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车的定义:指在州际商业系统出售或推荐的客车,用于载运学生往返学校或到有关地方,不包括为市区交通而设计和销售的普通客车。有关车辆安全的项目:一般安全FMVSS 111: 后视镜1. 范围:该标准规定了后视镜的性能要求和位置要求。2. 目的:该标准的目的减少因驾驶员没有清晰、无障碍的后视野时,发生死亡和伤害事故。校车后视镜修订了驾驶员对车辆前部和车辆两侧的可视性的要求。3. 适用:适用于乘用车,多用途乘用车,货车,大客车,校车和摩托车。4. 校车后视镜性能要求:校车后视镜应按照后面所述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性能应满足此处所出性能要求。4.1外后视镜4.1.1每辆校车都必须安装2套外后视镜,A和B。4.1.2后视镜A应固定在稳定支架上,在车辆左右两侧的后视镜应分别:1)包括一个反射面积不小于323cm2的一元放大镜或反射面;且2)包括一个或多个镜面,使驾驶员眼处有如下视野:a) 对于装在车辆右侧的后视镜,从后视镜向后看图1中N的上表面,及N所在地面区域的视野范围不得小于61m。b) 镜面所处位置应让在驾驶员所在位置的25百分位成年女性眼中心到镜面中心的距离至少为95cm。4.1.3 如果驾驶员眼位不能看到试验缸A至P的上表面,后视镜B必须保证在此位置上的视野:1)到试验缸的上表面;2)视镜A相同的对地面的视野。4.1.4 满足4.1.3的后视镜应满足下述要求:4.1.4.1 在与镜面轴线垂直的平面上测量,镜面投影面积不小于258 cm2。4.1.4.2 镜面放置的位置必须使在驾驶员所在位置的25百分位成年女性眼位置中心到镜面中心的距离至少为95cm。4.1.4.3 镜面斜面上不得有任何不连贯处。4.1.4.4 每个镜面都必须有稳定的安装支架。4.1.5 每辆安装了符合4.1.3,曲率半径小于889mm的校车应在就座的驾驶员可视的位置贴标签。标签应为打印,颜色清晰,显眼。标签应如下:“当车辆静止时,使用横向视镜观察行人。当车辆移动时,不得使用这些视镜观察交通状况。这些视镜中的映像不能准确反映其他车辆的位置。”4.1.6 在4.1.3.1)中的映像,应与有效镜面边缘相距不小于3弧面。4.1.7 4.1.3.1)中试验缸P的映像应满足下列要求:4.1.7.1 映像最短尺寸的角度不得小于34.1.7.2 映像最长尺寸的角度不得小于9。5 校车后视镜试验规程当车辆按下述步骤试验后,后视镜应满足4.中的性能要求。5.1 试验缸的颜色应车辆停放平面的颜色形成强烈对比。5.2 试验缸P的直径为0.3048m,高度为0.9144m,其他试验缸的直径为0.3048 m,高度为0.3048m。5.3 按照图1所示以及下述要求放置试验缸,从缸体顶部中心测量缸体间的距离。a) G、H、I的位置与和车辆前保险杠相切的横向竖直平面相切。缸体D、E、F的中心在一个横向竖直平面内,距离G、H、I的中心所在平面1.8288m,A、B、C的中心与G、H、I的中心平面相距3.6576m。b) 缸体B、E、H的中心在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内。c) 缸体A、D、G的中心应在车辆左侧与前保险杠最外端相切的纵向垂直平面内。d) 缸体C、F、I的中心应在车辆右侧与前保险杠最外端相切的纵向垂直平面内。e) 缸体J的中心位于A、D、G中心平面左侧0.3048m的纵向垂直平面内且在通过车辆前轴中心线的横向垂直平面内。f) 缸体K的中心位于C、F、I中心平面右侧0.3048m的纵向垂直平面内且在通过车辆前轴中心线的横向垂直平面内。g) L、M、N、O、P的中心位于通过车辆后轴中心线的横向垂直平面内。气缸L中心应在与车辆左侧最外端(不包括后视镜)相切的纵向垂直平面以左1.8288m处的纵向垂直平面内,气缸M中心应在与车辆左侧相切的纵向垂直平面以左0.3048m处的纵向垂直平面内,气缸N中心应在与车辆右侧相切的纵向垂直平面以右0.3048m处的纵向垂直平面内,气缸O中心应在与车辆右侧相切的纵向垂直平面以右1.8288m处的纵向垂直平面内,气缸P中心应在与车辆右侧相切的纵向垂直平面以右3.6576m处的纵向垂直平面内。图1 校车视野试验用试验缸的位置5.4 驾驶员眼位指25百分位成年女子如下座在驾驶员位置上时的位置:a) 驾驶员眼位应在座垫和靠背交线与座椅纵向中心线的交点垂直向上68.58cm处。b) 将驾驶员座椅调至最前和最后位置的中间处,如果在垂直方向可单独调整,则调到最低位置。如果不可调成中间位置,则调至中间位置后方,离它最近的位置。如果靠背可调,则根据厂家的建议,将靠背角调至设计的驾驶位置。5.5 试验前,按照厂家的建议,调整可调镜面。在试验中,不可移动或重新调整镜面。5.6 用一个帧面为35mm或更大的相机,或摄像机,其成像面位于驾驶员眼位中心或在以15.24cm为半径的半圆内任何处(见图2)。通过这样放置的相机和车窗,观察确定是否可以直接看到各个试验缸的全部顶面。图2 校车视野试验像机位置5.7 对于在驾驶员眼位不能直接看到顶部的试验缸,a) 在能观察到试验缸全部的镜面上方,通过一个或多个镜面能看到试验缸的一部分处,放置一个对比图(见图3)。