲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哲学 严复的伦理观与苏格兰启蒙哲学 高 力 克 严复作为晚清中国的海军先驱和启蒙之父 其独特的经历可谓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缩影 严复 的海军生涯是洋务运动的典型象征 这位中国第一代海军的代表人物 14岁 1866年 即以第一名 考入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科学习 毕业后入海军实习服役 1877年被选派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学院研习 军舰驾驶 1879年毕业回国后长期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总办 校长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 由严复的格林尼治系同学为骨干的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此役宣告了李鸿章等人苦心经营 30年的 洋务运动的失败 作为海军中人 严复是亲身经历 船坚炮利 0 之梦的幻灭 并最早反思洋务运动 的思想者 当号称世界第八 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的烟飞灰灭终结了 富国强兵0 之梦后 痛心疾 首的严复在 1895年春丧权辱国的 5马关条约6 签定前后 连续发表鼓吹变法维新的 5论世变之亟 6 5原强6 5辟韩6 5救亡决论 6 等文章 由此登上晚清思想舞台 成为开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之转 型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严复弃戎从文 从海军军官到启蒙学者的经历 表征着洋务运动的终结和启蒙 时代的来临 严复的思想深受英伦自由主义的影响 而具有自由和保守交融的古典气质 这种保守的自由主义 表现为对自由宪政的追求及对秩序和传统的珍视 严复在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在于他对洋务时代 中体西用0 范式的超越 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0 路线拒斥 西体 0 主张保守 孝悌忠信 0 的儒家 伦理 反对西方的宪政制度 严复反对 中体西用 0 但并不否认儒家伦理的价值 他主张价值伦理 领域 中体 0 与 西体0 的会通 即 新民德 0 与 保教0 公民伦理与君子之道的融合 在严复看来 伦理问题始终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核心问题 也是中国维新变法的关键所在 在他的 新民德 0 之道德调整 开民智 0 之普及教育和 鼓民力 0 之健全体格的 三民 0 启蒙方案中 新民德 0 愈来愈居于突出的位置 严复 新民德 0 的伦理思想承袭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市民社会进 路 旨在通过培育英国式的自由自治的市民社会 自下而上地推进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 严复市民社 会取径的启蒙主义与康有为立宪政治取径的立宪主义 代表了晚清维新派的两条改革进路 严复温和的苏格兰式道德调整取向 与民初陈独秀激进的法兰西式伦理革命取向相映成趣 二者 之演化论与唯理论 尊传统与反传统 存宗教与废宗教 宗教科学二元论与唯科学主义 表征着晚清 与五四两种不同的启蒙路向 一 苏格兰启蒙运动 严复早年负笈英伦 其思想深受英国自由主义 尤其是苏格兰启蒙传统的影响 严复留学的维多 利亚时代正值英国古典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蜕变之际 但具有古典气质的严复并未追随格林 霍布 豪斯等人的新自由主义学说 而是回溯 18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 从亚当 斯密和孟德斯鸠的学 61 说中寻求中国改革和富强的思想武器 而严复虔信的维多利亚时代自由思想家斯宾塞和约翰 密尔 正是斯密 休谟的思想传人 在严复看来 恰恰是以斯密等人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与以演化论为基础 的发展哲学 堪为大变局中的中国社会的对症之药 18世纪的苏格兰启蒙运动是英国自由主义的早期思想资源 其于英美自由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 的影响甚巨 关于苏格兰启蒙运动 哈耶克曾比照法国启蒙运动而作过深入的分析 英国自由传统主 要是由一些苏格兰道德哲学家所阐明的 他们当中的杰出者首推休谟 