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考试要点总结.doc_第1页
居住区规划考试要点总结.doc_第2页
居住区规划考试要点总结.doc_第3页
居住区规划考试要点总结.doc_第4页
居住区规划考试要点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居住区规划考试要点总结1、 填空、选择、判断(10+?+10分)1.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2. 居住区级商业中心用地性质属于R2。3. 国际标准组织ISO指定的居住环境室外允许噪声35-45dB。4. 居住区绿地的三大功能: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审美功能。不包括美观功能。5.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6. 在所有的经济技术指标里,只有绿地率是控制下限的。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表 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 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住宅用地(R01)5060556570802公建用地(R02)152512226123道路用地(R03)10189177154公共绿地(R04)7.51851536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7.修建性详细性规划下,植草砖应按比例折算后计入绿地面积。8. 住宅密度越小,公建应尽量集中。9. 居住区规模越大,住宅比重下降。10.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与居住区用地(万m)的比值表示。11. 居住区可以采用街坊式布局,而不必形成小区;对于较大的居住区,宜减少城市道路分割,街坊式布局也有小区路。12. 建筑气候分区影响建筑净密度。13. 小区路、组团路没有红线控制。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列规定: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小区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15.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宜超过表5.0.6-2的规定。.建筑气候分区影响建筑净密度16.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17. 小学与幼儿园不宜放在一起,有大量人车流集散的公共设施不宜集中。18. 住宅小区节约用地的办法:高低层住宅搭配、适当压缩建筑间距、合理布置道路、增加公建层数。19. 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 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20. 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 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2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它八类设施。2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23. 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面积。24. 不是居住区用地选择的必要因素是符合居住行为规范的设施。25. 电力电信电缆线一般埋设在绿化带里。26. 居住区的配建标准与千人指标无关,与城市规模无关。27. 给排水工程管线的干管埋设在机动车道下,支管埋设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28. 不属于规划设计塑造积极空间的是住宅边缘空间。29. 城市停车库分为坡道式停车库、机械式停车库。30. 纪念式广场的高宽比1:6-1:231. 工程建设抗震基本烈度从6度开始设防。32. 居住区用地规模50-100ha小区用地规模10-35ha组团用地规模4-6ha33.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34.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人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 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35.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36.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纵坡不应大于2.5%;37.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38. 居住区内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39.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40. 管线之间遇到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理:(1)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2)小管线避让大管线;(3)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4)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41.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2.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43.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居住区级:800-1000米小区级:400-500米居住组团级:150-200米小学:500米 幼儿园:300米 中学:1000米44. 城市停车库分为坡道是停车库和机械式停车库45. 居住用地是指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合理的间距。46. 大中城市的住宅一般为5-6层(判断为对)47. 公共建筑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多选)48. 住宅净密度与房屋间距、层数、层高、排列方式有关。(多选)49. 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路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多选)50. 住宅区道路分级主要针对车行道。51. 人车分行系统又叫雷特邦。52. 公共服务设施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来分。(判断为错)53. 某些居住区绿地率不可随意降低。(判断为对)54. 城市级道路不计入居住区用地面积。(对)55. 某些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可适当降低。(对)2、 名词解释(12分)1. 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2. 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3.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4.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5. 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与居住区用地(万m)的比值表示。6.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7.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6.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7.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8. 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3、 简答题(20分)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 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服务半径。(2) 设在交通方便人流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走向。(3) 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4) 中小学的规划布置,小学服务半径500米,中学1000米。(5) 组团级公建宜相对集中(6) 托幼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地段,建筑以1-2层为宜。2. 公建的特征系统化、综合化、步行化、景观化、社会化、设施完备化3. 居住区住宅组合基本形式 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4. 居住区道路设计原则(有几分答几条)(1) 顺耳不穿,通而不畅。保持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2) 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全,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3) 因地制宜,使住宅区的路网布置经济合理。(4) 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空间。(5) 空间结构综合化,营造人性化空间。(6) 不影响城市交通5. 用地平衡表的作用有哪些?(1) 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2) 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3) 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6. 工程管线布置综合原则,注意哪些问题?(1)居住区内应设置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管线,在采用集中供热居住区内还应设置供热管线,同时还应考虑燃气、通讯、电视公用天线、闭路电视、智能化等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置。(2)沿道路布置, 必须与城市管线衔接;应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宜符合规定。(3)宜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型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及管线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