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世臣的货币思想研究宋叙五、赵善轩【摘要】18世纪中国商品生产技术及生产量方面,仍受西方国家的欢迎,因而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到了19世纪前期,形势已大不如前,欧洲各国在这一百年的时间,经过了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特飞猛进,而中国则相对落后。于是西方商品渐打入中国市场,同时又因国力日弱,无法阻止鸦片输入而导致白银外流,冲击了中国的货币制度。包世臣生于这时代的巨变,而且他长时间担任地方官员幕僚,他的经验对于社会经济有实际的了解。特别是在货币方面,据他独到的观察,针对时弊,提出深刻的见解。前 言1750至1850,这大约一百多年的时间,也就是中国清朝自乾隆(1736-1795)中、后期经过嘉庆(1795-1820)、道光(1821-1850)直到咸丰(1851-1861)初年,这一个时期,中国无论在政治、社会经济、国际地位等方,都相当大的变化。该时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国力由强转弱,吏治由清明转为腐败,经济则由繁荣转入衰退,人口的空前膨胀,1社会民生衰敝之象日趋严重。再加上欧洲国家的商品倾销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遂爆发太平天国之乱。2包世臣(1775-1855),刚生于这一时代。他天资聪敏,感受力强,对社会民生问题,比一般人了解深切。且他大部份时间都没有当官,以布衣身分,观察、评论政事,尤见客观独到。3所以,他颇能道出中国社会在这一个关键时期所遭遇的问题。4我们透过研究包氏的思想,以包氏的经历了解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本文将就其的货币思想,作专门的讨论。一、包世臣货币思想的背景包世臣,字慎伯,安徽泾县人,号称安吴先生,著有说储及安吴四种等传世文章。包氏的货币思想,是因为清朝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货币制度因为银贵、钱贱的问题而遭遇困难,亟须变通。不少官员、学者,都就货币制度提出改革的意见,5而包氏对此事亦极为关注,并有多篇专文提出意见。所以,要了解包世臣的货币思想,必须先对清朝的货币制度有所了解。第一节 海外白银输入与明、清货币制度清朝货币制度,是属于银、钱并行的制度。其特点是银两与制钱并用,而且两者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资格,即王业键所谓的银铜复本位制。6清代社会和明代大抵相近,大数交贸一般用银,小数额则用铜钱,白银在清朝货币制度中的有相当的重要性。7中国自秦、汉以迄唐、宋,均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尽管唐代有飞钱,宋代有交子,元代有中统钞等名目主义货币一度通行,但铜钱长期仍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及后,明政府一度禁用铜钱,企图以大明宝钞作为单一通货,终没有成功,而宝钞亦被市场抛弃。8明中叶以后,银成为与铜并行的通货,据全汉升研究,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西班牙人便在美洲秘鲁及墨西哥各地所开发的大量白银,便经菲律宾为中途站来到中国,初时每年约为数十万西班牙银元(peso),十六世纪末期已激增至每年一百多万公元,到了十七世纪前期,每年更增加到二百多万公元。1571至1821年间,西班牙人在西属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约有四亿公元,其中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都流入中国。9与之同时,尚有其它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当中最重要是英国。英国将大量白银输入中国,而英对华贸易的极端不平衡,令白银大量流入。10自1708年至1757年的五十年,英国白银输入中国的数量约为6,485,3227.35镑。111776年1791年的十五年,英国白银输入的数量为3,676,010镑。12前者的五十年,每年输入的数量为13万镑,后者的十五年每年输入数量为18万镑。另方面,明中叶后,大量的日本白银,透过葡萄牙人及荷兰人,输入中国,减轻了晚明因美洲白银输入减少所带来的影响。简言之,明中叶至清干、嘉年间,社会上能够维持银、钱并行的制度,实以此为重要条件。清顺治十八年(1661),实施海禁,白银内流之路受到阻碍,引起社会经济衰退,乃造成所谓的康熙萧条。13其情形可从时人慕天颜请开海禁疏窥见。该疏大约作于康熙二十年左右,即实施海禁的二十年后。疏文如下:自迁海既严,而片帆不许出洋矣。生银之途并绝。则今直省之所流转者,止有现在之银两。凡官司所支计,商贾所贸市,人民所恃以变通,总不出此。银日用而亏,别无补益之路,用既亏而愈急,终无生息之期。如是求财之裕,求用之舒,何异塞水之源,而望其流之溢也。于此思穷变通之道,不必求之于天降地出,惟一破目前之成例,曰开海禁而已矣。盖矿砾之开,事繁而难成,工费而不可必,所取有限,所伤必多,其事未可骤论也。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之财。