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国”表述,但“中国”观念并不始于何尊,早期周人也称都城成周为“中国”和“中土”,这源于成周所在的洛阳盆地伊洛河流域曾是“有夏之居”,久有“中国”的成说。史记周本纪记述周公建成周的过程:“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周公强调洛邑为“天下之中”的两点理论根据“居九鼎”和“四方入贡道里均”都是针对夏王朝而言的。“九鼎”是夏奠定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四方诸侯的纳贡则代表天下万邦对此种正统的广泛接受,这就证明至少在三代人眼中,“中国”和“夏”密不可分,无“夏”则无所谓“中国”。成周“中国”说,标志着“中国”是超越族属的政治正统,是夏、商、周三族共同遵守的政治秩序,也是他们作为执政者对自身文明程度的自我标榜。到春秋之世,“中国”已经完全转化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华夏”的异称,是中原华夏诸国与四方戎狄的文化区隔。现在学术界普遍相信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邑,为“有夏之居”“中国”说提供了关键的考古学证据,这是对成周“中国”说的考古学诠释,意义极其重大。因此,在追溯“最早的中国”时,必须回归到政治和文化层面,围绕中原华夏文明这个核心来探讨。所谓“最早的中国”,实际上是中原华夏文明的最早突显。夏代以前的历史,史记五帝本纪是最重要的文献材料。太史公自序中明确指出夏禹画九州的历史功绩是对五帝时代开创的华夏文明的接续与发展,“最早的中国”必然要求之于五帝时代。黄帝乃“五帝”之首,其最显赫的事迹是伐蚩尤而赢得天下诸侯拥戴。与此同时,“天下有不顺者,黃帝从而征之”,这和三代之君征伐不臣诸侯颇相类似。此外,黄帝时代已有初具规模的统治机构,如“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当时黄帝部落无疑就是“万国”之中的“中国”。黄帝,标志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军事盟主的出现;之后帝颛顼和帝喾,则代表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的整合;尧舜时期,“德”治观念形成,国家统治形态进一步完善,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在此文明链条中,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最初自觉,标志着“中国”观念的萌芽,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近年来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大型建筑和墓葬,真切地反映了黃帝时代的文明景象,展示了“最早中国”的瑰丽与繁华。(摘编自孙庆伟最早的中国:黄帝部落的文化初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周人将都城建于成周,并继承了夏代以来的政治传统,称成周为“中国”和“中土”。B. “中国”是夏商周三代遵守的政治秩序,后成为区隔华夏诸国与四方戎狄的文化符号。C. 黄帝标志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军事盟主的出现,他伐蚩尤而赢得了天下诸侯的拥戴。D. 黄帝时期国家统治形态初具规模,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中国”观念萌芽。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提及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邑,从考古学层面证明了“有夏之居”“中国”说。B. 文章首段指出追溯“最早的中国”必须回到政治和文化层面,这是第二段论证的前提。C. 文章概述五帝时代的文明演进史,是为了证明当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观念日趋完善。D. 文章追溯“中国”观念的源头,从夏商周三代一直上溯到五帝时期,将探讨推向深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观念并不始于何尊铭文,因此铭文不能够作为追溯“中国”观念的依据。B. 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处于五帝时代的开端,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C.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建筑和墓葬,证明了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真实可信。D. 如果有新的文献资料或考古证据,那么“最早的中国”的年代有可能再往上追溯【答案】1. D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中,D项,原文中“尧舜时期,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表明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是在尧舜时期奠定的,并非“最早的中国”所指的黄帝时期。