图3 间接视野检测对比图图中的条框分别代表3弧度和9弧度。可从下述公式得出:对于3弧度:X=D0.000873其中:X=线的宽度,代表3弧度 D=驾驶员眼位中心到镜面中心的距离 0.000873=3弧度正切对于9弧度:X=D0.002618其中:X=线的宽度,代表9弧度 D=驾驶员眼位中心到镜面中心的距离 0.002618=9弧度正切b) 用相机给每个缸体拍照,相机的位置应能保证缸体的映像在图2半圆形的任何一点,保证镜面和对比表的影响最大范围地充满相机取影器。5.8 在车门关闭,信号装置停止使用并收起的情况下,观察并拍照。FMVSS 217: 车辆应急出口和车窗的固定与放松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挡风玻璃外其他车窗的固定要求,操作力,车辆应急出口标识。2. 目的:本标准的目的是减少乘员从车内被抛出的可能性,提供一种简易的应急出口。3. 适用:适用于客车,不包括残疾人用客车。4. 定义:邻近座椅,指定的座椅位置,乘员空间距离应急出口不超过10in,水平且平行于出口的距离不小于15in。打开空间,从垂直于开启平面的方向观察,应急出口所能无障碍开启的空间。支撑和顶板空间,指两个最近的制成和顶板组成的空间。外推窗,指设计为向外开启,提供应急出口的车窗。5. 要求5.1 车窗的固定。除5.1.2的情况外,每片车窗玻璃和窗框在6.1-6.3的状态下按照5.1.1的规程试验时,必须由周围的结构将它固定在原处,防止在下述情况发生前开口足够大,使直径4in的球体在5英镑的力(包括球的自重)作用下通过:a) 力为1200英镑。b) 至少80%玻璃厚度从力的接触区域到外围2个或更多点出现裂纹,或出现玻璃脱粒现象。c) 玻璃受力中心位置的内平面相对于窗框发生位移,位移沿垂直于原状内平面的方向,尺寸为通过整块玻璃中心最小平面尺寸的平方根的一半。5.1.1用图4规定的头状物施加不断增加的力。在各玻璃中心从外部垂直于原状内平面的方向,头状物每分钟行程2in。5.1.2 本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心区域最小平面尺寸不超过8in的车窗。5.2 应急出口条款GVWR10000磅以上的客车,可以通过为车上每三个乘员座位至少提供一个侧门的方法满足无障碍开口要求。除5.2.4中规定的外,其他校车必须满足5.2.1-5.2.3的要求。5.2.1校车应急出口应满足下列要求:每辆校车都应由厂家选择使用a) 或b)的出口。a) 后出口在车辆右侧,向外开。如果有其他出口,见表1的规定。对于GVWR不大于10000磅的车,车两侧都应由出口。b) 车辆左侧的出口在车辆前面,应满足5.2.2a) 的要求。外推式后窗最小开启空间:高41cm宽122cm,其要求见5.2.2c),如果有其他出口,见表2的规定。表1座椅数出口要求*1-4546-6263-7071以上无左侧1扇门,或2扇窗左侧1扇门,或2扇窗,1个车顶出口左侧1扇门,或2扇窗,1个车顶出口,车门、车顶和车窗的组合,使表3中规定的出口容量加70大于车辆座椅数。*侧门应急出口必须满足5.2.2a)的要求,车顶应急出口满足5.2.2b)的要求,车窗应急出口满足5.2.2c)的要求。表2座椅数出口要求*1-5758-7475-8283以上无左侧1扇门,或2扇窗左侧1扇门,或2扇窗,1个车顶出口左侧1扇门,或2扇窗,1个车顶出口,车门、车顶和车窗的组合,使表3中规定的出口容量加82大于车辆座椅数。*侧门应急出口必须满足5.2.2a)的要求,车顶应急出口满足5.2.2b)的要求,车窗应急出口满足5.2.2c)的要求。表3出口型式规定容量侧门车窗车顶出口1688c) 如果装有轮椅举升装置的开口区域满足上述a) 和b) 的要求,并且举升装置折叠或卷起,能让正常人使用该出口的时候,此开口区域可认为是附加出口。当举升装置在折叠或卷起的位置时,此开口可被当作应急出口门。5.2.2 在5.2.1中a) 和b) 规定的所有应急出口都应满足下列要求:a) 应急侧门(1)每个应急车门应在其前侧铰接。(2)按照表1安装的第一个应急门应在车辆左侧,尽可能靠近乘员舱中点。按照表1安装的第二个应急门应在车辆右侧。按照表1,安装三个应急侧门的车辆,第三个应急侧门应在车辆左侧。(3)按照表2安装的第一个应急门应在车辆右侧。按照表2安装的第二个应急门应在车辆左侧。按照表2,安装三个应急侧门的车辆,第三个应急侧门应在车辆右侧。(4)在相同的支柱和顶板范围内,不能有两个全部或部分应急侧门。(b)车顶应急出口(1)车顶应急出口必须在前侧铰接,无论在车辆内部和外部都可操作。(2) 仅安装一个车顶应急出口的车辆,出口应近可能接近乘员舱中点。(3)安装两个车顶应急出口的车辆,其中一个应尽可能接近乘员舱中点与乘员舱最前端之间的中间处,另一个应尽可能接近乘员舱中点与乘员舱最后端之间的中间处。(4)如果车辆装备了三个或三个以上车顶应急出口,每对邻近出口的纵向距离应尽可能相等,等于从乘员舱最前点到最前面出口的距离,以及乘员舱最后点到最后面出口的距离。(5)除(b)中(6)的规定外,其他各车顶应急出口的纵向中心线应在通过校车纵向中心线的垂直平面内。