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长学校讲话稿.doc_第1页
小学家长学校讲话稿.doc_第2页
小学家长学校讲话稿.doc_第3页
小学家长学校讲话稿.doc_第4页
小学家长学校讲话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家长学校讲话稿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大家好!谢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光临我校,能和各位家长探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我感到十分荣幸。今天我将主要说说,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几点误区,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正!一、“教育孩子是的事”有些家长有这样一种观念“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和自己没关系,只要孩子要钱时给孩子,就是支持教育了。”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学时,对老师说“孩子交给你们,就拜托了,是打是骂随便”。还有的家长空闲时自己在家“济黑五”、打麻将,还不让孩子在后面看书,因“书”和“输”谐音,不吉利。这都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 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 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发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也十分注重家教,像著名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包拯立碑”(北宋中期包拯针对当时社会腐败的状况,特别重视后代的品德教育。他晚年请石匠将他立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这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刻在碑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时时观瞻,严格奉行。)“曾子杀猪”的故事都留传千古。再说根据我们地国情,在我们国家每班有50-80名学生,(我教的最多的班有84,两个班160多个,在清丰的学校有的班有100多个),可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想把每个孩子都教好,可他们顾得过来吗?而你们和孩子是二对一(俩人教一个孩子)。有人可能会说我们要挣钱,没时间,可到挣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呢?科学研究表明:十八岁以前正是培养孩子他良好习惯、知识的关键时期,就像我们平时涅泥人一样,18岁以前,泥还没干,我们可以随意捏,可18岁以后,泥干后,我们再想改变孩子就难了。再说挣的钱够用就行,不用想着给孩子留什么,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长大后有本事,留钱何用?孩子长大后不成器,留钱何用。”北宋丞相王旦,平生不置田宅,说:“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清朝画家关板桥52岁始得子,但他严格要求儿子。提出“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的家教原则。他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能还有家长问,孩子学的知识我不会呀,我教给他什么?这里有这样两个故事: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对教授夫妇,被自己的儿子亲手杀死。但是有的贫穷家庭却把孩子教育得很成功。xxxx年8月,乌鲁木齐爆出一条消息:一个贫寒家庭同时收到三个子女录取博士生的通知书。据了解,这个家庭是文盲,父母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人们很惊讶,是什么让这个普通家庭创造了如此的教育奇迹?这位平凡的名叫陈有政,只是一位普通的运输工人。他和妻子方永玉由于吃过没有文化的亏,于是发誓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学好文化。孩子们陆续上学后,陈有政就集中精力辅导老大,然后由老大带老二,老二教老三。但他所掌握的课本知识很快就无法再辅导孩子了,他开始尝试在人格上影响孩子。他常这样给孩子鼓劲:“在上坡时,车不能熄火,再困难也得咬着牙往前开。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当困难被克服之后,你会感到无比快乐,这种快乐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金钱用完就没有了,但快乐发自内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乐观是一个人身上的动力。”陈有政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就让他们养成乐观的品性。老二陈新华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并不好,而且总觉得自己笨。陈有政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带她去看了一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动画片,让她明白,成功只属于永不言弃的人。从此,孩子变得自信起来,学习成绩提高了。陈有政用自己吃苦耐劳、乐观身上的精神给子女们树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后来,三个孩子相继考上硕士研究生。一家三儿女全读上研究生,这让陈有政夫妇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儿女们有出息,难过的是家里经济困难,怎么供养三个孩子?三个从小被父亲在车轮上培养了坚强品格的孩子,悄悄约定,不仅读研期间不要父母一分钱,而且研究生毕业后,三人都要考上博士!最终他们成功了! 这个故事不禁让人问:难道教授不会教育孩子?而贫寒家庭的教育却获得了成功?这说明教育是需要学习的。学历、财富并不与教育孩子的成败对等。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条件。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位塾师,当时过着“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生活,可是对贫穷的乡亲和邻里,却能“视人之急犹已家,虽至贫再三,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推,忘乎其为屡空也”。少年时的林则徐就亲眼看见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米,全都送给了贫如洗的三伯林天策,自己一家人只好忍饥挨饿。父亲还事先嘱咐他说:“伯父来,不得说我们没米吃了。”林宾日“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金钱贿赂林宾日,为其保送文童,遭他拒绝。还有一次一个富户人家想重金聘林宾日去当家庭教师,林宾日一想到此人在乡里的劣迹,便一口回绝了。父亲的言行举止,给林则徐以深刻的影响。后来他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廉洁刚直,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想想过去,父母怎么教育我们,就可以教育好孩子的,这是需要学习的。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需要的五个要素: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关系。健康的心理是指父母心理健康才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在以身示范前提之下,引导孩子力求做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父母有自知之明,自知而自信而自强,不因成功得意忘形,也不因失败惊慌失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稳定情绪,这将使孩子终生受益无穷。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人是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忘不掉的习惯才是真正的素质。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没有平等,培养不出现代;没有民主,建设不成和谐家庭。因此,父母不仅应尊重儿童的权利,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真诚的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使教育过程充满理智之爱。举七岁女儿受批评后要求制定家庭守则争取民主的例子。二、“我家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人家孩子学习好,是脑子聪明,咱的孩子脑子笨,不是学习的料。念个初中毕业,识几个字就行”既然父母认为孩子不行,孩子也认为自己不行,就不再努力,整天得过且过。还有的家长总那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比,总说“看人家谁谁怎么怎么样,你也跟人家学学”,弄得孩子不厌其烦,可我们想一下,别人的孩子再好也不是你得,自己的孩子再差也是自己的,你何必眼馋别人的孩子,而伤自己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呢。其实,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举女儿的例子(做家务、学习背古诗、举手、早晨做饭、把字写的很工正等)“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这是在社会上人们讽刺任免的长官意志时常常引用的经典妙句。