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专业:2010级光信 学号:1226662010082 姓名:林永清摘要:中国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本文着重从中国传统审美的角度分析中国饮食文化。从食物美、意境美、和谐美这三方面来着手分析其蕴含着的内在含义,做出了理论性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食文化,传统审美,食器,美食,意蕴美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拥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以情为导向已成为国人的饮食观念。有一个词叫“ 精美绝伦”,用它来描述中国饮食文化所追求的境界可谓恰到好处,它之所以可以有这样的担当是因为中国饮食文化包含着美学意蕴。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人就十分重视饮食的色、香、味、形, 并对其做了美、丑、善、恶的划分。如孔子说“ 割不正不食,色恶不食”, 丰子恺先生曾说:“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是这个鼎的三个足。”中国的饮食文化就是在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得以延续,得以传承的。从美感的心理要素来说,每当人们参加一次丰盛的宴会通过美食、美味、美仪活动,都会在饮食活动中即时欣赏,追思回味,产生审美的体验,使人的美感经验得到升华。难怪古人常常用口齿留香、甘之若怡、回味无穷来表达美食后内心的淋漓畅快之感。老子对“美、妙、味”也有深刻的见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後相随。他还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里说的“味”,虽然已经不是特指饮食之味了,但它道出了饮食是一种审美享受。【1】这也是他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味”作为美学范畴提出的。“淡乎其无味”这条审美标准,对后代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他并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味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极言不能用言语来描述,苏轼又说:“求物之妙, 如系风捉影”,就饮食文化而言,其实这种美感的产生离不开饮食文化的真、饮食文化的善、饮食文化的美。因为只有真、善、美才符合饮食活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在参与这种饮食文化活动时,使饮食美达到了崇高的境界。这种美,一方面源自于功能美,一方面源于形式美。“我情注物,物移我情” 。孟子告子上中有记载:“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所以中国饮食文化最讲究形神兼备美食、美味、美器、美境。美食,就是味美的食物。墨子辞过篇中写到“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也”。指食物诉诸视觉的色形会产生美感,它包括色泽、质感、形状诸方面。出色的刀工、恰倒好处的火候、食物的造型技巧,千姿白态、美观大方的图案形状,给食用者增加食用时的乐趣。美食给人的享受有几个层次:1、通过色、香、味的统一,促进食欲,满足人的生理快感;2、通过谐调的色彩,精湛的刀工、优美的造形等艺术化的手法,给人以视觉的审美享受;3、通过图案的象形和寓意,使人从理智上获得审美的意趣,从而超脱肉体的满足而进入精神的愉悦。如:筹备婚礼酒宴讲究成双成对,用四喜拼盘、双盒蜜果、鸳鸯戏水等图案的时候比较多;给老人祝寿时,多用松鹤延年、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等图案和文字。可见人们更重视美食中的美感享受。美味,常常被国人称作佳肴。食品诉诸嗅觉和味觉所带来的香醇会让人产生美感。中国饮食讲究品“ 味”, 不仅讲菜肴之味,还品环境之味,人事之味。其实在中国人心中,味的概念十分复杂,已经超出了味的狭义概念,赋予了深刻的美学意蕴。说文中写到:旨,美也;美,甘也;甘,美也;就是说美味含口,是无酸甜苦辣咸的正味。在饮食文化中,嗅觉和味觉有着双重作用,既能使人获得一种刺激和满足食欲的生理需求,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审美享受。吕氏春秋本味篇要求烹好食物的的最高境界就是“至味”。“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噮,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簿,肥而不睺”。这是一种中和之美。人们借助咸、甜、酸、辣、香、苦、鲜之味,赤、橙、黄、绿、青、蓝、紫之色,调和出最具特色的美味食品。中庸说:“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嵇康的“腥臊未化,饮毛茹血,以充其虚,食之始也。加之火齐,参之兰桔,虽所未尝,尝必美之,适于口也”。戴表元许长卿诗序所谓:“酸咸甘苦于食,各不胜其味也,而善庖者调之,能使之无味”。倘若如论衡谴告第四十二所说的:“酿酒丁罂,烹肉于鼎,皆欲其味调得也,时或咸苦酸淡不应于口者,犹人芍药失其和也”。酒味调和要“ 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旨在追求五味调和百味鲜。后来五味调和的原理,扩展到饮食烹饪的各个方面,就是一种整体性的统调,即菜肴的软硬、甜咸、厚薄、大小、生熟、冷热、荤素等对立因素的恰当统一。老子首先将这一范畴上升到美学领域,并提出了他的审美标准,即所谓“道之出口,淡乎其味,味无味”。美器,是指饮食器具的工艺美及它与食物的谐调搭配的美感。袁枚说:“美食配美器”。杜甫丽人行中写到:“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美食与美器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烹饪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饮食器具本身就给人以审美愉悦之感,种类繁多,造型千姿百态,清秀大方、庄重典雅、精雕细琢、富丽堂皇、可谓千种风姿、万般风流;图案优美而富有寓意,或抽象,或形象,或寓意,色泽多变而典雅大方,或玉洁冰清、浑厚朴拙,温润光滑,制作工艺精良而艺术性强;称得上各有千秋、美不胜收。