(6)装备两个车顶应急出口,其中一个的位置平行于(b)(5)中的垂直平面,另一个在该平面另一侧,距离相等。(c)应急窗不包括5.2.1(b)的外推式后窗,车辆的应急窗数量应为偶数,平均分布在车辆左右两侧。校车不可安装水平滑移应急窗。此外,除了安装5.2.1(b)外推式后窗的客车外,校车不得安装滑移式和外推式应急窗。5.2.3 如果有任何应急出口从车内或车外锁住,车辆动力系统不得工作。在此要求中,“锁住”指放松机构不能工作,在没有专用工具例如钥匙或组和编码锁号码的情况下,无法打开。5.2.4 1994年9月1日前生产的校车,厂家可选择遵守5.2.4a) 或b) 的要求。a) 每辆校车右侧都必须装备后应急门,此门向外开启,GVWR小于4536kg 的校车,应在车两侧都有应急门;或者b) 每辆校车左侧应有应急门,在门的前侧边铰接并满足5.2.2a) 的要求。外推式后窗最小开启空间:高41cm宽122cm,其要求见5.2.2c)。5.3 校车应急出口放松5.3.1 当在6.条件下试验时,按5.1的要求试验前或试验后,任何不属于5.2.规定的应急出口应允许一名乘客从车内或车外手动松开。力应符合5.3.1a)或b)的规定,GVWR不超过10000磅的校车,不必满足5.3.1a)的规定。无论动力系统发生任何故障,放松机构无需遥控装置即可启动。当放松机构没在应急门锁住位置,而车辆点火开关在“接”的位置时,在驾驶员座椅位置和应急门附近应能听到报警声。a) 位置 应急侧门在图3A的强力通过区,应急后门在图3D的强力通过区.b) 运动形式 从车内部向上,从车外部由厂家任选。GVWR小于10000磅的车辆应提供内部放松机构,可以通过向上或拉伸的方式。拉伸运动仅用于放松机构以手柄、拉杆或其他操纵方式布置不超出凹槽外缘的情况。c) 力的大小:不超过178N。5.3.2当在6.条件下试验时,按5.1的要求试验前或试验后,每辆校车应急窗必须允许一个人在乘员舱内手动打开,使用的放松机构在指定弱力区或强力区(根据厂家选择)内不超过两个,施加的力和运动方式符合5.3.2(a)和(b)的规定。只有一个放松机构的应急窗,需两个力松开出口。有两个放松机构的应急窗,每个机构需一个力。其中至少一个力的方向与打开应急出口原始运动方向相差90180。每个应急出口即使在动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必须能不使用遥控装置或遥控工具即可打开。当放松机构打开或点火系统在“接”的状态下,在驾驶员位置和应急出口附近应能听到持续的报警声。a) 应急窗弱力(1)位置:图1和图3的应急窗弱力区。(2)运动形式:旋转或直线运动。(3)力的大小:不超过89N。b) 应急窗强力(1)位置:图2和图3的应急窗弱力区。(2)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并垂直于原状出口平面。(3)力的大小:不超过178N。5.3.3当在6.条件下试验时,按5.1的要求试验前或试验后,每辆校车车顶应急出口必须允许一个人在乘员舱内手动打开,使用的放松机构在指定弱力区或强力区(根据厂家选择)内不超过两个,施加的力和运动方式符合5.3.3(a)和(b)的规定。只有一个放松机构的应急出口,需两个力松开出口。有两个放松机构的应急出口,每个机构需一个力。其中至少一个力的方向与打开应急出口原始运动方向相差90180。a) 车顶应急出口弱力(1)位置:当车顶应急出口与5.2.2(b)(5)规定平面没有偏移的情况下,力的位置应在图3B的弱力区。当车顶应急出口与5.2.2(b)(5)规定平面偏移的情况下,应根据偏移量重新计算图3B中的尺寸。(2)运动形式:旋转或直线运动。(3)力的大小:不超过89N。b) 车顶应急出口强力(1)位置:车顶应急出口与5.2.2(b)(5)规定平面没有偏移的情况下,力的位置应在图3B的强力区。当车顶应急出口与5.2.2(b)(5)规定平面偏移的情况下,应根据偏移量重新计算图3B中的尺寸。(2)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并垂直于原状出口平面。(3)力的大小:不超过178N。5.4 紧急出口开启5.4.1 GVWR大于10000磅的校车a) 应急门放松机构打开后,校车的每扇应急门必须能在6.的情况下,5.1规定的试验前后,在5.3规定的力下,一个人手动将其打开到允许位置:1)对于后应急门,最大的进入车辆的无障碍区域为直长方体,高1145mm,宽610mm,深305mm。高度尺寸垂直,宽度尺寸平行于开口,下平面始终与车底板接触,直到立方体通道最后平面的底边与应急门开口平行;2)对于侧应急门,开口高度至少为114cm,宽度为61cm。(i) 除(a)(2)(ii)的规定外,应急侧门开启区域内,即由与侧门后边相切的垂直横向平面,在该平面前30cm处与之平行的平面,通过车辆纵向中心线的纵向垂直平面组成的区域内不得安装任何座椅部分或障碍。(见图5A)。(ii)在下述情况下座椅底面可放置在a)2)(i)的区域内,即如果座椅为枢轴连接,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座椅能自动恢复并保持在垂直的位置,且在该位置的时候,座椅底面的任何部分都不在上述区域内。