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中,C项“文章概述五帝时代的文明演进史,是为了证明当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观念日趋完善”,文章概述五帝时文明演进史,是为论证“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中,A项,铭文是追溯“中国”观念的依据,只是并不代表最早。B项,黄帝时期被定义为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是因为这一时期从政治和文化层面“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最初自觉”,并非因为它处于五帝时代的开端。C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建筑和墓葬,不能证明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都真实可信。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于日前通过。该方案包括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七个领域。从这些领域基本可以看出,人们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希望能够得到更优质、更多元的服务型消费。对于我国促进消费升级来说,真正需要提振的是有质量的服务消费,通过消费升级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当然,提振消费尽管带有功能性,但落实促进消费政策,终极目的是提高居民消费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需要科学决策,如结合各种机构的大数据进行行为与趋势分析;也需要扎扎实实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只有为服务提供方带来“硬约束”,才能真正优化消费中的服务与提升产品的质量。(摘编自祝乃娟消费升级是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10月13日)材料二:药品集中采购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大方案,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惠民举措,随着其他配套改革持续跟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增强。去年11月,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的试点工作启动,以全国4个直辖市和包括西安、厦门在内的7个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作为集中采购主体,组成“4+7”联盟,和医药仝业谈判议价。截至目前,11城药品带量采购相继落地,中选降价的25个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52%。此次药品带量采购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一致,以确保降价不降质。带量采购全面落地后,一方面国内仿制药企业无法维持仿制药的高价格,另一方面到期的外企原研药品也受到冲击。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唐先伟表示:“4+7倒逼医药工业更着重研发,提高行业竞争能力。”(摘编自车丽1l城药品集中采购试点落地,25种药品降价超一半,央广网2019年3月31日)材料三:(资料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材料四: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营业税改增值税,主要涉及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后,有利于扩大企业进项税抵扣范围,调动企业积极性中国坚持减税与完善税制并重,向现代增值税制度迈进。在“营改增”基础上,政府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多措并举,增值税改革已成为减税核心内容和推进产业转型的“重头戏”。摘编自增值税改革政策解读,中国税务网2019年4月)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AB. BC. CD. D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要落实促进消费政策,政府主要职责在于科学决策与完善行业规范,以提振消费满足消费者对更优质、更多元的服务型消费的需求。B.