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_制_台_省_箴.doc_第1页
御_制_台_省_箴.doc_第2页
御_制_台_省_箴.doc_第3页
御_制_台_省_箴.doc_第4页
御_制_台_省_箴.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御 制 台 省 箴碑 文 考 议 中国国家博物馆 李正华 在故宫午门外,东西朝房廊下各矗立着一座康熙庚辰(三十九年)(1700年)满、汉文御制台省箴石碑。初始放置清朝吏科直房廊下,即东朝房北头之首(今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驻地)。1952年,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在东朝房举办中国历史展览,参观路线由南往北,石碑放置处正好是出口,影响观众参观路线。因此,石碑往南移至东朝房南数第五间廊下,即清朝礼科直房。满文石碑与此相对应,移至西朝房南数第五间廊下,即清朝工科直房。石碑迄今已有306年的历史,笔者对此进行考证,略介绍如下:一、碑文内容石碑青石质。碑首高85厘米,宽87厘米,二龙戏珠浮于卷云之上,珠下正中是篆书首额“御制台省箴”。碑身高1.80米,宽98厘米。碑座高80厘米,宽118厘米。碑厚32厘米。碑文5行26字,2行27字,1行16字,共8行,全文200字。御制台省箴全文为:(图一)台省之设,言责斯专。寄以耳目,宁取具员。通明无滞,公正无偏。党援/宜化,畛域宜捐。洞达政体,斯曰能贤。古昔诤臣,风规凛然。 訏谟谠论,/垂光简编。朕每览绎,如鉴在悬。居是官者, 表里方直。精白乃心,克广/其识。国计民生,臧否黜陟。凡所敷陈, 敬将悃愊 。风霜之任,以惩奸慝。搏/击之威,以儆贪墨。毋摭细务,苟塞言职。毋纷成宪,妄逞胸臆。书思入告,/当宁对扬。沽名匪正,营私孔伤。或藏嫌怨,谬为雌黄。受人指嘱,尤为/不臧。形诸奏牍,有玷皂囊。职司献替,亟宜审详。敬尔在公,风纪岩廊。/词箴用勖,诞告联常。 康熙庚辰,御制并书。二、译文御制台省箴六科给事中的设置,就是专门负责言论的。充当皇帝的耳目,监视百官的行为。让皇帝对下面的情况通晓清楚,没有停滞,这样就公正不片面。结党营私的情况应该把它消除掉,每个人的势力范围应该除去。要深入实行政治体制,这样就可以说是贤臣。古代以直言劝告的言官都是风气正直,法度严厉的,他们伟大的谋略、正直的言论及事迹,都名垂青史。我每次看到这些情况,就好像悬着一面镜子一样。作为官员,要表里如一,心地纯洁清白,学识广博宏大。对于国计民生,是称赞还是批评,对于官员的罢免或提升,写奏章陈述时,都要诚心诚意。对于那些奸臣,坏人坏事,就要像对待风霜一样。打击他们的威风,要狠狠打击贪官污吏,不要留情面。要抓大事,不要用细小的事情来敷衍,搪塞你的职务。不要扰乱法令,随心所欲,不要主观想象和揣测。向皇帝上奏章时,把深思熟虑的意见全面告之皇帝,向皇帝进言时,不要沽名钓誉,这不是正派行为。 结党营私是更坏的行为,怀有仇恨之心的人,随便乱说陷害别人,或者受别人指使,罪过更为严重。把这些不好的东西写进奏章,就玷污了装奏章的口袋。言官的职责就是献可替否,向皇帝贡献真实可信的意见。上奏时,应特别谨慎小心。你们慎重且要公正,在朝廷要遵守法度、纲纪。用箴言来勉励,告诉子孙万代长久地绵延下去。康熙庚辰(三十九年)(1700年)亲自撰文并书写。三、碑文考析御制台省箴见于清实录六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康熙三十九年至六十一年,卷一九七至卷三。记载“康熙三十九年夏四月辛未颁御制台省箴以儆言事诸臣箴”。 “台省”原于汉代尚书,清朝沿用。这里借指清朝枢密机关。注释中已叙述,这里不再赘述。笔者研读史籍,进行考证。认为“台省”在碑文中专指“六科给事中”而言,不是指一般官署。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二载:“初沿明制,六科自为一署。”那么,清朝六科的设置要追溯到明代。据明史六志职官三记载,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副七品。给事中,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并列副七品。万历九年裁去兵科五人,户、刑二科各四人。万历十一年,又设户、兵、刑三科各二人,礼科一人。“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暑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 分类抄出,参暑付部,驳正其违误。吏科,凡吏部引选,则掌科即都给事中,以掌本科印,故名,六科同,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拾遗纠其不职者。”经过查考,笔者认为,六科官员是皇帝的耳目,主管法度、准则并规劝皇帝使之改正错误,弥补缺失,考核、考察六部官员的事宜。