14由此看出社会对外来白银的依赖程度。幸而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开放,海外白银又复源源而来,清朝盛世的繁荣,在社会的物产丰盈,银、钱充足的情况下,得以重现。由于在清中叶前,中国对欧洲贸易每年都有显著的出超,即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银入口。银元的不断增加,故发生了钱贵的问题,即是制钱的价值比法定的比价为高。按清朝初年规定,制钱一千文值银一两,但自从清朝初年到乾隆中叶,银每两所能够换到的制钱数目,仅为数百文。在乾隆初年,政府对社会上银贱、钱贵的问题深感头痛。15于是希望藉政府的力量促使官民多用银而少用钱,达到平抑钱价的效果。16直到乾隆中后期,情况才略为转变,据陈昭南研究,乾隆三十五年前是属于钱贵的阶段,而乾隆五十年之后,形势一转,反成了钱贱之局,陈氏又谓:(乾隆四十年后)钱贱的原因包括铜供应量相对于需求而增加、私钱的流通量激增、新货币(钱庄的银票及国外银圆等)出现,以及整个社会对于制钱的需要,对于银两来说,很可能也在逐渐降低。17由此了解到包世臣所遇见社会现象的前缘,有助下面继续讨论问题。第二节 包世臣所见白银外流及银贵钱贱之背景清嘉、道年间及道光年间(1821-1850),银贵、钱贱的问题又再困扰着中国社会。其主要的原因之一,鸦片输入,改变了中外贸易的形势。嘉庆二十五年(1820),包世臣作庚辰杂着二一文,提到鸦片输入中国的情况,其谓:鸦片产于外夷,其害人不异酖毒。故贩卖者死,买食者刑,例禁最严。近年转禁转盛即以苏州一城计之,吃鸦片者不下十数万人。鸦片之价,转银四倍,牵算每人每日至少需银一钱,则苏城每日至少即费银万余两。每岁即费三四百万两。统各省城大镇,每年所费,不下万万每年国家正供,并盐关各课,不过四千余万;而鸦片一项,散银于外夷者,且倍善于正赋。18十九世纪后,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银流出,故道光年间(1821)后,银贵钱贱的问题愈趋严重。故包氏又云:夫银币周流,矿产不息。何以近来银价日高,市银日少。究厥漏卮,实由于此。况外夷以泥来,内地以银往,虚中实外,所关匪细。所谓鸦片耗银于外夷者,其弊于此。19由于清代的货币制度是钱、银并行,银贵、钱贱对一般平民百姓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故包世臣说:小民计工受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用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钱折银,银价高则折钱多,小民重困。20由上引一段,可以看出包氏认为银贵、钱贱,对小民有极之的不利的影响,其主要有二:第一、在社会交易方面:因为一般平民百姓,出卖劳力,佣工受值,所以入的是钱。而商人贩卖百货,都是用银计值。银价高等于货价高,一般平民百姓所处的地位日渐不利。第二、政府征收赋税方面:即是指以银计数,然后折合钱数,向小民收缴。银价高则所折合的钱数日渐增多,也使小民遭受不利的影响。根据上述分析,包氏认为银价高则使商贾有利,使官府有利,而使小民不利。清代社会,一般而言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小民的收入多为小数,故多用钱,而富人多用银。银日贵、钱日贱,等于将社会财富实行再分配,富人有利,而穷人日愈穷苦。故包氏又说:天下苦银荒久矣。本年五月(道光十九年,1839),江西省城银价长至制钱一千,兑库纹六钱一分,是银每两值钱一千六百三十余文。下邑不通商处,民间完粮皆以钱折,新喻(县名,江西省,即包世臣曾短期做官的地方)现行事例,每钱粮一两,柜收花户钱一千八百八十五文。除归外抵饭辛劳钱五十八文,实归官钱一千,准库纹一两,老幼皆知,今花户完正银一两,连耗至用钱一千八百八十五文,不为不多。况两年之内,年谷顺成,刈获时谷一石仅值钱五百上下,现当青黄不接,而谷价仍不过七百数十文。是小民完银一两,非粜谷二三石不可,民何以堪。21以上一段,是包世臣用事实为例,说明银贵、钱贱对小民的影响。由此可见,银贵、钱贱对小民的不利的情形。包氏又认为国家因为实行两种货币,即银、钱并用,正给与商人以投机的机会。商人利用二者市价涨落的机会,乘机赚钱。于是上困官,下困民。他说:查各省上供,年额四千万两。除去民欠,报拨之数,每年不过千七八百万两。是外省存留,与起运几相半也至如本省公项,坛庙祭品,文武廉俸,兵饷役食;私用则延请幕友,捐摊抵饭,衙门漏规,漕务兑费。斯不受者,仍旨以银易锵应用,故出入之利,皆归钱店。使市侩操利权,以上困官而下困民。22上引一段,包氏提及到全国各省每年实际收到约有三千六百万两,每年由各省起运到中央约有一千八百万两,其余一半,约有一千八百万两,则留存各省供各项支用。包氏又指出,无论是私项、公项,都要先将银两兑换成铜钱然后支用。这样,平民百姓都先要用铜钱兑成银两交税,而税收的用家又需再将银两兑成铜钱来作各项开支。一出一入,则造成钱店争利的机会。故包氏又说:查向来省城(指江西,南昌)银价,总以五月奏限,及岁底兑军之时为极高,以各州县皆运钱来省兑银故也。23由于每年的五月及年底,各州县都运钱来省城兑换银两,故银价也以这两个时期特别高,此后银价又会回降。故则出现钱店操纵钱价,投机图利的机会。这种情形,除了对钱店商人有利外,对政府及人民均属不利。这种上困官。下困民的情形,都是因为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引起。而这种情形,又因白银外流、银价日高而严重起来。