斯密和弗格森 以及同时代的 英格兰思想家塔克 伯克等 这些思想家所利用的思想资源主要是植根于普通法理学中的思想传统 与其观点相反的乃是以笛卡尔 卢梭和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法国启蒙运动的传统 英国传统为一种经 验主义的且非系统的自由传统 法国传统则为一种思辨的唯理主义的自由传统 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 经验主义的演化论与唯理主义的设计理论 唯理主义传统假定 人生来具有知识和道德的禀赋 这使 人能够根据审慎思考而形构文明 演化论者则认为文明乃是经由不断试错 日益积累而艰难获致的结 果 亦即经验的总和 苏格兰自由主义者早已知道 协调利益间的冲突需要依靠各种制度和传统的人 为设置 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 自爱这种人性中最普遍的动力 如何能够在追求自己利益的种种 努力中增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实际上 能够促使个人努力对公共利益的实现产生有益作用的 并非 天赋自由0 而是经过进化发展所形成的种种确保生命 自由和财产的制度 参见哈耶克 第 61 69页 在哈耶克看来 斯密与休谟 弗格森及其他人所共同持有的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反唯理主义的 见解 使他们得以最早理解各种制度 道德 语言与法律是如何以一种累积性发展的方式而逐渐形成 的 而且只有依据这一累积性发展的框架和在此框架内 人的理性才能得到发展并成功地发挥作用 同上 第 65页 苏格兰启蒙运动是一场政治转型和宗教改革已然完成的后革命启蒙 其启蒙哲学是一种以演化论 为基础的发展哲学 这一发展理论的中心主题是建构市民社会 这一启蒙运动代表了英国古典自由主 义的思想传统 它是市民社会理论最早的思想源头 苏格兰思想家的人性论 道德观 宗教观 社会 观和经济理论 多围绕市民社会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 市民社会理论的探究反映了 18世纪初苏格兰 和英格兰合并以来英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对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来说 市民社会的核心问题在于 在中世纪神学秩序和等级社会解体后的现 代社会 人类如何协调个人私欲和社会公益之间的冲突 斯密的发现是 由私有产权 自由贸易和劳 动分工组成的市场秩序 可以使平等公民的私欲自然地导向促进公共福利的结果 苏格兰启蒙哲学这种整合群己 公私的调和取向 对严复的思想影响极大 严复关于义利统一 教学二元 新旧调和的观点 具有浓厚的苏格兰式经验主义与调和论倾向 其启蒙思想不同于康有为 政治取径的变法思想之处 正在于其 开民智 鼓民力 新民德 0 的市民社会进路 二 道德与同情 苏格兰道德哲学家属于经验论的情感主义传统 他们反对以神意和理性诠释道德的本质 而将道 德归为情感的产物 斯密在 5道德情操论 6 中建构了一个以人的同情感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体系 而 同情0 亦为休谟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 苏格兰启蒙哲学的伦理观以肯定人性中的自爱倾向为基本特征 问题在于 如果自爱是人的天 性 那么 人类的美德由何而来 自爱的人又如何组成社会 对此 休谟的答案是 自私是建立正 义的原始动机 而对于公益的同情是那种德所引起的道德赞许的来源 0 休谟 1996年 第 540页 斯密的道德哲学对此进行了更精密的阐释 对于斯密来说 除了自爱 人还有另一种与生俱来的 62 5哲学研究 6 2009年第 2期 同情0 的天性 社会的道德秩序即源于人的同情感 同情0 是斯密道德哲学的基础 如果说 5国 富论6 的主题是 商业导致自由 0 那么 5道德情操论6 的主题则可谓 同情产生道德0 斯密的 同情0 是人的一种 设身处地的想象 0 的心理感知能力 斯密 1997年 第 1页 亦即人们通过想象置身于当事人的立场而产生的情感共鸣的心理机制 同情0 的原意与 怜悯0 和 体恤0 相同 但在斯密那里 同情 0 的涵义并不仅仅指对别人的悲伤表示怜悯性的同感 而是意 谓 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0 同上 第 7页 对斯密来说 人的这种感同身受的 同情0 的 心理能力是天然的和中性的 虽然它本身并不具有道德意味 但它却是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础 对于斯密来说 同情是人的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它通过他者的 旁观0 视角而发挥互主体性的 