凡是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宣布后执行,大事斟酌后再向皇帝进言,小事签署颁布,有不妥的文告退回斟酌,封闭好再向皇帝上书。凡是中央和地方官员进献的奏章,分条陈述,分种类抄写出来,交给六部。驳斥、纠正它的错误。可见,六科权利巨大,其权利在六部之上。六科给事中从六部挑选引用,它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奏书进言,御前请旨,考核、考察六部官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明史记载,凡是每日上朝,六科轮一人站立殿堂左右,珥笔记旨。凡是向皇帝进言或上书,要附上各科的名册,五天送一次内阁,准备编纂。官员们奉旨分条目处理,五天记载或销毁一次,然后核实、考核。内宫传出皇上的诏书一定要向皇帝上奏,得到皇帝的旨意后再执行。六科官员任乡试和会试的考官,并任殿试的授卷官。当皇上对宗室、诸蕃封土授爵或免官或告谕外国时,任正、副使者。负责将写有朝臣姓名的竹签,悬挂于宫门上,经六科查对相符后,朝臣才能入宫。六科每日一人登午门鼓楼站岗,与锦衣卫共同监视。当接受文书时,全部将题本封好。遇到判决的囚犯,有投掷冤案诉状的,判决停止刑法,请求皇上的命令。凡遇大事在朝廷商议、大臣在朝廷推荐、大的官司在朝廷审讯的,六科全都主管参与。明朝初年,统一设置给事中,是正五品,以后几次改变官吏的品级第次。“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为六科,每科二人,铸给事中印一,推年长者一人掌之。” 洪武九年确定给事中十人。十年隶属承敕监。十二年改为隶属通政司。二十二年改给事中为源士,增加到八十一人。以后,又为给事中。二十四年改为确定各科的人数,每科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左、右给事中二人,副八品。给事中共四十人,正九品。建文中,改都给事中为正七品,给事中为副七品,不设左、右给事中。增设拾遗、补阙。“成祖初,革拾遗、补阙,仍置左、右给事中,亦从七品。寻改六科,置于午门外直房莅事。六科衙门旧在砖门内尚宝司西。永乐中灾,移午门外东西,每夜一科直宿。”由此观之,洪武六年开始设置六科,到明成祖初年,将六科设置在午门外直房莅事,六科衙门就设置在砖门内尚宝司的西边。到永乐时期,遭受火灾,才移到午门外东、西直房。清朝,“六科”是怎样设置的呢?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二载:“六科给事中,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初制,满员由四品官员担任,汉员由七品官员担任。康熙二年,改为满员由七品官员担任,汉员未变,仍是七品,满、汉同级。康熙六年,满员又改为四品。九年,满、汉官员定为七品。到雍正七年时,满、汉官员升为正五品。光绪三十二年,都升为正四品。“给事中,满、汉各一人。” 初制七品,雍正七年,升为正五品。“笔帖式八十人。” 其中吏、户、兵、刑四科各为十五人,共六十人。礼、工二科各为十人,共二十人。到光绪三十二年,只留三十人。六科给事中“掌言职,传达纶音,勘鞫官府公事,以注销文卷。” 经上述考证,笔者认为,六科给事中的权利巨大,他是主管言论的官员,传达皇帝的声音,校订、查问、审讯官府中的事宜,负责记载、注释和销毁文卷。吏科,分管考核、选拔官吏,记载、注释和销毁吏部、顺天府的文卷。户科,分管考核赋税,记载、注释和销毁户部文卷。礼科,分管考核典礼,记载、注释和销毁礼部、宗人府、理藩院、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的文卷。兵科分管考核军队的政事,记载、注释和销毁兵部、銮舆卫、太仆寺的文卷。刑科,分管考核法律,记载、注释和销毁刑部文卷。工科,分管考核工程,记载、注释和销毁工部文卷。有不妥的文告退回封闭好后,立即上奏皇帝。 清“初沿明制,六科自为一署,给事中无员限,并置汉军副理事官”。顺治十八年,制定满、汉都给事中一职,左、右给事中,各二人,都给事中由左给事中转成,左给事中由右给事中转成。汉给事中二人,减少副理事官。“康熙三年,六科止留满、汉各一人。五年,改都给事中为掌印。雍正初,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凡城、仓、漕监舆御使并差,自是台省合而为一。” 由此可见,清朝六科的官级第次是都给事中,其次是左给事中,再次是右给事中。到雍正初年,六科隶属都察院。凡是负责城市、仓库、漕运、检察的官员,自此统称台省。“光绪三十二年,省六科名,别铸给事中印,额定二十人。” (11)到光绪三十二年,减少六科人员,另外铸造给事中印章,官员定为二十人。综上所述,据史籍记载,经过查考,笔者认为,六科给事中具有特别的权利,他主管言论,传达皇帝的声音,可以直接对皇帝进言上奏章,具有稽查六部官员的权利,其权利在六部之上。因此碑文中的“台省”是专指六科给事中而言,不是指一般官署。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给六科给事中撰书的。