所以,包氏认为这种货币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24值得注意,嘉、道以来货币与经济的关系错综复杂,包氏所了解不过是问题的表面而已,其对货币理论的知识,实属有限。然而,身处当时当地的他,受到货币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启发到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包氏的货币思想,就是在此等背景下产生。二、包世臣的货币改革方案行钞包世臣提出他的货币主张的同时,朝野人仕都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包氏曾对此等主张加以评论。他说:中外大吏,颇亦忧此,条画救弊,其说有三:一、开矿。一、铸大钱。一、行钞。荧惑阻挠,迄无咸议。25又说:唯银苗有验,而山脉无准。开矿之家,常致倾覆。当此支绌之时,谁敢以常经试巧争?铸大钱尤为弊薮,古多已事。且即民间行用,于银价仍无关涉。惟行钞是救弊良法。26包氏在讨论过当时对改革币制的各项意见之后,认为行钞是挽救当时的货币问题的最好方法。所以他又说:是故行钞之外,更有良法,可以减银价、复旧规,则自当从长计议。鄙人日夜思维,实无他术。是以持此颇坚。27可见包氏认为行钞非但是解决当时货币问题的最好方法,而且认为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他非常坚持此种方法。本节即详细分析探讨包世臣的行钞思想。第一节 对货币体系的设计在包世臣的设计中,是将原有的银、钱复本位,改变为钱的单一本位,而以钞作为钱的代用劵,以补钱的繁重之弊。包氏说:其要唯在明示以钱为币,使银从钱,以夺银之权归之于钱,而变钱之用操之于钞法宜先布明文,公私各项,一切以钱起数,钱随市价,以准钱数。钱质繁重,其总统轻赍之便悉归钞。钞则重,而民趋之矣。28又说:欲救此弊,唯有专以钱为币。一切皆以钱起数,而以钞为总统之用,辅钱之不及。29从以上两段,见到包氏再次说明:一切以钱起数,即是只有一个计价标准,即是钱。在道光年前,社会上有两个标准,即银与钱,一件商品,可以说它值银多少两,亦可以说它值钱多少文。两者的价值又因时而变,弊端则因此而生。包氏提出行钞的主张,即是想将原来的两个标准,也就是将货币的复本位制改变为单一本位制。上引文一切以钱起数,即一切都用钱来作计价标准。在道光年间,银、钱并行,而一切以银起数,以钱从银,一切弊端,由此而起。所以包氏说:欲救此弊,唯有专以钱为币。30即是把当时的银、钱复本位制,改为钱的单一本位制。专以钱为币,即是只有钱是唯一的货币。包氏主张行钞,并不是在钱之外更造一种货币,钞只是钱的代用劵,是因为钱质繁重,在大多数量的交易及高价值的交易,用钱不方便,所以要用钞。而钞的面值仍然是用钱作计算标准。这样,钞既然可以补救了钱的繁重不便的弊端,又不会破坏了钱计算的单一性。所以包氏说:钱质繁重,其总统轻赍之便悉归钞。31又说:一切皆以钱起数,而以钞为总统之用,辅钱之不及。32以上均可以看出行钞的本意。第二节、钞的造法首先,是造钞所用的纸张。为避免私造,包世臣认为,用来造钞的纸张,质地应极优良,而且制造的方法应该保密。包氏的设计为:鄙意以为:钞既以纸为之,必先选纸近高丽镜面,及敝乡贡宣,皆至精好。宜先征两处好匠合为之,两匠征至,使中官学之,商和合之法,使中人学之,而终身给两匠,不使出。制成先盖印,发纸式于直省,偏行晓谕,使民人先识纸式,作伪者无所用力。33上引一段,是包氏所设计的造钞纸的方式。他构想将高丽镜面纸,及安徽省贡宣纸合而为一。方法是在两地各征一匠人至京师,在中官的领导下,研究将两纸合而为一的制造方法。研究成功之后,再由两匠指导,将造纸的工作,授与官中太监,而最初征用的两个匠人,则由政府终身雇用不得出宫。如此,钞纸的制造方法,外间无由得知,因此亦无法伪造。钞纸造成之后,由政府盖印,将纸张样本颁行各直省,使各直省人民先认识钞纸式样,避免奸商用别样式纸张造钞,而瞒骗人民。包氏在再答王亮生书中,又提到钞的造法。他说:世臣前答足下书所云,取高丽及贡宣两纸之匠与料,领于中官,和合两法为纸,即使中官习其法,而匠则终身不使出。其纸既垂久远,而外间不得其法,无可作伪。34上引一段,是说取二者之匠与料,亦即是用二者的技术与原料,合而为一造成一种新的纸张。由于这是一种新的造纸方法,外间无从得知,所以也无法伪造。其次是钞的形制,包氏说:然钞有大小,则纸亦随之。虽毛小之钞,皆令四面毛边。更考宋纸宽帘之法,使帘纹宽寸以上又用丽发笺之法,先制数大字于夹层之中,正反皆见。此为尤要也。35由上引一段,可见包氏所设计的钞之形制。钞以面额分大、小。但不论大钞、小钞,钞纸的四周都有一寸宽的毛边。而且用高丽发笺的造法,在纸的夹层中,先造几个大字,使正面、反面都可看见。这种设计,是尽量提高制造钞纸的难度,使外间无法伪造。第三节、钞的面额及发行额关于钞的面额,包世臣在答王亮生书中说:乃至钞式,或以五百文起数,或以千文起数;或以三十千止,或以百千止。断不可更大。36而在答王亮生书中又说:钞一始于一贯,一锭之数也;终于五十贯,一宝之数也。37以上所引两段,稍有出入,然而差别不大。仍可看出包氏对造钞面额的上、下限。他认为钞的面额最小为五百文或千文,最大也不能超过百千。而且强调说:断不可更大。38他在同书又说:如尊说,至千贯以便藏者。原行钞之意,以代钱利转移耳。非以教藏富也。尊议云: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是操不涸之源之方。从来钞法,难行而易败,正坐此耳。39包氏认为钞的面额最大者为百千,即是百贯。其又说:断不可更大,40亦即是说:断不可大过百千。他又认为行钞的原义,是以代钱,私转移耳!41并不是为了方便收藏。