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可看出,政府在百姓健康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制定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政策,敦促服务方提升质量。C. 增值税只针对产品或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这一税务改革政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获得感。D. 材料二中政府通过带量采购倒逼医药企业着重研发,材料三中政府通过退税扶持研发等现代服务业,这都表明政府对企业研发的重视。6. 为了增强企业和个人的获得感,政府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D 5. B 6. (1)政策引领。科学决策,通过完善促进消费机制、药品集中采购等政策,确保百姓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消费。(2)规范市场。完善行业规范,约束服务提供方,优化企业服务,提升产品质量。(3)推动研发。或为研发企业减税,引导企业主动研发,或提高行业标准,倒逼企业重视研发,提升企业竞争力。(4)改革税制。多措并举,切实减轻企业税负,推进企业产业转型。【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D项,以偏概全,文中“营业税改增值税,主要涉及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题干中少“主要”,同时,营改增后扩大企业进项税抵扣范围,降低企业税负,也降低了财政收入来源。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说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可以看出是错误的,材料一中“从这些领域基本可以看出,人们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希望能够得到更优质、更多元的服务型消费”“通过消费升级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等地方可以看出,是从百姓的角度来说明问题,并不是国家的角度,同时,材料二主要是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无中生有。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从文中“提振消费尽管带有功能性,但落实促进消费政策,终极目的是提高居民消费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需要科学决策,如结合各种机构的大数据进行行为与趋势分析;也需要扎扎实实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只有为服务提供方带来硬约束,才能真正优化消费中的服务与提升产品的质量”“ 此次药品带量采购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一致,以确保降价不降质。带量采购全面落地后,一方面国内仿制药企业无法维持仿制药的高价格,另一方面到期的外企原研药品也受到冲击”“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唐先伟表示:“4+7倒逼医药工业更着重研发,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在营改增基础上,政府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多措并举,增值税改革已成为减税核心内容和推进产业转型的重头戏”等语句可概括出。【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如愿茹志鹃天还没大亮,何大妈猛然坐起身,伸手在枕头下面,摸出那个对折起来的大红封套。红封套上用浓浓的墨笔,写着四个大字:劳动光荣。下面小字是:玩具小组组长何永贞同志收。她想不到,自己快跨进五十的人了,竟然第一次挣得了薪水。二十五年前,那时还没解放,阿永才六岁,就死了爸爸。年轻的何永贞咬着牙,抚养着儿子,好容易进到附近一家丝厂做工。快到月终领薪水时,一天,家的方向冒起了火光,想到阿永,她发了疯般冲出工厂,向家里奔去第二天,她被开除了,连那二十八天的工钱都扣除了。何大妈呆呆地坐在床上,忽然看见天已大亮,这才惊动起来。“对,我得快,快起来到厂里领原料去。”何大妈一掀被子,急急地起来梳洗。“妈,你礼拜天还有事啊?”阿永在里间问。“嗯!”何大妈应了一声,还是忙自己的。阿永知道母亲的脾气;不过他总觉得母亲苦了一辈子,应该好好享享福。所以母亲出去工作,他有些不以为然。现在他看母亲星期天还要出去忙,暗暗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叫了一声“妈”。何大妈一听便不高兴,说道:“你是不是不高兴我出去工作?“不,我是说,你星期天还起这么早,不多休息一会。”儿子一听娘的口气,话便马上拐了一个弯。“忙啊!你别看我们生产组小。领原料,送产品,检查质量,开会,哪样不要花工夫?你当只有你们大工厂才会忙呀!”“哪里,厂越小倒是越忙,特别是小组长,更加要操心。”阿永知道母亲特别喜欢人家讲这一类话。果然,何大妈高兴了,她活了五十年,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自己做好做坏,和大家,甚至和国家都有了关系。