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坐 一 嬲1 1 煳1 1 辫 i e l l j l l e j j i l l i l l i i l l i i i l 目 l o 一 i i i j i 川 j j a b s t r a c t f a m i n er e l i e fp o l i c i e s i st h en a r r o wc o n c e p to fg o v e r n m e n t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f a m i n e r e l i e fp o l i c y l a w sa n ds y s t e m s a f t e r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f a m i n er e l i e fp o l i c i e s s y s t e m h a sb e e ne x t e n d e d g e n e r a l i z e dc o n c e p ta l s oi n c l u d e s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m a i n g o v e r n m e n tf a m i n er e l i e fp o l i c i e s t h ee x e c u t i v ea n dt h ee x e c u t i v et h o u g h t f a m i n e s o n gc h a n g e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o ft h em a i nc h a n g e s f a m i n er e l i e fp o l i c i e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c h a n g e f a m i n er e g i m ec h a n g e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t h es o n gh a sc h a n g e di nt h e p a s tb yt h ee m p e r o ra n da r i s t o c r a t sa n db u r e a u c r a t sa st h ef a m i n ee x e c u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o f t h es u b j e c t a n dt h en s eo fg o v e r n m e n t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p o w e r st ot h el i t e r a t ic l a s s t h er i c h c l a s s m o n k sa n do t h e rs e c t o r so f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o s eg r o u p si n t ot h er a n k so f f a m i n e f a m i n er e l i e ft os h a r e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g o v e r n m e n t i na d d i t i o n s o n gf o rt h e f i r s tt i m e s u c ha sh o m en u r s i n g m e d i c a l r e l i e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l e s i a ni n s t i t u t i o n s t oh e l p l o n g b u r i e db o d i e sa n do t h e rs p e c i f i cf u n c t i o n so ft h ea g e n c y t oi m p l e m e n tg o v e r n m e n t f a m i n e t h e s ec h a n g e sn o to n l y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e x p a n d e dt h e f a m i n er e l i e f p o l i c i e s c o n c e p t f a m i n er e l i e f p o l i c i e s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i ss t r o n ge v i d e n c eo f c h a n g eo c c u r r i n g k e yw o r d s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f a m i n er e l i e fp o l i c i e s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1 1 1 p l h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v l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荒政的概念始于 周礼 荒政长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经历三千余年不断的完 善和发展 对历史的进程和社会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 度 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所以对于宋代荒政的研究 应该还原其整体性 挖掘其独特性 对于宋代荒政的变革研究也不应该仅限于在 唐 宋变革 的框架内 而是应该发掘其变革 确立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在前人对微观 的宋代荒政具体制度 机构 思想等等进行深入研究了基础上 笔者试图努力梳耙 宋代荒政各方面与前代荒政之区别和变革的脉络 论证荒政在宋代发生变革的历史 事实 本文分五章来论述宋代荒政变革问题 第一章概述了宋代荒政的基本构架 论述了宋代的荒政是荒政史上极为重要的 环节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荒政体系发展到宋代产生了思想 