所以认为断不可更大。而且他非常不同意无限制发行,认为那正是历代行钞所以失败的原因。关于钞的发行数额,包氏说:初屈造钞,以是当一岁钱粮之半为度,陆续增造,至倍于岁入钱粮之数。循环出入,是利民用即止。42包氏认为当时,清廷每岁财政收入约为银四千万两。为照银每两值钱千文的比价换算,即等于四千万贯,岁入钱粮之半数,即为二千万贯。是则包氏的设计,第一年造钞之数,约为二千万贯,陆续增造,至八千万贯为止。所谓:循环出入,足利民用的意思。即是说,人民用钞缴纳钱粮,每年用四千万贯,而政府收到四千万贯的钞之后,又以各种形态的支出,如官俸、兵饷、夫役及各项购买等,流入社会,而社会上又有了四千万贯的钞,作为下年征纳钱粮之用。结果是政府共发行八千万的钞,一半在官,一半在民,循环出入、永不息止。第四节 钞的发行至于钞的发行方法,包世臣的设计是:造钞既成,由部发各布政司,转发州县。州县必立钞局,与民平买卖。其水陆大镇店去处,由司设局。大要卖钞收银,必照市价。倾镕批解之费,不可以累州县。宜据旬报为准,州县以九四折解司,司以九七折解部。富民见行钞之变,知银价必日减,藏镪必出。镪出产多,而用银处日少,银价必骤减。43造钞的权利,由中央政府独占,地方政府是不能造钞的。所以,包氏说:造钞既成,由部发各布政司,转发州县。亦即是由户部分发给各省的布政司,各布政司再分发给本省的各州县,而各州县则设置钞局,卖钞与人民,有些水陆码头,较大镇店,亦须由布政司设钞局,卖钞与人民。人民用银买钞,包氏认为应照市场价格,不须要由官府规定比价。钞局卖钞的收入,每十天结算一次,各州县卖钞的收入解交各省的布政司,各布政司转解户部。各州县设局卖钞,及各布政司办理转发、转解事宜,均需要经营开支,所以包氏认为州县以九四折解交布政司,即留下百分六作为经费,而各布政司以九七折解交户部,留下百分之三作为经费。为了使人民愿意表接受用钞,并希望使钞成为社会流行的通货,包氏认为政府应该规定,一切公项收入,必须用钞缴纳。他说:唯未议行,先议收,乃可行、可久。其收入也,在内捐级,捐封,捐监;在外完粮,纳监必以钞。则不胫而走。44又说:其行之,必自上始。未议行,先议收。收之现行捐例为最妙,凡上兑非钞不行。先赴局买钞,指数以钱起算。银以照时价,无以例价累监生。州县征解钱粮,关榷征收,皆收钞,非钞不行。不过一年,民心趋于钞矣。45又说:世臣前致澜甫书所云:未议行,先议收,而收之莫为正供、常例二事,尽之矣。46从上引二段,可以看出包氏的用意是为了使人民对钞有信心,进一步使整个社会普遍接受、普遍流通,最好的办法是由政府规定,人民向政府纳税,及捐官,一定要用钞。如果用银,亦要按照规定到各钞局买钞,再要钞来缴纳。包氏以为,如果由政府率先收钞,则不到一年,人民对钞的信心就会建立起来。包世臣就纸币流通的原理作了解释,其谓:驭贵之易者,以其有实也统计捐班得缺者,不过什之二三,然有此实际,则能以实驭虚。盖实必损上,而能驭虚,则上之受益无穷,而天下亦不受损,此其所以为妙用也,但非短视诸公所解耳!47这一论点,说明了包氏认为部分兑现准备金,即可保证全部纸币的流通。这段史料出于包氏口中,不过在再答王亮生书却已删去,这很可能是包氏后期思想作了转变之故。总言之,包氏对于准备金的主张并末有完整的思想。第五节 行钞之后对银的安排包氏对于行钞之后,银的地位如何安排,亦有详细的讨论。他认为亦不废银,而不以银为币,长落听之市人,则藏镪者不嗟失业,无以肆其簧惑之说。48其意见是行钞之后货币体系之中,钱作为本位币,而钞作为钱的代用劵。钞的面额亦是以钱为计算单位,其作用是补救钱的繁重之弊,而在高价值交易及大数目支付、转移时,则用钞代钱。至于银两,则仍准买卖,仍然是一种贵金属,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也即是说,银两有限地在市场上流通,至于银的价格,则完全听由市场决定。由此可见,包氏已经察觉到价格取决于市场的规律,这是他独到之处。所以包氏说:银从钱价,不拘一文一厘之例。行之稍久,银自消退矣。49所谓不拘一文一厘之例,是说解除从前银与钱的法价规定。因为清朝钱法规定,银每两等于钱一千文,钱一厘等于钱一文。包氏以为行钞之后,银不再是法币,故就不再需要维持银与钱的比价了。不过,叶世昌认为不以银为币是指不以银作为计算单位,而非不以银作为货币流通。50事实上包氏在安吴四种卷26曾谓:部饷、甘饷、贵饷等项,万不能不解银51,至于江浙、两楚、与江西六省等富裕地区,则把银存留地方,如是,则六省所减用银之数,几及千万。在各省正供年额四千万两之中,仅占四分之一,由此可知,以钱代银之议,在特定的情况下有所例外,52包氏又谓:如是,则六省所减用银之数,几及千万53,更重要的是王鎏钱币刍言续刻说:先生(包世臣)尚欲银钞兼行,而鄙(王鎏)见则既有钱钞二者为币,则银自可废耳。54由此可见,包氏以钱代银之议,很可能有一定的局限,并非全面性的以钱代银。无论如何,到底是把银两排出货币体系之外,抑或是让其有限地流通,这故反映了包氏的设计无疑已经否定了由普通金属货币发展到贵金属货币的历史发展的趋势。55三、包世臣与王鎏在行钞思想的异同包世臣提出他的货币思想的同一时期,有一些官员及学者都对改革当时的货币制度,提出不同的意见。包世臣说:中外大吏,颇亦忧此。条画救弊,其说有三:一开矿,一铸大钱,一行钞。荧惑阻挠,迄无成议。56上引一段是指当时有许多中外大吏,都对当时的货币制度感到忧虑,而纷纷提出不同的改革意见。这些意见,又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开矿,另一种是铸大钱,一种是行钞,而朝中又有一部份人反对改革,加以阻挠,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当时提出改革者甚众,其中魏源、梁章鉅、许作屏、林则徐等尤为特出。