(iii)在a)2)(i)规定的区域前及在侧门开口与通过车辆纵向中心线的纵向垂直平面组成的区域内安装的任何座椅或障碍位置不得向后延伸至与侧门插销的最前端相切的横向垂直平面内(见图5B和5C)。3)(i)每辆校车都必须如下配备强制开启装置,在放松机构工作后,在6的条件下,5.1规定的试验前后:(A)承受门的重量;(B)无论车身的方位如何,都能避免车门从垂直于车身的位置关闭。(C)提供释放方式。(ii)强制开启装置无需越过垂直于车身的点打开应急门的附加运动b)车顶应急出口。放松机构打开后,校车的每扇车顶应急门必须能在6.的情况下,5.1规定的试验前后,在5.3规定的力下,一个人手动将其打开至少高41mm,宽41mm的开口。c) 应急窗放松机构打开后,校车的每扇应急窗必须能在6.的情况下,5.1规定的试验前后,在5.3.2规定的力下,一个人手动打开一个区域是围绕长轴为50cm,短轴为33cm的椭圆形的短轴旋转形成的椭圆体的开口。5.4.2 GVWR不大于10000磅的校车除为开启后应急门的平行六面体的尺寸应为高45in,宽22in,深6in外,其他方面应遵守5.4的条款。5.4.3轮椅铰接位置的限制5.4.3.1 除5.4.3.2规定的外,任何轮椅的固定铰接都不得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校车上:a) 对于车辆应急侧门,轮椅固定点的任意部分在如图6A和6B所示由车辆内侧和应急门的平面与侧面应急门所要求的空间中心向前向后305mm的两个横向垂直平面、车辆纵向中心线组成的区域。b) 对于额定车辆总质量大于4536kg校车的应急后出口,轮椅固定点的任意部分在如图6C和6D所示由与后出口左右两侧相切的纵向垂直平面、在后门开口底边前305mm处横向垂直平面和车辆地板上方1145mm的水平面构成的区域内。c) 对于额定车辆总质量不大于4536kg校车的应急后出口,轮椅固定点的任意部分在如图6C和6D所示由与后出口左右两侧相切的纵向垂直平面、在后门开口底边前150mm处横向垂直平面和车辆地板上方1145mm的水平面构成的区域内。5.4.3.2 5.4.3.1a)的要求不适用于轨道或用于安装座椅轮或椅固定装置的轨道式装置。5.5应急出口标识5.5.1 每一个符合5.2.1的应急出口都应有“应急门”或“应急出口”的标识,字体合适,不小于5cm,字体颜色应和地板区分开来。应急门的标识应在顶部或正上方和车门的内外两侧。应急顶部出口的标识应在车内出口平面内上,或在顶部出口30cm 内。对于应急窗,标识应在应急窗顶部或底部的车身内外两侧。5.5.2 应在车内放松机构的15cm处放置打开应急出口的简要说明。字体高度至少为1cm,字体颜色和标签底色有较大反差。示例:(1)提起插销,推开(2)转动手柄,向外推开。5.5.3 每个应急出口开口周边应用2.5cm宽、符合FMVSS131要求(即为表2,但与FMVSS131不同)的回复反射材料突出显示,颜色可为白、红、黄。表2 每单位面积最低亮度视角()入射角()白红黄A-玻璃珠回复反射材料0.20.20.50.5-4+30-4+302501509565452515101701006245B-菱形回复反射材料0.20.20.50.5-4+30-4+3025095200654513.3281017064136455.5.4 车身内侧每个5.5.1中的应急标识的正上方或下放必须有一个标签,标签上用高度至少为25mm的文字注明“不得阻塞”,字体颜色和标签底色有较大反差。6. 试验条件6.1 车辆应放在平坦的水平面上。6.2 试验前4h及试验过程中,车辆内外环境温度应保持在7085F。6.3 在车窗固定试验时,车窗的安装、关闭和锁上(有插销时)应在车辆常规运行状态下。6.4 在进行应急出口的放松、打开试验时,车窗应按6.3安装,座椅、扶手、靠近车窗的内部部件要安装在常规使用为止,座椅在竖直位置。图1 有相邻座椅的应急侧门弱力通过区图2 有相邻座椅的应急侧门强力通过区图3 无相邻座椅的弱力和强力通过区图4 头型图6A 应急侧门在阴影区域内无轮椅安装图6B应急侧门在指定区域内无轮椅安装图6C 应急后门在阴影区域内无轮椅安装图6D应急后门在阴影区域内无轮椅安装主动安全FMVSS 131: 校车行人安全装置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可安装在校车上的用于提高停止的校车附近行人安全的装置的性能要求2.目的:本标准旨在降低可能经过静止校车附近的车辆撞击行人而造成人员伤害和死亡的可能性。3.适用:适用于除多功能学校活动车外的其他校车。4.定义:停车信号装置能从车辆一侧向外伸出,告知其他车辆驾驶员本车已停车,准备上、下乘客,不要从此经过的装置。5.要求所有校车都必须配备停车信号装置,该装置应满足如图1所述的下述要求:图1 停车信号装置特性5.1 停车信号装置必须为正八边形,对径至少为450mm450mm。5.2 停车信号装置各边必须为红色,下列情况除外:5.2.1 各边应为宽为12mm的白边5.2.3的情况除外。安装支架、夹子和螺栓等对信号装置机械或电气操作必要的部件,不得使各单边15%以上部分变模糊,且这些部分还应是被5.3.2中两个红灯覆盖的部分。