从前,厂里会有人急急地骑了脚踏车,赶到家里来叫儿子去商量一件什么要紧事情。每当这时,何大妈心里又觉得骄傲,又会有一种空空荡荡的感觉。后来当里弄一组织生产组,何大妈第一个就参加。现在,何大妈最高兴的,就是也常常有人会急匆匆来叫自己。梳洗妥当以后,她又摸出那个大红封套,正想再仔细看看,旁边床上的小阿英一骨碌坐了起来。“奶奶,你是昨天答应的,今天要带我去买玩具啊?”“阿英最乖,奶奶要去办一件工作,办完了再带你去买,啊?”小阿英身子扭了几下,干脆地说“不要工作嘛”!“这怎么行!工作!你懂不懂?就是最要紧最要紧的事情,你怎么能拖后腿?!”何大妈有意加重了声音。“什么叫拖后腿,奶奶?”“”何大妈不知该怎么说好了。忽听里间儿子说道:“妈,你就带她去吧!今天上午我还有些事要去办一下呢!”这一说,何大妈又不痛快了:“你怎么不带她去?哦!只有你的工作才是工作,我的就不是工作,就能随随便便带了小孩子去的。”何大妈嘟哝着,还是和小孙女手拉手出门了。谁知一进工厂大门,就被传达室的同志挡了驾。哦!何大妈才想起来,管委会是叫自己明天来的啊!何大妈拉了阿英走到外面马路上,店铺正好开始营业了。“奶奶,我要苹果。”小阿英忽然站在水果店门口不肯走了。“我要苹果!”这个声音使何大妈怔了一下。那也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了,每当她从丝厂回来,儿子在胸边啼泣,她总是安慰儿子说:“等发了工钱,妈妈给你买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但工钱终于没有拿到,苹果也就没有买成。何大妈拿岀那只红封套,手止不住地有些抖,从自己第一次发的薪水里抽出一张钞票,买了两只又大又红的苹果。一只给了阿英,还有一只她要给儿子。二十五年前的心愿,今天偿还了。何大妈又激动,又有些酸楚的余味。回到家,何大妈把苹果交给阿英,说:“给你爸爸去。”自己就在一旁默默坐下。阿英高高举着只又大又红的苹果,飞到爸爸身边,朝阿永手里一塞,说道:“爸爸,奶奶给你买的苹果。”“给我买的苹果?”阿永拿着苹果,迷惑不解,抬头看看妈妈,妈妈正在那里对自己点头微笑,说:“你想想,你小时候,不是常常向我要苹果么?”阿永全身震撼了一下,呆呆地捧着那只苹果那是妈妈在丝厂里做工,每天,阿永就在昏暗的灶披间里,到夜里,人家都熄灯睡觉的时候,阿永才听见妈妈的声音,摸到妈妈那双温热的手。阿永朝妈妈哭,妈妈就会拍着阿永说:“乖,不哭,等妈妈发了工资,就给阿永买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吃。”但是,妈妈被开除了。妈妈曾经讲过多少个晩上的苹果,永远只是在阿永的梦里出现。现在,阿永已不知吃过多少次苹果了,但是妈妈还是买来了,用自己第一次的薪水买来了。“妈妈”阿永激动地叫了一声,心里像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哪句说起。(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何大妈天没大亮就起身摸出那个红封套,梳洗后又想仔细看看,买苹果时拿出手止不住有些抖,这些细节生动表现了人物心情的激动和骄傲。B. 何大妈“感到自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自己做好做坏和大家,甚至和国家都有了关系”,这直接揭示了人物对工作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认识C. 小说叙述何大妈星期天一大早就起床,急匆匆赶到工厂去领原料,结果发现是自己弄错了时间,这一情节有助于表现人物对作的热情与投入。D. 阿永一听母亲有点不高兴,“话便马上拐了一个弯”,继而又顺着母亲喜欢听的话说,小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他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8. “又大又红的苹果”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小说是怎样叙述何大妈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 D 8. 将过去与现在、母与子、祖与孙等连接,使叙事集中紧凑。可以透视人物命运和时代的变化,小中见大。有助于从社会与家庭两个层面刻画人物,展示人物作为劳动者和慈母的形象。是人物心愿的体现,在劳动价值之外也表现了亲情的可贵,丰富了作品主题。 9. 以第三人称方式叙述,结合儿子对母亲的认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叙事中穿插回忆,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扩大了故事的艺术空间,丰富了表现内容。以薪水引入,从家常琐事的角度叙述,拉近了读者与故事的距离。【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表现他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错,由文中“阿永知道母亲的脾气;不过他总觉得母亲苦了一辈子,应该好好享享福。所以母亲出去工作,他有些不以为然。”知阿永既了解又心疼母亲。故选D。【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本题中,“又红又大的苹果”在文中出现,中间穿插了对往事的回忆,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很苦,可是何大妈却不忘自己对孩子的承诺,“买了两只又大又红的苹果。