作用 从而为道德提供普遍性基础 通过当事人与旁观者之间的同情共感 人们可以感知他人对自己 行为的反馈 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情的功能是人们通过彼此设身处地的换位想象 而达致当事人 与旁观者的情感一致 斯密强调 为了产生这种一致的情感 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 各种情况一样 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 如同旁观者不断地把自己放 在当事人的处境之中 由此想象同后者所感受到的相似的情绪那样 当事人也经常把自己放在旁观者 的处境之中 由此相当冷静地想象自己的命运 感到旁观者也会如此看待他的命运 0 同上 第 22 页 同情感犹如社会之镜 行为者通过彼此设身处地的想象 从他人的好恶反馈中判断自己行为的 合宜与否 进而获得合乎道德的行为准则 严复对古典经济学大师斯密推崇备至 在 19世纪的最后几年 严复完成了斯密的巨著 5原富 6 5国富论6 的翻译 书中按语介绍斯密云 斯密氏苏格兰人也 生于雍乾之际 而其言乃若为今 之中国发者 时之相去 百有余年 地之相睽 十余万里 而烛照筹稽无以过其明如此 此吾所不得 不低首而诚服也 0 严复 1996年 第 375页 严复的伦理观深受斯密学说的影响 在其翻译的赫胥黎 5天演论6 中 严复以 感通0 译 sym pathy 同情 这是一个比 同情 0 更为精当的译语 斯密的 同情 0 不是仅指 怜悯 0 而是意谓 人与人之间任何激情的同感 而 感通 0 即心理交通 赫胥黎的伦理观承袭了斯密的道德哲学 严 复有一段赫胥黎论同情的译文云 感通之机 人所甚异于禽兽者也 感通之机神 斯群之道立矣 大抵人居群中 自有识知以来 他人所为 常衡以我之好恶 我所为作 亦考之他人之毁誉 凡人与 己之一言一行 皆与好恶毁誉相附而不可离 及其久也 乃不能作一念焉 而无好恶毁誉之别 由是 而有是非 亦由是而有羞恶 人心常德 皆本之能相感通而后有 于是是心之中 常有物焉以为之 宰 字曰天良 天良者 保群之主 所以制自营之私 不使过用以败群者也 0 同上 1985年 第 323页 在赫胥黎看来 群之所以不涣 由人心之有天良 天良生于善相感 其端孕于至微 而效 终于极钜 此之谓治化 治化者 天演之事也 故治化进而天行消 即治化进而自营减 0 同上 赫胥黎运用斯密的 感通 0 同情 说 诠释道德和社会进化之原理 在 5天演论 6 译者按语中 严复对赫胥黎上述以斯密同情说诠释社会进化的观点进行了评论 赫胥黎保群之论 可谓辨矣 然其谓群道由人心善相感而立 则有倒果为因之病 又不可不知也 盖人之由散而群 原为安利 其始正与禽兽下生等耳 初非由感通而立也 夫既以群为安利 则天演 之事 将使能群者存 不群者灭 善群者存 不善群者灭 善群者何 善相感通者是 然则善相感通 之德 乃天择以后之事 非其始之即如是也 其始岂无不善相感通者 经物竞之烈 亡矣 不可见 矣 赫胥黎执其末以齐其本 此其言群理 所以不若斯宾塞氏之密也 且以感通为人道之本 其说发 于计学家亚丹斯密 亦非赫胥黎氏所独标之新理也 0 同上 严复赞同赫胥黎以斯密同情说诠释社会进化的观点 但批评其倒果为因 而认为善相感通之德 63 严复的伦理观与苏格兰启蒙哲学 同情 作为人的社会能力 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严复综合斯密的道德学说与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将源于同感的道德机制归为社会进化的基础 他强调 感通为人道之本 0 富于同情感 善相感通 的人更善于结合成社会 从而在进化中成为 优胜者 三 功利与道义 斯密的道德哲学建基于人的自爱本性 在他看来 自爱是人的第一天性 毫无疑问 每个人生 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 而且 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 所以如果他这样做的话是恰 当和正确的 0 斯密 1997年 第 101 102页 对于斯密来说 自爱作为一种人的自然天性是中性的 它只是一种无害的品质 而无所谓善恶可言 问题在于 各个自爱的个人如何形成合作的社会秩序 斯密 无形之手 0 的著名隐喻 揭示了一种从自爱到合作的新社会原理 由于个人行为的不经 意的结果 产生了一种能导致善果的社会秩序 斯密指出 商业社会中的人 在这场合 像在其他 许多场合一样 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 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他追 求自己的利益 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0 同上 1995年 第 27页 在商业社会中 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固 