制度 机构和执 行主体的变革 最终完成了荒政体系的构架 宋以后诸朝的荒政制度多是在此构架 上的局部改进 并没有实质的突破 第二章分析了宋代荒政参与主体的变化 具体探究其在荒政变革中所发挥的重 要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举制度的变革 宋代出现了新兴的富民阶层和文 人士大夫阶层 另外 宋代的僧侣阶层发生了世俗化的变革 使他们更容易普遍地 参与到政府行为当中 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属于行政者的范畴 多有落实 治国平 天下 的儒家政治理想和救荒恤民的实践意识 具有有效执行荒政维护社会稳定的 政治诉求 在宋代皇帝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的政治背景下 自然地成为荒政的重 要参与主体 而在统治者主体之外的富民和僧侣阶层则被政府通过具体的措施纳入 荒政体系之中 成为政府统治下的参与者 具体说 就是通过劝分和禁遏籴鼓励富 民阶层的参与 通过度僧制度将僧侣纳入荒政体系 这样 就将民间自发的救荒救 灾行为纳入政府的荒政体系 成为政府控制下的荒政执行者 发挥了最大的能动性 富民阶层 僧侣阶层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宋代首次成为重要的荒政参与主体 做出 了突出的贡献 关于这些阶层成员的救荒救灾事实史不绝书 本文重点关注的是他 们在作为政府荒政体系构成中的参与者的作用 而对于其自发的属于民间慈善范畴 的救荒行为不加讨论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主要从宋代新兴的荒政机构入手讨论荒政体系的变革问题 灾害的发生 经常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具体涉及到灾民的安置问题 病者的医疗问题 孤老的 养恤问题以及死者的安葬问题等等 一些严重灾害比如水灾和震灾通常会大面积地 摧毁房舍 造成灾民流离失所 灾民如果没得到及时的安置就会出现流动 加上灾 害多伴随疾病的发生 疫病再通过流民的传播更加重灾害的影响甚至引发次生灾害 灾民中的弱势群体 老疾孤幼 在灾后更难以自存 而大量灾民的死亡又带来了尸 骸的收敛问题 如果没有及时安葬 又会造成疾疫的爆发 这些相关联的灾后社会 问题在宋代以前都是通过政府的临时措施如安辑 给药 募人填埋等办法进行处理 多是零散的救济方案 并没有制度化的救济机构 宋代荒政的一项重大的变革就是 设立了制度化的常设的荒政机构 以使 鳏寡孤独 古之穷民 生者养之 病者药 之 死者葬之 具体包括以居养院为代表的负责灾民安置的居养机构 以安济院为 代表的负责疾病救治的医赈机构 以慈幼局为代表的负责弃儿孤儿抚养的慈幼机构 以漏泽园为代表的助葬机构 这些机构虽然未全言明专为灾民设立 但如宋徽宗提 及其功能时所称 居养院 安济坊 漏泽图 以惠天下穷民 灾害之后 受灾百 姓财产多被摧毁殆尽 岂有不属穷民之类 故其最主要的救济对象应是灾民 符合 救济条件的 孤 寡 鳏 独 老 疾 废 之类人也多数来自灾民群体中 他们 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促使宋政府荒政机构的变革 中国荒政史上的政府性制 度化的长设荒政机构在宋代首次出现了 第四章论证宋代救荒制度的变革 宋代首次将荒年募兵政策制度化 在灾害发 生时将流离失所 失去生产资料的灾民招募入伍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压力 使 一部分灾民得到安置 同时也为国家军队补充兵源 是募兵制体系下的产物 其实 是仓储制度的变革 宋代的仓储制度开始的多元化的变革 改变了以往几乎全部由 官方设立管理的以常平仓为主的仓储制度 地方仓种的多样化发展带来了宋代仓储 体系的新面貌 举子仓 广惠仓等一些新型的仓种也验证了宋代仓储制度的变革 第五章从宋代荒灾的特殊性的刺激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等原因来具体分析 宋代荒政变革的动力 本论题拟采用辩证唯物的历史观 运用历史学的分析法 比较法 结合社会学 政治学 经济学的一些理论 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 在对该论题进行纵向比较 分析之外亦重视对微观的荒政变革的具体内容的还原和归纳 在充分占有历史文献 的基础上 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 对本论题进行详细论证 同时 注意宋人笔记和 v i 中文文摘 地方志的资料的考证 以期扩大宋代荒政变革研究的视野 更好地发掘社会多层面 的变革事实 认识宋代荒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还原宋代荒政思想 制 度 机构等各方面的历史原貌 明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脉络 探究历史变革 的基本规律 同时反映在特定的变革时代的社会现实 v l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l q l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一 i a b s t r a c t i i i 中文文摘 v 绪论 l 第二章荒政参与主体的变革 5 一 富民阶层 5 二 僧侣阶层 1 0 三 文人士大夫阶层 1 3 第三章宋代荒政机构的变革 1 9 一 居养机构 2 0 二 医赈机构 2 2 三 慈幼机构 2 5 四 助葬机构 2 8 第四章宋代荒政制度的变革 3 1 一 仓储制度的变革 3 1 二 以工代赈之制度化变革 3 5 三 荒年募兵制度化变革 3 6 第五章宋代荒政变革的动力 3 9 一 宋代灾害特殊性的刺激 3 9 二 宋代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推动 一 4 1 结 吾 4 3阳豳 1 u 参考文献 4 5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4 7 致谢 4 8 个人简历 4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5 l i x 一 塑垄塑蔓盔兰堡主堂垡笙苎 l l l l l 一 x i t b 绪论 绪论 荒政的概念始于 周礼 荒政长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经历三干余年不断的完 善和发展 对历史的进程和社会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荒政史却是个新兴的学 科 对于荒政的系统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涉及宋代荒政的研究此时也伴随 