5.2.2 停车信号装置必须在两面有“STOP”的字样,5.2.3规定的除外。字体高度至少为150mm,字母笔划宽度至少为20mm,5.3.1.1规定的除外。5.2.3 如果有两个信号装置安装在车上,最近的装置在朝前的一面不得包含任何字母、符号和标识。5.3 显著性。停车信号装置必须满足5.3.1或5.3.2的要求,或同时满足。5.3.1 除了5.3.1.1,5.3.1.2,5.3.1.3的规定外,各信号装置的两面必须用满足6.1和表1中最低亮度要求的III型回复反射材料。5.3.1.1 回复反射停车装置的示例应用各字母表面发光或各字母周围区域发光的方式。仅允许用红灯,应形成完整的字母的形状,或安装在字母上,或环绕在字母周围。字母的形状应保持完整。如果灯在字母内,字母宽度减去等的宽度不应小于15mm。当静止装置伸出时,灯应以6.2.2规定的速度闪烁,时间见6.2.2.1规定。所有灯应以下列两种方式之一定位:1)位于字母内2)在各字母的外轮廓处。5.3.1.2 非反射的安装支架,夹子,螺栓或其他有关信号装置机械、电气系统工作的部件不得造成信号装置两侧平面7.5%以上面积模糊不清。5.3.1.3 如果校车安装了两个信号装置,则靠后的装置朝前的一面不可有反射性。5.3.2 每个信号装置的两侧分别至少有两个红灯,并满足6.2的要求。灯的中心应在信号装置竖直中心线上。其中一个必须在装置的最高点,另一个在最低点。5.4 停车信号装置必须装在车辆左侧。5.4.1 信号装置在伸出时应在如下位置:a) 垂直于车辆侧边,5;b) 信号装置上边缘平行于与驾驶室窗后面乘客窗下边缘相切的平面,且相距不超过6in。而且:c)信号装置竖直中心线距离车辆侧面不小于9in。5.4.2 第二个信号装置可以安装在车上,应符合5.4和5.4.1的要求。5.5 符合5.4.1的停车信号装置当红灯亮的时候应能自动伸出,除非安装了阻止其自动伸出的机构。激活该机构的装置应在驾驶员可触及的位置。该装置激活时,可听见连续的或间断的声音信号。信号至少持续60s。6.试验规程6.1 反射率试验。试验应按照下述规定进行,反射材料应满足表1的参数。a) 光源为2856K色温的钨丝灯。b) 光源离红色回复反射材料100ft(见图2)。c) 将观察点放在光源正上方(见图2)。表1 每单位面积最低亮度视角()入射角()白红型式III回复反射材料A-玻璃珠回复反射材料0.20.20.50.5-4+30-4+30250150956545251510B-菱形回复反射材料0.20.20.50.5-4+30-4+3025095200654513.32810图2 反射率试验图6.2 发光试验6.2.1 颜色。步骤参照SAEJ578和6.2.3中提到的参考资料。用视觉区分从带色度协调装置的光源发出的光线,在规定范围内,试验对象发出的光线颜色不能不饱和(发白)发黄、发紫。试验对象应垂直于光源,模拟信号装置上的灯。在进行视觉对比时,试验对象发出的光应照亮对比区域的一部分,标准光源的发出的光线应照在邻近的区域。为正确对比,两个区域应具有同等亮度。6.2.2 闪烁速度。 在厂家规定的负荷下操作,信号装置两侧的灯应每分钟闪烁60-120次。6.2.2.1 除6.2.2.2规定的灯外,其他的灯一次通电流的时间应占整个闪烁循环的30%-75%,整个循环期间全部通电时间为循环时间的90%-110%。6.2.2.2 短弧氙气放电灯在每次闪烁前的断电时间至少为整个循环的50%。6.2.3 振动、防潮、防尘、光度、撞击、翘曲试验。应遵守SAEJ575,SAE J1133的规程。灯光和照明装置有关抗震、防潮、防尘、光度、撞击、翘曲的参数应在这里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符合SAEJ575,机动车照明装置和部件试验及SAE J1133,校车停车装置的规定。Sae J 887-2004 校车报警灯1.规定红色和黄色报警灯的试验规程、要求和指南。2.试验2.1抗震、防潮、防尘、撞击试验和sae J575用于车宽小于2032mm的车辆上的照明装置和部件的试验方法及sae j 2139用于车宽不小于2032mm的车辆上的照明装置和部件的试验方法中的芽球一致。2.2光度试验2.2.1 灯的前表面距离光度计至少3m,2.2.2 报警灯应为设计电压,12V的电气系统为12.8V,24V的电气系统为25.6V,36V的电气系统为.38.4V。2.2.3 如果不能再稳态下操作,可使用闪光能量。可使用至少10连续闪光循环测量闪光能量,每次循环前的熄灭时间至少为闪烁循环时间的50%。3.要求3.1抗震、防潮、防尘、撞击的要求应分别符合sae J575或sae j 2139的要求。