这样分析是准确的。另外,碑身上方正中有一方篆书宝玺 “广运之宝”。落款篆书“康熙宸翰”、“稽古右文之章”,碑文右上角有一小椭圆篆书印章“渊鉴斋”。“广运之宝”。据明史职官三载:“尚宝司。卿一人,正五品,少卿一人,从五品,司丞三人,正六品。吴元年但设一人,后增二人。掌宝玺、符牌、印章,而辨其所用。” (12)宝玺共有二十四枚,旧宝玺有十七枚,嘉靖十八年增制七枚。明史曰:“皇帝奉天之宝为唐、宋传玺,祀天地用之。若诏舆赦,则用皇帝之宝;册封、赐劳,则用皇帝行宝;奖励臣工,用广运之宝” (13)等等。经此查考,得知碑文“广运之宝”见于此处,清朝皇帝一直承袭沿用。康熙庚辰(三十九年)(1700年)御制台省箴的碑文内容,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至今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康熙皇帝的治官之道和为官原则,令人折服。御制台省箴是为官座右铭。正如碑文所云:“让皇帝对下面的情况通晓清楚,没有停滞,这样就公正不片面,结党营私的情况应该把它除掉,每个人的势力范围应该除去,作为官员要表里如一,心地纯洁清白,学识广博宏大。对于国计民生,是称赞还是批评,对于官员的罢免或提升,写奏章时,都要诚心诚意。要狠狠打击贪官污吏,向皇帝进言时,不要沽名钓誉,这是不正派的行为”等等。时空跨越三百多年,每每读来,令人深思。以史为鉴,方知兴替。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振兴中华民族,反腐倡廉,整饬吏治,求真务实都具有借鉴意义。石碑经过三百多年历史变迁,除游人留下少许刻痕外,整体保存完好。碑文字迹清晰,书法苍劲有力,康熙皇帝的撰文是行草,笔力充沛,气韵连贯,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豪气,用笔挥洒豪迈,布局妙趣天成,真是字字皆灵性,具有神韵。康熙不仅是一位治国有方的杰出皇帝,而且也是一位颇具造诣的书法家。注: 清实录六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一九八,一六。 明史六志职官三1805页。 明史六志职官三1806页。 明史六志职官三1807页。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二3306页。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二3307页。明史六志职官三1803页。文林:好,咱们这石牌楼先暂时说到这儿,刚才张老师特别跟我提到了有一个玉质的台省箴,这是个碑?张振华:这是个碑。文林:在哪儿放着。张振华:它是在现在的端门后边路东朝房的廊子下放的,放的一个玉质台省箴碑文,现在大家还可以看到,但是碑身用午门前面的,如果从午门说是左手边,如果从端门往后说,它是在右手边,就在中轴线的东边,大家现在还可以看到,但是大家看碑座已经被罩起来了,用三合板或者五合板,它的碑文是用有机玻璃,但是还可以看出行草书,看得不错,这个行质也是比较特殊。文林:它放在那个地方,一定是跟皇家有关的,规格档次应该是高的。张振华:是,这个碑是清早期的,是康熙帝对侍臣的托付吧,也可以说是约束这些官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箴应该说是一种文体,是一种告诫、规劝的一种东西。顾名思义,台省箴,台省主要是指尚书省和御史台,主要是指的他们。在碑文中专指负责监察六科官员的,在碑文中指的就是负责监察六科官员的这些人。文林:就是一个监督机构的官员,跟纪检性质似的。张振华:是那样,六科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文林:这些官员也需要有监督的,这个监督机构的人员,是给他们写的东西。张振华:康熙皇帝就是对这些人说的。文林:对他们提出来的一些要求。张振华:按现在说,他们属于纪检委或者监察部的身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文林:不能徇私舞弊呗。张振华:按现在说就是防腐的内容。文林:对啊对啊,他们查的不就是这个嘛。张振华:是啊,但是你们作为查的这些人,你们应该注意什么,皇帝就跟他说了。文林:过去御史也有做这个的。张振华:因为他们毕竟属于言官,言官这一块如果出现问题的话,等于皇帝的左右手的上情下达就要出问题了,所以说在康熙年间,可以说清早期就立了这么一个碑,到现在算一算有308年,这个是康熙执政一半的时间,是39年,他执政将近60年左右吧,他立这么个碑,又在那个特殊的地方,在朝房的地方,这有特殊意义。另外原来有两块,目前我就看到一块,因为有一个是满文的,刚才我说的是朝房东边的,是汉文。文林:汉文咱看得懂,满文咱看也看不明白。两块碑,一个满文、一个汉文,内容完全一样吗?张振华:应该是一样的。文字不一样。文林:内容是一样的,明白。张振华:它特殊的地方还有一点,前几次咱们讲了关于北京石刻的等级问题,一般最高是赤首,还有麒麟的,是次一等的。