出现 而对宋代荒政系统研究的专著则更要推后到八十年代 荒政研究史上的扛鼎之作 邓拓先生的 中国救荒史 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 版 出版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该书资料丰富 论证有力 对中国荒政史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 最可贵的是该书的整体构架和对荒政问题各方面的准确把握 至今仍有 许多荒政研究论著尚在沿用该书的框架 中国救荒史 对于宋代荒灾的史实 荒政 思想 救荒政策都有论述 整理出一些很有价值的史料 遗憾的是 宋代荒政只是 作为该书研究的 d 部分 对宋代荒政较之前代的变化也没有涉及 荒政问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重新引起史学界的关注 但学者研究重点多在 于秦汉 明清和民国 而且国内宋代荒政研究的专著屈指可数 而关于宋代荒政的 变革问题 更是鲜有涉及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一直被忽略 仅在部分著作中提及 荒政的某部分具体的细节变化 而没有做过宏观的对整体荒政变革的把握 没有出 现过将宋代荒政作为独特的整体 考量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学术成 果 这段时期对于宋代荒政研究的专著数量不多 却有很大的突破 研究也走像细 节和深入 研究的重点是宋代灾害的基本情况 救荒机构的具体构成 救荒效果和 影响以及救荒思想 云南师范大学的张文教授 他著有 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宋朝社会救济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 作者认为 宋朝的社会救济事业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它直接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社会救济的总体格局 宋朝政府性社会救济在中 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的 同时 也可以说是绝后的 其对官府社会救济的重 视恰好揭示了宋朝社会救济的时代特征 王日根教授认为张文先生 宋朝社会救济 研究 已臻于目前学界研究的较高境界 这样的评价应不为过 王德毅著 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 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 9 7 0 年版 是台 湾宋代荒政研究的重要著作 由于作者对社会学的精通 这本书的切入点和分析都 很独到 较全面的还原了宋代救荒的主要政策 而且研究较为深入 日本部分学者 也对宋代荒政进行研究 如梅原郁著 宋代0 9 救济制度 都市口 社会史c 上世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近些年在大批学者的不懈努力下 宋代荒政史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展 一些研 究也已经相当深入 但是尚存有缺憾 比如对于宋代荒政的研究多只注重对于宋代 本身荒政内容的研究 纵向的联系比较较少 几乎没有人把宋代荒政的历史地位和 时代变革问题深入研究 这样自然难以凸显宋代荒政研究的重要性 也难以准确把 握宋代荒政发展的整体脉络 另外 对于宋代荒政研究的框架也需要突破 现在大 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基于邓拓先生 中国救荒史 的框架 所做的研究多是针对其研 究内容的局部 时隔七十余年 这样的框架已经有突破的必要了 其三是对于荒政 史籍的研究 史籍的挖掘和研究是推进荒政研究的必要动力 这需要长期的努力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 度 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所以对于宋代荒政的研究 应该还原其整体性 挖掘其独特性 对于宋代荒政的变革研究也不应该仅限于在 唐 宋变革 的框架内 而是应该发掘其变革 确立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在前人对微观 的宋代荒政具体制度 机构 思想等等进行深入研究了基础上 笔者试图努力梳耙 宋代荒政各方面与前代荒政之区别和变革的脉络 论证荒政在宋代发生变革的历史 事实 宋代荒政变革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由于荒政的重要性一直受到广泛 的关注 几乎在所有的朝代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 是研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条 贯穿始终的重要线索 宋代的荒政是荒政史上极为重要的环节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 作用 荒政体系发展到宋代产生了思想 制度 机构和执行主体的变革 最终完成 了荒政体系的构架 宋以后诸朝的荒政制度多是在此构架上的局部改进 并没有实 质的突破 对于宋代荒政变革的研究有利于认识宋代荒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还原宋代荒政思想 制度 机构等各方面的历史原貌 明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 脉络 探究历史变革的基本规律 同时反映在特定的变革时代的社会现实 荒政研究涉及了社会学 灾害学 人类学 环境学 气候学等多门学科 属于 制度史 经济史 社会史 思想史的研究范畴 由于这样的复杂性 将来荒政研究 的趋势必然是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的 需要全方位地研究 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理论 也可以适当的用来分析荒政问题 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和科学水平的提高 荒政研 究必将突破现有的框架和理论局限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2 一 o 绪论 宋代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变革时期 