一只给了阿英,还有一只她要给儿子。二十五年前的心愿,今天偿还了。何大妈又激动,又有些酸楚的余味”,将将过去与现在、母与子、祖与孙等连接,使叙事集中紧凑;以前买不起苹果,现在有了工资可以买得起苹果,可以透视人物命运和时代的变化,小中见大;“妈妈曾经讲过多少个晩上的苹果,永远只是在阿永的梦里出现。现在,阿永已不知吃过多少次苹果了,但是妈妈还是买来了,用自己第一次的薪水买来了。“妈妈”阿永激动地叫了一声,心里像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哪句说起。”展示人物作为劳动者和慈母的形象;也是人物心愿的体现,在劳动价值之外也表现了亲情的可贵,丰富了作品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种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小说中,开头“何大妈猛然坐起身,伸手在枕头下面,摸出那个对折起来的大红封套。红封套上用浓浓的墨笔,写着四个大字:劳动光荣。下面小字是:玩具小组组长何永贞同志收。她想不到,自己快跨进五十的人了,竟然第一次挣得了薪水。”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以薪水引入,从家常琐事的角度叙述,拉近了读者与故事的距离;“那也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了,每当她从丝厂回来,儿子在胸边啼泣,她总是安慰儿子说:“等发了工钱,妈妈给你买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那是妈妈在丝厂里做工,每天,阿永就在昏暗的灶披间里,到夜里,人家都熄灯睡觉的时候,阿永才听见妈妈的声音,摸到妈妈那双温热的手。阿永朝妈妈哭,妈妈就会拍着阿永说:“乖,不哭,等妈妈发了工资,就给阿永买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吃。”但是,妈妈被开除了。妈妈曾经讲过多少个晩上的苹果,永远只是在阿永的梦里出现。”两处回忆,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扩大了故事的艺术空间,丰富了表现内容;文中用“何大妈”“阿永”来叙述故事,以第三人称方式叙述,结合儿子对母亲的认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苏颋,字廷硕,弱敏悟,一览至千言,辄覆诵。第进士,调乌程尉。武后封嵩高,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府冑曹参军。吏部侍郎马载曰:“古称一日千里,苏生是已。”再迁监察御史。长安中,诏覆来俊臣等冤狱,颋验发其诬,多从洗宥。迁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玄宗平内难,书诏填委,独颋在太极后阁,口所占授,功状百绪,轻重无所差。书史白曰:“丐公徐之,不然,手腕脱矣。”中书令李峤曰:“舍人思若涌泉,吾所不及。”迁太常少卿,仍知制诰。遭父丧,起为工部侍郎,辞不拜,终制乃就职。帝问宰相:“有自工部侍郎得中书侍郎乎?”对曰:“陛下任贤惟所命,何资之计?”乃诏以颋为中书侍郎。帝劳曰:“方美官缺,每欲用卿,然宰相议遂无及者,朕为卿恨。陆象先殁,紫微侍郎未尝补,朕思其人无易卿者。”颋顿首谢。开元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与宋璟同当国,璟刚正,多所裁决,颞能推其长。在帝前奏璟有表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要中璟所执故帝夫尝不从三人相得欢甚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时蜀凋敝,人流亡,诏颋收剑南山泽盐铁自赡。颋尚筒静重兴力役,即募戍人,输雇直,开井置炉,量入计出,分所赢市谷,以广见粮。时前司马皇甫恂使蜀,檄取库钱市锦半臂、琵琶捍拨、玲珑鞭,颋不肯予,因上言:“遣使衔命,先取不急,非陛下以山泽赡军费意。”或谓颋:“公在远,叵得忤上意。”颋曰:“不然。明主不以私爱夺至公,吾可以远近废忠臣节邪?”从封泰山,诏颂朝觐坛,世咨其文。还,分主十铨事。卒,年五十八。(节选自新唐书苏颋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二人相得欢甚/B.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二人/相得欢甚/C.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二人相得欢甚/D.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二人/相得欢甚/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贤良方正是古代选官取士的科目之一,由王公大臣举荐,依品德高下授以官职B. 中书舍人属中书省,是天子近侍之臣,唐时掌管诏令,参与机密,决断政务。C. 颂是以颂扬为宗旨的一种文体,苏颋跟随皇帝祭祀泰山,奉诏撰写朝觐坛颂。D. 铨事是一种选官制度,根据资格条件选拔官吏,苏颋晚年曾分管十科选官事务。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颋年少聪敏,颇受赞誉。