57但对包氏货币思想影响最深的却是王鎏(1786-1843),字子谦,一字亮生,江苏吴县人。58另外,同时代著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59在军储篇三一文中说:近世银币日穷,银价日贵。于是有议变行楮币者,其说倡于嘉庆中鸿胪卿蔡之定60,推衍于近日吴县诸生王鎏。且述崇祯时部臣议行钞十便曰:61由此可见王鎏是当时倡议行钞的代表人物之中。由于包氏并没有专门货币思想的著作,而他的货币思想是经过相当长久时间的构思,直至读到王鎏的钞币刍言之后才引为知已,并把自己的思想用书信的形式与王鎏商榷的互动中表达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包氏的货币思想,须以蔚二人思想的异同进行比较。道光十二年(1832),包氏收到友人张渊甫寄来王鎏所著钞币刍言,立即回信说:澜甫先生阁下:承示亮生先生着,折服、折服。世臣力持此论三十年,而不学无术,未能心执讹讹者之也。今王君广征博引,根据粲然,必有能举之者,但迟迟不可知耳。62其后,包氏又直接写信给王鎏。在信中说:亮生先生阁下,都中由澜甫得读大着,钦佩之至。行钞之说,分于癸酉年(按癸酉年为嘉庆十八年,1813)痛发此议,惟未有成书。及读尊刻,征引详确,是以乐得同志。63可见包氏在见到王鎏的著作之后,确有知己之感,并且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在行钞思想方面,包氏与王鎏相同之处甚多,但也有一些关键性的地方,则与王鎏不同。本节即将二人在行钞思想方面,作一比较,希望藉此更能对包氏的行钞思想有深入的了解。第一节、关于钞的制造首先是造钞所用的纸张,两人都主张造钞的纸张必须精好。王鎏说:造钞必特选佳纸,洁白光厚耐之者也。64又说:既用造钞,即禁民间不得买卖此纸。65包氏的主张与王鎏相同,主张钞纸应极精好。并且提出具体做法,是取高丽镜面纸及贡宣纸的匠与料,合而为一。并说在两地各召一匠人至宫中,领于中官,即使中官习造纸之法,而两匠终于身不使出,则造纸的技术不致泄于外。包世臣如此注重造纸之法,是为了防止伪造。因为他认为妨碍钞法通行的,有两种因素:一则细民不信从,一则匪人为奸利。66但他认为如果杜绝奸民伪造,则只需提高造纸的难度。所以他说:杜匪人之奸利,世臣前答足下书所云:取高丽及贡宣两纸之匠与料,领于中官习其法,而两匠则身不出。其纸即可垂久远,即外间不得其法,无可作伪。67可见两人在这一方面的主张基本相同;而包氏的设计更为具体有效。其次是造钞的权利。王鎏在钱钞条目中,并未说明造钞的权利何属,但在他列举纸币的优点时则说:万物之私权收之于上,布之于下,则尊国家之体统。可以确知他所设计的造钞权利,是归于中央政府。包氏在这一点上,与王鎏相同。前面所述包氏的设计,造钞所用的纸张由中官领导。又说:取高丽及贡宣两纸之匠与料,领于中官,和合两法为纸,即使中官习其法,而两匠则于身不出。其纸即可垂之远,而外间不得其法,无可作伪。68可见造钞的纸张,是宫中制造,地方政府不得制造。但以上所述,仅是造钞的纸,至于造钞,是否与造纸同一机构,或是由中官造纸,而另委机构造钞,并未说明。但包氏又说:造钞既成,由部发各布政司,转发州县。69可以看出造钞的权利归于中央政府,而各直省不得造钞。所以要由部发各布政司。70户应是指户部,也就是中央政府中的财政部门。所以,不论造纸、造钞是否同一机构,而造钞的权利归于中央,地方政府不得造钞,则无疑问。第二节、关于钞的面额及发行数量首先讨论面额,王鎏在钱钞条目中,具体地说明钞的面额分为七等,即千贯、五百贯、百贯、五十贯、十贯、三贯、一贯。包氏则未有确切地说明钞的面额,而只是说出他的原则。即是:或以二五百文起数,或以千文起数,或以五十千止,或以百千止,断不可更大。71又说:钞宜始于一贯,一锭之数也。终于五十贯,一宝之数也。72上引二段,可以看出包氏对钞的面额之构想,是最小面额为五百文或一千文(一贯);最大面额为五十贯至百贯。包氏不赞成面额太大。他说:断不可更大亦即是说,面额不可比一百贯再大。他在信中对王鎏说:如尊说(指王鎏),至千贯以便藏者。原行钞之意,以代钱,利转移耳。非以教藏富也。73他说行钞是为了流通,为了解救制钱不便转移的困难;不是为了教人收藏。其次再讨论到发行量,包氏说:初屈造钞,以是当一岁钱粮之半为度,陆续增造,至倍于岁入钱粮之数。循环出入,足利民用即止。74是包氏认为钞的发行额最大限量为国家岁入的两倍,照当时岁入为银四千万两计算,钞的发行额最多不能超过八千万两相等的价值,亦即是大约在八千万至一万万贯。包氏不同意王鎏无限量发行的意见。他说:尊议云(指王鎏):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是操不涸之源之方。从来钞法,难行而易败,正坐此耳。75王鎏是主张大量发行的,他并且认为这是钞法的优点之一。他认为用铜铸钱及用银为币,都受到币材数量的限制,不能无限量的铸造,所以国家用度不足。唯行钞可以大量发行。他并且十分乐观地认为在行钞之后国家财用不竭,则消奸民逆矣。76又说:漕务、河务、盐务、皆有积弊,人不敢议者,恐经费不足故也。行钞无难更定章程矣。77又说:国计大裕,捐例永停,即捐衔亦可无庸,则重朝廷之名器。78可以看出王鎏认为行钞之后,由于币材易得,而面额随意,所谓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可以无限量的发行,国用充足,一切行政推行,均不受经费限制了。但包氏反对此种意见,认为历代行钞之所以失败,多是因为大量发行。所以他主张发行数量必须严格控制。第三节、包世臣构想的发钞机构关于发钞机构的设想,包世臣说:造钞既成,由部发各布政司,转发州县,州县必立钞局,与民平买卖。其水陆大镇店去处,由司设局。