漆侠先生认为 我国的封建时代的 社会生产的发展 大体经历了两个马鞍形这样一个过程 在唐代经济发展的基础 上 宋代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峰 n 1 社 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促进了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因素的重 新组合 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为适应其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触发了宋代 政治制度的变革 荒政作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 大变革 呈现了历史赋予的时代特征 荒政 的狭义概念是指我国古代政府救济饥荒的政策 法令与制度 宋代以后 荒政 体系得到扩展 广义的概念中还包括政府荒政的执行主体 执行机构以及 执行思想 具体说是因为宋代改变了以往由皇帝和贵族官僚作为荒政执行主体的状 况 而利用政府行政权力将文人士大夫阶层 富民阶层 僧侣阶层等群体纳入荒政 执行者的行列 分担政府荒政职能 另外 宋代首次出现了诸如居养机构 慈幼机 构等长期具体执行政府荒政职能之荒政机构 这些在宋代发生的具体变化不仅扩展 了 荒政 的概念 更是宋代荒政发生变革之有力证据 宋代政府非常重视荒政 宋之为治 一本仁厚 凡赈贫恤患之意 视前代尤为 切至 2 3 此论是元人所述 比较客观 宋史 具体总结了宋代之荒政 诸州岁歉 必发常平 惠民诸仓粟 或平价以粜 或贷以种食 或直以振给之 无分于主客户 不足 则遣使驰传发省仓 或转漕粟于他路 或募富民出钱粟 酬以官爵 劝谕官必 吏 许书历为课 若举放以济贫乏者 秋成 官为理偿 又不足 则出内藏或奉宸 库金帛 鬻祠部度僧牒 东南则留发运司岁漕米 或数十万石 或百万石济之 赋 租之未入 入未备者 或纵不取 或寡取之 或倚阁以须丰年 宽逋负 休力役 赋入之有支移 折变者省之 应给蚕盐若和籴及科率追呼不急 妨农者罢之 薄关 市之征 鬻牛者免算 运米舟车除沿路力胜钱 利有可与民共者不禁 水乡则蠲蒲 鱼 果 菔之税 选官分路巡抚 缓囚系 省刑罚 饥民劫困窖者 薄其罪 民之 流亡者 关津毋责渡钱 道京师者 诸城门振以米 所至舍以官第或寺观 为淖糜 食之 或人日给粮 可归业者 计日并给遣归 无可归者 或赋以闲田 或听隶军 籍 或募少壮兴修工役 老疾幼弱不能存者 听官司收养 水灾州县具船械拯民 置之水不到之地 运薪粮给之 因饥疫若厌溺死者 官为埋祭 厌溺死者加赐其家 漆侠 邓广铭 两宋政治经济问题 知识出版社1 9 8 8 年版 第5 4 页 2 l 元 脱脱 宋史 卷1 7 8 食货志上六 振恤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4 3 3 5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钱粟 京师苦寒 或物价翔踊 置场出米及薪炭 裁其价予民 前后率以为常 蝗 为害 又募民扑捕 易以钱粟 蝗子一升至易菽粟三升或五升 诏州郡长吏优恤其 民 间遣内侍存问 戒监司俾察官吏之老疾 罢懦不任职者 m 由此可见 宋代政 府宋代政府所建立的荒政体系相当庞大 具体的执行措施也非常之多 其中许多制 度为宋代首创 本文旨在挖掘论证宋代荒政明显发生变革的几个方面 以期论证荒 政在宋代发生变革的历史事实 反应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对于较以往朝代变化不大 的一些具体荒政措施则略去不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宋代民间也有许多救荒救灾 之举动 也体现了一些变化 因为本文着力点在于荒政之 政 即着重考量政府之 行为 对于属于民间慈善范畴的救荒救灾则不作论述 1 1 元 脱脱 宋史 卷1 7 8 食货志上六 振恤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4 3 3 5 4 3 3 6 页 4 酗 l h 第二章荒政参与主体的变革 第二章荒政参与主体的变革 由于宋代灾害的频发 人口的增长 北方民族的军事影响 以及宋代长期的财 政困难 单一的政府救灾行为已经很难解决灾荒问题 岁有水早 发常平义仓 或 济或或粜或贷 如恐不及 然当艰难之际 兵食方急 储蓄有限 而振给无穷 n 1 这就要求政府通过荒政制度的变革扩展荒政执行者的范围 利用新的荒政制度把社 会上部分有能力的群体纳入政府的荒政体系 分担部分的救荒职能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举制度的变革 宋代出现了新兴的富民阶层和文人士 大夫阶层 另外 宋代的僧侣阶层发生了世俗化的变革 使他们更容易普遍地参与 到政府行为当中 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属于行政者的范畴 多有落实 治国平天下 的儒家政治理想和救荒恤民的实践意识 具有有效执行荒政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诉 求 在宋代皇帝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的政治背景下 自然地成为荒政的重要参与 主体 而在统治者主体之外的富民和僧侣阶层则被政府通过具体的措施纳入荒政体 系之中 成为政府统治下的参与者 具体说 就是通过劝分和禁遏籴鼓励富民阶层 的参与 通过度僧制度将僧侣纳入荒政体系 这样 就将民间自发的救荒救灾行为 纳入政府的荒政管理体系 成为政府控制下的荒政执行者 发挥了最大的能动性 富民阶层 僧侣阶层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宋代首次成为重要的荒政参与主体 做出 了突出的贡献 关于这些阶层成员的救荒救灾事实史不绝书 本文重点关注的是他 们在作为政府荒政体系构成中的参与者的作用 而对于其自发的属于民间慈善范畴 的救荒行为则不加讨论 一 富民阶层一 昌氏彤f 层 富民阶层是宋代生产力进步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 林文勋先生认为 富民 在宋代以后成为有着特定所指和特定内涵的习语 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包 括几类人 l 占有土地 靠土地经营致富的人 2 经营手工业 以工致富之人 3 经营商业 以商致富之人 口1 这其中第一类人所占比例最大 但是 由于封建本末 观的影响 通过手工业和商业致富的富民通常为了守本而购买土地 成为大片土地 i j 元 脱脱 宋史 卷1 7 8 食货志上六 振恤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4 3 