至于纹样和色彩装饰更如百花盛开、争奇斗妍,充分表现了其艺术性和装饰价值。中国人讲究把美食与美器有机结合,不同的食物配不同的器具,既方便食用,又相映成趣,在二者的完美结合中,使食物和器具本身的美都得以充分显现,就像优美的食物造型配上相得益彰的餐具,更衬托出其美的特点。美境:中国人进餐时讲究良辰美景、可人乐事的相辅相成。正所谓时、空、人、事诸种因素的协调一致。良辰吉日,触景生情,好友知己,天伦至亲,同声同气,开怀畅饮,舒心小酌,无拘无束,抒胸臆,话友情;再辅以美食、美味、美器,色、香、味、形、器完美结合,构成了饮食文化中时、空、人、事的协调一致,创设了意境之美。所以,饮食环境虽与食物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在饮食文化的审美问题中占有颇为重要的位置。如何达到意境之美,如何布置和选择适时的进餐环境,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审美趣味和需求的不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在现实社会中,应根据人的年龄、性格、修养,喜好灵活掌握。正所谓小体之食与大千世界相映成趣。好的装饰点缀能带给人美感, 创设出舒适怡人的进餐环境。置身于中国的餐饮环境中,品尝色、香、味俱佳的中国食物之妙,欣赏中国餐具器物的典稚之美,可以使人领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风尚的精髓。人们在进餐时对优稚环境的赏味,对精美餐具的玩味,对亲情友情、人生乐事的体味等多种享受,创设了饮食文化的意境美。李白的“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其言外之境是“ 与尔同销万古愁”,完全由单纯口感的美味升入到精神滋养的境界。色、香、味、型、器的相成相济,其目的是以取得整体调和统一,达到极富微妙变化的审美效果。这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中和之美”,蕴含着真情、真意、真善、真美。对中国饮食文化,既要学会释义,又要学会“ 辩味”。也就是说既要探其意义,又要究其情味。庄子的“得鱼忘荃”、“得意忘言”更突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神主旨即以饮食为媒介,寻求一种更高的精神领域的满足。从美食、美味、美器、美境的和谐统一,进入到愉悦、自由、充实、审美的理想境界中,从中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和美妙。中国人对待饮食之重视,并非像一些人所认为的是一种低能、俗欲,在“吃”上浪费过多的时光,甚至是民族劣根性的表现;相反,它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自然,爱生命,追求和谐,讲究肉体与精神兼养的人生观和哲学观的表现。由这种重视过程的哲学观出发,中国人饮食活动的情趣也非仅仅限于品尝欣赏的那一时一刻,而是从准备活动时,就投入了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在烹饪技巧的施展、饮食器具的挑选和菜点的安排顺序,直至最后的品味,这整个过程中,时时都在尽量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并由此表现出人的审美情趣。所以,其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美的享受,并可以用三个字概括,这就是“意蕴美”。总之,饮食的诸种乐趣已深浸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对中国人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哲学、美学各个方面皆有重要影响。中国人饮食并非仅仅为了填饱肚子,维持生存,更重要的是借此体会人生的乐趣,享受由他处无法获得的快意。通过美食、美味、美仪的具体而生动的审美体验让人产生对美好生活的信念, 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与时代主题相结合的产物,定会给人类生活增添更加美妙的旋律和韵味。中国饮食文化视野广、层次深、角度多、品位高,是华夏子孙产生和生活实践的积累和升华,是饮食文化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再创造,它也将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考专业(建筑工程)考前冲刺练习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专升本试卷带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通关模拟卷及参考答案详解【完整版】
- 自考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复习提分资料【综合题】附答案详解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前冲刺练习试题及答案详解(真题汇编)
- 网络直播行业发展与运营模式研究
- 重难点解析四川广安友谊中学7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专项训练练习题(详解)
- 自考专业(建筑工程)考前冲刺练习【易错题】附答案详解
- 自考专业(计算机应用)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附参考答案详解(典型题)
- 综合解析华东师大版7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手拉葫芦安全培训
-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讲解
- DB1331∕T 034-2022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设计图集
- 乡镇卫生院风险管理制度
- 移动餐车营销策划方案范文
- 2025年修订版《雇佣合同》全文
- 人工智能训练师(3级)理论知识复习题练习卷附答案
- 《新药注册申报流程》课件
- 2022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暨202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试(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icp仪器分析考试试题及答案
- 核心素养培养:历史单元分层作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