大要卖钞收银,必照市价。79由上引一段,可见包氏所设计的发钞机构,是由州县所设置的钞局。另有距州县较远,但系水陆大镇店去处,亦由布政司设局卖钞。王鎏在这一点上与包氏不同。他以为应将卖钞的任务,由政府委托民间的私营的钱庄。他说:以钞与大钱发与钱庄,即禁其私出会票、钱票。如领钞及大钱满一万贯者,半年之后,覆其换银若干,以一分之利与钱庄,止收银九千贯之数;又以一分之利与百姓,止收八千贯之数。80可见王鎏在这一方面的设计与包氏大不相同。包氏主张由官(州县)设局卖钞,王鎏则主张由官府委托私人钱庄卖钞,王鎏的构想,在将钞与大钱交与钱庄发卖的同时,即禁止钱庄私出会票、钱票,在本质上,与钞有相同的作用,并且与官钞有互相竞争的作用。如果在行钞之后仍然准许钱庄私出钱票、会票,可能造成混乱,及对官钞的流通造成阻碍。所以要禁止钱庄再私出钱票、会票。钱庄私出钱票、会票,当然会赚取某些利润,政府禁止其继续私出钱票、会票,或为私人钱庄所不愿。于是王鎏设计,将发钞委托钱庄,使其可以赚取十分之一的利润,同时禁止其私出钱票、会票,作为补偿条件。这是王鎏较包世臣高明的一点。包氏主张由州县设局发钞,但对行钞之后,官钞与钱庄私出之钱票、会票同时流通,而造成的互相竞争的混乱局面,并没有顾虑到。包氏在与张渊甫书中说:世臣平日谓:今之官照及私行之会票、钱票,即钞法,何不可行之有?81可见包氏非常明白私行之会票、钱票,在本质上,实与官钞相同。既与官钞相同,则会与官钞发生竞争,对官钞的流通有阻碍的作用。为此,则在行钞之后,官方由钞局卖钞,钱庄则竞出会票、钱票,其情形如何?包世臣并未有预防的设计。第四节、行钞之后银的地位本文开始时已经提及过,清朝的货币体系中,银的地位非常重要。包氏与王鎏都主张,在行钞之后,将银两在货币体系中排出来,亦即是由银、钱的双于位制,变为钱的单本位制。这一点是他们二人的相同之点。但是在银两被排出货币体系之后,其地位为何?二人的主张则不同。包氏主张在行钞之后,银有限地不再作为货币流通,而银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不须在维持银两与制钱之间的法价。他认为在行钞之后,亦不废银,而不以银为币,长落听之市人。可见包世臣的意思是:银不再为货币,脱离了货币的系统之后,还其本来之身份,作为一种商品,一种贵金属,在市场上流通,其价格按照市场供求法则所决定。也即是说银除了不再作为货币外,可以以其商品身份在市场上流通。王鎏的意见则比较极端,他为了急于使钞法通行,而主张废银。照王鎏主张,银除了买钞之外,不能作其它买卖,不能用银买任何货物,藏银之家,为欲用银买物,须先用银购钞,用钞买物。换言之,银除了买钞之外,不能作任何用途。所以他说:商人与外洋交易,但准以货易,不许以银。如彼国以银来,则令其先易中国之钞,然后准其买卖也。82商人与外洋交易,中国商人不能用银买外国之货物,当然可以用钞,但外国商人不会收中国之钞,所以王鎏说:但准以货易,只准商人如用银来买货,不许用银买卖。外国商人如用银来买货,亦须令其用银买钞,然后用钞购货。所以按照王鎏的主张,行钞之后,在中国社会,银只能用来买钞,不可作他用。包氏不同意王鎏的意见,他在信中对王鎏说:足下欲于行钞之后,即下废银之令。仍恐怀银者失业,斟酌许其为器,取今值之一半。足下假藏镪大万,在数年即折阅其半,谅亦甘从令也。83他又说:中土既禁用银,只许为器,得半价,是正可用以买土(按:即鸦片)。岂不驱银尽入外夷乎?84包氏反对王鎏废银的主张,认为若欲废银,则正加速鸦片输入中土,其后果更为可怕。与包氏同时期的魏源,对此点亦有同感。他说:王氏钞币刍言谓:果欲行钞,必尽废天下之银然后可行。今日果禁银行钞,不过尽殴纹银于西洋,其不可行四也。85是魏源与包氏都认为为禁用银,必然会加速白银外流的情形。所以包氏认为需使银有限地不再为货币,而令其作为一种商品流通即可。一切市场买卖,均改为以钱计价,不以银计价。银可以来买钞,亦可以来买货。但银与制钱的法价不须再维持,银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包世臣预测,在行钞之后,银的需求渐渐减少,银价自会渐次降低。他说:(钞的面额)或以五十千止,或以百千止,断不可更大。不及数者以银行,专零者以钱行,银钱凑数者,各从其便。银从钱价,不拘一文一厘之例。行之稍欠,银自消退矣。86从上引一段,更可看出包氏的设计中,银的地位,银不再是货币,但仍不禁止其流通,只是失去了无限法偿的地位,银与制钱原来的法定比价,即一文钱等于一厘银子的法价不再维持。时间稍久,银的地位及重要性,自然消失。他又说:富人见行钞之便,知银价必日减,藏镪必出,镪出产多,而用银处益少,银价必骤减。87在道光年间,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之下,由于白银外流,银价日高。包氏看出:当时银价日贵,其原因不仅是白银外流日甚,而又因为富户窖藏愈多。因富户多以为:藏银则价日涨,藏钱则价日跌。包氏以为:行钞之后,银两作为优势的货币的地位失却,富户不再藏银,争相易钞,银价自会下跌。但包氏认为银价下跌的过程,听由市场的决定;政府不须强制规定。这是他与王鎏所不同的地方。88结论包世臣在清朝道光年间因白银外流日甚,银贵钱贱问题日形严重,以致国用日绌,官民皆困的情形下,提出他的行钞的主张,可以说是救时的良方。但因为清政府,鉴于明初大明宝钞失败的历史教训,不敢轻于改革,包氏的主张也未曾发生任何的反响。平情而论,包氏的见解可说得上平实周到,当时货币制度的弊端,最关键处是钱从银价,一切以银起数。而提出行钞之议,以钞代替银的地位。普通金属货币发展到贵金属货币虽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当时白银大量外流,而白银是当时的主要货币,大量外流使到货币量锐减,导致通缩,以及造成经济衰退,清政府又无法阻碍。