4 0 页 2 1 朱瑞熙等主编 宋史研究论文集 林文勋著 唐宋的 富民 阶层及其在乡村社会的地位 上海人民出版 社2 0 0 8 年版 第3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占用者 富民的三种形态也产生了交集 与土地紧密结合也使富民阶层成为稳定 社会底层的重要元素 富民阶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并且依靠经济实力也获得了 一定的社会地位 宋代统治者对富民阶层稳定社会 执行荒政的重要作用早有认识 宋太祖即认 为 富室连我阡陌 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 边境扰动 兼并之财乐于输纳 皆我 之物 n 1 富民不但为社会创造财富 而且在灾荒发生的特殊时期输纳财物 起到一 定的赈灾救荒的效果 富民阶层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出来 被认为是 安民之本 富人者 州县之本 上下之所赖也 蚴 应该得到保护 州县赖之以为强 国 家恃之以为固 非所当扰 亦非所当去也 d 1 甚至于一些情况下富民阶层被认为在 灾荒发生时负有绝对的救荒职责 黄震就认为 天生五谷 正救百姓饥厄 天福富 家 正欲贫富相资 米贵不粜 人饥不恤 天其谓何 嘲 富民 如果不接济贫 者就失去其存在价值了 这种严苛的说法 事实上也反映了富民在灾荒发生时重要 的救济作用 至于政府如何将富民阶层纳入政府荒政的参与主体 黄震亦有具体论 述 照对救荒之法 惟有劝分 劝分者 劝富室以惠小民 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道 也 国法也 富者种德 贫者感恩 乡井盛事也 川朝由此次可见 通过 劝分 使富民在灾荒之时救济贫者 不但是符合 天道 的 盛事 而且在宋代得到普 遍的实施 宋代施行劝分已经成为制度 所谓 国法也 当政府困厄之时 劝分 更成为非常重要的应急救荒之政 今日公私诚是困竭 不宜复有小歉 国家水旱 之备 止有常平义仓 频年旱噗 发之略尽 今所以为预备之计 唯有多出缗钱广 储米斛而已 又言救荒之政莫急于劝分 6 劝分 又称劝粜 是指在灾荒发生时期 政府劝谕有力之家无偿赈济贫困受 灾之家 或劝富民减价出粜所积米谷以惠灾民 这两种有时并行 较难区分 统称 劝分 劝分制度将富民阶层纳为政府荒政执行者主要通过 纳粟补官 和 诏书褒 谕 这样富民的输纳减粜赈灾之举不单是自发的慈善行为 而可以视为政府荒政行 为的具体执行 得到政府的褒奖 l 宋 王明清 挥麈录 余话卷 之一 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2 2 1 页 翻 宋 叶适 叶适集 卷二 民事下 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第6 5 7 页 3 宋 苏辙 栾城集 第三集卷八 诗病五事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1 5 5 5 页 1 4 1 宋 黄震 黄氏日抄 卷7 8 四月初一日中途预发劝粜榜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7 0 8 册第 8 8 页 f 爿 宋 黄震 黄氏日抄 卷7 8 四月初一日中途预发劝粜榜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出版杜1 9 8 3 年版第7 0 8 册第7 9 0 页 蛔 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2 6 国用四 振恤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5 6 页 6 第二章荒政参与主体的变革 劝分制度几乎贯穿有宋一代 多见于史书记载 宋代最早的劝分始于太宗淳化 五年 9 9 4 年 政府即颁布通过授爵劝诱富民参与救灾的诏令 募富民出粟 千 石济饥民者 爵公士阶陪戎副尉 千石以上迭加之 万石乃至太祝 殿直 州 此后 历代多延续 真宗天禧元年 1 0 1 7 年 四月 登州牟平县学究郑河 出粟五千六百 石振饥 乞补弟巽 不从 晁迥 李维上言 乞特从之 以劝来者 丰稔即止 诏 补三班借职 自后援巽例以请者 皆从之 嘲天禧四年 1 0 2 0 年 六月 太常少 卿直史馆陈靖言 朝廷每遇水旱不稔之岁 望遣使安抚 设法招携富民纳粟以助赈 贷 从之 口1 真宗天禧朝出现诸多的纳粟补官的实例 收到一定实效 劝分在此间 成为定制 以后历任皇帝多有延续 仁宗天圣六年 1 0 2 8 年 八月 屯田员外郎陈 贯徙为利州路转运使 会岁饥 自以职田粟赈饥者 又率富民令计口占粟 悉发其 余 所活几万人 诏书褒谕 n 3 至和元年 1 0 5 4 年 三月 乙酉 诏 京西民饥 宜令所在劝富人纳粟以振之 凸1 哲宗绍圣元年 1 0 9 4 年 十一月 诏河北路监司 令州县官谕富民 有积粟者毋闭粜 官为酌中立价 毋得过 犯者罪之 嘲宋高宗 南渡之后 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加之战乱消耗 政府许多时候无力实施有效救荒 更倚重于富民阶层的赈济 劝分的情况更为普遍 同时为了鼓励富民救荒 确定了 较为详细的劝分赏格 高宗建炎元年 1 1 2 7 年 诏劝诱富豪出粟米济粜饥民 赏各有差 7 1 高宗绍兴元年 1 1 3 1 年 明确颁布诏令 诏出粟济粜者赏各有差 粜及三千石以上 与守阙进义校尉 一万五千石以上 与进义校尉 二万石以上 取 旨优赏 已有官荫不愿补授者 比类施行 嘲孝宗乾道七年 1 1 7 1 年 八月 湖南 江西旱 立赏格以劝积粟之家 无官人 一千五百石补进义校尉 愿补不理选将仕 郎者听 二千石补进武校尉 进士与免文解一次 四千石补承信郎 进士与补上州 文学 五千石补承节郎 进士补迪功郎 文臣 一千石减二年磨勘 选人转一官 二千石减三年磨勘 选人循一资 各与占射差遣一次 三千石转一官 选人循两资 各与占射差遣一次 武臣 一千石减二年磨勘 选人转一资 二千石减三年磨勘 选人循一资 各与占射差遣一次 三千石转一官 选人循两资 各与占射差遣一次 1 宋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3 6 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7 9 9 页 2 1 宋 王棣 燕翼诒谋录 卷2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l l 页 p l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食货5 7 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第5 8 1 3 页 州 宋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1 