然而有趣的是,这样一种“定律”用在教育方面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如果你想激励你得孩子,你就不断地(当然也是适时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那他便往往能做得比别人期望的更、更卓越。慢慢地,这个变得“行”起来。相反,要毁掉一个学生的意志,你就不断对他说:“你不行,你不行,你真笨!”这样,原本是“行”的学生,也会逐步地丧失信心,变得“不行”起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只要方法的当,每个孩子都能成才,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例子: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具大的。残疾人周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与孩子上学了,作为妈妈,哪个不希望听到来自学校的好消息。然而,每次家长会,都令她失望,因为人家都有一个聪明乖顺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却愚顽不化。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她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个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都是表现也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你了,说宝宝原来在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的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儿子上学了。家长会上,都是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途中,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舒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口,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送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三、“不打不骂不成才”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犯错后,不问原因,不分青红皂白,简单粗暴,比如,老师、同学、邻居等说你得孩子怎么怎么了,回到家,不管三七二十一,拳脚相加。通过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父母都打过孩子。而且中国还有一句话“棒头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研究证明,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的后果是严重的。并且打完孩子后许多家长都内疚,后悔。经常打孩子,孩子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你打出了一个小霸王。在孩子当中是这样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气,他就去攻击别人。第二种结果你打他,打出一个胆小鬼。因为你孩子太小了,你太大了。他发现你发火的样子很可怕,孩子害怕。结果孩子就是条件反射,大人声音一高就开始哆嗦。结果这样的孩子一出去什么都怕,见到谁都怕。我知道,许许多多打孩子的爸爸,大概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后果往往并没有有利于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一拳一脚,实际上孩子感到最大的伤害不是皮肉之苦,他感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感到精神的伤害,他会产生一种怨恨。所以说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做父母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是没有好结果的。那么孩子犯错后该怎么办呢?可以巧妙运用自然惩罚法 有个美国孩子叫威尔逊,他是一个马虎的男孩子,经常丢三落四。有一天,他回到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去!”妈妈说:“哦,是吗?那你要把东西带好呀!” 男孩说:“放心吧,我自己来准备,一定能准备好的。” 妈妈看到儿子开始把衣服、鞋子、水壶等东西收拾起来,当他收拾好了,他让妈妈来看,以表示自己很能干。妈妈过来一看,发现儿子没有准备手电,而且衣服带的也不够。但是妈妈很有智慧,她只是提醒了孩子:“儿子,夏令营可是有晚上的活动,而且可能出去会凉一点。你自己再考虑考虑带的东西够不够。”儿子信心满满地说:“你放心吧,我全都准备好啦!”妈妈不说话了。 儿子走了,过了几天从夏令营回来了。妈妈问儿子:“玩得怎么样?夏令营过的开心吗?”儿子说:“”开心挺开心的,可就是衣服带得不够,冻的够呛。真没想到山里面这么冷!我还忘了带手电,想跟别人借可是别人都得用,我就只好跌跌撞撞的差一点出麻烦。” 妈妈说:“是吗?这可以说是个教训呀,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活动你应该知道怎么办了吧?” 儿子说:“以后我再出去活动就要象爸爸一样先列一个清单,好好想想,再问问别人,到底需要什么东西,要准备充分一些才对。”听到孩子的这样的说话,作为父母你会感到欣慰吗? 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感受因此产生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惩罚,这就是自然惩罚法。自然惩罚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也许就是自然惩罚的要旨。 下面是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运用自然惩罚法教育孩子的例子: 那是女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很爱睡懒觉。早上她妈妈叫她,“起床啦。” “待一会儿。” “该起来了!”“待一小会儿。”真要是晚了,女儿就说:“都是你们,让我迟到了,怎么办啊?”后来,我给她一个闹钟并告诉她,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明天开始,该几点起来你自己上闹钟,闹钟响了不起来,你就是睡到中午12点也没人叫你。妻子问我,能行吗?我说你放心吧,孩子能跟父母耍赖,不敢跟老师耍赖,你看她起来不起来。刚开始几天不行,闹钟一响,她手一抬就按掉了。结果睡过头迟到,我们也不说话,她自己也没话好说。几次下来,她自己就开始想办法,放两个闹钟,再把闹钟放在手够不到的地方。时间久了,她慢慢地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在运用惩罚方法上,我觉得要善于运用“自然后果惩罚法”。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长大了,这就叫成长,这就叫教育。自然后果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在体验中进步。四、“树大自然直”我们孩子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或有一些坏习惯,比如自私、骂人等,一些家长往往会说“孩子长大就好了,不用管”,其实坏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正的。有人说“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呢?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教给大家一招: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有这样一个例子:梓豪是小学5年级的学生,有个不好的习惯:写作业拖拉。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1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个小时以上。母亲很伤脑筋。梓豪的外公是教师,暑假时给梓豪补课,他发现梓豪反应快,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以上。为此,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梓豪写作业。梓豪每写几个字必须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母亲的强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写作业,可是母亲只要一离开房间,梓豪立刻我行我素。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梓豪的毛病一直没有改掉。梓豪写作业已经长期养成不能专心的习惯,要他写作业不起来走动实在不容易。儿童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削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这些长期塑造而成的行为,父母或教师发现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可是一般父母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善。因此,会把儿童所要改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势。在面临此种情形时,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首先,母亲与梓豪约法三章,如果梓豪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晚上点钟的动画片(因为动画片对梓豪有吸引力,是梓豪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第一星期有天达到标准,3星期后可以完全做到。其次,等梓豪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