包氏试图使中国的货币制度,摆脱了白银外流的压力,这是他比起同时代如王鎏、魏源、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更能切合现实的需要。根据货币发展史的观察,纸币发行是从金属主义(Mutualism)转向为名称主义(Nominalism)的路径趋向。包氏提出行钞的主张,可说较进步的见解,比起同时代的人物,不无卓见之处。但货币学中纸币的发行的过程,又可简单概括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可以兑现的货币,第二阶段才是不兑现的货币。在一个习惯用金属货币的社会,在一个实物主义仍占上风的社会,如一开始就行用不兑现的纸币,成功机会自然不高。所以,多数社会在开始行用纸币时,多是兑现的纸币。即由法律规定某一特定面额的纸币,可以随时要求兑换一定数目的金属货币,或可要求兑换到一定份量的贵金属,作为对纸币持有人的信心的保证。持有人对纸币有信心,就会放心地接受及持有纸币,纸币于是可以通行于整个社会。在一个社会流通纸币时间的稍久,一般人民对纸币在社会经济之中所扮演的职能亦有较高的认识,纸币则可以不再依靠它的兑现能力,而仍可流通。此时方可开始行用不兑现的纸币。道光年间,社会上仍然习惯使用金属货币,名目主义尚无法得到一般人民的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要行用不兑现的纸币相当困难。而包氏的行钞提议,并没有兑现的准备,实是相当失策,可说是其货币理论的一大败笔。反观魏源在军储篇三一文中谓:唐之飞钱,宋之交、会子,皆以官钱为本,使商民得操劵以取货,持以轻易重,以母权子。其意一主于便民,而不在罔利,犹是周官质剂之遗。譬如以票劵钱,非即以票为钱,以窝引中盐,非即以窝为盐,皆有所附丽而行之。至蔡京改行钞法,则无复官钱,直用空楮,以百十钱之楮,而易人千万钱之物,是犹无田无宅之契,无主之劵,无盐之引,无钱之票。89可见其反对纸币,主要是反对不兑现性,至于唐朝的飞钱,及宋朝的交子、会子,均因为有官钱为本,也就是有兑现的准备,所以魏源并不反对。问题的症结是到底包世臣是否不知道兑现与否对纸币能否成功地行用的关系呢?他或许是知道的,故他也提出了行钞则虚实相权的理论,可是毕竟没有发展出兑现钞法的具体方法。其实,在道光年间,国家财政已呈窘态,为行用兑现之钞,则会大费周张,而用何物作准备,亦大费思量。用银,而当时白银外流,银日少,用钱,而钱日贱,或银、钱并用,则更形混乱,所以包氏的行钞之议,不作兑现的安排,其原因或在于此,后人不应随意责难,而忽略了包世臣货币理论局限的合理性。总而言之,包氏认为专以钱为币一切公事,皆以钱起数,而以钞为总统之用,辅钱之不及。换言之,是将原有的银、钱复本位,改变为钱的单一本位,而以钞作为钱的代用券。本质上即是国家财政收支及民间贸易,都用制钱作为计算单位及价值尺度,纸币亦以钱贯为单位,而废除银作为计算单位,其发行是为了解决巨额贸易时单位价值低及长程运送的困难。由此可见,包氏简单地相信只要通过政府的力量,便能在财政收支及商品流通范围内作到以银从钱,这与他坚信银按照市场需要定价的规律产生冲突,正是这点而被众多现代学者批评其币制理论无法落实的主因。 1分别参考Ping-ti Ho,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35,(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ss,1959),pp25,35;全汉升、王业键:清代的人口变动,载于中国经济史论丛第二册,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1972年8月,页583-624;Adam Lui, Yuen Chung, Ching Institutions and Society 1644-1759 ( Hong Kong: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0.)pp.89-93;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页32。2王业键:十九世纪前期物价下落与太平天国革命,收入氏着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二)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年,页251-288;Yeh-chien Wang, “The Impact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on Population in Southern Kiangsu”,Collected Essays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Qing china,Volume Three, pp.103-136.3其实他仅在六十四岁那年的秋天到年底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作过江西新喻县的知县而已。4包世臣以书法见称于世,其被世人称为被称为清代碑学开山人物。然而,包氏经历了时代的巨变,乃一改清代干嘉学派的学风,关心现实问题,其经世思想创见甚多,对晚清改革思潮有一定的启蒙作用。5例如在嘉庆十九年(1804),有侍讲学士蔡之定提出行钞之议。