0 6 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2 4 7 9 页 5 元 脱脱 宋史 卷1 2 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7 7 年版 第2 3 6 页 6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食货5 7 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 第5 8 1 6 页 川 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2 6 国用四 振恤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第2 5 5 页 i s 元 脱脱 宋史 卷1 7 8 食货志上六 振恤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4 3 4 0 页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千石以上 文武臣并取旨优与推恩 n 1 南宋时期 许多情况下施行劝分已成无 奈之举 在政府无法履行救灾职责的时候 不得不出卖权利以获得资助 通过劝分 制度 在政府荒政无法有效落实的年份或者区域 富民已经担负了大部分的政府救 灾职责了 所以统治者明知 以赈饥推官 与 清入仕之源 相悖 却不能不为之 富民阶层在荒政救济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作为宋代荒政的主要参与者 富民阶层在救荒救灾方面的确做出突出贡献 是 宋政府荒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宋代的史籍里即有大量记载 真宗时 徐起 徙 江西 知徐州 就为转运使 募富室得米十七万斛 振饿殍 又移粟以赡河北 京 西者 凡三百万 嘲 京西转运副使杨告 属部岁饥 所至发公凛 又募富室出 粟赈之 民伐桑易粟 不能售 告命高其估以给酒 官民获济者甚众 咖刘颜除 任城主簿 岁饥 发大姓所积粟 活数千人 淳熙七年 1 1 8 0 年 是岁 江 浙 淮西 湖北旱 蠲租 发廪贷给 趣州县决狱 募富民振济补官 故岁虽 凶 民无流殍 嘲富民不但在灾荒中捐助大量粮食 亦是政府仓储物资的供应者 这对赈济灾民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这些物资 在政府物资匮乏的情况的下 有效开 展灾荒救济是不可能的 另外 富民还为流离受灾民众提供住所 仁宗庆历八年 1 0 4 8 年 北方大水灾 时富弼镇青州 劝所抚八州之民出粟以助赈给 各因坊村择寺 庙及公私空舍 又因山崖为窟室 以处流离 择寓居官无职事者 各给以俸 即民 所罄聚 籍而受券 以时给之 器物薪刍 无不完具 a k h 之间所活者 无虑 五十余万人 其募为兵者 又万余人 仁宗嘉之 伽 淮南 京东饥 元发虑流 民且至 将蒸为疠疫 先度城外废营地 召谕富室 使出力为席屋 一夕成二千五 百问 井灶器用皆具 民至如归 所全活五万 m 程垧知徐州沛县 会久雨 平原出水 谷既不登 晚种不入 民无卒岁具 乃募富家 得豆数千石以贷民 使之布水中 水未尽涸 而甲已露矣 是年遂不艰食 嘲其中富民所发挥之重要作 用可见一般 富民阶层中的商人虽然有在灾荒中为利驱使囤积居奇的情况 但也有 部分于政府指导下发挥平抑物价的重要作用 这是单纯的政府行为所无法完成的 1 1 1 元 脱脱 宋史 卷1 7 8 食货志上六 振恤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4 3 4 1 页 2 l 元 脱脱 宋史 卷3 0 1 徐起传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1 0 0 0 3 页 3 l 元 脱脱 宋史 卷3 0 4 杨告传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1 0 0 7 3 页 4 元 脱脱 宋史 卷4 3 2 刘颜传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1 2 8 3 1 页 5 元 脱脱 宋史 卷3 5 孝宗三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6 7 4 页 6 l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 卷2 名臣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第1 9 页 啪 元 脱脱 宋史 卷3 3 2 滕元发传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1 0 6 7 5 页 1 1 宋 董炯 救荒活民书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版 第6 6 2 册 第2 7 7 2 7 8 页 8 第二章荒政参与主体的变革 其中比较典型的事例是 明道末 天下蝗旱 知通州吴遵路乘民未饥 募富者 得 钱万贯 分遣牙校航海籴米于苏 秀 使物价不增 又使民采薪刍 官为收买 以 其直籴官米 至冬 大雪寒 即以元价易薪刍于民 官不伤财 民且蒙利 是岁 诸郡率多转死 惟通民安堵 不知其凶岁也 故其民爱之若父母 明年 范文正公 安抚淮浙 上公绩状 颁下诸郡 n 1 商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参与者 政府 通过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政治褒奖 挖掘了其平抑物价的作用 在宋代社会经济 高度发达的背景下 对于灾害发生带来的经济紊乱起到重要的抑制作用 有利于灾 后的物资供应和经济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 灾荒救济需要富民贡献大量的财物 即使有劝分的奖励制度 但 让所有人都愿意提供捐助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政府有时不得不强制执行 利用行 政处罚甚至是武力逼迫富民参与灾荒救济 这种情况在政府无力救助灾荒时尤其突 出 宋会要辑稿 中即有记载 州县奉行 奸计百出 有民户初非情愿 均令 认数 以应期限 而平时蓄积之家得以幸免者 有所在初无收 勒令转粜以赈城郭 而本乡流离不暇顾恤者 2 1 强行剥夺富民财产充当赈灾物资使劝分制度走向极端 于民间所有则根括无余 形迫势驰 一切不恤 考诸民间有家产仅千钱而劝令认 米四百石者 有因公事至庭而罚米数百石者 民间畏其虐焰 止得俯首听从 圆 富民的财富被残酷剥削的事实在客观上也反映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上的财政问题和执 