我说的现在这个碑,是方首方座的,方座大家都能理解,是一个碑,底下是一个方座,雕刻很精美。方首大家都知道是方的,可是台省箴这个碑,方首既有龙又有麒麟,所以很特殊。大家五一节的时候如果路过天安门,从天安门中轴线过的时候可以看一看,很好。文林:要赤首的话,应该是最高等级的了,这可能就是说皇帝立了这么一个碑,不但自省,同时也要警示其他的官员。张振华:是。文林:咱们是歪批。张振华:也谈不上歪批,反正可以说等级很高,因为从文字、从石刻材料各方面,确实也能看出来,另外从它的边框来看,雕刻得还是很不错的。蔚州名人魏象枢魏象枢(16171687),字环极(一作环溪),号庸斋,又号寒送,蔚州(今河北省蔚县。在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前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府治)人。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作为言官,敢讲真话;作为能臣,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作为廉吏,他“誓绝一钱”,甘愿清贫;作为学者,注重真才实学。后人以“好人、清官、学者”六字,对他的一生进行了概括。 魏象枢是清初著名的大臣和学者,在清初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其祖先曾任明远将军,其父曾在江西省新城任主薄六年。他六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到十二岁时,“作文即能成篇”。十九岁成为秀才。崇祯十五年(1642),二十五岁时得中举人。甲申之变(1644)清王朝取代朱明,魏象枢仍念念不忘求取功名。顺治三年(1646),他中进士,经殿试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此后,他历任刑科、工科、吏科给事中,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顺治四年(1647),魏象枢因事被坐,受到从宽的降职处理。到顺治十一年(1654)由于陈名夏案牵连,又遭降职处分。顺治十六年(1659)他因官场无常,以养母为由,去官回乡。到康熙十一年(1672),母忧服除,授贵州道监察御史。后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户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要职。康熙三十三年(1684)他以病乞休,康熙帝赐御书“寒松堂”。三年之后故去时,“赐祭葬如典礼”,谥号敏果。 魏象枢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期间,忠心耿耿,勤于政事。在清王朝建立之初,战争的创伤尚未抚平。面对当时政治、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时局,他竭尽全力为统治者献计献策,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和设想。在任用官吏方面,他主张以才能和品行为标准,定期考核各级官吏的政绩,严惩循庇受贿的贪官污吏,选贤任能;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尽快整治江河,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整顿税收和关税制度,确诂价值;在整饬社会风气方面,他主张兴教化,正人心,励天下,戒邪恶。因事被坐后,魏象枢离官而去十三年。被重新任用后,他先后举荐了毕振姬、陆陇其、张沐等十余人。复出之后,他对整肃纲纪不遗余力,因为政绩卓著,屡屡被迁,官高爵显,成为当时名重一时的理学名臣。尽管魏象枢只有十余年的讲学和著述时间,但他的思想很有特色。他认为读书和研究学问要从实际出发,不空发议论。他所研究的课题,多为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他强调实理实学,主张经世致用。他赞同李贽、王夫之等人关于性理、八股文等的看法,反对一切空洞无用之学。但同时,他是一个正统的儒者。对于儒家的道统之说也颇忠信。只是对儒家的用世予以重申,骨子里是为维护理学。根据用世观,他以一个封建官吏的眼光,强调要重视王制、人事、百姓,提出“循理守法安命”。即要遵循封建道德的伦理纲常,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以此理顺社会结构、稳定社会秩序,并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到治理实践,他认为要重视法制和法治,即因时制宜的修正法典,以使循名责实,尽职尽责。尤其是钱粮税收方面,更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