他读书过目不忘,进士及第后,应考贤良方正,成绩优等,吏部侍郎马载因而称赞他“一日千里”。B. 苏颋处理政务,思如泉涌。玄宗平定内乱,积压的公文很多,他口授处理意见,不仅速度快,而且斟酌恰当,令李峤自叹不如。C. 苏颋深得器重,屡获拔擢。父亲去世后,他被起用为工部侍郎,坚持服满丧制才任职;丧期结束,皇帝又破格任命他为中书侍郎。D. 苏颋崇尚简静,理政有方。蜀地民生凋敝,他招募戍卒,发给酬劳,取代百姓劳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美官缺,每欲用卿,然宰相议遂无及者,朕为卿恨。(2)明主不以私爱夺至公,吾可以远近废忠臣节邪?【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每当有好的官位空缺,我时常想要任用你,然而宰相商议最终没有提及你,我为你感到遗憾。(2)圣明的皇上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侵夺公家的利益,我可以因为距离远而丢掉忠臣的节操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在帝前”是状语,应修饰动词,且“璟有未及”句意完整,可知应在“敷奏”后断开,排除AD选项。根据前面语境可知“二人相得欢甚”句意完整,可排除B项。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由王公大臣举荐”错,被举者须经皇帝亲自策问,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以官职。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A中,一日千里:形容良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步神速或事业发展得很快。吏部侍郎马载称赞苏颋“一日千里”,不是因为他考试成绩好,而是因为他官职升迁得快。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每”是时常,“恨”是遗憾;第二句中,“夺”是侵夺,“远近”是偏义复词,距离远。【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苏颋,字廷硕,年轻时很聪明,一千多字的文章看一遍,很快就能背诵下来。考中进士后,选调乌程尉。武后封禅嵩山,苏颋应考贤良方正,成绩优等,授任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吏部侍郎马载说:“古人称一日千里,苏生就是这样的人。”两次升迁后担任监察御史。长安年间,皇帝下诏复查来俊臣等人制造的冤狱,苏颋检查出其中的诬陷不实之处,大多给予昭雪宽恕。升迁为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授官中书舍人。玄宗平定内乱后,文件堆积如山,只有苏颋一人在太极后阁,他口头述说处理意见,情况千头万绪,处理恰当毫无差错。书史禀告他说:“请您慢慢说,不然我的手腕就会累断了。”中书令李峤说:“你文思泉涌,我赶不上。”升任太常少卿,并且掌管拟定诏书。苏颋遭遇父亲去世,丧期未满被起任工部侍郎,他推辞不接受,服满丧制才上任。皇帝询问宰相:“有从工部侍郎去任中书侍郎的先例吗?”宰相回答说:“陛下任用贤能只管任命,何必计较资历呢?”皇帝便下诏任命苏颋为中书侍郎。皇帝慰劳苏颋说:“每当有好的官位空缺,我时常想要任用你,然而宰相商议最终没有提及你,我为你感到遗憾。陆象先死后,紫微侍郎这一职位不曾补任,朕想这一人选没有人比你更合适。”苏颋叩头拜谢。开元四年,苏颋升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负责编修国史,苏颋与宋璟一同主持国政,宋璟刚强正直,许多大事都能裁决,苏颋能推崇他的长处。在皇帝面前陈奏,宋璟没说到的地方,或者说的不够到位的地方,苏颋往往帮助他达成,有不符合皇帝心意之处,苏颋再次申述宋璟的主张,因此皇帝一一听从,二人相处愉快。开元八年,苏颋罢免宰相任礼部尚书。不久担任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巡视管理剑南诸州。当时蜀地民生凋敝,百姓流亡,朝廷下诏让苏颋收剑南地区盐铁供给本州。苏颋崇尚简静,重新兴起劳役,招募守边士兵,发给酬劳,开盐井设冶炉,根据收入计算支出,拿出盈余的钱购买谷物,以充实粮库。当时前司马皇甫恂出使蜀地,下达公文征取库钱购买织锦半臂、琵琶捍拨、玲珑鞭,苏颋不肯给他,因而上奏说:“派遣使者奉行命令,先购买不急用的物品,这不符合陛下以山泽之利供给军费的本意。”有人对苏颋说:“您身在远地,不能违背皇上旨意。”苏颋说:“不是这样。圣明的皇上不会因为个人的爱好而侵夺公家的利益,我可以因为距离远而丢掉忠臣的节操吗?”苏颋跟随皇帝到泰山封禅,皇帝下诏让他撰写朝觐坛颂,世人赞叹这篇颂文。还朝后,苏颋分管十科选官事务。苏颋去世,享年五十八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石柜阁 (节选)杜甫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信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吾衰未自由,谢尔性所适。注本诗为杜甫携一家老幼由陕入蜀,途经石柜阁所作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石柜阁高耸在层层波浪之上,水光上映,高壁的倒影好像在虚空中回荡。