行不力 但无论如何 当富民的财富通过政府的劝分制度或主动或被动地变为救灾 物资之后 已经成为了灾荒救济的执行者 分担政府的救济职责 富民阶层发挥着 提供物资 平抑物价 安置流民等等重要的荒政职能 是宋代荒政体系重要的参与 主体 1 1 1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 卷4 才识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第4 l 页 2 1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食货5 7 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 第5 8 2 0 页 p 宋 真德秀 西山文集 卷一二 奏乞将知宁国府张忠恕亟赐罢黜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 书馆1 9 8 3 年版 第1 1 7 4 册 第1 8 4 页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 僧侣阶层 入宋以后 僧侣阶层的世俗化大大加深 政府委派世俗官僚管理佛教事务 剥 夺曾录司等原有僧官的特权 在宋代 大多数僧官都是荣誉性头衔 僧侣阶层基本 收纳于政府体系之下 僧侣阶层的统治者地位大大下降 除了宗教事务以外 在宋 以前所能享受的特权几乎被剥夺殆尽 尤其重要的是度僧权和经济自主权亦收归中 央 宋代对剃度僧侣控制很严格 只有获得政府发放的度僧牒才能得到僧侣身份的 合法确认 由太宗始即做出明确规定 控制僧侣的剃度行为并给予违反者严厉的处 罚 诏江南 两浙 福建僧尼今后以见在僧数每三百人放一人 仍依原赦比试念 读经纸 合格者方得以闻 不如此式而辄奏者 知州 通判 职官并除 若干系人 吏 三纲 主首 本犯人决配 应衷私剃度及买伪滥文书为僧者 所在官司点检 许人陈告 犯者刺面决配牢城 1 1 政府通过掌握度僧权实现对僧侣阶层的控制 由于宋代规定获得度牒要交纳一定费用 故而度僧牒亦是有价的身份证明 政府亦 通过发放度牒作为褒奖鼓励僧侣阶层积极参与诸如救荒等社会事务 经济控制方面 以京城寺院为例 寺院主要收入即被纳入三司 由政府具体机构管理 在主要权利 被剥夺之后 僧侣阶层自然只能屈服于世俗权威 其庞大的管理系统亦成为政府体 系的部分 成为政府意志的执行者 在荒政方面 政府通过度僧和经济施与鼓励僧 侣参与灾荒救济 部分的僧侣被纳入政府的救荒机构如居养院和漏泽园执行具体的 救灾事务并给予度僧资格和一定的俸禄 这样 以往多由僧侣自发的救灾行为即被 纳入政府的荒政体系之中 宋代僧侣阶层对于荒政主要的贡献在赈济食宿 疾病救治 助葬守墓 劝善募 捐四个方面 赈济食宿 在灾害发生时 宋代政府经常以寺院为赈济场所 设立临时的粥饭 施舍处 或由政府拨粮 或由寺院支出钱米 命僧侣煮粥救济饥饿灾民 若出现无 家可归之流民 则由寺院贡献僧舍设法安置 由于政府的组织鼓励并提供经济支持 寺院赈济食宿往往产生较好的效果 如绍圣元年 1 0 9 4 年 黄河东堤决 灾民涌 入京师 时隆冬将近 宋哲宗 诏有司悉意赈赡 其令开封府即京城门外行视寺院 宫舍以居之 至春 谕使复业 髓1 通过寺院提供庇护使灾民渡过难关 据 宋会要 1 1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道释1 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 笫7 8 7 6 页 2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食货5 7 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 第5 8 1 6 页 第二章荒政参与主体的变革 辑稿 记载 乾道元年 1 1 6 5 年 浙西水灾 饥民流入临安 宋廷采取官员建议 诏令于近城寺院设立了1 2 处粥场施粥 二十二日 权发遣临安府薛良朋言 本府 见依已降指挥 支破钱 米 收养乞丐 近缘浙西州军水伤 尚有饥贫人户多在本 府城内外求乞 窃虑阙食 本府欲支拨常平 义仓米斛 委官于近城寺院一十二处 煮粥给散养济 诏依 令临安府恪意奉行 之后又 寻诏绍兴 平江 镇江府 台 秀 常 湖州照应临安府已行事理 取拨常平米 疾速养济施行 乜1 附近饥 民得到消息 络绎而来 宋廷在邻近的绍兴府 城南大禹寺 城西道士庄添置两场 口1 这次赈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中寺院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 寺院所起的庇护难 民的作用更加突出 灾荒发生特别是产生流民的时候 宋代统治者经常安排寺院提 供住宿 徽宗宣和二年 1 1 2 0 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 诏睦州及管下应避贼者 令 所在官司多方存恤 借与官屋 僧舍居住 内有不能自存之人 依条赈济 疾速施 行 嘲一般情况下 普通民户为灾民提供住宿是比较不易实现的 不仅因为房舍 有限 流民群体难以控制和疾疫威胁都制约庇护场所的扩大 所以 无论是政府强 制安排还是僧侣主动提供僧舍 寺院在灾民流浪失所尤其是天气恶劣的情况下给予 庇护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疾病救治 水早灾荒的发生经常带来瘟疫 恶疾流行时 常人通常避而远之 而僧侣阶层普渡众生之宗旨往往驱动他们利用所知医学知识救治灾民 政府也经常 在瘟疫发生时通过度牒和给予俸禄鼓励招募僧侣赈施医药 如绍兴元年 11 3 1 年 六月 浙西大疫 平江府以北 流尸无算 秋冬 绍兴府连年大疫 官募人能服粥 药之劳者 活及百人者度为僧 西1 又如宁宗庆元元年 1 1 9 5 年 两浙饥疫流行 染病者无数 宋廷 日支食钱五百文 其有全家疾患无人煎煮者 选募僧行管干 鲫政府和地方官僚所建安济坊养病坊等应灾医疗机构也招募僧侣主持或处理日常事 务 多数时候有确定的赏格直接把僧侣的救济行为与政府荒政挂钩 以激励其中医 患得力者 安济坊亦募僧主之 三年医愈千人 赐紫衣 祠部牒各一道 h 1 宋徽 宗崇宁年间 朝廷置居养院 赡养鳏寡孤独 及置安济坊 医理病人 召有行业僧 管勾外 有见管簿历 陋1 由于僧侣阶层相对而言对于照看治疗病患灾民的报酬要求 1 1 2 1 3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食货6 0 中华书局 1 9 5 7 年影印本 第5 8 7 1 页 嗍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食货5 9 中华书局 1 9 5 7 年影印本 第5 8 4 7 页 嘲 元 脱脱 宋史 卷6 2 五行一下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1 3 7 0 页 