然 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 而是他自身的利益 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 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0 同上 第 25页 斯密用 无形之手 0 隐喻平等互惠的市场机 制对私利与公益的协调 以此诠释 文明的商业社会0 这种自然演化的而非人为设计的社会秩序 严复对斯密学说推崇备至 在他看来 斯密经济学 计学 的富强之道 在于公私两利之原理 晚近欧洲富强之效 识者皆归功于计学 计学者首于亚丹斯密氏者也 其中亦有最大公例焉 曰 大利所存 必其两益 损人利己非也 损己利人亦非 损下益上非也 损上益下亦非 其书五卷 整十篇 大抵反复明此义耳 故道 咸以来 蠲保商之法 平进出之税 而商务大兴 国民俱富 0 严复 1996年 第 324页 严复正是从斯密学说中找到了西方富强的钥匙 他认定功利和道德并不是相互对立的 儒家重义 轻利的价值取向是片面和有害的 泰东西之旧教 莫不分义利为二途 此其用意至美 然而于化于 道皆浅 几率天下祸仁义矣 自天演学兴 而后非谊不利 非道无功之理 洞若观火 而计学之论 为之先声焉 斯密之言 其一事耳 庶几义利合 民乐从善 而治化之进不远欤 呜呼 此计学家 最伟之功也 0 同上 第 341 342页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使严复认识到 英国之所以为欧洲工商 巨擘 在于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之效 在平等交易的市场体系中 公与私 义与利可以互相转化 惟公乃有以存私 惟义乃可以为利 0 同上 第 367页 关于商业社会中自利的积极意义 严复辩解道 自营一言 古今所讳 诚哉其足讳也 虽然 世变不同 自营亦异 大抵东西古人之说 皆以功利与道义相反 若薰莸之必不可同器 而今人则谓 生学之理 舍自营无以为存 但民智既开之后 则知非明道则无以计功 非正谊则无以谋利 功利何 足病 问所以致之之道何如耳 故西人谓此为开明自营 开明自营 于道义必不背也 复所以谓理财 计学 为近世最有功生民之学者 以其明两利为利 独利必不利故耳 0 同上 第 338 339页 两利为利0 正是市民社会的互惠机制 休谟 斯密的道德哲学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 休谟认为 一切道德如果都是建立在痛苦或快 乐之上 而痛苦或快乐的发生又都是由于我们所预料到我们自己的或别人的性格所可能带来的任何损 失或利益 那么道德的全部效果必然都是由这种痛苦或快乐得来的 参见休谟 1996年 第 330页 64 5哲学研究 6 2009年第 2期 严复亦持乐善苦恶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在他看来 人生 以苦乐为究竟 而善恶则以苦乐之广 狭为分 乐者为善 苦者为恶 苦乐者所视以定善恶者也0 人道所为 皆背苦而趋乐 必有所乐 始名为善 彰彰明矣 故曰善恶以苦乐之广狭分也 0 严复 1996年 第 334 335页 严复试图调和儒家与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他强调 盖人之生也 成于形气 而志虑帅之 任形 气者 每乐于放肆 而循志虑者 或类于拘牵 放肆之势顺 所乐为者也 拘牵之势逆 所苦者也 而人禽之关 实分于此 夫所谓圣贤人者 其功夫无他 质而言之 能以志虑驭其形气 使循理已 耳 循理何 抑当前之可乐 以求免于后事之悔吝与祸灾也 使从心所欲 而未见可悔 将圣者犹为 之 不然 又乌可以不介介乎 是之谓操守 嗟呼 操守者 所以自别于禽兽 而以拯社会于危亡者 也 0 同上 第 451页 在严复看来 圣贤的循理亦不离背苦而趋乐之人道 其不过抑当前之乐以 免未来之苦 四 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现代文明的一大基本问题 在宗教问题上 休谟哲学对苏格兰启蒙运动乃至 欧洲启蒙思想影响深巨 休谟信奉 温和的怀疑论 0 即不可知论 他虽然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理论 甚至 5圣经 6 的神迹论进行了深刻而无情的批判 以致被教会视为宗教之敌 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 论者 休谟以不可知论和事实与价值二分法 为科学和宗教 理性和信仰划界 他认为科学认识的范 围只限于经验感知的领域 它决不能超越经验而把握超验的宗教信仰 此为科学所不可企及的领域 宗教与科学各有其畛域 因而 人类理性决不能证明上帝存在或不存在 斯密的宗教观比休谟远为温和 其坚持认为 公正的神对于人类是需要的 他可以为受到伤害的 寡妇和丧失父亲的人复仇 每一种宗教或迷信都有一个惩罚邪恶者的地狱和报答正义者的天堂 参 见斯密 1997年 第 113页 