3.2光度满足下表,规定区域试验点发光强度总和至少满足下表中的值;单独一个点的强度之不得小于表中的60%;从设计位置所作的调整不得大于3;括号中的值是为满足不同地区使用而扩大的范围要求表1 报警灯光度要求区域试验点区域试验点区域最小光强(cd)区域总光强(cd)红黄红黄1H30L30(7)75(18)590(141)1475(351)5D30L30(7)75(18)5U20L150(36)375(89)H20L180(43)450(107)5D20L200(48)500(119)210U5L20(5)50(12)90(22)225(74)10UV50(12)125(30)10U5R20(5)50(12)35U10L300(72)750(178)1500(360)3750(890)5U5L300(72)750(178)5UV300(72)750(178)5U5R300(72)750(178)5U10R400(72)750(178)4H10L400(95)1000(238)2400(571)6000(1426)H5L500(119)1250(297)HV600(143)1500(356)H5R500(119)1250(297)H10R400(95)1000(238)55D10L300(72)750(178)1950(465)4875(1157)5D5L450(1707)1125(267)5DV450(1707)1125(267)5D5R450(107)1125(267)5D10R300(72)750(178)610D5L40(10)100(24)120(30)300(72)10DV40(10)100(24)10D5R40(10)100(24)75U20R150(36)375(89)590(141)1475(351)H20R180(43)450(107)5D20R200(48)500(119)H30R30(7)75(18)5D30R30(7)75(18)SAE J 1133-2004校车停车报警装置1.该装置的补充装置由SAE J887规定。2.试验2.1抗震、防潮、防尘、撞击试验和sae J575用于车宽小于2032mm的车辆上的照明装置和部件的试验方法及sae j 2139用于车宽不小于2032mm的车辆上的照明装置和部件的试验方法中的芽球一致。2.2光度试验除SAEJ575的要求外,还应:2.2.1 用距光度计至少18m的光源,用灯泡作光源;2.2.2 可使用闪光能量。装置在常规操作位置,光源距光度传感器至少18m;接线端应为,12V的电气系统为12.8V,24V的电气系统为25.6V,36V的电气系统为.38.4V;可使用至少10连续闪光循环测量闪光能量。2.3光色试验实验循环:45000,频率:0.2Hz,温度2533.要求3.1抗震、防潮、防尘、撞击的要求应分别符合sae J575或sae j 2139的要求。3.2光度满足下表,规定区域试验点发光强度总和至少满足下表中的值;单独一个点的强度之不得小于表2(括号中的值是为满足不同地区使用而扩大的范围要求)中的60%,;括号中的值是为满足不同地区使用而扩大的范围要求表1 光度要求区域试验点等级区域总光强(cd)110U-5L52(14)5U-20L5D-20L10D-5L25U-10L100(26)H-10L5D-10L35U-V380(96)H-5LH-VH-5R5D-V45U-10R100(26)H-10R5D-10R510U-5R52(14)5U-20R5D-20R10D-5R图1 区域几何描述表2 试验点(区域)最小光强(cd)10U,10D 5L,5R V16(4)70(18)5U,5D 10L,10R 20L,20R V30(8)10(3)80(20)H 5L,5R 10L,10R80(20)40(10)图2 光度几何描述(圆圈表示光分布试验点)3.3 停车信号装置应:向前两个灯,向后两个灯,或有双面灯。每个灯照明面积不小于75cm2FMVSS 221: 校车车身连接强度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校车车身板件连接强度的要求。2. 目的:本标准的目的在于减少当校车碰撞时由于结构塌陷引起的人员伤亡人数。3. 适用:适用于校车。4. 定义:车身部件,指车身的一部分,有单块均质材料或单块复合材料(象胶合板)制成。车身板,围成乘坐空间的外部或内部的车身部件。车身板连接,指紧邻或接触车身边缘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地板,复合材料车身制成的车身板。不包括和车身强度相关的饰件,通风件、滑道及为其他用途设计的部件不属于车身板连接件。车身,汽车上将车辆围成乘员空间的部分,包括地板,不包括保险杠,车架,乘员舱前面的结构。维修通道板,使一个或多个部件通过的可移动的车身板。乘员舱,车辆内部从前排座椅参考点以前762mm处到通过车辆中心线与车辆内后板相切平面的空间。5.要求5.1除5.2规定的除外,按照6的试验方法试验时,承受按6.2规定的最弱车身连接板抗拉强度的60%的力,仍能与车身板连接。5.1.1 车身板连接处不得有大于203mm的分离部分。5.2 除外的情况5.2.1 5.1.1和5.1.2的要求不适用于:a) 在乘员舱正前方的维修通道板,开口两端长小于305mm的维修通道板。b) 与车身连接板无关的内饰件,车身外部的滑道,车门、车窗、通风通道,发动机罩。6. 规程6.1 试件准备6.1.1如果车身板连接的尺寸为203mm或更长,切下任意包含203mm长度的连接部位作为试件,该试件连带车身板的一部分,其尺寸符合图3的规定,试件中心线在接缝中点处垂直于接缝。在车身板连接不连续的情况下,取样时接缝不应通过焊点或分离的紧固件。与车身板连接强度相关的其他支撑件,在取样时应和样件一起试验,除非二者可以分离以清理试验中试件夹紧区域。