B. 霞光、鸥鸟与远客在暮色中组成一幅和谐画面,色彩丰富,又富有动感。C. 诗人痛恨自己生性孱懦,加之为饥寒所迫,以致辜负了幽奇的山水景致。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象,后八句抒写情怀,描写和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5. 诗篇最后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面对蜀地山水,诗人羡慕陶、谢的随性自适,希望像他们一样,享受优游之乐;个人境况的不如意,使他无法彻底放松,体现了他对自我和家人的担忧;时局的艰难和平生的志向也使他不可能像陶、谢那样超脱世俗,体现了他心怀天下的阔大胸襟。【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痛恨自己生性孱懦”错,诗人说自己生性孱懦,又为饥寒所迫,回答了他面对蜀地奇绝的山水,无法轻松享受优游之乐的原因,隐含了一种无奈与悲凉之感,不是痛恨自己的性格。【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注释】 石柜阁:在今四川广元县城北十里。参见嘉庆一统志保宁府。 季冬:农历十二月。全诗校:“一作冬季。”日已长:冬至已过,白天渐长。 半天赤:晚霞烧红西天。 早花:四川地暖,故春花早放。早,全诗校:“一作草。” 饶:多,丰富。 曾波:层层波涛。 临虚:悬空。高壁:悬崖。 清晖:波光。 暝色:暮色。远客:杜甫自称。 羁栖:作客寄居。幽意:幽美的景致。 11绝迹:没有人迹的地方。 12孱懦:瘦弱。 13优游:闲暇自得貌。谢康乐:即谢灵运,世袭康乐公,性爱山水,恣意遨游。 14放浪:放荡不羁。陶彭泽:即陶渊明,曾作彭泽令,辞官归隐,寄傲田园。 15安:全诗校:“一作由。” 16谢:逊让,不如。尔:指谢、陶。所:全诗校:“一作有。”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思想情怀”,可以看出这是一道情感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最后四句”,锁定答题区间;其次翻译最后四句,了解尾联大意。再者,答题时可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情感(忧国忧民),先点出最后四句的主要情感,然后翻译这四句。石柜阁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在诗人眼中,石柜阁虽然也是临虚荡高壁一般的险要,但眼看着深入蜀地,到了人烟渐稠的利州城附近,相信一家人再也不用担心为冻馁所迫。于是在这首诗的后面,诗人写下了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这样旷逸的句子。本题中,诗:“优哉游哉。”杜修可曰:谢玄封康乐公,孙灵运袭其封,与何长瑜等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诗家称康乐乃灵运,非玄也。兰亭记:“放浪形骸之外。”陶潜为彭泽令,可见诗人引用二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据诗意,可概括为:面对蜀地山水,诗人羡慕陶、谢的随性自适,希望像他们一样,享受优游之乐;个人境况的不如意,使他无法彻底放松,体现了他对自我和家人的担忧;时局的艰难和平生的志向也使他不可能像陶、谢那样超脱世俗,体现了他心怀天下的阔大胸襟。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说,“_”,蛟龙就会在这里产生;“_”人的智慧就能自然获得。(2)离骚中,“_,_”两句,表明屈原为了正义,赴死也在所不惜,诗人认为这是先贤所看重的。(3)观刈麦中,白居易用“_,_”两句,直接描写了割麦农民在暴烈的阳光下辛苦劳动的场景。【答案】 (1). 积水成渊 (2). 积善成德 (3). 伏清白以死直兮, (4). 固前圣之所厚 (5). 足蒸暑土气, (6). 背灼炎天光【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渊、伏、固、暑、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正如当年AI技术风靡一时,人人都在谈论AI的价值一样,( )。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不仅能够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还将在增强型移动宽带、大规模机械通信、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等三大典型应用场景下衍生出丰富的新功能。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标准,5G时代用户体验速率将达到Gbps量级,峰值速率为20Gbps。也就是说,一部8GB的HD电影,3G网络下载需要70分钟,4G网络需要7分钟,5G网络只需6秒便可 。这种 的“速度与激情”,吊足了人们的胃口。除峰值速率外,5G更追求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互联。从三大应用场景来看,5G的互联特性将展现得 。