斯密相信 一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造物主的指令和戒律 造物主最终 会报偿那些顺从的人 而惩罚那些违反本分的人 同上 第 199页 在他看来 宗教之于道德比哲 学更为重要 早在精于推论和哲理的时代到来之前 尚处于非常原始状态的宗教就已对各种道德准则 表示认可 宗教所引起的恐惧心理可以强迫人们按天然的责任感行事 这对人类的幸福来说极为重 要 因而人的天性没有将人类的幸福寄托于迂缓而含糊的哲学研究 同上 第 200页 严复的宗教观深受休谟哲学的影响 他论证宗教与科学二元以及宗教永恒性时所援引的斯宾塞和 孔德的宗教观 与 休谟问题 0 一脉相承 斯孔二氏皆为休谟不可知论的思想传人 同时 严复的 宗教观亦近于斯密的经验主义宗教观 关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严复完全持休谟式的不可知论和宗教 科学二元论的观点 他认为 是故西学之与西教 二者判然决不相合 教 者所以事天奉神 致民以不可知者也 致民以不可 知 故无是非之可争 亦无异同之验 信斯奉之而已矣 学 者所以务民义 明民以所可知者也 明民以所可知 故求之吾心而有是非 考之外物而有离合 无所苟焉而已矣 教 崇 学 卑 教 幽 学 显 崇幽以存神 卑显以适道 盖若是其不可同也 0 严复 1996年 第 56页 严 复强调 学之事在知 而教之事在信 唯信之笃 故能趋死不顾利害 而唯义之归 此非教莫之使 然也 0 同上 1985年 第 4册 第 851页 严复相信 宗教是维系人类社会之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 宗教为物 其关于陶铸风俗者 常至 深远 0 同上 1996年 第 447页 因而 有社会必有宗教 其程度高下不同 而其有之也则 一 0 同上 第 294页 严复认为 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 宗教仍然不失其精神价值 而将恒久 长存 科学挑战的是迷信 而不是宗教 他强调 必科学日明 而后宗教日精 宗教日精由迷信之 65 严复的伦理观与苏格兰启蒙哲学 日寡也 宗教 迷信二者之不可混如此也 0 严复 1996年 第 295页 宗教 学术二者必相冲 突 虽然 学术日隆 所必日消者特迷信耳 而真宗教则俨然不动 然宗教必与人道相终始者也 盖 学术任何进步 而世间必有不可知者存 不可知长存 则宗教终不废 学术之所以穷 即宗教之所由 起 宗教可以日玄而无由废 0 同上 第 296页 五 新旧道德之调和 妥协是英国自由精神的基本特质 斯密的理论即英国妥协精神的表征 他强调 党派间的争 执 不发脾气 不走极端 这是自由民族社会道德上最关重要的事情 0 斯密 1995年 第 333页 斯密的道德哲学具有浓厚的调和取向 在他看来 伦理学史上大致有三种道德哲学体系 一是柏拉 图 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学派的 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 0 的体系 二是伊壁鸠鲁的 美德存在于 谨慎之中0 的体系 三是奥古斯丁的 美德存在于仁慈之中 0 的神学体系 斯密综合三种体系 建 构了其以 同情 0 为核心的道德哲学 这一学说对美德与合宜性 谨慎 仁慈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 释 对于斯密来说 这三种不同的伦理体系实际上是可以会通互释的 把美德置于对神的意志 仁 慈 的服从之中的体系 既可以归入把美德置于谨慎之中的体系 也可以归入把美德置于合宜性之 中的体系 参见同上 1997年 第 402页 在斯密的道德哲学中 自利与同情 私利与公益 功利 与道德达到了高度的综合 苏格兰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历史演化中世代相传的道德传统的尊重 休谟相信 道德具 有普世性和永恒性 人们普遍承认 在各个民族和时代 人的行为都有极大的一致性 而且人的本 性在其本质和作用上始终不变 同样的动机总是产生同样的行为 同样的事件总是起于同样的原因 野心 贪婪 自爱 虚荣 友谊 慷慨 公共精神 这些激情不同程度地混合在一起 遍布于社会 它们自有史以来直到如今都是人类中一直被观察到的所有的行为和事业的根源 0 转引自曼海姆 第 261页 在休谟看来 道德这一概念蕴含着某种为全人类所共通的情感 这种情感将同一个对象 推荐给一般的赞许 使人人或大多数人都赞同关于它的同一个意见 这一概念还蕴含着某种情感 这 种情感是如此普遍如此具有综括力 以至于可以扩展至全人类 这两个因素即属于 人道的情感 0 道德评判是一种与他人发生共鸣的情感 在此一个人必须撇开他私人的特定境况 选择一个他与他人 相共通的观点 他必须打动人类结构中的某种普遍的原则 拨动一根全人类都与之谐和发声的琴弦 即人人所赞同的 人道的原则 0 尽管人道的情感不如虚荣心或野心那么强烈 然而它是人人共通 的 因而唯有它才能构成道德之基础 参见休谟 2002年 第 