6.1.2 如果连接板尺寸小于203mm,取样时应保证有足够的材料在6.3规定的压力试验台上试验。6.1.3 样件的准备按照1989年出版的ASTM手册的规定程序进行。6.2 确定最低允许强度为确定最低允许连接强度,连接件抗拉强度应按下述情况确定:a) 如果1989年出版的ASTM手册规定了连接材料的机械性能,规定的最小厚度和单位面积的抗拉强度就这里使用材料的值。b) 如果没有规定材料的机械特性,在车身连接区以外的部位截取一块试样,按6.3的规定进行。c) 在确定最弱连接板的抗拉强度中,应从车身板横截面中减去安装紧固件的部分。6.3 强度试验6.3.1 试件两端夹在按1989年出版的ASTM手册规定的试验台上。6.3.2 调整试验台夹具,使拉力与接缝中心线夹角为903,见图3图36.3.3 通过分离试验台夹头的方式,以不小于3mm/min不大于10mm/min的速率匀速施加试验力,直至试件断开。被动安全FMVSS No. 220: 校车倾翻防护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校车倾翻防护的性能要求。2.目的本标准的目的在于减少校车承受倾翻撞击造成车身损坏而带来人员伤亡的数量。3.适用适用于校车。4.要求当按5.规定的试验规程将汽车空载重量1.5倍的力通过加力板施加在车顶时a) 施力板上任何点垂直向下位移不超过130mm,且b) 除了车顶应急出口不要求在受力时打开外,其他FMVSS217中的应急出口在施加全负荷和卸力后能打开。如果特殊车(如试验样品)在全负荷施力过程中满足开启要求,就不必满足卸力后打开要求。5. 试验规程按照下述规程试验后,各校车应满足4.中的要求。5.1 把非刚性安装的承载式车身,代之以刚性安装,把车放在一个刚性水平平面上,使车辆完全由车架支承,如果没有车价,把车放在车身底梁上。去掉车顶以上的部件,S5.1 With any non-rigid chassis-tobodymounts replaced with equivalentrigid mounts, place the vehicle on arigid horizontal surface so that the vehicleis entirely supported by means ofthe vehicle frame. If the vehicle is constructedwithout a frame, place the vehicleon its body sills.5.2 用一个水平、刚性、矩形板,相对于车顶纵向和横向中心线测量。a) GVWR大于4536kg的汽车,比车顶短305mm,宽为914mm。b) GVWR不大于4536kg的汽车,比车顶长127mm宽127mm。车顶应为俯视图,包括乘员舱和驾驶员舱。5.3 将加力板放在车顶,刚性平面与车辆纵向垂直平面垂直,与车顶不少于2个接触点。从俯视看,加力板的纵向中心线与车辆纵向中心线重合,前后边与车顶前后边的距离相等。5.4 对加力板向下施加分布的载荷,速率13mm/s,直到力为2224N。5.5 以速率不超过13mm/s向下对加力板施加附加载荷,直到加到4.规定的载荷,保持这一载荷。5.6 测量如5.5所述受力过程中加力板各点向下位移。5.7 试验车辆应急出口的开启能力是否符合4.b) 的要求,a) 全负荷试验,全负荷加载到5.4和5.5,保持这个力,如4.b) 规定打开应急出口,以及b) 卸力试验,释放所有向下载荷,如4.b) 规定打开应急出口。6. 试验条件下列条件满足4.规定的要求。6.1 温度 环境温度在032。6.2 窗和门。车窗,车门和应急出口处于全关闭状态,插上但不锁死。FMVSS 222: 校车乘员座椅和碰撞防护1.范围 该标准规定了校车乘员和座椅约束的成员保护要求。2. 目的 本标准的目的在于当车辆发生碰撞和突然驾驶行为的情况下,减少车内乘员死亡人数及降低受伤风险。3.适用:校车。4. 定义接触面,指5.3.1.1规定的区域的任何平面,在任何方向都可以和6.6规定的试验装置接触。在座椅靠背或约束障碍前76mm、顶部以下超过76mm的平面除外。轮椅乘员约束支座,将轮椅乘员约束系统载荷传递到汽车结构上的装置。 轮椅定位装置支座,将轮椅安全装置载荷传递到汽车结构上的装置。轮椅定位装置,用于将轮椅安全固定在车上的带子,织物或其他装置,包括所有必要的带扣及其他紧固件。4.1 长凳座位数用符号W表示,座椅宽度除以381,圆整到最近的整数即为座位数。5. 要求 a) 额定最大总质量大于4536kg的汽车,在6.的条件试验时,应满足下述各个要求。该重量等级的特殊车辆座椅(例如,试验样品)在满足5.1.2和5.1.5或满足5.1.3,5.1.4或5.3的情况下,不必满足其他更多要求。b) 额定最大总质量不大于4536kg的汽车,除驾驶员座椅之外的所有座椅,应满足下述要求:(1)(A)1991年9月1日前生产的汽车,满足FMVSS208,209,210的要求。 (B) 1991年9月1日及后来生产的汽车,额定最大总质量不大于4536kg的汽车,应满足FMVSS208中4.4.3.3和FMVSS209, FMVSS210的要求和本标准5.1.2,5.1.3,5.1.4,5.1.5,5.3和5.4的要求(2)但是,使用图2中身体阻块的长凳,W座椅位置应满足FMVSS208,210的要求,该重量等级的特殊座椅(例如,样件)在满足5.1.2,5.1.5或满足5.1.3,5.1.4或FMVSS210中5.3的要求后,不必满足其它要求。5.1 座椅要求乘员座椅面向前方。5.1.1 保留5.1.2座椅靠背高度和平面面积,每个座椅都应由靠背,在后视图中,前方平面在通过座椅R点水平面上方或下方508mm处,面积为不少于长凳座椅90%宽度乘以508。5.1.3 座椅向前性能,安装在车上的后面有其他座椅的座椅,受5.1.3.1和5.1.3.2的力:(a)座椅力-位移曲线应落在图1规定的区域内。(b)座椅靠背位移不得超过356mm(为确定力偏移曲线,只要通过上面的加载棒施力,测量加载棒安装点向前和向后的位移即可,初始位置是受力44N的那个位置),(c)座椅位移不得进入其他座椅或约束障碍原始安装位置相距102mm的范围内。(d)座椅任何安装点都不得分开,且(e)座椅的任何部件不得分开。5.1.3.1 按6.5的要求放置加载棒,横向放置在座椅靠背后面,纵向中心轴在车辆横向平面,在样件后面的座椅R点上下102mm任意水平面内。5.1.3.2 通过在交接安装点的加载棒施加3114KN的力,在530s内达到规定力。5.1.3.3 一旦达到规定的力,在1s内立即降至1557KN,在将其保持在交接点的时候,按6.5规定放置第二个加载棒。将其横向放置在座椅靠背后面,纵向中心轴在车辆横向平面,在样件后面的座椅R点以上406mm的水平面内。向前移动加载棒,直至座椅靠背受44N的力。5.1.3.4 再用上面的加载棒施加向前的力,直到452W焦耳的能量以座椅(或约束障碍)偏移的形式被吸收。在530s内施力,铰接点向前偏移最大的位置保持510s,然后在530s内卸载。(为确定力偏移曲线,只要通过上面的加载棒施力,测量加载棒安装点向前和向后的位移即可,初始位置是受力44N的那个位置)。5.1.4 座椅向后性能,安装在车上的后面有其他座椅的座椅,受5.1.4.1和5.1.4.2的力:(a) 靠背力不超过9786N;(b) 座椅偏移不超过254mm(为确定力偏移曲线,只要通过加载棒施力,测量加载棒安装点向后的位移即可,初始位置是受力222N的那个位置)(c) 座椅位移不得进入其他座椅或约束障碍原始安装位置相距102mm的范围内。(d) 座椅任何安装点都不得分开,且(e)座椅的任何部件不得分开。5.1.4.1按6.5规定放置加载棒。将其横向放置在座椅靠背前面,纵向中心轴在车辆横向平面,在样件后面的座椅R点以上343mm的水平面内。向后移动加载棒,直至座椅靠背受222N的力。5.1.4.2再用上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质量优化与市场拓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Z世代消费趋势对文化娱乐新消费品牌的影响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清洗算法在智能设备健康管理算法中的应用研究
- 中医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医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中医美容养生试题及答案
- 中医全科理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学校体育馆建设与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报告
- 2025年城市照明节能改造实施方案与照明设施节能改造项目社会效益评估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水文勘测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糖尿病健康宣教五架马车
- 【标准】城市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
- 超市货架油漆翻新协议样本
- 江西省吉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顽童变成小书迷(2023年吉林长春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 兔眼动物模型在眼科研究中的价值
- GB/T 44230-2024政务信息系统基本要求
- DL-T 1160-2021 电站锅炉受热面电弧喷涂施工及验收规范
- 中国吸管机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34版
- (高清版)JTGT 3671-202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
- DZ∕T 0214-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