(见清朝文献通考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三通考辑要版,通雅堂,光绪25年1899嘉庆十九年谕;赵尔巽(1844-1927)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124,志99,食货五)道光年间,吴县诸生王鎏着钞币刍言,提出行钞废银的主张;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下册,军储篇三;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八章。)广西巡抚梁章鉅于道光中叶上疏请行大钱。(见清史稿卷124,志99,食货五。)而魏源于道光末叶着军储篇三,提出开银矿及由政府铸银圆的主张。(见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下册,页479。)6 Yeh-chien Wang,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Monetary System,1644-1850”,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Qing china,Volume Three, 2003.pp.151-198.7彭信威:中国货币史,页521说:清朝的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和明朝相同;只是白银的地位更加重要;同书537又谓:清朝的制钱,虽然是一种银、钱平行本位,但从政府看来,重点是放在白银上。而且有提倡用银的明白表示。8赵善轩、李新华:重评大明宝钞,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38期,页65-74。9关于明代白银输入中国及成为中国主要通货的情况,全汉升有专文数篇讨论,均收入氏着中国经济史论丛第一册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1976年,包括有自宋至明政府岁出入中钱银比例的变动,页365、明季中国与菲律宾间的贸易页417-435及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页435-450等,均可参考;另又可参考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收于氏着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132-179。10全汉升:美洲白银与十八世纪中国物价革命的关系一文对英国与英华贸易的不平衡情况,有加具体的说明,其谓:例如一七0三年,东印度公司派砍艘船来厦门贸易,输入毛呢、铅及其它货物共值七三,六五七两,另输入白银一五0,000两,故输入货与银的比例为货一银二。又如一七三0年东印度公司派五艘船赴广州贸易,运入银五八二,一一二两,货物则只值一三,七一二两。故输入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白银。收入氏着中国经济史论丛,页475。11同上书页502表九列举自1708年至1757年英国白银输入中国数量(镑)。12同上书同页表十,列举177601791年英国白银输入中国数量。 13可参考吴承明:16世纪与17世纪的中国市场,收入氏着吴承明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页140-169。14见贺长龄(1785-1848):皇朝经史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卷26。15清史稿卷124,志99,食货五,钱法条谓:乾隆二年(1737),以钱价之不平,饬大兴、宛平置钱行官牙,以平钱价。(总页3644)。同页又谓:(乾隆)十三年(1748)后以京师钱价昂贵,银一两仅易八百文,诏发工部节慎奉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恋爱考试题及答案
- 坏账考试题及答案
- 电工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二手货车抵押融资合同
- 2025年通信线路接地系统施工合同样本
- 2025年度制造业实习生劳动合同范本
- 2025大师傅餐饮企业品牌推广合同
- 2025版桥梁工程劳务分包合同(含工期管理)
- 2025年度房屋抵押贷款利率调整合同范本
- 基于2025年燃气管道更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策略分析报告
- (2025年标准)动火安全协议书
- 2026届广州市高三年级阶段训练(8月市调研摸底) 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动物防疫检疫试题(附答案)
- 沙石码头经营方案(3篇)
- 2025年粉笔辅警考试题库
- 2025个人房屋租赁合同范本下载
- 水声传感器技术研究与应用
- 能源环保管理办法
- caac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电气安全基础知识安全培训
-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投标方案(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