135页 休谟认为 人类的大部分发 明都容易发生变化 但这并不包括道德 作为正义基础的那种利益是最大的利益 是适合于一切时 间和地点的 所有这些原因就使正义的规则成为稳定而不变的 至少和人性一样是不变的 0 休 谟 1996年 第 663 664页 休谟关于道德的普世性和永恒性的观点 基于其人性永恒论和事实与价值二元论 他认为 道 德并不成立于作为科学的对象的任何关系 而且在经过仔细观察以后还将同样确实地证明 道德也不 在于知性所能发现的任何事实 道德并不是理性的一个对象 0 同上 第 508页 道德是情感的 对象 而非理性的对象 休谟强调 哲学普通分为思辨的实践的两部分 道德既然总是被归在实践 项下 所以就被假设为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 而超出知性的平静的 懒散的判断以外 0 道德准 则既然对行为和感情有一种影响 所以当然的结果就是 这些准则不能由理性得来 这是因为单有理 性永不能有任何那类影响 道德准则刺激情感 产生或制止行为 理性自身在这一点上是完全无力 的 因此道德规则并不是我们理性的结论 0 同上 第 497页 66 5哲学研究 6 2009年第 2期 与斯密相似 严复的伦理思想亦显示了鲜明的调和倾向 在 5与 3 外交报 4 主人书 6 中 严复 主张会通中西的文化方针 今之教育 将尽去吾国之旧 以谋西人之新欤 曰 是又不然 英人摩 利之言曰 变法之难 在去其旧染矣 而能择其所善者而从之 方其汹汹 往往俱去 不知是乃 经百世圣哲所创垂 累朝变动所淘汰 设其去之 则其民之特性亡 而所谓新者从以不固 独别择之 功 非暖姝囿习者之所能任耳 必将阔视远想 统新故而视其通 苞中外而计其全 而后得之 其为 事之难如此 0 严复 1996年 第 537页 对于严复来说 传统是经百世圣哲所创垂 累朝变动所 淘汰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民族之特性的基础 而且是现代性生长的土壤 统新故 苞中外 0 的文 化整合方针 显示了严复进步与保守兼备的思想品格 他主张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的会通 并将儒家 恕道与絜矩之道归为自由自治的基础 主张护存 五伦 0 和孝道的传统伦理 并倡言国会议员恪守 君子之道 这些都清楚地体现了其中西新旧会通融合的伦理取向 严复亦相信 道德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在 5拟上清帝书 6 中 他主张区分道德与治法 保道 而变法 臣闻天下有万世不变之道 而无百年不变之法 盖道者 有国有民所莫能外 自皇古以至 今日 由中国以讫五洲 但使有群 则莫不有其相为生养 相为保持之事 既有其相生养 相保持之 事矣 则仁义 忠信 公平 廉耻之实 必行于其间 否则其群立散 种亦浸灭 同上 第 72页 严复认为 人类各大宗教文明具有某些共享的基本道德 这是人之为人的道德法则 在他看来 然天下无论何教 既明天人相与之际矣 皆必以不杀 不盗 不淫 不妄语 不贪他财为首事 而 吾党试自省此五者 果无犯否 而后更课以其精 如是乃为真保教 0 同上 第 21页 显然 严复 将基督教的摩西十诫视为人类共同的普世伦理 在严复看来 道德不同于知识 关于小学教科书中的德育问题 他指出 智育之进步日殊者 也 而德育之事 虽古今用术不同 而其著为科律 所以诏学者 身体而力行者 上下数千年 东西 数万里 风尚不齐 举其大径 则一而已 忠信廉贞 公恕正直 本之修己以为及人 秉彝之好 黄 白棕黑之民不大异也 不大异 故可著诸简编 以为经常之道耳 0 同上 第 164页 以古今中外 经常之道0 为小学德育的标准 体现了严复之道德普世性的一贯观点 严复崇尚儒家修己成德的君子之道 他认为儒家的恕和絜矩之道与公民伦理是相通的 在他看 来 自由的基础是自治 而自治的基础即 恕 0 与 絜矩0 能自由自能自治始 能自治者 必其 能恕 能用絜矩之道者也 0 同上 第 17页 恕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 曾子对孔子 吾道一以 贯之0 的解释是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0 5论语 里仁6 在严复看来 儒学的核心价值与西 方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是融会贯通的 恕道是自由自治的基础 因而他倡言国会议员应该保持古代士 君子遗风 六 结 语 严复取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市民社会路径的启蒙主义 不同于康有为君主立宪路径的立宪主义 二者代表了晚清维新派的两条改革进路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转向启蒙主义 辛亥共和的流产则 使五四新文化人再承严复启蒙主义之余绪 纵观 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