嗍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食货5 8 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 第5 8 3 2 页 川 元 脱脱 宋史 卷1 7 8 食货上六 振恤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4 3 3 9 页 嘲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食货6 0 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 第5 8 6 6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较低 许多甚至是纯粹的慈善行为 一般地方官僚为救助灾民所建的医疗机构条件 较差 资金来源不足 具备一些医疗知识的僧侣自然成为较好的选择 熙宁八年 1 0 7 5 年 吴越大旱 第二年春天爆发了疫病 为救济贫病无归者 时以资政殿大学士 知越9 i 1 的赵抹创建了越州病坊 即 幕僧二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 令无失所 n 1 苏 轼知杭州时建安乐坊 也是以僧侣主持 成效也比较显著 多年之后宋徽宗崇宁元 年 1 1 0 2 年 筹建安济坊时仍被援引为成功范例 两浙转运司言 苏轼知杭州日 城中有病坊一所 名安乐 以僧主之 三年医愈百人 与紫衣 乞自今管勾病坊僧 三年满所医之数年 赐紫衣及祀部牒各一道 从之 仍改为安济坊 嘲由僧侣主 持部分赈灾医疗机构的做法贯彻有宋一代 说明僧侣阶层在荒政中疾病救治的作用 还是比较明显的 助葬守墓 灾害的发生经常带来人员的死亡 尤其是在救灾设施简陋 医疗水平 低下的古代社会 以 宋史 五行志 所载政和七年 1 1 1 7 年 大水灾为例 瀛 沧州河决 沧州城不没者三版 民死者百余万 t 3 1 众多的无主尸骨暴露无敛 以政 府之力掩埋是几乎不可能的 加之尸骸形态恐怖 更有传染疾疫之危险 唯有僧侣 敢于以身任之 故僧侣阶层自然成为政府收瘗骸骨的首要倚靠 孝宗淳熙八年 1 1 8 1 年 诏临安府于府城四f j b 相视隙地 作大冢各一所 每处委僧十人 童行三十 人 凡遗弃骸骨 不问新1 日 并行收拾丛葬 棺检之具并僧行食钱 令本府量行支 给 嘉定元年 1 2 0 8 年 有臣僚进言 乞明诏两淮守令 开具户口之存亡 复 业之多寡 以行赈恤之实惠 仍令监司每岁考察流民归业之数 以为守令殿最 申 严州县分瘗之令 再立僧道酬赏之格 如绍兴辛巳 壬千之间 许僧道 童行出土 力收瘗 数及二百 则以度牒一道酬之 今若加增前数 量给度牒 庶死亡者不致 暴露于原野 流移者不至转徙于沟壑 嘲宁宗从之 关于这样给予僧侣度牒 酬赏 或者固定俸禄以鼓励其收敛骸骨的记载还有许多 另外 政府还利用寺院空地掩埋 尸体 委托僧侣收瘗看管 天禧中 于京畿近郊佛寺买地 以瘗死之无主者 瘗尸 一棺给钱六百 幼者半之 川们建炎元年 1 1 2 7 年 五月一日 高宗赦 应暴露遗 骸 许所在寺院埋瘗 每及一百人 令所属勘验申礼部 给度牒一道 川刀这种做 l j 宋 曾巩 曾巩集 越州赵公救灾记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第3 1 7 页 1 2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食货6 0 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 第5 8 6 6 页 3 元 脱脱 宋史 卷6 2 五行一下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1 3 2 9 页 1 4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食货5 8 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 第5 8 2 8 页 5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食货5 8 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 第5 8 3 4 页 6 元 脱脱 宋史 卷1 7 8 食货上六 振恤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4 3 3 8 页 7 1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道释1 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 第7 8 8 4 页 第二章荒政参与主体的变革 法行之有效 通过寺院掩埋尸骸逐年增多 政府后来又调高标准继续沿用 绍兴 二年四月十一日德音 及二百人 给度牒一道 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德音同 仍许愿 换紫衣者听 x l 宋代首创了对无主和家属无力安葬尸骸进行掩埋和看护的漏泽园 其管理者几乎全部都是政府招募而来的僧侣 绍兴年间临安府 措置漏泽旧园 葬 无归者 每处选募僧人二名 主管收拾埋瘗 及二百人 核定申朝廷 支降紫 衣一道 逐处月支常平钱五贯 米一硕 赡给僧人 翻僧侣作为政府荒政机构的管 理者 负责收瘗尸骸 看管墓地等具体事务 不但可以领取政府的俸禄而且成绩突 出者也有机会获得度牒的奖励或者皇帝的名誉褒奖 总之 宋代以后世俗化的僧侣阶层广泛地参与到政府的荒政体系中 尤其是三武 一宗大规模灭佛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车身涂装修复工技能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耐火制品浸渍工成本预算考核试卷及答案
- 卖咨询方案的网站
- 饰品百货店营销方案
- 咨询公司合作方案
- 拼多多预售活动方案策划
- 股东财税咨询方案范文
- 大姚配电柜施工方案
- 武汉特殊传动方案咨询
- 济宁钢结构围挡施工方案
- 工程机械发动机课件
- 古茗员工测试题及答案
- 地下室混凝土收光合同5篇
- 专家讲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 GB 45669.4-2025黄河流域工业用水定额第4部分:水泥
- 消化诊断内镜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 收割芦苇施工方案
- 湖北省公务员遴选考试题目及答案
- 医疗机构小儿推拿技术规范-公示稿
- 吊篮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 2025-2030中国小麦加工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