以大规模机械通信场景为例,5G可以实现大量终端设备的髙密度连接,通过降低网络能耗满足智慧安防、楼宇监测的要求,由此,智慧城市的设想似乎也不再是 。作为前沿核心科技,5G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5G商用虽然尚未落地,但只有提前嗅到商机、抢先布局的玩家,才能在信号枪响的那一瞬间,像离弦之箭一样迅速与其他参赛者之间拉开距离。5G时代的较量因而愈发令人期待。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今天5G又起波澜,人们开始憧憬5G时代的各种便利B. 5G今天又起波澜,5G时代的各种便利开始为人们所憧憬C. 5G今天又起波澜,人们开始憧憬5G时代的各种便利D. 今天5G又起波澜,5G时代的各种便利开始为人们所憧憬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大功告成 令人瞩目 酣畅淋漓 海市蜃楼B. 大功告成 令人神往 淋漓尽致 空中楼阁C. 一蹴而就 令人瞩目 淋漓尽致 空中楼阁D. 一蹴而就 令人神往 酣畅淋漓 海市蜃楼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5G商用虽然尚未落地,但只有提前嗅到商机、抢先布局的玩家,在信号枪响的那一瞬间,才能像离弦之箭一样迅速与其他参赛者之间拉开距离。B. 5G商用虽然尚未落地,但只有提前嗅到商机、抢先布局的玩家,在信号枪响的那瞬间,才能像离弦之箭一样迅速拉开与其他参赛者之间的距离C. 虽然5G商用尚未落地,但只有提前嗅到商机、抢先布局的玩家,才能在信号枪响的那一瞬间,像离弦之箭一样迅速拉开与其他参赛者之间的距离。D. 虽然5G商用尚未落地,但只有提前嗅到商机、抢先布局的玩家,在信号枪响的那一瞬间,才能像离弦之箭一样迅速拉开与其他参赛者之间的距离。【答案】17. A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语境是从时间写起,所以把今天放前面与上文形成鲜明对照,排除BC;前语境的主语是人人,所以要填的句子也要应该以“人们”为主体对象衔接会更好,据此排除D。句式对应前文,“5G 时代的各种便利”引出下文。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大功告成: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根据语境重在比较、强调大功效,所以选择“大功告成”。令人神往:使人非常向往。神往,心神向往。(主观感受,与5G 让人“憧憬”对应)令人瞩目:使人注视。强调客观行为,不如令人神往更强调突出人们的情感,而且照应下文的“吊足了人们胃口”,所以选择“令人神往”。淋漓尽致: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酣畅淋漓:酣畅:畅饮,引伸为舒适、畅快;淋漓:畅快的样子。形容非常畅快,强调人的舒服的主观感觉,句中说5g特性展现的情况应该搭配“淋漓尽致”。空中楼阁: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最后一空强调人类不再是空想,正好照应“空中楼阁”。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语序错误或逻辑错误,主语不同,“虽然”应提前;语序错误或逻辑错误,根据前文语境中的“提前”“抢先”,强调是时间性,“才能”应提句子前面;事理逻辑错误,“拉开”的是自己与“其它参赛者之间”的距离,而非“与其它参赛者之间拉开距离”,否则,只能横着“拉”。故选C。【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下面是某网上词典中“咬文嚼字”的词条解释,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咬文嚼字于1995年1月正式创刊,发行者为上海文化出版社。文艺月刊类型。旨在斧正媒体、艺人或名家作品中汉语言使用不规范的问题,扮演着汉语文化品质“捍卫者”的脚色。曾多次发起全社会共同查找错别字的活动,并造成一定影响。例如,该刊物曾揭露某芑人新专辑里“纶巾”读法错误与“神州六号”写法错误的问题,均引发社会反映。除此,该月刊亦于每年刊登了汉字错误排行榜。【答案】斧正纠正;脚色角色;造成产生;揭露指出;反映反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出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本题中,可修改的地方:斧正纠正,脚色角色,造成产生,揭露指出,反映反响。【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得体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21.下面是某网上报名流程图,请把它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连贯,不超过90个字。【答案】打开网上报名系统,输入考籍号和密码,正确则登录系统,错误则重新输入。登录系统后须阅读报名须知方可报名。录入的报名信息经确认后退出,录入错误,须重新修改报名信息。【解析】【详解】此题是一道流程图的语言表达题,作答流程图类试题,首先要找准流程图表述的主题,然后从流程图箭头的指向上去进行语言描述,注意文字表达的流畅性。解答本题时,先关注题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